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

时间:2019-05-13 18:4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

第一篇: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

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

文化创意和旅游的融合,是人类长期积累的重要经验。在21世纪推动产业和城市双转型、发展创意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和旅游的融合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文化创意和旅游融合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开发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经济资源,也可以为文化创意提供一条转化为社会财富的广阔道路。△ 黑龙江 哈尔滨冰灯节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途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有助于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形式,有助于推动业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意文化可以通过影视、纪念品设计、特色节庆、演艺等四个途径融入旅游景区,促进旅游消费升级,提升景区吸引力。

1、影视 旅游,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影视与旅游的结合不是新鲜的事,它们的结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影视基地转换成旅游吸引物,形成一个以影视为主、旅游为辅的模式,如横店;二是无意中创作出来的名片模式,引发旅游目的地的兴旺,在国内最早的是电影《少林寺》;三是旅游目的地主动去参与影视的制作,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目前,第三种是国内影视与旅游结合的最主要的方式。△ 浙江 横店

2、纪念品设计 旅游,抹不去的记忆从旅游者角度来说,购买纪念品的目的是“纪念”,对旅游纪念品核心要求就在纪念性上。纪念品来自哪个地区?哪种文化?哪种工艺?意义是什么?是否美观?三年、五年以后,看着它,还知道是在哪个景区买的?用创意创造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更好的解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要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二是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品牌性;三是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总之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产品。

3、特色节庆 旅游,创新旅游体验方式特色节庆是旅游景区以地方特有文化,包括历史、人文、艺术、风俗等为主题,通过整合、提炼、加工而打造出的定期举办的活动,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节庆活动,大大提高了旅游的吸引力,对于拓宽景区面,提升客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周边的住宿、餐饮、娱乐等形成一体化的带动方式,促进当地全域发展。△ 贵州 仡佬族吃新节

4、演艺 旅游,创意性的旅游吸引物在民族传统文化日渐被现代文明磨蚀的今天,文化创意与演艺有机结合形成的实景演出,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娱乐体验感,增加景区吸引力,同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保护、文化价值提升、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优化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并对周围的产业发展产生极大的效益辐射,是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文化与旅游有着令人眼羡、天生注定的“姻缘”,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两者的互动将促进彼此产业链的增值,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旅游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可促进文化传承保护、利于文化价值提升、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优化,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而旅游文化演出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行业内公认,文化演出直接受益与其对周边相关产业带动效益的比率为1:7。

2、文化型主题公园文化型主题公园注重文化展现,既是一个文化主题乐园、又是一个文化主题博览园,整个主题公园的故事线在唯一确定的文化主题下展开。它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通过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打造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中国式的文化型主题公园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型主题公园将成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发展的亮点。

3、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体现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氛围,记录了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至今仍体现着特定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备了旅游吸引的潜力。历史街区自身承载了大量信息,包括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建筑与生活。它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4、文化节庆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文化创意和旅游融合的四大着力点如何选择文化创意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可以显示一座城市设计整体战略、培育文化创意、提炼开发遗产、转化创造成果的综合能力。要实现这一综合能力的全面转化和提升,可以有以下四大着力点:

1、通过文化创意内容的深度开发,提高城市旅游之吸引力。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40多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它们原先的形态、语言、主题、空间等往往难以被现代旅游者所感知和欣赏,也容易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损耗。这就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复原、激活、嫁接、再造等方式,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人可体验、乐欣赏、会感动的文化旅游形态。比如,杭州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开发,创造了“宋城千古情”大型演出和宋城主题公园等,再现了南宋文化的精致妩媚和壮怀激烈;创建了西溪创意产业园,形成了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交融等。这些开发行为就把散落的遗产之珠,转化成为可投资、可流通、可增值的旅游产业链。△ 杭州 西溪创意产业园

