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门峡市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三门峡市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快工作进程,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依据《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暂行)》、《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严格控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河南省易地脱贫搬迁实施方案》、《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陕州区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创新机制,精确扶持;区负总责,乡(镇)落实。
第三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搬迁农户住房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从2016年开始,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到2018年基本完成全区共搬迁1851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其中2016年完成5929人;2017年完成6562人;2018年完成6025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显著改善搬迁农户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完善新村水、电、路、气、网、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解决搬迁农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再通过巩固提升,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真正实现搬迁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第二章 搬迁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为,户籍在我区、有易地搬迁意愿,并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具体为以下二类:
(一)居住在深山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建档立卡系统中未享受过搬迁政策的已脱贫户);
(二)居住房屋有安全隐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应当按区规划安置点实施搬迁。
第五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要经过贫困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委研究、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等环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确认,搬迁对象确定后,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个别调整的,须经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第三章 安置方式
第六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原则上限陕州区范围内。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安置包括城镇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旅游服务区安置、新型农村社区安置。分散安置包括插花安置和投亲靠友、自主安置等。
—— 城镇安置。依托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的优势,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一定劳务技能、有稳定务工和收入渠道的搬迁对象。
——产业园区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就业岗位,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劳动力的搬迁对象。
——旅游服务区安置。依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能够提供旅游服务就业岗位的乡村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一定经营能力和条件的搬迁对象。
——新型农村社区安置。依托交通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就近安置本行政村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或者依托乡(镇)周边和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建设移民新村,就近安置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
——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乡(镇)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安置。
——投亲靠友、自主安置。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自主等方式自行安置。
第七条 对有意愿进入城镇、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允许其将建房补助资金用于购买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属五保户、鳏寡孤独的特殊人群,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第八条 安置点优先规划建设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其它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施完善。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搬迁对象引导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养殖业、加工运输、饮食服务、劳务输出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
第十条 安置房落实和在划分宅基地前,乡(镇)需与搬迁户签订退宅协议书,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后,搬迁户的原有住房必须收回。整组或者整自然村、整村搬迁,原宅基地必须复垦;零星迁出的,将宅基地归还迁出地的村集体,并办理相关手续。第四章 项目规划建设
第十一条 依照《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依据《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河南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等规定,结合陕州区农村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的原则进行规划。第十二条 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方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当地民情、民意;要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节约集约;要合理布局,坚持以组团式规划为主,排列式规划为辅的原则;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突出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必须为每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建设卫生间和储藏间,购置太阳能,并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进行规划布局。第十三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标准: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档立卡系统中没有享受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已脱贫户,安置房屋标准,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m2。
(二)同步搬迁户不受人均住房的面积限制,享受与贫困户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 新建安置点的选址及要求:
(一)安置小区用地应依据《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政府申请,住建、国土等部门批准;
(二)安置小区认真完成土地、规划、环评、实施方案编制(必须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见附件2)和审批、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杜绝项目手续不全开工建设现象,应依照相关法律程序依法依规进行;
(三)乡(镇)政府既要注重搬迁安置房建设,又要注重退宅复耕工作。
第十五条 根据安置点实际情况、用地条件等,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分“一户一宅”建设和多层楼房建设两种类型。
“一户一宅”安置社区建设标准:
