第一篇:关于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思考
税收分析是指税务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大量的经济税源调查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税收政策执行及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找出引起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揭示影响税收收入进度的因素,预测税收发展的趋势,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措施、开展纳税评估以及实施税务稽查提供依据。当前,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各级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分析的积极作用,成为各级国税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税收分析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正确预测、计划、决策、监督、考核、评价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宏观分析以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指标进行微观分析,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的开展。
首先,通过税收分析,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通过开展税收分析,运用大量的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税收历史资料,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税源构成状况及税收潜力,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税收收入的前景、纳税人的税负异常情况、税收收入结构变化情况做出比较确定的判断。
其次,通过税收分析,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客观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测算、规划与控制。通过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掌握历史时期税收弹性和税负水平,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经济动态,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测定未来税收发展趋势,为制订合理的税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通过税收分析,服务税收征管决策。税收分析与征收管理密不可分,税收征收管理如果离开税收分析的支持,就会偏离其目标和方向。通过对各种税收收入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跟踪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如何影响税收,及时发现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级各部门做出短期或长期的征管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通过税收分析,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对税收工作质的规定,它需要以税收分析为基础的量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税收收入指标体系的分析,揭示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相关措施,指导组织收入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微观税收分析,利用大量的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判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查自纠,从而确保依法治税落到实处。
第五,通过税收分析,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现行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税务微观信息资料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内部考核,而现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导致考核“信息”不对称、不完整,考核有失公允。通过税收分析等手段,可以把一系列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因素联系起来,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地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分析,从宏观上掌握税收潜力与税收实绩的差距,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税源质量和征收成果,丰富了税收收入考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信息缺陷。
二、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为开展税收分析工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税收分析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思想观念、分析机制、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内容、分析基础资料和分析队伍建设等方面受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工作束缚,没有跳出“就数字论数字、就分析开展分析”的僵化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分析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加强税收分析工作已列入总局、省局议事日程,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但是在地市和县局,特别是不少基层单位,部分税务干部认识不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比如,个别基层领导认为县(区)地域有限,经济规模和总量较小,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有“纸上谈兵”之嫌,税收宏观分析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有的部门领导对开展宏观分析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如果“揭露”了地方统计、发改委等部门存在的“水分”数据,会影响部门协调和地方领导的行政干预;不少基层单位的计统干部仍然习惯于过去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揭示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根本不愿触及,不愿意从深层次上找原因,工作主动性不够。
(二)完整、规范、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以及综合征管软件在全省范围内的应用,必然引起税务机关内部征管业务流程和部门岗位职责的重组与变化,也给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收入分析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税收分析也不单是计统部门一家的职责,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综合征管软件相适应的税收分析工作新规范。当前,一方面省、市、县、分局(所)四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职责定位不准确,分析内容和重点不明确,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分析互动机制没有建立,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问题较严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影响了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如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各部门税收分析职责不明确,特别是税源调查和监控过程没有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税收分析资料交换渠道不畅通,造成不少基础资料损失、缺失严重,税收分析作用远未发挥。另外,税务部门与当地统计、发改委、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成熟的信息交换制度,造成一些十分重要的分析基础资料缺乏,分析效果大打折扣。
(三)税收分析内容单一,分析方法简单。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与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不同,从分析内容上看,它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分析、税源结构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各项基础数据分析等,涉及到各级税务机关各个业务部门;从分析方法上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原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的对比分析。当前,不少税务机关开展的税收分析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收入分析层面,分析面较窄,分析内容不全,分析手段落后,分析方法简单,税收分析往往是就税收分析税收,就数字分析数字。特别是综合征管软件对税收分析的支持很薄弱,没有建立功能较全的税收分析应用平台,表现为查询方式单一,分析指标不完善,缺乏筛选比对功能。采集统计、经贸委、工商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仍需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的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完整、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是税收分析工作赖以开展的前提。CTAIS2.0在全省上线运行后,各项数据资料实现了省级集中和共享,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等原因,造成进入CTAIS2.0系统的一些基础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签定不准确等,尽管经过多次数据清理有些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税收分析的质量。