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
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精神,按照省第五次党代会部署,建立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群众的机制,通过制定民生规划,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集中解决民生问题,使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我省民生项目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我省改善民生面临的形势
过去5年,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在全省可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全国实现了 “三率先”和“三提前”,真正做到“小财政大民生”,改善民生取得很大成效。一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率先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二是初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三是初步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以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两年实现全省覆盖。五是坚持生态省建设,解决了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但是,由于我省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公共服务欠账较多,水平较低,改善民生问题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有61.8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4%;全省普通初中大班额比例为62.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86%。二是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每年城镇就业岗位缺口10多万个,农村10多万个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三是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尚未健全。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省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偏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较低。五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中低职级公务员、农垦职工住房困难,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和危房改造任务重。六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元,农民增收任务较重。七是尚未建立中部山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偏低;农村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突出。八是海南农垦社会发展与地方差距较大,改善民生要求更迫切。
针对我省民生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加关注民生,在当前我省可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集中财力,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到2012年我省改善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全省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五次党代会部署,坚持把建立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人民群众的机制,作为新时期海南经济特区的一项新使命、新特征,结合我省省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争取2008-2012年5年内在改善民生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在此基础上,再用5-10年时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努力把海南建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立足省情,科学规划。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应坚持从海南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安排,与我省国民经济及财力增长相适应,与“十一五”规划和以后年度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相衔接,与其他民生发展项目相协调。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民生工作涉及面广,列入5年发展规划的重点民生项目不宜面面俱到,应当区分轻重缓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求重点突破,争取在改善民生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使全省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3.财政投入为主,确保资金闭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投入民生,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安排中央、省、市、县财政和社会投资等各种资金,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资金闭合。
(三)总体目标。
通过5年努力,在教育、就业、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七大民生工程实施27个重点项目,达到“一个率先”、“三个确保”、“四个提高”和“五个超过”的总体目标。即: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不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体、中低职级公务员和农垦职工住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重点民生项目安排与预期实现目标
七大民生工程实施重点项目27个,5年内共需资金4.521.961万元(含农垦1.160.3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226.704万元(含农垦786.334万元);省财政投入1.543.134万元(含农垦374.015万元);市、县财政投入731.373万元;社会捐赠或单位自筹20.750万元。
(一)教育工程。
2008-2012年投入1.019.387万元(含农垦117.0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72.267万元,省财政投入482.163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44.207万元,社会捐赠或学校自筹20.750万元。实施重点项目4个。
1.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绩效工资。
2008-2012年投入338.100万元(含农垦44.32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250.98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87.120万元。在2007年义务教育教师人均岗位绩效工资增加1.800元/年基础上,每年提高1.800元,到2012年增幅达10.800元/年,逐步达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目标。
2.教育扶贫(移民)及农村初中、县级中学改扩建。
2008-2012年投入70.370万元(含农垦4.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711万元,省财政投入32.208万元,市、县财政投入6.851万元,社会捐赠10.600万元。一是投入37.437万元(含农垦4.000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65.700平方米,实现教育移民在校生规模 27.000人。二是投入23.883万元,在全省16个市(县级市)、县160所农村初中学校实施校舍维修改造,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33.319平方米。三是投入9.050万元,新建县级中学校舍8.5万平方米,增加县级中学学位15.800个,缓解我省城镇初中大班额问题,大班额比例下降到5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
3.提高“两免一补”补助标准,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8-2012年投入467.638万元(含农垦61.7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92.398万元,省财政投入138.327万元,市、县财政投入36.913万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及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2007年小学生补助199元/年和初中生补助295元/年提高到2008年的249.5元/年和397.5元/年,2009年分别达到300元/年和500元/年的标准)、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由2007年不含地方课程教材小学生补助70元/年和初中生补助140元/年提高到含地方课程教材小学生补助110元/年和初中生补助220元/年)和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由2007年补助300元/年分别提高到小学生补助500元/年和初中生补助750元/年),扩大城乡学生受益面,受益学生755万人;确保全省小学适龄儿童都能按时上学、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
4.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及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2008-2012年投入143.279万元(含农垦6.99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158万元,省财政投入60.648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3.323万元,社会捐赠、学校自筹和企业投入10.150万元。满足16万人的职业教育需求,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0万人次,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能免费上中等职校。一是投入14.532万元(含农垦4.500万元),完成全省及垦区21个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48个专业建设,新增学位20.000个。二是投入40.440万元,完成12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新增学位19.000个。三是投入7.991万元,完成工科类、现代农业类和现代服务业3个共享型实训基地和10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每年满足16.000人次学生进行培训。四是投入80.316万元(含农垦2.495万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含免除学费、住宿费)。
(二)就业工程。
2008-2012年投入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74.788万元(含农垦5.6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6.088万元,省财政投入5.7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33.000万元。提供公益性岗位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25.000个;为全省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等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为全省34.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全省6万户贫困家庭提供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确保每一个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通过5年努力,力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工程。
2008-2012年投入493.397万元(含农垦39.5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8.907万元,省财政投入201.585万元,市、县财政投入82.905万元。实施重点项目3个。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008-2012年投入52.93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1.786万元,省财政投入27.75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3.402万元。一是投入10.550万元,完成全省23个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设备配置,提高急救装备水平及急救人员素质,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服务能力建设。二是投入27.813万元,改(新)建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支持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购买社区卫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投入9.031万元,新建村卫生室773个,改造村卫生室609个,为2.610名乡村医生发放劳务补助,实现 “村村有卫生室”,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使农民就近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投入5.544万元,完成中部6市、县36个农场医院“一无三配套”建设,提高中部市、县农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2.区域性医疗中心能力建设和省直重点医疗机构建设。
2008-2012年投入36.1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00万元,省财政投入33.130万元。一是通过财政贴息方式投入10.000万元支持儋州、琼海和五指山三市医疗中心能力建设,将其建成全省区域性医疗中心。二是投入18.820万元(其中,贴息5.000万元),支持省人民医院建设,改造和新增床位1.100张,满足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三是投入4.310万元(其中,贴息1.310万元),支持省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解决省中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医疗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四是投入3.000万元对五指山平山医院病房进行改造和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其收治“三无”精神病人能力。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
