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浅谈医院设备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第1章绪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医疗卫生事业既存在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改革的巨大挑战。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公共医疗机构的主体,承担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是具有一定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我国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既存在投入不足又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采购资金使用不当,由于医院的药品、耗材、设备检查等的收费昂贵,医疗器械供应商伴随物价上涨,哄抬成本价以及医药购销领域不良事件的发生都使医院采购成本过高,间接导致医疗收费标准虚高不下,引起“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显而易见,降低人们的就医成本是缓解“看病贵”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医院的采购环节是影响医院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医院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乏力,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医院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和内部控制理论水平不高,是导致内控实施效果差是主要因素。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和制度安排,又是单位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府采购领域强化内部流程控制的要求,201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也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采购活动本身是一项饱受争议的行为,往往处于人们的风口浪尖处,其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和利益诱惑往往使许多管理人员迷失方向,而公立医院的政府采购以医疗卫生用品为主,关系百姓健康安全,采购活动也更为人们所关注。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应当抓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契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公立医院内控规范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切实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促进公立医院有效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的风险,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并通过制衡机制“严格规范权力行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科学有效预防腐败。
本文以此为契机,研究我国公立医院内控的发展现状,深入调查公立医院在采购方面的内控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医院管理层内部控制理论水平和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内控实施效果差等,对采购内控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通过分析医院采购业务内控运行模式,针对医院在采购计划预算管理、招标采购风险控制、采购流程监督环节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具体设计方案。在强化内部流程控制、权力制约、业务监督和风险防控方面贯彻落实和寻求突破,以期间接降低医院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业务的效率和效果,对解决人们就医“看病贵”进行有益探索,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设想。
公立医院只有通过精细管理,依法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突破管理瓶颈,才能提升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防止采购资产流失,提高医院效益,也是保证医院业务开展以及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由此可见,建立一套“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医院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控制系统,加强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统筹管理医院采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2章我国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现状和问题
我国公立医院也称为国营医院或国有医院,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受单位所属上级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医院也是如此。公立医院的采购活动以资金来源划分,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即为政府采购,各级医院受国家、各省、直辖市财政部门和卫生计生委监督管理。公立医院发展初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注资承办的,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系,随着近些年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多数公立医院已经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或自收自支单位。
我国对政府采购行为相关研究和法规制定起步较晚,宏观上有碍于公立医院采购行为的规范、滞缓影响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我国《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出台并正式实施,实施细则于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按照《实施条例》规定,医院进行政府采购活动时,均要按照国家《政府采购法》和《实施条例》依法实施采购。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公立医院的采购活动属于政府采购行为,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法》等规定制度,并建立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2.1 公立医院采购内部控制现状
2.1.1 多数公立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采购管理部门
经笔者实地考察、咨询有关医疗机构人士了解到,我国现有部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的权力分散在多个部门,属于主体分散的采购方式,对于这种分散采购模式的医院,各部门的采购职能没有予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导致采购范围交叉,不利于采购资金总额的控制,导致采购管理混乱。不利于领导层的统一控制和决策,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安全有效的监管,有碍于医院长期发展规划。
依据《实施条例》规定,结合我国公立医院单位性质,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在组织开展政府采购活动时,采购形式主要以分散采购方式为主,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而《实施条例》的各项细则,明确规定、要求医院必须依据法规组织采购,这要求各单位必须具有专业技能的采购人员、科室,依法组织政府采购。
据本人调查,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44家医院中,有3家医院没有细化科室职能,采购活动由财务科执行;有41家医院设有专门的采购科室或设备管理科室。其中35家医院的采购科室或设备管理科室具有采购执行职能,其余6家医院虽设立主管采购或设备的科室,但是采购职能划入财务部门。据了解,除部属医院外,各省市所属的医院设有专职采购部门的医院比例不足50%,在已设有采购职能科室的医院,其采购部门员工人数超过15人的仅占35%,有的医院虽设立采购部,但仅有2-3个人进行采购管理,采购行为由需求科室自行采购后,到采购部门签署合同,使采购部门职能形同虚设。
