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税部门税收业务数据分析工作的思考
对国税部门税收业务数据分析工作的思考
略阳县国家税务局 梁飞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税系统内已经累计了大量的税收业务数据,数据就是宝贵财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税收管理工作服务,已经成为一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实践,对当前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与分析,对做好数据分析应用工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据分析 现状 思考
近年来,国税机关依托信息化技术对涉税数据进行整合集中,数据资源得到了广泛共享,同时依据税收分析监控系统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结合税收政策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把握规律,挖掘出有价值信息应用于税收征管,有效降低了税收成本和执法风险,提升了征管质量和办税效率。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基层国税机关对数据管税工作推进不足,对数据信息的表层分析多、纵深分析少,应用经验积累不足,使许多数据资源被闲臵而没有得到较好地利用。随着信息管税理念的确立,数据分析利用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提高涉税数据的分析利用质量来持续提升征管质量,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税收业务数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税系统主要应用系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数据大集中的征管模式已经建立,综合征管CTAIS系统、防伪税控系统等已运行多年,并趋于完善和成熟,业务功能齐全,设臵合理,操作简便,不仅将税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为推行数据管税工作提供了充足数据,为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数据管税的工作方法在基层单位尚处于初级运用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些涉税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基层工作指导作用不明显,税收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税收分析监控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查询、分析、监控功能,但一些部门除了进行日常登记、查询业务外,很少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利用。例如,省、市局下发了疑点数据和问题,但我们却一时找不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较少利用分析监控系统去寻找答案。由于年龄大等原因,现在基层税务机关真正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数据软件的人员屈指可数。由此可见,数据资源被大量闲臵、浪费得不到有效利用的现象在基层较为普遍。
(二)数据质量不理想
从数据应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得知数据的分析应用必须建立在数据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逻辑关系正确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错误数据上的分析,同样会使税务管理决策发生错误。虽然我们也采取了一定的管理措施与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但从效果上来,并不理想。从数据应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基础数据的数据质量还不能适应税收数据分析工作的需要。数据采集面窄,数据的失真、不完整、逻辑关系不符还大量存在。如在增值税普通发票验旧信息与申报信息数据比对数据分析中发现,存在错误地录入验旧金额项目的情况,导致普通发票验旧金额远远大于其申报金额,给我们实际核查工作带来误导和麻烦。这些错误数据的存在,使数据的可应用价值大幅度降低,制约了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向纵深开展。可以这样说,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影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软件查询功能不完善
现有的查询软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税务人员数据分析、税源监控工作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功能不全。综合征管软件只适合单口径查询,很少能进行多口径综合查询。二是查询结果不准确。某些查询软件在具体的查询项目上查出的数据与实际不符。不同软件在同一查询条件、同一口径下查出数据结果不一致。三是软件设计时技术不规范、接口不标准。现有推广的部分应用软件在系统设计时,没有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接口,这对后期数据的互通、共享带来巨大的麻烦。四是软件更新升级滞后。一些查询软件是建立在综合征管软件等核心业务软件之上,当核心软件发生变化时,这些查询软件的取数口径也应做调整。而实际运用中,部分查询软件升级工作滞后,没有随着核心业务软件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查询出的数据不准确。
(四)数据分析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不足
数据必须加以深入分析才能够更好地为税收征管工作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数据分析利用机制不健全,分析数据往往存在不深入、不透彻、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分析表层化。对发现的数据疑点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能做到以点带面深化拓展,而是急功近利,只要解决了眼前问题就万事大吉,往往导致同一个疑点或问题重复出现,对纳税人进行重复检查,增加了税收成本,影响了工作效率。二是数据分析静态化。一些税务人员虽然对涉税软件应用、操作程序、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但对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会制度等业务不熟悉,只看到一堆静态的数据,而找不出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数据缺乏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分析结果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税负不公,引起征纳双方矛盾。三是数据分析简单化。当前基层国税机关的数据分析水准仅停留在对上级下发疑点数据的分析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数据分析自己找问题,当问题被上级通报后才去亡羊补牢,才去搞专项分析和整改处理,导致征管工作缺乏自身特色,很难创出工作亮点。
(五)数据分析与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 由于一些数据分析结果不是来自基层而是来自上级,用结果搞分析不仅本末倒臵,而且使基层单位忙于核查落实,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甚至还会对基层工作产生误导。一些软件的设计开发脱离基层工作实际,利用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如加油站管理系统是单独开发设计的,没有与综合征管软件衔接,这就不能使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基层国税机关的征管情况很好结合,即使发现了疑点,也无法通过深入分析获取证据,只能采用调取加油机数据、实地调查等老方法进行,使征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六)数据应分析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开展还不规范。如:数据应用工作的到底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如何开展?如何考评?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据应用工作混乱、流转不畅。如:数据应用工作是单独成立一部门来承担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好,还是以松散的成立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好?在数据应用工作,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二是对分析流程及结果缺乏有效监督。对分析流程和结果缺少量化指标,处理问题的伸缩性和随意性较大,对数据分析成果的利用效果如何缺少考评办法,未能真正从机制上去规范数据分析利用工作。三是对分析的方式方法缺乏统一模型。如果对同一项疑点数据依据的标准不同、分析的方法或方向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这样,就会造成对同一类纳税人进行同一类税务检查的处理结果有较大差别,从而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同时当前数据应用工作也缺少考核评价机制,做与不做无所谓,做好做坏无评价,没有建立制度考评和跟踪检查等机制,使数据分析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加强税收业务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上述问题是税收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健全科学工作机制,才能切实提高涉税数据的分析利用质量。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数据管税理念落实不到位。首先是传统的征管模式和征管手段没有大的改变,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主要工作方法仍然是对报表、账簿、凭据的测算,对账制不健全的纳税人只能采取简易征收办法,而不是综合运用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分析,进而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其次是基层单位对数据分析利用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使涉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长期“沉睡”得不到利用,有的对许多疑点数据视而不见,不善于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业务水平不高,数据分析利用难以深入推进。一方面,部分国税人员税收业务水平较低,在较为复杂的数据面前,由于缺乏税收、财会等业务知识,不知道如何灵活利用数据,不能从数据中找出逻辑关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基层缺乏微机高级语言软件专门人才,对税收信息系统中的各类数据特别是后台数据不会提取应用。例如,由于基层不会使用数据库查询语言,对发票验旧信息不对等、核定与征收品目不一致、纳税申报数据逻辑关系不正确、税率适用不准确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只有待上级监控结果下发之后才能了解和解决,但有些问题事后往往无法解决,且造成了大量的垃圾数据和征管漏洞。
