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管理》重点
税收管理
第一章 税收管理概述
第一节 税收管理的定义
一、税收管理的定义
税收管理就是国家的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为了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税收管理的作用
税收管理的作用——实现税收的职能
1保证税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2保证税收调节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3保证税收监督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第二节 税收管理的内容
一、税收法制管理
税收法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立法、执法和税收司法。税收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实施、修正、废止税法的一系列活动。税收司法是国家的有关机关(如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对违反税法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理、判决的一系列活动。
二、税收业务管理
1税收计划管理2税收征收管理3税收票证管理4发票管理5税收会计管理6税收统计管理
三、税务行政管理
税务行政管理是对征收机关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工作程序以及征收人员等进行管理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税务机构管理、税务人员管理、行政处罚和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
四、税收管理其他
1税收管理体制2税收管理方法3税务代理与咨询、税收文化(P10的税收管理流程图)
第三节 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税收管理体制概念
体制就是分权(财权和事权);
税收管理体制就是税收分权(征管权限和收入分配权限),即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权限主要包括:
立法权(税法的制定与颁布、具体情况的解释与说明、税种的停征和开征局部调整及减免税等)、征管权及收入的分配权
三、分税制
(一)分税制的内涵
是分级税收管理体制的简称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种或税源,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的一种制度(二)分税制类型 类型:
1.分享税种分税制:有无共享税
⑴有共享税的分享税种式分税制有分为两级共享、三级共享及多级共享
⑵是否设置共享税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 2.分享税源式分税制:分征式、附加式和上解式 注:采用不同的模式主要取决于本国的政权体制
(三)影响分税制类型的因素
国家政权结构---分享税源式分税制
国家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分享税种式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分税制是94年推行的,94年之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责任模糊,造成中央与地方利益脱节,故选用分享税种分税制使中央与地方利益边界清晰,减少扯皮与摩擦。
(四)我国选择分税制的条件及情况 我国分税制的类型
我国选择此类型的原因分析-三大因素 我国实施分享税种式分税制的弊端及方向 1.地方本位主义 2.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3.地方经济不平衡
方向:由目前的分享税种式分税制向分享税源式分税制转变
(五)分税制的内容
机构的重新设置: 税收系统一分为二,国税、地税分家,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征管,地方税由地税局征管
征管权限---大部分集中在中央政府,特别是税收的立法权 收入的划分
1.中央税: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购置税 2.地方税
3.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第四节 税收管理的原则 依法治税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原则 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
税收成本的分类
1.按照用途分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前者包括基建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后者人员工资、福利、奖金,公务费(办公差旅费、水电、电话),业务费(宣传、教育、培训、行政诉讼、办案、票证印制费)
2.按照成本负担对象分为征税成本(人员工资、福利、设备等);纳税成本,又称奉行费用(办证、发票、时间、交通、交际及代扣代缴);政治成本(博弈,如物业税等)
征税成本率
世界各国征税成本率
2005年,美国0.58%,新加坡0.95%,日本1.13% 我国的情况
1993年3.12%,96年4.73%,2005年6%
第二章 税收法制管理
第二节 税收立法管理 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也称为税法的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废止税法的一种专门管理活动。税收立法对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利用税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征收机关依法征税和依法行政,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税收立法程序 一般立法程序
草案的提出-审查-讨论-通过-颁布
我国税收立法程序(我国每年三月份开两会)
提出-审议-通过-颁布
第三节 税收执法管理(P35)税收执法的地位-三大部门 税收执法监督
造成执法不当或执法违法的两大原因:
1.税收立法不完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税率问题 2.执法人员素质问题 税收执法的责任
第四节 税务司法管理 税务司法的作用(P37)
维持税法的权威性,强化税收管理,维护正常的税收环境和税收秩序 税务司法的原则
依法处罚原则—秉公执法,避免以罚代刑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实事求是原则—司法应当尊重客观事实 独立原则—避免干涉和阻挠 税务司法程序
证据-起诉-判决-执行
第三章 税收基础管理
第一节 税务登记
一、税务登记的作用
概念: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设立、变更、歇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已经纳入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一项证明。作用:税务登记是整个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建立税务登记制度,对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和纳税人依法纳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者税源,后者权益)
二、税务登记的种类及管理规程
税务登记证的办理分为国、地税分别办理和联合办证两种情况
(一)设立税务登记(P42、43)
办理设立税务登记的地点和时间要求(30日)
(二)变更税务登记(P46)
变更税务登记的适用范围(税务登记证内容的某项改变或部分改变)变更税务登记的申请(30日)
(三)注销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的适用范围(四种情形)1.破产、解散或撤销 2.吊销执照 3.税务机关改变 4.承包结束
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程序与开业登记相反(P48)
第三节 发票管理
一、发票管理的意义 发票的概念
发票是单位或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发票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加强财务收支监督 有利于加强税务管理,确保国家税收收入 有利于保障合法经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补:发票的类型
发票分为两类: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 普通发票有分为普通商业发票和普通服务业发票
二、发票管理办法
(一)发票的印制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印制: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指定企业印制 普通发票的印制:省级税务机关指定企业印制 印制注意问题