2.1.2 多数公立医院没有设立总会计师、总审计师,政府采购行为监管力度不足
1.总会计师。医院主要领导应当重视政府采购活动,加强采购内控管理,科学有效的避免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总会计师是本单位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组织领导者,对医院而言,是属于副院长级别的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并对医院的重大经济事项具有决策权,更是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领军人物。总会计师并非财务部门或采购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人员,总会计师主要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员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除设立采购部门以外,医院还需要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统筹考虑,需要有具有财务专业技能,可以结合成本分析、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等技能对采购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控和指导工作,医院应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进行科学管理采购行为。
本人对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44家公立医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署医院中只有19家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其比例仅为43%,其中还包括5家医院总会计师为外聘单位兼职担任,其余25家医院是由院领导直接主管,财务部门负责人组织采购活动。全国的三甲公立医院中,仅有30%左右的医院设立总会计师,由此可见,我国公立医院体系不健全,高层领导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
2.总审计师。为完善内部控制结构,医院除设立总会计师以外还应当设立总审计师。总审计师要贯穿始终对医院采购活动全程监管,保障切实依法履行采购职能,同时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制定考核考评机制。
据调查,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委派10名总审计师到试点单位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进一步完善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也说明设立总审计师职位的必要性。
2.2 公立医院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2.1 公立医院缺少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缺乏政府采购预算意识,没有制定采购规划。据调查,医院采购医疗卫生用品时,往往是临床科室临时提出需求,毫无计划性,采购需求紧急,采购人员不懂专业,只能按照临床科室意向,购买指定产品,没有反驳权利,对于采购的医疗产品,没有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和内部会商预算安排,经常在仓促之间完成采购任务,满足临床需求,容易滋生医疗腐败事件。2.2.2 公立医院采购活动不规范
我国公立医院的采购流程建设和内控管理体系情况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医院并未设立采购部门,直接由需求科室直接提出采购申请,汇报院长,下达财务,执行采购,采购行为无计划、无预算、无审批;第二种是部分医院虽设立采购部门,但存在“走过场”现象,并没有严格执行公开招标、竞价谈判、公示、中标签合同等一系列程序;第三种是医院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组织采购活动,却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采购人员业务不扎实,导致发生涉嫌违规采购行为。
2.2.3 公立医院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力度不足
据调查了解,在已成立采购部门的公立医院中,多数医院没有树立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监管意识,主观认为采购活动依仗采购部门独立完成,而没有发挥各尽其职的作用,使得采购部门独揽大权,缺乏内控监管体系。
医院政府采购应当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从采购预算、采购需求、采购过程、履约验收到后期使用,应当保证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医院的纪检监察部门、审计、财务、物价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政府采购行为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管,保证采购活动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开展实施,要全面参与采购活动,多部门协同采购工作。总体来说,公立医院对采购行为缺乏系统管理,对采购过程的监管程度不足,从招标采购的计划制定、执行采购活动、采购产品的使用跟踪以及库存管理,这些都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来完成监管。
第3章我国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设计及具体措施
通过调研医院的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总结医院采购环节的优势与不足,以点带面,结合我国公立医院采购内部控制普遍现象,对我国公立医院采购内控管理提出设计方案及实施保障措施,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能够降低我国公立医院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业务的效率和效果。从而间接降低医院收费标准,对解决人们就医“看病贵”开展有益探索。3.1 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设计 3.1.1完善组织结构
医院应当建立专业的采购管理部门,制定医院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落实采购部门主要责任人,保证采购岗位相互分离,权力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业务监督和风险防控。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具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层领导分工明确,在院长的管理下,设有专门的总会计师管理存在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风险的职能科室,主要包括财务部、采购部、资产管理部、审计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采购工作。3.1.2 建立总会计师管理制度
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聘请总会计师专业人才管理采购部门,统筹管理采购与财务的衔接问题,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和工作,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统筹管理采购与财务的衔接问题,灵活运用医院的资金,有计划有程序的完成采购任务。3.1.3 建立总审计师管理制度
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聘请总审计师专业人才管理对医院进行内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明确总审计师的职责和工作,医院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要求审计先行,全程参与,贯穿始终,科学制定考核考评制度,保障医院绿色采购行为,一切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3.1.4 建立岗位轮转机制
公立医院采购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制度,避免专人专岗滋生集权及不良事件的发生。能够为有效防范、杜绝会计错弊及岗位投机,全面发展和提高会计审计人员业务技术,医院可实行采购岗位定期或不定期轮转。对采购关键岗位如采购员、合同管理员、库房管理员、招标成员等岗位进行重点管理,尤其是加强招标、采购活动的事中监督等,在采购科室内部建立起对所有采购岗位、采购活动的监督和稽核机制。
