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载体 完善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筑牢基础
创新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又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响应中央号召,通过企业自身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创建。要以构建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坚持“以情感求和谐、以文化育和谐、以人才筑和谐、以发展促和谐”的指导思想,推动企业和谐创建与发展的双赢。
一、搭建平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情感凝聚人、用环境培育人、用制度激励人,努力构筑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注重情感凝聚,推行亲情管理。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把情感注入到日常的管理之中,彰显人文关怀,要关心员工待遇,规范员工的劳动合同、福利待遇、各类保险和休假制度,确保对员工有利的得到落实。在关心员工生活上,要多交心谈心,把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建立扶贫帮困基金,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倡导领导干部对口帮困,及时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对确有特殊困难的员工,更要努力做到思想上帮助,精神上安慰、生活上关心、经济上补助、情感上交流。二是坚持公平竞争,营造创业环境。公平竞争,必须用人公平、公正,决不允许个人决定用人权,要坚持平等、民主、任人唯贤的原则,搭建适合于每位员工施展才华、激发创造性思想的工作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会干事的人受重用,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三是建立维权机制,和谐劳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根本,要通过成立职工生活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的生活、生产、安全、质量、劳动工资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对企业、员工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都以合同的法律效应进行明确,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安全感;要探索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参与员工工资改革,从维护员工的角度出发,谋求员工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充分体现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民主和谐。
二、育才兴企,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把人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有效发挥出来。要坚持“以人为本、聚才兴企”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有利于实施人才工程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强企战略领导小组,加强人才队伍的组织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企业的长远规划中,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积极发掘人才、用好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 2 设水平。
二是拓宽渠道,抓好教育培训。要充分注重结合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专业培训上必须要以企业培训中心为主阵地,采取函授、专家讲座、联合办班等形式定期组织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选送骨干员工、技术尖子到大专院校学习等有效方式;在岗位培养上,积极通过开展五小成果、技术比武、技能考核、导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带动员工钻、学、比、拼,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机制,营造成才氛围。一个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有利于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此,要建立岗位责任机制、人才兴企机制,积极做好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尤其要以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
三、塑造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旗帜,是构建活力和谐企业的有效载体,企业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创设文化载体,坚持把固化文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团齐抓共管、员工积极参与”的格局。
二是要加大投入,努力搞好硬件建设。要通过资金的逐年增加,建立和完善活动中心、图书馆、各类球场、企业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全力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业余文化需求所必需的活动场所。
三是优化环境,全力打造企业形象。要不断注重培养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理念识别、形象识别、行为识别系统,既重视内涵,又重视外延,不断扩大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同时,要通过环境整治、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大力提升企业形象。
四、反馈社会,实现外部环境和谐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是国家的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构建活力和谐企业,必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把自身的发展成果反馈给社会。
一是诚信为本,力求企业与客户的和谐。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样也是企业的命脉。加大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必须达到把诚信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使客户切实体会到企业的诚信理念、和谐氛围。
二是守法经营,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比谁都更加明白守法经营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合理不合法的经营现象十分容易蒙蔽企业管理者,在则家大业大,企业上上下下往往由于对市场法规、经营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很容易出现同法律相抵触的行为。为此,要加大学习《税法》、《产品质量法》、《会计法》的力度,倡导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知法、懂法,能够以 4 法律的熟悉指导企业的守法经营。同时也要开展好回馈社会的各类公益活动。
三是安全至上,做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要不断落实安全保护措施,不断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自然环境,从严管理、加大整治的投入力度,提供经常性的安全服务、安全培训,对矿山尾砂坝、炸药库等重点部位存在的隐患必须以“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指导下抓监管,使员工在岗位上有明显的安全保障。
总之,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党政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需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探索创新,达到以企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二篇:加强领导创新载体完善机制-三明科学技术协会(本站推荐)
三明市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情况汇报
三明市人民政府(2010年7月8日)
首先,热烈欢迎符组长带领省政府督查组一行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这对我市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纵深推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一次极大的推动和鞭策。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6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和《福建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强化领导,明确重点,健全机制,全面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公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基本达到纲要提出的目标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1.成立机构。2006年9月,成立三明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科协、科技局等18个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确定工作要点,加强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整体推进纲要得到有效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科协,承担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各县(市、区)也先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市级相关部门建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科普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2.制定方案。2008年5月,立足市情,制定了《关于印发三明市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政文„2008‟63 号),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对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做出总体部署。