2、通过文创企业和旅游的合作,壮大跨业开发的主体。文创产业的规律之一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能够与其他产业包括旅游业实现联动。这种可行性要转变为现实,必须通过一大批有活力的跨业经营的企业主体,在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链的前后端形成分工协作。近年来有一个重要趋势,北京万达、杭州宋城、深圳华强、深圳华侨城、西安曲江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把文化创意与旅游上下游结合的产业链开发,与跨地域空间的价值链开发结合起来,形成了跨区域的连锁品牌和项目大布局。这预示着中国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必将经过联动发展,进入到向全国乃至向海外拓展的新阶段,其意义十分深远。

3、通过文创园区与旅游魅力的集成,重塑文化旅游空间。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旅游者对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旅游,怀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在亚太地区的旅游者中,愿意为异域文化体验项目额外支付费用的,高达57%。有鉴于此,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规模化、合成化发展,形成“精湛”和“集成”的文化旅游体验空间。如深圳宝安F518时尚创意园,以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大型创意社区为特色,以“科学艺术”、“创意时尚”为总战略,形成了一个集合创意设计、品牌策划、影视动漫、新媒体、艺术节庆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和时尚旅游集聚区。该园每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劳动音乐狂欢节等活动平均在50次以上。△ 广东 深圳宝安F518时尚创意园

4、通过文创与旅游结合的平台,加强旅游资源的流通。文创与旅游结合,通过产权交易、技术服务、市场推广、企业孵化等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文创和旅游项目通过这些平台获得孵化和增值,让更多资源获得便捷的市场流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权、文化旅游预期价值的资本化。近年来,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义乌文交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 Joy)等大型会展,在会展期间举办各种专业交易会和贸易洽谈会。这不仅推动了各类文化旅游要素的资本化和流通,且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专业观众,显示了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平台经济作用。文化创意与旅游的互动路径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互动,是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进行细分,然后整合成为涵盖两大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互动本质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以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旅游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产业,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对遗失于现实生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资源的抢救、整理与呈现,也包括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以及创造性整合,达到优化旅游资源组合的目的。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突出民族味、亲切度,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重要的是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西安 曲江新区

2、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用创意创造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二是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三是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突出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或旅游环境的文化性,凸显创意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层次”的关怀与满足。总之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产品。

3、用创意营造旅游环境――促使环境美化,提高旅游吸引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品位要求的提升,当今旅游整体环境的策划、设计打造就更应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提升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得到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和感受。这便要求整个旅游环境要有新的表现方式,要创意文化,文化创新;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以支撑地方旅游精品,成为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

4、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除了设计出有吸引力、创造力的产品外,还需要强化营销。一是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创意思维创造旅游产品。所谓“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最好的营销是旅游者的口碑”,旅游者的口碑来自于对旅游产品的体验。因此,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将旅游者感觉、感受甚至思维等诉求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构筑竞争优势。二是建立目标客源市场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旅游人群、不同的产品体系,在营销主题、营销内容、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5、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旅游是“搬运”,通过搬运游客,搬运消费能力,形成消费聚集、人群聚集、产业聚集。那旅游业的发展如何依托文化创意实现搬运效应呢?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层次性,创意旅游可以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篇:全域旅游引领 文旅融合共进

全域旅游引领 文旅融合共进

近年来,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开封旅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前7个月,全年累计旅游接待3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7.7%。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统筹。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民心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重点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个战略引领: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和产业融合共进,实施了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一个发展定位:提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定位,与新兴工业化城市并列;一个机构协调:市委书记召集、市长参加,每月召开一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一个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一个园区运营:由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负责运营;一个平台融资:成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属国资公司进行融资;一批项目支撑:每年安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市领导分包,强力推进;一个研究院培养人才: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市委书记任院长,依托河南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一春一秋节会:春季的清明文化节、秋季的菊花文化节,两个国家级节会拉动;一个旅游联盟:依托丝绸之路东起点城市地位,2015年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吸引国内外33个城市踊跃加入,推动旅游开放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特色精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一渠六河”景观设计规划、宋都水系工程规划等水系工程规划;编制完成了《开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双核”“双带”“双廊”“四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形成了衔接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

