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用工机制 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
完善用工机制 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
安徽省当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贾响根阅读次数:90
当涂县是安徽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新农村建设任务大。随着当涂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当涂供电公司年供电量从3亿千瓦时迅速增长到8亿千瓦时,当地的用电负荷更是增长迅猛,对电网的承受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当涂供电公司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电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公司通过不断完善用工机制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保持了企业持续稳步发展,也为当涂县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当涂供电公司的这个缩影中我们看到:在农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电工队伍已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电工管理,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已是农电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完善农电用工制度改革,归口管理农电工,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基础。为了规范管理农电工,公司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力工程维修公司,全面按公司化模式运作,通过供电公司委托劳务、维修工程业务等,依法独立经营,明确其管理关系和职责,建立起规范的农电用工制度,对农电人员实行统一的归口管理,解决了长期困绕供电企业农电用工制度问题。同时依靠地方政府,成立县级改革领导组,制定《农电用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系列办法,从供电所“三定”开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统一的考试考核,分为管理岗位和专职电工两个层次,对所有农电工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聘上岗,清退多余不合格人员,精减了农电工队伍,提升了农电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电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实现农电用工数量精简,任务饱满,报酬合理,管理规范,队伍稳定。
坚持依法用工,实行合同管理,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关键。公司成立的电力工程维修公司,按照《劳动法》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坚持每年与农电工签定完善的劳动合同,根据双方职责和权利,对农电工实行劳动合同管理。为进一步体现合理依法用工,切实保障农电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全省电力企业农电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现在每年投入70万元的资金为农电工办齐“四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电工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农电工队伍,确保全县农电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农电队伍整体素质,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将农电工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并纳入企业人员培训范畴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电工培训档案,加大农电工培训的投入。目前,我公司已建成有新市供电所的内线培训基地、薛津供电所的外线培训基地、新桥供电所的电脑培训基地。每年根据农电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利用供电所培训基地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每位农电人员都要参加不同业务的培训,并进行考试;同时为防止培训流于形式,将培训工作与考试、技能考核相结合,对培训不合格的将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促使农电工端正培训态度,珍惜培训机会认真参加学习,强化培训目的和效果,不断提高农电工综合素质。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注重业务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电工进行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优质服务、行风建设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努力提高农电工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使之成为适用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新体制下的农电事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电工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调节剂。建立常态考核机制,按照公司员工各岗位职责等要求,常态考核农电工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情况,除考核每人分管或分工的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如电费、线损)的完成情况外,每半年考核一次“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表现,年度进行一次考核汇总,并按管理人员和专职电工两个层次排名,排名靠后的管理人员降格为专职电工,其岗位由排名靠前的专职电工接替,排名靠后位的专职电工,实行“末位淘汰”制。在选拔聘用公司中层干部方面,坚持农电工与全民工同等待遇,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电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更加维护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实行工资改革,改善劳动待遇,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杠杆。确定合理的劳动收入,在农电工工资待遇方面坚持按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岗薪,同时建立健全“三项考核”责任制,坚决打破平均主义,以充分体现岗位、职责、报酬相统一。对农电工业绩进行综合考核以及对农电工实行月度考核奖励,一方面促进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电工收入。努力提高农电工待遇,保证全县农电
工工资收入达到或高于地方社会水平,不仅能激发农电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很好地调动了农电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和维护安全稳定的局面。
建立健全党组织,成立农电工会,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壁垒。加强基层供电所党组织建设,在地方党委的支持下,配足配齐各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注重理顺组织关系,积极发挥农电系统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每月双星、优秀农电工、优秀农电工所长等评比活动的开展,让典型引路,能够激发农电职工的创业热情、守业恒心。积极发挥农电工会的工人之家作用,通过开展“爱心活动”、“平安工程”等系列活动,关心农电工的工作和生活,向困难农电工送温暖、献爱心等,切实解决农电工的实际困难,让广大农电工有归宿感。另外,为保障内部退休农电工基本的生活要求,合理地提高农电工内部退休人员工资待遇,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保证了农电工队伍的全面稳定。
企业搭建成长平台,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动力。为了促进农电工尽快成才,发挥人才强企的作用,公司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和改革,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聘用人机制,逐步破除了能上不能下、按身份、凭资历的用人渠道。在从事生产营销的管理和专有工种岗位都对农电工开放,只要具备各岗位上岗条件,通过公开竞聘他们都有机会上岗。2006年5月公司组织的15个供电所长岗位公开竞聘,农电工人员报名参加竞聘人数超过50人,通过民主推荐、笔试、面试等选拔程序,最终有9人走上供电所长岗位,目前通过其他形式的公开选拔有30多人走上了综合管理、变电运行、95598等专有业务岗位。当前公司正在继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农电工学业务、练技能、早成才提供了施展空间,为他们积极向上提供了动力。
