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低碳突围”之路,电力与钢铁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低碳突围”之路:电力与钢铁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煤炭市场网 发布时间:2009-12-08 03:41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带来。基于公平原则,造成这一后果的西方国家,应首先承担起更多责任。减排,不应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的藉口。
当然,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也将承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前,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已在努力,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的污染老路。
在这场中国必须参与的“全球碳战争”中,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部门“电力”,以及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将扮演重要角色。
因为,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50%的煤炭又用于发电,而超过70%的发电量用于工业。其中,钢铁业为四大高耗电行业之首。
11月26日,中国五大电力集团之一,华能集团邀请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教授,作了一个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挑战与机遇”的讲座。
当天,中国公布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讲座的目的是,帮助员工学习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并促进公司清洁能源的发展。”一位华能集团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华能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将通过绿色煤电(IGCC)及碳捕获(CCS)等技术,力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在中国的减排大计中,包括华能在内的传统火电企业责任重大。
而新能源替代和清洁煤技术,已成为华能这样的“碳排大户”,向低碳转型的两种主要途径。除了不断提高燃煤发电的能源效率,各电力集团都在主动调整电源结构,增加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再可生能源比例。
追逐“零排放”
用“零排放”的新型能源,取代燃煤发电,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国家电监会研究室研究员吴疆表示,新能源技术应用,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常规化石燃料,不仅能效接近百分之百,而且直接污染物排放趋近于零。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电投总经理陆启州也表示:中电投今年火电投资比例已从原来的70%-80%下降到44%,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投资比例大幅上升至56%。
据本报了解,目前,各电力集团都正在加紧制订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最核心的部分正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逐步降低火电比例”。
其中,风电发展最为迅猛,连续三年增长速度都超过100%,各电力集团也加快了“跑马圈风”步伐,纷纷提高了风电计划装机比例。
以华能集团为例,华能酒泉风电基地一期于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是该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风电场,总装机50万千瓦,计划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规划装机100万千瓦,前期工作已在进行。
据上述华能集团人士介绍,华能酒泉风电基地150万千瓦风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年上网电量32亿千瓦时,这些与火力发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2万吨,节水857万吨,减排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33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1.5万吨。
这与国家大力发展再可生能源的政策遥相呼应。根据最新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从3000万千瓦、180万千瓦和4000千瓦大幅调高至1亿千瓦、2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
不过,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煤炭的占比超过70%(全球平均水平低于30%),而新能源存在规模化发展瓶颈,中国能源“煤炭当家”的格局,短期之内尚难改变。
因此,对于传统电力企业来说,靠可再生能源替代减排,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火电企业仍需在改变燃烧技术上下功夫。
寻找“高效煤”
火力发电厂,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业,火力发电厂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燃烧同种燃料排放量的30%,大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24%。
由于中国火电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40%”,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本报。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电力装机容量79253万千瓦,而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5.7%,导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除了直接排放污染物,火电发电的能效水平也较低(大约为38.5%,高达78%的能量损耗在这个环节发生),因此,降低火力发电比例,是促进节能减排效益空间最大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完成2020年减排行动目标最为关键的领域。
“火电企业仍需在改变燃烧技术上下功夫。”在吴疆看来,化石燃料的新型燃烧技术,在现有基础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空间都非常大;而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可直接减少污染物排放。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火电厂“上大压小”替代,关闭大量效率低、污染重的小机组。而新核准的火电项目,基本都为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和热电联产的环保机组,而电网企业的节能调度(越环保的机组,分配电量越多),也加快了发电企业小机组的关闭。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最环保的清洁煤发电技术还数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据了解,其发电效率可达48%,脱硫效率达99%以上,同时收集与处理二氧化碳,被认为代表着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
今年7月,由华能集团牵头的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目前该项目仍在建设阶段,预计2011年建成投产发电。是国内第一家、世界第六家IGCC电厂。
据华能集团副总经理乌若思介绍,IGCC技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使煤炭发电达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污染物近零排放,二是大幅度提高煤炭发电效率。
除IGCC外,CCS也即碳捕获与碳封存,也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之一。但该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和示范阶段,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也刚刚起步。
国内电力企业开展这项试验的,仍为华能集团,这也是配合IGCC中收集与处理二氧化碳而开展的。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华能的IGCC示范工程、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成功捕集出纯度为98%的二氧化碳,达到设计标准。
据华能方面介绍,该技术采用由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研究院的技术,现二氧化碳回收率大于85%,年可回收二氧化碳为3000吨。捕集二氧化碳后,由精制系统提存成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可用于饮料、食品行业。
突破“成本”瓶颈
不过,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等,目前仍受到高成本的制约。
以风电为例,吴疆指出,与火电对比,风电的确具有无燃料成本的先天优势的,但在目前上网价格高于火电54%的条件下,风电依然没有财务方面的竞争优势,关键原因还是“技术落后、粗放发展造成固定成本过高”。
在他看来,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风电基本不具备独立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完全依赖政策扶持与多方利益输送,一旦各种优惠取消,将丧失可持续发展动力。
林伯强也指出,国内的成本承受能力并不强,包括政府补贴能力、企业成本承压能力和用户电价接受能力,所以,对企业来说,在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各种补贴的同时,更重要是实现技术突破和降低成本,这样新能源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
“环保减排是时尚、高尚而昂贵的,发展新能源必须从环保减排总体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其开发利用成本、横向比较成本、替代锁定成本、寿命周期成本,最终不能突破社会承受能力的底线。”吴疆强调说。
而IGCC与CCS,目前,都还没有商业化运营案例,其高昂的成本决定了目前并不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条件。
林伯强直言,他并不看好CCS未来的开发前景。“首先是发电成本增加20%-30%,而国内电价机制决定其无法通过电价补平;第二,碳捕获也是耗能行业,与节能相违背,会增加能源需求;第三,储存技术很难解决,而如果产品直接用于其它行业,就存在是否真正减排的争议。”
但他同时认为,作为技术储备,国家仍然应该支持和补贴类似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也应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以使包括IGCC和CCS在内的减排技术能最终实现技术突破、规模化运营以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低碳发展。