依据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在突出“宋文化、北方水城、新宋风城市”三大特色的同时,着力彰显饮食文化、菊花文化、书法文化等十大文化魅力。在提升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传统景区的基础上,又打造了小宋城、上河城等一批文商旅综合体;七盛角、书店街等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大宋官瓷、木版年画等一批民办博物馆;启封故园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开封西湖、“一渠六河”环城水系等一批城市休闲游憩新空间。

“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的成功推出,形成了“水、陆、空、地下”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让每一个来到开封的游客都能深度体验“宋文化”独特内涵,游得放心舒心。

三是突出项目牵动,探索融合发展。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文化+”“互联网+”“旅游+”,形成叠加聚变效应。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尝试探索,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商业化,以文商旅项目为抓手,谋划实施了鼓楼复建、双龙巷历史街区改造、东京梦华半亩园、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地下城墙展示馆、小宋城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开封府二期、建业泰和府等一批重大“文商旅”结合项目,实现了旅游在文化当中找效益、文化在旅游当中找出路、商业在文化旅游当中寻求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突出城旅联动,推进全域共建。坚持以旅游业发展为拉动,以城市“双提”“双修”为载体,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在创标工作中,重点实施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导向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五大工程;在智慧城市工作中,由腾讯公司为开封量身打造的“全民接力话汴京”智慧工程2015年全面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全程真人导游“O2O”平台;开封市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顺利投用。城旅融合发展使城市路网、快捷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舒适度显著提升,城乡更加整洁、亮丽,社会文明风尚盛行,全域旅游支撑更加有力。

五是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始终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进一步完善了开放招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各项任务年初建账、半年查账、年底交账,真正奖出动力、惩出压力,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开封将进一步强化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定位,突出以全域旅游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站在大环境、大旅游、大产业的角度,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开封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上一篇

第三篇:昆明市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昆明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任务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李庆雷

一、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农业、工业、其它第三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互动,通过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聚集区、文化旅游示范园区、文化旅游村寨、文化旅游城镇和一批重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昆明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1、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

——推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主动顺应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体育、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力度。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昆明多元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修缮历史文化古迹,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用文化筑牢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推进文化旅游业态创新。着力培育康体运动基地、温泉SPA、花卉、购物、演艺、美食、休闲街区八大休闲旅游业态,加大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医疗旅游、置业旅游、异地养老旅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本文为《昆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第四部分的初稿,为昆明市文产办委托五墨文化传播公司的项目,笔者负责第四章的写作。

2、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加快各类现代服务要素集聚,推动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主城都市文化项目集聚区、晋宁古滇文化—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滇池—西山度假养生休闲文化项目集聚区、空港经济区及东部旅游区项目集聚区、石林—九乡喀斯特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呈贡新区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阳宗海旅游片区项目集聚区规划、招商、建设与运营。

——以泛亚文化传媒中心、呈贡新区、南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华金鼎科技园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其人才强、创意新、资源配置优化等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建成一批影视、印刷、音像等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昆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展演和民族特色饮食产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3、抓好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推进观光旅游项目提升。主要包括大石林景区提升、轿子山精品景区建设、西山-民族村创建5A、九乡-柴石滩创建5A、世博园-金殿创建5A,提高景区吸引和竞争力,培育精品景区体系。

——推进都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主要涉及以七彩云南古滇王国、郑和故里项目、东南亚风情乐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及以环翠湖、东风广场CBD、文明街片区、百年米轨风情带、巫家坝副CBD为代表的都市旅游项目。

——加快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以七彩云南海洋世界 2

为代表的主题娱乐项目,以都市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阳宗海生态旅游小镇、安宁温泉、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为代表的旅游小镇,以七彩云南花之城和凤龙湾国际生态旅游城为代表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加快商务会展旅游项目建设。主要涉及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滇池泛亚论坛、南博城为代表的商务会展项目建设。

4、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紧扣昆明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开发湖滨度假、温泉养生、康体运动、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

