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第三册第10课 画触觉 教案
第十课 画触觉
本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验到的一种生理感觉反应,让学生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东西,然后把自己的感觉通过点、线条、色块画出来,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触摸、尝试,体验到物体对人肌体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感知,这种感知通过线条、色点、色块、笔触表现出来。
2、初步体验感觉绘画,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知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难点:
然后通过灵活有趣的触觉尝试和体验手段,使学生的联想外现成感觉绘画。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感觉物、大师的抽象作品。
学具:各种表面不同质地的东西,作画材料及工具。教学过程: ——游戏、体验
1、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冷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
2、下面同学也联想一下自己摸到这些物体时会有什么感觉。——尝试表现
1、让这几个进行过“摸物”游戏的同学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2、教师总结:直线表示坚硬、光滑;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
——欣赏范作
1、教师出示大师的抽象作品,问学生你看到这些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用语言描述。
2、大师用了什么样的色点、色块、线条,你喜欢这样的画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表现吗?
——联想、表现
1、教师在黑板贴上几种实物,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摸到这样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用色点、色块、线条画一画。
2、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互相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用自己喜欢的色点、色块、线条去表现。
——交流评价、小结
1、鼓励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欣赏,请同座位评价一下你画的是什么触觉。推荐认为好看的作业,表现触觉清楚明显的作业上来向全班展示。
2、教师小结本课。
3、课外延伸:回家后触摸今天没有摸过的东西,把触摸后的感受画下来。
第二篇:《画触觉》教案
《画触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触摸、尝试,体验到物体对人肌体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感知,这种感知通过线条、色点、色块、笔触表现出来。
2、初步体验感觉绘画,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感知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难点:然后通过灵活有趣的触觉尝试和体验手段,使学生的联想外现成感觉绘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感觉物、大师的抽象作品。
学具:各种表面不同质地的东西,作画材料及工具。
四、教学过程:
(1)游戏、体验
1、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冷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
2、下面同学也联想一下自己摸到这些物体时会有什么感觉。(2)尝试表现
1、让这几个进行过“摸物”游戏的同学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2、教师总结:直线表示坚硬、光滑;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
(3)欣赏范作
1、教师出示大师的抽象作品,问学生你看到这些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用语言描述。
2、大师用了什么样的色点、色块、线条,你喜欢这样的画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表现吗?(4)联想、表现
1、教师在黑板贴上几种实物,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摸到这样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用色点、色块、线条画一画。
2、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互相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用自己喜欢的色点、色块、线条去表现。
(5)交流评价、小结
1、鼓励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欣赏,请同座位评价一下你画的是什么触觉。推荐认为好看的作业,表现触觉清楚明显的作业上来向全班展示。
2、教师小结本课。
3、课外延伸:回家后触摸今天没有摸过的东西,把触摸后的感受画下来。
第三篇:美术第四册第10课教案
美术第四册第10课:《奔跑的动物》教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教 师:郭 燕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动物站立时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了解动物奔跑的特征。
2.学习表现动物的奔跑动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大胆作画,使画的动物都像是在奔跑。
教学难点:动物奔跑时四肢交替运动的表现。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师)有关动物奔跑的图像及文字资料、课件、用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某种动物的平面教具、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提问揭题。
(1)提问: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吗?班里谁跑得最快呀?比汽车还快吗?
(2)揭题:可有的动物跑得比汽车还快呢!你想了解哪些动物有这样大的本领吗?我们学习了《奔跑的动物》之后,就知道了。
2.欣赏激趣。
(1)看动画片《咕咚》(见相关资料)。动物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咕咚”,受到了惊吓,盲目地奔跑起来……
(2)看奔跑动物的定格画面,观察动物的腿部在活动和静止时的区别。
(3)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五条。
3.尝试表现。
(1)展示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动物平面教具,并演示几个动作。
(2)让学生根据记忆,上台演示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
(3)示范和分析奔跑动物的画法。重点强调腿的画法,注意腿部的斜度、腿与身体的连接部。
(4)分小组抽签,让学生按抽到的命题在小纸片上试画。小组评改后,各小组间一一相互交换小纸片,相互欣赏启发。
4.启发想象。
(1)让学生充分考虑要画的场面及表现方法,课件展示变换的多种场景。
(2)课件展示《狩猎图》、《拉斯科洞穴岩画》及优秀学生作品,重点欣赏奔跑动物简练、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3)让学生自编动物奔跑的故事,自由想象故事中的场面。思考:哪些动物在跑?为什么跑?谁跑得最快?还有哪些动物会跟着一起跑?
