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做好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做好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
发布人: 王本锋
日 期: 2009-2-27 9:05:13 统 计: 回复0次 阅读5次
附 件: 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成绩表.doc(82 kB)
鲁教财函„2009‟8号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我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财字„2008‟32号,以下简称《考评办法》)要求,决定对2007至2008学年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进行考评,考评采用学校自评、省组织检查评定相结合的办法。现就各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办法》是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请各高校严格按照《考评办法》对本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自评。自评工作要做到全面、真实、客观、准确。要全面总结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对考评指标中“资助报表和信息报送”部分,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各高校资助报表和信息报送情况确定,各高校不需自评。
二、请各高校在全面总结自评的基础上,认真填报《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成绩表》(见附件),并于3月31日前连同自查报告一并以正式文件上报,同时报送电子版。省属高校直接报送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市属高校(含民办)报送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集中上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三、各高校对学生资助绩效进行自评,是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工作,提高学生资助管理水平,各市、各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自评工作的顺利进行。自评工作结束后,省将根据学校自评情况,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届时另行通知。
附件: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自评成绩表
第二篇:2015山东省教育厅工作文件
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工作要点
2015年,省教育厅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依法治教,深化综合改革,增强保障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1.深入学习宣传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总体要求,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施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深入开展宪法主题教育,推动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推动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启动第二批法律实务部门与高校人员互聘“双百计划”。提高高校法治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2.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教育立法,保障教育沿着法治化轨道持续健康发展。出台《山东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修订,积极推进《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立法进程。加快学校章程建设,全面完成公办普通高校章程制定任务,形成高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的新局面;制定中小学章程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3.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用好“权力”和“责任”两个清单,既从越位点退出,又把缺位点补上。严格按省政府公布的行政权力清单行使权力,高质量做好行政审批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编制行政审批办事指南、业务手册。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部门“三定”规定,编制政府责任清单。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三统一”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健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机制。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
4.依法推进教育督导。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不断完善逐级督政,做好对市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重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将结果作为对市级政府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推行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研究制定县域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体系,试点开展县域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
5.依法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开展“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落实年”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分类梳理相关法规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梳理分析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类型及特点,把握事故发生规律,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教育系统维稳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制度。继续开展安全督导检查专项行动,促进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联合有关部门做好学生交通安全工作,切实规范校车日常管理。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做到主管与协管相配合、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协调,整体联动形成合力。
二、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6.高度重视、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强对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分析和问题研究,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户籍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人口变动趋势,摸清底数、搞好测算。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统筹规划,做好“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编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和各专项建设规划,提出一揽子带动全局的重点工程,明确目标,细化项目和措施。
7.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落实教育部“一授权两报备”的改革机制。编制我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报备全国教育体改办。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市、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和监督。设立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指导各市6月底前完成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报我厅备案。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健全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对教育综合改革的宣传,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学校教育改革典型经验。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进行总结验收。
8.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完善部门深度参与、协同推进机制,确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启动职业院校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职业院校退出机制,构建规范办学行为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推动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健全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稳定“3+4”、适当扩大“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范围。健全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和退出机制,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和专业点设置数量,优化专业点布局。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商制度,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落实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启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9.启动高等教育重点改革。研究制定高等教育重点改革的政策和配套文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启动健全省管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探索扩大高校依法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开展大学综合评估,推动应用型大学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分类建设、分类拨款、分类评估制度,引导本科院校创新发展;支持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继续实施“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资助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优势特色专业群。