3.明确职责。各牵头部门根据《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分解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责任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负责制定本系统的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督促。
(二)开展主题活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纲要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落实。市主要新闻媒体和市级重点新闻网站,围绕主题活动,办好科技专题、专栏、专版和专门频道,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并广泛开展全国科技〃人才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建设节约型企业、建设新农村户用沼气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三)实施主要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认真开展“科普七进”活动,即科普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形成全省科普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品牌,实施“四个主要行动”,即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现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 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1.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大增强。一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育和管理得到加强。立足课堂主渠道,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体系,全市86.5%的中小学校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足开齐科学课程和科学实验课。加强对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和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科学教育教材建设,让科学教育贴近生活,如小学编写《乡土教材》,初中编制《三明地理》、《三明历史》;各中小学校依据地方与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如三明一中的《文笔新泉》、《古典诗词教学》,三明二中的“走进文化名人教学”系统校本教材,市教育局编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深受学生欢迎。二是农村未成年人参与科普活动机会明显增多。以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加大科技教育资金投入,“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71所。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于2008年3月前全部建成使用并通过省级验收,共投入经费3227万元,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推进城乡教师帮扶、交流制度,辐射新科技信息,把开展“送教下乡”与“带课进城”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部门主动作为,如市妇联重点推进社区、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等家长学校建设,做大做强关爱留守儿童品牌,提高母亲科学素质,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重要作用。三是课外科技活动广泛开展。教育和科技、科协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推动青少年校内外科技活动开展。广大中小学校每年制定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利用班 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崇尚科学、心理生理健康等知识普及。每年组织或举办我市中小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鼓励高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发现和培养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继2008年我市成功承办第23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后,我市在第24、25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又获佳绩,获奖近百项。今年4月,我市承办全省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我市参赛队伍和获奖成绩人数又创历史新高,41个队获奖。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共举办科普(技)讲座64次、科普(技)展览40余次、科普(技)竞赛60余,中小学受教育面达100%。四是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组织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校园和科普基地,开展院士专家科普报告团老区行、科普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科普挂图校园巡展等活动,向学生宣传普及科学知识。院士专家科普报告团在我市做《星空探密》、《如何提升青少年创新课题研究的质量》等50场(次)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强的科普报告会,1.6万多青少年接受了深刻的科普教育。
2.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显著提高。一是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组织部门制定《“十一五”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科技培训规划纲要》,对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开展新一轮科技培训,力促党员掌握2-3门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加强对农村青年、妇女、农业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 培训。2006年以来,全市培训农村技能劳动者10万人,实现4万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236人获绿色证书,862人获农民技术员职称、174人获农民技师职称;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化“村会协作”活动,结协作对子2100多个,年平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00多期,受训3.5万多人(次),共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0余项(次)。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在农村开设各县农函大分校、乡镇教学辅导站、村辅导班,形成上下贯通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科普网络,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能力增强,近年来各成员单位共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2.3万多次(场),培训农民106万余人次。组织专家送技术上门,先后组织19批72名专家、在职市管拔尖人才到12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员培训等活动。开展星火科技培训,建立市县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管理制度,形成食用菌、名优果茶、竹林开发、畜禽养殖等支柱产业培训计划,现有3所国家级星火学校。三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万名科技专家进千村、科普快车山区行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入户、科技咨询服务站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三年来,共组织2000余名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00多次,辐射500多个村庄,近20万农民参加了活动,向农民赠送20万余册科普图书和光盘。四是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和创建活动。抓好“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建设,认真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南方红豆杉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培育”项目和省星火计划“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大科技专项“三 元区人工速生材高效利用产业化示范”、“宁化特色畜牧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产业示范”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和指导工作,产业带建有19个市级星火创新龙头企业和13个农作物优良种苗基地,承担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占全市的70%以上。开展全国和省级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百强农技协”评选活动。2006年以来,我市6个协会(基地)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4人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科普带头人称号;18个协会(基地)获得省科协、财政厅授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10人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科普带头人称号,17个协会获省科协“百强农技协”称号,争取国家、省配套奖补资金250万元。