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的思考
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的思考
作者: 宏图展 发表日期: 2008-04-12 22:41 点击数: 1144
一、端正经营和服务意识,根除对涉农业务的认识误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既然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服务经济大局的需要和国有资本意志的体现,就需要全行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经营理念和思想本源上进一步“破茧”,把涉农业务作为全行业务经营的重要一环,重塑农业银行的“农”字品牌,真正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和骨干作用。尽管,农行在“服务三农”的历史过程中,有过沉痛的教训,主要是农户、乡镇企业、乡镇农业企业、村委会大量的信贷资产形成不良。这种教训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在实现业务重心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转移并取得了巨大收益后,演化成了对涉农业务认识上的“抵触”甚至“鄙视”,并在行动上对农村低效益网点进行大规模的撤并,形成了目前对涉农业务的不想做、不想真做、想做也不敢做的格局。这种认识误区产生的根源无疑是涉农业务相对于其他业务的高风险、低收益和难管理。实质上,银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其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把握和可控,公司业务如此,涉农业务也同样。而历史上涉农业务出现的大量不良资产还有计划经济时期诸多的政策性因素、社会信用环境、银行管理水平以及人类控制自然环境的技术和能力等。经过了这十多年的商业化经营,全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信贷新规则和全新的信贷经营理念,社会征信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使信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观念一变天地宽,全行只要摒弃对涉农业务的“抵触”和“鄙视”思想,按照现在的商业化经营思路运作涉农业务,是完全可以在服务“三农”上大有作为的。
二、搞好区域市场定位,积极推进双层经营。
1、坚定不移地发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产业务,为服务“三农”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撑。近年来,农业银行通过加快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信贷投放,极大地促进了全行盈利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以我们营业部为例,通过近几年对郑东新区土地储备、省交通厅、郑煤集团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信贷投放,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并逐步成为全省先进行。也可以说,没有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营销成功,就没有营业部的今天。而从长远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产业务将一直是营业部改革和发展的基石,继续坚定不移地做精、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大幅度地增加全行盈利能力,就可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撑。
2、正确看待发展涉农业务中的问题,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目前,发展涉农业务确实存在诸多的障碍,如金融产品与服务不适应,信贷授权对县级行限制过于严格,对涉农、小企业、县域业务没有单独的核算、考评办法,不能准确地反映涉农小企业和县域业务的经营状况,县域支行普遍存在人员总量少、素质较低和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障碍是目前的现实存在,但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农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原则,是党和国家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作出的考虑,因此需要全行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全行的经营思想统一到面向“三农”、做大“三农”、做好“三农”上来,主动克服和消除服务“三农”业务中的障碍,使“三农”业务与城市业务成为农业银行改革和前进的“两驾马车”,两轮驱动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3、坚持商业化运作,开拓和抢占农村大市场。近年来农村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空前繁荣,很多大产业、大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圈,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城乡交融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大市场正被广泛开发和挖掘,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经济体,将进一步衍生出种类更多、层次更高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主动承担起县域优质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新型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推广者,那么,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将有可能成为农行的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动力。前些年,由于撤并网点,农行的农村营业网点覆盖率大大降低,业务发展半径被缩小,经营能力很有限,以目前的网点布局,要开拓和抢占农村市场,必须扬长避短,按商业性原则服务“三农”:在经营策略上,主要靠发挥自己的网络优势、资金优势、结算优势等,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延长拓宽服务领域。在拓展金融产品、发展业务上,要兼顾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城市农村联动,不能在产品服务上形成城乡剪刀差。同时要兼顾赢利,充分体现农行商业性这一本质,避免不讲效益的“大哥大”行为。
4、梳理内部机构设臵,试点“一行两策”双层经营模式。在组织建设上,要整合现有部门划分,统一在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级行设立“公司业务部”和“三农业务部”,明确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将目前的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中与农业、农村经济关联不密切的客户统归“公司业务部”管理,凡与农业、农村经济相关联的客户(含自然人和法人)均归“三农业务部”管理,在以后的客户拓展上也以与“农”关联程度划分。两部门共享前后台管理资源,管理定位也相同。部门内部可以分别根据业务品种或目标对象进行业务范围细分。在业务统计核算考核上,要适当考虑三农业务的独特性和落后差距,政策上实行必要的优惠和倾斜,实行计划单独下达,考核办法分别制定,考核内容单独管理。特别是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和管理会计原则,准确计量和考核涉农业务的成本、风险和收益。要通过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纠正短期经营行为,引导涉农业务规范、长效发展。