——滨湖度假旅游产品。以滇池、阳宗海为主要载体,构建草海湖滨、环湖东岸湖滨、环湖西南岸湖滨、阳宗海湖滨等休闲度假湖滨,使之成为昆明市文化休闲度假产品基地。

——城镇休闲旅游产品。依托于昆明主城区,建设翠湖、顺城等休闲街区,加快杨林、野鸭湖、转龙、安宁、汤池等旅游小镇开发,推进新螺蛳湾、南亚第一城、世博新区、滇池湖滨东岸等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地)、文化演艺等设施,使之成为昆明开展都市旅游、休闲城镇游的重要阵地。

——观光体验旅游产品。以石林喀世界自然遗产、轿子雪山等核心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古滇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以彝族撒尼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昆明市自然观光和文化体验产品的载体。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加快以柏联温泉、安宁温泉、星河温泉、等优质资源的开发,着力塑造柏联SPA、温泉心景、日式金方等温泉养生品牌,丰富养生康体内容,使昆明成为云南高端温泉养生旅游区。

——户外休闲旅游产品。利用轿子雪山为中心的昆明北部山地资 3

源,积极发展一批探险、户外运动、露营等户外休闲产品,不断丰富昆明市深度体验旅游的内涵。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以呈贡斗南、团结乡、双龙乡、富民、石林糯黑等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点为依托,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农业庄园等业态的开发,培育晨农、万家欢等特色农业休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城市人群的短程休闲目的地。

二、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通过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培育大、中、小规模等级丰富,内资和外资结构合理的文化旅游企业结构。

1、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

——文化演艺市场。贯彻国家《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演艺市场竞争,投资兴办演艺团体和举办演艺活动;鼓励支持演艺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重组;推动文化“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昆明市演艺院团加大国内外交流。形成以国有演艺院团为主导,民营演艺院团为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艺市场新格局。重点文化演艺企业包括昆明演艺集团、福保文化城、世博吉鑫集团、云南杨丽萍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人家等。

——图书和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印刷包装市场。降低门槛、改善服务监管,符合条件的即可到所在县(区、市)文化主管部门办理经营许可。大力发展图书音像制品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鼓励公司化改造,加快建设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的印刷包装市场。将昆明市建设成西南地区主要的图书音像、文化用品物流中心和印刷包装中心。重点涉及新华书店集团南市区图书发行基地、国际印刷包装城、新知图书城、韶山藏书楼、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等。

——古玩收藏、拍卖市场。发展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 4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业发展,打造“博物馆名城”;推进古玩收藏、拍卖市场与旅游业联合,加强服务监管,壮大规模。大力发展古玩收藏、拍卖市场,提高昆明古玩收藏、拍卖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重点涉及玫瑰湾国际古玩城、云南古玩城等。

——民族工艺品市场。突出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加强专业研发、制作,通过“公司加农户”等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民族工艺品市场,使昆明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民族工艺品聚散地和交易中心。重点涉及园博印象文化城、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石林彝族刺绣、富民青云工艺品厂、云南围棋厂、禄劝银器、昆明斑铜厂等。

——茶文化市场。挖掘茶文化资源,发展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茶文化博览会、茶艺培训,促进茶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使昆明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茶叶批销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重点涉及云南茶文化大观园、云南茶叶市场、玫瑰湾•国际茶都、世纪城茶叶市场等。

——文化艺术培训市场。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各级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文化艺术培训项目。支持昆职教艺术院校、民间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拓展文化艺术培训市场。

——电影市场。积极推行电影院线制,强化以院线制为主的电影供片机制,拓展城市电影市场。发展农村电影数字院线,鼓励建设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支持开发农村电影新兴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级各地电影发行放映企业之间进行联合、重组、兼并,扩大电影集约化经营。加强影院设施改造,以影院多厅化、经营多元化、设施数字化为重点完善影院设施,增强电影经营的 5