三是处理方法简单,数据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之上。当前大多数基层单位只能进行低层次的数据分析利用,对问题的解决也比较肤浅。例如,针对同一个法人办理多个企业的疑点问题,我们应当从相关联的数据入手,看这些企业之间是否有相互虚开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现象,是否有相互之间购销不入账现象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关联数据综合分析,按流程逐项排除疑点,使数据分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如果仅分析表面现象,看看法人代表登记信息与实际情况是否属实,仅调查一下相关信息的真伪,那就失去了数据分析的意义。
四是指标设臵不合理,数据分析的指导作用不强。首先,部分数据分析指标与基层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起不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不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基层不愿使用,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利用。其次,部分数据指标不具备通用性,对一些地方适用的考核指标,对另一些地方却不一定适用,因为各地的市场经济条件、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同,地区、行业不同,税收负担就不尽相同。例如,我县诚信矿业公司主要销售铁精粉,但其从采矿到选矿再到运输销售都是自己经营,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的环节和项目少,因而税负高。但上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要求,则要求我们深入核查,来解释该公司为何税负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类似这样的核查回复不仅花去我局大量人力,还会增加企业不必要负担。
五是信息来源渠道窄,数据采集缺少横向联系。目前的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同期比和环比分析等,但缺少横向信息比对交换平台,特别是对外部的动态信息更缺少信息来源渠道,造成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数据分析的质量。如,税务登记信息采用的还是办理税务登记证时的内容,纳税人新近的动态信息没有反馈渠道,企业生产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制约了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
三、对提高税收业务数据分析工作的思考
对基层单位来说,能够灵活运用涉税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是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国税部门更好地服务纳税人、服务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做出高质量的深度分析,有利于规范执法,公平执法,应收尽收,引导依法诚信纳税,优化税收发展环境。提高涉税数据分析利用质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树立“数据管税”工作理念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对税收数据的分析应用将成为税务系统内一项常规的、重要性工作。数据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数据管税”工作理念的提出,为我们今后的数据分析应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首先,要做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更新工作,使他们成为数据应用工作的坚定支持和倡导者,使数据应用、分析结果成为领导决策时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次,要加强对税务干部数据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对数据应用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税务干部对数据应用工作有着正确的认识,树立数据应用意识,从心理上接受并愿意从事数据分析应用工作。
(二)强化数据深度分析的业务培训
首先要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税收、财会等业务知识,及时更新基层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查账及报表分析能力,提高评估约谈技巧等。这方面的培训是数据应用分析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这部分业务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展开分析。其次是强化基层人员培训。对基层人员分层、分类强化培训,使数据分析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变被动分析为主动分析,变简单分析为综合分析,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具体税收环境,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综合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正确结论,提高征管质量。第三是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应用征收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不应成为高端专利,而应当把分析数据的主动权交给基层,按照用户权限的大小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仅培训相关软件操作和微机基础知识,还应对计算机高级语言应用方面进行专门培训,使信息化技术成果更好地为基层税务机关服务。
(三)严格控制数据的输入关口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数据质量,保障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形成正确的数据分析指标,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首要的是要严把税务登记关口。包括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登记、福利企业登记、出口退税票种登记等基础信息,严格登记纳税人的注册资金、职工人数、股东信息、各种费用支出等信息,对一些重要数据应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动态信息进行不定期抽查,为数据深度分析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严把申报信息关口。申报前应加强对申报数据的审核,特别是对低零负申报应认真分析核对申报表内容,对申报异常户及时评估分析,与同期同行业进行比对,确保申报数据的真实性,为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依据。三是严把发票领购关口。以票控税是加强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要严格登记发票领、用、存信息,认真做好发票验旧及数据输入工作,保证每月定额领用发票,通过发票数据分析推进以票控税。
(四)完善数据分析应用手段
首先是要完善现有各应用软件查询功能。提高各应用软件查询功能的准确度,使查询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加强软件查询功能的开发与完善,使软件支持多口径查询与自定义查询。加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接口设计要符合总局制定的标准,保证数据后期能够被共享使用。另外,在税收政策调整后,各类软件的查询口径也要及时做调整。其次是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软件的查询功能由于受查询界面与查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往往导致一些个性化、复杂查询通过软件查询不能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税务人员对涉税数据的分析、利用。信息的技术处理恰恰可以弥补软件查询功能的不足。当软件操作人员通过软件查询不出需要的数据信息时,可以向本级信息中心提出数据支持申请既提出业务需求,信息中心根据业务申请,运用技术手段从现有应用软件中提取目标数据,为各部门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各部门及全体税务干部应充分利用信息处理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性的数据分析,不断提高税收管理与决策水平。
(五)建立多方沟通联系机制
