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教育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现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统计如下:
一、课堂。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我校目前共有13个教学班,其中初一5个,初二、三各4个,依据规定开足开齐每门课程。我校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意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每周坚持举行周一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和班会课,每周开展一节国学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图书室。我校设有专门图书室,并有专人管理,我校藏书已达2万四千多册,每周学生都可以自由借阅图书。每班设有图书角,各班有专门图书管理员,负责借还各班图书。
三、黑板报。我校定期举行班级黑板报评比,黑板报内容围绕安全、德育等内容,并不定时进行更新。
四、知行学堂。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知行学堂活动,校级一学期开展两次。每次活动计入班级量化积分,并进行评比,图片、视频资源定期上传学校资源库。每次活动严格按照“七个一”要求开展。依照学年计划,本学年班级已经开展四次,学校已经开展两次知行学堂活动。
五、宣传栏。校园内宣传栏随处可见,内容定期更换,主要内容有光荣榜、优秀学生、优秀社团等。楼道、教室外的墙壁上张贴德育标语,“六礼六仪”规范等,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的氛围。厕所墙壁上有温馨提示,德育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六、广播站。我校设有校园广播站,由传媒部学生负责,遇大型节日播放相关歌曲,并有专门学生向全体学生进行演讲等。
七、微信公众号。学校设有“沁阳市第十五中学学”微信公众号一个。每天更新学校新闻内容,宣传成功教师、成功学生、成功家长的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
九、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利用周日例会时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全体教师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 2016年12月15日
第二篇:14.3.12沁阳市第十五中学简讯 赛课活动常坚持 业务水平再提升
赛课活动常坚持 业务水平再提升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通讯员 邢沙沙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初,学校开始第一轮同学科教师赛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出精品课件,利用班班通设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评课,力争做一节课,提高一节课,成功一节课。
第三篇: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2015
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2015—2020五年发展规划(讨论稿)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依据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基本状况
青岛十五中是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3年创建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13123平方米,建筑面积8535平方米。2016年,学校将迁往城阳区,组建青岛实验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占地276亩,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青岛十五中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学风、朴实的校风以及实实在在、稳步攀升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交口称赞。学校秉承“为全体学生谋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办学宗旨,确立了 “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的目标,以“人文教育”为特色,努力建设具有全新育人模式、现代学校管理、人文办学特色,成就学生和教师的未来学校。凝炼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训、“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的校风、“成就学生,照亮自我”的教风和“从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为民”的办学思想,不以功利之心办学,不以浮躁之气治校,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三大主题,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突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了德育课程系列、节庆活动系列、主题教育系列等三大德育系列内容,为学生搭建学习、锻炼的平台,为学生成就明天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了导学案、小班化、分层选课走班等举措,构建了四类学校课程,探索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模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民主氛围和谐,干部教师队伍优秀,连续十六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标兵,还是山东省职业道德标兵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条例优秀学校、全国民主管理先进集体。近三年还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青岛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五四红旗团委”、“第二批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等荣誉称号。
二、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1.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到,“通过3-5年的努力,现代课程教学体系得到基本确立,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身心健康水平和人文艺术素养明显提高;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在未来的五年中,学校必须抓准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办学机制和育人模式的个性化,逐步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势。2.一流的办学条件
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青岛实验高级中学,将以青岛十五中为基础,整合国内一流基础教育资源,建成一所以培养学生人文与科技创新素质为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校园整体分为行政办公、教学、生活、运动、国际教育及实践等六个功能明晰,联系紧凑的区域,校园中央设置教学综合体,通过九宫格的形式,将教学、办公、科技实验和学生活动等功能充分整合,满足现代学校课程改革、选课走班教学以及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教学需要。青岛实验高中倡导“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打造学生、教师、学校成长共同体,追求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校的现代发展。
(二)内部背景 1.坚定的改革步伐
学校近年来在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整合国家教材,进行因材施教、分层选课走班,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建立新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将活动教育课程系列化,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等五制改革,形成了紧密衔接、融合互补的“教改一条链”,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2.优秀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学班36个,专职教师154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3人,教育硕士毕业27人,在读2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中级教师74人,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80%;省市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优秀教师8人,市教学能手13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37人,62人次在市级以上评优课获奖。3.鲜明的办学特色