1.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
2.印制发票企业要求及印制程序 3.印制文字要求 4.印制地点
(二)发票的领购 领购对象——三种人
1.法定领购人——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纳税人 2.不需办理税务登记证的单位
3.临时在当地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跨省经营)领购手续
1.初次领购—身份证明、税务登记证、财务章银行开户证明获取发票领购簿(正对以上三种人不同情况)
2.非初次领购——凭发票领购簿领取 领购方式
1.批量供应——大企业 2.以旧换新 3.交旧换新
(三)发票的开具和保管 发票开具
1.据实开具
2.顺序、逐栏、一次性开具 3.文字要求
4.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倒卖等 发票保管
1.保管时限-5年
2.发票丢失处理—媒体声明
(四)检查与处罚
根据印制、取得、开具及保管等要求,检查纳税人是否存在违法乃至犯罪行为 处罚即承担的责任
三、专用发票的管理(P66)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管理 专用发票的领购使用 专用发票的领购使用 专用发票领购手续 专用发票的开具 专用发票的保管
未按规定取得、保管、开具专用发票,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 补:销售折让和销货退回的处理 购货方未付款也未帐务处理
1.销货方记账联未作帐务处理:退票—作废—从新开票或不再开票 2.销货方已做帐务处理:退票—开红色发票—撕记账联抵扣销项税额—收回的发票联和记账联附红色抵扣联后并注明原记账联和红记账联存放位置 购货方付款或未付款但帐务处理
购房方向当地税务局索取销售折让和销货退回证明单—交给销售方——销售方开红色专用发票——存根联和记账联销货方扣销项税,发票联和抵扣联购货方口进项税
第四章 纳税申报
第一节 纳税申报的意义
一、纳税申报的定义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依照税法规定,就有关纳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报告的制度。它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甚至起诉的依据。
二、纳税申报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观念,提高纳税自觉性。即分清责任,强化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征管效率。计税由以税务人员为主转向以纳税人为主,同时,税务官员精力重点由收税转向稽查。
第二节 纳税申报的基本要求
一、办理纳税申报的对象
总体上有两种:即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临时收入或行为及非生产经营但负有纳税义务单位和个人。概括为应税收入、应税行为及应税财产。
依法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扣缴义务人
二、办理纳税申报的要求 纳税申报方式
以送达方式差异分类
直接申报、邮寄申报和电子申报(三种申报方式所处的地位)填报人不同分类
自行申报和代理申报
第五章 税款征收
第一节 税款征收与缴库方式
一、税款征收的内涵
税款征收是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纳税义务人依法应缴纳的工商各税组织征收入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税款征收 税款征收方式分类
根据应纳税额的确定方式或方法划分 查账征收(大中型企业)查定征收(小型作坊式企业)
查验征收(零星、分散及流动性税源)定期定额征收(个体工商户)根据税款的收缴方式或收缴人划分 税务机关直接征收 代收代缴 代扣代缴 委托代征
三、缴库方式
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
国库层次:总库-分库-中心支库-支库 税款缴库方式
直接缴库——大额税款
自核自缴(先交税,后申报)自报核缴(先申报,再交税)汇总缴库——零星税款
四、相关税收票证的种类和使用 税收缴款书(适用于直接缴库)税收完税证(汇总缴税)
第二节 税款征收措施
一、核定税额征收
核定税额的适用范围(基本与帐目有关)1.四种与设置账簿有关
2.两种为逾期不申报和申报计税依据偏低 核定税额的方法
1.同行同等规模与收入税负水平核定
2.营收或成本加合理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3.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核定 4.其他方法
四、税收保证措施和税收保全 税收保全措施(P93)
税收保全措施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税收保全措施的形式及要求 税收保全措施的解除及责任
五、税收强制执行措施(P96)税收强制执行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形式及要求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两种形式 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要求 税收保全与税收强制执行的异同
1.相同点:目的、属性(税收征收措施)、批准(县级以上税务局长)2.不同点:对象、顺序、手段
六、补缴与追征
加收滞纳金——万分之五
税款的补缴与追征(按照少缴或不交税款原因分为)
1.补缴:税务机关责任导致少缴(3年,不再交滞纳金)
2.追征:纳税人的原因——非主观故意(期限3年,最长5年)
七、其他征收措施
代位权和撤销权(P99)
八、纳税担保(P102)
第三节 延期纳税和减免退税 延期纳税
延期纳税的适用范围(两种情况)(109)减免税管理(P110)减免税的申请与审批 减免税金的使用管理 纳税申报与恢复纳税
第四节 税款征收与缴纳的法律责任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 对偷税的处罚
1.对偷税行为的处罚 2.对犯偷税罪的处罚 对逃避追缴欠税的处罚(P117)对骗税的处罚(P118)对抗税的处罚(同上)
二、法律责任注意的几个问题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偷税罪
1.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30%,偷税数额较大,扣缴义务人税额占应纳数额此数,3年以下有期徒刑
2.30%以上,偷税税额巨大,3-7年徒刑
没有履行扣缴义务或税务代理人违法导致少缴或未缴税款
当事人补税,扣缴义务人或税务代理人50%-3倍罚款
四、税务代理人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协助偷税 责任
承担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税务稽查概述
第二节 税务稽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税务稽查的基本方法
按照稽查范围分为:全查法和抽查法 按照稽查顺序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按照稽查勾稽关系分为:联系查法和侧面查法 指标对比法和数字控制法
1.指标对比法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
2.数字控制法:不同经济数据之间的控制关系来分析纳税行为,如根据电量推断产量
第三节 税务稽查权限和相对人的基本要求
一、税务稽查的权限(P149)
二、相对人的基本要求(P150)
第七章 会计资料检查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会计凭证检查方法
一、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用途(P154,图6-1)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的种类和用途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的种类和用途
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二、原始凭证的检查 发票检查中常见的问题 1.大头小尾发票 2.跨区使用发票
3.非经营结算发票入经营结算帐
4.随意改变发票内容(礼品开办公用品;福利开支开为费用 5.代开及使用过期发票
第九章 纳税服务
第一节 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纳税服务的定义 纳税服务的定义
广义纳税服务指各级地方政府、各级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共同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方面的服务
狭义纳税服务指是征税机关及其人员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的有关纳税方面的服务,是政府行政部门提供的服务,因此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本文主要指专业服务
第二节 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 税收信息服务-税前服务
1.内容:公告咨询、辅导服务,即相关税收政策、法规等 2.12366纳税服务中心-语言和网络平台:纳税指南、税法公告及多元化申报咨询服务;省国税税法宣传志愿者;网络答疑平台等 纳税程序服务—税中服务 1.完善征收大厅