文化娱乐复合型功能。重点涉及百老汇、时代今典、上影永华、环银国际、新昆明影城、新建设影院、滇池影院、北辰影院等。

——会展广告市场。加强会展策划、服务;引进国际专业策展、会展经纪人,不断拓展国内外会展市场;开发广告载体,规范广告市场,提高广告公信力,提高会展广告市场的影响力。重点涉及滇池泛亚合作永久性会址、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东盟南亚系列会展、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文化旅游市场。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和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大力提高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把昆明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重点涉及轿子雪山、石林-九乡、西山-滇池、金殿-世博园、阳宗海、官渡古镇、沙朗旅游小镇等。

——珠宝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价值链;加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珠宝企业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将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集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研究设计、展览拍卖、旅游购物、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珠宝交易中心。重点涉及昆百大珠宝、景星珠宝世界城、阿诗玛珠宝、七彩云南、泰丽宫珠宝、昆明玉器城、云南人家珠宝、云南地矿珠宝等。

2、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

——旅游景观业。利用昆明地域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型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特色景观名镇(村),培育一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城市/乡村旅游访问点,完善文博艺体场所面向游客开放、提升旅游功能的 6

机制,积极稳妥地建设主题公园,提升各类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餐饮美食业。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滇菜品牌工程、美食文化名城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滇菜品种,培育若干餐饮龙头企业、美食街区,开展“绿色餐饮企业”和“星级美食名店”评定活动,推出一批地方特色小吃。

——特色住宿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酒店类型、档次和空间结构,建设高星级旅游饭店,扶持和规范特色客栈及民居旅馆等。加大引进国际度假品牌酒店力度,培育本土休闲度假酒店,重点发展一批“七彩云南”品牌连锁乡村酒店,鼓励发展体现本土文化的主题酒店。

——文化娱乐业。重点完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经济强县的文化娱乐设施,鼓励各地培育旅游演艺精品,发展夜间娱乐经济,引进现代科技娱乐项目,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

——休闲度假业。重点依托气候、湖滨、森林、温泉、山地、村寨、古镇、城市、产业、宗教、商务等优势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形成一批中高档休闲街、度假区、休闲度假小镇、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山地、温泉、森林休闲度假用品制造业。

——商品购物业。主要发展民族服饰、民族装饰、民族乐器、民族饰品、旅游商品等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基地和品牌旅游商品企业,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健全批发零售体系,建立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体系。

——康体养生业。依托气候优势、温泉矿泉、医疗资源、民族养生文化,促进旅游、运用、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各类疗养中心、康体保健场所、养生社区、森林氧吧,积极发展各种户外运动设施、高原训练基地、高尔夫球场和体育竞技类专项旅游场所。

——旅行服务业。推进传统旅行社的集团化重组和规模化发展,规范旅游咨询、票务代理、租车服务类企业的服务,促进在线服务、电子商务类企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差旅管理公司、旅游集散中心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气象、通讯、科技、金融、保险等产业与旅行游览的进一步融合。

3、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做大龙头旅游文化企业集团。探索以重点景区为核心,整合景区、购物、饭店、演艺等资源,组建具有市场话语权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龙头性旅行社集团。加快酒店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国际品牌酒店为龙头、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为补充的酒店服务体系。

——做强中小旅游文化企业。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促进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确定一批品牌文化、品牌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目的地、品牌节庆、品牌演艺、品牌展会、品牌旅游商品等,推动昆明文化旅游品牌化发展。

——打造六大旅游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积极发挥昆明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和旅游、文化交流,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

——建设观光休闲国际旅游品牌。将石林-九乡、轿子山-红土地、云南民族村-民族文化博物馆、石寨山古滇文化遗址-郑和公园培育为国际观光旅游品牌,将柏联SPA、日式金方、北大营、星耀水乡、春城高尔夫、海埂体育训练、滇池温泉花园等培育成为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打造特色娱乐购物旅游品牌。依托七彩云南、官渡古镇、景星街、云南玉器城,加强文化旅游创意策划与产品研发,将翡翠珠宝、普洱茶、花卉、观赏石、青铜器、民族工艺品培育成为特色旅游购物品牌;总结《云南映像》、《吉鑫宴舞》等旅游演艺成功经验,打造昆都、温莎、福保、石林阿诗玛、古滇王国等培育特色娱乐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夜间休闲旅游经济。

