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
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农市发[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水产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提出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文件。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市场运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快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流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点,推动实施对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连锁店适当给予店面租金补贴等政策,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支持专业合作社增添田头冷库、冷链物流、快速检验检测、包装分级等设施设备,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贮运加工能力,推动产销合作,帮助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要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把农村经纪人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行为规范、采购营销量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大户,在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平衡供给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加快推进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要抓好规划指导。顺应农产品生产布局的变化,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制定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提高规划实施的前瞻性和约束性,确保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引导产地批发市场实现合理布局,避免无序竞争。要抓好升级改造。进一步严格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投入,支持定点市场开展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环保卫生处理系统以及交易厅棚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拓展业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的作用,加强经验交流和行业自律。要抓好示范带动。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的要求,紧紧依托优势产区,围绕主导品种,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将其打造成为相关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形成与优势产业布局相匹配的现代农产品流通布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主产区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完善营销促销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品牌农业展会,鼓励地方围绕特色产品举办会展活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办展形式,提高办展水平,增强展会吸引力,推动构建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专业性相补充的会展营销促销平台。支持主产区在产区和销区举办各类特色优势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站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独特优势,完善网络促销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对接,将网络促销平台打造成永不落幕的交易会。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研究解决物流配送半径限制、网上交易缺乏信用、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推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严格认证审查,严格证后监管,全面建立退出机制,维护“三品一标”品牌形象和公信力。鼓励发展农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品商标注册登记,在市场竞争中培育、管理和创建自有品牌。
四、加快健全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要强化信息采集监测。完善信息采集平台,拓宽信息采集来源,加大信息采集频度,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生产实时动态监测,2012年要将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到580个重点县,在全国选择50个肉牛主产县、100个肉羊主产县动态跟踪存栏、出栏等情况,继续做好200个水产养殖重点县养殖生产和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监测。要强化信息分析预警。结合当地实际,聚焦重点品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构建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格局,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完善农产品预警分析体系,加强对苗头性、趋势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定期对农产品产销情况进行会商分析、研判预警。要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加大“金农工程”实施力度,建设12316信息平台,启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试点,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媒体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信息发布,不断增强基层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当前鲜活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存在的生产者“看不到、听不懂、用不上”问题,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缓解买难卖难。
五、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深化专项整治。巩固已有专项整治成果,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加强检验检测。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地县两级执法监督抽查工作,强化检打联动和综合执法。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加快投资建设地级,补充完善县级,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依法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清理步伐,抓紧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一批执法急需的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不断扩大“三园两场”建设比例和规模,支持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力度。要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加快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产地准出管理,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到2012年年底实现全国所有乡镇基本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
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搞好沟通协调,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监督检查,在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和发展改革、商务等有关部门一道全面推动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对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二0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第二篇: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要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会议明确了近期的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
(二)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
(三)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城市政府要合理安排动态库存,保障应急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四)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建立鲜活农产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行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
(五)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有效解决批发市场重复建设与零售网点不足并存等问题。
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
第三篇: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要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会议明确了近期的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培育扶持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二是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三是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城市政府要合理安排动态库存,保障应急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四是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建立鲜活农产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行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五是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有效解决批发市场重复建设与零售网点不足并存等问题。
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
第四篇:姜增伟同志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
姜增伟(2011年12月22日)
同志们:
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以下简称《意见》)。今天,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供销总社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分析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受陈德铭同志委托,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意见》的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稳中求进,迎难而上。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连着经济增长,更连着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许多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加以统筹安排。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推进农超对接、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网点逐步健全,流通环境明显改善,新型流通模式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依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衔接不紧密,“卖难”、“买贵”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初,国务院及时出台《意见》,全面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 口的大国,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鲜活农产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数量看,2010年,我国蔬菜总产量5亿吨,人均占有量370多公斤,水果产量2.14亿吨,人均占有量约160公斤,水产品产量5373万吨,人均占有量约40公斤,肉类产量7926万吨,人均占有量约60公斤。从品种看,以前以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为主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现在我国常年流通的蔬菜就有14大类150多个品种,另外还有大量的水果、水产品、肉、禽、蛋、奶及其他鲜活农产品。从消费要求看,受饮食传统影响,我国居民对鲜活农产品既要求质量安全,又要求新鲜度高。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丰富、质量如此高的消费需求,亟需通过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来满足。