三、完善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加快县域及涉农业务发展。
一是要健全完善授权授信体系,在风险可控和责任落实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县级行“三农”业务转授权,特别是县域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转授权,提高“三农”业务办理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二是加快业务流程的再造。对县域大中型优质客户要提升营销层次、简化决策流程,实行“两级终审”。对县域零售类信贷业务,可采取“严格授信、灵活用信”的业务办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加快实施联机评审网上审批和在线监控等,实现县域业务的专业化高效决策和集约化全程监管。
三是要调整优化客户准入标准。除部分垄断和规范化要求高的行业,取消“鼓励大客户、限制小客户”的准入评价指标。
四是要积极创新担保机制。探索实行企业联保、动产抵押、仓单质押等多元化的担保方式。
五是要以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养殖、加工、冷藏、运输等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对融资额在50万元以下,在具备足额抵押或担保实力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流程,由支行自主审批,依此培育优质个人客户群,带动农村零售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
四、完善差别化的分类管理,提升县域营业网点功能。
对县级支行,要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采取不同管理思路,其中对盈利型支行,应鼓励其实施全面发展战略,以建设全能型现代商业银行为目标,并在资源配臵、信贷政策、考核评价等方面适度倾斜,以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其盈利能力。对微利型支行,应实施积极谨慎的发展战略,主要引导茯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对亏损型支行,应实施适度从紧的发展战略,重点是保障开门营业,保证基本薪酬,严格控制成本,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支行以下的营业网点,要从压缩总量转变到优化结构上来,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服务良好、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骨干精品网点,达到一定标准的分理处可升格为二级支行。在新兴经济区和当地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区域,可以适当增设分支机构和自助银行设备,以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
五、加快县域电子化建设,夯实服务三农的技术支撑。
在县域内,农行的电子化水平目前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必须继续保持领先一步。硬件上要继续加大投入,并在显要位臵公示其操作规程。通过充分利用当地各种媒体宣传与上门营销相结合的办法,着力拓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技术、产品研发力度,积极推广适合支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增强服务三农的针对性。要进一步强化员工队伍建设,鼓励参加社会计算机晋级考试,同时创造条件让全行员工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尽可能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业务操作规程和电算化条件下内控管理要求,防范操作风险。
六、搞好与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衔接,找准服务“三农”的着力点。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会空前加大。因此,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必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宏观形势、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信贷市场的把握能力。要按照“国家扶持的项目就是农行服务的重点”的原则,配合落实好国家扶持“三农”政策。一是借助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政策,重点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新建、扩建和旧城改造项目以及城镇新区建设,县域电网改造、农村省级公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农村新能源项目、旅游项目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经营性环保绿化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土地储备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二是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总体要求,继续保持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按时完成下达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并重点投向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要积极关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的推广,及时协调相关单位,积极宣传我行在结算、汇兑、管理甚至理财等方面的优势,为他们提供高品质金融服务的同时,筹集资金,为服务“三农”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第二篇: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措施
服务“三农”经济 惠及一方百姓
陆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近年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调整信贷结构,转变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投入,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8月末,各项存款达23亿4337万元,突破20亿大关,各项贷款达15亿586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3亿3767万元,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广大城乡客户自己的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了诚信致富、合作共赢的金桥。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一、推行“农贷直通车” 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为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陆良联社在全县轰轰烈烈推行了“农贷直通车”制度,开辟“绿色信贷”通道。各营业网点开设“农贷直通车”绿色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定点服务等便民措施,贷款发放简化手续,方便快捷。农户只要简单地填写一份申请书,凭贷款证、身份证、印章即:“两证一印”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贷款就像取存款一样方便。2011年,全县有104154户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及联保贷款的支持,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73.25%,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县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赢得了农民、政府、信用社 “三满意”。
