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税稽查部门高风险权力运行制约度的思考
对国税稽查部门高风险权力运行制约度的思考近两年以来,淮安市国家税务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国税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具有淮安国税系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将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党风廉政工作中,围绕高风险权力事项,全面查找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针对权力运行的自由裁量度、可复核度、透明度、制约度等四个廉政风险要素,采取教育、制度、监督等措施有效应对廉政风险,形成廉政风险应对方案,出台了《淮安市国家税务局廉政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并专门开发了廉政风险管理系统。市国税局稽查局紧密围绕市局关于廉政风险管理工作要求,梳理高风险事项8项、中等风险事项15项、一般风险事项48项,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围绕时间系数、对象系数、评价系数三个方面形成岗位权利风险积分和岗位人员风险积分,先后出台了《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廉政风险管理建议制度》、《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稽查分类管理防范廉政风险实施办法》、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工作环节的《风 险 防范 暂 行 办 法》、《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税务 案件证据收集与运用规则》、《淮安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项
目化检查防范廉政风险管理办法》等十项围绕廉政风险管理的工作制度。税务廉政风险是指税务人员在税务执法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税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就是根据对税务人员在税务执法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可能性而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措施加以防范的工作机制。在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人们总结概括出名为“海恩法则”的“事故法则”,就是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要想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起事故隐患控制住。“海恩法则”以明确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严重事故是由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所引发造成的,而这些事故隐患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预防涉税腐败、建立税务廉政风险预防管理工作同样可以借鉴“海恩法则”,就是要建立科学严密的预防管理体系,形成教育引导有频率、岗位操作有标准、内控管理有制度、有效监督全方位、量化考核有依据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确保风险防范监督考察及时跟进到权力运行的始终,形成规范化的廉政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应对与处理措施,提升制度执行力,消除潜在隐患,逐步形成廉政风险“不敢碰、不能碰、不必碰、不想碰”的良好局面,促进党风、政风、行风的全面优化,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廉政风险,为税收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对高风险权力运行进行制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风险防范是税务行业特性的必然要求。税务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近几年来,国税机关一直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觉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与税收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比抓税收工作更大的努力来抓,认真贯彻“收好税、带好队”的方针,坚持治税先治队,更加强调带好队伍,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国税行业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有效促进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回顾16年特别是近几年国税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 “风险”与“防范”。但是,尽管国税机关这些年来在风险防范作了大量的工作,风险防范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只能说明防范机制建设有了发展,不能说明作为风险行业发生变化。税务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代表国家执行税法,进入市场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市场与纳税人、与金钱打交道的工作性质没有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纳税意识、纳税遵从度与市场要求差距很大,税收法制与执法仍然有较大空间,这种行业特性决定的执法与廉政风险也并不会因为过去取得成绩而改变。因此,防范风险是国税行业的一项长期性任务。
(二)加强风险防范,是推进国税机关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需要。近年来,国税机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方针,在大力推进税收中心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税务稽查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廉政风险不容忽视,隐忧远未消除,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机构人事改革,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特别是系统连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在税收执法中连连中招,在个别地方可以说“前腐后继”,窝案串案,甚至向领导稽查干部升级,令人震撼。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税务稽查干部身上,但给稽查干部队伍建设和税收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与损失。另外,近年来检察院将国税机关列为查办重点单位,所以税务系统的廉政高风险不容置疑,因此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二、高风险权力运行风险的因素分析
1、思想意识因素:在经济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并冲击了广大税务稽查干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容易滋生以权作交易的“市场型交换”的腐败行为。有些稽查干部艰苦奋斗意识不强,不比贡献比待遇,不比成绩比轻闲,个别稽查干部甚至于迷恋酒桌歌厅、扑克麻将,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在别有用心的纳税人的“攻关”下,产生“人情税”、“关系税”等现象。甚至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取不法利益,吃、喝、卡、要、拿、占、报也就屡禁不绝,造成了有法不依有章不遵的现象,严重违背了权力运作的法律初衷,损害了国家和广大纳税人的利益,损害了税务系统整体形象。“权大于法”遗害无穷,既催生了权力腐败,又加大了廉政风险。
2、监督不力因素:一是内部监督软弱化。税务系统内部的纪检监察机构没有被赋予独立监督管理的权力,职能相对弱化,或者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家丑不外扬,对发现的问题大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监督的效果。而税务基层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更多的是兼职监督人员。虽然年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但大多流于制度层面,没有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拓宽和深化;监督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未能发动广大稽查干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监督与被监督行动中去。二是监督多元化但合力不够。税务系统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多元的,设立了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党内监督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尤其是决策权和监督权的一体化,使监督主体和客体时常错位,以致对权力的监督难以实施。整体监督的乏力,给以权谋私、以税谋私者带来可乘之机,也使廉政风险居高不下。
3、成本过小因素:目前对为税不廉行为的惩处“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处罚畸轻,不廉洁的成本过小,无法起到惩戒的作用。值得警惕的是,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些单位未能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有些领导嫌“防腐”工作琐碎,难显政绩,不屑一顾,缺乏主动积极的“避免意识”,满不在乎、视而不见;还有部分领导怕部门暴露问题太多,破坏部门形象,影响政绩,税务人员出了问题多倾向于内部处理,即便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也是关起门来低调处理,该深究的不深究,该立案的不立案,该移送的不移送。长此以往,造成税务人员对原本错误的东西见怪不怪,犯错不知错,司空见惯,最终导致过失变失足、小错酿大祸。
