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民生 创新机制 倾力构建文明和谐惠民社区
关注民生 创新机制 倾力构建文明和谐惠民社区
———中共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委员会
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场直社区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社区办公室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辖区居民2852户,常住居民7671人,暂住人口630人。下辖4个居民委。社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小组30个,有党员172人。社区内有各类社会组织6个、协会10个,商户98家,驻区单位10家。
随着垦区“抓城、强工、带农”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撤队建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农场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农场社区建设、管理和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促进文明和谐惠民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社区建设工作在夯实基础、完善组织、关注民生、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服务居民、队伍建设、典型示范等方面狠下功夫,着重从强化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员作用发挥、促进共驻共建等方面着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尖山特色的和谐惠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文明和谐惠民社区建设步伐,成为了九三垦区乃至黑龙江省社区建设工作的“排头兵”,先后接待了省、总局以及垦区内外各级领导参观检查40余次。连续六年被九三管理局党委授予“先进社区党组织”、“文明和谐社区”荣誉称号。2010年被农垦总局授予“平安社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佳“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一、采取“三抓”,强化党组织建设
高质量、管理高标准的原则,以“社区硬件达标化”为抓手,健全了社区职能机制;以“社区建设标准化”为目标,规范了社区建设体系;以“社区自治规范化”为手段,完善了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管理网格化”为导向,提高社区综合管理效能;以“社区工作专业化”为方向,培养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以“社区建设社会化”为指南,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以“事务办理便捷化”为平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社区内设有功能齐全的健身房、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图书馆、远程教育学习站、棋牌室、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艺体排练室等娱乐场所。在社区服务中心设党建、群团、司法、信访、警务室、医疗中心、尹彦工作室、最低生活保障、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物业、城管、环卫、供水、供热、文化、家政服务、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19个服务窗口,开展了“46项优质便民服务创建活动”,其中尹彦工作室是垦区第一个用名字命名的社区专职职能机构,在扶低支富和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农场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为社区配备电脑80台;增设电视机26台,DVD教学专用设施20台套,建宣传长廊 50 延长米、橱窗8个,党建台账簿册25个,帮扶、民调、文化、心理疏导等45项台账簿册,制作各种工作图板39块,文化宣传图板48块,长效机制20余项。社区“一门式”、“一站式”办事大厅600平方米,党员电教室3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1200平方米,社区爱心超市800平方米,社区图书馆800平方米。同时,加强了保证经费、落实待遇工作,解除社区干部后顾之忧。先后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76.8万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人均月工资1400元,居民小组长
部门领导和老师为党员进行专题辅导。以老干部支部为依托,创建了“读书协会”,经常开展学习交流、座谈讨论等活动,经常参与活动的居民数百人,辐射和带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同时,通过设立业余党校、职工业校、人口学校、法制培训基地,为更多居民提供了党的知识、致富知识、法律知识、畜牧养殖知识、种植业知识、科技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9次,培训居民1200余人次。二是促作用发挥,创新党员服务方式。按照党员的特点和特长,把社区党员具体划分为“政策宣传型”、“环境卫生型”、“民生服务型”、“扶贫帮困型”、“纠纷调处型”、“引导创业型”等“六型责任区”,入区党员达140余人。通过创建“六型责任区”,使不同身份的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在责任区党员的带动下,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发展到435人,每年志愿服务活动达到40余次,提供法律援助130余人次,化解邻里纠纷53起,协调解决供热排水问题10余件,接待服务电话659个,处理率100%。办理《求职登记证》568个,《再就业优惠证》98个,推荐就业岗位123个,实现再就业262人。王丽是场直第一社区居委会的一名居民小组长,自担任居民小组长以来,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对辖区进行走访巡视,发现可疑或推销商品人员就进行盘查。去年10月她发现一小区铝合金门被盗,及时向居委会主任汇报,由于报案及时,为公安分局破案保证了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便破获了此案。今年1月第三居民委居民张丽娟的丈夫因患心脏病突发病逝,她本人患有白内瘴,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儿子在管局重点高中就读,这无疑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社区党总支得知情况后,为其安排了文化长廊管护工作,每月工资500元,冬季清理
通过一起下棋、一块探讨棋艺的方式与小袁逐渐成为“忘年交”,最后帮助他化解了心中的矛盾,重新以乐观的态度开始工作,并帮助他再次成了家。农场有“留守生”62名,这些孩子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叛逆、孤僻等特征,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尹彦了解后,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针对他们的不同爱好和性格特点,和他们一起做功课、爬山、玩游戏,逐步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将他们由自闭的状态引导到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上来,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尹老为“好爷爷”。63岁的老党员高敬泽主动承担起帮扶贫困户亢振维家庭的责任,每年提前为亢家准备好过冬用的取暖用品,还动员妻子常年照顾亢振维双目失明妻子的生活起居。去年8月家住场直的李佳圆,在收到吉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忧虑。入学需要交纳的6000元学费,对于收入高的家庭,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李佳圆和她的父母真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李佳圆的父母已经下岗多年,母亲长年有病,仅靠父亲打零工的收入维持日常生活。李佳圆的父母下岗这些年,一直都靠亲朋接济,虽说再去借钱有些儿强人所难,可为了让李佳圆能去读大学,李佳圆的妈妈顾不得脸面,还是到亲朋哪儿去借钱,就是这样仍没有凑齐学费。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时,社区党总支部号召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为李佳圆捐款。当社区总支书记王民德为李佳圆送来了7000元的捐款时,一直闷闷不乐的李佳圆笑了,她终于可以圆大学梦了。在社区党员们的带动下,许多居民骨干积极参与到社区困难救助行列中来,对空巢老人亲情关爱,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给失业人员鼓舞信心,受到居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在社区形成了“老有所养,贫有所
源的社区党建新格局。三是实事联办。为了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党总支与共驻共建单位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由于个别楼房年久失修、物业管理相对滞后等原因,当遇到渗水井清淘、下水管道老化、堵塞等难题时,居民常常到社区反映。社区党总支会同共驻共建单位及时召开居委会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几年来,驻区单位在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难题上,出动人力100余人次,提供资金20余万元,把共驻共建落到了实处。
虽然我们在推进文明和谐惠民社区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文明和谐惠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社区民主自治力度、社区服务力度、社区文化建设力度、社区环境改造力度、社区共建工作力度,为把社区早日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区而奋斗。
第二篇: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
芒市市委书记蔡四宏
芒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芒市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被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芒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温总理“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的指示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教育事业在规范、平稳、安全、有序中实现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抓好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控缀保学”取得明显实效,义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初中毛入学率102.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7.95万平方米: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逐步优化,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大力推进医改步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医疗卫生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和看病贵问题。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工作,使广大因病至贫或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十一五”期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711人,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180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和低保边缘户496人次,发放救助金74万元,为农村低保户、“五保”供养对象和边民助缴参合费247万元;市、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登革热、甲型HIN1等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得到及时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筹资水平分别提高到99.9%和140元: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逐步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大力拓晨就业榘道,就业问题得到妥瞢解决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市始终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自主创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每年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扎实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开发就业岗位21962个,实现城镇人员就业12392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9068人,完成再就业培训2536人,发放各种再就业补贴31703人次1613.4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大力抓好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我市始终高度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不断建立完善城乡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操作一体化制度,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有效保障了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7296户15447人,农村低保对象13959户32553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3449.37万元。