持续开展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创建活动,三明市、永安、泰宁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先进市(县)称号,并有全国科普示范县(区)2个、省级科普先进县4个和省级科普示范街道、社区37个。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 “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市农村青年技术创业致富带头人”、“市农村青年科技创业致富示范基地”评选、表彰活动。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整合“三明农业155”、“林业96355”、“三明星火网”、“三明农副产品供销网”和三明科技信息体系等各部门公共信息资源,综合运用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资源管理技术及其它信息技术,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省地县协同运作建平台、县乡村一线贯通作服务”的农业信息化大格局,三明市农业155网站走在全省农业系统同行业第一。建立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队伍,全市共有7982人取得农民技术职称,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起到了人才支撑作 用。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积极争取省上支持,已有10名专家学者到我市有关部门、县(市、区)担任科技副职;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36人;由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首次在三明招收培养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选调生、选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等计划就业项目招募、派遣工作,2006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考聘用到我市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3528名。截止2009年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8万多人,其中农民技术人员8344人,农民高级技师和农民技师247人,农民助理技师 1265人,生产能手3.86万人,经营能人2.9万人,能工巧匠3656人;1733个行政村共选聘农村“六大员”1.5万多人,农村科普宣传员1481人。
3.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一是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培训资源,形成农口、劳动保障、科技系统以及工青妇残联等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全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立一批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培训服务网络;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已经覆盖全市11个街道、72个社区、74个乡、57个镇、1723个行政村;建立10个高技能人才基地,技术工人中有1人享受政府津贴、18人获得省以上技术能手称号。形成具有三明技工教育培训特色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格局,市区三所技工学校整合组建高级技工学校已经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大力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2006年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4.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0.75万人,开展岗位练兵5万多人次。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市总工会还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有关规定,维护城镇劳动人口的学习权和发展权。二是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将《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科学发展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作为教材,举办各类培训班,有16.2万人次参加培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技能、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禁毒防艾以及疾病防治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抓好高危行业、特别是煤炭、矿山以及特殊工种和当地龙头企业的农民工岗位提升培训。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2006年以来,全市组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5万人次,培养技术工人14.5万人,其中高级工0.7万人,技师以上0.27万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22万人次;开展创业培训2.5万人次;技工学校招生0.85万人。四是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和“厂会协作”、“金桥工程”活动,紧密围绕自主创新主题、企业技术难点、技改重 点、技术创新等,开展课题攻关、技术研发、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活动,三钢(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全市有4个企业被评为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积极推进企业科协建设,全市建立企业科协143家,组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引进项目”工程,有7个院士项目在我市企业落地,成立4个“院士工作站”。五是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市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以文体、科教、法律、卫生、涉台教育、环保、计生以及就业与社会保障进社区的“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活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海西科普大讲坛”、“现代女性大讲堂”、“健康教育进农村”等活动,市区还建立“社区科普流动图书馆”并免费开放。六是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重点科普活动,加大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我市有50多个社区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机构,社区普遍开展“讲科学文明、建和谐社会”科普宣传活动,37个社区已被评为省、市科普示范社区。
4.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是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把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组织人事部门把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工作列入《2007-2010年三明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设有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题目,面试环节增加领导能力测试项目,其中包含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内容。自2003年以来实行市管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以来,考题中科学知识题目占一定数量。二是各级机关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调动,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增强。市委学习中心组带头每年组织专题科技理论知识学习讲座。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科学技术专题学习。市直机关工委派出巡听小组,对专题学习进行督导落实,对领导干部进行科普知识测试,促进领导干部提高学习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建立了全国首家机关科协工作委员会,全面推进“科普进机关”工作。机关科协专门编辑下发学习辅导材料,为机关干部学习科普知识提供资料。三是各级党校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2006年以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分别在处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进修班、妇干班、公务员任职班、公务员初任班等班次,先后开设了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等25个专题课,受训学员达2770人次;7次开办以“三明实施科技强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主题的学员讲坛,组织学员结合实际深入探讨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采取的对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召开“书伴我行,书香三明”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全市发出《全民读书活动倡议书》,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高层次科技报告会、科普讲座。2006年以来,开展了“院 士专家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做了18场(次)科普报告会。2009年我市与省科协联合承办了题为《应对挑战,科学发展》的福建省第九届学术年会,5位院士、20多位专家及2000多名省内外科技工作者汇集三明,共举办13项大型活动和5场海峡两岸专家论坛、14场省级学会主题论坛,交流推广新思路、新方法。
(四)实施基础工程,夯实公民素质建设