10.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建立完善配套改革政策。改革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于6月30日前报教育部备案。2015年起夏季高考外语(含听力)科目使用全国试卷。完善春季高考技能考试形式和内容,按专业类别组织考试。制定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测试办法。深化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春季高考实行在专业类别内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调整艺术类提前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将注册入学试点院校范围扩大到所有招生录取有缺额的高职院校。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严格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加强监管,认真组织编制和严格审核高校招生章程,规范高校招生和办学行为。科学核定高校招生规模,统筹编制春、夏两季高考招生计划,继续实施省属地方重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完善初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调整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健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各设区市完善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平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11.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小学,鼓励其与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明晰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制度,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平等参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市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试点。
三、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12.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实施《山东省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育课程改革为着力点,系统做好德育课程的研究、设置、开发和整合。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开展,加强场所建设和评估,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认证制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小学、初中传统文化课程,开设高中传统文化课程,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带动提升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3.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丰富高中选修课。完善教科书选用工作,加强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启动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完善工作。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扩大办学自主权,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抓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尊重学科差异、学生差异,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14.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创新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建立分层评价制度,省级负责普通高中、市级负责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完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评估办法,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水平,制定完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考核办法,建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长效机制,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成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协会、校外教育工作协会。
15.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实施《山东省学生体质提升计划(2014-2018年)》,启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继续举办阳光体育系列赛事,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实施运动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制定《山东省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校园足球试点改革,完善校园足球省、市、县、校四级联赛,建设200至3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全省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探索教卫结合,开展高校校医和中小学校专兼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控,推进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山东省学校艺术普及计划(2015-2017年)》,启动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工作,发布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报告。组织全省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暨筹备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举办“学生军训三十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创新新时期学生军训模式,不断加强学校国防教育。
16.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继续对不同学段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计划。完善专业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并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组织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组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全省职业院校经典诵读比赛。
17.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建设工程,启动省级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实施职业院校质量提升计划。建立省级规范化、示范性职业院校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动态管理制度。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改善职业院校实训条件。鼓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培育省级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地和推广中心。
18.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校学科建设调研,厘清学科发展思路,提出建设意见。建立高校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和专业评估制度,编制专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高校合理构建专业体系。启动省属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随机选择10所高校进行评估试点,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组织研发学分制管理平台,推动建立学分制改革联盟,鼓励加强校际协作,实现跨校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教协同,促进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9.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拟定我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计划。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和省级教育部门的质量监管作用,探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加快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系统科研训练,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出台《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开展研究生优秀导师评选。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启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鼓励各单位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评估方式和内容。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做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创新项目立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工作。
20.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推动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创业培训、实训,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实践。
21.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继续抓好23个立项建设、12个培育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和运行模式。继续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做好155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和50个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工作。推进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重点加强25个山东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继续实施“山东省高校应用基础研究提升计划”。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制定我省高校科技研创促进办法,规范科技成果统计、评价、报告等制度,健全完善指标体系、优化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高校科技研创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第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完善并启用山东省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进一步规范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提高办刊水平,增强学术影响力。
