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8:5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海南省充分发挥省直管市县体制优势,将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最大限度便民服务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多规合一”改革的核心问题统筹考虑。特别是在极简审批、“五网”建设审批、承诺代审批等方面的探索,都与“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密切相关,它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海南省生态软件园区实践中,通过实行“零审批”和“清单制”管理、设立企业服务超市、签署“两书一制度”、试行“规划代立项”、推行项目综合评估制度和联合验收机制,政府效能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项目落地审批得到最大限度简化。同时也应看到,“极简审批”在空间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改革成效明显,“五网”建设审批也依赖于“多规合一”的科学性,要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还需在更深层次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增强“多规合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多规合一,极简审批,放管服改革,海南省

“多规合一”是指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相互融合,解决现有这些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地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省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要求海南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政策、生态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省级层面“多规合一”,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可以说,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对于海南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探索极简审批、简化“五网”建设审批、承诺代审批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为其他省市地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海南省“多规合一”试点的总体情况

海南省是全国唯一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其关键在于简政放权,最终目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规合一”改革工作,坚持“五定”①原则统一规划基础,按照统一坐标系、统一基础数据、统一规划年限、统一用地分类标准、统一成果要求的“五个统一”思路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省协作、军地融合、公众参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机制。截至2016年底,海南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市县总体规划,建立了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蓝图。

通过实施“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梳理并化解了各类规划矛盾,确保了地类规划属性的唯一性。与此同时,通过统筹陆海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气、水体、土壤等质量指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划定各市县城镇、省级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重要基础设施、乡村等开发边界,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多规合一”的统筹功能,解决了不同规划相互打架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不再需要各级部门层层审批,政府将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真正体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特色与亮点

近年来,海南省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关键抓手,特别是在“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背景下,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一是按照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的原则,通过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依托“多规合一”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二是按照最大限度促进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对生态环境实施总量监管,全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强化对市场主体监管;三是按照最大限度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热线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好优化政务服务,探索实施“不见面审批”②试点。相比之下,主要在“放”“管”两个方面探索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改革亮点。(一)开展园区“极简审批”改革试点

“极简审批”改革重点在探索简政放权的新模式,依托“多规合一”改革在不替代部门和专项规划的前提下,实行事权与空间对象的有机融合,将部门协调成本转化为政府内部流转程序,大力推进政府流程再造。目前,海南省率先在澄迈县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美安科技新城和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三个不同类型的园区开展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改革试点,按照“精简高效、诚信自律、优化服务、加强监管”的原则,全面推行“六个试行”,即规划代立项、区域评估评审取代单个项目评估评审、准入清单、项目技术评估制度、承诺公示制、联合验收,同时省政府授予园区管委会行使省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创新各种模式优化政府服务,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后,园区内项目投资从立项到落地的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8项精简为14项,审批环节由原来的70个优化为4个,审批时间大大压缩,审批提速80%以上。

(二)探索简化“五网”建设审批流程

在“多规合一”改革基础上,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相继出台《海南省“多规合一”下“五网”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改革方案》和《关于试行“五网”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改革的通知》,对《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已经明确的“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以下简称“五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进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自查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等审批,审批时限规定不超过3个工作日。与此同时,实现与全省“多规合一”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接,通过“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业务标准规范、企业承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创新方式,最大限度简化“五网”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目前,改革措施已覆盖项目立项、供地、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以及其他需要的审批事项,不断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质增速。

(三)推进园区“承诺代审批”改革试点

“承诺代审批”是指申请人在办理审批事项时,按照承诺书和材料清单、条件清单、责任清单的内容,自行审核把关申报的材料并签署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对虚假材料承担法律责任的法人承诺书,以合同条款的形式规范项目建设。具体来说,项目取得土地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各相关单位签订《业主承诺书》《设计方承诺书》《施工方承诺书》等承诺书并通过开发区网站、开发区办公大楼和项目建设地点向社会公示。通过签订承诺书,节水、抗震、防雷、节能审查、水土保持等事项不再审批,而是在承诺书中明确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并主动一次性告知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相关事