2008-2012年投入404.329万元(含农垦33.992万元),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试点。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94.121万元,省财政投入140.705万元,市、县财政投入69.503万元。一是投入308.376万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在2008年人均筹资水平104元/年基础上(中央补助40元/年,省与市、县补助44元/年,个人缴费20元/年),将省与市、县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年,2009年人均筹资水平120元/年,争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实现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民参保率达100%,减少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二是投入95.953万元(含农垦33.992万元),实现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争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参保人员188.67万人,参保率95%。
(四)社会保障工程。
2008-2012年投入1.328.396万元(含农垦652.2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29.597万元,省财政投入298.486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0.313万元。实施重点项目4个。
1.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2008-2012年投入资金965.167万元(含农垦650.70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30.585万元,省财政投入农垦134.582万元。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基金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将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至全国平均水平;努力提高农垦系统退休教师养老金水平。
2.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2009-2012年投入25.845万元(含农垦1.521万元),对年满60周岁、且从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按所在市、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发放养老金。
3.乡镇、村委会运行补助和村干部生活补贴长效机制建设。
2008-2012年省财政投入29.000万元,对全省205个乡镇、2.533个村委会运行和近2万名村委会在职和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高村干部补贴水平。
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供养。
2008-2012年投入308.3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9.012万元,省财政投入121.221万元,市、县财政投入88.151万元。一是投入255.804万元,用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和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保障标准随着物价水平上涨的动态增长机制。2009年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争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2年,城市低保全省平均保障标准由2008年每人180元/月增至287元/月,月人均补助水平由97元/月增至204元/月,保障人数由17万人增至20万人。农村低保全省平均保障标准由2008年每人100元/月增至121元/月,月人均补助水平由43元/月增至60元/月,保障人数由20万人增至25万人。二是投入52.580万元,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现在的120元人/月提高到140元人/月;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30间,保证2012年五保对象5.5万人,集中供养1.65万人,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
(五)住房保障工程。
2008-2012年投入577.845万元(含农垦332.25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39.745万元,省财政投入204.4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33.700万元。实施重点项目4个。
1.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2008-2012年投入525.745万元(含农垦331.2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39.745万元,省财政投入166.8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19.200万元。一是投入163.800万元(含农垦26.000万元)用于全省市、县和垦区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2万户,实现实物配租1.5万户。二是投入361.945万元(含农垦305.245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90.617套(其中,垦区新建职工经济适用住房138.766套)。
2.中低职级公务员住房保障。
2009-2012年投入20.00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8.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2.000万元。按照政府承担征地、拆迁补偿费、市政基础设施等费用,个人筹资为主的方式,为全省约18.000名没有住房的中低职级公务员提供住房。
3.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和危房改造。
2008-2012年省财政投入24.600万元(含农垦1.010万元),基本完成全省民族地区和农垦现存28.300户茅草房的改造任务;2009-2012年完成9.600户危房改造工作。
4.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试点。
2008-2012年投入7.500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2.500万元。通过政府补贴、部门协作、农民自治管理的方式,推进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试点,开展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培训,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六)农民增收工程。
2008-2012年投入330.6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0.177万元,省财政投入68.2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22.242万元。实施重点项目6个。通过5年努力,力争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2008-2012年投入16.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000万元,省财政投入6.000万元,市、县级财政投入4.500万元。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任务15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0%。
2.农民补贴。
2008-2012年投入206.7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90.370万元,省财政投入11.7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4.675万元。一是投入41.700万元,对全省种粮农民进行水稻良种等补贴。二是投入140.370万元对90多万户农户进行农资综合直补。三是投入24.675万元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补贴。
3.瓜果菜产品冷库建设。
2008-2012年投入40.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000万元,省财政通过贴息或补贴方式投入5.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新建200个、总库容量为15.68万吨的冷藏保鲜库,争取到2012年瓜果菜产品预冷处理系统库容达20万吨,满足我省冬季瓜菜进入流通领域前的预冷处理,增加农民收入。
4.农业科技110建设。
2008-2012年投入10.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500万元,省财政投入3.5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3.500万元。完成农业科技110信息网络、指挥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和服务站点网络建设,建成设施完善、信息化高、服务机制活、反应能力快的23个指挥中心和220个服务站,使农业科技110服务基本实现全省覆盖,推动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
5.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2008-2012年投入26.87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307万元,省财政投入12.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4.567万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种养业、生猪、林业等大宗农产品保险,5年内实现大宗农产品农业保险覆盖率达50%,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6.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
2008-2012年省财政投入30.000万元,用于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七)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2008-2012年投入697.529万元(含农垦13.7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99.923万元,省财政投入282.6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215.006万元。实施重点项目5个。
1.中部山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
2008-2012年投入141.60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804万元,省财政投入95.804万元。用于加大对中部山区基层政权财力补偿,建立中部山区农民直补等民生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逐步提高管护经费补助标准,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到2012年,财力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由2008年2.000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民生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由2008年2.000万元提高到10.000万元,全省重点公益林管护性补偿标准由2008年5元/亩提高到20元/亩。
2.海防林建设。
2008-2012年投入资金28.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00万元,省财政投入15.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9.400万元。造林总面积14.6万亩,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恢复和建设。
3.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008-2012年投入332.58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6.998万元,省财政投入117.328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78.256万元。一是投入128.438万元,完成21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实现垃圾处理厂扩容,对17个市、县(不含海口、三亚,含洋浦)现有收集转运设备进行改造,建立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维护资金保障机制,实现2012年底前全省18个市、县全部建成垃圾处理设施,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二是投入204.144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建设项目28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5.9万吨/日,新增配套管网总长755.2公里,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资金保障机制,使全省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左右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保证全省所有河流、水源、海域的水质状况继续处于国家领先水平标准。
4.农村和垦区饮水安全保障。
2008-2012年投入69.200万元(含农垦13.7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9.100万元,省财政投入27.1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3.000万元。建设水厂、打机井、挖大口径井等农村饮水工程,新增农村供水能力15万m3/d,解决我省农村130万人和垦区30.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5.农村沼气建设。
2008-2012年投入125.2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3.521万元,省财政投入27.368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4.350万元。新增农村沼气池25万户,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2.000处,总容积40万立方米;全省18个市、县农村沼气累计建设总量达到53万户,使48.6%以上农户使用上沼气,建设沼气循环农业示范区,逐步建立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普及农村沼气的目标。
四、改善民生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问责机制。
实施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是一项惠及全省老百姓的好事,为确保我省5年民生规划得到有效执行,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常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的海南省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也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责任制。省政府与省直各主管部门、各市、县政府签订重点民生项目规划目标落实责任状,通过层层抓落实,扎实做好民生重点项目实施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民生项目要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实施项目细化机制。