二是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既可向流通要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空间,据统计,农超对接比传统经纪人收购价高出约10%;又可通过流通引导生产,充分发挥“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紧密产销衔接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有近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农民纯收入的49%左右来自农业生产,2010年,仅蔬菜生产就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830多元。
三是完善市场调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次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权重高达34%。以2011年11月份为例,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贡献了2.7个百分点。2011年下半年,市场急转直下,多种鲜活农产品上演“过山车”行情,甚至跌破生产成本价,区域性“卖难”与“买贵”现象同时存在。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波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压力。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能力,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域内循环和跨区域调运,有效缓解局部地区丰收增产、集中上市导致区域性的农产品过剩,保障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紧急状况时的农产品供应,充分发挥调剂余缺、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
《意见》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体现了扩大内需的根本要求,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核心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
一是系统性方面。《意见》既确立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又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涵盖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发展对象上,不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生产主体,也包括农产品经销商、运输企业、流通企业等流通主体,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流通网点,贯穿了产、运、销流通全链条。在建设内容上,既注重流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改造,也突出流通模式创新、流通标准化、信息化等“软实力”的提升;既注重单个流通节点建设,也突出构建流通网络,统筹了流通体系建设的载体、模式和功能。在工作机制上,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既强调中央要统筹指导,又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兼顾了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多种力量、多种资源。
二是长效性方面。鲜活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的特性,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很强,消费的弹性很小,流通的风险很高,这决定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针对目前鲜活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措施,而且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着眼于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提升现代化水平,密切产销衔接关系,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提出要推动经销商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鼓励订单农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等现代流通模式,确立了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目标。
三是政策性方面。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意见》在保障措施上有了较大突破,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强调了公益性功能。《意见》提出,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要求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市场,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定了发展基调。落实 了用地政策。《意见》明确,政府投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办理用地手续,这是在市场用地方面的一个重大政策突破,为公益性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完善了税收政策。《意见》明确,要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这对引导经销商公司法人化,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进一步完善信息体系建设等,都具有实质的促进作用。《意见》还在金融支持、规范收费、运输便利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措施。
三、全面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
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落实《意见》各项任务,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为流通主渠道,以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为方向,以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直销直供业态为补充,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着力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下决心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企业,鼓励开展直销配送;引导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零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运输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和统一配送,提供仓储、运输、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扶持培育一批产销联营的大型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动产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
二要着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等现代交易模式,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完成重要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开展好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三要着力加强产销衔接。要创新流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模式。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鼓励超市增加对接合作社数量和品种,增大对接销售额。积极发展农批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通过代理、投资合作等方式与主产区建立稳定的产 销关系。切实发展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流通企业实现“两头落地”,在产地建设集配中心,在销地建设交易配送专区;积极打造“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产销链条。探索发展直销直供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和餐饮企业等直接对接。
四要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储备调节、区域调剂、进出口及加工贮藏等手段,确保主要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建立健全中央、地方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加强对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商品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储备肉和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加强市场应急保供骨干企业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投放网络。
五要着力加强市场规划布局。要规划发展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围绕全国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花卉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地,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全国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要统筹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一方面,要健全菜市场、直营直供菜店等城市零售网点,新建社区配套建设菜市场,努力打造居民一刻钟生活圈。另一方面,健全农贸(集贸)市场网络,加快县城、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彻底改变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贸(集贸)市场的落后面貌。要探索发展公益性市场网络。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种公益性实现方式,加强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的建设。
四、几点要求
同志们,贯彻落实《意见》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思路,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抓紧抓好。要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制订贯彻《意见》的方案,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任务。要全面组织部署,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措施到位。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认真调研,科学决策,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二要创新思路。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鲜活农产品流通 体系发展方式。由重流通设施建设向设施建设和模式创新并重转变。加强流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市场功能,以市场为中心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实现稳定的供求关系。由重流通节点建设向重流通网络建设转变。加强商流链条和网络建设规划,有效促进流通节点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国统筹协调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
三要落实政策。《意见》中政策的“含金量高”,覆盖范围和领域宽,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广泛宣传《意见》政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不动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配套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不走样”、支持力度“不缩水”。
四要协调配合。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座谈,并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论证,确保了《意见》出台的效率和质量。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发扬优良传统,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互相支持,创造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五要统筹推进。统筹好城乡关系,既要稳定价格、保障消费,也要合理提高收购价、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地方要因地制宜、加强配套。统筹好政企关系,坚持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统筹好应急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关系,既要及时解决突发性事件,又要建立完善稳定市场的长效机制。统筹好试点和普惠的关系,既要积极试点,大胆创新,又要及时推广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同志们,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定稿)
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于2003年起步,经过近三、四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农产品流通已经从以集贸市场为主转为集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并重的格局,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6个,年交易额近15亿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市场建设方面
(一)市场建设无序,规模小、层次低,缺少整体规划