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人员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外,与各级各部门对基础数据重视程度不够、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不无关系。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过于强调执法监控和征管质量考核,对数据质量的监控考核仍然是空白。另外,目前综合征管软件采集的基础数据不够全面,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税务部门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税务干部主动采集信息数据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五)税收分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税收分析工作对基础数据资料、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模型建立都有很高的要求,税收分析人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又要有很强的税收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及经济理论知识。而现实情况是,经过近几年的征管改革,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制约措施越来越具体,人员素质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的内在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税收分析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分析干部队伍任重道远。
三、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税收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计统部门或税收分析员的职责。这一工程不但涉及到省、市(地)、县各级国税局不同岗位的人员,而且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理解与配合。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税收分析工作。
首先,各级领导要改变过去“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高度重视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经常主持、指导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强对税收分析工作和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一方面,各单位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财政、经贸委、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良好的数据传送机制,及时、准确获取相关经济指标,为做好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二)要依托制度,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新机制。
首先,要改变以往税收分析依靠计统部门一家和个别税收分析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税收分析职责,设立税收分析专职岗位,建立由计统部门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各有分工基础上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运行机制和分析成果反馈机制。通过快报、专报、报告、汇报、网络化等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分析成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加强对解决问题措施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关注,真正把税收分析结果应用到堵漏促收、加强征管中去。比如,计统部门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非正常变动情况,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向有关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征管部门对计统部门发现的问题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对确认有偷税嫌疑的企业及时移交稽查,增强税务稽查的针对性;稽查部门要重视征管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查办,并按规定向征管部门反馈查处结果。第二,要明确省、市(地)、县、分局(所)各级税务机关和税收分析员的主要职责和分析重点,建立上下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互动机制。省、市(地)局主要负责分析和监控全省和本地区行业税源变化、税收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情况,建立税收分析预警指标体系、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考核体系,组织、指导下级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全省和本地区的经济税源宏观税负分析。县级局主要负责本县(市)基本数据分析资料的采集,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在上级税务机关的指导下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微观分析,摸清税源发展规律以及税收变化趋势,发现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和漏洞,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各税务分局(所)主要是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对辖区范围内的纳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深入分析,为上级局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第三,要探索建立税收分析工作流程,将税收分析工作按照业务分工不同细化为税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因素分析、报告整理、分析成果运用等环节,结合各环节业务特点和岗位要求,明确其工作规范及数据资料传递反馈流程。同时,要探索研究建立税收分析员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使税收分析工作标准有据可依,工作优劣有奖有惩。第四,要建立税收分析报告和分析通报制度。省、市、县局都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税收分析制度,按月召开由局领导主持,计统、税政、征管及有关税源管理部门参加的收入分析专题会议,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要充实分析内容,改进分析方法。税收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它需要把经济学理论、统计学知识、税收理论、模糊数学分析等集大成于一身。它应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内容,有独特的科学分析方法、步骤,需建立一套特有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相与联系,互为制约。税收分析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分析。从分析税收收入与GDP关系入手,选择各税种宏观税负及其增减率作为分析指标,从地区、行业、纳税人类型、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GDP与税收相关性分析、消费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分析、投资与税收分析、税收负担分析等。二是税收收入分析,包括税收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税款结构分析、税收收入分布分析、税收收入发展趋势分析等。三是税源综合分析,从税务登记户数和税款申报征收入库情况入手,分析税务登记的结构、组成、分布、异常变化、趋势和时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税务机关、纳税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应征税款、征收税款和入库税款等税款正常和异常运行的规律。四是稽查分析,从案件数量、发案率、立案率、结案率、案件审理率等指标分析稽查任务完成、税务处罚入库等情况。五是重点税源分析,对税收增减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财务报表、生产经营状况、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库存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税款的申报、征收、抵扣、入库、欠税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在改进税收分析方法方面,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税收分析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方法、回归模型建立方法等,来判断收入形势是否正常、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力度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准确,从而实现税收分析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等简单的对比分析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分析的转变。一是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解释数量的含义,对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的方法。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二是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一个完整的税收分析,必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的分析。三是坚持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进行税收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要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四是要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通过各种专业分析方法来计算税收的规模、构成、水平、速度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说明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税收的成果及其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揭示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五是要依托CTAIS.20开发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分类整合、综合对比,产生及时、准确、全面的税收分析报告。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拓宽分析思路,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分析技巧。