省级各主管部门和各市、县要根据改善民生重点项目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子规划,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逐年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结合农垦下划的实际,将农垦纳入全省盘子统筹规划,切实帮助垦区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三)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民生规划项目与其他项目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安排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情况。要切实加大对民生规划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在中期和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项目投入的资金需要。要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投向民生。要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主动反映我省实施民生规划的情况和困难,大力争取中央对我省民生项目的支持。加大政策和体制创新力度,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参与民生项目的建设,确保项目资金的落实。
(四)严格项目管理机制。
民生规划项目的建设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要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中标单位。项目建成后,由项目法人及时组织预验收,并抓紧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在此基础上报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项目实行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项目从规划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五)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立足实际,充分尊重民意,区别轻重缓急,制定改善民生实施方案。要建立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一些民生事业中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在确定项目、范围、标准时,要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统筹民生规划项目与其他民生事业的发展,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加强跟踪问效机制。
要将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县实施民生规划项目的情况及效果,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年度考核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督查、考核。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并建立奖罚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民生规划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新闻通报和舆论宣传制度,增强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提高项目受益主体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要对民生规划项目建设进行跟踪问效,开展项目绩效考评,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强化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附件: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表(略)
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04日 实施日期:2008年08月04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海南省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
海南省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
出处:海南省工信局 日期:2006-12-30
一、背景
随着当代政府改革运动的开展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富有远见的政府相继展开国家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和全球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制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策略和战略规划,利用互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善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世界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在由应用型向服务型方向转变,“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出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目前,国家“金”字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全方位建设,政府网站、办公系统、对外服务系统相继实施并逐渐完善,面向服务、规模应用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1997年提出“信息智能岛”发展战略,将电子政务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不断安排财政资金进行系统建设,全省逐渐形成电子政务建设的良好势头。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系统建设水平较低,信息共享难、资源利用率不高,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有限,全省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从海南实际出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为加快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及投资管理,按照国家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海南省电子政务现状制定《海南省电子政“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2006—2010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本《规划》包括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项目建设优先序列、投资原则、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措施和市县规划指导等。《规划》将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指导,为省财政、发改等部门计划、审核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二、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 “信息智能岛”以来,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4年底,覆盖全省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已形成,通信骨干网向纵深方向延伸,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支线通达201个乡镇,光缆线路总长度达22617公里,互联网用户47万户;建设了省政府门户网站并两次改版,加强了服务功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站;97%省直厅局和100%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实现了信息发布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开通了省党政综合信息网,公文交换系统和党政机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运行顺利;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统计、国土、药监、测绘等部门的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初步成效;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澄迈、儋州、琼海、昌江、琼中、海口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
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相比差距很大,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根据调研全省121个单位情况(包括19个市县政府和省财政拨款的单位,即省人大、省政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委14个部门、省政府63个单位、团省委、省妇联等),多数单位的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属起步和初级应用、简单应用阶段,安全措施、建设资金和技术人员均严重不足。
——网络建设现状: 2003年8月开通了省党政综合信息网,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人大、政协等97个省直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各市县党政部门的主干网络互连;党政121个单位中84个单位建了局域网,还有31%的单位没建局域网,主要是社会团体和贫困县市,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常办公的需要。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省政府门户网站1996年开始建设,1999年和2003年进行两次改版成效较显著,2004年在全国31个省级政府网站评比中我省政府网站排名居中(和广东、甘肃、贵州、四川并列第13名),但由于2005年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功能较弱,评比只名列28;党政121个单位中67个省直单位和100%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但网站建设多以信息发布为主,服务功能弱,许多网站信息更新差;还有29%的党政部门没建网站,不利于政务公开和服务公众。
——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在办公系统建设方面,全省党政部门的公文交换系统已建成,但在121个单位中只有44个单位建设了内部办公系统,63%的单位无办公系统,81%的单位无档案管理系统。在已经建设办公系统的单位中,只有少数单位系统运行较好。因此,有必要开发全省统一实用的办公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相配套,形成全方位电子化的公文交换与处理。在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各部门的发展不均衡。以金字工程带动的业务部门(如税务、财政、公安、社保等)和信息化意识强的部门(如工商、药监、统计、国土等)业务系统建设走在了前列;121个单位中,53个单位建设了业务系统;221个业务系统中,50%的业务系统仍是单机系统,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利用;许多系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许多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难。
——安全措施现状:121个单位中51个单位实施了安全保障措施,16个单位采用了物理隔离、CA认证、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单位。
——组织机构和技术人员现状:我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整体较好,85%的工作人员可以操作计算机办理简单业务。但多数部门管理保障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121个单位中,有309名技术人员,但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且80%(247人)集中在少于20%的单位(19个单位)中;只有21个单位设置了信息中心或信息处、35%的单位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
——建设资金来源情况: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总体投入不大,2004年省级财政投入近5000万元;各单位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据统计,72%的单位来源于省级财政,7%的单位来源于行业系统,21%的单位依赖于双方面的支持。因此,我省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有效利用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法建设电子政务。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和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还较大,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有的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装修机房、建设专网、配置高档服务器,但只运行了一两个简单应用系统,网络和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有的部门专网带宽低、机房建设标准和服务器性能都不高,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以发挥其综合合力。
2、“信息孤岛”共享难。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大部分系统建设未考虑数据共享公共接口,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中,数据、技术、安全等没有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程度低;部分行业纵向业务专网和系统建设自成体系,没有互联互通。
3、应用系统建设水平较低。大部分应用系统建设未能构架在J2EE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框架下,系统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变化而变化,很多系统将成为摆设;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许多政府部门业务流程互相关联,但建设的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的业务处理,跨部门业务协同几乎空白。
4、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技术人员缺乏、分散,多数部门和市县无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运行维护人员,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
(三)需求
针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为使省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家电子政务框架指定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省的电子政务建设:
1、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基础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网络的互联互通。
2、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部门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