③项。审批部门通过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将审批前检查、核验等前置工作改为事后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截至2016年底,海南省已有19个省直部门的181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了“承诺代审批”,累计办结相关审批事项2936项,均未出现办件超期或违反承诺的情况。

三、海南省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园区实践

海南省充分发挥省直管市县体制优势,选择市县试点综合推进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将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最大限度便民服务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多规合一”改革的核心问题统筹考虑。澄迈县以“多规合一”试点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重点在职能规划、行政审批、准入机制等方面大力推行简政放权,率先开展海南生态软件园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试点,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主要做法有:

一是实行“零审批”制度。对于一些不需供地的入驻型企业,只要符合准入清单和产业规划要求,海南生态软件园企业服务超市可以直接办理企业设立等相关手续,不再进行审批。二是实行“两书一制度”④。通过签署相关承诺文件,促使企业依法投资,确保审批人员廉政审批、放心审批。三是设立企业服务超市。实行单一服务窗口统一受理企业各类申请,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同时提供各种代办服务,就能完成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税务办理、人才认定、人才落户等业务。四是实行“清单制”管理。按照省园区产业规划,指定园区项目“准入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只要符合“准入清单”目录的项目,取消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五是推行项目综合评估制度。对符合准入清单的项目,开发区管委会10个工作日内组织综合评估小组对项目建设内容、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产出率、环境保护等进行评估。六是试行“规划代立项”。在全省“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划定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生态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取消项目选址、土地使用、林地占用、水资源利用等审批事项。七是推行联合验收机制。它解决了原来各单项验收环环相扣、互为前置的限制,工程项目在单项验收具备条件后可以直接申请验收,各单项所涉及职能部门直接前往项目现场进行预验收。

通过不断改革,最大限度简化了审批流程、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间。目前,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已简化为提交项目报告、获取土地并签订承诺书、自主建设、竣工验收四个环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419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其中项目综合评估10个工作日、联合验收2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精简为项目审核、工程招投标、自主建设、竣工验收四个环节。此外,涉及县级审批的事项,除政府投资项目保留概算批复外,其余全部实行审批后置、备案、承诺或取消。此外,澄迈县还根据“五网”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改革和“多规合一”改革的有关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提升建设项目速度,为园区相关投资项目创造良好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将与海口、文昌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园区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琼北综合经济圈。

四、几点启示与思考

在放管服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不同地方试点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海南省在极简审批、“五网”建设审批、承诺代审批等方面的探索,都与“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密切相关,“多规合一”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因为,简政放权的实施离不开集中规划管控,放管结合的关键在于有效监管,比如,运用“多规合一”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用地项目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优化政府服务,充分借助“一张审批网”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真正做到“简而有章、放而不乱、管而有度”。

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美安科技新城和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三个试点园区的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明显,政府效能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项目落地审批得到最大限度简化。同时也应看到,“极简审批”在产业园区这种空间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改革成效明显,“五网”建设审批也依赖于“多规合一”的科学性,但要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这种模式,还需在更深层次深化各项改革,正确处理好“多规合一”与放管服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多规合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多规合一”强调各项规划的有机融合,通过实施规划集中管控,明确生态约束红线,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项目审批进度。然而,“多规合一”不宜在省域空间层面制定过细,至少说规划编制不能“上下一般粗”,要对空间事权在横向职能部门和纵向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划分。省域空间层面总体规划制定过细,虽然有利于加强集中管控,但不利于具体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从而带来更多的审批流程,除非这些规划制定非常科学。因此,“多规合一”改革必须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归属,地方政府可以在“多规合一”总体框架下将具体园区规划做得更细,形成与简政放权有机统一的配套体系,真正起到对产业的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园区营商环境。其次,“多规合一”有助于简化审批事项,但不能过于依赖前期的规划管控。比如,极简审批试点提出的“六个试行”,许多都与规划管控有关,但有些规划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特别是对于精简开发边界内的地下管线(道)项目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尤为重要,对于下放园区的审批事项,有些职能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的主动性不高,甚至采取“放而不管”的态度,由此可能产生潜在风险。因此,要善于借助“多规合一”使之形成合力,进一步明确责任、延伸监管范围,协同推进相关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切实解决审批与监管过程中大量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资源不共享、重复建设等问题。最后,要将“多规合一”试点的有益经验推广,还需从制约放管服改革的体制机制方面入手,从更高层次以更大气力推动。一是更加注重简政放权质量,对相关规划已经明确的、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能够管控的环节事项,进一步加大投资审批、生产经营审批、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放权力度,特别是对一些职能部门握权不放的现象要予以解决。二是不断提升基层承接能力,但也不能让基层政府承担无限责任,要在配套政策、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重点支持,关键是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可以在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适当增加地方的岗位编制,实现事权与人员编制的同步下放,同时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三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实现区域规划、投资项目、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各方面的数据标准统一和信息有效共享,逐步构建综合执法、联合惩戒的大监管体系。此外,要以“承诺代审批”试点改革为契机,提升企业守信承诺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注释:

①“五定”指的是“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定性”就是明确全省2020年、2030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定量”就是确定全省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城镇化等发展指标和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用地规模;“定形”就是明确生态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布局以及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定界”就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限定开发建设边界;“定策”就是建立规划管控、约束和落实机制。

②海南省从2017年7月起试点推行全流程“不见面审批”,依托海南省电子政务网等平台,由申请人通过实名注册、网上申请、网上申报材料并承诺材料真实性的方式办理事项。审批部门在申请人申报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即可在承诺办结的时限内办结,并通过快递将办理结果送达申请人手中,实现全程“不见面、不跑腿”。目前,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5个单位48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已列入省级试点范围。

③目前,海南省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已正式运行,所有审批事项全部“网上申请、在线办理、一号办结、实时查询、在线监管”,实现中央部门与地方投资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实施全流程阳光监管。

④指的是《企业、项目依法依规投资经营承诺书》《澄迈县行政审批人员廉政审批保证书》和《澄迈县行政审批人员免追责准入清单制度》。

⑤本报告是201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青年招标课题研究成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营商环境的若干问题与改善政策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马晓白 执笔:龙海波马晓白

第二篇: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情况汇报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情况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改革合力已经形成。“放管服”改革,事关政府职能转变。****党组高度重视,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放管服”改革推进实施工作,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月例会、半年小结、全年评查”的长效机制。各单位把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审批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有力抓手,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在****交通运输系统营造了齐心协力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精简审批事项,服务效能快速提升。自****第十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严格按照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围绕“事项减少50%以上、环节压缩50%以上、时限减少50%以上”的工作目标,通过自查清理、业务初审、联合会审、反馈沟通、法制审核等方式,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7项削减为12项,又因省级权限下放和法律法规变动新增事项2项,目前共有行政审批事项14项,审批环节削减65.65%,审批时限削减89.63%。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取消繁文缛节和不必要证明事项2项,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2016年以来,****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将近6万件,提前办结率90%以上,按时办结率保持100%。

三、强化监管方式,市场秩序持续规范。“双随机、一公开”是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式,对于规范市场执法行为,减少监管中的重复、烦苛和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省、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部署,****制定了《****交通运输委员会“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共确定抽查事项24项,并明确了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对象、抽查比例、抽查频次、抽查方式、抽查内容等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及相应的随机抽查程序,严格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自2016年以来,市交通委各级各部门共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500余次,抽查范围全面覆盖所有随机抽查事项,进一步提升了执法单位对行业管理对象的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四、推进“一口受理”,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按照“服务优先、辅导靠前、审管分离、受审分离”的原则,****制定“一口受理”工作方案,科学设置了一口受理前后台的衔接机制,界定了辅导、受理、审核、审批等各个环节岗位职责。设置行政审批事项综合受理窗口,平行受理相关业务,设置咨询辅导区,为群众提供“肩并肩”咨询辅导服务。根据市政府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编制完成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对行政审批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办理流程、承诺办理时限等要素进行了统一,提供了示范文本和常见错误示例等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运转流程,实现行政审批全过程的规范、透明,为“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奠定基础。

第三篇: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社会前行(范文模版)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社会前行