农产品流通体系受产品基地规模的大小所限制,规模小、层次不高,分散而不集中,交易环境差,标准化程度十分低下,产品集散量有限,影响力小、辐射能力弱。政府缺乏必要的、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还缺少长远的、整体的发展规划,难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方市场分布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现象,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服务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
我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未完全从集贸市场模式中“脱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在水电、道路、储备等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方面则更显薄弱。大部分市场的交易场所设施简陋,辅助手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为商户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目前难以形成大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无法承担起更大规模的商品集散作用,不仅不利于大批量和大范围的农产品交易,不利于与城市农产品超市的对接,也为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滋生提供了客观环境。
(三)市场功能不全,稳定性能较差,调控管理能力不高
由于我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规模小,层次低,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处在起步阶段,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存储、检测检疫等基础功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能力弱,信息的整合和交流存在困难,各批发市场之间也缺乏信息沟通,甚至出现错误信息。加之批发市场仍是协商交易,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交易成本上升。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
二、交易主体方面
(一)交易主体分散,交易秩序混乱,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主体群缺乏有实力的运销组织和销售代理商。仍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居多,他们的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市场覆盖率不高。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虽然场面壮观,成交活跃,但交易人员多,过程繁杂,交易成本高,秩序混乱,甚至经常造成恶意竞争。
二是我市农资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还缺乏有资金的企业介入。农产品各个流通环节中,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保鲜等行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整体。目前,我市约有50%以上的农产品要靠外地企业、购销大户来收购,且半数以上是由外地的车辆运销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地客商,造成各个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
(二)经纪人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一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普遍对市场行情、政策信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风险的预计和抵抗风险的准备不充分。对市场信息掌握相对滞后,是目前农村经纪人队伍的“致命伤”。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上,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不少农村经纪人视野窄,经营空间不够广,仍然停留在“倒卖”初级农产品的水平,也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有能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的农村经纪人寥寥无几。
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组织中高水平管理人员少,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整体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徒有虚名,没有开展活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
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制约,运作困难,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其自身的长期良性发展十分不利,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扶持和引导。
三、品牌质量方面
(一)农产品名牌少、档次不高,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弱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差。农业经营者品牌观念树立不牢固,不注重培育、种植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即使种植生产了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靠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意识不强。有些销路相当好的农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是按照外地甚至是外省的品牌在销售。二是增值创收能力差。我市农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原始产品和初级加工为主,大量农产品都没有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低,且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农产品产后处理能力差,经济效益不高。
(二)农民农产品质量意识差,食品安全观念淡漠
一是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只注重和追求产量,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质差而量大的农产品价格低,收益不高,长此以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十分不利。
二是很多农民不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有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得不到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药多用现象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部分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不少小散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给我市食品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几点建议
农业和食品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建设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譬如筹建中国生猪期货市场、无公害食品批发市场等等。以市场促发展,以市场带动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市国民经济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做好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这个大文章,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加强市场建设规划,在完善服务、上规模上下功夫
一要完善建设规划。市政府应对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抓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业增值的“第一车间”和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工程来抓,作为服务农民的主要工作来抓。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市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的格局和要求,找准在全国的定位,科学规划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要改善基础设施。政府要把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制订有关优惠政策,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改造和完善,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辐射面广、信誉度高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带动我市整个农产品市场网络的提档升级。
三要推广先进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分级分类和规格的包装,与配送和连销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对接。开展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试点工作,以此来带动我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升级。
四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依托我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信息采集、发布渠道,健全制度,加强信息预测分析,为活跃市场,改善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五要落实检验检测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尽快建立我市农(兽)药检测网络,对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当前,蔬菜产品主要解决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水果解决农药残留和生长激素问题,畜产品解决“瘦肉精”和疫病问题,水产品产品解决污染问题。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察,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是市场建设的软环境,要加强对入市商贩的教育,做到文明交易,公平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同时执法人员要文明执法,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为我市农产品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培育主体,在繁荣市场、增强影响力上下功夫
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引导双汇、汇通、龙云等龙头积极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共同开发建设我市农产品市场,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唱主角”。
二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市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适当放宽条件,简化手续,减免费用,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登记提供便利。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贷款,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要组织好各种管理人员的培训,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养高水平的管理操作人员。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高起点、快速良性的进入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来。
三要继续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抓好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经纪人整体素质,并由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减少“散户”数量,解决好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尽量降低交易成本,逐步提高交易效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三)实施名优战略,在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上下功夫
一是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地区“名牌”已是各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树立地区“名牌”不仅仅是对企业带带来商机和效益,对一个地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企业的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发展起来,建议政府在加大对地区“名牌”产品的保护、扶持上进一步加大措施,以促进其迅速发展壮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引导鼓励,加强对潜在名牌产品的开发。通过资产、契约、产销等联结方式,对市内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集产、加、销为一体,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产品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提供足够支持,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充分发挥其上联市场、下带基地的龙头作用。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把握发展的时机,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