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时间:2019-05-13 18:0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第一篇: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摘要:自“关爱留守儿童: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项目获文化部批准,平桥区按照“提前谋划、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创新思维,真抓实干,坚持将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与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双促进双提升,力争通过创建,不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快发展,以点带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速发展,各项指标稳步推进,项目创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图书馆服务

一、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展情况

(一)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超前谋划,实施标准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规划设计以总分馆制为前提,注重儿童服务空间设置与资源配置。根据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各乡镇图书馆建筑面积为821平方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分为上下两层,内设少儿、成人、报刊、电子、采访编目等5室。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各乡镇图书馆的选址,都定位在中小学校附近。目前,全区有区级图书馆一个,系部颁一级馆;乡镇18个公共图书馆均免费开放,设置率为100%。

资源建设,扩大阅读活动载体。全区共有馆藏图书近30万册(不包括各农家书屋图书),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占总数的20%;开通的数字图书馆囊括了14个数据库,数字资源达4TB以上;强化数字化建设,建成19个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共计594台;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20个,设置率为36%;村级电子阅览室建成10个,设置率为4%;由华谊兄弟公益基金捐赠的“零钱电影院”,已经在16个乡镇公共图书馆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

服务延伸,加快村级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平桥区实施村级图书馆试点工程建设。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人口数量较多,距离乡镇图书馆较远的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50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村级图书馆要求馆舍面积达到70――100平方米,内设少儿阅读区、成人阅读区、电子阅览区。在原有藏书、资源设施基础上,总馆为其配备计算机4-6台,每年配送图书600――800册,图书由总馆统采统编,纳入全区“一卡通”借阅范畴。目前,平桥区已建成7个村级图书馆并免费开放。

三级联动,推行一体化管理。平桥区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建设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同级别服务理念各有侧重,区级突出统筹,乡(镇、街)级突出共享,村级突出均等和便利。各级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实行“统采统编、统一调配、定期轮换、分级管理、分散服务”,建立了纵向联系、横向联通、高效流畅的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平台。

(二)突出特色,强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馆站结合,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平桥区坚持以乡镇公共图书馆为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实现部分文化站与图书馆阵地整合,工作人员整合,文化站图书室与图书馆藏书整合,文化站业务活动开展与图书馆读者服务活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整合等。同时,实行图书馆服务网络向下延伸制度,对辖区内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建立长效指导和帮扶机制,帮助提高图书分类、编目,图书存放,读书活动开展,新技术电子产品应用等业务实际操作水平。

上门办证,倡导全民阅读风尚。2014年,平桥区公共图书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坚持阵地服务和上门服务并举,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交流、馆员讲解和论坛、微信、网站、宣传手册等方式,吸引群众持证阅读。各馆工作人员联合各中小学校和残联,先后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免费送证;走进全区各行政机关、街道社区、中小学、各企业上门办证,推广阅读。同时,邀请华谊兄弟公益基金、大象出版社、同合车轮厂、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等社会组织、企业和高校2800余人来馆参观交流。目前,全区共有注册读者3.2万余人,较乡镇馆开馆前和去年年底增加了近2.8万人和1.94万人。

三类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充分利用图书馆免费公共文化资源,各馆每年累计开展不同类型的读者活动400余场次,参与读者5万余人次。定期开展“乡村大讲堂”公益讲座,联合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剪纸、泥塑、书画”等传统文化作品展示;利用图书馆门前广场,开展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广场舞蹈、电影放映等。

拓展服务,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培育一批留守儿童特色服务项目,建立“零钱电影院”,每周末开展“电影分享课堂”,孩子们在这里观影、读书、绘画,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开展“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服务,孩子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与外出务工父母进行免费视频交流;联合团区委,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开展 “一对一”帮扶结对关爱活动,定期为留守儿童送图书、送培训、送演出;同时,还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后作业辅导等服务。

(三)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建设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政策机制。区委、区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强化政府主导地位,该《办法》对图书馆的领导机制、硬件建设、管理运营、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有力保证了公共图书馆的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管理办法》、《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考评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培养办法》。

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项目支持和社会援助为辅”的多渠道投入模式。区、乡两级财政从乡镇图书馆建设到开馆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从2012年起,区财政每年统一拨付区图书馆专项资金35万元,各乡镇图书馆专项资金10万元。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赠支持。平桥区通过多措并举,较好的破解了资金难题,保障了图书馆有序运转。

第二篇: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

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

李国新

2013-1-23 15:14:53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2年3期

【英文标题】The Creation of Demonstration Plots(Projec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作者简介】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Email:ligx@pku.edu.cn,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 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契机乘势而上,将会为公共图书馆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示范区创建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指标”体现的导向和特点是:把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益作为重要内容;促进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任务指标化推进。第一批创建示范项目中的“公共图书馆项目”有三种类型:总分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全民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创建,首先要形成全面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条件,其次要提炼出在创建过程中重点突破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打造示范项目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免费开放环境中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效益提升;建立科学合理的设施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指标,探索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与阵地服务的配置原则和标准;探索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一体化建设方案。