王培宽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只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推动社会前行。8月30日,国务院第24督察组在遵义市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泥桥车管业务大厅暗访发现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针对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遵义市公安局党委、遵义市公安交通管理党组高度重视,全面开展调查问责工作,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及时处理。8月31日,督察组在遵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督查时,现场指出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属企业存在乱收费问题。针对督察组反映的问题,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整改专班,全面开展整改中工作。遵义市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泥桥车管业务大厅、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存在的问题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作为政府部门,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 的宗旨,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服务。

—2—

第四篇: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1、五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 2、2018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2感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主要内容:

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进程、经验与发展趋势(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发展过程

1、面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放管服”改革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1)1982年:重点向地方下放权力,推进政企分开,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2)1988年: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机构改革拓展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个领域。(3)1993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4)1998年:重点是精简和撤销专业经济管理的部门,结束了按照产品来设立政府机构的历史,深入拓展政企分开进程。

2、市场经济体系制完善时期的“放管服”改革阶段(从21世纪初期至2012年)

3、市场决定性作用”时期的“放管服”改革阶段(2012年底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答记者问: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基本经验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及其重点任务

1978年:向地方下放权力,推进政企分开

1993年: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改革 1998年:撤销或合并按照产品行业设置的工业部门

2003年:完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2008年: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2013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放权给市场、放权给社会、放权给地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统筹改革,提升党政机构的协同性和整体效能

1、牢牢把握政府职能改变这个核心,积极有为地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

2、牢牢把握“市场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标准,不断拓展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政府服务与公共服务的视野与领域

3、打好放权、严管、优服组合拳,实施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监管制度与政务服务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

4、勇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推进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改革

5、在智慧政府建设的基础上提升“放管服”的技术水平,不断推动互联网+“放管服”改革

6、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出台“放管服”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地方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中先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三)新时代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发展趋势

1、适应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放管服”改革

2、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放管服”改革

3、适应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为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而推进“放管服”改革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国际竞争加剧的新形势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二)国内地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塑造地方竞争新优势 1、2012年10月,广东省出台《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立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度框架, 形成透明高效、竞争有序、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2、2017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 3、2017年6月,江苏省发布《关于全省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施方案》。

4、陕西省将2018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四)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国建设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主要任务:

1、通过持续简政放权来打造国际化市场环境

重点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施工许可便利度与纳税便利度

2、通过加强监管创新来打造法治化竞争环境

关键是建立公平监管体系,提升少数投资者保护力度与股东诉讼便利度、执行合同中的司法便利度以及破产便利度

3、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来打造便利化公共环境 关键是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获得电力供应便利度、财产登记便利度、获得信贷便利度、跨国贸易便利度。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对策措施(一)持续简政放权、打造国际化市场环境的对策措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特别是减少产品审批(2)突出行政审批的服务功能

(3)建立规范化、透明化的行政审批制度(4)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监管 案例:山东威海网上中介超市

2015年12月,威海政务服务中心开发建设的网上中介超市投入运行,首批118家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网上中介超市。2017年9月,进驻网上中介超市的各类中介机构达175家。

2、推进投资审批改革

(1)着眼于提升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便利度,推进投资审批改革。

(2)对企业投资项目,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等內容,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由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3)保留的投资项目审批事项要全部纳入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

作好企业投资服务工作:

优化重大项目服务,着力解决企业“办事繁、审批慢”问题:实行项目审批“一表受理”制度、审批代办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案例:浙江义乌“店小二”办公室

3、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1)近几年,我国市场准入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限制过多、“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大力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2)加快推进“多证合一”。

(3)对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大力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切实缩短开办企业时间。(4)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重点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之外, 把能分离的许可类的“证”都分离出去,分别予以取消或改为备案。一告知承诺等管理方式。(5)案例:上海浦东“证照分离”改革

○12016年,浦东新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涉及116项行政许可事项。○22017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的“证照分离”进行了2.0升级版改革,将所有涉及企业市场准入的审批事项,不论实施部门是国家部委、市级部门还是区级部门,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共计548项审批事项。