2.简化程序及程序公开透明等 纳税权益服务-税后服务
涉税纠纷的解决-听证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第十章 税务行政管理
第一节 税收管理机构 税收管理机构职责与权限 拟定和提出税收法规草案 遵守和执行税收法规 征收和计量税收款项
监督和保卫国家及公民权益 第二节 税务人员管理 税务人员素质
思想素质-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业务素质-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 税收文书送达 税收文书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 2.委托送达 3.邮寄送达 4.公告送达
税收文书送达与纳税申报方式的区别
第四节 税务监察
税务监察的概念(P269)
指税务监察机构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 我国的监督体制
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税务监察属于行政监察的一部分,即内部监督 税务监察的作用
保证国家税法、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得以实现 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和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促进税务干部的廉政建设 促进各项税务工作制度的完善
第十一章 税务行政处罚
第一节 税务行政处罚概述 税务行政处罚的概念
税务行政处罚指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采取的行政制裁措施
税务行政处罚与税务刑事处罚的区别 处罚的主体
前者税务机关;后者司法机关 处罚的客体
前者违法尚未构成犯罪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后者情节严重犯罪的对象 处罚的依据
前者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征管法》;后者《刑法》 处罚的方式与手段
前者行为罚(三种)和财产罚;后者主刑(五种)和附加刑(三种)
第二节 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
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根据法律等级确定行政处罚的范围 1.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所有处罚权
2.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除人生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3.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仅警告和罚款 税务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P278)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 财产罚
罚款
没收非法所得 行为罚
停止出口退税权 收缴或停止出售发票
提请工商行政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税务行政处罚的主体与管辖
主体-县以上的税务机关(税务所除外)管辖-行为发生地
税务行政处罚的程序 听证(P283)
第四节 税务行政处罚的执行 税务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具体规定
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收罚款。
第十二章 税务行政救济
第一节 税务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一)概念
税务行政复议指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部门所作的行政行为决定不服时,向税务复议机关提出重新裁决的程序制度。税务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的一种。
(二)特点
复议的前提是税务争议
一般以上级税务机关为复议机关(也可以为本级人民政府)一般采取书面审理形式
复议采取自由选择和复议前置两种程序方式(对应P292行政复议形式:选择复议与必经复议)
二、税务行政复议原则
一级复议原则
即每次税务争议只复议一次,例外:国家税务总局复议,国务院申请裁决(相当于复议两次)
合法、公正、公开原则
合法的理解:受理者身份、审理依据、复议程序
公开的理解:过程公开、材料公开 书面复议原则
三、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具体行政行为
1.概念:指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采取的措施 2.主要包括征税行为和其他11类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1.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2.行政复议一般指具体行政行为,不针对抽象行政行为(见书本)
四、税务行政复议的形式 必经复议
针对征税行为 选择复议
针对非征税行为以外的11类具体行政行为
六、税务行政复议的参加人 申请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担保人 被申请人
税务机关 第三人
利益相关人
第二节 税务行政复议程序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 申请期限
作出之日起60日内,不可抗力原因顺延
二、税务行政复议的审理
如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
三、税务行政复议的决定 复议决定期限
原则上受理60日之内,特殊可不超过30日顺延
第三节 税务行政诉讼
一、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
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理裁决的诉讼活动。
二、税务行政诉讼的程序
二审终审制
第四节 税务行政赔偿
一、税务行政赔偿概念
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由税务机关负责赔偿的一种行为。
二、税务行政赔偿的要件 赔偿的主体是税务机关
引起的原因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 作出违法具体行政行为 属于主观故意或过失造成
具体行政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十三章 税收文化
第一节 税收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的一般概念 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或区域性 历史性或时代性 继承性 实践性
第二节 我国税收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征税文化(P310)
二、纳税文化
纳税人对税收的认识 诚信纳税的意识
第三节 我国税收文化的建设 显性税收文化建设
税务标志 纳税信誉等级 工作环境 规章制度 隐性税收文化建设
税务组织哲学
纳税人的纳税观念和意识 税务人员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
第十四章 税务代理
第一节 税务代理概述
一、税务代理特征(其概念,P316)
公正性
税务代理机构是中介机构,使税收的强制性与纳税的自觉性有机结合 自愿性 税务代理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自愿选择和自愿委托为前提 有偿性
相对于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无偿性 独立性
不受税务机关的干预,也不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左右
第二篇: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基于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的探讨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动,及时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准确预测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征管措施,强化税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点税源管理现状
(一)以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为例