3.1.5医院成立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
根据原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11]24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强化医学装备计划、采购、使用和处置管理,保障医学装备安全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包括医学耗材内的医学装备使用效益,各医院应成立医学装备委员会。由院领导、医学装备委员会及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实行机构领导、医学装备委员会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负责对医院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年度医疗设备采购计划、采购活动等重大事项进行评估、论证和研究,确保科学、民主地决策。并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职能。3.2 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具体措施
3.2.1 增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主要负责人和主管领导、总会计师应该高度重视采购内控,充分领会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以实施《单位内控规范》为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契机,明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和部门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实施。
医院要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特点,全面、认真梳理各项经济资源、岗位设置、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工作制度,分析管理监督的薄弱环节,抓住防范风险和制约权力的关键点,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实施条例》的要求,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清理和填平补齐,把有关制度规定统一到《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条例上。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改进方法和控制节点,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3.2.2 医院政府采购审批管理具体措施
1.医疗耗材的审批管理措施。公立医院应对医疗耗材进行初步分类,病房常用、护士使用的产品由护理部统筹管理;医生使用诊疗、检查或设备附属耗材由医务部统筹管理;对于针对使用科室提出的采购需求,首先交由护理部或者医务部主管部门进行论证,初步筛选,经过审核后报采购部汇总,进而报院领导审核审批,统一组织采购活动。避免防止供应商与使用科室串通一致,提出指向性采购,规避正规采购行为。
2.医疗设备的审批管理措施。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医院发展规划,充分结合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够达到医疗配备共享,持续提高设备使用率。在决策是否引进医疗设备时要共同遵循两个原则:经济原则和实用原则。
(1)经济原则。就是指依照经济活动开展决策行为,主要讲究采购产品经济回收利益和避免铺张浪费的原则,以节约成本,降低患者就医经费,缓解看病贵。为了达到经济原则的目的,主要是采取采购计划制度,通过编制设计规划来开展、指导、监控、灵活变动设备的发放需求行为。
(2)实用原则。所谓实用原则就是指依照医院的医疗服务目的、结合医院现有设备数量、相关专业医师能力和条件的现状,综合研究以后的发展而科学编制医疗设备计划。必须从医学技术全面发展,医院重点发展科室或项目为出发点,分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更新设备,逐步充实配套。3.2.3 医院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具体措施
根据财政部颁布新《预算法》的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建立部门预算项目库的通知》(国卫办财务函〔2014〕874号),指出医院应规范和加强医院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做好新增设备配置预算的审核,计划设备更新实际需求,医院财务部门应制订医院预算管理制度,设定季度采购计划、年度采购计划、三年采购规划。因此,按照《通知》的精神,公立医院应建立采购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一要结合医院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二要根据医院现有设备存量以及运行状况,统筹考虑新增需求与设备更新,合理配备、资源共享,杜绝设备闲置浪费以及超豪华、超标准配置;三要有利于医院发展建设,与“十三五”规划充分衔接,确定医院发展定位,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策略,合理配置和更新设备,保障资源整合、设备共享;四要对设备配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五要统筹管理,使设备新增采购与设备更新和资金管理有效结合。
首先,树立无预算不采购的思想意识。一切采购计划纳入年度预算,在本年度第三季度统计下年度各科室采购需求。其次,预算的流程是:由财务科下达次年度预算采购金额,医院组织成立专家小组,对申报采购的设备耗材进行论证,临床科室提出设备采购需求需先上报医务部论证,保证在资源共享,合理配备的前提下,论证是否有必要购买新的医疗设备,出具专家意见并签字,提交主管医务部的副院长签字同意后转交采购部;护理组提出的耗材需求先上交至护理部论证,经主管护理部的副院长签字同意后转交采购部。最后,由采购部汇总申购产品清单,报财务科审核预算备案。3.2.4 政府采购招标环节具体措施
1.招标前准备工作。招标准备工作前,为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采购人员应充分理解不同设备的特点,掌握国内外市场情况和产品技术信息,加强前期调研和信息摸底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多方搜集设备最新国际动态、行业协会报告、市场销售现状和最新技术发展应用情况;二是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努力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三是医院组织使用者或采购人员前往已装机的医疗机构现场观摩、实地操作,深入了解售后服务现状;四是组织院内专家进行新产品、新技术临床效用评价;五是开好招标前的工作沟通会,邀请企业和已装机医疗机构,现场为采购单位介绍设备及临床应用经验,让临床科室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做出理性、科学的选择;六是邀请院外专家针对使用部分使用需求不明确的科室进行现场沟通,量身制订,有效指导提出合理设备配置个性化需求。通过上述有效措施,可以为医院招标采购谈判议价、降低采购成本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编制招标文件。在编制招标采购投标文件要求时,采购人员要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不同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探索科学、规范的采购策略。针对不同的采购数量和设备配置特点,制定不同竞价方案:一是制定产品技术需求时,考虑更多供应商投标产品可以满足条件,让供应商之间充分参与竞争;二是设定最高投标限价,避免供应商形成价格联盟,发生围标现象;三是对于耗材使用量较大的设备,将所有器械、耗材细目列入采购技术文本,让供应商一并报价,避免出现后期器械、耗材价格暴涨或无序竞争;四是针对高端大型设备使用频率和维修成本高的特点,采购文件中明确限定供应商采取两种维修方式,一种是全包,固定售后维保价格;另一种是以国际平均使用水平作为依据,限定基础使用量的维修价格,超出基础使用量部分,等比增加维保费用。通过这些做法,可以体现招标采购的规模效应,也满足了不同科室的个性化需求,更实现了后续合同执行可操作性以及售后服务质优价廉完整的管理体系。