It will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for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lot(project).The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reflect in the demonstration plots' creation standards are: enhancing service capacity and improving service effectiveness as an important issu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mote services and mobile services;advancing indexing of key task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ublic library projects” in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projec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ain-branch library system;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level public libraries;national reading activities.To participate in creating demonstration plots, public libraries need: first, to form a schedule, a roadmap and security conditions that reach the standards;second, to identif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creation process.The problems that need special attentions include: improving service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an open and free environment;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facility radius and coverage metrics, exploring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mobile, digital, and position services;exploring and utilizing equipment from the culture sharing project and the integration plan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digital culture centers.【关 键 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公共图书馆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Demonstration plots/Demonstration projects/Public libraries

2011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目标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区域范围内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1]。按照规划,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周期为两年,“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分三批创建90个左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180个左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央财政按照示范区西部地区1200万元、中部地区800万元、东部地区400万元的标准,示范项目西部地区150万元、中部地区100万元、东部地区50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通过示范区(项目)的创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形成制度,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2011年初,在地级市人民政府自主申报示范区、地级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自主申报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经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独立评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社会公示,31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副省级城市所辖区人民政府)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47个地级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获得示范项目创建资格。2012年3~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组织了对第一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单位的中期督查。2013年上半年,将对第一批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城市和单位进行验收,验收通过者,正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或示范项目。2012年下半年,将启动第二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把创建示范区纳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此为标志,示范区(项目)创建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重点任务,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包括整体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在内,因此,抓住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机遇乘势而上,将会为公共图书馆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示范区创建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指标

文化部制定了分东、中、西部的示范区创建标准,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城市在两年的创建周期内应全面达到创建标准设定的指标,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创建标准主要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设施网络建设、服务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服务评估5大方面。东部地区包括30个项目95个指标,中部地区包括29个项目90个指标,西部地区包括25个项目77个指标。其中直接涉及公共图书馆的项目和指标见表1。

表1中的项目和指标充分吸收和转化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果和经验,首先着眼于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导向和特点也非常明确。

第一,把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益作为重要内容。在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5大核心指标:①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②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③公共图书馆藏书流通率;④年人均到馆次数;⑤数字图书馆点击率与文献下载率。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对公共图书馆形成持续服务能力基础资源的要求,第三条至五条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的要求。没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基础资源,公共图书馆就形不成基本的、持续的服务能力;没有稳步提升的服务效益,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价值就无法充分体现。示范区创建通过设定这些指标,引导和推动公共图书馆走上科学、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促进公共图书馆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建设。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居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能力并不高,具体表现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网站设置率不高。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可访问率不足20%,其中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超过50%,而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只有13.97%[2]。流动服务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又一短板。2010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流动图书车服务的人次仅占总服务人次的5%,外借图书的册次仅占总外借册次的4.3%[3],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尚未配备流动图书车,不具备流动服务能力。示范区创建标准对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提出了较高的指标要求,对东中部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配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在于迅速弥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两大短板,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作出示范。

第三,重点任务指标化推进。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工作,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示范区创建标准对这些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较高水平的量化指标,使重点任务推进有标准,效果可核查。创建示范项目中的公共图书馆项目

在第一批47个创建示范项目中,与公共图书馆直接相关的项目有8个(见表2)。

以上8个项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嘉兴模式”的拓展和深化。嘉兴模式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为主要特点,在我国图书馆界有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代表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成功的探索,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发展方向[4]。在创建示范项目过程中,“嘉兴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所谓拓展,是把过去在市本级实施的总分馆模式拓展到了包括五县二区的“大嘉兴”范围;所谓深化,是在完善乡镇分馆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村(社区)分馆建设、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乡镇分馆和村(社区)分馆为阵地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实现这些目标,嘉兴市政府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实施规划。重庆市大渡口区、陕西省铜川市和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创建示范项目是西部地区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重庆市大渡口区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建设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而且是图书馆和文化馆同时推进,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陕西省铜川市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探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区县自主提出采购计划、各自支付采购经费、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集中分类编目、资源流动以集中模式为主、图书馆服务全市协同合作。新疆克拉玛依市是从建设联合编目中心、共建共享各类数字资源做起,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和通借通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总分馆制是形成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但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总分馆制的实现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嘉兴的做法体现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创新性和带动性,而西部地区多样化的实践,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探索和实践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较多地进入第一批创建示范项目,体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导向。