22.促进继续教育发展。实施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特色课程数字化改造工程,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研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一体化及学分互认办法,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探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弹性学制、宽进严出机制。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型。支持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办好开放大学,研究“学分银行”制度。拓展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扎实推进社区教育,每所职业院校开设10门以上社区教育课程。重点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启动建设省级规范化社区学院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支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3.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开展遵章守纪、学风考风和诚信教育,依法妥善处理大学生申诉。强化大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继续推进学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建立评价体系,扎实做好高校学籍学历管理,提高学籍信息利用能力。
四、落实教育惠民重点工程,促进教育公平
24.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导、推动各市科学编制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新建改扩建2000所公办幼儿园、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1000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育教育设施。制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政策,对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举办等作出具体规定。推动幼儿园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快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按时完成41个省直单位第一书记帮包村幼儿园建设,确保7003个省定贫困村学前教育列入二期行动计划。25.扎实推进“全面改薄”。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关于全面改善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按照《山东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规划(2014-2018年)》,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补齐短板。
26.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动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积极扩增农村和城镇新建居民区配套教育资源,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工作。督促尚未通过评估的县(市、区)加大政府统筹和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进行动态监控,促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发展。
27.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残疾儿童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扎实开展“康教结合”实验工作,指导特教学校逐步形成“康教结合”教育模式。制定出台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管理办法,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8.加大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力度。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提高资助工作成效。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落实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完善学费补偿贷款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加强中职资助经费管理,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突出精准资助,完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助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9.提升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举办师范类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指导高校认真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加强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举办第三届师范类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加强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履约管理,完成大学生征兵任务。
30.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做好内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临沂、聊城和滨州市开设对口支援青海海北高中班,在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配备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扎实做好支教送教、双语师资培训和学校结对交流工作,推动名师送教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支持受援地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协助新疆喀什受援四县做好“十三五”期间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规划论证,继续支持受援地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31.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继续实施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组织第五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申报评审,资助3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和20所县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化教师培训与教研的有效结合,启动“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并逐步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万名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海外研修等工程项目。加强对齐鲁名师、名校长的遴选考核,启动第三期齐鲁名师、第二期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遴选,做好第二期齐鲁名师、第一期名校长考核认定工作。扩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试点范围,开展行业帮扶,对省级贫困村小学部分骨干教师、校长进行培训。
32.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跟踪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及时总结改革情况,提出深化完善的建议。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任期交流制度和职级薪酬制度,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健全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加强特教学校教师配备。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将考核评价结果列为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树优、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做好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将全省17市全部纳入全国定期注册试点范围。完善教育志愿者工作机制。开发建设教职工基本信息数据库。
33.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教师招聘、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职称评价等政策规定。建设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继续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和职业院校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启动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墨子杯”职教名家建设计划。建立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制度。
34.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完成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引进和认定工作。探索实施“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继续做好泰山学者主题沙龙和学术论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元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全面提高青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继续实施高校与行业单位人员互聘“双百计划”,启动高校与金融、建筑等领域从业人员互聘工作。试点人才工作项目成效评价制度,对“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六、加强保障能力建设,营造教育健康发展良好环境 35.提高教育经费保障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建立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建立增长机制,落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制定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拨款标准的意见,提升经费保障能力。推进教育经费管理年项目实施,制定《山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估考核办法》,选择2个重点项目开展评估试点,突出绩效评价,加大以绩效为目标安排使用经费的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的专项资金投入。做好预算编制、决算汇总及预决算公开工作,完善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和责任制度,科学合理推进预算执行。完善山东省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拨款定额改革试点。严控高校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高校收费管理,进一步扩大学分制收费试点学校范围。