第二篇: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在国家发改委去年推出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和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二五”重要工作内容的背景下,2011年,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国投资杂志社、中国低碳网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投资峰会将于十月底在北京隆重举办。此次峰会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投资发展,旨在配合“十二五”规划,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经济增容增速、GDP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投资生产和各地城市的低碳发展。
为突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务实功能,峰会将努力为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提供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解读、咨询对接,为城市与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在招商引资、投资建设方面提供直接、高端的优质对接;并特别邀请在低碳产业领域有明确招商引资需求的10座城市和有明确投资意向的100家领军企业重点互动并促成签约合作。
通过峰会的主题不难看出,其实质主要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也许有一些人对这里的低碳经济有所疑问,那么低碳经济指的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低碳经济,其实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目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它的起点在于统计碳源和碳足迹。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低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最早的政府性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由于其地理和资源的限制,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使其能源供应由自给自足走向了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而在2006年,前世界首席经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更是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面对越来越迫在眉睫的全球气候变暖,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
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现任国家环保局总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的张坤民认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国家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时。却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其挑战来源于四方面: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国家基础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高碳”所带来的“发展排放”,则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那么在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不牺牲环境谋发展的问题上,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由于中国地理和资源的限制,导致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上非常的有限,而煤的大规模使用对环境的威胁,是不可忽视的。三,中国的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是第二产业的工业,资料显示,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约70%,其中钢铁、电力等高耗能工业,更是占了工业能源消耗的64.4%,而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也是一个重大难题。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有限,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制约。而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需要的巨额资金更是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负担。
从本质上,低碳经济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身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低碳经济对中国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也将遭到严峻挑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也将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的现实,欧盟已经做出规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场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11
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付出巨额成本。
那么如何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呢?答案是:加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作为一个高能耗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摒弃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的“体”层面所存在的痼疾。坚持体用结合,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个人培养节约的美德,改变浪费的陋习;企业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树立企业公民意识,改变错误认识。
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并且打造新型的低碳产业链。首先缩短一些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比如钢铁、化工、交通等,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其次,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最终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大力发展和研发低碳技术,培养发展低碳经济型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样需要前沿科技人才的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其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以及其他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勘探开发等领域的新技术。在科技人才方面,以低碳经济中的风电产业来说,其中接受过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
四,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
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六,成立的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七,进行试点应用,树立典型作用。目前,深圳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而低碳,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还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解决啦民生问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也符合我国接与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三篇: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而言,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
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虽然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种种挑战,但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也有着自己广阔的前景,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如何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呢?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
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之所在。
四是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
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经济政策推动。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有的处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下文从教育、经济、管理、技术、投入5个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低碳教育政策
第一,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第二,筹建专门的低碳博物馆。博物馆是向公民宣传普及各种科技知识的场所,应将低碳博物馆的建立健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填补我国博物馆的这一空白。
第三,设立全国低碳日或世界低碳日。全国性的主题日作为普及相关主题知识的重要载体,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低碳经济政策
第一,推行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我国应积极筹建基于配额交易的碳交易所,完善碳交易所的相关法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