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广东省佛山市、湖南省衡阳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项目属于此类。所谓基础建设,从几个项目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更关注基础资源建设。如佛山市的“南海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5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人均到馆0.6次以上,平均每册图书年流通1.2次以上[5],这些指标已经高于示范区创建的东部标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关注设施和队伍建设。湖南省衡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项目,首先解决的是公共文化设施进社区:在全市23个街道建设文化站,176个社区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具备“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办公用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具备“二室一场三配套”(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小型文化活动广场,设备配套、队伍配套、活动配套)[6]。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包括基层图书馆(室)在内的设施网络建设问题。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和社区普及图书馆设施和管理人员。工程的目标是在全市44个乡镇、352个行政村、132个社区建设“五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投入、统一验收)的图书馆(室)。为了管好用好建成的设施,每个村级设施按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运行管理经费,同时,全市招募482名村级文化管理员,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补贴,100元工作经费;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统一采购设备、器材、文献资源,配送到基层设施[7]。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的重点不同,但总的来看,实施创建示范项目都明显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三是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全民阅读活动,以湖北省荆州市的“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为代表。公共图书馆主办读书节在全国并不鲜见,荆州市的项目之所以入选创建示范项目,主要原因一是该项活动参与面广,全市3区6县同步实施,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0万以上;二是该市以读书节活动为抓手,将全市8个社区、12家企业、20所学校、30个机关单位整合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节点和辐射基地[8],具有以活动为抓手促进网络体系建设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项目)创建的着力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示范项目的创建主体是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地方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在创建示范区中有更大的作为,赢得创建示范项目,是实现政府重视、改善支撑和保障条件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具有争取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示范区创建要求体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全面达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二是制度设计研究与创建实践相结合。所谓全面达标,是指通过创建活动,全面达到文化部分东中西部制定的创建标准,这是示范区创建的“规定动作”。所谓重点突破,是指示范区创建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示范,这是示范区创建的“自选动作”。制度设计研究是这次示范区创建突出强调的内容,要求示范区结合创建实践、结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制度设计研究,以制度设计研究指导创建实践,把示范区作为制度设计研究的实践基地,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与互动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国内外经验教训,并将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建设成果,形成一系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方案乃至规范标准、法律法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与长效机制。

明确了以上特点,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创建应着力做好的工作也就明确了。首先,对照创建标准找差距,形成全面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条件。全面达标是促进政府以强有力的投入和保障来提升事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手段,是创建示范区最基本的要求。示范区应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因此,东部示范区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要具有国际视野,力争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区域;中西部示范区也要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标准迈进[9]。其次,要提炼出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重点突破的问题,也就是形成最终作为创建成果的亮点。相对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全面达标是共性问题,重点突破才显示个性和特点。示范区最终真正能为区域乃至全国提供示范的,是突破重点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政策和措施。比如苏州市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凝练为创建示范区重点突破的问题,就是一个彰显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成功案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苏州模式”在苏州市获得创建示范区资格之前就已有广泛影响,不过,那时的“苏州模式”是具有“自下而上委托关系”的“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是没有实现政府主导、没有得到专项经费支持、没有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的“职业创新行为”[10]。创建示范区使“苏州模式”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契机:制度设计研究设立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课题,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总分馆覆盖范围由市本级拓展到“大苏州”,到2012年底分馆达到140个,到“十二五”末达到200个,实现每3—4万常住人口有1所公共图书馆的目标。为此,制定了馆舍建设标准、功能配置标准、图书资源标准、数字化服务标准,规范了运行管理方式,落实了经费保障、人员保障条件,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11]。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实现了由“职业创新行为”向“政府主导行为”的转变,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所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做法、机制、政策,为同类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创建示范项目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能够结合实际凝练出重点突破、要素完善的示范项目,同样是赢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打造示范项目除第一批已经关注到的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外,还应特别关注如下方面或问题。

免费开放环境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效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是“十二五”时期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文化事业重点解决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免费开放”政策的未来走向:拓宽范围、完善政策,表明“免费开放”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依然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围绕“免费开放”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公共图书馆性质功能相吻合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作用、公共资金支撑的基本服务的边界,形成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目录。其次是研究和探索支撑基本服务能力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结构,形成基础资源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的量化标准,为形成基本服务能力和提升服务效益奠定资源基础。比如,国际图联提出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1.5~2.5册[12],日本图书馆协会2000年提出过一个最低藏书规模5万册、年新增藏书至少为总藏量的1/7~1/8的公共图书馆基础资源标准[13]。我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形成持续吸引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资源规模与结构应是什么标准?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要素性指标,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第三,以创建品牌服务项目为抓手,着力提升服务效益。评价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应该特别关注四大核心指标:以有效持证读者为核心的目标人群覆盖率、外借率、到馆率和网站点击率。不同地区的四大核心指标纵向比较增长到什么幅度、横向比较达到什么水平才算与所拥有的基础资源相适应、相匹配?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

公共图书馆设施不能形成网络体系而往往处于“设施孤岛”境地,这是目前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不少地方在制定“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十五分钟文化圈”一类设想。如何把设想付诸实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施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指标。同时应该明确,所谓设施覆盖体系,不是仅指固定设施,而是固定设施体系和流动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就我国现状来说,强化流动服务体系和数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与阵地服务的配置原则和标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现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走在前列,而文化馆(站)则相对滞后。在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中,形成并提升文化馆(站)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是重要任务。在这方面,迫切需要探索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一体化建设方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长期以来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实施,因此,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形成包含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乃至美术馆、博物馆在内的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OL].[2012-03-31].http://www.xiexiebang.com/sjzznew2011/shwhs/shwhs_ggwhfwtxjs/201111/W***092431.doc.)