2013年学校开始设立“人文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人文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此带动学校建设“人文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发展。“回归本质,课程支撑,制度保障,评价落实”的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初露端倪。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加强了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基础型、涵养型、探究型、实践型四类学校课程;开展了人文特色教育活动,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典礼活动、节日活动、实践学习活动等;开设了人文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人文大讲堂举行讲座;建立了人文管理模式,新建“值周校长工作制”等工作制,新建“学术研究委员会”等机构,凸显人文管理。学校形成了鲜明的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成绩斐然,教育质量优势明显,招生特色不断创新。“人文十五”已成了学校新的靓丽名片,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认可。
三、存在问题
1.现代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能与课程改革接轨,双语教学、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距离复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现代学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在自主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新的突破,确保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3.生源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目前学校的生源与青岛实验高中的发展不匹配,学校要从多角度入手,尽快提高生源质量。
四、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一所能够真正代表青岛高中办学水平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青岛实验高级中学是青岛市面向新世纪、面向教育现代化而建立的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旨在引领青岛高中教育改革潮流,进行高中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高中教育改革路径,促进青岛高中教育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青岛实验高中以“新人文”为办学特色;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社会为中心”为基本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完美融合,在培养学生现代视角、国际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学校发展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见附表)
五、学校发展的主要举措
今后五年,是青岛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展望未来的五年,现代学校制度将全面完善,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将深入推进,山东省普通高中规范化学校将启动新一轮评选,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也将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既要破解原有难题,又要开创新的局面,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学校将重点围绕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三个方面,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以多样化的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打造多样化学生培养模式
(1)完善升华原有“成就明天”德育品牌内涵。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健全德育工作组织。大力实施“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等方式,为每名学生确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校领导、中层干部要带头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结对,重点关注学困生。开设“道德讲堂”静思室,尝试探索“古代学院制”教育方式,让日常行为暂时有偏差的学生通过自修、反思等为学过程明白道理,进而将道理应用到“修身”、“处事”、“接物”之中去。与此同时,导师以道相交,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协助学生进行反思。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结合青岛实验高中的建筑布局特点,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开展特色楼座、特色班级、特色处室的文化建设评选,由点及面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固有宣传媒体的管理与建设,不断丰富新媒体文化建设。校园电视台每天定时播放,对学校有关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跟踪录制,编辑制作校园新闻及时播放。加强“校报编辑部”建设,在原有校报的基础上推出“校刊”,充分展示全校师生文化活动成果,打造校园里的靓丽文化风景线。进一步丰富电子屏的播放内容,定期更新宣传橱窗的有关内容,充分利用好各班宣传栏,形成整体的“人文特色校园”。
(3)构建具有人文特点的 “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文教育”的大背景,学校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诸如“创新思维”、“自主管理”、“素质拓展”、“科技创意”、“社会服务”、“公共关系”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关怀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要整合学科知识和校班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专家讲座等内容,构建起具有人文特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4)用“8023——十五爱行动”品牌带动学生社团高端发展。鼓励学生继续自主开发建设或改进学生社团,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去,提升社团质量。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结合不同月份主题,充分强化学生追求梦想、敢于奉献、注重感恩、勇于担当、敢于实践的意识,完善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养。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三月“志愿者节”、四月“体育节”、五月“读书节”、六月“诗歌节”、七月“毕业季”、九月“礼仪节”、十月“艺术节”、十一月“学术节”、十二月“电影节”等系列化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化。
(5)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生会组织机构,成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学生志愿服务委员会、学生的仲裁委员会,保证学生会有效行使自我职能。在学校的管理、班级的管理和各种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搭建各类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实践的机会,体验管理角色行为,丰富管理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管理体验中感受责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坚持行知合一,构建多样化学校课程体系