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决定着税收数据信息的动态变化,这就需要严密组织,多方配合,逐步形成横向沟通联系机制,为数据分析利用提供可靠保证。首先应加强共同管理部门的联系。联合工商、地税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随时了解数据信息变化情况,保持信息互通,共同加强监管。其次是加强相关单位的联系。银行、物流、民爆、电力等部门掌握着纳税人的货物流、资金流、耗能情况,在维护好纳税人权益的前提下,依法获取相关的涉税信息,利用外围数据推进数据分析及评估工作。第三是加强系统内部的沟通联系。加强系统内部的沟通联系,对类似企业就可以互相参考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加强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就可以找出管理不同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六)完善数据分析考核办法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应明确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工作职责,探索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归口管理。一方面,数据分析应用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征管、计统、稽查、各税种管理部门及信息中心在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具体职责。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有效开展,应指定或设立一专门部门(这个部门应由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处理人员共同组成),来具体承担对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组织、领导、协调、监督、考评与数据技术处理工作,实行数据应用工作的统一归口管理。该部门将系统内各部门单项数据应用需求进行整合,集中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对税收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将分散在征管各个应用系统中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按着各部门提出的业务需求抽取出来,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价值的信息,为各业务部门与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应建立数据分析应用管理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职责、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实施对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考评,以考评来保障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篇:对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思考
关于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思考
摘要: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提供科学依据。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 数据分析应用
近年来,随着应用系统整合力度的加大,数据省级集中步伐的加快,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各地都在探索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入开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综合征管软件的推行、主体软件的整合和辅助软件的上线,各地都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数据分析应用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数据不够全面准确,征管基础不实和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征管基础和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纳入系统管理的纳税户数与实际管户相符,税务登记数据全面完整,申报征收数据真实准确,是确保信息数据全面准确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践工作中要完全达到这一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部门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也需要采集和处理,这就对数据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税收数据分析选题实用性不强。目前一些基层单位的税收数据分析多限于常规分析,专题分析较少,而对本区域经济税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根据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政策变动、税制改革等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数据处理分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在指导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和领导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税收信息化进程在开始阶段没有按照“一体化”要求进行建设,各类税收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后来虽进行了多次整合和集中,但长期形成的分散、独立的信息资源依然存在。这些信息数据分散在各级税务机关、各个应用软件中,数据共享度较低,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难度较大。一些基层单位从纳税人或其他部门采集的一些数据也没有统一的存储标准,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四)从事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目前税务干部的信息技术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干部较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还具备深度利用数据信息的干部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干部还没有切实把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作为强化素质、加强征管的基本要求,这些都制约着税收数据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措施
按照我省国税部门“依法治税、管理强税、人才兴税”的三大战略和“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等方面的反馈、指导和服务作用,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效能。
(一)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对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认识。要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激流澎湃形势下,税务部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要实现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密切关注税收发展的最新动状态,把实施科技兴税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是占有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工作的全部内容决不是数据,但绝对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要认识到要适应税收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就不仅要能熟练掌握税收政策,而且要利用相关税收软件对所获取的税收管理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监控,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管理能力。要认识到税收数据分析不单单是就数据而分析数据,要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找出以前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强化税源管理,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导征管实践。要认识到税收数据分析的结果不只是通报,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以数据质量指标评价税收工作水平的高低,实现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数据仓库,努力实现数据的高度集中。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主要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在实现数据省级集中的基础上,加快其他各类数据的省级集中,开发统一的数据接口,将不同的税收应用软件进行整合和集中。整合所有税收业务,集中存储所有业务数据,将分散于不同系统和不同地域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建立起完备的数据仓库。通过各级技术部门,把简单的数据变为可分析应用的信息,并及时提交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供管理部门做出提高征管效能的决策。
(三)拓展采集渠道,提高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扩大税收征管数据采集面是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上级税务机关与下级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数据分析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现在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仅是企业纳税申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数据几乎无法获取,而这些数据正是税务机关强化征管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纳税人财务数据管理系统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的应用,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并及时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信息,采集其申报附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数据,与各信息系统数据一起纳入“一户式”储存;二是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相关应用系统,减少数据多头采集,达到数据一次采集多面应用,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全面掌控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涉税信息及生产经营各方面的情况下切实为纳税人和基层人员进行减负;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从工商部门、地税、海关、金融机构、统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第三方等取得企业进、出口货物种类及数量、企业开停业情况、现金流量和资金使用信息、税金入库信息、企业生产经营、物耗、能耗、成本、利润等相关数据,与企业基本资料、申报、纳税数据进行比对,研究企业真实的税源状况。