——培育旅游节庆和国际会展品牌。拓展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享誉世界的“东方狂欢节”;将南博会、旅交会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培育滇池泛亚合作展会品牌,积极创办国际旅游装备博览会等新兴展会,争取更多国际性主题会议会展和论坛落户昆明,打造中国“四季会议之都”。

四、文化旅游改革试点工程

以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城镇为依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文化旅游企业、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节庆、文化事业单位等为依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改革试点。

——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支持优势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市属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整合城市公园国有资产,按照公园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公园的理念,实施城市公园与所在区域联动开发,负责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融资及建设营运,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功能整体升级。

——建立旅游开发度假区现代管理体制。市属三个旅游开发(度假)区和隶属各县(市)区的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坚持旅游立区原则,突出旅游主业,深入推进园区管理、规划与土地保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等各项改革,将各项审批权限下放到位,最大限度释放园区体制优势,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探索“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作为开发运营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的旅游企业孵化器机制,完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城旅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以新机制推进旅游新兴业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申报滇池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环滇池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将试点区域建成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

——设立国家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根据区域空间和资源禀赋差异,划分不同类型地区,设立不同侧重点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验区,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建议把昆明作为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融资担保、土地使用、人才保障等方面赋予昆明更多政策支持和自主权,这不仅是贯彻《国 10

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具体实践,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五、文化旅游扩大开放工程

以构建“1+X”区域旅游城市联盟为突破口,确定“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旅游商品零关税、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开展旅游服务合作”四项内容和通过“构建无障碍的自驾游体系、互建展示项目、开通联盟城市航线、成立联盟旅游行业分会”四项举措形成昆明外向型发展格局,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拓展国际旅游合作。以1+X国际旅游城市联盟为抓手,全面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组织及相关专业性国际旅游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品开发、教育培训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主要客源国政府间合作,建立业界交往渠道,引导市场互惠发展;利用好南博会合作平台,与东南亚、南亚等友好客源国城市建立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加强双方在市场开拓、客源互送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国际旅游企业组织合作,吸引国际投资,增强品牌、管理、服务及人才优势;加强与国际旅游研究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旅游教育培训的国际合作。

——深化国内旅游合作。密切西南地区旅游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拓展与长三角、环渤海、海峡两岸、港澳地区旅游合作的方式与渠道,扩大双方在市场、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推进“西部中国”、“中国南方喀斯特”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建设,共同打响区域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昆玉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全面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细分旅游客源市场,优化国内外客源市场的旅游促销策略。整合营销资源,构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在 11

区域内重点城市和国际友城设立昆明旅游宣传促销“窗口”;加强与国家旅游局驻外机构联系,建立对等的城市间宣传促销互惠机制。奖励增开国际航线,鼓励国际包机。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优化入境客源结构,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升游客旅游消费水平

——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本土旅行社加快“走出去”步伐,到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搭建游客招徕网络和渠道,大幅提升“引客入昆”能力。探索加大对旅游企业引进海外游客的激励办法,增强持续引进客源能力。

六、文化旅游市场规制工程

——优化旅游审批环境。落实好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承诺,吸引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优势民营资本赴昆投资旅游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贯彻好各类服务业扶持优惠政策,支持相关服务业做大做强。

——完善旅游政策环境。完善有利于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开放、企业融资、集团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环境,落实好旅行社代理公务活动、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同价等扶持政策。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对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招徕客源的旅游企业进行奖励。

——构建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旅游汽车、导游、旅行社、旅游购物、餐饮、公交、地铁等行业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各类服务质量标准对涉旅服务业的全覆盖。支持企业探索建立主题公园、国家公园、度假酒店等新兴领域服务规范。

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一小时休闲交通圈”。“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昆明至郊县区 12