**年,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的重点税源企业有333户,与10年前相比,范围有了明显扩大。为此,东湖开发区地税局及时了解税源变动情况,通过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税收收入预测准确度,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为圆满完成税收任务提供有利保障。
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工作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汇算清缴、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静态和动态数据情况进行适时跟踪。并根据监控需要,及时采集重点税源户的相关涉税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相关情况。
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的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税源的变动情况;通过税源变动因素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提高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的科学性;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发现和及时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税收计划任务顺利完成。20xx年,列入监控范围的年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实现税收收入313294.66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68.49%,同比增收107264万元。同时,通过加强重点税源户的管理,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税收管理质效。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信息不对称,税源监控水平较低
在重点税源监管工作中,由于纳税人实际财务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真实性难以确认。“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按纳税人提供的相关纳税信息征税,往往会造成税收流失、税源失控。
(二)报表种类繁多,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重点税源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除重点税源的“企业表”外,还必须报送纳税申报表、附列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等多种资料,众多的报表让企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许多指标在各类报表中存在重复填列、重复报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对报表的质量以及报送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税源管理机会成本增加。
(三)受管理水平制约,监控数据分析利用度不高
目前,对于重点税源涉税数据采集的利用大多仅停留在就数字层面,深入分析利用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分析应用内容相对单
一、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分析应用面较窄三个方面。
三、加强与完善重点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重点税源管理范围
重点税源的确定应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确定数量;重点税源企业既可以根据其规模合理划分,也可依照行业划分。如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等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确定后,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将企业分为若干种类型,并针对特殊企业和相关事项,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税源管理。对于税收征管薄弱环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同时要突出管理重点,带动税源管理整体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推进。
(二)实行个性化、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由于重点税源个体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同时,由于重点税源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以信息手段为支撑、规范管理为原则、严密监控为体系的综合性管理,实现专业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三)综合运用多形式的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等重点税源户管理的手段,及时发现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和问题。通过强化日常税收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税收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收管理
当前,税源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偷逃税的手段也是多样的,税收管理过程是复杂的,笔者对如何提高税收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对税收宣传对象的分析,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知道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偷漏税行为是违法行为。做到有针对性的宣传,对领导干部、高收入者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我们借“心连心”活动方式,做到“手牵手、人盯人”,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去对整个社会“宣传”。对个体工商业者,我们可对其进行批量“税务约谈”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宣传;对青少年,我们可以到学校乃至村委会、居委会联系上税法宣传课,让他们从小增强税收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依法纳税。
2、加强税源管理
在加强纳税人税源监控上,可实行属地管理,按行业或地段设岗,实行分类管理、划片巡查,这既有别于过去专管员管户制度,又能有效解决目前因责任不明产生的对纳税人疏于管理的问题,可使强化专业化管理原则得到贯彻,使管事与管户、管税得到优化。通过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加强税源动态监控;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代扣代缴、综合经济指标、行业税负以及税务检查处理等各类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比较各部门上报统计部门的指标,结合各级协税护税、部门配合等各类相关统计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税源的动态监控和精细管理。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产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基本状况和销售、成本、价格、增加值利润等财务情况,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实现动态监控,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户籍变动等情况,解决目前管户不清、底子不明、漏征漏管的问题。
3、加强对纳税人会计结账期的日常管理和高税负行业的评估、检查,规范行业预警税负的通报机制
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纳税人会计结账期报备制度,加强对报备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日常检查,对不一致者及时按规定处理。稽查部门应加强对管理部门相关信息的共享利用,强化选案针对性和效率性,有实施稽查过程中,认真核实纳税人会计结账日期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无在某个月份、某个人为调节应纳税款的现象,并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以查促管,以管带查的效能,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在加强对低税负纳税人检查时,不能放松对高税负纳税人的税收监控和管理。要建立和健全高税负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机制,尤其要切实加强对该类纳税人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产品增值水平等的了解,认真核实和掌握该类纳税人的真实税负水平,真正将依法应纳的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入库,以杜绝纳税人的侥幸心理,矫正税务人员的麻痹思想,做到税负预警和税源监控有机结合,尽可能减少监控盲区,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