3、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省政府数据中心为基础,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对人口、企业、市场、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情况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为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提供信息化保障。
4、进一步完善部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部门间的业务协作,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监管水平和对外服务的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
5、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加强政府“综合协调、调度、指挥”的能力,为各类紧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保障。
6、加强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建设,从资金、组织、人员、制度、技术、安全等方面全面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行。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适应我省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建设廉洁、勤政、高效、务实的政府。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体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政府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有利于政府运作模式改革和流程再造;有利于政府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政府办公效率、行政监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宏观决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原则
1、加强领导,统而不包
各级政府、各党政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全省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基础性、共性的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部门、行业业务系统按省统一部署各自分步实施。
2、整合资源,互联互通
加强现有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发挥现有资源最大效益。
3、突出应用,提升服务
立足海南实际,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和社会公众需求,突出应用、稳步推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
4、统一标准,加强保障
海南电子政务各项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安全等保障体系。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2006--2010年,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全省党政机关(涵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高院、省检察院、人民团体及厅局、市县政府)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数据中心,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推进重点业务系统、政务办公系统、为民服务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具体目标是:
1、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平台,实现省、市县和乡镇三级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连互通。政务内网覆盖县级以上政府和各厅局;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政府机关并能与有关社会机构逻辑隔离信息互通。
2、建成资源高度集中和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为全省的所有省属政府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依法应该共享的政府部门政务业务数据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共享。3、100%省直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建成局域网;95%以上省直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的公务员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4、建成并推行全省统一的办公信息系统,省级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通过统一的办公业务平台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信访、汇报演示等通用办公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5、工商、财政、税务、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质量监督、社会保障、农业、旅游、海洋、信用监管、业务协同等优先建设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业务逐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系统处理。
6、政府门户网站以用户为中心,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公共服务和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省政府9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查询,6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在线处理。
7、政务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电子政务的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支撑、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能够适应我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目标: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全省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工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初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省直机关建设统一的政府办公系统,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组织实施“金字工程”,建设一批重点业务系统,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建设全省统一的“一站式”审批服务系统,基本搭建起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目标: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实现省、市县和乡镇三级政府网络的互连互通;进一步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纳入到数据中心管理,为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提高政府的宏观决策与宏观监管的能力;推广和完善政府办公系统,实现全省政府办公的自动化;继续组织实施“金字工程”,建设一批跨部门的综合业务系统,提高政府“指挥、协调、调度”的能力;完善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广泛实施网上业务办理,提高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和政府服务质量。
五、总体框架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是: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满足各党政部门之间、各市县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数据中心;建设信息资源库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建设政府办公、公众服务、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建设各行业各部门实现业务职能加强业务管理所需的重点项目;建设面向公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及建设见附件一《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六、建设任务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重点任务是:一个平台、二个中心(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三大应用(办公业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行业业务系统)、五类数据库。
我省力争在5年内通过以下任务的实施完成,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达到我国中上水平,实现我省总体建设目标。
(一)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由省政务内网、省政务外网以及党政机关局域网构成。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及因特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因特网之间逻辑隔离。
1、政务内网建设:按“最小化”原则和《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政务内网主要连接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办公厅和其它需要传输涉密信息和重要信息的党政机关局域网,以及省直其它党政机关各部门保密室、各市县办公室以及需要传输涉密信息的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其他重要党政机关。政务内网实现涉密信息的跨部门传输,也为四大办公厅和重要党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提供网络平台。
2、政务外网建设: 政务外网连接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是非涉密网,主要用于运行面向机关内部的办公和面向社会的监管服务等非涉密业务,是各部门构建业务专网的基础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工作平台,并为网上政府服务提供后台支撑。政务外网要设立国际互联网统一出口。
3、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办公厅以及其他需要传输涉密信息和重要信息的党政机关(包括小部分市县),建设物理隔离的两套局域网,一套按涉密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内网;一套按非涉密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外网。以局域网方式接入政务内网的单位,其涉密局域网建设需经省国家保密局审批。全省其它党政机关(包括大部分市县)只建设一套局域网,接入政务外网。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
(二)政府数据中心、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建设
1、政府数据中心
海南省政府数据中心是一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中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中心、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心。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实现政府信息系统和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避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复投资。本规划中建设的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政府办公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一些部门的应用系统(如工商等)都将在数据中心运行。数据中心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2、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
在网上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中,全省采用统一的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用户的应用安全;根据有关规范,建立省级密钥管理中心,实现对电子政务网的密钥管理和提供密码在线服务。
(三)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
政务信息资源库包括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原则上都存放在省政府数据中心,按照安全管理及访问控制的要求提供全省共享。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将在各行业的业务系统中进行建设,本处着重描述电子政务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建设。
1、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
为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信息分散、数据一致性差,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整合和统一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建设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
2、宏观经济信息库
全面采集我省经济的运行状况、形势判断、热点分析和趋势预测、政策法规和相关研究报告,形成我省宏观经济信息库。本库具体反映我省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宏观运行状况,以及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3、人口基础信息库
海南省人口基础信息库以数据中心和政务外网为依托,实现对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计生、税务、统计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的整合,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4、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
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的建设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国土、规划、测绘、房产、建设、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基础空间数据,构建我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专业系统建设的数据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海南省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基础。