3.招标环节的具体做法。一是应明确投标书内所需产品的商务技术条款,择优选择供应商。这样做可以在投标环节筛选一部分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大幅减少采购工作量。而严格谨慎的技术功能指标,可以准确有效的让产品招标过程中处于相同的竞争地位,加强同品牌供应商的激烈竞争,有助于采购金额的大幅下降,同时便于我们在相同条款下选择采购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二是应建立集中采购工作制度。针对大型高端设备,尤其是全球独家生产企业的仪器设备,如果仅医院一家采购的话难以形成数量优势,可以联合国内、省内针对某大型设备有采购需求的医院,共同组织招标采购,实施集中采购工作。利用集中采购整合设备资源,充分发挥量价合一优势,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谈判,为医院争取最大利益。同时,集中采购有效防范了分散采购中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对防止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产生积极作用。三是针对不同情况,应采用灵活多变的采购方式。财政部于2013年颁布了《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于2014年12月颁布了《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医院应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掌握相关政策法规,采取相对合适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有利于采购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3.2.5 采取信息公开方式,推行“阳光”采购流程
通过信息公开形式,将采购全过程进行网上公开,通过广大媒体和群众监督,杜绝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从采购投标文件开始,包括采购预算、采购需求,到中标单位、中标价格,直至合同条款、验收情况,施行全过程信息公开。通过“阳光”采购流程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医疗领域不良事件的发生。
3.2.6 增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意识,组织培训,提高采购队伍能力建设
医院高层领导应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掌握内部控制对采购行为的积极作用,并组织中层领导、基层员工全面参加内部控制培训,学习了解掌握内部控制意义、实施办法、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建议国家部门举办内部控制培训班,要求医院领导积极参与,学习国家政策,强化医院对采购政策的掌握理解,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实施采购活动;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满足职业化要求的高素质队伍,是强化医院采购活动改革的前提条件。医院应该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召开采购培训,全面提升采购工作人员素养,学习先进采购管理技巧,同时总结近几年采购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当前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邀请或组织工作人员去外院考察学习,相互交流采购经验,这样可以使采购部上下齐心协力,努力为医院采购工作呈现新局面。
在我国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应当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防范内控风险发生的意识。要加强内控理念宣传,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和《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结合“三严三实”,严把权利关,保障财权与事权相互分离,实施“阳光”采购,避免暗箱操作。公立医院应当形成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风气,为贯彻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领导、总会计师,要高度重视,充分领会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以实施《单位内控规范》为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契机,成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其次加强预算管理,编制科学有效的采购计划,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医院资金使用率;第三明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和部门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实施;第四要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特点,全面、认真梳理各项经济资源、岗位设置、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工作制度,分析管理监督的薄弱环节,抓住防范风险和制约权力的关键点,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改进方法和控制节点,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第五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支持力度,做好统筹规划设计,整合信息系统,推动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改变各项业务分块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优化和数据共享,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强化内部控制提供刚性约束,促进内控管理程序化和常态化;最后要积极发挥各部门积极性,实施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内容务必紧贴实务,重在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实务操作,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具有现代管理之父称号的彼得 德鲁克说过,“医院是最复杂的社会组织”。因此,医院管理必须运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经营,建立一套“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出现商业贿赂现象,杜绝腐败案件的发生。通过完善医院内控建设,降低医院采购成本,达到缓解百姓“看病贵”的目的。(作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皓石)
第二篇:如何做好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如何做好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摘要】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指根据国家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活动、体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原则的制度和办法,它的职能不仅包括授权进行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国家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政府采购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发展特征、问题、对策
现代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和特征。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日淅明晰,通过采购评估问效、范围规范的逐步扩大,支付手段等的相继到位,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机制将越来愈加完善。采购风险控制导向正在缩小,评估和多种采购方式运用自如更显其采购内部控制的威力。整体内部框架模式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得以“淋漓尽致”地应用,评价和审计、监察、监督内部控制或制定内部控制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实施和维护各当事人的政府采购会计(结算)控制系统和采购财务管理制度,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保证其健全性符合性及有效性。预防和内部控制各层次采购财务风险和采购信息披露风险的高到位率,必将成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又一“刹手锏”。政府采购的目标、宗旨、效应三维整体框架的发展和特征将日益明显,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缺陷将在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章程等过程中得以弥补。
一、存在问题