5.作业辅导。
作业要求:自选材料,创造性地画一只或一群奔跑的动物。
6.作业讲评。
(1)讲评作业时主要看故事是否精彩、表现方式是否独特、画面是否完美等,多鼓励、少批评。
(2)课后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现奔跑动物,如:剪纸、撕纸拼贴等。讲童话故事《咕咚》
湖边是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一天,一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正好掉在湖里。
小白兔听到“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一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很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咕咚——咕咚。”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一跳,也跟着跑起来。路上,它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它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
狐狸说:“„咕咚‟来了!”他们一个个都说不清“咕咚”是什么,大家也都没命地跑。
最后,它们碰到了一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它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这时候,它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它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小白兔,小白兔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你带我们去瞧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说:“不怕,有我呢!”
小白兔没办法,只好带了大家来到湖边。大家东瞧瞧,西瞧瞧,咦,哪有什么“咕咚”呀!这时候正好有一只木瓜熟透了,掉到湖里,又响了“咕咚”一声。这一来,大家才把事情弄明白了。
第四篇:〈画触觉〉教学设计
《画触觉》说课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感知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又是心理过程的起点和基础,《画触觉》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第三册第10课,本课在整个教材中是感觉绘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知,对以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艺术灵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讲,感知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画触觉》通过让学生在对各种物态的触摸形成生理感觉刺激下展开新的认知延伸,展现新的“认知符号”、“变体符号”,也就是用线条、色彩、笔触来外现为可视的艺术语言,这种造型表现带有游戏性,非常适合于低年级美术教学,为以后的“画感觉、画嗅觉、画情绪、画性格”等感觉绘画的发展作基础铺垫,有利于学生认识生活,张扬个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1、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目标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个目标中属于典型的艺术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教学中,我认为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感知与欣赏:通过触摸,体验到物体(态)对人肌体的刺激,加深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获得生活经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乐趣。
(2)、创造与表现:通过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3)、反思与评价: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对自己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所了解,增强自信心。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觉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感觉语言与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二 学生情况分析 :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喜爱美术活动,有一定的作画能力。《画触觉》的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对他们来说新而陌生,是在《画声音》、《感受肌理》之后的又一次感觉绘画,面对学生表现经验的贫乏,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做到“美术过程的趣味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用强烈的“表现欲”挑战“难度大”。三 说教法:
我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突破“表现”这个难点而设计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老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发现法,尝试法,讨论法,实验法,用实验法形成知识积累,用讨论法完成经验的建构,用游戏、赏识法创设教学氛围。四 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老师真正要做的事情,教育家弟斯多蕙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因此,我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演示各种点线、形状和色块形成视觉语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五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范作,在教室里准备四个活动区,每个活动区内有凉水、热水、石块、砂子、胶水、棉花、老树皮、不锈钢等实物(感觉物)。
学具准备: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
一、游戏----体验感受:
以“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触觉(板书)。进入触觉体验过程。
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
一、你拍二我拍二”先慢拍后快拍,让学生说拍手后的感觉(痛、麻、酸)。问: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初试画“感觉”。
第一次活动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有些学生可能会显得无所适从,表现意识很模糊,学生暂时的“不会画”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发现问题:
展示第一次尝试表现的作品,进一步引导探究表现“感觉”的方法 ;让学生用手摸冰块和较烫的水,说出感觉(凉、光滑的,烫、流动的),再把这感觉画出来。