[2]屈义华.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M]//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海天出版社,2010:341.(QuYihua.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library websites[M]//Public library academe.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China 2010.Haitian press, 2010:341.)

[3]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M]//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2,65.(Basic statistics on public libraries ,2010[M]//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ese culture, 2011.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1:62,65.)

[4]刘悦笛.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Liu Yuedi.'Jiaxing model'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Documentation Press, 2012:8.)

[5]南海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规划[G]//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评审材料(东部卷).文化部社文司,2011:421.(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Nanhai District[G]// Examine materials for establishing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rojects, Eastern Volume.Social and Cultural Division of Culture Minist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421.)

[6]湖南省衡阳市文化局.四级联动,全城覆盖,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G]//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培训班典型发言材料.文化部社文司,2012:32.(Culture Bureau of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Integrating four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covering the whole city to promote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G]//Training courses' speech material of creating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Social and Cultural Division of Culture Minist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32.)

[7]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建设规划[G]//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评审材料(西部卷).文化部社文司,2011:132.(Development plan for book house project in new villages[G]// Review materials for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rojects, Western Volume.Social and Cultural Division of Culture Minist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132.)

[8]荆州市图书馆“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建设规划[G]//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评审材料(中部卷).文化部社文司,2011:298-299.(Program plan for Little Sun Reading-festival and people's reading campaign in Jingzhou library[G]//Review materials for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rojects, Middle Volume.Social and Cultural Division of Culture Minist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298-299.)

[9]蔡武.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市长研讨班上的讲话[N].中国文化报,2012-04-03.(Cai Wu.Speech on the mayor seminar in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projects[N].China Culture Daily, 2012-04-03.)

[10]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06-114.(Qiu Guanhua, Yu Liangzhi, Xu Xiaoxia.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vering the entire society: Models, technical support and programs[M].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 2008:106-114.)

[11]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办[2011]180号)[OL].[2012-04-05].http://www.xiexiebang.com/asite/show.asp?ID=62885.(The notification on public library main branch system implementation plan released by Suzhou people's government office([2011]No.180)[OL].[2012-04-05].http://www.xiexiebang.com/asite/show.asp?ID=62885.)

[12]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3.(IFLA, UNESCO.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Chinese edition)[M].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2:63.)

[13]日本図書館協会図書館政策特别委員会.公立図書館の任務と目標:解説[M].增補修訂版.日本図書館協会,2000:31.(Japan Special policy committee of Japan Library Association.The mission and goal of public library: Explication[M].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Jap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31.)

第三篇: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州荔湾区文化馆致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入手,以打造“西关?悦艺学堂”品牌为起点,课程规划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根本,落实普惠政策,注重教学成果展示。同时,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丰富内容,以科技创新手段实现资源统筹,再采用绩效考核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

【关键词】优化;公益培训;提升;服务效能

一、引言

文化馆承担着向社会所有成员平等开放,以开展社会公众教育,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使他们可以获取知识、信息、娱乐和创造力的职责。党的十八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的重要原则和明确规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要求。因而,近年来荔湾区文化馆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注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往,虽然荔湾区文化馆肩负着组织开展社会艺术教育工作和辅导培训基层文化人员和文艺骨干的职能,但并没系统地进行组织和开展,只是每年不定期地举办艺术讲座,没有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后,馆班子深入学习贯彻,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作为今后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四个特点来进行策划,让群众免费享受基本艺术普及的同时,提升社会参与率和文化设施利用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和便捷化。

三、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的举措

(一)打造品牌

荔湾,旧称“西关”,是广州悠久历史积淀的一个缩影,其中西关大屋独具地方特色。荔湾区文化馆提炼精粹,致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培训品牌“西关?悦艺学堂”,以趟栊门和盛开的玫瑰华组合成徽标,寓意艺术之花在西关沃土上盛放。

围绕此品牌,每年精心?O计一系列既贴合群众需求又融入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公益性文化培训。

(二)课程规划

公益性文化培训课程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根本,结合本馆的资源优势来规划,年初制定计划,在上半年和暑期间集中精力组织开展,避免因演出和比赛频繁的下半年时段,确保教学质量。

1、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荔湾区文化馆培训课程设置上首先通过热点分析、调查问卷、前期培训学员反馈等方式以确定群众需求。根据热点分析,在公园和各社区都活跃着各式合唱团队,群众参与面广,社会凝聚力大。因此,文化馆在2017年4月开设了“合唱鉴赏与基础培训班”,报名非常踊跃。课程先通过古今、中西对比,穿插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学会鉴赏,然后分声部基训再合唱经典歌曲真实感受合唱的魅力。学员们反映培训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益匪浅。在文化馆派发了调查问卷中,学员普遍建议开设怡情养性的绘画班。经筹备,在暑假期间开设了“工笔画欣赏及入门班”,文化馆为学员专门购置了画板、熟宣和颜料。由于社会上的美术教育机构,很少开设工笔画课程,因而吸引了很多白领和青少年参加。第一讲的中国画起源历史简述和经典作品鉴赏把大家带入工整细腻的美学意境,接下来的课程从线描技法开始入手到临摹白描花鸟作品,再学习色彩渲染,按照老师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完成了一幅工笔花鸟画小品。学员们开心地拍摄彼此的作品发上朋友圈,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快乐,同时希望来年能继续参加培训。