36.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研究制定《山东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开展高校国际交流情况调研,摸清现状、了解需求、分析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提高宏观管理服务的能力。推进与友好省州(道)教育交流合作。有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建设。鼓励、引导高校建立完善来华留学奖学金机制,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生源和专业结构。继续加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
37.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全省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坚持应用驱动、问题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区域统筹,基本完成“三通”任务。建立省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以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厅信息系统统一运维。建设山东省教育高速网和视频会议系统。
38.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实施《山东省教育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弛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大力推进“阳光治校”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教育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
39.形成机关建设新常态。加强和改进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的建设,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和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继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强力整治“庸、懒、散”现象,切实转变作风,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制定直属单位管理办法,落实厅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厘清厅属事业单位职能,清理规范评估评选等项目,完成相关事业单位组建和调整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岗位聘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增强事业单位活力。40.推进机关廉政建设。厅党组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驻厅纪检组落实监督责任,确保“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山东省教育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严格执纪监督,促进作风转变。加大防治腐败力度,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完善细化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责的完整链条,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第三篇: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贷款资格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贷款
资格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教财字 〔2009〕2号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省属高等学校:
为全面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规范贷款资格审核程序,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66号)精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贷款资格审核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九年一月二十日 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
贷款资格审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规范贷款资格审核程序,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66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助对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以下简称高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含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资助对象获得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其在读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再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四条 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贷款资格审核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分别负责落实。
第二章 资助对象条件
第五条 资助对象及其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第六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三)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
(四)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省同一个县(市、区);
(五)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对孤儿、烈士和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重病户子女优先资助。
第三章 贷款控制额度下达
第七条 每年3月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下一学年贷款控制额度下达各市教育部门和各省属高校,市教育部门将贷款控制额度分别下达所属高校和县(市、区)教育部门。对参加高考学生的贷款控制额度根据各市、县(市、区)上年高考录取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贷款控制额度根据各高校学生数扣除当年毕业生以外的在校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
第四章 新生贷款资格审核
第八条 对参加高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资格审核,由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高级中学具体落实。
第九条 每年3月份,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所辖各高级中学向毕业班学生宣传解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采取学生个人申请与班级组织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参加高考学生纳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审对象范围。第十条 每年4月份,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所辖各高级中学分别成立“学生信用和贷款资格评议小组”,在贷款控制额度内,逐一审核确定符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并发放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第十一条 跨市、县(市、区)就读、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的高考学生,经中学所在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资格初审并报送该生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由户籍所在地纳入本地符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学生名单。
第十二条 参加高考、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的社会考生,每年4月份,直接向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贷款资格审核。
第十三条 通过贷款资格审核的高校录取新生,凭申请表、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与共同借款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一起到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相关手续。
第五章 在校生贷款资格审核
第十四条 对在校生的贷款资格审核,由各高校组织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院系具体落实。
第十五条
每年4月底前,高校在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在贷款控制额度内,将符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的学生信息录入山东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数据采集系统。其中,省属高校将数据直接上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式见附件2),市属高校由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上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式见附件3)。对入学时已经通过新生贷款资格审核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高校原则上不再进行贷款资格审核,但应办理相关手续。第十六条 在部属及外省高校就读的山东省籍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由学生所在学校参照我省政策要求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贷款资格审核,并于每年4月底前,将我省符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的学生信息集中报送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格式参照附件2)。