二、优化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建设。陆良联社始终把优化信用环境,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提升信贷支农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工作,并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信用村镇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层层抓落实。首先完善建档工作,进村入户,查缺补漏,依据农户人品、家庭财产、生产、收入等情况及历年贷款信用程度,规范建立健全“一户一档”“一村一册”的农户经济档案。其次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及《贷款证》的核发,在建立《农村信用社农户经济档案》的基础上,根据纸质档案资料完整录入信贷系统,并扫描农户身份证作为信贷系统的图片电子档案。农村信用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较好、一般、次级四个等级。信用等级为“优秀”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10万元;信用等级为“较好”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8万元;信用等级为“一般”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5万元,“次级”信用户不核贷款。方便快捷地向农户发放贷款,加大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的需求。
2011年,在已创建活水、芳华、召夸三个信用乡镇的基础上开展对小百户信用乡镇的创建,占全县乡镇数的40%。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32932户,占全县总农户数142185 户的93.49%,颁发贷款证112042个,占建档农户的84.29%,核定贷款限额99135万元,评定信用户105030户,占建档农户的79.01%,构建了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和环境,比如:三岔子信用村委会有农户1175户,人口4325人,2011年贷款金额为1404万元,户均贷款达1.2万元,人均贷款达3500元,但不良贷款只有7万元,均为2006年以前形成不良贷款,2006年至今,新发放贷款收回率均为100%。
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营造了陆良地方的诚信环境。积极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促使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经营,不断增加收入,实现致富目标。不仅让农户得到了实惠,建立了诚信意识,同时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增强经营和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三农”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陆良联社还开办了“联保特色贷款”、“林权抵押贴息贷款”、“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贷款”、“巾帼科技示范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贷免扶补贷款” 等业务品种,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比如:自2001年起,陆良联社在车马堡村委会开办了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 款,当时的联保小组共由2个小组,15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最高额度达6万元,总额达90万元。通过10年的发展,2011年,该村委会共发展4个榨油联保小组,由31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金额已达50万元,贷款总额达1214万元,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款在10年间,没有任何逾期,没有出现不良贷款,创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农户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盖起了洋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每户年均纯收入达到5-10万元,信贷资金助推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四、完善金融科技产品,网络服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截止2011年8月末,在各乡镇安装ATM机9台,自助银行1个,POS机23个,陆良农村信用社在2011里将对全县所有乡镇实现ATM机安装全覆盖,最大程度的满足“三农”的金融网络服务需求;共发金碧卡8万余张,其中金碧惠农卡2.8万余张,拓宽银行卡结算渠道,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应用环境;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陆良联社已开办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开通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引领广大城乡客户向现代金融的步伐迈进;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发放工作,一是共代理发放财政直补农民资金惠农“一折通”36万余户次,资金近1亿元;二是“家电下乡”各项补贴农户18760户,补贴金额为1572万元;三是联社与县烟草公司电子化接口程序的成功对接,将陆良县烟农 30674户,约3.4亿元的烟叶销售兑付款实现了银行电子化支付,极大的方面了农户,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五、全力做好抗旱信贷支农工作。
2010年,陆良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联社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下发了《关于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的紧急通知》,成立了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领导小组,把抗旱救灾信贷服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放在突出位臵,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投入到支持抗旱救灾工作中,突出“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改进工作作风,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保民生、保春耕工作。2010,陆良联社共发放13,130户抗旱救灾贷款,金额达2亿2170万元,支持农户购买水泵、塑管、运水车抗旱用油、化肥、地膜、种籽,修建水窖等,为灾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六、优质服务,惠及百姓。