(四)加强监控考核,严把税收数据质量关。税收数据质量是种类税收应用软件的生命线,也是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一是要建立健全数据录、审、调、存、传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严把数据质量关,把数据质量管理与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结合起来,实行过错责任追究。要严把入口、操作和维护“三关”,使所有数据在进入系统时,必须先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审核。二是要加强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控。通过执法软件和省局开发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定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错误的、不合逻辑的、可疑的数据,并将分析监控结果及时向各级相关人员进行通报。三是对通报的内容的修改情况实行过程监管。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对通报的处理情况进行随时监测,规范操作行为。在进行数据整改过程中要统一数据口径和处理流程,确保数据在各环节的一致性,避免造成数据的二次错误和相互冲突。
(五)多方论证评审,提高分析选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数据分析选题时,要结合本单位管理的实际情况,考虑诸多因素确定税收分析选题范围。在充分参考基层征管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的情况下,组织专人对选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行充分论证。在认证过程中,引入专家评审制度,由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邀请社会上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学组对主题进行评审。为适应经济和税收发展变化需要,分析选题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将税收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优先列入选题范围。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要指导税源管理工作,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选案准确率,更好的处理所选主题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税务干部的数据分析应用水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收数据分析,人才是关键。充分利用培训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采取有效制度和措施,建设高素质的税收数据分析人才队伍。要遵循信息化人才的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管人、用人机制,制定信息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政策,建立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绩效考核和能级管理制度。注重引进、培养中、高级层次的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注重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的人才,重点提高相关人员的税收数据分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导入专家机制,积极借助外部技术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税收数据分析机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税收信息化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谭荣华(2)《创新管理 重点突破 进一步推进我省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者:许月刚
(3)《数据仓库技术在税务行业的应用》 王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年
太原理工大学 朔州市国家税务局
李鑫
第三篇:山东国税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
山东国税
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
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有限公司
2010年01月
I 伴随信息技术和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从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到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几年来,全国税务系统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强化科学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即金税工程建设,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创新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工作水平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审议批准了金税工程三期立项。国税总局局长谢旭人指出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同时,谢局长在谈到总局和省税务局在三期建设中的职责时,明确指出“各地可根据税收管理工作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辅助性的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切实提高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水平”。
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依托,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税收信息化建设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诸如以下挑战:
一、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出口退税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多年运行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但各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共享度有待于增强;
二、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级机关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基层工作以及基层利用数据开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也需要提高;
三、数据处理分析与利用也缺乏一个系统的软件支撑平台,制约了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的深入开展。
由中创软件开发的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数据集成和交换技术,集中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出口退税管理、“四小票”采集、外部信息管理等12个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构建了省级数据仓库,利用J2EE技术、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丰富的监控、考核、分析、统计功能。系统既能够以各级国税机关为对象,监控分析其收入进度及区域税负、行业税负变动趋势,又能够以纳税人为对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既可以进行20多项综合分析,又可以进行300多项专题分析,能够满足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数据分析的需求。现将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一、强大的功能、突出的特点助力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一)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分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省市局监控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基层监控分析、数据录入、系统管理七大类,如下图所示:
其中,一局式,一户式,省市局监控分析中的综合查询监控、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征收管理、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出口退免税、税收法制、财务管理、监督考核、队伍建设中的大部分功能点,基层监控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表数 据录入,基础参数维护和系统管理都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而省市局监控分析中的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稽查中的部分功能点、税收征收管理中部分功能点、税收征收管理的部分功能点是基于数据仓库的。
1、一局式与一户式监控分析。
这两个功能模块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包括对登记认定、发票、申报征收、稽查、出口退免税、金税、征管质量、数据质量的总体情况和按税务机关、按税种等的明细情况的层层钻取、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与一局式监控分析内容类似,对一户纳税人按“表-册-单”的顺序逐级监控分析,并重点考虑了对一户纳税人违法违章事宜的快捷监控,对纳税人税负率等税收指标与同行业均值和预警线的比较,对纳税人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均值的比较和总体经营情况的定性分析。
2、省市局监控分析。
该模块包括综合查询监控、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征收管理、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出口退免税、税务稽查、税收法制、财务管理、预警监控、监督考核、队伍建设十六个功能模块。主要适用于省市两级国税机关。
综合查询监控是对税收业务模块和队伍建设监控模块中的常用查询监控类功能点的汇集。包括机构人员、登记户数、收入进度、退税进度、税收优惠比例等内容。
税收主题分析是对税收业务模块中常用多维分析类功能点的汇集。包括登记户数、申报户数、申报税额、应征、应缴、入库、欠税、欠税清理、多缴、提退、减免、税负、稽查成果等常用分析主题。