第十七条 每年6月10日前,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各市、各高校报送的符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的学生进行审核确认,并将确认后的学生信息分类下发高校及各市、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十八条 每年6月底前,各高校(含部属及外省高校)向审核确认后的贷款学生开具贷款证明(格式见附件4),并发放申请表(格式见附件5)。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凭申请表、高校贷款证明、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与共同借款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一起到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相关手续。
第六章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 日起施行,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解释。
附件:1.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适用于新生)2.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信息汇总表(高校在校生)
3.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信息汇总表(高校在校生地市汇总)
4.山东省高校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 5.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适用于在校生)
第四篇:《山东省教育厅严禁体罚学生通知》落实情况
严禁体罚学生,提高师德水平
王家庄街道赵戈小学
为使广大教师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依规执教,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认真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严禁体罚学生的通知》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1、9月28日组织教师一起学习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严禁体罚学生的通知》。
2、要求全体教师要引以为戒,严以律己,对照《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投诉必查内容30条》,经常查摆、反思个人师德问题。
3、要对照师德承诺,教职工逐人做出师德公开承诺,并签订了承诺书,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把不出现有偿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各类违反师德行为作为岗位竞聘的前置条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
5.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考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内容,及对“师德投诉必查内容30条”等禁行性规定的执行情况,师德考核结果通过“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评电子档案系统”上报,并将纸质考核结果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6.建立师德宣传表彰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发现、学习和宣传发生在身边的各类优秀师德事迹,常态化宣传师德典型事迹。总结能够反映学校主流形象、带动教师、引领家长的事例、人物,利用校园宣传栏、文明榜、公示栏、校园网、家长会及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广泛开展宣传。
7.完善了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惩戒制度。引导师生守纪律、讲规矩,由教师、学生、家委会讨论商定科学、可操作的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惩戒制度,使惩戒教育行为透明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惩戒,避免出现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
8.健全师德投诉查处制度,开展了对教师的教师资格和身心健康状况的排查。学校设立了举报信箱、电子邮箱,公布举报电话,对师德投诉事项做到“有诉必查”、认真处理,并定期通过工作自查、组织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落实师德“前置审核”制度。对违反“师德投诉必查内容30条”之一者,师德考核不确定为优秀等次。师德考核达不到优秀等次的,不推荐参加市级以上评先树优、评聘高级职称。内有一个学期师德考核不合格的,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10.制定了落实处理处分制度。对经查属实的违反师德行为,给予教师本人相应组织处理,取消教师本人当评先树优、评聘职称、提拔晋升资格,并视情节轻重,分
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一系列的活动体现了赵戈小学严格贯彻上级精神,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决心,增强了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进一步践行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
第五篇:资助工作自评报告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学生资助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6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由1958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工程学校和1983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职工工程学院、1985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三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1983年以前,我院先后隶属甘肃省城建局、甘肃省建筑工程局管理;1983年8月,随着省建筑体制的改革,学院隶属于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实行企业办学;2004年,我院整建制划转省建设厅管理,成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09年初,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学院划转教育厅管理,学院走上了健康、持续、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于2010年成为“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办学形式,全日制在校生6715人,继续教育、各类培训、技能鉴定人员8500余人,综合办学规模达万人以上。办学50载,为我国建设事业培育输送了三万多名高素质、受欢迎的建筑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建筑业界的青睐,毕业生遍及全国,在甘肃省内形成了“哪里有建筑工地,哪里就有建院毕业生”的局面。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在95%以上。学院连续多年保持兰州市园林化单位称号,先后荣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职业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等文件精神,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按照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建立了“奖、助、贷、借、勤、补、减、缓”“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确保了全院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使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和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现将我院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甘教直助2012[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按照《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甘教直助2011[11]号)的要求,在回顾近年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情况并听取资助工作人员、受助学生和部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的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总结、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使命
自我院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及时组织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甘政发[2007]79号)、《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细则》、《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精神,明确了学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一项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的重大民生工程。
通过学习,我们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依据、资助内容、工作目标、基本原则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充分认识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对加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加快我院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致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因此,学院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提出了“资助育人”的工作宗旨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建立了奖、助、贷、借、勤、补、减、缓等“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健全,运行有效