在“三农”服务工作中,陆良联社一是对涉及到服务工作中的信贷、会计、出纳等岗位制定了服务标准,开展了“服务创优工程”,加强了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了服务环境,强化员工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举办了业务知识竞赛,“科学发展、服务创优”的演讲比赛;统一着装,从现场考评、暗中查访、问卷调查、视频监控等方面对各营业网点进行考 评,有力的提高了我县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陆良联社在让农民感到贴身优质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府财政贴息、利率优惠等政策,把实惠让给百姓,让给农民,体现党惠农政策的阳光和温暖。一是开办信贷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财政贴息4%,农户承担3.2%,2007年至2009年共发放2.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政府财政共向农户贴息960万元;二是信用乡镇的农户实行贷款利率优惠,利差0.28%,全县每年共向农户优惠利息80多万元;三是与政府开办“贷免扶补”创业贴息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补,2009年至今,政府财政向222户创业者贴息94万元。陆良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陆良县64万人民的心目中,农村信用社俨然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这是因为在全党关注“三农”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挺身而出,提纲赴任,走在了辖内金融行业的前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赫赫头功。2010年9月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最佳服务三农贡献奖”荣誉称号,10月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服务创优工程”工作先进集体,11月被省联社评为“财务管理系统开发与推广”先进集体。被省政府授予抗旱支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如今,陆良信合人正以与时俱进的创业观,以脚 踏实地的事业观,以诚信服务的守业观,在服务地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的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第三篇: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2007-02-02 21:55:19
按照县委县政府近年关于“三农”工作和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的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县的农业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新时期两个中央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优化农业支出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在扶持我县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中央号文件”,全面贯彻各项扶持农业的政策。
根据“中央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
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我局迅速行动,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的相关政策。
一是广泛宣传,让免税政策家喻户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利用“科技之春”交流会之机,设立农业税政策咨询点;并抽调同志参加县上组织的一号文件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解读财政方面的惠农政策,受到社会各届好评。
二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县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面积的测算、核实,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是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公示的原则,对补贴农户实行张榜公示制,农户无异议后,按相关程序上报。
四是对各项资金的发放实行数据库管理,按照乡镇、村、组农户建立数据库信息资料。
五是设立专户,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全县设立专户个。
六是严格执行政策,精心组织实施。我局成立工作组,严格按照“四签字”、“五到户”、“六不准”的工作原则和程序办事。
七是留守乡镇深入村组、督查指导兑付工作。县局安排全局各单位分别包抓乡镇,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协同主管的领导深入村组督促发放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资金的发放任务。
八是圆满是完成了万元的发放工作。①完成××年粮食直补资金万元的发放;②完成了××年良种补贴资金万元发放;③完成××年退耕还林资金万元发放任务;④完成农业税灾歉减免万元发放任务。
二、对农民落实了春播地膜玉米的补贴。
××年上级下达我县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万元。我们按照省《××年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实施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根据各乡镇、县农税局、县农技中心核报的基础资料,我县地膜玉
米面积涉及个乡镇,个村,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地膜玉米面积亩,依据补贴标准和核定的面积将资金拨付乡镇,由乡镇财政所、农技站兑付到农民手中。××年的兑付工作圆满完成,我们也向农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财政落实支农资金及项目资金情况
⒈支农预算执行情况
××年,我县支农预算安排万元,占总预算的,其中:生产性支出万元。农业支出万元,林业支出万元,水利支出万元,截止××年月日,预算执行进度为万元,占支农总预算的。
支农预算的生产性支出××年比××年在农业支出中增加万元,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中要求要加大对支农的投入力度,“大县不低于万元,小县不低于万元的支农生产性投入”,而且必须保持每年的增幅。
⒉争取支农专项资金情况
××年,争取农业专项资金共计万元。其中:争取上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万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争取扶贫资金万元,用于扶贫重点村建设;争取林业天保资金万元;争取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专项资金万元;争取农业科技入户专项资金万元;争取营头镇镇区供水工程资金万元;争取畜牧小区建设专项资金万元;争取《眉县奶牛标准化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万元。拨付农业专项资金万元。
⒊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总投资万元,拟争取国家投资万元,已落实个项目,到位资金万元,拨付万元。