(一)小型社区(500人以下),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2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30m2、垃圾收集站、文化活动场所50m2、公共厕所20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7m)、绿化、亮化。
(二)中型社区(500人—1000人),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3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30m2、垃圾收集站、文化活动场所80m2、公共厕所30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9m)、绿化、亮化。
(三)大型社区(1000人以上),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3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40m2、垃圾收集站、农具统一存放站200 m2、文化活动场所100m2、公共厕所40m2、社区超市70 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小型图书馆80 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11m)、绿化、亮化。多层楼房安置建设标准:
砖混结构六层,除50 m2,75 m2及100m2三种户型外(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因同步搬迁户不受人均住房面积限制,可结合村民需求情况适当建设100m2以上大户型。
1、入住标准为“一铺一白两安装三有五通”并配备一定家具,即:铺好地砖,墙面白防瓷涂料,安装卫生洁具,安装室内屋门,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配备床、茶几等家具。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5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50m2、垃圾收集站、农具统一存放站300 m2、文化活动场所100m2、公共厕所50m2、社区超市80 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小型图书馆80 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10m,主路宽12m)、绿化、亮化。
第十六条 2016年度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时间节点: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下达后,实施插花安置、投亲靠友、自主安置的,在2016年9月底前,确保安置手续齐全,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搬迁;实施新建房屋安置的,在2016年6月底前开工,10月底前完成安置房建设,2016年底搬迁到位。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一)施工图须由区住建部门组织招投标,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加盖设计单位图章,须达到陕州区抗震设防标准。
(二)区政府依托陕州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州区建投公司),承担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
(三)施工过程中,迁出地乡(镇)政府(委托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应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开展日常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区环保局等部门须根据职能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章 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组成。
(一)政策性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人均0.7万元。通过举借地方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人均1万元。通过承接专项建设项目资本金人均0.5万元。承接长期低息贷款人均3.5万元。
(二)群众自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自筹0.3万元。
(三)区政府投入:区财政、乡(镇)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陕州区建投公司在实施扶贫搬迁安置建设中产生税收的县级留成部分。
第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以实物形式补贴,安置房要达到基本入住条件。补助标准如下:
(一)城区规划区内购买商品房安置,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5万元,同时享受农民进城购房相关优惠政策。
(二)乡(镇)政府所在地购买符合政策要求的安置房,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3.5万元;
(三)行政村内购买符合政策要求的安置房,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2.5万元;
(四)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鳏寡孤独或家有重度肢残、智残、精神病的“兜底户”,由政府统一提供指定住房,产权归政府所有。
第二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范围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住房建设、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纳入统筹规划的同步搬迁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十一条 陕州区财经投资有限公司与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做好投融资运作的协调和投融资资金管理、调配衔接工作。根据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将搬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二十二条 区财政局要根据搬迁规模和实施方案,将搬迁安置土地征地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办法: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城区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各行政村内购买安置房的,应按照相应安置标准自主选择。
(二)易地扶贫搬迁户要严格按照安置标准购房。
(三)新建的安置房分配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户不同情况,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各乡(镇)自行决定。
(四)采取投亲靠友、自主安置方式的搬迁群众,在自愿申请、签订协议、原住房拆除后,可将与集中安置同等标准的住房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
第二十四条 建档立卡搬迁户、同步搬迁户入住新宅后,原宅基地和宅基地使用证必须收回,迁出地的原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其他合法权益继续有效,搬迁户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教育体育部门应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做好各学龄段搬迁户子女规模分析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确保适龄搬迁户子女能上学,并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十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退出奖励,按年度搬迁完成情况进行。从搬迁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2.5万元;两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1.5万元;三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0.5万元。宅基地搬迁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垫付。
第二十六条 同步搬迁安置。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基础上,鼓励非建档立卡户同步搬迁,尽量实现整自然村、整组、整片搬迁,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同步搬迁户享受安置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补贴资金。各乡(镇)可统筹整合各项资金,对同步搬迁户给予适当的住房建设补贴。