对这次作品中表现“凉”、“烫”感觉所用的颜色进行分析,展示“色彩的感觉”课件分解色彩表现的难度;分析表现“光滑的”、“流动的”这两种感觉所用线的不同,展示“自然界中的线和美术作品中的线”课件,分解用线的难度。
第二次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件这个桥梁搭建了色彩和线面的感知,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逐步平缓抽象与形象的坡度。
三、欣赏----融入感知:
课件展示欣赏图片(教材中的五幅图),让学生讨论、探究,进一步感知:
---线: 直线表示坚硬、光滑,折线表示粗糙、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流畅。
---色: 蓝、绿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烫,暖,黄灰,红蓝表示麻,软。
---笔触:安静,跳跃的,笔触粗则粗糙,反之则光滑。
通过欣赏范作,来认识作品的表现方式,感受到触觉过程和画触觉作品之间的
密切联系与转换形式。由感受向表现的过渡_迁移——联想。
四、探究----积极参与:
教室的活动区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胶水、棉花、老树皮、不锈钢、毛线等,把学生分组活动:自由地到活动区触摸实物,触摸时最好闭上眼睛(盲人摸物)----触摸体验尽量减少视觉影响,可以私下的议论触摸后的感觉,有了灵感立即回到座位上画出来。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触觉印象最深的物体,通过联想,运用线条、色点、色块或物体的印迹等绘画语言表现不同的触觉,教师加以引导和鼓励,采用研究,讨论,探索用适合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表现。
五、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完成了练习后急于得到肯定,本着“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结合全方位评价,注意发现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注重差异,在知识技能上不强求一律,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的参与感比作品的好坏更重要,我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因此,我在作品评价中开辟了这样几个园地:积极参与的、色彩好的、用线好的、胆子大的、进步快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对号入座(自评),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愿意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在互评中学习长处、提出建议,进一步评出本课评价能力最强的人。
最后,欣赏凡高的《向日葵》、蒙特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些画家都非常注重感觉,都有敏锐的触觉、高超的绘画技巧,能够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美术作品。今后,在画声音、画触觉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感受嗅觉、情绪、性格的表现方法,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就一定能获得灵感,创造生活。
教学过程做到 :以感觉为主线,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感知;以分层练习为阶梯化解难度;以评价为手段完善认知;以范作启迪思维;以大师的作品拓展空间、逐步升华,教者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始终做到----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
张素芹 2010-1-20
第五篇:画触觉教学反思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1.师:接下来我还要请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只有最勇敢的小朋友才能完成。看,我这里有一个魔术盒,里面藏着很多的东西,有好玩的也有不好玩的,有怪怪的也有摸上去不太舒服的东西,老师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有把你的手伸进去,摸一摸,把你的感觉说一说,猜一猜,猜对了这个东西就是你的,猜错了,魔术盒里的东西你就拿不走了,黑乎乎的小洞,谁敢伸进去摸一摸呢?
设计意图:魔术盒的设置符合低年级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让他们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不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还和课题紧紧相扣,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感受能力。2.摸物猜物: 生(1):我感觉硬硬的,像石头,毛毛糙糙的,师:这里有一支笔。你能画一画吗?把你的感觉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
生黑板上画出感觉。
师:原来硬硬的毛毛的感觉是这样的呀,拿出来看一下,是什么?
生:是洗澡用的干海绵球。
师:原来就是它。(课件图片)你的感觉不错,画的也不错,这些线条块面和点点把毛毛糙糙的感觉画的很到位。这个小球球就是你的啦。黑板上板书(点线面)谁再来?
生(2):我感觉软软的,非常的软。可能是个玩具。
师:是吗?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图形来表现?
生:弯弯的线条,淡淡的颜色。
师:试着选择你觉得适合的工具和颜色来表现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吧!
(学生选择一种油画棒颜色画一画)
师:表现得真好!感觉我也摸到了那样东西!拿出来看看是玩具吗?真是的,哈哈,这个玩具也是你的了。(出示小熊玩具)谁还想来呢?
生(3)呀?很烫。
师:烫可以用什么颜色来画呢,这里有很多颜色。你们试着把这个小朋友的感觉画一画,用什么颜色合适呢?黑板上板书“颜色”生进行小练习。
师:我看见你们都选择了红色,老师也觉得这个颜色很合适,除了烫,我再来摸一摸,还很软呢,我在你的烫的感觉的里再加点圆圆的形状,(在孩子的作业里添加圆形)瞧,又烫又软的感觉是这样的呀,我们的触觉感受还能用各种形状来表现呢!(黑板上板书“形状”)3 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摸到了很多东西,也分别说出了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触觉感受,有柔软的小绒毛玩具、有热热暖暖的暖水袋、还有硬硬的石头??你猜到了吗?而且,小朋友们也把这些触觉感受表现了出来:直线表示坚硬的感觉,波浪线表示柔软的感觉,老师还用圆形表现了软软的感觉??不同的触觉感受用的颜色也不一样。(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
三、欣赏作品——感悟触觉
师:下面我们来猜一猜,有些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了自己感受到的各种触觉,你能猜出来吗?
图1《黏黏糊糊的感觉》
图2《麻麻的感觉》
图3《松软的蛋糕》
图4《锋利的尖刺》
图5《清凉的感觉》 图6《脏脏的感觉》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在孩子的各种触觉作品中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作品直接给孩子最好的启示,他们看到了各种触觉可以通过颜色、形状、线条来表达,这比教师抽象的讲解点线面色要直观有趣得多。
再来看看这些感觉,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用了哪些工具呢?