(一)机构健全,职责明确。随着我院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开展和不断规范,资助工作的任务迅速增加,需要协调的工作难度加大。为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工作部门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实现了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抓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组织,并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部署全院的学生资助工作。2010年,为理顺关系、规范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的宗旨,学院对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学院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党委书记、主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各系主要领导为成员,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扶贫与励志、济困与发展工作力度。同时,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变为常设实职机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心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任常务副主任,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支部书记为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了资助工作与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资助中心内设学生资助办公室和学生助学贷款办公室,具体负责奖学金、助学金、“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免费就餐、缓交学费等学生资助工作。按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学院配备学生资助专职人员3人,系资助助理5人,他们与全体辅导员密切配合,保证了资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场所固定,条件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是做好资助工作的保证。我院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精神,将学生资助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内,统筹安排,根据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予以保障。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购臵办公设备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培训、学习,考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同时,学院积极开发应用现代网络新技术,努力改善学生资助工作条件,购买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分别设有相应的权限,可在网上完成资助信息发布、奖学金申报、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等事宜,达到了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几年来,学院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入手,先后出台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表》等文件。制定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贫困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勤工助学暂行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费减免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免费就餐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助学基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临时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细化了领导分工,明确了规则职责,形成了议事制度,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了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在日常工中,学校领导带头履行职责,从严管理,不但积极参加每年的资助工作专题会议和受助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动协调、督促资助工作,而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到资助工作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看望学生,与学生座谈,勉励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督导有力、程序严格的组织结构,为资助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科学认定、动态管理
由于我院面向甘肃省内招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度和信度是关键,关系着资助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我院在认真执行《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坚持一年级学生全面综合认定,二、三年级根据家庭条件变化适度调整,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程序认定与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2011年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针对以往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新制定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表》、《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汇总表》、《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审批表》。对原来定性的指标进行了细化、量化,并抽取了二十个班级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办法,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化、有效化。困难认定量化指标包括本人提交资料、家庭属性、本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劳动力情况、家庭遭受灾难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家庭其他经济负担情况、参加勤工助学等方面,并且班主任和班级同学根据学生日常消费表现进行了打分。最后将分值汇总、排名,根据学生的量化得分确定贫困生认定等级。同时,我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三级认定: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院学生处协调各系、宿管处、保卫处等学生工作部门对困难认定进行把关和审核,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认定的实施和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班级学生困难认定小组负责认定资料的收集、民主评议、困难等级的量化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严格按照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生处审查,学院资助管理中心核查,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的程序实施,坚持班级评议结果公示和全院认定等级公示,全面落实了“一评议、二公示、三审查”的认定规程,保证学生困难认定准确、公正、公开和公平,实现了资助工作投诉少、意见少、反映问题渠道多、解决实际困难多的良好局面。
四、落实政策、资助到位
建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的一项惠民政策,其特点就是既帮困又奖优,既济贫又励志。近5年来,我院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定的程序开展了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得到了帮扶和资助,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仅2011年,共评审和发放各类奖学金16项,奖励人数1358人,奖励金额140.29万元,受奖比例达到全校总人数的38%;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38名,全年发放助学金582.3万元,贫困生资助比例达到全校总人数的48%; 2011年6月,对2011届毕业生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发放还款知识手册,还款办法宣传单等进行诚信教育和还款教育,组织借款学生和经办银行签订还款手续和确认书,并邀请了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王徽经理为贷款毕业生做诚信还款的专题讲座,使同学们牢记诚实守信、按期还款,并对毕业生离校后的联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为督促学生还贷奠定了基础;2011年9月,使用网上办公平台,在网上对我院贷款学生的办理了回执。截止11月底,1072名贷款学生贷款全部到账,贷款金额533.75万元。同时,减免学费、缓交学费、爱心资助、勤工俭学、伙食补贴等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2011年为家庭经济困难的8名学生申请了减免学费,减免金额2.1万元;有432名学生办理了缓缴学费,缓交学费150多万元;3名学生得到爱心救助,救助金额5.5万元;132名同学获得临时救助,救助金额2.64万元;50位学生进行勤工助学享受免费就餐,受助金额2万元;为152名同学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发放补助3.3万元;有187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伙食补贴,发放伙食补贴44.928万元;为了抑制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食堂饭菜涨价,学校为学生食堂补贴79.5万元,保证了学校食堂饭菜的基本稳定,减轻因物价上涨对学生就餐带来的压力。
五、多方筹措、保障经费
多年来,学院严格执行学生资助的政策和规定,严格按事业收入的5%足额提取资助经费。2011年学校事业收入3350.60万元,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从事业收入足额提取资助经费165.53万元,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爱心助学基金、校内无息借款、伙食补贴、免费就餐和建立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免除食堂经营户场地租赁费、免收管理费等明贴暗补方式,专项用于资助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学校积极筹集社会捐助资金,作为学生资助经费的有益补充。针对校友大部分在建筑行业从业的优势,我院积极与11家省内建筑企业联合设立奖学金,奖学金包括甘肃建总育才奖学金、一建育才奖学金、四建育才奖学金、六建育才奖学金、七建育才奖学金、中大育才奖学金、长城公司育才奖学金、华威育才奖学金、学长奖学金、一安育才奖学金、兰州电信育才奖学金等11类奖学金,资助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0名,资助金额22万元。另外,学校为了加大对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自2007年开始,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学院贫困助学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三好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技能竞赛专项奖等,平均每年奖励金额达90万元,有效地激励着学生“比学赶帮超”,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好转。
六、注重宣传、强化教育