证照分离”的改革方式:(1)取消审批,注重协同配套(2)改为备案,注重当场办结(3)告知承诺,注重创新方式(4)优化准入,注重审管结合

4、开展减税清费改革

5、完善权责清单制度

6、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二)加强监管创新、打造法治化竞争环境的对策措施

1、加强严格监管

(1)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违规授信、非法网络借贷、内幕交易,以及环保领域偷排偷放、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2)加快实行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2、实施公正监管

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改革,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实现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

3、推进综合监管

4、完善信用监管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2)开展政府清欠行动,打造诚信政府。

5、探索审慎监管

要加快探索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个体”的监管新格局;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市场监管新体制。(三)优化政府服务、打造便利化公共环境的对策措施

1、提高“双创”服务效率

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打造“双创”综合服务平台与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平台,加快科技产业综合体、众创空间、各类孵化器建设,为企业开办和成长“点对点”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

2、提高涉企服务效率(1)推动涉企服务政策集成:对已出台的涉企、惠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落实。(2)畅通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制定服务企业的行动指南。(3)會加快人才公寓建设。

3、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1)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促进公共服务事项集中服务和办理。(2)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

4、提高贸易服务效率

加快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和营商规则,推进口岸通关使利化。

5、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第五篇:“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2014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等文件,坚持放、管、服、落结合,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激发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构建顺应时代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探索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切实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一条符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全面落实“放管服”政策,提升科研生产力为目标的科研管理模式。

【关键词】“放管服”;科研;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放管服”有关政策要求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能否将政策落到实处,并达到相应目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应先从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其成因和解决方案。

一、“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自科技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以来,对科研项目法人责任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件发布后,落实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主体责任更是被屡屡强调。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一些法人单位存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管理自主权下放不及时的现象,对一些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察觉、缺少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案件层出不穷,如某大学教授王新海贪污案,陈哲宇贪污案等,更暴露出部分单位法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了所谓“放而不管,服之失察”的现象。

落实法人责任制是贯彻执行“放管服”有关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面对众多科研项目,如何具体落实法人责任?这是项目承担单位应该认真思考和推动落实的问题。

2.单位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

所谓内部控制风险,就是指影响内部控制功效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不确定性。我国的内部风险控制应用最早来源于企业,近年来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并逐渐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完成内控制度梳理,在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估、内控制度制定、执行力管控、权责职能、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和有效监管等领域存在问题。部分高校虽已完成相应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但实际执行不到位,缺乏统一领导,各部门无法有效沟通,导致内控建设流于形式,未能起到根本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引发各种风险,例如贪污、渎职、过失、违反政策法规等。

内控制度建设是一项常态化建设,往往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否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完善执行是我国高校落实“放管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3.管理部门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无法实现全面信息化,还停留在纸质数据申报、审批的层面,数据无法联通,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科研与财务部门缺少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信息化手段,如数据接口、科研预决算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等等,以至于科研财务人员办公自动化水平较低,且只能依据传统方法和个人经验对科研项目进行筛查,缺乏必要的比较分析,同时容易导致科研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增加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降低科研工作效率。这显然与“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目标相悖。

随着“放管服”有关要求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能否在信息化领域取得进步直接决定了其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推进还停留在各部门独自开发,各自为政的阶段,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内部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往往无法及时共享数据,部分高校虽然完成了数据对接,但受限于开发水平、重视程度等因素数据共享效率不高。

大数据时代下,高等学校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20年前我们还在手工记账,10年前我们还在窥探会计电算化,而今财务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都已不是新鲜事物,我国高校如果还停留在被动升级,被动推进的局面,那么落后就是一种必然,在大家都在探索信息化改革的阶段,敢当“弄潮儿”,敢为人先才能立于不败,只有不断解放服务思想,才能不断解放科研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4.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流于形式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财务助理所需费用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

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财务助理制度,但是存在制度不完善、细则不明确、准入不限制、执行不到位、培训不及时等问题。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应制度,但是内容比较粗糙,缺少必要的流程和实施细则,对科研财务助理的准入缺乏限制,存在“用人唯亲”的问题,科研财务助理缺少有效的管控部门,人事、科研、财务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清晰,管理、备案、培训、考核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项目组缺乏财务助理聘用管理制度,部分助理存在年龄偏大、业务水平较低、基本财务技能薄弱等问题,以至于科研财务助理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及时提供各项专业化服务,甚至沦落为单纯的“财务报销员”。