⒋申请科教文专项资金项目个,拟争取国家投资万元,已落实项目个,到位资金万元,拨付资金万元。
四、财政对支农重点项目的支持情况
根据宝市财办农专()号文件,我县××年实施了财政投入万元专项资金的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基地在
我县常兴、马家两镇个行政村建立优质粮食基地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方田亩,一级小麦种子田亩)。项目从基地落实、技术培训、采土化验、统一配肥、统一供种到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田间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基地全部实行订单模式管理,陕西老牛面粉公司按市场收购价上浮收购,可为农民增收万元以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
五、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后,我县农民减负情况
按照中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从××年月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一个逐步取消(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
(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的主要工作任务,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选调精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持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近三年来,通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逐年得到了减轻。
税改前,我县每年农民负担总额为万元。××年,按照中、省、市文件精神,我县停止征收乡统筹,村提留及屠宰税,全县每年向农民少收各种税费万元。
××年,我县全部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并实行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全县又向农民减收农业税万元。
××年,我县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在基本实现了农村税费改革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后,我县又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及良种补贴等惠民政策,增加了全县农民的收入。
××年,省、市确定我县粮食直补
资金万元,我县核定应补面积万亩。按照每亩元补贴标准,共向种粮农民发放粮补资金万元。农民人均受益元,户均增收元。
××年,我县核定粮食种植面积万亩,继续按每亩元的补贴标准,共向种粮农民发放粮补资金万元,同时向农民发放良种补贴万元,两项共计向农民发放补贴万元,农民人均受益元,户均增收元。
以上,是我们在农民减负方面所作的工作,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对我县财政影响也较大。一方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及屠宰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对我县财政收入总量影响较大。实施税改后,为了保证地方财力不受影响,上级财政对地方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我县财力变化不大,但是,税改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万元,而到××年,全县财政收入总量
仅为万元,下降余万元,使县财政的自给率明显降低。
总之,在目前形势下,财政工作和“三农”工作密不可分,我们要把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挂在心间,为“三农”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认真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让公共财政惠及千家万户。
××年月日
第四篇: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按照县委县政府近年关于“三农”工作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县的农业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新时期两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优化农业支出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在扶持我县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面贯彻各项扶持农业的政策。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我局迅速行动,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的相关政策。
一是广泛宣传,让免税政策家喻户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利用“科技之春”交流会之机,设立农业税政策咨询点;并抽调同志参加县上组织的一号文件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解读财政方面的惠农政策,受到社会各届好评。
二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县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面积的测算、核实,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是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公示的原则,对补贴农户实行张榜公示制,农户无异议后,按相关程序上报。
四是对各项资金的发放实行数据库管理,按照乡镇、村、组农户建立数据库信息资料。
五是设立专户,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全县设立专户11个。
六是严格执行政策,精心组织实施。我局成立工作组,严格按照“四签字”、“五到户”、“六不准”的工作原则和程序办事。
七是留守乡镇深入村组、督查指导兑付工作。县局安排全局各单位分别包抓乡镇,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协同主管的领导深入村组督促发放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资金的发放任务。
八是圆满是完成了1419.18万元的发放工作。①完成2005年粮食直补资金430.18万元的发放;②完成了2004年良种补贴资金21万元发放;③完成2005年退耕还林资金846.92万元发放任务;④完成农业税灾歉减免121.4万元发放任务。
二、对农民落实了春播地膜玉米的补贴。
2004年上级下达我县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5.3万元。我们按照省《2004年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实施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根据各乡镇、县农税局、县农技中心核报的基础资料,我县地膜玉米面积涉及6个乡镇,48个村,212个村民小组,1667户农户。地膜玉米面积5270.2亩,依据补贴标准和核定的面积将资金拨付乡镇,由乡镇财政所、农技站兑付到农民手中。2004年的兑付工作圆满完成,我们也向农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财政落实支农资金及项目资金情况