2、以内容为根本

公共文化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而在课程内容注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2017年,首次开设了“二胡基础入门班”,普及民族乐器演奏知识。文化馆申请专款购置了一批二胡免费借给学员上课和回家练习。教学内容包括简谱识谱、D把位的按指和运、曲目练习。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为期十天的学习让学员们掌握了D把位的基本的演奏技巧,在回报演出的舞台上大家齐奏了两首一级曲目,赢得阵阵掌声。2018年3至8月期间,文化馆开设了“何车艺术大讲堂”,每月开讲两期深度挖掘群众关切的广府和西关文化内涵。邀请相关专家、艺术家,从新的角度去阐述,兼顾普及与提高的艺术要求。为了让课题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实行“讲”与“演”结合的形式,每一位主讲人邀请优秀演员结合讲者内容,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加深观众对主题的认识。此外,讲座中间还会穿插与讲座内容有关的表演,邀请观众互动,加深观众的文化印象,更好地传播广府文化。由于讲堂内容注重接地气,与市民群众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贴合观众的口味,很受追捧。

3、普惠落到实处

为了落实国家文化惠民政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荔湾区文化馆特变针对外来工和弱势群体设置专门的公益文化培训。2016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了“感恩有您”――来穗务工子女免费声乐表演培训班,通过传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传授学习歌唱的呼吸和发声方法。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歌唱,还增强了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2018年暑期举办的“少儿舞蹈启蒙班和提高班”将走进东?]街社区,优先录取低保家庭子女。

4、展示教学成果

为了让艺术的种子在学员们心中生根发芽,荔湾区文化馆利用自身场地设施,每年都在香凝剧场举办公益性培训的汇报演出,每个培训班表演两个节目,让全体学员都上台展示学习的成果,让老师们加强交流和切磋。很多学员表演结束后都兴奋不已,说长这么大都没机会穿着漂亮的演出服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展示自己,参加公益性文化培训获益良多。

(三)引入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荔湾区文化馆在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公益性文化培训的同时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取长补短,丰富了教学资源。从2016年起,文化馆与广州市鑫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每年开设一期“岭南葫芦丝”音乐公益性培训班,分期面向青少年、成人和区辖内各街道文化站长及社区文艺骨干进行教学,并向每位学员免费赠送葫芦丝和教材。学员们经过学习掌握要领都能独奏或合奏多首具有岭南特色的曲目,部分学员已经活跃在社区演出的舞?_上了。民族乐器“岭南葫芦丝”的传承发展和普及教育推广在荔湾落到了实处。

(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随着应用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省、市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建设,很多好的公益性文化培训可以资源统筹,以菜单式的供给方式共建共享,使公共文化服务便捷高效、供给品种丰富。2017年,广州市群艺馆开展“广州公益文化春风行系列活动”,首次采用网络“点单服务”,荔湾区文化馆从中挑选了当下年轻人很感兴趣的“魔术公益课程”和“街舞文化推广公益讲座”,推出报名不到半小时就爆满,很受欢迎。另外,“西关?悦艺学堂”的公益性文化培训招生简章均通过自身运营的“荔湾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打破了地域限制,感兴趣的群众均可在微信上报名,被录取的学员均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录取和温馨提示课程安排。

(五)以绩效考核为保障

每年“西关?悦艺学堂”任课老师制定的培训方案均需要详细列明每节课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等详细内容并报区局领导审批。每个课程均都要做好签到和学员意见反馈工作,培训结束后能都拿出两个节目参加学员汇演。年底根据教学质量和学员满意度等进行绩效评价,既规范了任课老师的教学,也为来年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数据参考。

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荔湾区文化馆致力打造“西关?悦艺学堂”品牌,采取了一系列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的措施,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每年针对各个街的文化站长和骨干开设的艺术培训课程,是以让每位站长学会“唱一首歌、会吹一首曲、会跳一支舞……”为目标的,既提高了基层文化管理队伍段业务水平,又为下段实施总分馆制奠定人员基础。另外,面向公众开展的公益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艺术发现人才的同时也让老百姓获得满足感,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结语

荔湾区文化馆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优化公益性文化培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年,区文化馆获评为“广州市市民文化素养培育基地”,今后将为广大群众奉上更多更精彩的公益性文化培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2016(12).