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成效显著。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已形成。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为全市中小学配备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达标普通高中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广大中小学校在校园内设臵科普宣传橱窗、科技活动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等,并购臵必要的科技制作器材和设备。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常年联合开展各项青少年科技技能竞赛、评选表彰、辅导员培训、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市委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科技教育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撰写了400多篇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进行研讨和交流,并选送优秀论文和科教工作者发明及科教制作作品参加了省级交流、评审,取得较好成绩。
2.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初显成效。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开展“创新型三明”文艺系列创作活动,评选出展览作品305件,获 奖作品120件。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举办“华宇杯”首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普动漫创意大赛,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创建海西(三明)数字科普馆,设有科技前沿、科技博览、科普动态等11个大栏目70多个子栏目,至今共发布7415条科普信息,2965幅科普图片,被群众誉为三明人自己数字科普网,并与三明市44家重点网站结成网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有所发展。形成了报纸、电视、广播、刊物、手机等六大载体互动联动、优势互补的新型科普传播形式。三明电视台、三明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以及《三明日报》科技专栏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均不断增加,“科技之光”、“科普天地”、“科普之声”等科技栏目影响广泛。着力抓好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科普传播载体建设,成立三明科技声像中心,先后投入经费近40万元购臵声像设备,由中心人员采编制作节目,并与三明电视台联合开办《科技之光》栏目。市数字三明建设办利用市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对我市科普、科技工作信息进行宣传发布,累计发布相关政务信息达1700余条。“三明科协网站”等网站开设专栏解读《纲要》的重点内容,宣传各地实施《纲要》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联合三明移动公司出版了《移动〃科普--民生资讯通》、《商务随心通》、《农家致富通》等系列丛书,共印制10万册,成为“流动”科普馆、“掌上”科普馆。
4.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大突破。加大投入,建设以海峡闽中科技馆为龙头的科普场所。2006年6月,动工兴建三明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总投资1.9亿元,2009年11月竣工,其中科技馆 总投资3600万元。该中心总建筑面积5.43万平方米,室外广场1.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93万平方米,其中市科协获得地上第三层全部楼房和地下停车场大约2.95万平方米的产权;设在科技会展中心的海峡闽中科技馆总面积为1.09万平方米。大力建设科普设施、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我市现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23座,其中市级青少年宫和儿童活动中心各1座,县级青少年宫3座,县级儿童活动中心12座,县级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中心6座;社区科普大学6所;博物馆6个、自然保护区5个、陈列馆3个。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对科普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快市区综合性的科技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抓好市区科普画廊的“建、管、用”工作,科普画廊由两区科协负责管理,统一制作版面,每两个月更换一次版面;加强青少年宫、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场所建设,丰富内容、增强科普教育功能;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制定《三明市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在全市开展“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建设和评估工作,建有科普教育基地35个(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9个),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2个(其中全国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个,省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个),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个。推动科研院所、大学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加大对公众开放的力度,各部门积极协调本地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向社会公众开放。
(五)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纲要有效落实
1.制定规章制度。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 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中的规章、制度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如:《2007-2010年三明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三明市科普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十一五”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科技培训规划纲要》等。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如: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事局制定“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适时对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加大财力保障。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三明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明确市、县两级科普专项经费,并逐年递增问题,要求各县(市、区)要按照“每年增加科普经费不少于人均0.05元” 的要求,把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此外,市财政每年就慰问专家、科技工作者,农函大等工作都另有专项经费安排。
3.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学校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依托市教科所,通过实践、进修、培训、教学观摩研讨等途径,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500多位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班、研讨班。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科技辅导员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壮大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业人才,专门成立未成年人科技、科学教育与培训领导小组、科技教育组织。解决落实科学教育教师编制,挑选具备相关素质的人员充实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组建科协组织。发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学会作 用,每年召集各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成立三明市科普讲师团,发展首批团员10人。发展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有会员87人,并成立三明科教影视协会,发展会员60人。建立三明科普资源共享联盟,发展会员44家;整合科普人力资源,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形成。目前,已有14支1100人构成的科普志愿者服务分团。涌现出一批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辅导员,有3个单位和8名科技辅导员获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有6个单位获得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总的来看,我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一些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科学素质工程》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存在“重经济、轻科普”,“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对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机关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和交流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市、县、乡(镇)三级经费保障力度不够,科普投入难以适应需要。