目前,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动的因素日趋复杂,如果脱离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注意加强对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的研究,忽视对重点地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税收情况的调查研究,就难以揭示税收增减变化的内在原因,就不能准确评价和反馈政策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关注政治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党和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对税源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政治信息对税源的影响是通过潜在税源的影响而体现出来的,这种影响一般难以定量化。如“十五”期间,我国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民营经济成份迅速增长,从而带来各种经济成分税收比重的变化和所得税比重的逐步上升,与党和国家保护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无关系。因此,在进行经济税源调查与预测时,必须考虑这一变化,并取得这方面的详细资料。二是要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收的影响。税源蕴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税源有连动作用,要对其进行总量、构成、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源变化的相应影响。三是要重视国际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变化对涉外税收的影响等。四是要经常研究税制变化和新税收政策措施对税收的影响。税收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变化。如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征收范围的调整、税率的调整、减免税措施的调整等,这些税收法令的变更是影响经济税源变化的直接原因。此外,重大财政措施和财务制度规定变化往往影响税收收入,因此必须进行调研与预测。
(五)要加强数据监控考核,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保证,是税收分析工作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离开了数据的真实准确,税收分析工作就失去了发言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及时准确地采集有关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整合有关数据,减少因主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二要严格数据审核。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三是要明确职责分工。计统部门是税务机关数据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数据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有权指导、监督其他部门的数据采集工作;其他数据采集部门要按照分工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新增数据要及时提请计统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计统部门和采集部门要相互配合,及时修正。四要建立高效的传输手段。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成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能,保证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顺畅安全地传输。信息技术部门要为税收分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做好技术和业务的衔接工作。五要加强监督考核。各级税务机关要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六)要加强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视频系统、内部网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基层税收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推广税收分析工作经验,经常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开拓分析思路,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关于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思考
税收分析是指税务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大量的经济税源调查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税收政策执行及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找出引起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揭示影响税收收入进度的因素,预测税收发展的趋势,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措施、开展纳税评估以及实施税务稽查提供依据。当前,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各级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分析的积极作用,成为各级国税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税收分析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正确预测、计划、决策、监督、考核、评价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宏观分析以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指标进行微观分析,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的开展。首先,通过税收分析,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通过开展税收分析,运用大量的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税收历史资料,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税源构成状况及税收潜力,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税收收入的前景、纳税人的税负异常情况、税收收入结构变化情况做出比较确定的判断。
其次,通过税收分析,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客观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测算、规划与控制。通过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掌握历史时期税收弹性和税负水平,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经济动态,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测定未来税收发展趋势,为制订合理的税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通过税收分析,服务税收征管决策。税收分析与征收管理密不可分,税收征收管理如果离开税收分析的支持,就会偏离其目标和方向。通过对各种税收收入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跟踪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如何影响税收,及时发现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级各部门做出短期或长期的征管决策提供依据。第四,通过税收分析,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对税收工作质的规定,它需要以税收分析为基础的量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税收收入指标体系的分析,揭示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相关措施,指导组织收入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微观税收分析,利用大量的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判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查自纠,从而确保依法治税落到实处。
第五,通过税收分析,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现行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税务微观信息资料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内部考核,而现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导致考核“信息”不对称、不完整,考核有失公允。通过税收分析等手段,可以把一系列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因素联系起来,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地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分析,从宏观上掌握税收潜力与税收实绩的差距,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税源质量和征收成果,丰富了税收收入考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信息缺陷。