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是一项我国鼓励开展的创新服务方式,是“放管服”要求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绝不能流于形式,点到为止,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考核准入、统一管理、重视培训,使之起到辅助科研人员财务工作,减轻科研人员压力的作用。

5.科研政策落实不到位

为贯彻落实“放管服”等有关要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通知,然而部分高校响应较慢,重视度不够,未能及时根据我国有关要求调整本单位相关规定或规定落实有偏差,导致政策贯彻不到位,有关要求未落实,存在“国家开了三米的门,到下面只留下三厘米的缝”情况,使得我国的政策红利遭到稀释,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科研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构建

1.建立完善的法人责任制管理模式

一套完善的法人责任制组织管理模式应从上之下包含学校管理层、各职能部处、院系和项目组,每个层面各司其责,相互监督,同时加快建章立制,并且形成稳定的沟通机制,确保管理落到实处,绩效得以考核。

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落实法人责任制始终,法人责任制的核心是各类责任人。学校管理层是决策人,负责宏观调控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把方向,调节奏,促发展;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是管理人,负责项目申报、执行、结题、成果等全过程管理,帮捋顺,辅核算,促转化;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及院系是监督人,负责对科研项目的进程进行监管,确保其符合我国和学校有关要求,对于科研不端行为严肃查处,以儆效尤,整饬内部风气,打通项目组与院系和学校管理层的沟通桥梁,为科研项目有序实行保驾护航;课题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应确保科研项目真实可信,项目研究及时准确,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法,对项目组成员有效领导,对参加单位负有监管职责。

一般高校都制定了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项目、资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管理办法、规定,对本单位科研项目治理的主体、职责、流程、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这种管理办法、规定为项目治理主体及各相责任人开展项目治理和管理提供了依据。“放管服”要求背景下,及时更新本单位相关的管理办法,特别是针对关于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的事项,应该明确审核审批程序及要求,为承担单位承接好、使用好这种权利提供制度条件。单位内部应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处理科研项目治理事宜、开展科研项目监督与检查、进行风险控制与绩效管理等事宜。建议承担单位定期形成本?挝豢蒲邢钅恐葱星榭霰ǜ妫?对科研项目的执行绩效、风险状态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合理控制绩效偏低的项目、较大可能发生的风险事项给出处理建议,定期由决策层审核该报告,也为相关管理人了解科研项目提供基础性材料。

2.健全内控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校行政服务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降低各项系统风险。内控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统一思想,建章立制

首先要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对内控建设要足够重视,不能单纯的将内控风险视同单位内部资金风险或部门风险,要提高贯彻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全方位参与。其次要加快内控制度的建立,确保行政流程全覆盖,使各部门明确职责,权利行使有据可依。

(2)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应不断推进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推行“小机关,大服务”理念,不断简化服务流程和事项,探索“一站式”服务中心模式,为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明确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内部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提高各层级各部门风险意识,对于重大事项应进行集体决策,将风险评估与决策机制常态化运行,确保能够及时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避免损失,提高单位风险抗压能力。

(4)重视监督管控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单位领导层应确保监管部门能够独立行使权力,自主开展各项工作,明确奖惩制度,做到“赏必彰,惩必处”。

(5)建立内部沟通机制

学校各部门作为内控建设的各个要点需要独立开展工作,但同时不能忽视有效沟通,因为学校的各项业务与各部门存在不可分割的相关性。所以,单位内部应定期召开内控工作协调会,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进展和需求,确保政策上行下达,推进如臂使指。

(6)建立内控评价机制

每一个服务事项都应在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流程中的不足之处,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调整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将落实内控制度的责任明确到部门个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实施。

“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内控模式应包含促进学校战略发展、确保各项事务合法合规、保证资产资金完整安全等控制目标,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控制要素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不断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对应具体的操作流程而言:一是建立业务流程细化表,规范业务操作;二是建立风险监控表,查找风险点,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对应风险点,明确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规范权力运作。