三、如何对高风险权力风险进行预防管理
1、源头防范全面查找“风险点”。“凡事预则立”,要防范与化解廉政风险,首要任务是关口前移、把风险防范意识融入日常税收工作中,全面查找风险点,防微杜渐,减少发生腐败的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稽查干部。一是把“职能责任”明确化,“权力运行”公开化,通过梳理、细分、排查,对税务稽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与问题,归纳分析,从中找出带有共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寻找到风险点,把全部工作事项中可能的风险明确无误地标示出来,制作风险分布图,明确哪些涉税事项存在廉政风险,风险分布在什么岗位,列明风险事项及风险度,并针对风险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应对策略,从而使检查权、强制权、处罚权、复议权、等税收执法权规范运作,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二是全员参与查找。税务廉政风险管理涉及治税与治队的各个管理环节,具体可分为思想道德滑坡风险、制度机制漏洞风险、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风险等,需要各管理层、各部门、各层次全员参与。因此要针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人查找廉政风险点,使每一道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名工作人员相对的廉政风险点明晰化。
2、针对风险点加强分门别类的教育引导。一要注重教育规范化。把开展廉政风险宣传教育当作新时期加强税务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总体部署全面规划,构建多部门参与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加强协调配合,实现资源整合。二要突出教育针对性。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把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廉政风险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突出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三是坚持教育普遍性。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网络,不断拓宽廉政风险教育渠道,积极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案件和自办的案情重、影响大的经济违法违纪案件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做到以案施教,警钟长鸣,使税务稽查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四是坚持廉政评议与谈话活动。认真开展述职述廉及廉政评议工作,积极推行执法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监督。扩大谈心谈话面和频率,使被谈话对象能自觉接受教育和监督,如实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认真接受批评和建议,及时纠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3、针对风险点查漏补缺完善制度预防。要把廉政风险预防建设贯穿于税务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约束稽查干部的从税行为,有效防止税收执法行为失范。一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工作实际,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部位,尤其是在税务稽查容易产生漏洞的环节,及时修订完善预防廉政风险和治理腐败的有关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稽查干部尤其领导稽查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税务稽查人员廉洁从政制度、税收执法管理制度和税务行政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执法有依据,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和法制化,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廉政风险防范措施就要跟进到哪里。二是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强化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以考核促进执行,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评中,作为稽查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拒不落实或者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依规定追究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从而切实发挥出制度的效力。
4、强化有效监督及跟踪问效。强化全程监督,实施跟踪问效,促进税务稽查干部全面提升廉政风险意识,加强廉政建设。一是以监督促制度执行。优化监督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主辅交叉的监督网络,让税务稽查干部权力运行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通过有效监督来强化对税务人员廉政风险的预警机制,杜绝滥施职权、权钱交易等行为的发生。对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要严格实行督查问责制。通过述职述廉、来信来访、执法监察和检查、案件复查,通过向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税务行政处理、税务行政处罚、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等事项,获取有关信息,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评估和分析,深入了解和掌握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税务人员廉政风险的苗头和动向,做到及时提醒、防范在先,把违纪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严密对税收稽查执法权的监督。以深入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载体,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岗责体系,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制约、流程顺畅有序的科学严密的监督机制。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机器管事、人机结合、机控人防的监控体系,把监督制约贯穿到税收稽查执法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三要严格对行政管理权的监督。重点针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加强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大额经费支出一律要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基层领导稽查干部离任、基建项目竣工、专项资金使用和重大支出项目必须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稽查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在“两权”运行方面增加公开的内容,丰富公开的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对“两权”运行规范性的检查考核,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相结合,政治处置和经济处罚相结合,增强检查考核的效果。
淮安市国税局稽查局检查三科
2010年10月26日
第二篇: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尤其是我国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就显得极为必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不断努力探索,为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国企;权力;制约;监督;思考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对于全面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保障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人兼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认识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中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是如此,国有企业因资金往来密集、外界关注度高、内部管理行为复杂等特点,已然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带,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更是十分重要。
(一)监督是促进党员干部落实责任的重要保障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义务多则权力多,义务少则权力少。但人的本能往往是执行权力时积极主动,而履行义务时却消极怠慢。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约机制来约束权力运行,使之公开、透明、规范,只有充分发挥监督的整体制约和预防功效,才能使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无处藏身,确保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义务得到落实。