4、提高税收信息化管理水平
税收信息量大且结构复杂。我们要去伪存真,留下切实需要的资料,对纳税资料进行有效分类。一方面是税务部门内部掌握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稽查历史、税款入库等资料情报;另一方面是税务部门外的涉税信息,包括企业经营情况、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纳税人资料情报。在资料情报的处理上应建立起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信息处理中心,建立统一的网络结构和统一版本的主机服务器的应用系统,专门对收集起来的各种税收资料情报按统一规范格式进行转换、整理和输送,同时建立可以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企业及其他部门的计算机联网,保证从各地收集的纳税人资料的完整和信息资料的共享。
第四篇:税收管理
第一章税收管理概述
1、税收管理的原则:①依法治税原则 ②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③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原则⑤效率原则
第三章税收基础管理
1、县以上(含本级)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是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条件的城市,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可以按照“各区分散受理、全市集中处理”的原则办理税务登记。
2、办理设立税务登记的地点和时间要求:
①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④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⑤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自其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⑥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不需要进行登记纳税人:国家机关,个人,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
4、变更税务登记申请:
①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如实提供证件、资料,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②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证件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5、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审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6、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先注销税务,再工商)
①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②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③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7、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程序及要求:(期限要求见2-5)
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8、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在预计停业的上一个月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停业申请,并按规定填报《停业申请审批表》。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办理复业登记:纳税人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登记。
9、非正常户的处理: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3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
10、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处理: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11、税务登记的法律责任(金额等P43)
①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项的法律责任
②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的法律责任
③骗取税务登记证件的法律责任
④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换证手续的法律责任
⑤其他规定
12、账簿设置: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
13、账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账簿、会计凭证和报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14、账簿、凭证的保管
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15、银行账户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自开立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
16、法律责任(P46)
①账簿凭证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②银行账户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③税控装置安装使用方面的法律责任
17、发票印制:发票应当使用中文印制。禁止在境外印制发票。
18、纳税申报的定义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依照税法规定,就有关纳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报告的制度。
19、纳税申报的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观念,提高纳税自觉性
②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征管效率
20、纳税申报的期限
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核定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如遇国家法定的公休假日,可以顺延。公休假日指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国庆节、中秋以及双休日。所规定期限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期满的次日为期限的最后一日;在期限内有连续3日(含)以上法定休假日的,按休假日天数顺延。
21、延期办理纳税申报一般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22、纳税申报的方式
1)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
①直接申报:直接到办税服务厅申报、到指定巡回征收点申报、到指定的代征点申报
②邮寄申报:邮寄申报的适用范围、邮寄申报的邮件内容、邮寄申报的程序③数据电文申报: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
2)自行申报和代理申报3)简易申报、简并申报
23、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
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篇: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动,及时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准确预测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征管措施,强化税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点税源管理现状