(1)强化课程意识,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树立“五育并举,人文固本”的课程理念,把德智体美劳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坚持“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本”这一中心;把握“行知合一”“凸显人文”两个内涵;培养“人文”“科学”“艺术”三大核心素养;建设“基础型”“涵养型”“探究型”“实践型”四类课程,逐步建设具有十五中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2)建设“人文高效课堂”,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人文高效课堂”以“六度”观点作为评价标准。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加强分层选课走班的实施策略,加强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推广,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我校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质量。
(3)切实落实好五制改革,彰显教学管理人文性。围绕“全面选课走班,实现学生可选择的教育”这一中心,将国家课程实行分层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进行学习;学校课程、社团课程则实行分类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称能力选择不同类别的课程学习,落实全面选课走班学习。为保障选课、走班工作的顺利进行,配套做好导师制、学长制和学分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和全员育人的作用。导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行为提醒、生涯规划等多方面指导和帮助,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安排学有所成的高年级同学做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学长将本人进入高中后积累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传递给新生,帮助新生合理规划高中生活,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成长效率。学校创建《青岛十五中学生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标志性事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强化分层选课走班的过程管理。(4)加强“人文创新人才培养班”实验工作,探索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班要大胆实践,大胆取舍,放手整合国家课程,多进行模块教学,专题教学,增加学校课程开设力度。要加强社会实践的经历、社区服务的经历、科学考察的经历、课题研究或项目开发的经历、到国外游学或者到高校或相关中学访学的经历。还要把社会资源作为现场教学的新课堂,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科研院所、驻青高校、报社等进行一系列的现场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验人生,尝试角色,丰富爱好特长,打牢基础教育之基。注重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成熟经验的及时推广,将人文班的发展与人文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紧密相连。
3.坚持人文提升,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发展
(1)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完善学术研究委员会,帮助教师成长。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五年规划》,学术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况对教师生涯规划、专业发展进行指导。组织多层次培训,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进行高端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加强集备、教研的文化氛围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反思、交流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在对话和互助中得到成长。加强教师的草根课题研究,在科研理论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教师的读书工程,学校每年给教师配备与专业发展配套的书籍,并开展好书研读、美文欣赏、读书交流等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可能请进名师专家,通过“人文大讲堂”的专题讲座,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大师的声音,与大师对话。(2)创建高水平学科梯队。完善落实“名师工作室”工作,学校鼓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并在师德、业务、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申请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并在全校教师范围内遴选积极进取、善于学习、锐意改革的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切实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学校优秀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争取迅速形成学科布局均匀、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梯队。(3)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落实好“师徒结对”工程,学校每年会聘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青年教师的师傅,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建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让青年教师领略阅读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教育实践,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搭建青年教师展示课平台,通过晒课和赛课,在实践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协作体”,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发展,再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项目研究合作体”,通过这些平台,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引领青年教师快速发展,成为我校发展的新生力量。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保证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将继续保持和相关培训部门建立的常年培训合作关系,每年安排班主任外出学习,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统一订阅《班主任》等班级管理方面的杂志,并与教师读书工程有机结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并在班主任培训中进行定期交流;利用寒暑假的班主任培训和学期中的班主任例会,聘请优秀班主任做典型经验介绍,进行思维碰撞。开辟更多的培训渠道,进一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二)以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