(二)监督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措施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和保障。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责任。决策失误、管理失职、监督失位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只有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效规范事权、财权、人权和物权,才能减少决策管理的失误、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资产损失。
(三)监督是增进群众信任的有效途径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义是靠监督增进信任。信任是目的,监督是手段,有了监督的信任才最靠得住,才能在职工群众中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支持。监督至少能从三个方面增进信任:一是权利得以约束,二是真相得以披露,三是力量得以凝聚。
二、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途径思考
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既要突出监督机制的独立性,又要强化监督资源间的协同性;既要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增强主动性,又要让群众积极反应问题,提高参与性;既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已有成熟有效的做法固化为制度,又要不断探索创新,把有利于强化监督效果的想法思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升华。
(一)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一是突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要发挥监督的保障职能,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监督者的后顾之忧,使监督实体游离于企业利益之外。探索实行监督机构垂直管理,变同体监督为异体监督,从体制上解决同级监督难的问题。
二是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正确认识监事会的职责、地位和作用,脱开同董事会事实上的隶属关系,把监事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规范监事会工作程序,建立完善监事会信息收集制度、报告制度,向事前、事中延伸监督职能,切实对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决策、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制约,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拓宽监督信息渠道。只有让监督主体参与到公司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中,融入至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而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加强监督,才能防止违法用权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监督检查科学规范
一是建立约束制度。要制定合理限权、规范用权的具体措施,找准权力运行风险点,做好权力运行分解工作。要坚持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权力配置科学化、经营管理制度化、权力运行程序化。
二是建立检查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相配套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工作的主体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案,细化检查内容,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从而形成科学、有效、严密、协调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
三是建立惩处制度。对于疏于管理、驭下不严、失察失纠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从而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成为普遍意识,用实际行动维护监督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三)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
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全面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监事会和风险管理等监督主体,形成联合监督机制,强化各监督机构的协同配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督。
二是深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要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防止痛点不敢揭、疑点不敢查的形式主义,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要做好党内巡视工作,重点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八项规定、政治纪律、选人用人等进行巡察,不断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任用公示等程序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防止用人不公、荐人失察。
综上所述,教育是基础,就要深化教育,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使党员干部不想腐败;制度是保证,就要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使党员干部不能腐败;监督是关键,就要强化监督,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使党员干部不敢腐败。总之,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和阳光下运行,使企业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管理高效的良好环境,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
第三篇:强化对审判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思考
[内容概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将有效促进司法公正高效,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制度管理法院的长效机制。纪检监察机关派驻人民法院机构
要明确自己监督制约职责,敢于制约监督,善于制约监督,强化制约监督。必须扎实推进审判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建设,构建符合司法工作实际、具有法院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在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对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提出了具体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人民法院必须扎实推进审判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建设,构建符合司法工作实际、具有法院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在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就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一粗浅探讨。
一、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的重要性
(一)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是促进司法公正高效的需要。人民法院被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官如产生不廉行为,不仅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且关系到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玷污人民法院形象的重大原则问题。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人民法院和法官时常处于各种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要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就必须使人民法院能够严格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对审判权力失去制约,没有监督,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将时有发生。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违法违纪事件得不到查处,从而造成一些法官枉法裁判,亵渎司法权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公正与效率的主题将难以实现。
(二)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人民法院人才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法官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成为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观念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三者兼备的司法专业人才。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可以为法官职业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在新时期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尤为重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帮助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教育他们判重如山、持正守廉,始终保持权力在手、重任在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是以制度管理法院的需要。制度是管理法院的重要武器,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各个环节都应有制度的约束。大到裁判案件,小到一言一行,都要靠制度去规范。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设,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司法能力的必然选择,但是制度建设并不仅仅是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重要的在于执行。有了好的制度,执行不了就形同虚设,设计和制定的再好也会前功尽弃。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是制度贯彻执行的最有效手段,对不按制度办事者严格追究其责任,真正使制度发挥作用,形成由制度制约权力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的几点建议
