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18:3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2014-08-22 16:11:00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邹谢华 张国桥 马俊科

阅读提示

去年底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此次修改将是该法施行24年以来的首次修改。本次草案扩大了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将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纳入行政诉讼范围,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审查各级行政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一修改必将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为此,本报邀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展开专题研判,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前做好与之衔接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影响 1 法治意识将接受更严格考验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说明中指出,行政机关不执行法院判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执行性,建议增加规定:一是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情况予以公告。二是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行政诉讼法》修订后第九十二条第三款、第五款)。此外,根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应诉。法不在严,贵在执行,没有问责,不设高压线,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以奏效。对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强化法治理念,尊重司法判决,做好应对工作。应对

在思想和工作上树立依法行政警戒线

在任何法治国家,法治都被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各种程序里的最后一个救济途径,事关社会稳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任何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应当尊重并执行法院判决,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机关更应该带头遵守法律。

第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应当对法院受理案件进行干预和阻碍,依法保障公民诉讼权利。进入诉讼程序后,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应诉,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行使诉讼权利。第二,对于法院生效判决,必须要严格执行。法治社会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机关更应当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给行政相对人树立榜样,不能以公权力抗拒法院执行。一旦出现法院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情况予以公告或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予以拘留的情况,不但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会严重损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第三,进一步开展依法行政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依法行政意识,树立工作和思想上依法行政的双重警戒线,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及时开展业务培训,传达新《行政诉讼法》修订精神,尽快适应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和要求。影响 2 涉及征地拆迁的行政诉讼案可能大增

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化解因征地拆迁所引发的争议,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所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地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践中,有部分地区人民法院通过内部规定的形式,拒绝受理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所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其中原因各异。

《行政诉讼法》修改后,这一局面将发生重大改变。此次提交审议的修正案草案扩大了受案范围,拟规定,“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等依法享有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案件,法院应当受理。”可以预见的是,该条款通过后,关于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的行政诉讼案件将可能大量增加,因而可能会有大量国土资源管理机关作为被告进入行政诉讼中,这必将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秩序产生直接影响。应对

国土资源部门要在修法过程中发声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诉讼在征地制度改革、土地资源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中的作用,国土资源部应当主动参加到立法过程中,积极的发出声音,更好的提出建议,同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在征地拆迁纠纷依法处理原则、程序等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以保障《行政诉讼法》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实施。

第一,在《行政诉讼法》修订过程中明确受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纠纷的具体类型和标准,明确政府和国土部门在征地过程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从而使得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更加明确并便于责任追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大力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也应建议明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形,以防止行政诉讼权被滥用,确保有限的司法资源不被浪费,依法征收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在《行政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应体现征地拆迁行政纠纷的特殊性。征地拆迁往往涉及一定群体的切身利益,在解决纠纷过程中这一群体同政府发生抗争,往往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抱团维权”的方式,因而非常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同时,征地拆迁行政诉讼,往往具有纠纷事实的复杂性、各方利益的敏感性,社会舆论高度聚焦,容易演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于因征地拆迁引发的行政诉讼,必须慎重对待,相关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应当体现该类纠纷的特殊性。实际上,在完善征地拆迁行政诉讼程序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于正在实施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一旦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是否中止征地拆迁?在何种情况下中止?何种情况下不中止?法院是否有权推翻征收土地的行政决定?法院判断征收土地决定是否违法的法律依据和标准怎样确定?如何规定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纠纷的原告资格?将征地拆迁纠纷纳入行政诉讼中,上述问题必须要作出明确规定,否则《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实施可能会陷入一定的混乱,如果各地法院对上述要点把握不准确,将导致各地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纠纷认定不统一,对被征地农民的保障也将落空。

明晰征地拆迁中的法律模糊地带

当前,征地拆迁法律法规的规定还存在很多模糊地带,这就导致各地执法标准得不到统一,加之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无论是法律依据还是执法实践,都很难做到对各种情况予以周详的考虑,这样就容易造成拆迁补偿过程中的行政纠纷,产生大量行政诉讼。有关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实施征地拆迁的具体程序规定等重大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从而容易引发争议;《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征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但对被征收土地上房屋的征收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尤其是作出“责令交出土地”的行政处罚没有明确、可操作性规定,特别是征地拆迁项目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被征地拆迁人抵触情绪强烈,征地拆迁部门或人民法院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极易激化矛盾。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上述问题会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负责征地拆迁的基层政府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推动立法及法律修改来消除上述模糊地带。在法律修改不能马上到位的情况下,应根据各省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操作规范,做到有据可依,并做好同立法工作的对接,尽快使相关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律,避免在具体工作当中造成纠纷,也避免规范性文件被认定为违法。此外,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当对这些模糊地带加强沟通,形成统一认识。消除征地拆迁工作中的行政违法隐患