二是加强救灾救济制度建设,全方位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下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1024万元,下拨救灾救济大米472吨、棉被1346床、衣物2.99万件等物资,专门用于解决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滑坡泥石流地区搬迁和灾区、贫困山区灾民的基本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12月芒市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之一,2010年全市有11.72万人参保,参保率71.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参保任务11.31万人的104%。目前,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65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实麓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近年来,芒市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在推动民生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少数民族民生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25万元,实施项目658个,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培训等方面,实现脱贫人口10万人,树立了一批“兴边富民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示范村”。项目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种植养殖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生产生活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形成“粮、糖、茶、畜”为支柱,“咖啡、贡米、晾晒烟、坚果、奶水牛”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自2007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937套,建筑面积47774平方米,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1070户、加固改造2200户,完成芒市华侨农场危房改造1812户.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按照“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以新城带动老城”的理念建设城市,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城市街道“穿衣戴帽”“开墙透绿”改造工程和城区20余条道路改造及新建工程.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是敬老院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省、州加大敬老院建设的机遇.于2007年开工建设芒市敬老院。现已建成敬老院3所,集中供养来自全市的“五保”老人330人,使全市“五保”对象(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鳏、寡老人)拥有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家园,使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民生问题无小事,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芒市已经成为桥头堡黄金口岸的中心城市。面对新起点、新形势和新挑战,芒市人民满怀憧憬,信心百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芒市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半月评论:把根扎深
翻开报章,重庆的“三进三同”全面推进,湖北的“三万活动”进村八户,云南的“新农村指导员”实事实干……一时间,干部下基层热浪阵阵,扑面而来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gkz6.net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人民群众是深厚的土地,共产党人就是生长的大树。把根留住,把根扎深,才能风摧不倒,雷也难轰。
第三篇:2011第16期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
芒市市委书记蔡四宏
芒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芒市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被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芒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温总理“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的指示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教育事业在规范、平稳、安全、有序中实现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抓好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控缀保学”取得明显实效,义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初中毛入学率102.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7.95万平方米: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逐步优化,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大力推进医改步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医疗卫生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和看病贵问题。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工作,使广大因病至贫或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十一五”期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711人,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180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和低保边缘户496人次,发放救助金74万元,为农村低保户、“五保”供养对象和边民助缴参合费247万元;市、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登革热、甲型HIN1等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得到及时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筹资水平分别提高到99.9%和140元: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逐步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大力拓晨就业榘道,就业问题得到妥瞢解决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市始终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自主创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每年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扎实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下岗失
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开发就业岗位21962个,实现城镇人员就业12392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9068人,完成再就业培训2536人,发放各种再就业补贴31703人次1613.4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大力抓好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我市始终高度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不断建立完善城乡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操作一体化制度,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有效保障了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7296户15447人,农村低保对象13959户32553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3449.37万元。
二是加强救灾救济制度建设,全方位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下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1024万元,下拨救灾救济大米472吨、棉被1346床、衣物2.99万件等物资,专门用于解决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滑坡泥石流地区搬迁和灾区、贫困山区灾民的基本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12月芒市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之一,2010年全市有11.72万人参保,参保率71.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参保任务11.31万人的104%。目前,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65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实麓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近年来,芒市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在推动民生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少数民族民生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25万元,实施项目658个,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培训等方面,实现脱贫人口10万人,树立了一批“兴边富民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示范村”。项目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种植养殖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生产生活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形成“粮、糖、茶、畜”为支柱,“咖啡、贡米、晾晒烟、坚果、奶水牛”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自2007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937套,建筑面积47774平方米,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1070户、加固改造2200户,完成芒市华侨农场危房改造1812户.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三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按照“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以新城带动老城”的理念建设城市,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