(一)法制体系有待完备。政府采购管理体系通常由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四个层次构成。在我国《政府采购法》实施近五年的今天,随着各项法规陆续出台,整个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原则、基本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政府采购活动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但现有的有关制度建设只是搭起了基本框架,而政府采购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和“链接”,还需根据这一基本框架并结合管理要求进行充实和细化,使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整和有效,保证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由于我国《政府采购法》出台后关键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还没有出台,各地为了规范采购管理,结合当地实际采购活动对信息发布、采购评审、专家管理、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和供应商投诉处理等关键环节,以及非招标采购、协议供货、采购方式申报审批等重要行为积极探索,制定了一些单行规定来指导21
具体的采购实践。这些规定在指导采购活动的某一关键环节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致使这些规定缺乏权威性、统一性、科学性、完整性或衔接性,对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无法系统、全面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尚存缺陷。从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情况来看,存在执行采购预算不够严谨;缺乏操作性强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工具,采购带有主观随意性、权力干预性;尚未理顺和整合采购内部控制的职责、权限管理的关系,相互推诿扯皮;注重采购范围(目录、项目)的内部控制,而轻于对内部违规现象的处罚,存在“避重就轻”和做“老好人”思想;虽然出台和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章程,但往往执行难,一些单位或人员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推行和管理带来消极影响。这说明内控制度没有渗透到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没有形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的政府采购内部管理控制机制,没有把内部控制细化到具体责任人,细化到详尽的政府采购每一个步骤。
(三)监督机制有待加强。一是监督检查机制缺乏独立的监督主体。我国《政府采购法》在第七章规定了监督检查制度,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为政府采购对象的主管机关,是政府采购监督主体。但依据《招标投标法》,各级发改委和相关的行政机关各自制定相应的公共采购行政规章,分别管辖属于自己的公共采购项目。可见,公共采购市场中的监督主体实际上尚未统一,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供热等政府公用事业的采购项目,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采购项目,涉及国家稀缺资源和国家利益的公共采购项目等,存在多元监督主体,大部分还没有进入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视野。二是监督检查机制缺乏统一的监督规则。采购法虽赋予各级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力,但缺乏监督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程序规则,对各级财政部门如何进行监督没有具体的、有效的、强制的监督措施,因此,不能将监督落到实处,也不能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更何况财政部门与采购部门与采购人(政府机关)行政层级平行,缺乏行政管理的权威性,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四)预警机制没有建立。目前我国对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没有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有些地方过分强调政府采购节资的效果,走入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的误区;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如购买节约环保产品、保护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事业发展等没有充分考虑;对采购方式的使用没有科学的界定标准,如过多过滥的定点采购实际上是赋予了供货商一种市场特权,形成了与公平竞争相左的市场垄断,最终暴露出价格高、服务差、买卖双方私下串通等问题;对办公设施的配备没有合理的标准,超标准配置办公设施虽然就市场价格而言节约了大量资金,但整体而言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衡量一件采购产品的好坏,没有
行业内提供的参考标准和第三方评测机构做出的产品评测,只听厂商的一面之辞,面对厂商提供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性能指标,比如虚报的打印机硒鼓寿命、笔记本电脑电池使用时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指标评价体系,对政府采购的目标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立政府采购预警机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五)宣传教育不到位。政府采购涉及的方面多、金额大,在我国又是一项新的改革,起步较晚,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推行。目前从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看,对政府采购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一是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认识不足,尤其是基层的领导还不够重视,导致政府采购改革在某些地方或单位推行困难;二是对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不足,致使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抵御风险的意识不强,采购行为不规范;三是对供应商的宣传培训不够到位。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制体系,规范操作程序。加快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与政府采购法配套的单行办法或具体规定,包括政府采购具体程序管理、政府采购活动文件管理、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管理、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政府采购人员专业岗位任职要求、集中采购机构考核等,形成以政府采购法为核心、以财政部相关办法为主体、以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环节控制为重点的统一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省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注重配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抓紧制定内容完善、操作性强的政府采购工作规范,重点研究制定“集采机构的考核”、“评审专家管理”、“政府采购责任追究”、“采购方式审批和特殊采购事项管理”及“集中采购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等办法,用小的规章制度最大可能地补充、指导具体操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做好政府采购法与相关法规的衔接,做到相互协调,彼此补充。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操作流程、公开办事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加强风险防范、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
(二)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规范采购行为。首先,严格职权划分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政府采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对代表政府利益的各方之间,应明确各自职责,如财政部门负责采购计划、采购预算审定,但不直接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政府采购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项目采购,制定集中采购操作规程、负责采购人员培训等。其次,实现政府采购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即采购、付款、验收三权分离;政府采购活动的招标人、使用人与定标人相互分离;采购中心机构内部采购、合同审核、验收岗位的分离。第