第二十七条 各乡(镇)统筹整合各项资金,一是在城区规划区内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1万元;二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2.5万元;三是在行政村内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3.5万元;四是统筹其它各部门资金。以上统筹资金用于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产业,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八条 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要求和项目进度履行职责。乡(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主体,要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并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组,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各搬迁安置点须成立村民议事小组,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建设由陕州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资金管理由陕州区财经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豫财农[2014]43号)执行。
第三十条 区、乡两级分别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档案,要求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册、一年一卷。第三十一条 相关部门及乡(镇)职责。
(一)区发改委侧重负责全区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编制、提出“十三五”及分年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及其分布、政策衔接、方案备案汇总、任务下达、考核评估等工作,具体负责陕州区建投公司与相关乡镇衔接。
(二)区扶贫办负责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明确搬迁对象,负责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
(三)区财政局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区融资平台的筹建和管理,搬迁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
(四)区国土局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土地征收、迁出地宅基地复垦、耕地占补等,确保搬迁项目土地供应。
(五)区住建局负责制定安置区建设技术规划及制定统一住宅设计图集,规范建房风格、层数、规模,监督安置点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
(六)区民政、教育、卫计委、交通、电力、农办、农牧、水利、信访、宣传等有关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报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乡(镇)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所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所在乡(镇)项目实施主体,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安置点的项目立项、用地报批、征拆及规划设计及房屋建设,负责所在乡(镇)安置点搬迁户房屋分配。
(八)区委、政府督查室加强对易地搬迁工作进度的督查落实,对工作滞后、推动不力的部门、乡(镇)进行通报。第三十二条 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政(村)务公开栏等,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实施方式、优惠政策等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实施。第七章 检查验收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实行建好一个安置区,检查验收一个安置区,验收内容包括安置区建设和原居住点的复垦以及宅基地的退还情况。检查验收工作应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验收相关制度,做到“谁发包、谁负责,谁审批、谁验收”。
第三十四条 项目竣工后,乡(镇)项目实施主体向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组织初步验收,初步验收通过后及时申请省辖市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实施主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计划、项目批复、工程招标、施工、监理、财务、审计、验收、图片等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管理要明确专人负责,按年度实行一项一档保管。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各乡(镇)、相关部门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区委、区政府将其纳入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检查制度,对项目组织管理、计划执行、工程质量、资金使用、项目进度、档案管理等全面检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构应积极配合稽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三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度,把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十八条 凡不按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规定,虚报、重报项目或计划的,或项目组织不力、管理混乱、出现严重问题的,或瞒报、谎报工程进度的,或不及时上报报表,或抵触检查、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的,应当对相应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自下达之日起执行,上级政策如有变动,严格按上级政策执行。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见事宜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协商解决。
附件:1.陕州区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分解表
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陕州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6年6月15日
附件一
陕州区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分解表单位 扶贫搬迁 “十三五”合计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陕州区 18516 5929 6562 6025 西李村乡 4834 1258 1661 1915 观音堂镇 1950 508 685 757 店子乡 1596 656 632 308 宫前乡 2302 653 767 882 硖石乡 2152 673 490 989 张茅乡 1665 768 695 202 王家后乡 2490 628 890 972 菜园乡 529 369 160西张村镇 416 416张汴乡
582582附件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3、拟建地点
(二)编制依据
(三)项目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四)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
(五)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1、搬迁规模
明确扶贫搬迁人口(含建档立卡人口,非建档立卡人口),涉及的乡镇数量,集中安置点的数量。
2、安置类型
集中安置(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建设搬迁新村、依托小城镇或产业集聚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 分散安置(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七)实施进度计划
(八)总投资与资金筹措方案
(九)结论及建议
二、项目区域概况
(一)县域基本情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人口结构、区域经济等情况。
(二)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基本情况。
(三)贫困现状及贫困类型分析
1、贫困现状
2、贫困类型分析
(四)搬迁人口情况
1、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及分布
2、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户数量及分布
三、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安置点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1、集中安置选址原则及项目选址
2、分散安置选址原则及项目选址
(二)建设条件
1、交通条件
2、气象、地质条件
3、城镇规划、土地规划及社会条件
4、公用设施条件
5、施工条件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标准
(二)补偿标准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1、集中安置建设内容及规模
2、分散安置建设内容及规模
六、项目建设方案
(一)安置点规划布局及建设方案
1、规划布局方案(1)规划指导思想(2)规划原则
(3)集中安置规划方案(4)分散安置规划方案
2、建筑方案(1)设计依据(2)建筑形式(3)结构设计等
3、基础设施工程方案(1)道路交通工程(2)给排水工程(3)电力工程(4)通信工程(5)绿化工程
(6)沼气、供暖及太阳能利用(7)环卫设施工程等
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案(1)教育设施(2)卫生设施