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城市街道“穿衣戴帽”“开墙透绿”改造工程和城区20余条道路改造及新建工程.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是敬老院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省、州加大敬老院建设的机遇.于2007年开工建设芒市敬老院。现已建成敬老院3所,集中供养来自全市的“五保”老人330人,使全市“五保”对象(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鳏、寡老人)拥有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家园,使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民生问题无小事,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芒市已经成为桥头堡黄金口岸的中心城市。面对新起点、新形势和新挑战,芒市人民满怀憧憬,信心百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芒市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委会被选举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
主持人您好!
最近我们村开始换届逸举.我想请问,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有没有时被选举人的学历进行规定?’另外,我们村两委由5人组成,其中2人是亲戚关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的爷爷与村支部副书记的爸爸是亲兄弟关系,请问他们能不能都当选村两委成员?
安徽齐书
尊敬的齐书读者:
您好!
您的来信我们已收到,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2010年10月28日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第十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第十三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另外.2011年6月24日修订的《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四、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综上所述,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被选举人的学历进行规范性要求,也没有对亲属关系可否参加村委选举做出明确规定。不过,《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五条还指出,对候选人的具体要求,村民会议可以根据本村情况在选举办法中作出规定。您及您所在村的村民如果对被选举人普遍存有异议,可依法召开村民会议进行协商。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半月评论:把根扎深
苏北
翻开报章,重庆的“三进三同”全面推进,湖北的“三万活动”进村八户,云南的“新农村指导员”实事实干„„一时间,干部下基层热浪阵阵,扑面而来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gkz6.net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
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人民群众是深厚的土地,共产党人就是生长的大树。把根留住,把根扎深,才能风摧不倒,雷也难轰。
第四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天津农村2011(4)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对津南区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
鲍伯丰
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成效
咸水沽镇现有13个社区,10万人口。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一直走在津南区的前列,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村改居”的数量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咸水沽镇加大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各社区也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创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协调辖区单位共育共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见乐、便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咸水沽镇还结合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出资举办还迁村社区化建设培训会。邀请南开大学唐忠新博士进行授课,全镇27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和13个社区居委会成员参加了培训。唐忠新博士围绕“城镇化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城镇化建设与村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城镇化社区的突出任务和操作”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使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一)硬件投入不断加大
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各个社区居委会积极克服困难,开辟文化阵地,设置了各式宣传栏、阅报栏等,新建了图书室及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站。镇政府也积极投资治理大街小巷,改装安装照明灯,新建、改建绿地,打造整洁优雅的社区环境,为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组成成份日益丰富
一是参加人员日益多元化。由过去老年人逐渐向青少年延伸。除了城镇居民外,外来务工人员、党员干部、退休教师等社会成份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二是活动日趋经常化。过去大都是小群体、小范围,如今每天早、晚不同时段,在小区、公园、广场,到处都能看到三五成群,自发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的群众队伍。群众不光自娱自乐,而且相互交流。三是形式日益多样化。如今,社区文化已从过去的戏曲、书画、健身模式,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三)精神文明主阵地作用日益突出
1、提高了居民的精神境界。例如光明楼居委会组织干部及部分楼门长于4月28日参加镇里组织的“咸水沽镇新型社区居民文明礼仪”辅导讲座,会上听取专家从走、站、座、语言、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明礼仪的讲解。通过讲座,使群众们丰富了文明礼仪知识,规范了各种礼仪行为,提高了自身素质和修养。三八妇女节这天,咸水沽镇红旗楼社区以提升全民素质、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了庆“三八”系列活动。活动中,红旗楼社区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倡议,倡导广大居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携手共建健康、文明、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文明督导员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宣传环保节能知识、文明礼仪规范。社区居民和辖区内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在创建环保模范城,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横幅上签字,表达了共建绿色和谐社区的心声。随后,伴着铿锵的锣鼓、喜庆的秧歌,该社区的妇女群众和孩子们健身游戏,将居委会大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另外,社区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弘扬了正气,抵制了 16
陈规陋习和歪风邪气,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增进了群众之间的团结。社区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安定。
3、发挥了社区与社会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镇政府的工作部署,被加工成各种社区文化产品,在群众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有的社区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广泛开展环保、普法、党建知识宣传活动,为津南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4、发挥了老年人的余热。津南区咸水沽镇益华里社区坚持办社区老年大学六年之久。六年来,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经费帮助,使许多老年人在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他们焕发了青春,为社区文化建设经济献言献策,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随便弄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
(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小区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极少,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三)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四)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
三、以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奠定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及组织基础。只有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以社区就业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才能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良好生活环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为此,一要结合当前形势变化,根据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健全和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同时,加快社区党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推市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群众、社区居民对街道党组织和辖区党组织的公认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二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大社区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群众谋利的本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模范行为树立社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三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通过广泛开展社区“党员奉献日”、“我是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在为群众服务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强大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障。