“制约”一词,百度词条解释为:限制约束。“监督”一词解释为: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加强对审判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制约和监督贯穿于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链条。笔者认为,做好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坚定不移地惩治司法腐败,强化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当前应特别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检监察机关派驻人民法院机构要明确自己监督制约职责,敢于制约监督。
“教育、监督、惩处、保护”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四项职能,四者有顺序,也有偏重,但不可偏废。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惩处是手段,保护是目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人民法院机构是党和国家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纪检监察工作责任重大,要求严格。做好人民法院纪检监察工作,首先要理顺好工作关系,把目标统一到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法院事业健康发展上来,真正做到“一岗双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凡
遇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组汇报,争取支持,把依靠党组领导与独立负责开展工作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注意克服“做老好人”思想,杜绝对违纪问题绕圈子、转弯子的现象。纪检干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监督权,弘扬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精神。在遇到与党组对某一问题认识不一致时,首先要分析原因,不要急于下结论,该
说明的情况要说明,该坚持的正确观点要坚持,该服从的也应服从,立党为公,光明磊落。
(二)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创新,善于制约监督。
要建立制约监督制度,制约监督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监督党组领导班子成员有无不廉洁的行为,其配偶子女有无打着领导干部的招牌牟取私利的行为;主要领导干部对反腐败的态度是否坚决,敢不敢碰硬,在用人方面是否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办事,是否公道正派、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等。强化制度创新意识,以严密制度体系,狠抓制度执行。应认真研究腐败滋生的根源,总结监督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规范权力运行、制衡权力行使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同时,加强制度教育,确保各项制度深入人心;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应突出以制度管理人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坚决追究责任,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全方位制约监督体系,强化制约监督。
1、要加强对审判行为的纪律制约监督。各审判业务部门和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的行为受审判业务监督的多,而受到审判纪律制约的少,致使少数审判人员滥用职权,以案谋私,办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徇私枉法,损害法院形象,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监督审判人员在从事审判活动中所实施的行为是否严格遵守审判纪律,是否廉洁执法守法,是否存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赃卖法,是否有欺压群众、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以党纪国法、审判纪律为依据,震慑个别越轨者,促进办案人员正确执行党纪国法和审判纪律,模范遵守党章,防止和减少违法违纪的发生,树立人民法院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良好形象。
2、要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应对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毫不手软、持之以恒地严肃查处,坚决彻底地清除法院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对于其他违纪违法行为,也要按照有关纪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人,处理一人,绝不姑息迁就。不能寄希望于家丑不外扬,而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同时,要坚决支持保护审判活动中的合法行为,对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法官要予以保护,对那些诬告法官、打击报复办案人员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3、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制约监督氛围。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弃了理想信念,成了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阶下囚。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坚决纠正和克服“教育无用”的倾向,通过加强教育,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各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廉政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党风廉政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健全党组学习制度、党课教育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国法和艰苦奋斗等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三是改进党风廉政教育的方法。紧密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实际,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善于运用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说纪,使党风廉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4、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制约监督水平。“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督者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制约监督水平的基础。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切实抓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自身建设。一是树立制约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意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应自觉接受党组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制约监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制约监督、媒体舆论的制约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监督,自觉改进工作。二是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严明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工作纪律。“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并认真贯彻执行,对内部出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三是改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工作条件,充分保障工作经费,加快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装备现代化建设,大力改善交通、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条件,提升执纪执法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培训,不断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5、强化制约监督落实,确保各项措施取得实效。