尊重农电工,提高农电工地位,是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前提。我们创建的和谐企业应该是以和睦、协调、合作为基础的企业,人文关怀尤为重要,用文化建设来引领企业管理,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忠诚企业、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2006年公司开展“主人翁意识”主题教育,要求农电工积极参与,通过参加大讨论、征文、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教育引导,农电工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建立公司领导与基层供电所联系点制度,定期到供电所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传递公司管理信息,坦诚与农电人员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公司领导还经常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员工,使他们的劳动受到了尊重;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力求做到与正式工一样对待,比如:工作制服等劳保用品一样样式发放、传统节日一样发放福利、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各种文艺、文体活动同等参与,每年公司组织同样评先评优的活动等等。农电工的政治地位、身心健康得到了同样尊重,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是企业这个家的主人,使和谐具有了坚实基础。
总之,和谐是目标也是过程,在公司加强农电管理当中,善待农电工、关爱农电工,才能营造构建和谐农电工队伍的氛围;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让广大农电工切实感受到公司的关怀和温暖,才会促进农电工队伍和谐稳定地发展。
第二篇:创新载体 完善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筑牢基础
创新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又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响应中央号召,通过企业自身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创建。要以构建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坚持“以情感求和谐、以文化育和谐、以人才筑和谐、以发展促和谐”的指导思想,推动企业和谐创建与发展的双赢。
一、搭建平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情感凝聚人、用环境培育人、用制度激励人,努力构筑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注重情感凝聚,推行亲情管理。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把情感注入到日常的管理之中,彰显人文关怀,要关心员工待遇,规范员工的劳动合同、福利待遇、各类保险和休假制度,确保对员工有利的得到落实。在关心员工生活上,要多交心谈心,把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建立扶贫帮困基金,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倡导领导干部对口帮困,及时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对确有特殊困难的员工,更要努力做到思想上帮助,精神上安慰、生活上关心、经济上补助、情感上交流。二是坚持公平竞争,营造创业环境。公平竞争,必须用人公平、公正,决不允许个人决定用人权,要坚持平等、民主、任人唯贤的原则,搭建适合于每位员工施展才华、激发创造性思想的工作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会干事的人受重用,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三是建立维权机制,和谐劳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根本,要通过成立职工生活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的生活、生产、安全、质量、劳动工资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对企业、员工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都以合同的法律效应进行明确,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安全感;要探索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参与员工工资改革,从维护员工的角度出发,谋求员工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充分体现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民主和谐。
二、育才兴企,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把人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有效发挥出来。要坚持“以人为本、聚才兴企”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有利于实施人才工程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强企战略领导小组,加强人才队伍的组织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企业的长远规划中,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积极发掘人才、用好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 2 设水平。
二是拓宽渠道,抓好教育培训。要充分注重结合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专业培训上必须要以企业培训中心为主阵地,采取函授、专家讲座、联合办班等形式定期组织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选送骨干员工、技术尖子到大专院校学习等有效方式;在岗位培养上,积极通过开展五小成果、技术比武、技能考核、导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带动员工钻、学、比、拼,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机制,营造成才氛围。一个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有利于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此,要建立岗位责任机制、人才兴企机制,积极做好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尤其要以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
三、塑造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旗帜,是构建活力和谐企业的有效载体,企业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创设文化载体,坚持把固化文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团齐抓共管、员工积极参与”的格局。
二是要加大投入,努力搞好硬件建设。要通过资金的逐年增加,建立和完善活动中心、图书馆、各类球场、企业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全力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业余文化需求所必需的活动场所。
三是优化环境,全力打造企业形象。要不断注重培养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理念识别、形象识别、行为识别系统,既重视内涵,又重视外延,不断扩大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同时,要通过环境整治、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大力提升企业形象。
四、反馈社会,实现外部环境和谐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是国家的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构建活力和谐企业,必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把自身的发展成果反馈给社会。
一是诚信为本,力求企业与客户的和谐。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样也是企业的命脉。加大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必须达到把诚信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使客户切实体会到企业的诚信理念、和谐氛围。
二是守法经营,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比谁都更加明白守法经营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合理不合法的经营现象十分容易蒙蔽企业管理者,在则家大业大,企业上上下下往往由于对市场法规、经营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很容易出现同法律相抵触的行为。为此,要加大学习《税法》、《产品质量法》、《会计法》的力度,倡导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知法、懂法,能够以 4 法律的熟悉指导企业的守法经营。同时也要开展好回馈社会的各类公益活动。
三是安全至上,做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要不断落实安全保护措施,不断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自然环境,从严管理、加大整治的投入力度,提供经常性的安全服务、安全培训,对矿山尾砂坝、炸药库等重点部位存在的隐患必须以“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指导下抓监管,使员工在岗位上有明显的安全保障。
总之,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党政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需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探索创新,达到以企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篇:完善调处机制 构建和谐乡镇情况汇报