(3)社区综合服务设施(4)商业服务设施(5)文体设施
(二)经济发展方案
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方案。
(三)原址恢复方案
原址生态恢复、土地复耕、土地利用方案等。
七、环境保护、安全与节能
(一)环境保护
主要污染源及采取的措施。
(二)防灾减灾
防洪、防风、防火、防震、防泥石流方案等。
(三)节能及减排
能耗、节能措施、碳减排等。
八、组织机构、实施进度及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机构设置、机构职能、劳动定员等。
(二)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建成后期管理等。
(三)实施进度计划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移民生活就业保障等。
九、投资概算
(一)投资概算
概算范围、概算依据、概算方法、概算内容、总投资等。
(二)融资方案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
(三)投资计划
投资年度计划及使用方案等。
十、招投标方案
招标原则、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招投标程序等。
十一、脱贫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及使用计划;投工投劳人数及获取的收益。
(二)产业带动脱贫效果分析
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带动扶贫人数及效果。
(三)其它途径脱贫效果分析
十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一)风险因素分析
(二)风险因素评估
十三、项目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十四、项目监测与评估
(一)监测评估计划
(二)监测评估范围
(三)监测评估指标
(四)监测评估方法及措施
十五、结论与建议
十六、主要附件
(一)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规划图
(三)规划部门预审意见
(四)用地手续
(五)环评手续
(六)其他规定的必要附件
(七)必要的设计图纸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臵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
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
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展。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20--30户。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臵,每个点安臵300户左右。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臵。搬迁安臵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臵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臵。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10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
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臵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臵群众348户1998人。该安臵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
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
模的3个建制村。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克服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针对我县现有安臵点土地无法承载,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且30年使用权不变的实际,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臵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搬迁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臵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搬迁户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2010年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近1亿元,集中实施了农田水利、农户住宅、道路通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四大工程。
(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促发展
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县上凝心聚力,从大局出发抓落实,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和县人大联系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教育、建设、卫生、人口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组织、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日常事务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长期抓的工作机制,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形成了靠前指挥、一线落实、现场服务的工作格局。二是抽调业务骨干蹲点。为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纠正。三是督促检查指导。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臵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各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深入建设现场督促抓进度,驻地办工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乡村干部吃住在建设现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抓施工,确保了项目建
设的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四是听取群众意见。为打牢项目建设的群众基础,县上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前期广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并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迁出、迁入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项目区掀起了搬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项目区群众互帮互助,社会各界共帮共建,齐心协力建设搬迁安臵新村的高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机制,确保移民不返迁
一是建立项目公示机制。为了切实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让广大搬迁户充分支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县上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单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建的浓厚氛围。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标准等通过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在各安臵区工程点制作工程标志牌等进行公告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搬迁群众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讨论确定分配方案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实施透明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取
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县上把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的作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筹融资方式,多方协调将发改、建设、水利、电力、林业、农牧、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调配,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它涉农项目资金配套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整合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