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监督制约,是促进党员法官正确使用审判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一是引导每位党员法官树立自觉接受制约监督的意识。每个党员法官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内监督条例,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监督之下,做自觉接受监督、敢于监督他人的表率。二是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制约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党员法官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于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应严肃追究其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倡导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坚决纠正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真理讲面子、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正气讲和气的错误倾向。四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体。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才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应认真受理、及时查处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各种问题。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以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第四篇: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 权力的本质就是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公共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因此任何掌握权力的部门和岗位都客观存在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如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制约成为摆在我们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工作性质与实际,对生产运行科和安全技术科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如何对权力进行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廉政风险;权利运行;制约机制 背景
岗位廉政风险是指在岗人员在从业或日常生活中,发生受贿、贪污行为的可能,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可能。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具有一定权力的岗位和关键环节,认真查找可能引发受贿、贪污行为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运用基础防控、重点业务预警防控等有效措施,超前化解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强化岗位廉洁从业风险意识、规范权力运行,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我们坚持将监控防线前移、权控重点上移,建立预警防范系统,让员工在权力行使前就得到提示、提醒,做好预知、预警、预防。
生产运行科是XXXX的生产指挥中心,负责中心各项生产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外协队伍的资质审查、考核及工作量调配、招投标及工作量考核认定工作。
第1 页
共1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安全技术科主要负责中心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的日常督察工作,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屡次通报重复发生的问题,可对相关责任人及单位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和《督察令》,并扣除一定的工程款。
从科室的具体工作业务可以看出,不管是对外协队伍的资质审查、考核及工作量调配、招投标及工作量考核认定,还是对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进行处罚、扣款,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享有了工作职责赋予它支配公共价值资源的一种资格,因此,存在因人的主观行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能。所以,我们需要规范员工在工作中合理利用权力,让权力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己谋私、为他谋利。2 规范权力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为合理规范员工用好手中的权力,更好的保护员工不触及高压红线,机关第二党支部在对日常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以权力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点、工作程序为线、监管制度为面,查找岗位从业风险,最大可能的做到“权力在哪,风险防控在哪”,对权力运行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持续加强廉政教育工作
将廉政教育学习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关于严格禁止领导干部利用中国石化资源和平台谋取私利的十条规定》等,组织员工观看廉政教育警示短片,通过理论知识与鲜活案例相结合,第2 页
共2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让各位党员干部仔细算清人生“七笔账”,即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才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园;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2.2 强化预警,防范风险
2.2.1 理清职责职权,细化员工岗位说明书,规范各岗位员工职责,明确权力边界,让权力在范围内运行,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
2.2.2 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就是把权力行使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公开亮相,做到防患于未然。
2.2.3 划分风险等级,指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按照各类权力的风险表现强弱、风险发生机率高低、风险发生的危害程度大小和造成影响轻重等,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的过程。对岗位存在若干个廉政风险点,按照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进行划分。评估依据有:对外业务往来单位频繁程度,资金关联的高低程度,发生风险可能性大小以及危害程度,自由裁量权空间的大小和监控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结合其岗位对单位的重要程度、权力公开透明程度、职务影响力的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比对确定。
2.2.4 制定防范措施,按照风险等级的划分和潜在风险的描述情况,制定出防范风险发生的措施,建立完善集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廉洁风险监控体系。
2.3创新手段、强化监督
第3 页
共3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将过程监督作为重点,加强动态管理,从监督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健全完善入手,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措施就跟进到哪里,监督效果就体现到哪里,责任追究就实施到哪里。
2.3.1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为规范督察问责管理方式,机关第二党支部已根据历年的问责案例建立了问责案例库,但是目前存在可参照性较低的问题。
为确保问责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应建立完善承包商违规违章处罚实施细则,同时,在现场督察发现问题隐患后,必须向承包商指明该问题隐患违反的标准条款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时还需由项目管理工程师及承包商现场负责人签字认可,严禁督察人员故意刁难承包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安全技术科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提出问责建议时必须依照违规违章管理办法执行,然后上报中心HSE会议集体讨论。
2.3.2 优化特车工作量分配方式
为加强对生产运行管理人员在作业任务安排方面的约束,中心创新管理方式,对完井试油及其配套作业工作量采取“四位一体”考核方式及比例招标法。即项目部对前期承包商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工作量进行考核评价,工程技术所对施工资料和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安全技术科对安全环保进行监督评价,生产运行科对基础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在每次招标的技术标打分时,将上月项目部、技术所、生产科、安全科的考核综合分作为当次技术标的70%,其他评委现场打分只占技术标30%,招标委员会依据考核排
第4 页
共4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名进行工作量分配。在工作量和时间等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心在招标前预先约定下次工作量的分配比例,参加招标的施工单位根据打分名次获得相应的施工作业比例。此举可有效杜绝了生产运行人员随意安排工作量的情况。