**镇是广东省五金刀具专业镇,省级中心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多,“和谐”社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镇委把打造平安**、维护稳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紧抓好。2003年以来,在镇及10个村(居)均成立了社会矛盾调处机构,共配有兼职调解员50人,2005年,又在原有的维稳网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网面,聘请了各村居20名有威望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来充实基层调解员队伍。几年来,他们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当事人、上访人的疏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去年,全镇共发生矛盾纠纷案件13宗,同比减少2宗,有效调处13宗,没有发生后果严重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的稳定。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政治意识,健全责任机制
1、坚持“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都不是简单、孤立的,是与我们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紧密关联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个根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处理问题、开展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正确对待群众、坚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执行、落实本地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责任制”,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注意掌握社情民情,认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防止和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意识。我们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调委会对全镇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责,村(居)调委会对本村(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负责,同时建立责任制度,完善调委会主任、副主任及调解人员的责任制度,对作风扎实、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应付了事的及时撤换。
二、积极创新措施,健全调处机制
1、建立预防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工作中,各级调解组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联片调解,即组织法院法官和基层调解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发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起到预防作用。
2、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每月组织村调委会主任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例会的内容为对各村前一个月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法制宣传、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情况进行总结,对近期各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以及对村调委会、治保会主任进行培训,同时布置下个月的有关工作。
3、实行包案调处机制。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
4、建立月报告制度。各级调解组织将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纠纷特点、动向和规律每月向上一级调解组织报告一次,把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主动权。
三、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1、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都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或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
2、抓好基层调解员的培训。由于基层调解员大部分来自镇和各村(居)的干部,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法律素质不高。因此,搞好调解员的培训是做好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个别培训等方式进行,不断提高调解员的素质。
3、抓好经费保障。把“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认真加以落实,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明确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奖励经费,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四、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1、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
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来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进一步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抓好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尽量及时公开,特别要提高群众对村的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加强财务监督;落实好土地调整、征地、拆迁、各种补偿以及财务公开的要求,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4、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做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和主要工作内容。因此,要认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及时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处理复杂局面下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职务的本质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促进思想作风转变。
第四篇:对建立新型农电工用工机制的思考
对建立新型农电工用工机制的思考
作者:安徽省电力公司 费广标
中国农村电网发展走过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两改一同价“工作以前,国家对农村电网的发展没有投入,在我国经济较为困难的年代,中国农村一直是通过农民自筹资金建设电网,自我管理来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在农村电网开始起步的特殊年代,农电工也正是为适应此阶段电力建设、管理需求而形成的一支特殊的电网建设管理队伍。农电工亦工亦农,又是农村电网产权所有者、农村电网的管理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和长期的疏于管理,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两改一同价”工作,从而从根本上解除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农电管理及新型农电用工机制的建立
“两改一同价”发源于民众,决策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受益于亿万农民。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以安徽为例,1998年农网改造开始,到2004年同价工作完成,农村居民生活电价从原1~4元/千瓦时降到0.557元/千瓦时,全省每年降低农民负担超过10亿。农村电网改造为降低农民负担打下了基础,农电体制改革使强化农电管理成为可能,农电管理加强使降低农民负担成为现实。
(一)历史问题对企业发展制约
农电体改以来,历史上农电工管理中不规范的问题逐步影响、干预农电企业的正常运转。首先,99年,农电体制改革期间,根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原全省农村电管站一律改制为供电企业所有的供电所,实现县乡供电一体化管理。农电工实行定岗定编,考试考核上岗使全省精简农电工18000多名,农电体改最终使广大农民受益。另一方面,落聘的农电工利益解决一直成为农电企业的包袱。体改中,各单位基本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落实了落聘农电工的待遇。认为落聘费用太低,全省范围的农电工来信、上访甚至诉诸法律事件持续不断。省公司在此期间也收到了大量来信和接待了大量来访,数家公司接受了法律诉讼,目前仍有些单位的农电工落聘案件在审理之中。部分单位由此受到的多次冲击,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寿县公司落聘的农电工为利益多次上访,从县政府直至省政府、经历县政府劳动纠纷仲裁,县、市法庭两上两下,四次判决,造成社会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寿县公司总经理频于应付,几乎无法处理正常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和干扰了正常生产经营工作。全省各地由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省、市公司也不得不用大量精力来处理。目前,全国各地由农电工落聘而造成的上访和法律纠纷情况大致相同。这种全国性的情况仍在持续之中,对农电企业而言,目前我们依然不能确定,因历史缘由而造成农电工管理不规范所带来的问题,何时不再缠绕着我们?