第四篇: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沈业民(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 邮编:225009)

【摘要】本文提出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能不断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扬州市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力实施“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传播方式、开发项目资源”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嫁接社会公共资源,不断创新社会化合作机制,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大公共文化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1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阵地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根基,如何把“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时代,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与信息摄取的快捷化是文化供求的显著特征。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品优质意识,制造“场效应”、“磁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

1.1营造市民书房氛围

当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阅读需求与服务已不成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努力创新、提升质态,多设置一些服务单元,多体现“人书合一”。让每位到馆借阅的市民感到温馨、贴心、方便、快捷,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大书房”,图书馆员成为市民书房的“管家”。公共图书馆在努力营造市民书房氛围的同时,要加强人性化服务必须做好两个提升:既要提升馆员爱岗敬业、专业娴熟的事业精神,又要提升文献流通与利用的功用理念。扬州市图书馆通过优化书架排放、分类布局,开辟“每周新书专区”、“精品展示区”、“读者之窗”等等,加强新书导读、降低“读者成本”、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到馆率和满意率。

1.2贴近读者阅读需求

在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中主动贴近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让采访工作者的主观性变为大众的需求性。扬州市图书馆通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彰显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

1.3倾听读者合理心声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窗口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必须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读者在利用公共图书馆当中存在的诉求。“读者座谈会”、“读者信箱”、“读者留言”等是图书馆广开言路、集思广

益的很好形式。图书馆在公众的关注下可以海纳百川、拓宽视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内涵。

2大力开发、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双轮驱动,大力拓展供给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载体和途径,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谋划产品载体建设、加强与社会力量协作,以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2.1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创公益性讲座服务

扬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扬州的“非遗”多、范围广,对城市的生态与发展影响巨大。扬州市图书馆以敏锐的触觉,创新的思维,抓住社会“非遗热”,从2006年底开始,策划开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采取“专家论坛”、“传承人演示”、“多媒体播放”三位一体的模式向社会推出了《扬图讲堂》这个求知学习的公益性讲座平台。三年来,《扬图讲堂》举办各类讲座60多场,为数万多市民提供了多渠道获取文化信息的服务。

2.2主动嫁接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图书馆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活动,必须要有二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服务方式,二是要突破资源单一的局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嫁接多种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普惠与民。为市民免费送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宣传周以及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中,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活动,为市民提供了科普知识咨询、医疗保健问诊、免费法律援助、地方曲艺表演等公共服务项目。

2.3开发特色数字资源,扩展文化产品附加值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往往是受时空局限的,有了网络化的环境,有了数字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有了保障。扬州市图书馆不光开创了“非遗”系列讲座还把讲座的演讲现场、专家手稿、传承人演示录像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制作成多媒体光盘产品进行巡回展播,为社区居民、武警官兵、福利院老人等多种人群又一次提供优质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丰富了我馆的特色数据库馆藏。

2.4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坐以待客”、静态作业是常人对图书馆的认识,一度时期图书馆在生存环境以及一部分人心目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不利局面。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造势,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扬州市图书馆携手扬州电视媒体策划读书类电视节目《百家书谈》,推出两个版块内容,“馆长荐书”——鉴赏优秀图书,加以评述,引导社会公众推广阅读;“阅读随感”——由优秀读者畅谈阅读感受,体味书香,感悟人生。图书馆与电视媒体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是主流文化积聚、挥发的一个体现。

2.5引入企业资金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规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有经济支撑。扬州市图书馆积极策划、主动接纳,与中国移动扬州分公司合作组建的“全球通”读书俱乐部,开展讲座、展览、读书沙龙、艺术评赏等活动,是“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活动以赞助冠名、合作主办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介入,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与平台。

3拓展功能、扩大延伸,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3.1积极创意,搭建讲座平台

讲座工作以其领域宽广、多元取向、打造高端、引领潮流和文化本体意义上的建树性、知识结构范畴上的提升性和受众交流互动上的完善性,在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已经由原来的边缘性走向主导型,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学习先进图书馆工作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搭建《扬图讲堂》讲座平台向社会提供讲座服务。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市

民对讲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要求。推出了高端名家、非遗文化二大系列讲座,通过丰富讲座内涵、提升讲座影响、加强讲座运作等举措,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3.2创新读者互动机制,增强评选效益

“优秀读者”评选历来被看做传统阵地服务工作,评选形式以行政评测为主,对象为持证读者。随着社会公众自我展示的意识不断增强和社会评选动态参与的广泛推行,传统的评选机制已难以唤起社会关注目光。扬州市图书馆结合深化、延伸公共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变“等待读者参与”为“激发读者参与”,在评选中引入“读者自荐”、“全民海选”机制,提供展示舞台、抛除门槛限制,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强化活动振波、延伸了评选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编织网络,扩大服务平台

图书馆在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平等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应主动出击,跨行业建立社会合作网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进一步壮大物质依托,扩大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扬州市图书馆联合中国移动为双拥慰问增添了万元慰问品,联合艺术团体将精彩的文艺演出送进了军营、携手武警江苏医院为市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借助企业资金为读者设置千元奖品等等,初步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工作需要和文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作网络。

3.4走出图书馆,加强服务辐射

图书馆如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扬州市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联络协调,将服务触角向行业、社区和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辐射面。先后走进驻扬部队,为官兵提供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大型企业,为企业客户开讲专题讲座;走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送去图书、文化讲座;走进困难山区,为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走进医疗单位,为从汶川大地震的受伤病员设立“病房图书馆”。