图7《毛茸茸的感觉》是用画笔转出来的。
图8《锋利的感觉》是用尺子刮出来的。
图9《沙地的感觉》是真的有沙子哦。
图10《烫》用了暖暖的红色
图11《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很凉》用的是蓝色,多合适呀。
图12《摸起来很粗糙》用了许多方块的形状。
图13《手碰岩石的感觉》
图14《碰了一手碎鸡蛋》
图15《松软的棉花糖》
图16《手滑过水的感觉》
图17《摸到了石榴的籽》
图18《摸到冰的感觉》
师:这些触觉感受你能感觉到吗?他们用了颜色、形状、点、线、面结合的方法,甚至还用了其他工具材料来表达触摸到很特别的感受,你学会了吗?
你们也很了不起,猜出了很多,说明我们的小画家表现的也不错,否则你们是猜不出的。
总结: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触觉,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周围的东西,感受一下它们带给你的感觉,不同的东西会给你不同的感受,试一试吧,把你觉得最特别的触觉牢牢记住,一会我们来把它画下来。
体验:学生触摸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体会不同的触觉感受。
师:如果你们觉得这些还不特别,再看看这些图片,这是不同材质的布料,粗糙的树皮,带尖刺的仙人掌,光滑的书和光滑的不锈钢面它们的感觉一样吗?凉凉的水,带着籽的石榴,他们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同时粗糙的表面,它们摸上去会一样吗?
总结:欣赏了这么多触觉图片,其实画触觉就是用笔和纸把手中传达到心里的触觉感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十分简单、轻松的绘画方式。
设计意图:从看画猜画,从画中感受不同的触觉,直接体验触摸感受,到最后各种肌理图片的展现,让学生不断想象触觉,在一次次的体验、感受、实践中,学生早已把体会牢牢记住,此刻让学生作业,自然是水到渠成,不再有不知如何下笔的窘迫。
四、想想画画——展现自我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触觉,相信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表现一下了吧!别急!先看看老师的作业要求吧!
作业要求:
1.表现印象最深的触觉感受; 2.表现与众不同的触觉感受; 3.用油画棒或水粉在你选择的纸上表现。
选择作业要求中的其中一种,根据你需要表现的触觉感受用油画棒或水粉在黑纸或白纸上表现出来。比比谁画的触觉最特别。
五、相互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么多的作品表现了不同的触觉感受,请同学自己介绍一下呢,我们看看你画的触觉感受对不对?
5篇二:18 画触觉-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1.师:接下来我还要请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只有最勇敢的小朋友才能完成。看,我这里有一个魔术盒,里面藏着很多的东西,有好玩的也有不好玩的,有怪怪的也有摸上去不太舒服的东西,老师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有把你的手伸进去,摸一摸,把你的感觉说一说,猜一猜,猜对了这个东西就是你的,猜错了,魔术盒里的东西你就拿不走了,黑乎乎的小洞,谁敢伸进去摸一摸呢?
设计意图:魔术盒的设置符合低年级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让他们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不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还和课题紧紧相扣,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感受能力。2.摸物猜物: 生(1):我感觉硬硬的,像石头,毛毛糙糙的,师:这里有一支笔。你能画一画吗?把你的感觉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
生黑板上画出感觉。
师:原来硬硬的毛毛的感觉是这样的呀,拿出来看一下,是什么?
生:是洗澡用的干海绵球。
师:原来就是它。(课件图片)你的感觉不错,画的也不错,这些线条块面和点点把毛毛糙糙的感觉画的很到位。这个小球球就是你的啦。黑板上板书(点线面)谁再来?
生(2):我感觉软软的,非常的软。可能是个玩具。
师:是吗?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图形来表现?
生:弯弯的线条,淡淡的颜色。
师:试着选择你觉得适合的工具和颜色来表现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吧!
(学生选择一种油画棒颜色画一画)
师:表现得真好!感觉我也摸到了那样东西!拿出来看看是玩具吗?真是的,哈哈,这个玩具也是你的了。(出示小熊玩具)谁还想来呢?
生(3)呀?很烫。
师:烫可以用什么颜色来画呢,这里有很多颜色。你们试着把这个小朋友的感觉画一画,用什么颜色合适呢?黑板上板书“颜色”生进行小练习。
师:我看见你们都选择了红色,老师也觉得这个颜色很合适,除了烫,我再来摸一摸,还很软呢,我在你的烫的感觉的里再加点圆圆的形状,(在孩子的作业里添加圆形)瞧,又烫又软的感觉是这样的呀,我们的触觉感受还能用各种形状来表现呢!(黑板上板书“形状”)3 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摸到了很多东西,也分别说出了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触觉感受,有柔软的小绒毛玩具、有热热暖暖的暖水袋、还有硬硬的石头??你猜到了吗?而且,小朋友们也把这些触觉感受表现了出来:直线表示坚硬的感觉,波浪线表示柔软的感觉,老师还用圆形表现了软软的感觉??不同的触觉感受用的颜色也不一样。(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
三、欣赏作品——感悟触觉
师:下面我们来猜一猜,有些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了自己感受到的各种触觉,你能猜出来吗?