(一)以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为例
**年,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的重点税源企业有333户,与10年前相比,范围有了明显扩大。为此,东湖开发区地税局及时了解税源变动情况,通过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税收收入预测准确度,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为圆满完成税收任务提供有利保障。
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工作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汇算清缴、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静态和动态数据情况进行适时跟踪。并根据监控需要,及时采集重点税源户的相关涉税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相关情况。
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的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税源的变动情况;通过税源变动因素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提高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的科学性;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发现和及时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税收计划任务顺利完成。2011年,列入监控范围的年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实现税收收入313294.66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68.49%,同比增收107264万元。同时,通过加强重点税源户的管理,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税收管理质效。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信息不对称,税源监控水平较低
在重点税源监管工作中,由于纳税人实际财务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真实性难以确认。“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按纳税人提供的相关纳税信息征税,往往会造成税收流失、税源失控。
(二)报表种类繁多,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重点税源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除重点税源的“企业表”外,还必须报送纳税申报表、附列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等多种资料,众多的报表让企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许多指标在各类报表中存在重复填列、重复报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对报表的质量以及报送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税源管理机会成本增加。
(三)受管理水平制约,监控数据分析利用度不高
目前,对于重点税源涉税数据采集的利用大多仅停留在就数字层面,深入分析利用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分析应用内容相对单
一、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分析应用面较窄三个方面。
三、加强与完善重点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重点税源管理范围
重点税源的确定应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确定数量;重点税源企业既可以根据其规模合理划分,也可依照行业划分。如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等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确定后,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将企业分为若干种类型,并针对特殊企业和相关事项,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税源管理。对于税收征管薄弱环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同时要突出管理重点,带动税源管理整体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推进。
(二)实行个性化、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由于重点税源个体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同时,由于重点税源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以信息手段为支撑、规范管理为原则、严密监控为体系的综合性管理,实现专业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三)综合运用多形式的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等重点税源户管理的手段,及时发现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和问题。通过强化日常税收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纳税所得和税前扣除,是否享有扣除或列支的政策许可;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是否相符相关政策的规定;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的列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标准;母、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等问题。通过预警指标的运用,对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进行分析,掌握纳税人的税款纳税情况。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才能确保重点税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三)强化社会化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社会协税网络,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强化与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街道办事处的协作,避免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强化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纳税申报情况;强化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对重点税源税款缴纳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通过建立税收违法事件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
(四)完善科学的重点税源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落实岗位责任体系,力求重点税源管理考核精细化。针对重点税源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内容,按照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工作标准,量化管理内容,明确岗位职责;按照统一的税源管理工作评价标准和办法,坚持定期考核制度,奖勤罚懒,进一步增强税收管理人员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为此,要分阶段制订重点税源管理的阶段目标,层层分解至各个税收管理岗位。按照科学的工作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记录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进程,对各个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记录的绩效给予奖惩,确保重点税源管理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