5、综合信息资源库
综合信息资源库包括主题操作数据库、政府办公文本资料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省情信息库、档案资料数据库等。主题操作数据库,存有经常使用的业务数据;政府办公文本资料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文本资料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指令等文件,本省政府颁发的各种文件等信息;多媒体资料,它包括各种政务图像、视频,用于宣传报道和视频点播;省情数据库涉及全省基本情况、政治概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档案资料数据库,包括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省直机关档案室保存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信息。
(四)建设办公业务系统
1、政务外网办公信息门户
建设全省党政机关办公信息门户,实现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统一身份管理、网上协同办公、信息采编发、资源共享、公务电子邮件等功能。
2、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在全省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简报和公文的无纸化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降低行政成本。
3、办公自动化系统
紧密结合海南省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的特点,研制开发全省统一、支持跨平台、支持功能与流程定制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各单位组织机构管理、日常办公、公文管理(公文信息管理及公文审批管理)、会议管理、资源管理、督查督办管理、文档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并建成办公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2006年完成办公自动化通用软件开发,2007年20%省直党政机关推广使用;2008年逐步推广到所有省直党政机关。
4、党务、政务信息系统
依托省政务内网建设省委办公厅党务信息系统和省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党务组织机构管理、党员管理、党务办公业务管理;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信访等主要业务网上办公,提高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5、人才、干部人事和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人才信息系统、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干部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和干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人才、干部人事和公务员进行安全、准确、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推进组织部门管理信息化。
6、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
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各类档案(文献档案、人事档案等所有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利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7、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依托省政务内网和政府数据中心建设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施政追踪的自动化,了解政务计划、交办事项执行情况等信息;实现政务管理,了解内部政务工作各方面的情况、重点项目的进展状况等;实现对各类政务基础信息、综合信息、办公信息等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实现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及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对公共服务的水平。
(五)建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
1、省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政府网站建设
(1)省政府的门户网站:是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提供公共服务、发布政务信息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平台和窗口。通过省政府的门户网站充分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
(2)省级部门及市县政府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公共服务,各网站向服务更便民、资源更丰富、功能更齐全的方向发展。鼓励省委各部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有条件和积极性的省级其他部门建设网站。
2007年省直单位服务项目80%以上实现网上查询、30%实现网上受理。2010年省直单位服务项目90%以上实现网上查询、60%以上实现网上受理和在线处理。
2、“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建立网上虚拟审批大厅和行政服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将网上的虚拟审批大厅和物理的行政服务大厅有机结合,集中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实现“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
2007年实现省直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近60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审批事项的信息查询,2010年逐步将全省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受理和在线办理。
3、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建立全省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整合110、119、120、12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系统等应急指挥资源,建设覆盖全省全部辖区的应急联动指挥和决策支持系统。
4、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系统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农业科技服务“110”,实现远程指挥、培训、交流;及时指导、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便捷、有效为“三农”服务。
5、企业信用系统
以政务外网为依托,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等现有资源,依据企业信用制度和规则,整合金融、税务、工商、质监、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司法、海关、统计等领域企业信用记录,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海南省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善海南省投资环境。
6、电子口岸系统:建立口岸相关管理部门联网综合管理模式,利用海南电子口岸平台整合海南口岸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点接入”、“一站式”口岸通关服务;扩大应用范围,开发新的口岸物流管理项目;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互联互通。
(六)“金字”工程及其它业务部门系统
为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加强资源的复用,减少重复投资,原则上各政府部门将不再新建或改造机房,现在各部门使用的主机设备将逐步转移到省政府数据中心机房或自然淘汰。“金字”工程及其它业务部门新建的应用系统原则上都放在省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已建的应用系统(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共享部分数据必须向省政府数据中心提供)将逐步向数据中心迁移;垂直和双管单位的系统建设以中央为主,但应有数据公共接口与省政府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省政府数据中心通过政务外网与各部门相连;暂不能纳入省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的“金字”工程和部分特殊信息系统要与省政府数据中心实现对接。
1、推动“金字”工程建设:
(1)“金税”工程:依托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全省统一的地税大集中征管等系统。
(2)“金财”工程:以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政收入全部进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全过程,减少预算执行随意性,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金财工程”的建立将覆盖GDP20%的资金流动。
(3)“金盾”工程:建设公安省级人口信息管理、公安刑事案件综合信息管理等系统,建成省级公安人口业务信息库。
(4)“金保”工程:建设《医疗保险与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时联网系统》、《金保工程“一期”(社会保险项目)》、《海南省社会保险IC一卡通系统》等。
(5)“金审”工程:建设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完成审计业务管理、联网审计等系统建设。
(6)“金质”工程: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全省计量业务监督管理、企业质量档案、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全省及国家、各省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等系统的建设。
(7)“金农”工程:建设完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畜牧疫病监控防治信息系统、外来有害生物监控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信息系统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省内、省外两类信息资源,形成依托海南省政府数据中心的农业数据中心。
(8)“金土”工程:建设耕地保护基础数据库和监管系统,矿产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省数字地质矿产资料馆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城镇和农村地籍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2、推进与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相关联的业务部门系统建设
(1)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依托省政府数据中心,完成企业登记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工商案件办理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成省级经济户口数据库,基本实现工商各项监管工作信息化和各级机构执法联动。
(2)海南省“数字民政”工程:完成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全省优抚安置信息系统等系统建设。
(3)海南省统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快速调查网络系统和统一的统计业务处理管理平台;以政府数据中心为基础,建立海南省统计数据资源中心,确立全省统计数据资源基础框架。
(4)海南省计生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版省县乡三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立服务站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服务站管理,加强育龄妇女的跟踪服务,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5)海南省价格管理监测调控鉴证系统:建设全省价格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国际市场价格和进出口商品价格信息有关的国际市场价格信息系统、进出口商品价格信息系统、价费审批和价格行政许可办理系统、涉案财物鉴证和价格评估系统等。
(6)海南省建筑领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城乡规划监管系统、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建筑工程招标交易系统、海南房地产预警预报管理等系统,规范我省建筑业、房地产业市场、净化投资环境、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7)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满足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接受教育的需要。
(8)海南省学生学籍与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至高中)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推进高招、成招、中招网上报名和远程录取;实现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管理信息化,促进全省教育资源共享。
3、推动海南“一省两地”、生态省战略目标和保障安全的系统建设
(1)海南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海南旅游资源管理、海南旅游服务、海南旅游监管的信息化。
(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渔政指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海洋与渔业统计、水产品市场信息、渔业船舶及船员管理、海洋灾害预警等子系统;依托省政务外网,完成省、市县、乡镇三级联网。
(3)海南省食品安全与药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药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4)海南省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全省公共卫生、医疗检查诊断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全省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全省卫生疫情直报系统。
(5)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系统,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的在线管理,改善海南省投资环境。
(6)海南省“天平工程”建设:建设法院审判业务系统,实现案件信息、审判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审判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各级法院间及法院内部各部门间信息交换的电子化。
(7)海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适应防震减灾业务管理、应急指挥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全省防震减灾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全省防震减灾业务信息的统一、规范和实时管理,以及对地震、火山、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快速联动反应,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其他系统建设