1、支农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我县支农预算安排511万元,占总预算的4.66,其中:生产性支出65万元。农业支出324万元,林业支出48万元,水利支出139万元,截止2005年11月30日,预算执行进度为524万元,占支农总预算的103。
支农预算的生产性支出2005年比2004年在农业支出中增加15万元,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中要求要加大对支农的投入力度,“大县不低于60万元,小县不低于40万元的支农生产性投入”,而且必须保持每年10的增幅。
2、争取支农专项资金情况
2005年,争取农业专项资金共计937.3万元。其中:争取上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57万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争取扶贫资金100万元,用于扶贫重点村建设;争取林业天保资金133万元;争取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专项资金9.3万元;争取农业科技入户专项资金3万元;争取营头镇镇区供水工程资金20万元;争取畜牧小区建设专项资金15万元;争取《眉县奶牛标准化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拨付农业专项资金979.5万元。
3、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3290万元,拟争取国家投资1246万元,已落实13个项目,到位资金976万元,拨付677.3万元。
4、申请科教文专项资金项目16个,拟争取国家投资1269.7万元,已落实项目5个,到位资金655.4万元,拨付资金618.4万元。
四、财政对支农重点项目的支持情况
根据宝市财办农专(2003)56号文件,我县2004年实施了财政投入40万元专项资金的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基地在我县常兴、马家两镇7个行政村建立优质粮食基地2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方田4000亩,一级小麦种子田2000亩)。项目从基地落实、技术培训、采土化验、统一配肥、统一供种到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田间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基地全部实行订单模式管理,陕西老牛面粉公司按市场收购价上浮10收购,可为农民增收150万元
第五篇:2011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调研
XX县县域经济及“三农”情况调查
一、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完成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
尤其是在县域经济方面,企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06年开始,XX县组织千名干部外出招商,组建8个专业招商局开展专业招商。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608个,其中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04个,5000万元以上64个。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4.42:51.25:
24、33,实现了由农业原料生产为主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5家,进入了全市先进行列。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家,林木、食品、纺织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30万人。在林木产业上,重点培植曹普、光明、美家、鲁艺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游相关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膨胀,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在食品加工上,着重帮助指导芦笋加工企业,由单一的芦笋加工向黄桃、梨等水果加工和蘑菇、辣椒等蔬菜综合加工方向延伸。目前,芦笋种植面积16万亩,加工企业24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生产基地。纱锭总数发展到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外向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 1
强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把桐木拼板和木制工艺品加工出口、芦笋食品加工出口、化工产品出口、棉纺织品出口四大外向型经济产业视为XX县经济振兴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希望所在,各项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着四大产业搞突破,不断拉长其产业链条。2006年,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额完成1.8亿美元,增长4.7%。2007年1-6月份,全县进出口额达10294万美元,同比增加32.3%,其中出口额为10192万美元,同比增加48.3%。
二、XX县小企业总体发展及分布情况
XX县是有名的“中国泡桐加工之乡、杨木加工之乡、柳编之乡、芦笋之乡”。近年来,XX县依靠当地资源,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芦笋生产、纺织等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群。止2007年9月,XX县有规模以上小企业100多家,直接、间接从业人员30余万。其中XX县庄寨镇及其涵盖全县各乡镇的泡桐、杨木加工企业,青古集、苏集镇等芦笋、黄桃、香菇加工企业,曹城镇、侯集镇等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孙老家、安才楼等乡镇朝天椒种植、加工,都形成了较大规模。
泡桐、杨木加工在XX县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全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林木加工企业40余家,从事林木运输、初加工的个体从业者近两万人,日交易量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来自林木产业。XX县木材加工企业半数以上分布在庄寨、桃源镇,乡镇财政80%以上的收入来自木材加工企业。
XX县具有较好的芦笋种植基础,07年种植面积16万亩,每亩纯
收入4000元以上。全县从事芦笋加工的中小型企业24家(其中小型企业22家)。现在XX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基地。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等地。芦笋种植及其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遇。
近几年,XX县依靠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棉纺业发展迅速,止今年9月,纱锭已达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棉纺企业30多家,安置职工近两万人。
最近几年,XX县地方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企业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外向型企业、经济占比较小,企业管理落后,地产不清晰,排污不力等。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更需要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
三、XX县农行在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落脚点