二、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为开展税收分析工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税收分析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思想观念、分析机制、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内容、分析基础资料和分析队伍建设等方面受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工作束缚,没有跳出“就数字论数字、就分析开展分析”的僵化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分析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加强税收分析工作已列入总局、省局议事日程,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但是在地市和县局,特别是不少基层单位,部分税务干部认识不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比如,个别基层领导认为县(区)地域有限,经济规模和总量较小,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有“纸上谈兵”之嫌,税收宏观分析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有的部门领导对开展宏观分析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如果“揭露”了地方统计、发改委等部门存在的“水分”数据,会影响部门协调和地方领导的行政干预;不少基层单位的计统干部仍然习惯于过去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揭示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根本不愿触及,不愿意从深层次上找原因,工作主动性不够。
(二)完整、规范、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以及综合征管软件在全省范围内的应用,必然引起税务机关内部征管业务流程和部门岗位职责的重组与变化,也给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收入分析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税收分析也不单是计统部门一家的职责,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综合征管软件相适应的税收分析工作新规范。当前,一方面省、市、县、分局(所)四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职责定位不准确,分析内容和重点不明确,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分析互动机制没有建立,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问题较严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影响了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如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各部门税收分析职责不明确,特别是税源调查和监控过程没有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税收分析资料交换渠道不畅通,造成不少基础资料损失、缺失严重,税收分析作用远未发挥。另外,税务部门与当地统计、发改委、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成熟的信息交换制度,造成一些十分重要的分析基础资料缺乏,分析效果大打折扣。
(三)税收分析内容单一,分析方法简单。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与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不同,从分析内容上看,它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分析、税源结构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各项基础数据分析等,涉及到各级税务机关各个业务部门;从分析方法上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原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的对比分析。当前,不少税务机关开展的税收分析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收入分析层面,分析面较窄,分析内容不全,分析手段落后,分析方法简单,税收分析往往是就税收分析税收,就数字分析数字。特别是综合征管软件对税收分析的支持很薄弱,没有建立功能较全的税收分析应用平台,表现为查询方式单一,分析指标不完善,缺乏筛选比对功能。采集统计、经贸委、工商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仍需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四)对税收分析基础数据的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完整、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是税收分析工作赖以开展的前提。CTAIS在全省上线运行后,各项数据资料实现了省级集中和共享,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等原因,造成进入CTAIS系统的一些基础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签定不准确等。尽管经过多次数据清理,有些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税收分析的质量。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人员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外,与各级各部门对基础数据重视程度不够、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不无关系。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过于强调执法监控和征管质量考核,对数据质量的监控考核仍然是空白。另外,目前综合征管软件采集的基础数据不够全面,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税务部门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税务干部主动采集信息数据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五)税收分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税收分析工作对基础数据资料、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模型
建立都有很高的要求,税收分析人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又要有很强的税收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及经济理论知识。而现实情况是,经过近几年的征管改革,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制约措施越来越具体,人员素质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的内在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税收分析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分析干部队伍任重道远。
三、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税收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计统部门或税收分析员的职责。这一工程不但涉及到省、市、县各级国税局不同岗位的人员,而且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理解与配合。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税收分析工作。
首先,各级领导要改变过去“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高度重视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经常主持、指导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强对税收分析工作和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一方面,各单位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财政、经贸委、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良好的数据传送机制,及时、准确获取相关经济指标,为做好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二)要依托制度,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新机制。
首先,要改变以往税收分析依靠计统部门一家和个别税收分析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税收分析职责,设立税收分析专职岗位,建立由计统部门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各有分工基础上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运行机制和分析成果反馈机制。通过快报、专报、报告、汇报、网络化等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分析成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加强对解决问题措施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关注,真正把税收分析结果应用到堵漏促收、加强征管中去。比如,计统部门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非正常变动情况,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向有关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征管部门对计统部门发现的问题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对确认有偷税嫌疑的企业及时移交稽查,增强税务稽查的针对性;稽查部门要重视征管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查办,并按规定向征管部门反馈查处结果。第二,要明确省、市(地)、县、分局(所)各级税务机关和税收分析员的主要职责和分析重点,建立上下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互动机制。省、市(地)局主要负责分析和监控全省和本地区行业税源变化、税收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情况,建立税收分析预警指标体系、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考核体系,组织、指导下级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全省和本地区的经济税源宏观税负分析。