1.加快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我校是首批山东省信息化试点学校,参与了中国教育科学院正在实施的“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为“示范校”,启动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未来学校实验室”将以云学习支持平台为中心,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课堂将变为多元交互式、和谐共生的课堂。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无缝对接,短信、表决、趣味化的互动评价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小组进行相互交流与信息交换,完成探究式学习,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完善电子管理平台,将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都纳入到此平台,让各项管理一目了然;建立学生学习资源库,教师通过该平台,给学生提供教师备课资源包、微课视频、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素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供各种机会,安排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高端培训及考察活动,了解云平台、云存储、大数据、移动教学电子书包、微视频、手写笔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省、市关于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远程研修,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成长;根据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情况,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体系,构建网络学习成长共同体,通过网络实施微课培训、翻转课堂培训、各类功能教室的开发使用等在线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3.鼓励教学信息化的创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学校将结合小班化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组织“微课”制作大赛、“翻转课堂”展示课等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个性学习提供最好的资源支持。
(三)以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推动学校向国际舞台迈进
1.加大国际友好学校的开发。完善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继续开展与法国雷泽圣母高中和德国GAT文理高中友好学校的交流互访活动,加强学校之间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实现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交流常态化。进一步开发与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打开国际市场,提高我校的国际影响力。2.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继续与国内国际教育组织合作,每学期聘用优秀外教,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外教课程,提高外教授课的效果。借助国际友好学校、友人来访,开展好英语学科周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化教育。与英国剑桥考试中心合作,引进剑桥英语课程,使我校英语教学在满足高考能力水平需求的同时,与国际水平和国际证书接轨。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的教育资源得以越来越大程度的共享,要加强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教育动态的关注,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模式等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学校管理和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复合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教育国际化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培训的覆盖面。组织教师到国外友好学校学习考察,用全球视野、国际领先理念和方法助力教师成长,力争所有学科教师都有出国研修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理念、能够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开展好学校海龟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与高校合作,开发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选修课,如法语、德语等学校课程;学校网站的“最新动态”与“国际视野”建成双语栏目等,帮助学生发展国际沟通能力,促进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迈向国际化。
六、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实现现代学校的制度管理,并逐步过渡到学校的文化管理,全面建设现代化学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强校务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教师生活委员会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其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完善 “值周校长”制,组织优秀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成立以校长负责的教职员工评价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的学科教学评价小组,由德育副校长负责的学生评价小组,扎扎实实地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2.队伍保障。通过理论学习、进修提高、工作督查等方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通过理念提升、业务培训、发展评价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发展内涵,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岗位竞聘及考核评价等形式,激励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直热情服务、积极创新的后勤队伍。为学校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资金保障。抓住建设青岛实验高中的机遇,争取上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抓住学校外迁的机遇,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对学校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支持。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办学资源支持,加大办学投入。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办学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努力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4.评价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各类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评价体系、教育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职工岗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对五年规划落实情况,每年根据计划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每学年结束,有关责任人要总结规划的实施情况,将自评情况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听取和采纳其对执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聘请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代表共同组成规划执行评估小组,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调整完善规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通海县第十五中学
通海县第十五中学 2010年“两基”工作汇报材料
通海十五中是一所年轻的初级中学,始建于1995年秋,投资1300余万元,占地面积45.49亩,于1997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办学,至今已发展到24个教学班,1377名学生(初三450人/初二454人/初一477人),在编教职工85人,在岗83人(教师79,职员1人,工人2人,校医1人),其中副高20人(在聘9人),中一47人(在聘33人),初级11人。自1998年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校始终把“普九”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普九”措施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学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使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九”的要求,为通海的“两基”工作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将我校多年来“两基”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努力完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1、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楼、科教楼、学生宿舍、礼堂、食堂等,总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图书室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综合运动场内设有400米跑道、足球场、沙坑、投掷区和4块篮球场。