3三,督促各集中采购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公开办事程序,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第四,完善政府采购决策、实施阶段内监管措施。在政府采购决策立项阶段,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的规范性;要把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在实施阶段,则应建立、健全“监标委员会”制度,合理划分合同签订权与合同质量验收权。
(三)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保证。政府采购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实现内部监督制衡主要靠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内部控制机制来完成,这里所强调的主要是外部监督控制。政府采购法对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价格、节约资金效果、服务质量、信誉状况、有无违法行为等事项进行考核,并定期如实公布考核结果。”“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监督主体的监督内容和角度是不同的,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负有举足轻重的责任。所以,要强化财政部门法定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能,建立职责定位准确、分工合理明确、程序清晰合理和协调配合有序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制,做到监管到位。一方面以审核、备案、反馈制度为主要形式,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另一方面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制度和供应商质疑投诉管理制度,完善事后监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将着力点放在制度建设、预算编制、计划审批、代理机构考核以及违规处罚等方面,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陷于标书审查、现场监督等环节,抓住监管工作的主要矛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另外,纪检、监察、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也要充分发挥其对政府采购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
(四)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完备预警机制。要建立政府采购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促进政府采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综合、全面、协调提高。对政府采购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该采购项目是否必要,总额是否适度。二是采购方式是否适当,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投入产出之比是否实现最大化。三是在采购项目的购买标准上,如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品配备标准,严格在标准内配备能满足单位需要的货物、服务等,避免浪费。四是注重政府采购的成本分析,既重视其显性成本又不忽视隐性成本。五是注重政府采购经
4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发挥政府采购制度的政策功能,引导购买国产品牌、自主创新产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及注重环境保护等。
(五)健全信息共享体系,构建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风险是目前政府采购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实现信息公开、及时、准确,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风险,应积极构建电子化政府采购,其存在的潜在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与传统采购相比,电子化采购在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和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增强采购透明度的有效工具。从国际上政府采购发展趋势看,电子化是政府采购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应用电子技术来实施政府采购,如韩国、日本。我国政府已经将电子化政府采购列入改革计划,并已开始做相关政策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地方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如我省邯郸市已将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所有采购方式全部通过采购网络平台实现,做到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其它地方也在尝试网上信息公告、网上采购计划申报、网上竞价、网上协议供货管理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采购的管理水平。
(六)建立信用体系,加强供应商诚信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制度,一方面要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规定供应商准入政府采购市场的资格和条件,制定供应商资格申报、审查、认定管理办法,对供应商准入资格进行审批、备案、年检;另一方面要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做好供应商履约情况记录,建立健全其经营业绩考核资料,并定期将记录及考核资料汇总报送管理机构,以便对其进行全面监督。对违规的供应商,可以借鉴香港有关部门的做法,通过行业协会条例来对其进行处罚。
我国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政策制定、预算编制、购买方式决定、资金支付、监督检查等工作都由财政部门掌握,权力相对集中,如何正确使用权力,避免公共权力对政府采购各个程序的干预,成为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加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度建设是使各项权力得到约束、制衡和监督,政府采购执行得到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凤鸣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年版
2.吴水鹏、陈汉文 《政府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2005年第5期
3.马秀如 《采购作业的内部控制与政府采购法》 审计季刊特刊出版 1998年7月
54.李荣梅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1期
5.吕梅、马玉 《中国内部控制》 2000年