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关系是计统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分析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分析表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分析主题。税收统计分析侧重于形成分税种、分级次、分注册类型、分行业的应征、入库、欠税、提退减免的对比分析表格和展现税款多维模型。重点税源监控侧重于利用TRAS系统中的企业表、产品表数据,以及综合征管系统中的申报征收数据,形 成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的应税销售收入、应缴、入库、税负等指标分析表。税收与经济关系侧重于对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变量与国税收入、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等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宏观税负和弹性系数分析。
税收征收管理涵盖征管部门的主要日常业务。包括登记户数和状态分析、税负分析,普通发票领用存、个体双定户分类、工商数据采集、信用等级分布、死欠核销、延期税款审批统计等内容。
流转税和所得税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两个主体税种管理中的重点指标的监控分析。如:“四小票”数据统计分析、新增所得税纳税人的税源监控、所得税税负和弹性分析、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备查单交叉比对等。
国际税收管理主要侧重于在日常工作中报表的编制。在市局录入反避税等报表数据,省局自动对报表汇总和展示,这是取消手工报表,减轻下级税务机关负担的一种途径。另外还包括涉外所得税重点税源季报等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
税务稽查主要侧重于对稽查案件状态的实时查询、稽查成果的综合统计分析和协查发票的查询统计。实时查询包括对稽查案件状态、结案案件、举报案件的查询;稽查成果分析包括结案案件的总体成果、效率、质量、案件来源、违法成因、查补税款、入库查补税款的分析。税收法制主要包括税收保全、强制执行和税务行政处罚情况的统计分析。
出口退免税主要侧重于对退税登记、证明开具、退税申报、退税审核等环节异常情况的监控,敏感地区购货、敏感口岸出口情况监控。同时包括重点企业退税评估、退税计划测算、出口退税日常报表等内容。
预警监控对登记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务稽查和出口退税中,因为纳税人的税务行为而出现的异常情况或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预警信息进行查询(例如:非正常户稽核, 多次停业情况监控, 定额发票领用信息与申报信息监控, 异常申报情况等等),可以实现各级税务机关汇总数据查询和纳税人明细信息的实时预警监控查询。监督考核通过对征管六率等考核功能点的丰富和细化,对一个指标从多个角度进行质量考核,实现了从税务机关、税种、行业、注册类型等多个维度,以图、表等各种形式全方面展现征管质量考核情况,对全省征管质量考核情况进行监控分析。
队伍建设监控包括人事、教育培训、纪检监察三部分。主要是对录入的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生成各种报表。
3、数据处理分析。
包括数据质量监控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三部分,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
数据质量监控是对三大主体应用系统数据缺项、数据不一致、逻辑关系错误等异常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对某一单项异常数据按税务机关或按操作员计算异常户次、数据正确率,并列出异常数据清单。可按操作员统计其操作导致的所有异常数据户次,并列清单。可按税务机关和操作员定期计算数据质量加权平均得分,作为数据质量考核的依据。
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根据税收管理业务的需要,重点对增值税、内外资所得税税负率,重点税源企业财务指标等进行测算和分析。税务人员根据指标测算结果能够清晰地发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税源企业之间的差异与特点。通过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疑点纳税人清单、财务综合评价等手段,加强税源控管力度,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包括两大部分功能,一是按税务机关、企业规模、行业大中小类,剔除出口退税企业和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测算税负率及其预警线等参考指标,并对测算的指标进行区域分析、异常值分析、分布分析等。二是计算具体纳税人的税负率等指标,与参考均值和预警线进行对比,分析纳税人疑点,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提供线索。
数据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是数据分析成果的重要体现,根据分析主题、分析内容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固定报告和专题报告。将全省的优秀数据分析报告以模版的形式做到系统中,通过采取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将数据分析报告转化为可以定期自动发布的成果,给各级税务干部提供参考。通过该功能模块,实现全省数据分析报告的分析方法共享,并提高数据分析的规范性、准确性 和工作效率;解决了国税部门自己手工创建报告及复杂的数据查询方式的问题,使数据分析实现自动化与流程化。
4、基层监控分析。
包括工作量统计、征管质量考核、纳税人监控、执法监控、基层综合查询五部分,主要适用于县以下国税机关。
工作量统计包括对操作员登记认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待批文书办理、违法违章处理、认证、报税各工作环节的具体工作量的统计,为量化考核提供参考。征管质量考核与省市局监控分析中监督考核模块中的有关功能相同。
纳税人监控侧重于对纳税人在登记认定、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出口退税业务中的违法违章情况的监控,是对外的监控。
执法监控侧重于监控税务干部在办理涉税事宜中的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是对内的监控。包括登记认定未审批,未核定税种,税务登记证未收费,发票票种核定异常,逾期申报未处罚未加收滞纳金,逾期罚款未加处罚款,欠税与多缴并存等二十多项检查内容。基层综合查询主要是吸取了我省基层分析监控系统中的深受基层欢迎的查询功能,特别是各类台帐查询。
(二)系统功能特点
1、系统满足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需求。
局领导利用电子地图、综合查询监控、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以及时监控全省和各市的GDP与税收收入的变动趋势、收入进度、退税进度、税收优惠比例等情况。税收业务管理人员通过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关系、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出口退免税、国际税收管理、稽查法制、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等模块,获取所需要的监控分析图表,以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减轻了基层上报报表和数据的负担。数据处理分析人员利用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辅助编制、税收主题分 析等模块,监控考核分析各级数据质量,快速获得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所需税收指标图表。税收管理员利用一户式监控分析、纳税人监控、征管质量考核等功能,方便、快捷地对所管理纳税人的申报征收、财务报表、违法违章信息和征管质量进行监控分析。办税服务厅的操作员利用系统的基层监控分析类功能、数据质量分析功能,查询各种申报征收台帐,检测和改正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
2、系统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功能于一体。
系统的监控功能,充分体现了“由总体到局部、由汇总到明细、层层钻取分析”的先进的监控分析类系统设计理念。如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按“市局→区县局→分局→纳税人汇总→纳税人明细”的顺序层层下钻分析。系统的分析功能,在体现“层层钻取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同一个税收分析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税收指标构成和税收指标时间序列等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快捷地以柱形图、饼形图、线性趋势图等来展现;并将基比分析、环比分析、80/20集合分析、80/20区间分析、中位数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等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尽量简单的方式应用到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中。系统的考核功能,以征管质量和数据质量考核内容为主,全省各级税务机关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考核,并可对考核得分的构成逐级进行钻取分析,既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和透明的考核原则,又充分利用考核结果,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税收报表编制功能将提高税收业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效率和减轻基层负担作为最基本目标,利用各业务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日常税收监控所需分析报表,对无数据源的报表,由市局或县局手工录入,省局自动汇总。
二、先进、可靠、实用的系统架构有效整合税务数据资源
(一)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四部分:数据源、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数据展现平台。如下图所示:
1、数据源
系统数据源由以下三部分数据组成:一是三大主体应用系统和我省开发的辅助软件,如:外部信息管理系统、教育储蓄管理系统、纳税人信用等级管理系统等。二是全省TRAS系统的重点税源数据和各市上报省局的“四小票”数据。三是市局和和县局录入的基础报表、基础数据和维护的基础参数。数据源涉及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关系数据库和XML、TXT等各种格式数据文件。
2、数据交换平台