2、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①2007年,学校投入资金近5万元,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同时成立校园广播站;
②2008年投资7万多元,建成校园监控系统;
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10年学校投资22万元,建成了拥有60台电脑的网络微机室,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上机时一人一台电脑。
3、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逐年改善校园环境。
二、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努力落实“控辍保学”措施
1、每年招生之前,学校都积极召开招生专题会议,制定招生工作计划,学校组织成立了“控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配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大家齐心协力,统一思想,力保招生按质按量完成。
(1)制定新生入学准备材料,连同新生入学通知书,一齐发放到毕业生手中,让学生和家长知我校,了解孩子未来的教师情况,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顺心、放心地进入我校学习和生活,完成初中学业。
(2)新生入学时,我校积极组织为期3-5天的新生军训,同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学习我校规章制度、了解初中学习和生活规律,让新生们快乐,满意地住进新校,师生早认识,早融通,增进了师生的亲切感。今年新生毛入学率达104.6%(517/494),净入学率达99.6%(492/494)。
(3)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校又积极组织各处室,年级主任牵头,联合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开展稳定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各村领导主动联系,力争无辍学学生。(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成立围棋、象棋、篮球、足球音乐兴趣小组,每年组织夏季班级篮球赛、冬季田径运动会,校园朗读比赛。让学生学得愉快,玩得开心,全面发展。
2、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师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狠抓内部管理,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师全员聘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各门主科和体育科有专职教师任教。重视素质教育,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多种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坚持每周升国旗和在国旗下讲话的制度。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理想、品德纪律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有专人管理,按时向学生开放,2008年订阅杂志四十多份,投入六仟多元购置新书。
三、积极组织教职工学习、培训,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本,校领导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做到既抓教学中心工作,又重树立意识,强化思想的工作方针,每周一次晨会,一次政治学习会,学习会对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剖析,使教职工明白形势发展的要求及工作的重点问题,从而树立竞争、生存、发展学习意识,极大地发掘了教职工的潜能,全校教学管理工作正处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在进行思想教育、政治学习的同时,校领导积极带头并组织教职工参与中考研讨会、新教材培训、,继续教育、三沟通、远程教育,使我校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我校79名教师中,已达大学本科的有 57人,专科的 22 人。
四、差距和展望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在“两基”“普实”工作中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离家长的要求还有差距,与秀山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差距。根据有关要求,我校实施“两基”“普实”工作与达标要求差距依然存在,完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装备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内部管理还不够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的困难:
1、部分理化生实验器材老化,与新教材不配套。
2、计算机配备不足:按要求人机比15:1,目前我校人机比为23:1,缺32台。
3、图书配备不足:按要求人书比1:25,目前我校拥有丛书13000册,人书比为1:10,缺21425册。
4、教学区学生厕所偏小,师生入厕困难。
5、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我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两基”工作会一直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两基”的巩固与发展仍惯于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我们将一如既往,群策群力,提高办学效益,为振兴通海的教育作出应有尽有的贡献。
通海县第十五中学
2010年9月10日
第五篇:霸州市第十五中学简介
(霸州年鉴材料)
霸州市第十五中学简介
一、概况:
霸州市第十五中学总占地面积1456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3.2平方米;建筑面积4760平方米,生均面积7.59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一级教师14人,二级教师34人,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723人。
学校将“以人文底蕴滋教育之根,以和谐理念铸教育之魂”作为办学理念,树立“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质量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促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宗旨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良好的社会声誉、教育和谐发展、师生和谐共进、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秉承“诚、严、细、爱、勤、敬、规、恒”的八字校训,树立“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尊师、好学、励志、笃行”的学风,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德育观,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点滴习惯,以“感恩教育”为特色和抓手,开展“天天有教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德育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树立“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抓常规,重落实,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思路。
二、条目
顺利通过省督导评估:2010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省督导评估。
迎省督导评估为契机,学校完善各项工作。
1、完善各室建设。建成体育器材室、美术室、音乐室和三个多媒体教室。至此,学校拥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图书室、电子备课室各一个,微机室两个。
2、增加图书储量。购进图书一万册,充实图书储量。图书室对外开放。
3、充实各类教学仪器。购进理化生实验器材、音体美器材3500余件。
4、更换破旧门窗30间,粉刷墙壁,制作展板、宣传标语和宣传栏等,使校园焕然一新。
三、领导班子名单
校长:邓文成副校长:宋文杰、刘红、王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