How to do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s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laws, regulations, rules, system requirement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established to standardiz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activities, reflecting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pen , fairness, impartiality, integrity ”principle systems and methods, its functions include not only authorize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bidding activities of the various ways and methods, including accounting, audit, analyze data and information reporting procedures and steps , also includes comprehensive plan f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ivities, control and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r set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s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s, regula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orderly conduct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mportant measure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Development FeaturesProblemStrategy
学号:20089308031姓名:倪凤豪班级:216
第三篇: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资料)
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政府采购的管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促进学校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凡使用学校财政性资金采购的货物、服务和工程类项目均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学校政府采购项目必须经过立项、论证、审批等确认程序,并落实经费来源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四条 学校政府采购分政府集中采购、分散自行采购等两种类型。政府集中采购是指学校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的、属于黑龙江省集中采购目录以内、且符合集中采购项目标准的采购活动;分散自行采购是指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以内,但采购预算额度在“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项目和集中采购目录以外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项目的采购活动。
第五条 学校政府采购活动,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政府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一律从其规定执行。
第六条 学校政府采购领导小组是学校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有关重要事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采购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其他校领导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负责学校政府采购工作。
(二)审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规章制度。
(三)审定学校各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的申请。
(四)讨论、决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相关文件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四篇:满洲里市司法局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满洲里市司法局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制度所适用对象主要包括办公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和办公用品、接待物品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
第二条 市司法局的计划采购和实物管理工作由办公室负责,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由财务负责。
第三条 市司法局全体工作人员应厉行节约,爱护公共财产,配合、支持管理人员做好物品采购管理工作。
第二章 采购方式及流程
第四条 对资产的采购实行计划管理。资产采购计划应当在局机关各科室或局定期提出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并经主要领导审查批准。属于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应编入下预算并报财政。
第五条 资产采购严格按规定操作程序办理:
(一)申请。全局各科室需要采购资产时,应提前向办公室提出申请。
(二)采购。资产的采购工作由办公室负责。采购金额500元以下(含500元)由办公室主任审批,采购金额500元以上的,由主要领导审批。重要资产采购,应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负责。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采购,应按财政局政府采购有关要求实施。
(三)验收。建立资产采购验收制度。局办公室应做好资产的验收、登记、发放、保管等工作。原则上,保管人与采购人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
(四)付款。财务工作人员根据资产采购审批单、验收入库单、采购发票等有关附件办理付款手续。
第七条 除办公室外其他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采购资产。凡未经审批自行采购物品,一律不得报销。
第三章 资产领用管理
第八条 规范资产的使用申请、审批、发放等环节的工作,控制资产领用风险,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办公用品的领用实行定额管理。办公室派专人对物品领用进行登记,领用人员需注明领用日期、用途、数量等内容。办公室每季度应对物品购买和领用情况进行汇总,报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在党组会上通报。
第九条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一次。
第十条 机关工作人员领用的各类资产只能用于局机关的各项工作,不得用于私人事务。
第十一条 人员调动或退休后,应自觉交清个人经管使用的公用物品,不得私自占用或故意损毁。
第十二条 因个人原因,造成资产人为损坏或由于责任事故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由责任人赔偿部分或全部损失。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局办公室应根据情况不断对本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第五篇:内部控制制度-采购
内部控制制度
——采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等行为,防范采购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采购,主要是指公司外购商品并支付价款的行为。请购是指尚未发生采购行为前的申请购置行为。公司外购服务并支付价款的控制,可以参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至少应关注涉及采购业务的下列风险:
(一)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二)采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三)请购依据不充分、不合理,相关审批程序不规范、不正确,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损失、资源浪费或发生舞弊。
(四)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规定,可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造成资产损失。
(五)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
(六)付款方式不恰当、执行有偏差,可能导致公司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第四条 公司在建立与实施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科学合理。
(二)请购事项应明确,请购依据应充分适当。
(三)采购行为应合法合规,采购与验收流程及有关控制措施应明确规范。
(四)付款方式和程序、与供应商的对账办法应有明确规定。
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五条 公司应建立采购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公司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请购与审批。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