县级局主要负责本县(市)基本数据分析资料的采集,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在上级税务机关的指导下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微观分析,摸清税源发展规律以及税收变化趋势,发现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和漏洞,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各税务分局(所)主要是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对辖区范围内的纳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深入分析,为上级局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第三,要探索建立税收分析工作流程,将税收分析工作按照业务分工不同细化为税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因素分析、报告整理、分析成果运用等环节,结合各环节业务特点和岗位要求,明确其工作规范及数据资料传递反馈流程。同时,要探索研究建立税收分析员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使税收分析工作标准有据可依,工作优劣有奖有惩。第四,要建立税收分析报告和分析通报制度。省、市、县局都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税收分析制度,按月召开由局领导主持,计统、税政、征管及有关税源管理部门参加的收入分析专题会议,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要充实分析内容,改进分析方法。
税收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它需要把经济学理论、统计学知
识、税收理论、模糊数学分析等集大成于一身。它应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内容,有独特的科学分析方法、步骤,需建立一套特有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相与联系,互为制约。税收分析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分析。从分析税收收入与GDP关系入手,选择各税种宏观税负及其增减率作为分析指标,从地区、行业、纳税人类型、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GDP与税收相关性分析、消费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分析、投资与税收分析、税收负担分析等。二是税收收入分析,包括税收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税款结构分析、税收收入分布分析、税收收入发展趋势分析等。三是税源综合分析,从税务登记户数和税款申报征收入库情况入手,分析税务登记的结构、组成、分布、异常变化、趋势和时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税务机关、纳税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应征税款、征收税款和入库税款等税款正常和异常运行的规律。四是稽查分析,从案件数量、发案率、立案率、结案率、案件审理率等指标分析稽查任务完成、税务处罚入库等情况。五是重点税源分析,对税收增减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财务报表、生产经营状况、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库存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税款的申报、征收、抵扣、入库、欠税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在改进税收分析方法方面,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税收分析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方法、回归模型建立方法等,来判断收入形势是否正常、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力度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准确,从而实现税收分析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等简单的对比分析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分析的转变。一是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解释数量的含义,对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的方法。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二是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一个完整的税收分析,必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的分析。三是坚持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在进行税收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要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四是要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通过各种专业分析方法来计算税收的规模、构成、水平、速度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说明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税收的成果及其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揭示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五是要依托CTAIS开发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分类整合、综合对比,产生及时、准确、全面的税收分析报告。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拓宽分析思路,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分析技巧。
目前,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动的因素日趋复杂,如果脱离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注意加强对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的研究,忽视对重点地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税收情况的调查研究,就难以揭示税收增减变化的内在原因,就不能准确评价和反馈政策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关注政治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党和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对税源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政治信息对税源的影响是通过潜在税源的影响而体现出来的,这种影响一般难以定量化。如“十五”期间,我国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民营经济成份迅速增长,从而带来各种经济成分税收比重的变化和所得税比重的逐步上升,与党和国家保护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无关系。因此,在进行经济税源调查与预测时,必须考虑这一变化,并取得这方面的详细资料。二是要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收的影响。税源蕴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税源有连动作用,要对其进行总量、构成、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源变化的相应影响。三是要重视国际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能源和原材料价
格的影响、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变化对涉外税收的影响等。四是要经常研究税制变化和新税收政策措施对税收的影响。税收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变化。如: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征收范围的调整、税率的调整、减免税措施的调整等,这些税收法令的变更是影响经济税源变化的直接原因。此外,重大财政措施和财务制度规定变化往往影响税收收入,因此必须进行调研与预测。
(五)要加强数据监控考核,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保证,是税收分析工作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离开了数据的真实准确,税收分析工作就失去了发言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及时准确地采集有关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整合有关数据,减少因主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二要严格数据审核。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三是要明确职责分工。计统部门是税务机关数据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数据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有权指导、监督其他部门的数据采集工作;其他数据采集部门要按照分工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新增数据要及时提请计统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计统部门和采集部门要相互配合,及时修正。四要建立高效的传输手段。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成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能,保证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顺畅安全地传输。信息技术部门要为税收分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做好技术和业务的衔接工作。五要加强监督考核。各级税务机关要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六)要加强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视频系统、内部网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基层税收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推广税收分析工作经验,经常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开拓分析思路,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浅析如何做好税收分析工作