道路高速化,优先建设连接景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并实现高等级化。加快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到2020年,除城区轨道交通外,力争建成安宁至嵩明市域铁路和晋宁支线地铁,争取启动海口支线及主城至石林、澄江、富民市域铁路建设。适度发展通用航空,开发低空域商务及观光航空市场。适时推进航运业发展,开发滇池水上观光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便捷的自驾车营地系统及房车基地,构建主城至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直通车体系,积极发展主城区观光巴士运营网络。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国际化水平。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将城市常驻人口与游客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及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和建设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公益性的昆明国际旅游中心,承担全方位的旅游综合服务和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在昆明新机场和昆明火车站等设立国际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加快建设旅游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金融服务。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结合建设博物馆城、图书馆城的目标,重点实施昆明文化传媒中心、昆明泛亚文化艺术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民族民俗博物馆、聂耳音乐厅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设施建设项目落地昆明,形成国家、省级文化基础设施服务昆明、资源共享的局面。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第四篇:文旅融合研讨发言

本文系作者原创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积极发挥行业优势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文旅融合专题研讨发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立足出版行业工作实际,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尽锐推动出版工作和文化旅游发展事业双向促进、互促共赢,努力构建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

一、立足新时代,文旅融合势在必行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恰逢其时,必将演绎出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

旅游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在当前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出门旅游更是人们拓展视野、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的重要渠道。二者具有强关联性、高渗透性、边界模糊等特点,两个产业互有交叉,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产品,旅游则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由文化旅游拉动的占40%,在欧洲超过50%。这说明,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有鉴于此,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必将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

二、面对新形势,出版行业责任重大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如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同时也给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版社作为传播文化的行业部门,在有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中服务性质的文化产业项目越来越多。从当前出版行业来看,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图书出版、印刷、音像产品等从有形的纸质书籍、报刊等向无形的电子产品逐渐转变。出版行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既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化产业中的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门类都与服务业是割裂不开的。在文化产业各门类中,电影、电视剧、动漫、剧院各大音乐会、儿童剧等演出产品,以及依托文化旅游衍生出的文创产品等等,都是文化属性的服务产品,并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会随着数字化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而逐渐转型。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发展方向对路,品位提升,内容丰富,亮点更多,商机更旺;大众旅游、优质旅游承载文化,可以使文化的载体更多,市场更大,传播更广,传承更久。

三、迎接新挑战,创新思路互促共赢

当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出版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在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紧跟时代潮流。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的冲击与影响可谓不言而喻。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应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创意设计、绿色印刷等新兴产业,推动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印刷等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发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不断创新模式。

创新是推进出版业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以新技术驱动出版业模式和业态不断创新,着力集聚服务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促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推动发展方式向“可持续”转变。同时,还要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势,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促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围绕旅游产业多出精品、多出亮点,推动形成区域联通、特色鲜明、资源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是拓宽发展渠道。

发挥出版行业资源富集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传媒、数字娱乐、动漫游戏、数字音乐、互联网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体验服务、互动服务,提升旅游参与感。通过文化创意改造转型升级现有的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营销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

第五篇: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重庆为案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同时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也更为强烈和多样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但依然步履艰难

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高级阶段看文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跨入旅游的高级阶段,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巴黎、伦敦、北京等中外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也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

尽管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破题之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除了北京、杭州、苏州等发达文化名城取得了较好进展以外,很多地区和城市只是将二者融合停留在了口号上,在融合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对文化和旅游的性质认识不清,把握不好融合的点和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是简单叠加,硬性拉郎配,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绝非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涉及资源包装、景区改建、项目开发,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地方一阵风式的做法很难取得实效;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缺乏专项政策扶持。分开来看,文化、旅游都得到了广泛的政策扶持,但是由于二者在行政职能上分属不同部门,融合的扶持政策、专项规划还比较欠缺;四是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核心文化旅游设施匮乏,文化遗产保护负担重,增加了产业开发的风险,也加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难度。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走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旅游目的地体系不健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粗放、旅游产业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等。为了实现进位赶超,重庆市将文化、旅游二者大融合大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三大市场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1年重庆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多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8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亿多美元,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1、特色举措助推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在旅游规划策划中,重庆市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通过重庆旅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农家乐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提供融资性担保业务,以解决其发展乡村旅游资金瓶颈问题。通过城乡旅游开发公司与区县合作,丰富重庆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重庆市旅游局组建了重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专门负责重庆旅游与文化的宣传策划和推广。2011年6月,隆重推出重庆电视台旅游频道,推出了《旅游新时空》、《旅游这些事》、《走四方》、《巴歌渝舞汇》、《驴友吧》等旅游文化类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知名媒体投巨资宣传推广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重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知名新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创办旅游文化专栏,宣传推广旅游文化;创办了《重庆旅游》、《中国西部?旅游版》杂志,联合主办《旅游新报》等。