通过InforEAI数据集成工具,在省局和市局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将以市级集中模式运行的主体和外围应用软件的数据,实时或定时抽取到市级ODS中;将各市ODS中的汇总数据和部分明细数据,实时或定时传输到省局ODS中;将以省级集中模式运行的主体和外围软件中的将部分明细数据实时或定时抽取到省局ODS中。
3、数据中心平台
市级ODS包含以市级集中模式运行的主体和外围应用软件的明细数据和汇总数据。省级ODS包含市级ODS的汇总和部分明细数据,以及以省级集中模式运行的主体和外围应用软件的部分明细数据和汇总数据。将省级ODS中的部分汇总数据装载到省局多维数据库中,形成了ODS + MD DB架构的省级数据仓库。
4、数据展现平台
数据展现平台由InforReport报表工具和JSP程序运行环境组成。实现对多维模型、简单报表、复杂报表、综合类查询的展现。
(二)系统技术特点
1、模块化功能、灵活组合、快速构建
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剪裁、选择,灵活组合。所有功能即可以在全省统一部署使用也可仅在一个地市部署使用。因为本系统已是成熟产品,大部分功能直接部署后就可使用,只需根据用户需求对部分功能进行修改并开发一些创新功能,因此系统的实施周期根据不同情况仅需要1-4个月。
2、数据仓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OLTP技术与OLAP技术相结合。
对各类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对明细数据的查询监控,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采用OLTP技术实现。对历史的、按不同粒度以及不同维度汇总数据的监控分析,一般先将数据抽取到ODS中,再加载到多维数据库中,采用OLAP技术访问ODS和多维数据库。
3、J2EE技术和商业智能工具展现技术相结合。
对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数据质量分析等难以用几张报表进行展现的综合业务监控模块,采用J2EE技术直接编程实现。对相对固定的报表和多维分析模型,采用商业智能工具展现。
三、系统助力山东国税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从2005年5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应用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作为全省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各级税务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系统功能,努力探索以信息化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新路子,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一)得到了总局领导的肯定
系统在山东全省投入使用后,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个系统做得非常出色,数据分析是税务机关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系统的功能不仅涉及了各税收业务模块,还囊括了人事、财务、教育、监察等工作,信息量非常丰富,改变了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方式”。
(二)满足了四个方面的需求
1、满足省市局监控分析的需求
系统综合利用了CTAIS、增值税管理各子系统、出口退免税审核等系统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形成税收监控分析报表,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减轻基层负担。让局领导和税收业务管理人员,方便、快捷地了解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情况,并能够进行必要的分析。
2、满足数据处理分析的需求
在各级税务机关撰写的大量数据处理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提供的接口、分析方法和模板将报告中成熟的税收指标测算方法用软件来实现,将优秀数据处理分析报告以模板的形式实现全省共享,将复杂的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简洁的方式方便的应用到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中。
3、满足基层监控分析的需要
系统能够使税收管理员快速了解所管理纳税人的申报征收、财务报表、违法违章信息和征管质量情况;使纳税评估人员快速的得到所需要的税收参考指标,并利用分析模型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进行快速分析;使办税服务厅的操作员能够检测和改正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
4、适应信息集成、系统整合的需要
通过建设省级数据仓库,实现信息集成,全省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三大主体应用系统的数据、外围软件采集的数据、企业报送的重点税源数据和“四小票”电子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分析。
(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上半年,山东省国家税务局依托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这一技术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强化税负分析、发票数据分析和申报数据分析三个重点分析,大力提高税源控管水平。
1、全面加强税负分析
近年来,山东国税税负尽管每年都有增长,但整体税负仍然低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山东国税以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为工具,按照“区域分析找差距,行业分析找规律,企业分析找问题,面上入手,点上突破,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思路,组织开展了全省税负调查分析工作。
1)区域分析摸状况,查找差距所在。
根据经济税收的相关性,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税收征管信息和从外部取得的经济税收相关信息,对2004年和2005年的税负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设定全口径国税收入占GDP比重、国内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扣除消费税后的国内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工业增值税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商业增值税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五个基本指标,将山东省的指标值与全国同口径指标值进行比较。2004年我省上述五个指标分别低于全国3.3、2.7、2.3、3、1.2个百分点,2005年分别低于全国3.9、3.2、2.8、4.3、1.5个百分点。各市、县国税局都比照上述指标,对本地税负进行分析。通过层层分析,摸清了山东省区域税负的基本状况,使全省各级国税机关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差距,切实增强了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行业分析抓特点,总结管理规律。
结合山东经济产业集群度较高的实际,利用系统的分析功能,按2004年和2005年两个,分税种排查18个门类重点税源企业的行业税负,找出了各市低于全国税负的行业。各市局根据省局的分析数据,结合本市经济结构的特点,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具体分析每一个行业的税负,按照税负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和税负不低但疑点较多等条件,筛选出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橡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商品批发零售等50多个行业作为调查重点。各区县局再进一步重点调查分析本地的主导行业、特色行业税负,设定不同的条件和标准进行排查。同时,各级国税机关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总结出这些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手段,并将这些规律性的手法归纳整理,研究了行业评估、稽查方法,下发给基层单位和税收管理员,加强工作指导,为查清税负偏低的原因找准了工作方向。
3)企业分析查疑点,堵塞管理漏洞。
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省局数据仓库中集中的全省数据,针对日常税收征管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分析了综合征管、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等10大类25个重点问题,运用进项增幅高于销项增幅、连续三年亏损等50多项指标,排查出3309个重点企业的疑点问题,为市局的调查分析指明思路。市局对所有的纳税人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23.5万户疑点纳税人,排查每个疑点企业的各种疑点问题。基层税务机关根据市局排查的疑点,加强巡查,清理漏征漏管,与纳税人约谈,督导其进行自查;对自查不彻底仍存在疑点的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稽查。
2、强化发票数据分析
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是管好税源的重中之重。结合各类发票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滞留票”和“四小票”数据进行重点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隐匿销售收入、虚开虚抵等问题,提高以票控税的能力。
1)分析存根联滞留票数据,重点查实商业企业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2)分析运输发票数据,重点查实假企业发票问题。
3)分析废旧物资发票数据,重点查实用废企业虚抵进项和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虚开发票的问题。
4)分析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数据,重点查实虚开和扩大范围开具发票问题。
3、强化申报信息分析
1)加强申报信息关联比对分析。系统在对各类申报信息整合、加工的基础上,对申报信息间关联关系比对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票表比对分析:比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销售额与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和普通发票验旧金额;比对小规模纳税人申报销售额与普通发票验旧金额,查找发票开具额高于申报销售额的疑点。进行表表比对分析:比对同一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查找隐瞒销售收入的疑点;比对一般纳税人申报表和免抵退税汇总表,查找虚抵、多抵进项税额疑点。进行当期与历史数据比对分析:比对同一纳税人的当期收入、成本、税金等数据与历史数据,查找纳税异常变动情况和偷逃税疑点。