目前,科普经费高于人均0.5元的只有3个县(市、区),达到人均0.5元有6个县,低于人均0.5元的还有3个县(区),最低的科普人均经费只有0.26元。三是科普保障条件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够强。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经费投入渠道单一且不足,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和提高。四是资源整合不到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滞后。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发、集成、服务这三个环节上,还比较薄弱。五是科普场馆设施难以满足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大部分县科普场馆设施建设滞后,制约 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大众传媒科普宣传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下阶段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督促各级政府将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考核内容;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自觉把相关纳入各自工作规划和计划,发挥各自优势,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大科普工作投入。按照《科普法》要求,把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增长逐年加大投入。
(三)建立健全科普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组织管理、社会责任、保障条件及考核监督办法等操作性强的科普工作具体措施,确保全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整合资源促进共享。进一步整合科学教育资源、科普人力资源、科普设施资源,发挥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载体作用,促进科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三、建议
关于加大山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力度的建议。海峡闽中科技馆(科技会展中心三楼)项目建设经费严重短缺,馆内装修和购买展教具资金缺口较大,为使科技馆早日发挥应有的功能,恳请帮助协调,将该项目作为全省重点科技场馆建设项目,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同时,建议省上出台扶持老区、苏区科技场馆建设的优惠政策,为老区、苏区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创新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企业(精选)
创新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企业
——市公司工会2012年工会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黄梅县供电公司工会 吴姜荭
近年来,黄梅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和创新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凝心聚力,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搞好民主管理“大合唱”。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的有效途径。公司党委高度重视,把民主管理纳入公司重要的议事日程,与日常管理工作同步展开,着力构建了由“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实施,纪检监督检查,工会协调推进,职工主动参与”的大工作格局。突出强化了“三个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做到组织有保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行政主要领导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以及科室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机构,并延伸到班组,各基层站所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三级网络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建章立制,做到制度有保障。以《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公司《民主管理办法》、《基层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职工代表巡视制度》以及《总经理联络员制度》等基础管理制度,使民主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统一思想,做到人员有保障。大力开展《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的学习和宣贯,通过各类会议、制作宣传栏、编印学习手册、网上知识答题等形式,广泛开展《纲要》的宣贯和学习。公司还适时地组织开展了职工代表培训,就“如何当好职工代表”、“如何选好职工代表”、“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及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好的“合理化建议”等展开了“大讨论”。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职工代表民主参政能力,增强了广大员工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二、丰富载体,畅通渠道,打好民主管理“主动仗”。丰富活动载体是民主管理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才能扩大民主管理的影响力,打好民主管理“主动仗”,使民主管理真正取得实效。
一是畅通参政议政渠道,凝聚人心人气。职代会是落实民主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具体体现。一是坚持每年召开职代会确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和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出台事关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文明创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民主评议干部;二是坚持职代会闭会期间的民主管理,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讨论审议涉及到公司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项。2011年召开了2次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讨论审议出台了公司《绩效考核管理相关制度及办法》和《职工疗、休养管理办法》。三是重视职工提案办理。2011年共征集提案19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条条有回复,提案回复办理满意率达100%。二是畅通厂务公开渠道,增进理解信任。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职工关心的、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和职工最想了解的“疑点”问题,作为厂务公开的重点。坚持重大问题以公开求共识,职工敏感问题以公开求公平,工作难点问题以公开求突破,干部管理问题以公开求公正,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职工投身于公司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畅通沟通交流渠道,营造和谐氛围。为全面构建和谐企业,我们积极发动和依靠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始终把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领导与职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建立“总经理联络员制度”、“领导挂点联系制度”、以及网上开辟“领导信箱”、“职工论坛” 等多种渠道为职工民主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在公司形成了广开言路、广纳良策、广聚人心的民主、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2010年,我公司信通中心王爱林主任提出的《优化运行方式降低电网损耗》建议被省总工会评为“湖北省优秀合理化建议”奖;小池所彭桂喜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把脉,走出电力优质服务的误区”建议,被省公司工会评为二等奖。
三、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共建和谐文明“大家园”。民主管理是一个持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民主管理的不断深化,我们重点放在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上。
一是坚持集体合同协商制度。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11年在职代会上,重新续签了第五轮《集体合同》,并以合同履约为重点,实施动态管理。保证了集体合同的严肃性,促进了公司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是建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对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劳动保护、集体合同履约等方面开展巡视检查活动,充分发挥职工代表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
三是注重民主管理的实践。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坚持围绕中心、突出维权、发挥特色、职工认可的基本原则,大力倡导民主管理创新。公司领导和职能部门深入基层挂点单位,生产一线开展调研,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民主座谈会。实现了上下“点对点”、“点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查找工作短板,出谋划策,促进工作的持续改进。