(三)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
(四)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
(五)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第六条 公司应建立采购业务的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各分、子公司应尽量集中采购职责权限,以提高采购效率,堵塞管理漏洞,降低成本和费用。
第七条 公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防范采购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收受商业贿赂、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第八条 公司应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协议、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第三章 请购与审批控制
第九条 公司应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商品或服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并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公司采购需求应与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应明确采购类别、质量等级、规格、数量、相关要求和标准、到货时间等。各分、子公司应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或请购负责人,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公司的采购计划。
第十条 公司应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或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由审批人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设置请购部门的,应由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第十一条 公司应建立严格的请购审批制度。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明确审批权限,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公司实际需要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
第四章 采购与验收控制
第十二条 公司应建立采购与验收环节的管理制度,对采购方式确定、供应商选择、验收程序及计量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以及所购商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符合采购要求。公司应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由公司的采购部门、请购部门、生产部门、财会部门、仓储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包括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付款条件及供应商的资质、经营状况、信用等级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调整。公司应对紧急、小额零星采购的范围、供应商的选择作出明确规定。
第十三条 公司应根据商品或服务等的性质及其供应情况确定采购方式。非约定品牌代理商供应的大宗商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应采用招投标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一般商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小额零星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公司应对例外紧急需求、小额零星采购等特殊采购处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第十四条 公司应明确采购价格形成机制。大宗商品或劳务采购等应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并明确招投标的范围、标准、实施程序和评标规则。其他商品或劳务的采购,应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最高采购限价,不得以高于采购限价的价格采购。以低于最高采购限价进行采购的可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公司应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最高采购限价。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的,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
第十五条 公司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供应商信誉、供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由采购、使用等部门共同参与比质比价,并按规定的授权批准程序确定供应商。小额零星采购也应由经授权的部门事先对采购价格等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对单价高、数量多的物资采购,公司应制定严格的比质比价采购制度。
第十六条 公司应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经批准的订单、合同协议等采购文件,由专门的验收部门或人员、采购部门、请购部门以及供应商等各方共同对所购物品或服务等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出具检验报告、计量报告或验收证明。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立即向采购部门或请购部门和财会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五章 付款控制
第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参与商定对供应商付款的条件。公司采购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对采购合同协议约定的付款条件以及采购发票、结算凭证、检验报告、计量报告和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并提交付款申请,财务部门依据合同协议、发票、验收证明等对付款申请进行复核后,提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批,办理付款。
第十八条 公司应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公司应加强对大额预付账款的监控,定期对其进行追踪核查。对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进行综合判断;对有疑问的预付账款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预付账款资金风险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十九条 公司应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由专人按照约定的付款日期、折扣条件等管理应付款项。
第二十条 公司应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核对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一般在月末、季末、半末、末进行,与各供应商每年应至少做一次以上核对工作。如有不符,应上报财会部门主管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核对记录应存档备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公司,包括公司总部、各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二十三条 公司及所属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办法,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不得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并上报公司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执行,修改时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