三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效益正常发挥,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桥涵、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臵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着力从三个方面切实搞好搬迁工作:一是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搬迁户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整合一切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
环境等基础建设,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集中安臵或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以“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为目标,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三是切实加快搬迁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搬迁群众返迁。
二、经验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只有领导的重视,才能将各部门工作重点、责任目标统一起来,使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人力调配、技术支持、跟踪服务、后续建设、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协调解决。
二是县内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形式。县内移民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比较容易、移民成本低、总体投入少、群众易接受、移民积极性高、便于发动和管理、资金容易整合使用,而且通过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可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是土地流转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易地扶贫搬
迁的难点在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流转。只有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建点让群众集中聚居,不但可以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散居无法解决的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的正常生活问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搬迁群众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是整合资源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项目建设单靠任何一家都是独木难支,只有以扶贫部门财政资金资金、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城建部门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低保户安居工程资金、人口部门二女户安居工程资金为主体,以交通、水利、国土、电力、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为补充,保障项目的有效投入,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2011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涉及茶陵县和炎陵县。**年省发改委下达了茶陵县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炎陵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尚未批复。一年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
1、工程实施情况。按照扶贫搬迁工作任务,我市茶陵县搬迁移民230户共950人,项目总投资71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5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40万元。截止5月底,项目投资全面完成,完成移民230户950人搬迁安置,建成住房230套共24680平方米,配套完成10米宽主道1.4公里、6米宽支道1.2公里,引水管道工程主管6.2公里、支管4公里,架空输电线路建设10公里,变压器6台,农电入户230户,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2、主要经验和做法。在工程实施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突出规划引导。根据搬迁村农户的经济基础和承受能力,科学编制“四个规划”,即总体搬迁规划、迁出村土地复垦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脱贫致富规划)。布设一个好路网,建设好“三大中心”(村务活动中心、医疗卫生中心、便民商务服务中心)、规划好“五大管线”(电、通讯、有线电视、人饮、排污)。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五项制度”,即建立搬迁对象和补助标准公示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制度、补助款发放公开制度、劳务报酬合同约定制度、贫困群众搬迁后致富指标监测制度;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证资金到位、质量合格、搬迁入住和验收达标。三是加强项目监管。建立了资金专户,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用款有申请,拨款有审核,结果有审计。同时,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为合理规划、筛选、申报、验收工作提供依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我市茶陵、炎陵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主要集中在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暴雨洪水自然灾害频发,我市茶陵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四是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三、下阶段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思路
(一)易地扶贫搬迁需求。我市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区域主要是茶陵县和炎陵县贫困人口。我市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户数约5150户,约16688人,其中茶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户数为5100户、约16531人,炎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户数为50万户、约157万人。
茶陵县易地搬迁的人口主要位于桃坑乡、湖口镇、浣溪镇、秩堂镇、八团乡、枣市镇、严塘镇、高陇镇、潞水镇、腰陂镇、舲舫等乡镇,这些乡镇大都位于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生产生活设施条件落后,大部分村组道路没有贯通或进行水泥硬化,群众生产、生活出行不便;通讯不畅通,与外界联系渠道少、信息缺乏;河道、农田水污染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安全饮用水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存在因重点工程建设,如库区建设、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等导致土地征收、资源减少而影响到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炎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数量较少,零星存在,其生存条件恶劣,缺电缺水缺路,居住地山高水远,人口素质、文化素质低,致富条件、门路基本没有。
(二)总体思路
1、茶陵县
易地扶贫搬迁思路:采取因地制宜、就地搬迁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山区搬迁至城镇区,山上搬迁至山下,高地搬迁至平原地带,环境生态治理保护与移民搬迁相结合,边治理、边搬迁,突出重点区域逐步实施的方式,使移民搬迁实现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十二五”时期,规划搬迁人口户数3975户,约12910人。
可供安置搬迁人口的水、土资源状况。茶陵县域内水资源丰富,将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水库建设力度和上游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等工作力度,以保障全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全县可供利用的新开发耕地面积为11550亩,可供调整利用的耕地面积为7800亩,十二五期间可供利用新开发耕地面积为7000亩,可供调整利用的耕地面积为3500亩。
资金筹措。主要通过向中央、省市申请财政支持及地方政府、群众自筹等方式来筹集,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企业、民
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工作。
2、炎陵县
易地扶贫搬迁思路:本着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多渠道筹措资金,以补代促,促进需移民对象自愿移民。搬迁方式采取整体、零星向集镇、工业园搬迁方式和整体、零星就地搬迁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移民。“十二五”时期,完成50户贫困人口搬迁工作。