浅析如何做好税收分析工作
摘要: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它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及时发展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式,查找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本文从税收分析工作的必要性入手,立足基层实际,对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税收分析 机制 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优化,依法治税逐渐深化,对税收收入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税务部门围绕组织收入、加强征管、优化税制、服务经济等税收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依托税收信息化的数据优势,积极开展税收分析,提高税收分析效能。但也应看到,当前税收分析工作有待加强,亟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逐步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税收分析机制。
一、税收分析的内涵
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税收分析的重要意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同志曾强调指出,税收分析是一项基本功。推进这一工作,对上有利于全面真实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下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作,有效推广好经验好措施,更好服务基层和纳税人;对税务总局机关有利于培养崇学之风,促进“析”以致用,为税务干部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搭建平台。科学的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税收数据深度分析,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是当前税收分析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当前税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
基层单位领导干部认识度不够,实际工作中以收入为导向,“唯任务论”、“唯收入论”现象突出,认为税收分析就是简单地对增减因素和税收进度进行分析比较,将税收分析界定为税务部门内部日常或案头的分析工作,与经济关联度不强。税收分析工作往往缺乏调查研究,与税收管理的实际脱节,习惯于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就数字论数字,未能深入分析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未能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给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找到有效揭示情况和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导致组织收入工作被动,无所适从。
(二)工作基础——数据质量低、不完整
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是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数据的采集主要集中在内部征管系统,数据采集非常广泛,有纳税人网上申报产生、有门征开票产生、有内部产生等,采集面广、采集量大,但缺乏一定的管理与审核,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口径不统一,利用率低下。
1.数据不准确,口径不统一
税收分析的基础信息基本来源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资料,由于纳税人会计核算和申报存在部分虚假信息,导致税收分析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各部门数据需求多样,数据指标口径不统一,采集标准要求不一,存在数据需求过多过散过乱的问题,形成一些数据指标同名异义、同义异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局面,影响税收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2.数据利用率极低
目前征管系统虽存储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但数据重复性高,真正对其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的很少,数据严重闲臵,税收分析人员难以运用,数据利用率极低。
3.获取第三方数据难度大
由于税务部门未与国税、工商和统计等部门实现横向联网,相互间未建立起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缺乏协调配合,造成一些基础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对有关经济指标、纳税人经营与资金活动等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采集,可用信息资源有限,经济数据质量不高。
4.数据混乱难剥离
实际工作中以收入为导向,税收被任务捆绑,掺杂了许多人为调剂因素,给
真实反映税收变化与经济的关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础数据量大,数据繁琐,难以将“人工调剂因素”从数据库中整理剥离出来,导致分离不彻底。
(三)工作基础——分析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税收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集税收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数学分析知识和经济理论知识于一身的高素质税务人员,同时分析人员也要有很强的对大量涉税信息资料进行概况、提炼和综合的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目前,基层税收分析人员多是在实践中自行摸索学习成长起来的,缺少系统的培训与学习,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新手上来后又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特别是分析人员的专业化和综合程度总体与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税收分析工作的质量。
(四)分析方法——内容单一,方法简单
受传统税收分析影响,税收分析方法一直未有创新,习惯于过去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只停留在数字表面,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和征管因素没有纵横的广度和深度。不少基层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分析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收入增减分析层面,内容不全面,分析面狭窄,固定式框架明显,无非就是各税种完成情况、比上年的增减幅度、主要行业比较、略微点出增减变化差异较大的原因,“就数字解读数字”现象突出,对重点税源发展变化态势把握不到位,对重要增减收入因素分析不透彻,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分析内容。
(五)分析机制——岗责不明确,联动性低
税收分析工作属于分层次分部门管理体制,系统化、全局化能力要求高,需要建立完善的分析机制,要求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纵向与横向协同配合。从实际工作看,税收分析纵向运行相对顺畅,基层分局将税收分析报告上报给县市区级税务机关,县市区级税务机关根据基层分局上报的税收分析,经过提炼、修改、整合后上报地区级税务机关,层层上报,严格把关,税务总局基本能够指导掌握各省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情况。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相对较弱,部门合作意识有待强化。根据部门职责定位,税务机关业务部门各有分工,开展的工作各有侧重,但都属于税收工作整体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有机联系。计会统部门是整个税收分析工作的只要力量,但因其会统核算、报表编审、重点税源监控,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和精力多,而且缺少对企业、税种、行业及经济形势的深入调查,对税收分析工作往往力不从心。税政部门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优势了,但重点
在落实税收政策方面,税收分析涉及较少。征管部门虽有直接管户优势,但注重的是登记认定、申报征收和发票管理等工作,对税源和税收增减变化的分析投入很少。各部门之间未能有效衔接融合,没有形成很好的税收分析机制,缺乏统一性、协调性。
四、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机制的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税收分析工作,既需要立足税收本身,又要跳出固定思维,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建章立制,由上至下,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机制,努力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堵漏增收,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一)突破固有思维方式,提升科学税收分析意识
在现有税收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税收分析工作在税收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从简单的就税收论税收的收入进度和增减因素分析转变为更加注重较深层次的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为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甚至成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和稽查选案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分析运用系统 1.统一数据口径,明确“主数据”