规范征地拆迁实施程序,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如果在整个环节中一旦出现程序违法或实体违法,行政机关就将承担相应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针对焦点问题和重点环节,加强执法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开展工作,以减少此类纠纷的产生。

增强职权意识,明确行政人员责任。部分征地拆迁部门行政程序和职权意识单薄,土地征收的法定程序得不到执行,对此,应当加强依法行政教育,明确征地拆迁违法案件的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建立违法案件行政领导问责制度,明确征地拆迁违法的高压线。

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过程可能的法律纠纷。在征地拆迁实施阶段,要加强依法行政法律意识,征地实施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同时注意通过应用现场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好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证据。一旦产生征地拆迁纠纷并进入行政诉讼程序,行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调解协商等手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同当事人、当地政府进行友好磋商,争取案结事了的良好社会效果。影响 3 部分“红头文件”将面临司法审查

在国土资源管理实践中,由于立法周期长、立法机关任务繁重等原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等法律长期不能进行修改。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大量规范性文件,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出台了大量俗称“红头文件”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红头文件”,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布的,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反复适用的文件。由于“红头文件”一般是为了执行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操作性较强,往往成为具体行政行为作出的直接依据。“红头文件”从性质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按照现有《行政诉讼法》规定,这些“红头文件”不属于行政诉讼审查范围。此次提交审议的修正案草案第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第六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上述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应当转送有权机关依法处理。”也就是说,大量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制定并实施的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红头文件”将进入法院审查范围,对此同样要做好应对工作。应对

将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为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工作带来契机,那就是应当改变当前管理中的法治保障观念,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立法工作,在出台规范性文件时,加强法律审查,做好对接立法工作的准备,及时将管理规范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第一,开展自查,加大对“红头文件”的清理力度。“红头文件”违法的主观原因包括:制定过程中缺乏保障其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必要程序,只是体现领导和管理者的意志,罔顾相对人的利益;制定文件时受非正当利益驱使,追求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政府利益。另外,由于我国未出台专门规范,“红头文件”的主体内容、制定程序等都还没有良好规范,实践中出现了一定混乱。

建议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涉及管理职能的“红头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查。国土资源部有丰富的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和法律法规“立、改、废”经验,可以从中央层面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出台“红头文件”清理的规划指导、出台统一清理标准、完善清理操作程序、建立清理长效机制,将长期以来进行的“法律法规后评估”和“法律法规清理”应用于“红头文件”清理工作中,从而避免地方清理工作“自弹自唱”,无法做到全面、彻底、到位清理“红头文件”。对于存在违法越权等行为的,要及时出台替代文件,既要消除违法隐患,又要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防止出现规范空白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邀请立法机关、政府法制办参与。第二,推动《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修改工作,将现有规范性文件提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有大量“红头文件”出台,客观上的重要原因是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上位法未出台、规定过于原则,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红头文件”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作为执法依据而存在。这样,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依旧要面临“缺少法律依据”的局面,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当继续推动《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的修改工作,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积极推动“红头文件”以及实践中证明有效的管理做法上升到法律高度,强化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

第二篇:《行政诉讼法》实施对依法行政有什么影响

《行政诉讼法》实施对依法行政有什么影响

日前,在新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际,贾启华主任应约接受了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的采访,就新《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以及对大陆未来依法行政的影响发表独立见解。

《南华早报》(英文名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是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发行量为11万份左右,读者以政界、商界的高层人士为主,南华早报在1903年创刊,内容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过去百年来,南华早报一直是香港、内地以至亚洲最具公信力的报章。凯诺律师所由于近几年在征地拆迁和行政诉讼领域的出色表现,先后获得2012年优秀律师所、2014年公益服务先进律师所、2014年“影响中国”十佳律师所和2012-2014北京优秀律师所五十强等荣誉称号,凯诺已然成为了目前国内专业征地拆迁和行政诉讼维权团队的领军品牌,贾启华主任作为凯诺拆迁律师团的首席律师,也以潜心研究办理征地拆迁行政诉讼业务十六年的突出业绩而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百强大律师称号。

针对《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贾启华主任如数家珍的向媒体介绍了修法的几个亮点,比如立案改革、起诉期限延长、“红头”文件审查、行政负责人出庭以及复议机关做被告等等,在肯定了立法进步和对未来依法行政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贾主任又表达了谨慎的乐观,贾启华认为,虽然立案门槛降低,由审查立案制改为登记立案制,但实体法律审理的公正性还有待观察,同时,贾主任还对最高院继续加大跨区行政法院的改革寄予了期望,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行政诉讼的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三篇: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

2009-04-15 16:08:31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本文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失业状况做出估计,概括并解析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并从此出发提出稳定就业和治理失业的政策建议。

(50人论坛·北京)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本文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失业状况做出估计,概括并解析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并从此出发提出稳定就业和治理失业的政策建议。