可供安置搬迁人口的水、土地资源情况。炎陵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亩,水资源丰富,是湘江洣水的发源地,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6.5毫米,规划搬迁安置地耕地、水资源都能满足要求。
资金筹措渠道。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发挥国家、省、县和移民户本身的积极性,四方筹资,加强管理,争取把每一分钱用好。把钱用在刀刃上。筹资比例为7:1:1:1,能较好的调动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四、工作建议
农村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国家、省、市、县和移民户本身的积极性。为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特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切实落实国家、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制定了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确保支持政策到位。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身财力困难,建议提高中央资金的补助标准,落实省财政配套资金,降低县级配套资金。
2、建议加大对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支持力度。株洲炎陵、茶陵是革命老区县,由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返贫致贫因素复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长期而艰巨,请求省发改委加大对我市的支持力度。
3、建议加大扶贫机制创新。易地扶贫搬迁需要机制创新,建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第四篇: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指南
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指南
前 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项重要创举,是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后打响的第一仗,是我省落实大扶贫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这些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即使短暂实现脱贫,返贫率也很高。为此,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他们从那些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搬出来,安置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妥善解决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并通过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他们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是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
我省“十三五”时期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为推动我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特编制本实施指南,旨在帮助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志尽快提高
政策水平,熟悉操作流程。
一、前期工作
(一)落实搬迁对象
1、政策宣传。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乡(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召开群众大会、发放《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提纲》等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发动,做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喻户晓。
2、调查摸底。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移民、扶贫等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对搬迁群众家庭人口、住房、收入、耕地等基本情况和安置去向、方式等意愿进行调查摸底。
3、对象确定。⑴对象范围。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坚持贫困程度深的村寨优先整体搬迁,整体搬迁的自然村寨,非贫困人口可以一同搬迁;零星搬迁的必须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⑵确认程序。农户提交搬迁书面申请书,村委会初步审核汇总,张榜公示5天,无异议的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上末家庭实际人口和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对申请对象进行审核,张榜公示5天,无异议的上报县级发改、移民、扶贫、国土等相关部门审批。
(二)明确安置方式
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提倡多
元化安置,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满足搬迁对象多元化需求。适宜集中安置的,依托县城、集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农民新村进行安置,也可以依托安置区已有条件由政府回购安置房插花安置,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自行安置。
1、集中安置
——城镇安置。主要依托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的县城、小城镇建设移民安置点。优先采购存量保障房、商品房安置。
——产业园区安置。主要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安置,根据园区用工需求确定搬迁安置规模。离城镇较近的优先采购存量保障房、商品房安置。
——旅游服务区安置。主要依托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能够提供旅游服务就业岗位的服务区建设安置点。
——农民新村安置。依托交通便利的农民新村,引导本行政村内搬迁群众依托既有承包地从事生产经营,就近集中安置。
2、分散安置
——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安置。
——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
分散安置原则在本县内就近分散安置。对确需跨市县安置的,搬迁群众必须自愿提出申请,由迁出地和安置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报经上一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同意,搬迁任务由安置地纳入项目申报,所用指标为迁出地指标,相应调整迁出、迁入地规划任务。未按程序自行安置的,不得享受相关补助政策。
(三)编制实施方案(代可研)
在确定搬迁对象及安置方式的基础上,新建集中安置点按照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印发的《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代可研)编制大纲》(暂定名)要求,结合我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相关政策,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代可研)。对政府集中购买存量房安置的,应编制详细购分房实施方案。分散安置的,应编制安置方案,明确搬迁对象、安置方式等。
(四)实施方案(代可研)审批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代可研)由县级发改部门会同移民部门审批,并报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备案。
二、计划申报
县级发改部门会同移民部门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编制建议计划,上报市州发改、移民部门。市州发改、移民部门审核后,联合上报省发改、移民部门。省移民
部门会同发改、财政、扶贫部门编制省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联合上报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审批下达。
三、工程建设
(一)项目建设用地
项目建设用地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工程招投标
统规统建的,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政策执行。统规自建的,可以不公开招投标,由移民自主建设或联户委托代建。
(三)施工管理
进度控制: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工程实施控制性进度目标,督促相关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目标要求。