2、加强社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是社区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对于加强社区成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观念,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一是发挥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启动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从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为了加快社
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建立一个启动机制,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条件,政府应当积极承担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作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制定扶持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二是发挥好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具体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当严密组织,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有序推进。三是发挥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宏观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作好规划和制定政策两方面的工作。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性的群众运动,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不干预基层和有关各方面的实施活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政府应当鼓励社区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4、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培养,因人制宜安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石,它经过高度的整合,抽象之后,往往被浓缩进主流文化之中,成为支持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然而,社区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研究如何避免社区文化建设中千篇一律局面的出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改变单纯由政府办文化的组织方式,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文化,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存”之路,其中共识是前提,共建是重点,共办是合力,共荣是目标,共存是目的。
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因此要吸引他们广泛参与,就必须开展适合不同口味和需要的活动项目。社区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适合大众口味的大合唱、秧歌队、晨练队,又要有适合少数人口味的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既要有适合老年人的老年文化协会,又要有青少年喜欢的社区学习乐园。因此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做到多样化,千方百计激发、引导居民参与,将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参与率,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全民共乐的目的。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树立“共驻互动”的理念,结合居民的文化需求,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共享的形式新举措,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筹建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共建网”;通过完善、健全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责任机制,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以群众日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中心,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贴近生活、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从而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5、适当拓展一些有偿服务和文化经营项目,以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
社区文化活动应逐步由福利型的无偿服务过渡到一种文化经营机制。这种有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辟不但可以弥补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给社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带来活力,而且还能大力支持社区的其他各项活动,从而大大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以保证社区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因此,各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艺术节、文化夜市、文化汇演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对某些项目收取一定的成本与管理费用。
(作者单位:津南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毛科军
第五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摘要: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综合实力也有高低之分,想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还需要解决许多难点。因此,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现结合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社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正确处理社区文化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从而构建出和谐文明社区。
关键词:社区文化;宗旨;和谐;建设途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满意的成绩,通过发挥社区文化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重点,极大地陶冶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情操,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全国各地,一些地区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因此,政府因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践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一、和谐社区的涵义
和谐社区的概念来自于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和谐社区是一种以和谐为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当代人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理想而实施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和谐社区建设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
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广大社区群众,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从而调动他们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社区居民平等地享受文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家园意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社区文化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
1、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平台。它的发展体现一个城市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健康和文明程度是城市形象的标志。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状态对于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社
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备鲜明的个性,涵盖居民诸多生活内容的文化形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支撑。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和谐社区建设对整个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辐射作用。
2、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和谐社区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区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通过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优美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倡导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知奋进的环境。通过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同角度展示本地区文化的魅力和发展成果。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和谐社区的核心和基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和谐社区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对每个人来说,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风尚、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需要,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亚峰.关于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 王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冷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