但是气举和泵车作业主要以施工井次作为分配标准来满足任务安排符合率,未考虑各项施工作业所产生的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工作量安排的合理化。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安排好各项施工任务,建议细化泵车作业和气举作业工作量分配办法,将泵车工作量安排分为掺稀、应急值班和零星作业(替浆、打压射孔、倒液/补液、封隔器坐验封)三大类,安排任务时严格按照中标比例分配工作量,合理控制中标工作量总量,切实提高招标符合率;气举作业生产尽量使施工井次和作业总时间都与招标比例相符,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3.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控
目前对作业工作量进行签字核定完全依靠现场人员,存在人为作假的可能。为了确保泵车及气举作业时间的准确性,需尽快开发完善压力记录系统,该系统能准确记录特车作业和待命时间,并将压力曲线进行存储,在进行签字核实工作量时可调用该系统压力曲线,对工作时间可一目了然的进行显示,保证工作量结算的真实性,也杜绝了承包商造假的可能性。
2.3.4畅通承包商反映渠道
为真实了解各岗位人员在私下有无对承包商进行“吃、拿、卡、要”等问题,党支部委员每季度定期到承包商进行
第5 页
共5 页
对权利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问题研究
廉政回访,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承包商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便直接对“吃、拿、卡、要”等问题进行反映。
建议设立廉政举报邮箱并向承包商公布,让承包商打消举报顾虑,使党支部倾听来自承包商的真实声音,同时,此举还可以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威慑,让其用好自己的权力,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抓”。3 结语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不断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xxxx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方案.第6 页
共6 页
第五篇: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权力问题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运行失控、失衡而被滥用所致。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本文试从这方面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权力缺乏监督的主要表现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实践中,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权与职责不明确、不对等。现实中,许多人“官念”越来越浓,总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尊严。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导致监督无法适从。
2、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由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一直以来,我们部分党政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机关都设有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重任,从监督者的知情能力来看这种设置是合理的。然而这些纪检监察机构从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人权、财权均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还能做到强有力吗?在多数情况下,单位部门领导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地“内部处理”。这在一些条管单位中显得尤为突出。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监督体系。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不仅是纪检监察实行双重领导,而且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掣肘,而舆论监督更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4、维护党内制度的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程序制约和保障。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在有些单位流于形式。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班子成员原则性差,看领导眼色行事,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通过合法程序。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党内监督的行为,目前尚无可操作性的规定及检查的标准,给少数人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
5、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这就造成了法律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有空档。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中有关自由裁量的范围、幅度弹性过大,使公务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判断标准、感情取向、甚至权钱交易等外在因素影响,造成执法中的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对惩治性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比较薄弱。同时,在关于权力监督的问题上,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较为完备的监督法。
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权力制约机制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使之运转合理,制约有力。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端正权力意识
正确的权力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要实行跟踪式教育。要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干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权力观形成和发生变化的规律,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公共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要实行开放式教育。正确权力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教育、单位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开放式教育格局,增强干部对权力的理性认识,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三要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各有侧重、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对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接受监督的意识,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对普通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四要引导大家正确理解得与失的关系,算好人生“七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才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园;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
“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并重点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其三,设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内容设计上,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在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纪检监察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等(不搞下不为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予以严肃处理;对在制度贯彻落实、监督管理上负有重大责任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亡羊补牢毕竟造成了损失,应该说不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最终目的。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哪些“异”动,必须要有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和切实执行以下制度:
1、基层党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工程、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安排等事项全部采取党委(党组)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进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提高基层党委班子整体执政能力。这项制度的执行,要作为上级党组对下级党组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积极推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提任、调任、轮岗、退休、辞职、机构裁撤合并前都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且要先免后审。对重点部门和群众反映较大,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可由组织部门协调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届中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制定和执行,杜绝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不负责任审计、不依法审计。