为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大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宣传力度精神,深入宣传党和国家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成效,营造社会各界拥护落实资助政策的良好氛围,学院心非常重视国家的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板、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资助政策,多年坚持将“资助宣传手册”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新生,详细介绍高校设臵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措施,方便家庭困难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办理入学手续。新生开学报名,学院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缓交、免交学费等方式,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学。2011年5月组织开展生源地贷款政策和发放贷款、还款政策等宣传活动;2011年6月举行2011届毕业生助学贷款诚信还款教育大会,并邀请省开发银行领导做了学生征信和金融信贷知识专题讲座;2011年9月,结合入学教育,学院召开2011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大会,宣讲了资助政策、听取了受助学生成才报告,化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了自信、自立、自强意识;2011年12月学院召开“科学理财 和谐生活”知识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多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感恩观念和“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2011年3月策划组织了“感恩于心 知恩于行”的教育活动;2011年4月举办了感恩征文和演讲比赛;2011年5月举行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2011年6月组织受助学生填写诚信承诺书活动;2011年10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演讲辩论协会主办了“感恩在我心,诚信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先后有500余名受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和体会,作了情真意贴、感人肺腑的演讲,激励和鞭策着建院的莘莘学子。
七、强化管理、有效服务
按照国家和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一要求,在数据统计方面,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到所有上报、发放数据及时、准确;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程序合理、审核严格、发放及时、符合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完整、数据健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原始申请资料、证明存根、回执存根、学费缴纳存根等保存完整,档案健全,查询快捷。
为了保证各类资助工作合理、公开、公平,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多条信仿渠道,并对上访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资助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学院通过公布电话、开通电子信箱、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及时、合理地解决来信来访问题,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咨询或投诉,做到及时答复,认真处理;对信访材料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同时将信访结果通报上访者。对上级领导批转的资助投诉问题,根据相关政策做到及时办理。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平台、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专门网站关于学生资助方面信息的收集,按时收发、处理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公文收发系统的文件,及时更新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公文收发系统里与本校相关的数据信息。
八、资助育人、促进发展
学院注重提高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竞赛、艺术展演、技能大赛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能力提升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2011年,受助学生的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亚莉等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甘肃赛区荣获非专业级一等奖;苏欣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级;张世威在甘肃省高职院校第三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09道桥一班郑海科在院级全站仪放样组获一等奖:伏晓勇在省级全站仪放样组获一等奖;曹小云在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优秀奖;许涛在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甘肃赛区选拔赛获得参与奖;高杨在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殷立伟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理想与行动”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宋菲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理想与行动”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张欢获二等奖,王媛媛获三等奖;高杨在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张国尚在2011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员称号。为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塑造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资助中心组织受助学生无偿进行义务劳动,要求受资助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2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校园环境卫生,整理阅览室的图书、维护校园秩序,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九、突出特色、巩固成果 资助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需要出发,通过服务、教育、引导和管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资助工作理念,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给受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仅重视物资的帮扶,更关注精神的安慰和良好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致贫原因、家庭结构、情况变化、发展态势等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为有针对性、多渠道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我院先后共资助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致贫学生285人;因遭受自然灾害与突发事故致贫学生3236人;因自然条艰苦,观念落后致贫学生6454人;因家庭多子女就学致贫学生1989人;因父母下岗等家庭失去经济来源致贫学生458人;因家庭成员长期服药治病致贫学生737;资助英模、烈士子女及孤寡学生63人,共计资助费用17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家庭贫困学生实际困难。二是造平台、长才智、促发展。学院积极为家庭困难学生打造素质提升、增长才智的实践平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先后组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专升本班,学院从师资力量配备、课程设臵、考试辅导、实践锻炼、奖助学金分配等方面都给予大力倾斜与支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专科学业的同时取得自学本科学历,提高他们学历层次,为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艺展示比赛、受助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新春联谊会,资助学生“理想与行动”征文、演讲比赛、受助学生自愿服务活动等,营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建机制、保成效、谋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资助与育人、扶贫与励志、济困与发展”相结合,“物资帮扶、精神抚慰、能力提升”融为一体的资助工作理念,基本建立了“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了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和资助目标的实现。我院帮助“背着爷爷上学”的牛文文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理想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环保自行车、在“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大学生办事服务中心提供学生工作助理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英语一级B考试费和普通话测试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校内免费上网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被褥和军训服等资助工作,先后被新华网、光明日报、每日甘肃网、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回顾五年来的资助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与上级领导的期望、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院的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着不足,有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是:
1、资助工作人员对资助工作的研究、探索不够,科研成果较少,特别是著作、论文发表的少,工作创新需进一步加强;
2、校内学生资助活动开展的内容还有待丰富,条件具备时应成立学生自发的资助成长成才社团组织,拓展延伸资助的育人成果;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信度和效度需进一步提高,要努力完善和建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系统,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4、积极参加上级资助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交流资助工作经验,全面提高组织工作的水平。
总之,在省教育厅、省资助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通过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扎实工作和全体师生的刻苦努力,我院资助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自评得分为95分。我们坚信,通过这次全省高校的资助工作评估检查,必将进一步推进我院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