自去年以来,XX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纺织、林木、化工、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项目比重大,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不断提高,骨干项目特别是高新项目、利用外资项目投资进展较快。但是,经过调查,由于企业在新建和扩建项目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项目投产后企业缺少资金的局面已非常突出,加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有85%以上的企业提出贷款要求。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强烈,特别是曹普、木林森、隆森等农林加工企业,以及银香大地乳业、森园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季节性收购资金缺口较大,初
步统计缺口达6亿元。
下一步,农业银行要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作用,就要找准落脚点,即解决好资金投向的问题。前些年,农行普遍存在惜贷、怕贷。但是,随着农行改革的深入及新的市场定位,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成为农行工作的又一重点。由于农行网点、人员等的限制,再向过去那样直接服务农户存在局限性。作为XX县农行,从客户定位看,应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客户,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从区域定位看,定位县域为基础,延伸至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支持当地有特色、资源丰富、辐射面广、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行业;从产品定位看,重点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林外向型创汇企业,大力支持“三农”领域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大力开发适应“三农”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调查发现,“三农”及县域经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季节性较强,要求农行授信更灵活、及时。
四、加强与政府联系 营造支农良好环境
支持“三农”,说出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课题,但要运作好,做出成效,不辱使命,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对扶持“三农”,政府及其官员不会产生异议,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教训能总结出:银行支持“三农”是让扶持对象富起来,然后有钱归还贷款;个别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一味让银行提供贷款,而对归还贷款心存消极。其次,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政府要增加对担保公司的资金投入,提升其担保能力,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创办民营担保机构。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良好信用的建立,银行的工作是一方面,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起到很大作用。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强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意识,政府部门拥有公权利,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有更大的优势。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金融法律法规。构建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等级评价等中介机构发展,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督促中介机构诚信合规经营。对违规操作、提供虚假信息行为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直至依法取消执业资格。五是作为银行自身应在保证贷款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通过授权或转授权的方式,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及时满足企业合理的贷款需求。六是建立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制,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手段,优化支付结算体系,提高社会资金运行速度,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三农”。
“三农”问题,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它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农业银行怎样才能在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做出特色,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1、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小企业的评级
授信制度化,随报随评。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因此其资产业务的需求具有时效性强、频率较高。对新增优质涉农小企业的资产业务应尽可能提高审批效率,增强贷款的时效性,帮助企业抓住市场商机,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和增值,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资产业务的评级授信审批工作,以免贻误企业商机。
2、坚持分类管理,实行择优扶持。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哄而起,而是认真研究涉农及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潜在风险,坚持分类管理,择优扶持,即对生产经营规模小、现金流量少、经营状况一般的中小企业归类为一般客户,以办理低风险业务为主;对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归类为重点客户,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3、强化激励约束,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资金营销的观念,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资产业务,既强调责任,同时在业绩考核上积极给予倾斜和鼓励。对资产业务在严格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实行尽职免责制度。对不良资产的责任进行科学认真地分析,对业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或操作管理不符合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但对于无主观过失的人员,如果在抵押资产处置后没有发生实际的或损失较小的,可酌情实行尽职免责。
曹 县 农 行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