实际工作中,庞大的核心征管系统中存有海量数据,但许多数据采集路径不同,指标口径不统一,导致同名异义、同义异名,难以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确保数据质量的统一性,必须明确数据定义和来源,做到一个数据指标只有一个含义,并且采集路径只有一个。明确“主数据”的概念,确定某个数据指标为主数据,数据库进行第一次采集后,如果在其他报表中出现同名数据指标,数据可自动带出,不需要重复填写,数据库也不会重复采集,既减少数据出错率,又降低数据库存储压力。
2.检验条件前臵,确保数据质量
为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必须严把数据录入关。实际工作中,95%以上的数据来源为纳税人网上申报,报表数量多且数据量大。为确保第一手数据准确,可设臵某些表间勾稽关系,并将检验条件前臵,把错误数据关在核心征管系统外面。在纳税人填写数据时,系统自动校验表间关系,若数据不符合勾稽条件,及时出现提示信息,避免系统采集错误数据,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
3.规范数据修改,建立审核机制
数据质量管理涉及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修改、数据应用等各方面,其中数据修改这个环节往往被忽略,导致数据出现随意性、不稳定性。计会部门是数据管理应用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要对数据质量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数据修改相关制度办法,从法规上严格规范数据的修改。即使数据被修改后,也能做到有迹可循,保留原始数据。建立信息系统数据审核机制,进行日常数据审核、推送、处理,实现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切实提升数据质量。4.加强第三方数据传递
要做好税收分析工作必须有准确、及时、全面、完善、真实的税收数据作后盾,税务部门虽是主要数据收集部门,但也不全面,必须加强第三方数据传递,多方获取税源信息,扩大数据源。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各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与相关部门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确保税务机关内部之间、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对涉税信息采集应用顺畅,如工商、国税、统计、银行等部门,从而完整获取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价格、利润、金融成本等动态涉税信息。
5.设臵数据维度,建立数据查询平台
目前税收分析工作的一个软肋就是数据利用率低,现行系统无数据综合查询功能,拖了税收分析的后腿,没有数据支持的税收分析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提高数据利用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横向、纵向联网体系,创新数据维度方式,构建统一的数据仓库,建立数据综合查询平台。每一个数据可设臵多个维度,将需要的维度特性都加到数据上,类似贴标签的方式,进行数据查询时只要对维度进行筛选就可以了,极大地扩展了数据使用面,提升数据利用率,同时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培养分析专业人才,加强税收分析队伍建设
税收分析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分析人才队伍,既要懂经理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掌握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精通核心征管系统操作,才能确保税收分析工作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加强税收分析人员各岗锻炼。从综合服务岗、税源管理岗到税收分析岗,懂得核心征管系统的各个方面,掌握原始数据来源,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二是注重培训提升写作分析能力。充分利用税务内部资源,定期开展税收分析培训、讲座、座谈会,对分析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配臵。充分调动税收分析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干部在岗学习,提升宏观经济掌握能力,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四是增加实地调研锻炼。税收分析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状况、金融成本、经营风险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建立税收分析指标体系
创新税收分析方法,突破税收分析手段限制,拓宽税收分析内容,推动深化税收分析工作。一是扩大宏观分析的广度,从单一的数字分析转化为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拓宽税收分析范围。二是加强微观分析的深度。抓重点,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税负异常企业为主要分析对象,突出税负核心问题,采取税负比对分析法、能耗测算法等新分析工具,更好地了解税源状况,实现简单分析向综合分析、一般性经济原因分析向深层次征管原因分析、涉税数据分析向税负指标分析的转变。三是不断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指标体系,注重收集和整理税收经济分析工作中已经采用的分析指标,丰富和完善适应各类税收分析新要求的税收分析指标,科学组合各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指标体系的可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五)加强税收分析联动,完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
税收分析是一项集技术性、时效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信息沟通。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分析联动,健全纵向和横向分析机制,促进税收分析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一是要健全“自下而上”的纵向联动机制。在现有基础上,明确各级税收分析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系统内涉税数据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加强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指导和下级对上级的数据支持,最大限度支持税收分析。二是建立各部门之间横向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具体分工,计会、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协调配合,资源共享,部门间既有分工侧重,又需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机制,确保分析质量的提高。
(六)建立考核评比制度,促进分析工作深入发展
为促进税收分析工作深入发展,各级税务机关都应建立税收分析考核制度。结合基础数据质量管理的职责,将数据准确率、修改率、使用率、税收分析等级、税收风险筛查、纳税评估选案等列入考核内容,严格奖惩;定期组织开展全系统的税收分析交流评比工作,自审与互审相结合,交流税收分析报告的优点与不足,并实现打分制,奖优惩劣,与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七)运用税收分析成果,推动税收征管不断深化
税收分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既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征管、监控税源变化、堵漏增收的重要方式,因此税收分析成果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好的税收分析成果是领导决策的依据,是税源管理的风向标,是征管薄弱环节的指示灯,是税收风险的警示灯,分析成果的有效运用才能真正体现税收分析的价值,才会使税收分析变得“有血有肉”。
第四篇:做好新形势下税收宣传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税收宣传工作的思考
今年的税收宣传月主题仍为“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充分阐释了“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之意,涵盖了税收、发展、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寓意深刻又易于理解。经过2008年一年来的广泛宣传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认知度较高,也符合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2009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基层税务机关紧密围绕“税收•发展•民生”主题,以“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为主要内容,引导舆论唱响税收宣传主旋律,是做好当前乃至今后税收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税收宣传在提高广大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推进基层依法治税进程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引导、支持作用。
但作为基层税务机关,面临很多具体的税收实务,面对的是诸多具体的纳税实体,税收宣传工作无疑也面对很多具体的具备鲜明个性特征的宣传受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基层税务机关可用于税收宣传的费用有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社会中介媒体,而发挥这些中介媒体是做好税收宣传工作的可靠平台,在以税务机关为主要税收宣传主体的情况下,拓展宣传阵地,更新宣传手段,是不断创新
利用有效的、先进的宣传手段的需要,同时诸多公共媒体工具也是有一定收费标准(登载一篇公告就需300元),这样在基层经费支出中势必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
二是基于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税收宣传员培训不足。基层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常常由于人员职数所限,人人兼职,工作内容时常翻新,加之税收征管流程的层级式设置,使得岗位、部门之间自然形成了“间隔”,长期的基层征管很难有机会接受新的开拓视野式的培训,而且税法宣传的质量随着税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呈现不稳定现象。
三是税收宣传与社会其他公共宣传缺乏有效的协调统一。尤其在今年遭遇世界经济危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增长,保发展,关注民生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的宣传优势与既要落实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又要确保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税收宣传转变跟进不尽同步,时常由于纳税人的理解偏差而遭遇尴尬。