4开发资源、积极推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开发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能力提升。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4.1引进高端、打造精品,升级《扬图讲堂》讲座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位,高端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讲座服务需求。扬州市图书馆不断对《扬图讲堂》品牌进行升级运作,赋予《扬图讲堂》更高的社会定位——“单场千人、惠及万众”,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阎崇年、钱文忠等大师名嘴担任主讲嘉宾、选择千人剧场作为讲座现场、投放公益性宣传广告、推出讲座电视展播节目、开设网络视频点播、制作讲座光盘产品等极富穿透力、影响力的运作手段,作为讲座品牌扩张升级的不竭动力。取得了广泛影响和良好赞誉,展示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4.2深度开发、有机结合,提升《扬图网站》服务功效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图书馆通过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直观、更人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扬州市图书馆在《扬图网站》建设中将文化资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开发推出了“活动剪影”、“新闻视频”、“扬图讲堂”、“百家书谈”四个主题信息版块和《特色文化数据库》、《剪报数据库》、《地方法规条例数据库》以及《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承载的业务宣传和发布、信息服务和检索、网络资源导航以及读者交流互动四项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4.3出新求变、注重效益,展示《扬图活动》品牌风采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这句话精确地阐明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表明了公共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传统的、单一的文化活动服务所有的社会公众。《扬图活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无论是传统的“4.23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宣传周”、“红领巾读书征文”等活动,还是创意开展的“图书漂流”、“你选书、我买单”、“上海世博会扬州宣传周”、“扬州的夏日”等活动都能够出新求变、独具创意。在社会效益方面,组织形式从社会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活动载体从馆内资源向社会资源延伸、活动受众从持证读者向社会公众扩散、活动项目从读书学习向科教文体多方面拓展、活动影响也从亮点出彩向经常化、正常化不断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更是实现了为社会办活动、以活动促收益、用收益“反哺”图书馆主业的良性循环格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是一个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共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开发与提升服务能力的新途径,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性、认同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感召力、竞争力,不断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新世纪图书馆,2007(1)2许建业.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定位与发展对策.南京图书馆新馆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

3沈业民.大力开展讲座工作.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图讲座,2009(1)

4周小平,共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江苏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思考.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6)

5周宇,博采众长.有容乃大——谈扬州市图书馆在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举措.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研讨会,2009

(作者信息: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邮编:225009;邮箱:yzlib@yzlib.cn)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期督导汇报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 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中期工作情况汇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居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完善相关政策,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建设“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集文艺演出、文化交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创建基本概况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项目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建设“休闲文化城市”为城市发展理念,依托三门峡国际文博城而打造的一个集文艺演出、文化交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迄今为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已举办各类演出活动120余场,组织体育赛事240余场,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科普展 等文化展览活动20余次,吸引了来自黄河金三角区域观众300余万人,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借鉴“西湖印象”等水上实景演出模式,借助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文化公园现有水面和音乐喷泉、公园光雕柱灯等既有设施,在水面搭建一个水上浮动舞台,长方形的舞台犹如一艘巨型游艇漂浮在水面,四周开阔,夜间休闲的群众站在东西两侧的桥上及岸边就可观赏节目,非常方便。演出一开始南岸的大型LED屏幕,以及分布于北岸、桥墩、水面的灯光遥相呼应,舞台演出效果美轮美奂,再加上演出富有三门峡文化历史内涵的大型文艺节目,从而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景观基地。

自今年2月份“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项目入选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以来,为把创建工作做好,做扎实。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把让市民享有更多的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经常过问“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创办进度。为争取“印象〃天鹅城”早日正式获得“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称号,同时也为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大餐,进一步提升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各主办单位及早谋划,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版。从今年6月份开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原大舞台〃印象天鹅城”系列演出为 全市人民献上一道高雅、亲民的文化盛宴。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三门峡文化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1、实惠了群众。“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建设三年来,累计有300万人走进文博城,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有些市民说,三门峡现在真好,在自己家门口都能欣赏到国内外顶尖的文化艺术大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许多群众反映,以前想去纳个凉、锻炼个身体却没地方去,现在好了,不仅可以纳凉,还能免费看演出、看比赛,感觉和大城市生活没什么两样。

2、整合了资源。过去因为三门峡城市小,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广大市民中的文艺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想玩却找不到地方,找不到舞台。基地建成后,使这些群体有了阵地,有了靠山,各个阶层的文艺体育爱好者纷纷投入基地活动中,基地组织者顺势利导,把各类社会闲散的文化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乐乐团、合唱团、女子十二乐坊、“春之韵”舞蹈队等8个演出团体,作为文化演出的基本班底;组建了文博艺术学校、戏迷协会、书画院、文博摄影工作室等文化培训组织,对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培训指导,形成了引导全市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3、扩大了影响。基地的建成,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宣传了三门峡,现在,凡是到三门峡人,都要到文博城去看看;凡是看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的人,无不树大母指的。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在观看了演出活动后,都称,想不到三门峡也有交响乐团,想不到你们演出的水平这么高,想不到这里的文化活动搞的这么火。人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凤凰网、《河南日报》、大河网、河南省政府网、河南电台新闻广播网、《三门峡日报》等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先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印象〃天鹅城”演艺文化基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三门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项目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基地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全部以实惠群众为落脚点,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娱乐、自我锻炼为目的,所有参加演出人员全部为群众演员,没有请过任何名星和大腕,没有请过任何商业演出团队,纯粹的群众演给群众看,因为不带任何商业色彩,所以能够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深受群众的喜爱。