2)加强申报信息与预警值比对分析。
以增值税和所得税申报数据为分析重点,选择全省税负率大于零的不同行业一般纳税人,分重点税源企业、非重点税源企业测算并立了75个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预警值;选择所得税贡献率大于零的查帐征收所得税纳税人,分内外资企业测算并设立了75 个所得税行业贡献率预警值。此外,我们还将增值税起征点作为增值税纳税人月均申报销售收入的预警值。基层税务机关将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率和所得税行业贡献率,与预警值进行比对分析,将低于预警值的纳税人作为疑点转入评估和稽查。
3)加强申报信息与生产经营信息比对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核实纳税人申报信息,我们加大了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的延伸分析工作力度。全省通过抽样调查,测算了不同行业的平均物耗监控指标,分别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共确定了8个门类、39 个大类、149个小类的分行业参考值。市局进一步细化和测算本地行业的物耗能耗关键指标,并与省局测算的指标比较,找出差距所在。县区局加强实地核查,掌握企业原材料、半成品或商品的实际库存等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企业实际产量,测算纳税人应税销售收入,与企业申报情况进行比对,查找疑点。
2006年上半年,全省国税系统共组织税收收入951.51亿元,同比增长37.07%,增收257.53亿元。国税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创新高。
第四篇:对国税部门执行力的调研思考
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方针政策的能力,落实重大工作部署、工作目标的能力,狠抓责任落实、完成任务的能力。国税部门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国税收入,国税部门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收入质量,影响着税收调节经济和组织收入职能的发挥。
一、高度认识提高国税部门执行力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国税部门执行力是行使工作
职能的本质要求。国税部门是政府部门的主要组成部门之一,其一言一行代表政府执行公务,其形象的好坏,事关政府形象;其执行落实政策到位不到位,事关群众利益;其服务态度好不好,事关百姓满意度;其作风实不实,事关政府公信力;其工作效率高低,事关地方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执行力问题,必须加强国税部门执行力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上级放心、人民满意的国税部门。
(二)提高国税部门的执行力是加强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国税部门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事业成败,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快慢。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改革的最关键时期,国税干部队伍肩负历史重任,如果干部队伍的作风不好、工作不实,就会丧失发展良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为此,国税部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对国家、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认真加强作风建设,大力提高执行能力,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干部作风才能有明显好转,才能真正成为执行力强的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
(三)提高国税部门执行力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必由之路。每项税收政策法律的贯彻,各项税收政策的落实,都必须依靠国税部门来实现。为此,国税部门的执行力高低,与决策落实的到位不到位,法律法规贯彻得深入不深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平等,市场经济竞争公平不公平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们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治税的重大意义,只有大力提高国税部门的执行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税。
二、深入分析影响国税部门执行力的因素
(一)责任淡化影响执行力。国税部门主流肯定是好的,这个不能否认,日常工作中责任意识欠缺,责任心差,毫不夸张的说随处可见。具体表现为:遇到难办的事推诿扯皮,布置工作不按时完成,要求的事情应付差事,不保证质量,紧急突击,临时工作讨价还价,甚至牢骚不断,工作拈轻怕重,更有甚者份内的事情就不想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想方设法推给别人,要么敷衍应付等等,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作风弱化影响执行力。一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对待工作不是研究怎样做实,把基础打牢,考虑长远,而是研究怎样“吹”,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搞些经看经不起检验的东西。二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文件要求布置的工作,不是用心想方设法高质量、创造性的贯彻落实,而是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欺上瞒下,落实不力。三是不顾全局,只顾部门利益。工作中对本部门有利的事就办,不利的就推,有油水的抢着办,得罪人的推诿,甚至顶着不办,只顾部门利益,搞小团体主义,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原则。
(三)能力退化影响执行力。执行力的高低,看得是个人能力的强弱,它是动力的源泉,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不断出现,要求的知识就需不断更新,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仍然有少数同志不愿学、不想学,靠吃老本过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怕学、厌学,不能及时掌握新的知识,造成推动工作缓慢,工作效率低下,纳税服务辅导不力,工作不够规范,岗位技能不专,处理业务凭想象,甚至出现差错、失误,延误工作,使工作被动,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相互拆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相互指责,没有气度,没有风度,甚至相互嫉妒。班子打内耗,股室之间打内战,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整体合力,大大降低执行力。
(四)观念腐化影响执行力。工作落实中思路不宽,思想观念保守,因循守旧,遇到新问题,使用老办法。在日常管理中,不探索新方法,研究新矛盾,得过且过,导致该管的没管住,征管有漏洞,税负不公平,政策执行不统一,缺乏开拓开放意识,缺乏敢闯敢拼精神,缺乏深入调查方法,缺乏攻克新矛盾的意志,不能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
三、提高国税部门执行力的思考
(一)多措并举,培养一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执行力的提高贵在抓落实,落实过程中必须增强工作责任感,怎样培养和加强责任意识呢?一是健全责任制。合理划分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特别是衍接处的工作职责,应当更进一步的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和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二是健全督查制。对没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加大惩处力度,对责任心强,履行职责好,完成任务出色的要通报表扬,对工作严重失职者从严从重处罚,保障责任落实到位。
(二)转变作风,抓住两个层次。工作作风的好坏关系事业成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倘若工作作风漂浮,工作肯定不能落实到位,必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工作杂乱无章。一方面,要强化领导干部作风。中层以上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收入实情、干部思想动态和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每季度要安排一次工作调研,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另一方面,要改进国税干部作风。“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必须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要教育和培养每位同志,以大处着想,从小事做起,追求卓越,决不允许漠视细节,拖拖拉拉的现象存在,各项工作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质量和最大的效益,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
(三)突出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是提高执行力的核心。作为国税干部必须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知愈深、则行愈达。每位干部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执行力的好与坏。因此,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组织干部职工学理论、学业务、学技能,经常邀请专业人才讲课辅导,或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班、强化班,或组织业务兴趣小组研究课题,提升自身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执行力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要做好工作衍接、上传下达,流程顺畅,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影响工作的能耗,提高工作质效。另一方面,对一些涉及面大、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要早沟通、早协调,防止影响问题的解决,只有提高沟通能力,才能树立良好形象。三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每位税务干部要把党的政策视为“生命线”,把党纪国法视为“高压线”,把党风廉政建设规定视为“警戒线”,做到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约束。