四是宣传内容有不对称的现象。由于习惯和教材所限,基层税收宣传常常集中在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上,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不符合税收政策的问题,现实的涉税事宜办理,指导纳税人算清“明白账”等方面因缺乏较为系统的宣传教材,较为具体的程序而明显不足,使得税收宣传缺乏震慑力和应有的操作性指导。
基于以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积极从基层税收征管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创新税收宣传的手段、内容、机制:
一是应重新审视和定义税收宣传的范畴,树立宣传就是是业务工作的概念。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认为税收宣传工作是务虚,就会把它当成一项务实的工作,加大投入,把舆论宣传工作摆到与强化征收、支持经济发展和加强队伍建设等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真正树立起抓宣传就是抓工作的观念,切实当成一项出成效、树形象、增权威的实实在在的任务抓紧抓好。在税收征收管理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趋向告诉我们税收宣传实属纳税服务的范畴和税收管理范畴更确切,抓税收宣传就是抓税收管理,这样更有利于税收宣传的持续开展,更有利于税收宣传的针对性,更能促进税收宣传的效应。
二是高度重视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税收宣传奠定应有的人力资源。新形势下要达到依法征收的强制性与主动纳税的自觉性的有机结合,应以活跃在基层征管一线的税收管理人
员为主,不仅要求他们的实际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更要有效充实他们的税收专业理论知识,实现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更要积极创造各种有效渠道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才能让基层广大承担管理任务的税务工作者在完成一项工作时,不仅要埋头苦干,同时也要广泛宣传,学会宣传,有效宣传,把道理讲出来,把政策亮出来,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三是加强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建设,改变税务部门单兵作战。采取多种形式搭建税收宣传的舞台,形成一个宣传合力,真正让税收宣传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企业做到家喻户晓,不断增强公民诚信纳税意识,努力打造一个诚信社会。特别是要尽最大努力扭转今年经济危机、政府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的形势下,税收宣传面临的由于宣传不对称所形成的不利局面,既要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又要积极宣传依法纳税的社会意义。
四是要正反面教材齐上阵,应大力发挥税收宣传的惩戒和引导作用。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典型偷抗税案件的依法公开曝光,起到到惩治、教育并重良好效果,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偷逃抗税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广大纳税人自觉申报、主动纳税;同时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依法诚信纳
税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全面落实模范纳税单位和个人的各项税收优待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和促进全民纳税意识的自觉提升和纳税风气的根本好转。
第五篇:如何做好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
随着房地产业的社会需求增大,及其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位置日渐突出,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税源增长点。但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纳税意识不高,财务管理混乱等原因,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情况比较严重,如何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抑制房地产业投机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实现国家税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日
常管理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目前房地产企业存在的税收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办法不熟悉,对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理解有误,导致乱用会计科目,不计或少计收入,随意结转成本费用情况普遍,比如对物业费、收视费、绿化费等代收款项不按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另一类是不少房地产企业存在有意隐瞒利润逃避税收的现象。比如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做假虚增成本,多计成本偷逃税款。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开具建安发票,用支付营业税及附加、附征企业(个人)所得税的代价,就可以轻松偷逃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再如,房地产企业利用项目开发前期投入资金大、周期长,收益主要集中在开发中后期的特点,对收取的预收款和银行按揭款不进行纳税申报或少申报,长期将这样的收入挂往来账,把挤占税款后的资金用于滚动开发经营中或弥补注册资金的不足,这样以来,一部分税款就此流失。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复杂,涉及税种多、征管难度大,房地产行业税收基础管理工作同样存在较多的缺失。首先,税务人员管理的不衔接。如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前期主要涉及施工企业的建安营业税,开发中期主要涉及到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而在开发中后期涉及企业所得税。在通常的税收日常管理中,税务人员偏重于营业税的征管,而忽视了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多,时间长,现行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收法规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收入与成本的认定上分歧较大。其次发票控管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施工企业结算不开具建安发票,无法确定工程成本;房地产公司不开具销售不动产发票,在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时,难以确认收入,从而影响税款征收;房地产公司与施工企业大量使用白条结算,混淆纳税义务时间,少申报收入。第三,社会综合治税协调乏力。房地产税收的征管,需要房管、土地、规划等诸多部门协助配合。但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涉及部门众多,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各部门管理程序不同,很难形成合力。目前相互之间的合作仍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
针对以上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前介入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减少房地产业的税收流失。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采取送政策上门、纳税辅导上门、组织培训等方式理顺、沟通征纳关系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宣传,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纳税意识,营造房地产行业税收良好的征收环境。其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加强日常税收辅导。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纳税人普遍存在的纳税意识不高的现状,税务人员要经常深入房地产企业做好纳税辅导工作,如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帮助企业审查其实现收入是否结转以及纳税申报是否正确等。二是加强发票管理工作,把房地产企业向用户收取订金、预售房款的票据全部纳入地税发票管理,定期检查房地产企业发票使用情况,核对发票的金额是否与房屋实际销售的价格一致,对违规操作填开的发票,严格进行处罚。三是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源信息的监控。按规定向纳税人收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资料,包括承受土地使用权批文、计委立项审批计划、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表、房屋拆迁批文及拆迁还房合同、房屋销售合同清单等资料。四是加大税收检查力度,打击房地产业涉税违法行为。要切实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强化其管理职责,及时掌握纳税人在开发经营、财务核算以及纳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情节、性质及时处理或移送稽查部门处理,及时有效地打击税收违法行为,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加大对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最后,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工作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执法水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对房地产行业税收实施一体化管理的问题上,要加强税务人员对房地产行业相关税收政策的学习,要有针对的开展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培训,让税收征管人员熟悉掌握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其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方式,了解整个房地产开发交易的全过程,能够掌握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纳税调整和查账检查工作,适应复杂的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