如果说法人责任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那么内控建设则体现了都鄙有章的运作机制,也是其他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

3.建成单位内部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成完善高校的内部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是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一套成熟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应包含管理机构、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方案等环节。

一是应设立科研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小组领导,由各部门院系领导担任成员,负责信息化方针制定,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形成学校、部门、项目组的三级管理体系;二是设立科研信息化专项办公室,由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负责协调各部门信息化工作,上传下达;三是建立会议报告机制,定期举办科研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及时报告进展,梳理下阶段任务目标;四是按照学校信息化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各部门的科研信息化工作都应与学校的统一部署相契合,避免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情况;五是制定科研信息化发展目标,按照主体可以分为学校目标与部门目标,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包括校园网络软、硬件升级优化、学校及部处办公系统升级、各部门系统对接、定制软件研发等等;六是健全内部公开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科研项目内部公开,包括项目承担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确保科研经费使用能够得到有效监管。

在一套合理成熟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应该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数据管理,包括项目申报、项目批复、预算管理、经费使用、变更审批、决算管理、审计验收等,从学校角度来说,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节省机关人力资源,强化内控,提升效能,从教师角度来说,也可以节省教师精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例如,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教师的项目申报、信息检索、预算调整、决算申报等工作均可以通过科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部分以前需管理部门现场审批的事项可以自行完成,这体现了“放管服”中的“放”;科研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及任务进展情况,审批事项由网上完成,统计数据更加全面可靠,这体现了“放管服”中的“管”;?各部门实现线上互联,优化审核流程及事项,利用信息化手段使科研人员能够更明确的掌控项目信息,实现“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走路”,这体现了“放管服”的“服”。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使科研“放管服”政策得以彰显。

4.制定科研财务助理培训管理模式

制定科研财务助理培训管理模式是实现“放管服”的重要方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那么如何让科研财务助理真正达到专业的程度呢?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和管理。

一是要制定科研财务助理管理制度,使科研财务助理的聘用、培训、考核、管理有章可循;二是要明确科研财务助理的管理主体,人事管理应在学校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管理应在学院及科研项目组;三是要明确科研财务助理的培训主体,可以是学校人力资源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四是要建立培训制度,定期举办科研财务助理培训,涵盖财务报销业务、项目预决算审核、项目审计等;五是建立考核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助理的职责和考核指标,适当予以量化,奖惩分明,通过激励和惩戒提高科研财务助理实际工作效率。

科研财务助理培训管理模式由学校相关部门承担对科研财务助理的管理和培训,能够基本保障科研项目组的日常需求,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组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是“放管服”有关要求的集中体现。

5.建立科研政策落实成效评价模式

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评价体系是“放管服”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高校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应兼任科研政策落实评价机构职能,并设立政策制定组、督办组、协调组等小组,分工落实政策评价工作。

一是政策制定组负责协助各部门按照我国有关要求制定或修订科研管理相关规定,细化实化政策规定;督办组负责督促各部门政策落地,狠抓执行;协调组负责沟通各部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打通“堵点”,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量化政策落实成效评价指标,使科研政策的实施成效能够量化考核。考核指标例如科研经费执行率、绩效使用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等等,通过指标的比较,分析政策执行成效。

三是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政策制度的出台往往具有时效性、指向性和局限性,能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增??科研人员改革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还应向科研人员本身要答案。建议高校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定期以问卷、座谈会、宣讲会等形式倾听科研人员的诉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科研管理政策进行合理修订,使之更符合“放管服”的有关要求,能够真正促进科学研究发展。

三、结束语

“放管服”政策强调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其落脚点在于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管理权限,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的保障在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合理的科研管理模式贯穿始终,通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从而确保高校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增加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与“认同感”,提升高校科技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黄振胜,张嘉祺.“放管服”背景下N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17(24).[2]张剑飞.“放管服”政策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7(29).[3]刘静.高校科研“放管服”改革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12).[4]章欢平.高校内部控制及其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2).

下载]“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规合一”试点背景下海南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