2011年6月,重庆市提出了“重庆非去不可”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在很短时间内,提到“重庆非去不可”的微博评论达4万多条,关注“重庆非去不可”的网络新闻、评论超过1000万条。“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宣传主题口号,已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和重庆卫视上播出。

近年来,重庆市组织开展了上百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大力宣传重庆旅游和文化,如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旅游季等。特别是《印象?武隆》实景歌会采用独特视角和多种高科技手段,将武隆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配合,以濒临消失的“号子”为主要内容。观众在干沟峡谷中,体验清风徐来、雾霭缭绕的自然景观,品味巴蜀人隐忍、坚韧、不辞辛苦、团结协作,在险境中顽强求生又乐观豁达的意志,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内陆开放助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包括重庆在内的中西部内陆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等瓶颈,长期制约着旅游业发展。2008 年7月,重庆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战略。五年来,重庆已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格局,外资、进出口贸易、服务外包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国第一,重庆开放从跟跑变为领跑。

(1)“五个重庆”建设吸引游客

2008年7月“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成为了重庆发展的新战略。“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正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的,森林、宜居、平安、健康、畅通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是重庆旅游的对外形象。

(2)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做大旅游“蛋糕”

一是国内合作务实有效。近年来,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等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落实。如:重庆至西安客运铁路专线纳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渝鄂联合在渝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桂推进陆路快速通关合作;“重庆·山东周”、“重庆·沿海省市周”合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合作成果丰富;渝西川东八区县协作会成功召开,各方签署了高速公路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招商引资等11个方面的合作协议书。

二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汇聚世界各地精英。重庆市旅游局组织开展了2011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重庆旅游大篷车巡游活动、重庆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推介会、2011日本JATA国际旅游展等数十项国际性市场营销推广活动,推介重庆旅游和巴渝特色文化。并配合国家旅游局编印了中、英、韩、日、法、德等多语种的《重庆旅游指南》和《重庆旅游地图》。

(3)扩大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外资

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来渝投资旅游业,吸引外资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引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扩大与国外旅游管理、智力、投融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较大的旅游项目有:香港融汇国际投资控股公司投资35亿元人民币,开发国际温泉城;美国维多利亚游船公司拟在奉节县建设游船基地和旅游码头,整体打造九盘河旅游景区,投资额达3亿元人民币;万豪、海逸、希尔顿等10多家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入驻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路径总结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提出了“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借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成为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实践给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带来了有益的借鉴,主要遵循的是“文化为魂、旅游作载、开放驱动、政府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文化为魂”是指要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旅游为载”是指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化的载体,通过旅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能将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开放驱动”是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域内开放与域外开放并重,观念开放与政策开放并重,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引领,强化市场分工,致力于旅游投资环境的改善,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确保旅游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下载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313文旅‖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关注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五篇范文

    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周东青1/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

    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刘继勋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于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全国......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北湖区深入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贴郴州“锦绣潇湘、别样郴州”旅游形象,打造“养生......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品牌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品牌近年来,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我县城乡面貌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文化......

    金融 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原标题:促进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业界热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易硕2014-3-21 文化报记者苏丹丹 程丽仙报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

    深化文旅融合辽宁全面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大全5篇]

    东北新闻网讯(记者郑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省将加速文旅融合,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这是记者在11月21日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沈阳:19个......

    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供借鉴

    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供借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实施“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全市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