第二,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税,也称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
第三,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
(三)低碳管理政策
第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加速《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比较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第二,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三是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第三,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低碳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低碳认证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意识。应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低碳标志标准,向企业宣传低碳标志的意义,鼓励企业进行认证。
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建议先行在伐木特许权的所有者中实行押金退款制度。
(四)低碳技术政策
第一,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放宽低碳技术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
第二,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政府“低碳”采购,是指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承担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若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成功,投资机构可从企业生产新产品所得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投资的回报。
(五)低碳投入政策
第一,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政府预算支出是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要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稳定,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
第二,完善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积极性的政策。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减排、治理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可采用下述措施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在出台政策过程中要多一些审慎,少一些莽撞,唯有如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才会真正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四篇:论文: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不少地区一直单纯强调GDP的增长,致使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人口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因此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又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做出贡献。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经济”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低碳经济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3.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
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4.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向“太阳能文明”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业应用。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目前我们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只有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建立自己的低碳理念,积极宣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第五篇:认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对于正陷入瓶颈的世界经济来说,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再次摆脱低迷,走向繁荣的高峰的火车头。
“低碳经济”,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具体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等。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题中之意和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目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长远实现零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未来全球的发展将面临碳排放空间的严重制约,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严峻挑战。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如新型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服务业需求,而且会促进一系列产业相互融合和集成创新,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低碳经济是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从经济领域看,低碳技术与经济是未来20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调整机遇,尽快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争取在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建立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
然而,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5%,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三大产业仍停留在1∶5∶4的比例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部分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问题仍然突出。
再次,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在我国,尽管相关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有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与此同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示范项目投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还不够。
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困难,但必须重视其重要性,逐步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方式转变。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不占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抢占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在相关方面下足功夫。我认为,具体要实施留六步战略:
1、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是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提高天然气比重;适当扩大外来电的规模。二是加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积极发展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三是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积极发展分布式储能,全方位推广能源智能化应用,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3、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4、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许多国家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作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要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煤炭现象,提高煤利用率,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保障石油安全供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加速发展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调整现有能源结构。发展超导技术,淘汰传统高能耗设备,支持智能能源系统发展。
5、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建立低碳生产、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推行低碳标识,制定低碳产品的技术标准。政府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金融融资支持等手段,引导企业发展低碳技术,实现技术升级。开展低碳经济宣传,使各阶层人群在生活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引导厉行节约,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加强低碳教育,将低碳经济知识引入教科书,推广低碳经济理念和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力。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