近年来,黄梅公司通过民主管理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管理热情,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人和”基础,使每一位员工都觉有奔头,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正走出一条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民主和谐之路。
第四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文章标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职工思想稳定,达到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目标。以下几方面应特别注意:
一、定期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找准企业当前存在不和谐因素,寻找构建和谐企业的突破点。
企业党委要注重了解职工思想动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思想动
态分析,洞悉员工心声,正确对待职工利益诉求,把握企业存在的矛盾与不和谐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首先凸显的是利益问题,表现在:企业员工收入偏低、管理者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等;其次是干部素质,由于一些管理者工作作风不民主、自以为是、处事独断专行、简单粗暴等,引起职工不满;再次,贪腐不能杜绝,且监督不力,群众有怨声。找准这些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抓突出矛盾、抓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探索、化解矛盾,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稳定企业的办法,实现企业和谐。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积极培养与和谐社会相融合的员工,做到企业氛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营造和谐企业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做到理解人,要理解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应要先和人交心、关心人。对牵涉员工精神文化需求、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应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一抓到底,坚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视为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
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突出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把过去单纯化的教育人、管理人、改造人的模式,向满足员工自身全面发展转变。
四、坚持人人平等、互利互惠的教育理念,注意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将单一的政治平等转变为机会、权力、规则等方面的平等,创造一种“正义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企业环境。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第五篇:完善调处机制 构建和谐乡镇情况汇报
**镇是广东省五金刀具专业镇,省级中心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多,“和谐”社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镇委把打造平安**、维护稳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紧抓好。2003年以来,在镇及10个村(居)均成立了社会矛盾调处机构,共配有兼职调解员50人,2005年,又在原有的维稳网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网面,聘请了各村居20名有威望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来充实基层调解员队伍。几年来,他们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当事人、上访人的疏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去年,全镇共发生矛盾纠纷案件13宗,同比减少2宗,有效调处13宗,没有发生后果严重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的稳定。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政治意识,健全责任机制
1、坚持“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都不是简单、孤立的,是与我们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紧密关联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个根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处理问题、开展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正确对待群众、坚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执行、落实本地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责任制”,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注意掌握社情民情,认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防止和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意识。我们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调委会对全镇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责,村(居)调委会对本村(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负责,同时建立责任制度,完善调委会主任、副主任及调解人员的责任制度,对作风扎实、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应付了事的及时撤换。
二、积极创新措施,健全调处机制
1、建立预防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工作中,各级调解组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联片调解,即组织法院法官和基层调解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发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起到预防作用。
2、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每月组织村调委会主任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例会的内容为对各村前一个月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法制宣传、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情况进行总结,对近期各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以及对村调委会、治保会主任进行培训,同时布置下个月的有关工作。
3、实行包案调处机制。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
4、建立月报告制度。各级调解组织将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纠纷特点、动向和规律每月向上一级调解组织报告一次,把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主动权。
三、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1、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都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或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
2、抓好基层调解员的培训。由于基层调解员大部分来自镇和各村(居)的干部,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法律素质不高。因此,搞好调解员的培训是做好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个别培训等方式进行,不断提高调解员的素质。
3、抓好经费保障。把“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认真加以落实,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明确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奖励经费,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四、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1、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
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来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进一步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抓好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尽量及时公开,特别要提高群众对村的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加强财务监督;落实好土地调整、征地、拆迁、各种补偿以及财务公开的要求,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4、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做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和主要工作内容。因此,要认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及时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处理复杂局面下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职务的本质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促进思想作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