为使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台阶,政府将进一步组织实施其他“金字”工程建设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此类系统的建设任务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遵循“项目建设优先级别”和“海南省电子政务投资原则”进行论证、评估后再列入计划。
2006年-2010年全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及任务分解见附件二《海南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表》。
七、项目建设优先级别
(一)优先建设的项目
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优先考虑9类项目:
1、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共享度、集成度高且能纳入省数据中心管理的项目。
2、能增加政府监管能力和税收收入的项目。
3、能极大提高办公效率、为省领导决策服务的项目。
4、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的项目。
5、能保障百姓生活、生产安全、利于“质量兴省”的社会监管项目。
6、能广泛提高人员素质的公共文化教育项目。
7、国家要求建设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金”字工程、中办和国办要求的重要项目等。
8、推动海南省“一省两地”战略目标的项目。
9、政府已进行部分投资且急需和效益明显的项目。
(二)缓建的项目
1、建设单位不完全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包括领导重视度、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环境)。
2、服务社会范围窄小、社会效益不明显的项目。
3、不能纳入数据中心共享交换的业务系统。
(三)省财政不支持的项目
1、封闭独立的纵向网络建设。
2、严重重复建设的项目。
3、没有应用、不能共享的纯数据库建设项目。
4、各部门的新建机房类建设项目。
八、投资原则及投资概算
(一)投资原则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投资原则如下:
1、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投入为辅。
2、省级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办公系统、跨部门的综合类应用系统以及涉及公益性、行政性的项目由省、市县财政投资。
3、国家要求建设且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市县级财政投资。
4、省级要求建设且需要市县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政投资。
5、垂直和双管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以中央财政投资为主。
6、鼓励部门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我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7、建立有效的审批和评估机制。各政府部门自己要求建设,并要求省财政支持的项目,需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满足“优先建设项目”要求的纳入计划,由财政、发改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共同审批;中央、部门自筹以及其它渠道投资的新建电子政务系统,必须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并经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投资概算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特别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逐年增加投资。据统计,我国政府电子政务投资额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为298.7亿元、350.1亿元、411.5亿元;其中2004年的投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566%,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3018%。预计2005年投资额为481.5亿元,最近5年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5.88%。
我省2004年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额为4779.15万元,仅占省本级财政收入的0.41%,为全国投资水平的四分之一;考虑市县及其他投资来源,占我省生产总值的0.16%,为全国投资水平的二分之一。可见,我省电子政务远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应加大对电子政务的投入。
按2004年全国投资的平均水平计算,我省2006年省级财政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应该增加一倍,即为9000万-1亿,以后每年按10%增长。2006年-2010年五年内我省电子政务的投资总额为5亿左右,投资来源于省财政、国家财政、单位自筹等。硬件、网络和数据中心的投资为2.7亿,占投资总额的54%;软件、数据资源建设的投资为2.3亿,占投资总额的46%。5年投资分配见附件三《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投资概算表》。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成立相关机构,明确分工,共同推进,确保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成立省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成员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相关领导组成,组长由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兼任。协调组在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和协调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报请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定。
2、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推进和组织协调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制定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配合省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拨付,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等进行决策,并向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汇报工作。
3、成立“海南省政务信息中心”,隶属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承担“省政务内网”和“省政务外网”平台、省政府数据中心以及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受委托承担政府部门局域网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需要逐步设置运行维护中心、信息安全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培训教育中心等组织机构,最后构建电子政务“大网管”的管理体制。
4、各部门设立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由具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担任,专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CIO直接对部门一把手负责,并接受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的业务领导。设立部门网络管理员(有条件的部门设立信息中心),负责本部门网络运行维护。各部门政府CIO和网络管理机构将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充分发挥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承担电子政务规划论证、咨询、项目方案审查、项目绩效评估、电子政务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等工作,并全程跟踪、监督全省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组织结构示意图如下: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从实现本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和满足电子政务建设需求等出发,拟定需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重点包括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公开、项目管理、安全认证、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和相关标准规范等。
1、《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作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明确电子政务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管理机构和部门职责、建设任务及分工等。
2、《海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形式,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3、《海南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规定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共享、整合、应用的机制和规程,从立法的高度强制性地对关系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要素进行明确规范和约束,解决政府信息共享的人为限制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按照部门职能和应用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建成政府数据中心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4、《海南省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配套文件:《海南省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6月以省政府规章形式发布,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促进项目有效应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按照统而不包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规定对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分别建设,统一管理。需要制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明确项目从论证、立项审批、实施到验收的管理流程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5、《海南省政务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机关电子政务认证业务规则、政务数字证书的使用和管理等,促进电子政务信任体系的建设。
6、《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将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功能、管理职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为使省政府门户网站充分实现公共服务功能、综合业务处理功能和体现“一站式”服务的门户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7、《海南省网上联合审批管理规定》:对实行网上联合审批流程、要求、管理等进行规定,为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8、《海南省政府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布、使用的过程和相关部门职责,为解决企业信用系统信息来源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9、《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及相关标准:针对许多电子政务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并开始投入应用的情况,为保证政府投资效益,项目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开展绩效评估,制定评估办法和标准。
10、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信息共享标准体系、政府网站建设标准、电子政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等。
11、根据需要,为保障重要业务系统有效应用而制定的其他规章和规范。
(三)安全保障
根据中办[2003]27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采用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战略方针,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领导,建立全省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建立信息审查、系统安全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2、推行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组织有关专家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评估,划分保护等级,进行安全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3、加强信息安全测评体系、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与服务体系等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要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十、市县规划指导
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要点:
1、在全省电子政务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规划,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2、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协调、建设和管理机制,为市县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保障。
3、按照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部署,接入省政务内网、省政务外网和省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省级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上市县不宜建设政务内网,按单机方式接入省政务内网,确需局域网接入省政务内网的,其局域网需按政务内网的要求和规范建设并经省国家保密局审批。