质量控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程、规范,对施工单位提出明确具体的施工质量要求,通过监理、检查,使工程全过程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投资控制:编制各安置点投资概算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将各项投资控制在审批和合同规定的总投资内。
安全控制:制定有关安全措施,改善施工工艺、改进设备性能,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消除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危险因素,防止职业伤害,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统规统建项目要围绕以上四个方面的重点控制,采取超常规工作方法,确保全年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统规自建项目相应的施工管理要求由各县自行制定。
(四)施工监理
易地扶贫搬迁统规统建项目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
四、住房建(购)方式
(一)统规统建。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二)统规自建。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建设时限、统一技术服务,由搬迁群众自主建设或联户委托代建。
(三)政府购买存量房。需要由地方政府购买存量商品房、保障房的,采购价格由发改、住建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
(四)自行购房。按照“保基本、不负债”的原则,控制住房面积,搬迁群众自行选择房源,自行议价购买住房。
五、资金管理
(一)专户管理
各县平台公司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专户,确保 “专款专用、物理隔离、封闭运行”。
(二)资金拨付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按照以下流程逐级申请审核审批。申请流程:项目实施主体根据项目台账和项目实际进度,填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拨款申请表》并附项目工程进度等资料,提出用款申请。
项目实施主体逐部门呈交申请资料---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和有权审批部门(人)分别审查、审核,并签署是否同意拨款的意见---项目实施主体将签署意见申请表及当期银行对账单提交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审批。(县级审批方式由各县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划拨流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拨款申请表》等资料提交合作金融机构提示拨款---合作金融机构将资金拨付到项目业主在当地县级分支机构或指定金融机构开设的专用账户---项目业主依据签订的多方资金监管协议规定使用资金。
每一批投资计划下达、且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后,项目实施主体可先行申请拨付不高于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筹资金的30%作为项目启动资金。
(三)补助兑现
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补助、旧房拆除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或购买安置住房。
(1)政府统建(购)住房的,住房补助和旧房拆除奖励资金由地方政府统一用于住房建设,剩余资金发放搬迁群
众。对新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补助由地方政府统一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集中购买存量房的安置点,基础设施补助由地方政府统一用于购房。
(2)统规联户自建住房的,在政府主导下,由搬迁群众成立理事会统一负责住房建设相关事宜,住房补助和旧房拆除奖励资金划拨到指定账户,接受群众监督。基础设施补助由地方政府或委托建房理事会专项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操作办法由各县制定。
(3)分户自建住房的,住房补助和旧房拆除奖励资金,按协议约定拨付给搬迁对象。具体操作办法由各县制定。
(4)自行购买房屋的,凭购房合同等有效凭证,可先行兑付住房建设补助,待旧房拆除后,兑付奖励;投亲靠友安置的,旧房拆除后一次性兑付住房补助和旧房拆除奖励。具体操作办法由各县制定。
六、工程验收
(一)验收内容
1.工程建设情况:(1)住房建设:住房建设按批准方案实施完成,建设规模、施工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达到设计要求;(2)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根据规划建设到位,满足移民生活需要;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完成;(3)单项工程变更:如单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2.资金使用情况: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全部到位,使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资金、财务管理规定。编制了竣工决算,并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审计机关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3、档案管理情况: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应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建设项目资料的收集、立卷和归档工作,做到一个项目一套档案。
(二)验收时间
根据“谁审批、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移民、住建、扶贫等部门,及时开展验收工作,当年项目当年完工当年验收。
(三)验收依据
省级实施方案、投资计划、资金文件;项目实施方案(代可研)及批复;工程技术、财务使用、监理档案资料;其他相关资料。
(四)验收意见
验收委员会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作出综合评价,提出验收意见。明确未完工清单和完成期限以及责任单位;对工程建设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七、搬迁入住
工程验收合格后,根据分房方案,及时交付,组织群众有序入住。
八、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
群众搬迁后,原有旧房按照签订的搬迁及旧房拆除协议,限期拆除,原则上由搬迁户自行拆除。旧村庄和宅基地复垦,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九、后续保障
(一)社会保障
群众搬迁之后,社会保障关系由相关部门按规定及时进行转移、接续。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一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二)培训就业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县级人民政府整合资源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当地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制定就业方案,落实帮扶责任,促进搬迁群众尽快实现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对于自主创业的,按规定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搬迁群众倾斜,优先解决搬迁群众中的“4050”人员就业。
十、总体验收
(一)验收内容
群众搬迁入住、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档案资料管理等。
(二)验收时间
在县级验收的基础上,由市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发改、移民、扶贫、国土等部门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总体验收,原则上在群众搬迁入住后的一年内完成。
(三)验收意见
验收委员会根据群众搬迁入住、社会保障政策落实、退出工作落实等情况,结合工程验收结果,提出总体验收意见。
十一、档案管理
要建立全过程档案,包括搬迁对象、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拆除复垦、社会保障、扶持措施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
第五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承诺书
马临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承诺书
马临工业经济区管委会:
经政府宣传,我户已知晓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根据家庭成员商量,愿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承诺如下:
1、搬迁补助标准以实施搬迁当年国家的执行标准为准。
2、我户自愿选择马临区丰泰景园,通过政府统一安置。
3、我户拟选择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
4、房屋建设方式由县、区确定。
5、积极配合区、村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
6、搬迁以后愿意通过自己勤劳致富,不因生产生活困难等到政府闹事。
7、本承诺经我户家庭成员中任一成年人签字,均可代表我户意见,如有违背,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承诺人:(签名并按手印)
2016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