图1《黏黏糊糊的感觉》
图2《麻麻的感觉》
图3《松软的蛋糕》 图4《锋利的尖刺》
图5《清凉的感觉》
图6《脏脏的感觉》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在孩子的各种触觉作品中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作品直接给孩子最好的启示,他们看到了各种触觉可以通过颜色、形状、线条来表达,这比教师抽象的讲解点线面色要直观有趣得多。
再来看看这些感觉,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用了哪些工具呢?
图7《毛茸茸的感觉》是用画笔转出来的。
图8《锋利的感觉》是用尺子刮出来的。
图9《沙地的感觉》是真的有沙子哦。
图10《烫》用了暖暖的红色
图11《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很凉》用的是蓝色,多合适呀。
图12《摸起来很粗糙》用了许多方块的形状。
图13《手碰岩石的感觉》
图14《碰了一手碎鸡蛋》
图15《松软的棉花糖》
图16《手滑过水的感觉》
图17《摸到了石榴的籽》
图18《摸到冰的感觉》
师:这些触觉感受你能感觉到吗?他们用了颜色、形状、点、线、面结合的方法,甚至还用了其他工具材料来表达触摸到很特别的感受,你学会了吗?
你们也很了不起,猜出了很多,说明我们的小画家表现的也不错,否则你们是猜不出的。
总结: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触觉,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周围的东西,感受一下它们带给你的感觉,不同的东西会给你不同的感受,试一试吧,把你觉得最特别的触觉牢牢记住,一会我们来把它画下来。
体验:学生触摸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体会不同的触觉感受。
师:如果你们觉得这些还不特别,再看看这些图片,这是不同材质的布料,粗糙的树皮,带尖刺的仙人掌,光滑的书和光滑的不锈钢面它们的感觉一样吗?凉凉的水,带着籽的石榴,他们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同时粗糙的表面,它们摸上去会一样吗?
总结:欣赏了这么多触觉图片,其实画触觉就是用笔和纸把手中传达到心里的触觉感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十分简单、轻松的绘画方式。
设计意图:从看画猜画,从画中感受不同的触觉,直接体验触摸感受,到最后各种肌理图片的展现,让学生不断想象触觉,在一次次的体验、感受、实践中,学生早已把体会牢牢记住,此刻让学生作业,自然是水到渠成,不再有不知如何下笔的窘迫。
四、想想画画——展现自我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触觉,相信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表现一下了吧!别急!先看看老师的作业要求吧!作业要求:
1.表现印象最深的触觉感受; 2.表现与众不同的触觉感受; 3.用油画棒或水粉在你选择的纸上表现。
选择作业要求中的其中一种,根据你需要表现的触觉感受用油画棒或水粉在黑纸或白纸上表现出来。比比谁画的触觉最特别。
五、相互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么多的作品表现了不同的触觉感受,请同学自己介绍一下呢,我们看看你画的触觉感受对不对?
5篇三:王青《成长》教学反思
《成长》教学反思
王青 四(7)班语文实习老师
《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但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都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就家长包办的生活。根本就没什么生活经历,不懂得劳动锻炼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中心问题,通过画出相关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写出自己阅读感想等方式展开。通过学生的解答,孩子们都能够准确的概括出约翰是一个自立、独立的孩子。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深入学习文章,我提示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约翰身上所具备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接着引导深入学生学习本文,我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频度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先是极少数学生谈点浅显的体会,此时,我给学生谈我读后的体会,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走进约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从现在做起,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做事坚持到底的精神,愿意自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好男好女。
在教学中,采取了“猜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对课文细细品味的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然后在印证的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及品质。但是,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预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有点太顺了,少了点意味。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的时候,引导能力还是欠缺,而且知识点讲的太多,感觉很杂乱,重点不够突出。以后还要多多学习,好好努力才行!篇四:教学反思写些什么 教学反思写些什么
教学反思写些什么
教学反思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学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2、写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4、写学生表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让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课堂结束后,还要看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是否有了提高,提高的幅度有多大。我们不要只看整堂课气氛活跃,但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跟课前比较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并没有达到课堂的高效。
5、写改进的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一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篇五: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呢?
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
二、自觉性反思的特点
第一,每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第二,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觉性反思应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反复循环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达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第三,自觉性反思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感想、启示、教后记的形式。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4、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
四、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1、激发兴趣,加深记忆
对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之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可以加深记忆。
2、信息量大,效果显著。
多媒体的多种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