4、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市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政务公开和服务公众为主要目标。通过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根据本地开展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本地公众服务系统,重点是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交互式服务。
5、应用系统建设符合省电子政务规划“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使应用系统真正发挥效益,为全省电子政务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将按照中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部署和要求,适时修正完善规划,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加快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第三篇:农垦危房改造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总结
永州市柑桔示范场棚户区改造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总结
棚户区改造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弱势群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一项民生工程。我场自2013年棚户区改造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民生之本,实施民生工程,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成果惠及广大棚户区居民。
一 项目由来
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国家批复的重点建设项目,自2013年立项,根据()号文件上,()年正式动工。
二 基本情况 由于我场新建房没有新址可选,只能拆旧房新建房,或在原居民区内的部分空地处建新房,这不仅给“棚改”,也给规划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我们班子多次实地察看,组织人员测量,反复测算,几经讨论规划事宜。在党委班子的带领下经过()最终定成。经调查,拆迁()户,宅基地面积约()亩
拆迁建筑面积有()亩。规划用地()亩。道路、绿化、广场、供水系统一共()亩。我场从各科室、各工区抽调人员组成了柑桔示范场棚户区办公室。分工合做,明确职责,开展工作。完成了大部分征地拆迁工作。制订出了征地拆迁补偿方案,目前被征居民对方案的赞同率达到了()%以上。经过一年的施工,在拆迁房屋中,我们形成了文字书面拆迁协议,履行必要手续,力争做到规范化。到目前基本完成的主体工程达到了()以上。
4把好旧房拆除关。由于5月份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加之拆除旧房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专门成立了以后勤人员中,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旧房拆迁小分队,下设拆除组,后勤组,负责统一办理拆除工作,尽量不损坏旧房拆下来可利用的物品,既把拆迁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又保证了拆迁的安全。
5是把好质量监督关 房子的质量是建房户最关心的大事,也是决定棚改的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经班子研究决定:专门成立了由书记挂帅,各工区职工组成的建房质量监督小组,并在他们当中进行各项标准的培训,从挖地基槽,焊地基砂,砌地基石,打圈梁,砌砖墙,抹墙面,等,对建房过程中各道生产工序进行全方位监督,力争使质量上乘。
6五是把好住房分配关。由于在棚改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场新建住房进行了统一规划。过去一些老房建筑面积小,同一地段原有住户多,再加上每栋房之间的距离都进行了统一规划,还有在部分空地上新建了住房,所以在新建住房的分配上,是一个敏感点,必须解决好。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棚改”的实施。
如何有效地解决“棚改”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主要从加强领导入手,及时破解瓶颈问题,打造实施棚改的绿色通道。一是建立了领导机构。我们成立了以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凡是涉及棚改的重大事宜,均由书记主持领导小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领导小组下设建筑工地前线指挥部,由党支部书记和一名主任负责处理,协调各项事宜。
二是建立了决策机制。对一些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对策。从考虑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我们一项一项测算新建房和改建房的所需费用,最后向开发商商谈承包价位时,被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其中改建房未收取职工群众一分钱,更是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在施工过程中,从兼顾房屋的审美观出发,我们还对瓷砖,涂料质地及颜色的搭配进行选材定色。
三是建立了抽查制度。不放任管理,虽然有工地现场监督员,单位主要领导还经常到现场察看施工进度和质量,当看到施工方采购的小红砖质量欠佳时,当即要求施工方另找生产厂家,很快一种新型质量看优的小红砖重新进入了工地,再一次让职工见证了单位的重视,切实在为我场严把质量关。
四是建立了反馈制度。对一些单位自身能够解决的共性问题,我们例会研究后,以文字书面或会议等形式告知,仅在建房过程中,张贴的有关通知就达20余份。对单位自身难解决的问题,我们积极向农业局进行反映。
五是建立了研讨制度。对一些职工提出的刁难问题,我们首先本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还积极学习有关规定,集体研究找对策。通过以上粗浅做法,我单位的危房基本拆除,既解决了职工的住房的问题,又改变了单位的面貌。一个暂新的农场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棚户区改造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愿借这次机会,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经验,加以整改,不辜负场党委、农业局寄予的厚望,和职工群众的期待。
第四篇: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是我省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面向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科技合作、软科学研究等领域,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强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一、申报条件
项目及申报单位、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应为企业或事业单位,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或者中央在琼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申报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两家及两家以上单位联合 申请的项目,应提交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明确各方的研究内容、成果提交的时限、经费的来源及分配方式等主要内容,并经法人单位盖章。
(四)项目产业化生产及应用地点应在海南省内。
(五)项目负责人为在职人员,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六)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具有良好的信誉。
(七)已承担2项以上(含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放宽至3项,项目负责人不放宽)或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未结题或验收之前不得申报本项目。
(八)已获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不得再申报本专项。
(九)企业单位申报的,自筹经费应不低于申报经费。
(十)对中西部市县申报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和倾斜支持。
科技合作项目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符合如下条件:(1)合作方为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内著名高校、大院大所等科技创新单位。申报单位和申报人具有科技合作基础,已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规定。
(2)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申请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从事相关研究3 年以上。
(3)企业申请项目负责人具有申报领域的相关研发能力和经验,主持或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并拥有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从事相关研究3年以上。
二、实施年限
应用研究类项目实施年限一般为2年,起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年,起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三、资助强度
项目经费以单位自筹为主,省科技厅将择优安排部分引导经费。项目(软科学项目除外)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经费资助强度为25-50万元(含50万元),重点项目经费资助强度为50-100万元(含100万元);软科学研究项目经费资助强度为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
四、资助方式
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方式为无偿资助。科技合作项目经费分拨付,其余项目一次性拨付。
五、支持方向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分为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合作和软科学研究五个方向。
(一)高新技术
1.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 软件。积极发展面向旅游、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应用软件;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汽车电子、数字医疗、智能交通等嵌入式软件。
网络与通信技术。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互联网产业核心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宽带、无线、智能网络技术,智能化终端和数字家庭设备技术,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技术,多媒体、云计算的多种新业务应用技术;研究基于海域环境、通信节点、网络构成与信号载体的海洋通信技术。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发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使用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应用环境;研究面向公共安全、现代物流、热带农业、智能交通等特定行业的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或应用系统。
现代服务业共性支撑技术与系统。研发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金融、现代会展、数字媒体和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可信网络服务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软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研究数据采集标准化、金融信息安全、信用评估标准等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关键基础数据共享、实物数字化等数字旅游技术;研究工作流软件、信息交换与共享等电子政务技术;研究智能物流、智能化运输系统、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文化创意关键技术。积极开展以海南本土文化、民间传说、旅游景区为主要元素的动画作品和网络游戏的制作;研发具有海南特色的服装服饰产品定制、创意产品快速成型等非媒体创意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网络环境下互动数字媒体、音视频产品创意支撑系统、数字化展览展示等数字媒体共性关键技术,支撑影视文化、会展经济产业的发展;构建海南创意产业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促进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设计、文化设计、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高性能非金属材料。利用石英砂、锆英石等海南优势资源,开展特种玻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及高性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研发节能与环保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抗盐雾腐蚀材料。
高分子材料。研发特种合成橡胶材料、橡胶基复合新材料;开展非织造材料、超滤膜、多孔高分子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展以二氧化碳、烯烃、芳烃等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研究。
生物材料。开展天然纤维、天然蛋白质和天然多糖类等生物材料及生物活性陶瓷的无机生物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生物纤维膜、生物膜、生物可降解包装膜等膜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催化剂材料。开展油气化工产业链上的新型催化剂研究。研究高效分子筛催化剂、以椰壳活性炭为载体的各类催化剂制备技术;研究以合成气为原料合成丙稀等低炭烯烃化工原料的新型催 化剂,以烯烃、芳烃为原料制备高分子材料的新型催化剂。
太阳能。发展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与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建筑模块等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太阳能光催化和太阳能照明技术。
生物质能。开展甘蔗、木薯等非粮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及改良、乙醇转化及糖醇结合生产燃料乙醇、农林废弃物及纤维素乙醇等技术研究;开展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
(二)现代农业
1.种植业
开展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良种扩繁等技术的研究;研究种苗规模化繁育、综合处理、质量检测和种质资源检测等关键技术;培育和改良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热带花卉新品种及关键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开展热带作物、瓜菜、水果、花卉的精准施肥技术与地力修复、高效设施化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控制设施和技术以及农机装备、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及精准农业等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应用。开展热带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防控、昆虫天敌资源挖掘与应用等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开展海南热带生物资源安全预警和外来有害生物形态模式识别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种植重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应用;建设农业科技集 成示范园。