2、纯粹的公益性。无论是消夏音乐季,还是消夏足球联赛,无论是广场舞大赛,还是文化才艺比赛,全部都是免费让群众观看。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没有工资,演出器乐都是自己准备。演出舞台的搭建和设施的配备以及必要的演 出组织费用,采取政府投一点、市直单位拿一点、企业赞助点、广告收入一点的方式予以解决,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3、鲜明的地域性。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集文化演艺、体育健身、会议会展、文化交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所,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设的“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也有极强的地域符号,能同时集中开展这么多活动,是其它地区不能具备的。

4、独具的创新性。首先是思路的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在群众,潜力在群众,受众也在群众,各地都在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发展路子,作为一个规模不大、经济不强的三门峡,能够以极大的气魄,让群众尽享发展成果,愉悦精神生活,离不开思路的创新。其次是形式的创新,其它地方的“印象”系列无不是借助名景、名人的影响而塑造的,而三门峡以敢想敢闯敢干的思想,打造微型“印象”版,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就这是在文化发展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5、显著的示范性。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的建设初衷就不仅仅局限于三门峡,而是立足于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打造区域性文化体育中心。三年来,不仅让三门峡的广大市民过足了瘾,而且还吸引了周边陕县、灵宝、洛阳的洛宁、宜阳及山西运城、平陆、临汾和渭南地区的群 众来三门峡观看演出、参与比赛,他们或组织节目、或组建球队相继参加了三门峡大型文艺晚会和足球联赛,为促进三省四市的合作交流起到了示范作用。三门峡辖区内的各县市更是纷纷效仿,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灵宝市组织了“梦想金城”广场文化演出,卢氏县组织了“舞动莘川”演出活动,陕县组织了“美丽陕县”活动,在崤函大地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四)今年项目开展情况

今年主推“印象〃天鹅城”大型公益综合演出。以“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为主题,从今年6月11日开始以本市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群众文艺团体和教育系统各学校的文化爱好者为演出资源,组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每周在水上舞台定时演出,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展现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消夏音乐季真正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靓丽名片,我市今年对水上舞台的声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聘请国家级著名导演编排,组织群众排演“印象〃天鹅城”大型综艺演出,内容包括《仰韶之光》、《禹开三门》、《虢风古韵》、《函谷关赋》、《崤函古道》、《天鹅之城》六个反映我市历史人文、现代发展的大型舞蹈。消夏音乐季已连续举办三年,本季消夏音乐季与“中原大舞台”相结合,演出场次由往季的每周2场增加到3场,自6月11日到10月上旬,每 周三、周五、周六晚8点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文化公园演出,目前已演出50余场次。演出的节目有交响乐、民乐演奏,歌舞、曲艺、戏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部为公益免费演出。

为活跃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文化需求,整合社会资源于7月份在水上舞台组织第三届集体舞大赛,每周一场,共举办4场。利用文博城运动公园场地优势,举办了5人制足球争霸赛、第12届足球联赛、第二届篮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一系列赛事,创建佳木斯群众锻炼团体组织,打造群众体育健身基地。文博城西广场千人锻炼群体,已成为峡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按照公共文化免费惠民政策,建成党史方志馆、科技馆、规划馆、妇女儿童馆、老干部馆、群艺馆等6个场馆,每周五个工作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天鹅之城”群众广场舞大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足球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剧院上演的戏剧、魔术等节目,带给市民高雅的艺术享受;科技馆举办的多个书画摄影展,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实现并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和“印象〃天鹅城” 文化演艺基地建设不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周边配套水上娱乐设施缺乏,建设资金不足。

2、“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在文化品牌包装、项目推广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品牌推广差距,需进一步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3、“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在演出节目的编排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精品节目,提升演艺水平和演出质量,真正将其打造成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精品工程。

三、下一步打算和工作目标

“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将在继续完善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制度、管理、服务、节目质量和人才等软件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如:提升周边市容环境,增加水上娱乐设施,购置游船增加景观设施,扩大LED屏至260平米,建设全息水幕电影,呈现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将“印象〃天鹅城”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知名的文化品牌。三在节目方面,进一步挖掘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等具有三门峡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聘请国家级编导,编排更多的与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密切相连的大型歌舞等具有代表性,更能彰显三门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艺节目,保障“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越办越好,进一步叫响“印象〃天鹅城”的品牌,提升演艺水平和演出质量,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今后我们将借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主城区转型发展,打造文化休闲城市”这一强势东风,把“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成三门峡文化的新名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演艺活动,提高档次,提升品位,争取申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功。把“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打造成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靓丽名片。

下载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