(四)注重修养,营造四种环境。德厚者得天下,厚德者事竟成。一个团队要抵达目标顶峰,就必须团结一心,一个人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得到他人帮助。为此,加强个人修养是必备的前提保障。战国时期,魏武侯对吴起说:“魏国有坚固山川,是魏国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险。君不修德,身边之人便是敌人”。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个人修养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一是导向环境。要经常开展“三德”、“三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特别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为国税干部当好勤政务实的表率、廉政无私的表率、执行有力的表率。二是协作环境。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推行ab岗制,力求缺位不缺岗,即体现分工又密切协作。三是干事环境。要引导干部职工找准方向,摆正位置,求大同存小异,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谅人之过,容人之错,顾全大局,通力配合,工作互相支持,生活相互帮助,凝聚队伍集体力量,形成局兴我荣、局衰我耻的局面。四是激励环境。对优秀干部、业务能手等典型要给予适当的政治待遇,要给予适当的经济刺激,激发队伍智慧潜能。
第五篇:对当前国税部门信访工作的调研思考
一、新时期国税部门信访案件的特点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收法制的不断完善,国税部门已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行业,广大公民对税收执法公正的期望和要求也愈来愈高,由此引发的信访案件也具有新的特点:
(一)信访案源多样化。在国税征管、机构、人事改革和新的国家公务员法的实施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在调整和改变广大纳税人行为习惯和触及到广大国税干部切身利益,一些历史遗留和深层次问题逐渐凸现并且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从内容上看,外部涵盖了执法、服务等方方面面,内部涵盖了人事、待遇甚至干部职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来源上看,有上级或政府信访部门转交的,也有个体自发提交的;从原因上看,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有纳税人不理解税收政策造成的,也有国税干部作风不实造成的,有由实施决策时程序不规范、不公开、不科学引起群众误解造成的,也有的是本该由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信访件产生出来。
(二)信访处理复杂化。从近几年信访工作实践来看,造成信访的缘由错综复杂,有陈年积案,有无理缠访,各地在处理信访问题上方法各不相同,新《信访条例》把以前的“归口管理”改为“属地管理”,虽然是一大改进,但是从处理的角度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信访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处理稍有不慎,矛盾就会转化升级或顾此失彼,赞成新的矛盾,“闹访”案件就会频发。
(三)信访行为多元化。有个体上访,也有集体上访,并有单体上访向聚众串联上访的趋势;有本级信访,也有越级信访,甚至直接上省进京信访;有常年上访,也有专门择机上访,总有一些上访户,经常选择党代会、人代会或者国家有重大活动时上访,借机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向单位施加压力。
二、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充分,工作方法不严谨。一是思想上麻痹。少数部门领导只注重税收征管工作,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上,信访工作没有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认识上错位。片面地认为参与信访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把信访与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访案件越多,单位就不和谐,执政能力就打折扣,有怕“访”、畏“访”情绪。三是方法上简单。发生信访案件,就对信访人进行“围、追、堵、截”,采取敷衍搪塞或打压方式处理,以至于一些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落实,小事拖成大事,形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有的为了息事宁人,采取无原则地让步,“按下葫芦漂起了瓢”,造成新的矛盾。
(二)执法行为不规范,决策管理不科学。少数干部在税收执法时,不依法行政,甚至违法乱纪,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公开侵害纳税人的权益,是造成系统外部信访件频发的主要原因;系统内部信访案件产生,大多数是由于决策时未广泛征询干部职工意见,办事程序不规范、不公开,管理时缺乏事前评估和充分论证,工作方法简单,引发干部职工不满。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信访处理不到位。个别信访者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从而形成大量的越级上访案件。基层国税部门在处理这些案件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个别信访者仍坚持无理要求,让基层无所适从。此外,过分强调“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一些原本由上级决策或政府部门行为引起的信访问题,如政府拆迁、移民等问题,仍由信访人所在单位负责就地处理,一些问题难以正确解决到位。
(四)信访机构不健全,沟通机制不畅通。目前,国税部门没有专门的信访机构,各地的信访工作归由办公室兼人负责,信访人员除了要受理、登记、转办各类信访案件,还要开展矛盾排查、参与信访处理,人员不够,责重权轻。此外,上下级信访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是造成上访—批示—回复—又上访循环的重要原因,上级对下级信访办理还缺乏有效地监督审查,往往只注重对量的控制,缺乏对质的检查,出现越级上访就追究工作责任,导致一些问题没真正解决到位。
三、加强信访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上访为下访。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纳税人、深入干部职工,调查了解信访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信访反映的问题。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及时化解矛盾,注重调处一起、化解一起、稳定一片、不留后患,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解决在基层。三是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信访工作提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和重业务轻信访、重形式轻实效两种问题,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依靠领导、股室和群众的配合,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大信访工作格局的形成。
(二)加强管理,畅通三个渠道。第一,畅通内部运作渠
道。一是围绕“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目标,构建信访工作新秩序,切实做好信访案件的受理、登记、初审、交办、承办、督办和办结反馈等工作。二是坚持“热情、公正、便民”的工作原则,建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公开公布单位及领导接访电话、接待时间和地点,公开公布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开通网上信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方
便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第二,畅通宣传教育渠道。一是多途径、多形式宣传《信访条例》、税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政策执行透明度和纳税人守法自觉性,引导群众依法纳税、依法上访。二是以教育引导为主,推进人性化执法,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多为纳税人、信访人着想,对可罚可不罚的行为不予处罚,处罚可轻可重的违法行为可从轻处罚。第三,畅通纵横联系渠道。进一步强化同上级单位的联络,加强与信访部门和各兄弟部门的沟通协调,统一口径,共同做好信访工作。
(三)依法办案,突出三个严格。一是严格按政策解决问题。要认真落实2007年中央5号文件提出的“两个不能”的要求,即不能突破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能为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现时引发新的矛盾,对已做到情至义尽,仍坚持无理要求,继续缠访闹访的人员,坚持依法处理,不能委曲求全,对本应由司法解决的问题,不再纳入信访解决,真正做到对合理问题依法按政策解决到位。二是严格按程序办事。对信访问题的处理,不能特事特办,不能超越正常的办事程序,仍然要依法、有序地进行。三是要严格责任追究。加大信访执法力度,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对滥用职权、不作为、侵害信访人权益导致信访事项发生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按《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规范机构,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专门信访机构,充实信访工作人员,明确信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信访信息员和信访信息报告制度。二是强化上下沟通,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落实信访督办审查工作机制。三是聘请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工作,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拓展解决信访问题的渠道,优化信访工作考评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质量的考核,弱化案件数量的控制,进一步落实岗位工作责任制度,对不正确履行职责、激化矛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与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