2.畜禽业
开展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精子冷冻、良种扩繁等技术的研究;开展种苗规模化繁育、综合处理、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提纯复壮文昌鸡、黑山羊、海南黄牛等海南特色畜禽新品种。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自动化控制设施等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开展畜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动物严重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及动物疫病预警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发;开展海南热带动物资源安全预警和外来有害生物形态模式识别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
3.水产业
开展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良种扩繁等技术的研究;开展种苗规模化繁育、综合处理、质量检测和种质资源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提纯复壮罗非鱼等淡水鱼新品种。开展海水养殖新品种、优良品种培育技术、离岸海洋养殖产业开发技术、海洋水产品贮藏、运输及加工技术,海洋渔业设施制造与修理技术以及环境友好型捕捞装备及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开展优质、特色水产规模化与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开展海水养殖动物新型诊断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发,开展海南水产资源安全预警和外来有害生物形态模式识别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4.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展海南主要特色农副产品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农产品加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农产品分级及包装、农产品品质管理和安全控制、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食品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研究;开展热带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保鲜、储运、物流配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在线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引进和集成应用。
(三)社会发展
1.人口健康
临床诊治及医疗保健技术研究。围绕重大疾病、多发病、热带地方病开展预防、诊断、临床诊治技术研究;开展新型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的研发;开展海南百岁老人流行病学调查和长寿机制研究;开展海南省人体生物标本库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支持移动数据平台建设。
支持中医特色诊疗保健方法、技术研究,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等的整理、入库、继承和改进研究。
南药黎药关键技术研究及新药、新产品研发。择优支持省科技厅认定的海南省南药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中药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研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中药材异地引种、野生资源人工驯化研究;特色南药的种植关键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种质资源圃的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SOP)制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广与示范 基地建设。
南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标准提取物制备及天然产物化学信息库建设;质量标准研究;针对重大疾病、现代疑难病等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临床前研究;支持海南民间特色验方以及疗效确切、临床基础较好的医院制剂的研发;支持中药新药研发及已上市品种的二次研发;支持以海南地方特色药用植物为原料或主要成分相关新产品的研发。
新药创制技术研究。围绕重大疾病和常见病,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创新品种开展“候选新药研究”;针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前景、国内暂无产业化的药物大品种,开展“国外上市药物大品种国产化研究”。2.资源环境与节能减排
支持湿地、土壤、流域、海岸带、重要港湾的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濒危动植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污水、废气、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绿色节能、低碳建筑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
3.公共安全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关键技术及检测设备研究开发; 开展社会安全防范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支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开展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等技术研究,开展公共消防关键技术攻关及重点产品研发。4.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 支持热带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建设;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海洋生物基因组种质资源库的构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支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药物研发。
支持海洋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沿海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海洋污染预报及其损害评估等海洋信息产品与服务技术研究。
5.旅游
支持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低碳等先进技术在旅游领域中的集成示范。重点针对海南旅游行业需求,围绕大数据管理、计算和分析应用,进行基于开源代码旅游大数据共享平台软件产品的标准化研发、服务平台终端的建设,开展旅游安全风险保障体系研究和建设,在全省旅游行业中进行应用示范。6.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针对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低碳社会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引进、集成与科技示范活动。
(四)科技合作
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前期的科技创新项目。
1.优先支持单位组织推荐的有规划、有措施、有资金支持的 “三有”项目;
2.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产学研结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优先支持与我省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下的重点项目; 4.优先支持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东盟科技合作基地、本省单位与国外建立的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
5.优先支持与我省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下的重点项目; 6.优先支持与国内著名高校、大院大所联合开展产学研的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五)软科学研究 1.科技战略研究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研究分析国内外高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区域及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三沙市等地级中心城市为重点,开展市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我省重点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展我省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加快我省区域或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2.科技政策研究(1)R&D投入对产业发展影响及增加R&D投入政策研究。重点研究国内外R&D现状、引导R&D增加投入政策,分析我省R&D现状、现有政策及对企业、产业发展及GDP的影响,提出提高我省R&D投入的技术路线、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2)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政策研究。重点研究国内外对科技创新人才定义、现状,全面收集我省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分析我省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现状、需求,提出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技术路线、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3)知识产权发展政策研究。研究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现状、相关政策,提出推进我省知识产权相关技术路线、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4)创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政策研究。重点研究广东省推进创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及发展现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我省建立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思路、发展举措和政策建议。
(5)海南省科技合作政策研究。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求,研究相关省份推动国内外合作的现状、政策,分析我省科技合作现状、需求,提出推动我省国内、国际合作的政策和措施。
(6)海南省科学普及相关政策研究。研究国内相关省份推进科学普及的政策和措施,提出推进我省科学普及的建设思路、措施和政策建议。
(7)海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研究国内外出台的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对比分析相关政策的优点和不足; 研究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提出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
(8)推进我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研究。研究国内外出台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对比分析相关政策的优点和不足;研究我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推动我省产学研全作的政策和措施。
(9)构建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研究国内外以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发展态势,分析我省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构建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10)省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研究国内外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式,分析各种方式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转变我省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思路、措施和政策建议。
3.科技管理研究
(1)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技机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研究国内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技机构现有绩效评估体系现有状,分析典型类型绩效评估体系优点和不足,结合我省实际提出绩效评估体系。
(2)推进专业科研项目管理机构(中介)建设研究。研究国内外专业科研项目管理机构(中介)现状,分析政府对各类专业科研项目管理机构(中介)监管措施,结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实施意见》,提出我省专业科研项目管理 机构(中介)建设建议和政府管理部门具体的监管制度。
(3)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监管措施研究。研究国内外财政科研经费监管相关措施,分析各种监管措施应用效果,结合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海南省科技厅 财政厅《关于改进和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意见》,提出加强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监管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4.重大科技法律和规章制度研究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进步条例》、相关省份促进科技进步条例等修订情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各省份相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对我省《海南省促进科技进步条例》具体条款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
5.自由申报面上项目。支持自由选题开展相关支持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法律和规章制度等软科学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设和措施。
第五篇:“重点民生实事”宣传语
“重点民生实事”宣传语
贯彻群众路线 办好民生实事 一件一件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集中力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以良好的作风办好民生实事 民生实事 看得见的身边幸福 民生关系你我他 实事惠及千万家 聚力民生实事 共享幸福未来
民生实事抓在手 群众冷暖挂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