(二)规范农电工管理的必要性
农电体制改革后,农电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推行乡镇供电所的规范化管理——安徽农电已走过了近3年时间,总体上看,我省农村供电所无论是农村电网健康水平、农电安全状况、供电所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都实现历史性变化,这是人们有口皆碑的事实,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注意到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现实:目前我省农电工管理依然沿袭历史的管理模式,农电工用工主体不明确、劳动合同未签订(包括不规范的合同)、农电工合法权益没有落实。农电体制改革完成后的已经3年后的今天,我省目前农电工管理依然不规范。我们必须认识到,农电工管理的不规范其直接的后果是农电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国有企业更是义不容辞,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雇、佣双方责权利不明确这种不规范的用工模式对企业自身也是后患无穷。目前,农电体改后的管理不规范引起的农电工法律纠纷已发生多起,甚至对簿公堂,计划经济年代的同工同酬要求此起彼伏,本省已发生多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允许历史的难题再去困扰我们的后人、缠绕我们的企业。
(三)新型农电工用工机制的建立
为此,2003年安徽省电力公司下达《关于加强全省农电工管理工作的意见》(皖电农[2003]767号),省公司明确把建立新型的农电工用工机制列入2004年目标管理,要求各单位年内建成规范的农电工管理模式。这说明,省公司高度关注农电工用工管理,我们已经着手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
1、“依法用工、建立新型的用工模式”。是新型农电工管理的中心思想。
依法用工——企业用工必须符合《劳动法》。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必须有明确、合法的劳动合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障。
新型的用工模式——意味着不能走国有企业的用工的老路子。我省农电企业原全民工基本都沿袭了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用工方式。企业员工一旦录入,从一而终,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企业,生是你得人,死是你的鬼。这种陈旧的用工方式已被市场经济的大势所否定,目前省公司系统也正在着手废除这种大锅饭的管理模式。
2、新型农电工用工模式与企业的需求关系
新型的农电工用工模式要求企业根据需要从劳务市场雇佣人员,企业需求变化可以调整用工数量,劳务市场提供人员素质必须满足企业需求。
(四)新型用工模式的主要类型
鉴于目前各地劳务市场建立并不完善和农电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普遍不足的情况,省公司推荐在市、县公司农电系统建立“劳务公司”和采用“劳动中介”两种方式,各单位根据情况自行选择。目前,全省农电系统各单位以自行注册组建“服务公司”为主要形式,也有个别单位采用“劳动中介”的方式。
省公司的要求得到各市县公司的积极响应,到去年6月末,全省88个县级供电单位(72个县公司,16个市郊所),有14个单位已成立了“服务公司”,完成了公司注册和挂牌,一个单位采用劳动中介方式完成了和农电工劳动合同签订,办理相关保险,农电工合法权利得到落实(还有14个正在筹备挂牌之中)。
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其本质的要求是:
1、各农电企业根据需求从劳务公司聘用农电工,农电工和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合同,劳务公司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农电工建立法定保险,落实相关待遇。
2、劳务公司必须是建立独立法人地位的的有限责任公司。
(五)依法规范和完善用工机制的意义
1、依法使用农电工,从根本上结束了目前存在的农电工用工无主体的非法状态。
2、农电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落实和保障。
3、农电工和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合同,不再和农电企业有劳动关系,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结束了历史农电工管理上的尴尬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推行新型农电工用工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全省,依然有部分单位对新型农电工管理模式建立持观望和消极的态度,其理由有三:
1、本单位农电工矛盾不突出,因此建立新型农电工用工机制必要性不大,没有危机感。
2、成立劳务公司在操作中既需要把握好政策又需要地方政府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存在畏难情绪。
3、劳务公司成立后需要上交有关税收,农电支出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会加大县公司的经营负担,存在犹豫。因此,市、县公司农电系统仍有少部分单位目前依然处于按兵不动状态。
凡此种种,虽然具有其道理的一面,如果我们注意到历史农电工不规范管理对今天的企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注意到因此农电工表现出的愤怒和农电企业的无奈;注意到因此对企业造成的无休止的纠缠,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让这种状况再予以延续,没有理由让今天的历史再去重演!