要改进评价办法,增强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和存在主要问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定量评价分值为100分,按照下列要素进行量化评价:①主要经济工作指数完成情况20分;②财务管理情况30分;③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实施结果20分;④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10分;⑤审计查明的问题20分。定性评价分为四个等次: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59分以下)。当审计查明被审计单位(不含下属单位)同时存在下列两条以上问题的,定性评价确定为“较差”等次:①私设小金库,乱支乱用;②单位内部发生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受党纪国法处理的;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④在国有、公用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出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确定其标准评价等次。
3、试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防止“带病上岗”和打破权力垄断。对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选任,应严把考察关,在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每个职位实行差额考察(不少于3人),重点是到曾经工作过和居住过的地方找知情人个别深入了解和核实情况。知情人应具有代表性,忌事先通知、兴师动众,注意保密。通过优中选优、精中选尖,尽力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对掌握管人、管钱、管工程、管审批等权力的干部交流力度,对部分热点单位主要领导采取定期交流换岗,重新洗牌,每三年调整换岗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把每个领导干部都尽可能地调整到最适合其能力特点的岗位上去,做到“人岗相适”,打破“重要单位”领导长期“坐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奋斗热情,激励竞争。有利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以“换”代“下”,逐步淘汰,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对经组织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从现有的领导岗位上调整出来。逐步实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化。
4、完善“干部监督网络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进一步整合纪检、组织、检察、审计、计划、统计、财政、工商、信访等部门对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信息资源,增加监督的透视点。从对干部8小时内的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从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
5、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防微杜渐。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干部生活、社交圈的表现,不断规范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限。同时,建立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使干部考察考评结果更好地运用于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干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反馈考察测评结果。反馈内容包括群众对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素质评价情况,对干部的综合评价、任职建议,以及考察中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诫勉谈话,达到预警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绩效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运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三个结合”,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权力运用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账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找知情人了解情况,认真记载,深入调查核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的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利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
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由于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个人作风、个人德行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监督无力”现象,与我们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监督是极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监督者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首先,必须增强专门监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其监督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必须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有的规范、干部职权、执纪权限,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部署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具有权威性。其次,必须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监督。第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述权,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尽快制定“新闻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第五,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 院”的监督,把权力运作和廉政情况的审议、监督作为审议工作报告时的重点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建立廉政委员会。同时,畅通社会协商对话渠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作用。第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监督权的异化,即监督者自身权力运行的不正当,是当前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危害极大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对有监督职权的部门,特别是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这些部门监督不公或滥用监督权力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促使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公道正派地行使监督权力。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六)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处延,用法律法规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百多个法律、法规性文件及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总体而言,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规定占据主要地位;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较多,预防性规定较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等,以便把廉政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体系。
其次,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意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在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执纪执法,绝不允许存在“空档”、“特区”,不能搞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同样,对于违反法律的,也不管是什么人,一律严惩。既要实行法纪、党纪、政纪严惩,又要实行经济制裁,使其财、位、权三空,够不上纪律处分的,要变动其岗位,改变其谋私的条件和环境,借以有效地警戒后人,使人望贪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