三、加强农电工管理历史的责任
2003年,省电力公司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充分研究和分析了全省农电企业的现状,兼顾了多方面的利益,出台了安徽省规范农电工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农电工管理工作的意见》(皖电农[2003]767号)),从目前各地实施情况来看,《意见》是积极的,对推动农电工规范化管理起到了指导和引导作用。农电工规范管理也得到广大农电工的积极欢迎。
安徽电业
第五篇:农电工队伍现状分析
泰州农电工群体调研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电工的管理工作被广大业内人士列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一大重点。特别是电力社会责任的履行,“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电力优质服务的深度、广度有了新的内涵。伴着供电企业将营业柜台前移后,农电工承担农网直抄到户的抄表、收费、运行维护、业扩报装及优质服务等工作。农网低压工作全部由他们完成,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形象与发展。因此,保持农电工队伍稳定,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电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电工队伍现状调查
泰州供电局系统供电所农电工由三类人员组成:1、原乡镇电管站改制后划转的农电工;2、农网改造后供电企业成立供电所,为解决对农村用户抄表收费服务等问题,吸纳原村组内部分管电人员进入供电所作为农电工;3、县级供电企业为加强管理新招聘录用的农电工。农电工存在的问题:1、整体文化素质低。2、技术业务水平普遍不高。3、安全意识淡薄。工作凭经验,还是按老一套、土办法在做。4、管理能力差。5、服务意识不强。6、大部分农电工为“兼职农电工”,农忙季节又重点干农活去了。
但农电工积极性普通较高,他们有自己的荣誉感。调查发现,有的农电工有自己的实体,当农电工的收入对他们来说不是太重要,而能当农电工他们自认为是件光荣的事,特别是工作得到供电所及农村用电户认可的时候。
二、加强农电工队伍素质建设采取的措施
结合泰州供电局系统农电工队伍现状,为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让“优质、方便、规范、快捷”的服务方针落实到基层,笔者认为加强农电工队伍素质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把进人关
供电所如确实缺员不能盲目充数,县级供电企业要严格把关,面向社会招聘录用有专业知识、善于管理的人员充实农电工队伍,特别是所需专业毕业的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2、加强培训
要针对农电工的现状及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制定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重点要做好:文化培训;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规程规章制度的培训;生产经营等业务素质及技能培训;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训;服务观念的培训;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知识培训。这些培训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大。另外,还要定期组织开展农电工技能竞赛,提高农电工实际操作能力。供电局要做好此项工作,并且要指导县级供电企业开展好农电工培训工作。
县级供电企业、供电所在做好农电工培训的同时,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如安全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培训到位,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农电工在电气工作中是否按安规规定执行,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3、农电工与供电职工应融为一体
农电工与供电职工应该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工作环境之中,供电职工不应歧视农电工,要相互信赖、互相支持。供电职工要在规范化管理等各方面做表率,带领农电工完成全所工作目标。农电工、供电职工在农村用电户心目中都是供电局的员工。因此,在统一工作服、统一职工形象、做好优质服务等各方面农电工与供电职工应融为一体,实现素质一体化、形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
因此,新时期的农村基层电力营销企业,要加强对农村电工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农村电工的职业技能和营销服务水平及法律、法规、政策水平。要教育农村电工深刻认识坚持“三为服务”的重要性,以优质、方便、规范、高效的服务标准,更好地为农村广大客户服务。不仅要对现有的农村电工培训,同时还要对那些愿意从事农村电力事业的,社会上的具有高中文化学历以上的青年人进行培训,对经考试合格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农村电工后备人才储备库,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补充因各种原因退出农村电工队伍后形成的人员空缺,也可以为在农忙时节需要增加农电协管员时做好保障。由于建立了充足的电工后备人才保障,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在职农村电工的竞争压力,同时还可以始终保持农村电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促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