一、如何看待当前劳动力市场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到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就业的这种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失业率上升得到证实,很显然,其性质属于直接受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周期性失业率。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分析机构提供的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的情况来理解这个性质。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它主要通过企业调查,将以下五类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即企业的新定单情况,存货水平,生产情况,供应情况以及就业环境等。一般认为,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于上升的区域,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收缩。考虑到PMI的先行性,因此,它是预测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走向的一个有用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图1),它们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从而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

图1:2008年下半年的周期性失业

资料来源:Markit Economics 《CLSA中国制造业PMI报告》,2008年12月1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仅比2007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情形不尽相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根据一项样本为7139个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在2288个经济活动人口中,有215人符合失业的定义,据此推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4%(汝信等主编,2008)。这个结果的积极意义在于,采用更具有可比性的调查失业率指标,及时反映了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以引起决策者对周期性失业的关注。此外,这个关于调查失业率估算的优点,还在于它把农民工的失业状况首次包括进来,而这在正式的统计中和以往的调查中是一个缺项。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如果以这个调查的结果推断整体,并不令人十分信服,应该说高估了城镇调查失业率。

首先,这个调查的样本量太小,难以推断整体。特别是其中的农民工是一个户籍所在地与常住地及工作地点截然分离的就业群体,他们在地区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因此,把他们混在一个仅7000人的样本中,实在无法具有任何代表性。

其次,农民工的抽样是难度极大的,该调查没有足够的信息让我们确信其具有对农民工的代表性,尤其是农民工与城镇本地劳动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处于下滑区间的时候,农民工又是最先遭到冲击的群体,就业损失最为严重。如果在城镇调查的抽样中高估(或低估)了他们的比重,在正常的年景中就会低估(或高估)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危机年景则会高估(或低估)城镇调查失业率。

最后,根据调查失业的定义,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状态通常难以精确判定。面对农民工群体,我们常常难以精确地区分失业与退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别,简单把失去某一项工作看作失业,与调查失业率的概念是不符的。

二、怎样估计就业冲击程度

认识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失业严重的程度,从而正确地制订应对政策,的确需要借助失业率指标。但是,中国目前的统计信息相对复杂,不了解统计定义就难以准确理解。因此,我们先从关于失业的统计谈起。

我们通常从公开的统计年鉴上看到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在2003年以前并不能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这是因为当时在城镇还有一批没有工作的下岗职工,他们不被统计在登记失业中。但是,2003年以后,由于实现了下岗人员与登记失业并轨,这个指标对城镇就业状况的反映程度就提高了。不过,登记失业仍然有一些条件,如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再登记,没有当地户口的不予登记,那些不愿意登记或暂时没有登记意愿的人,即使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自然也没有被统计在内。

根据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个符合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因而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都是针对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如果满足下列三种情况,他们就处于失业状态:(1)调查周内未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即就业不到一小时);(2)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现规定调查时点之后两周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3)某一特定期间(现规定调查时点前三个月)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否则,如果不符合第一种情况就属于就业;如果不符合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就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根据中国的统计特点,这个调查范围仅仅能够包括少量在城市务工的外来常住人口,所以它主要还是反映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情况。可惜的是,尽管中国已经开始了可以计算该指标的调查项目,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官方的关于调查失业率数字发布。

我们在(图2)中提供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组数字,前者是国家统计局实际公布的,后者则是我们估算的。鉴于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的意义以及不同的来源,特别是由于一些数字带有估计的性质,这里的失业率数字只能作为一种有胜于无的参考信息。从图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3年以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直至2008年再次上升到4.2%。由于登记失业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失业者必须自愿主动进行登记,才可以反映在整体登记失业人群之中,城镇就业在2008年较晚时期才开始遭遇明显的就业冲击,因此,该指标对就业市场的状况反映相对迟钝一些。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用调查失业率作为一种补充,以便更全面和及时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化。

图2:两种城镇失业率的统计和估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作者估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我们可以间接计算城镇调查失业率。1997-2005年期间为实际计算数字,2006年及以后为估算数字(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虽然没有公布调查失业率数字,但指出近年来该指标与登记失业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并且比后者高1个百分点左右。以此作为估算的依据,我们在2006年和2007年登记失业率的基础上加1个百分点,作为调查失业率的估计值。

我们估计200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即偏离了该指标与登记失业率相差1个百分点的规律,比2007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关于这个估计有两个依据。第一,根据对美国经济中采购经理指数(PMI)与失业率关系的经验,根据中国2008年后期PMI的下降情况,我们推算了失业率可能的提高程度。第二,根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的出口下降对GDP增长率的影响(Green,2008),以及“奥肯法则”显示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推算出的失业率提高幅度也大致如此。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估计并不精确,但是也不失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美国PMI与失业的关系也好,美国经验形成的奥肯法则也好,都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情形。但是,中国与美国相异之处通常表现在前者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特殊性,而这主要影响自然失业部分。鉴于此次失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所以,用美国经验印证中国在经济下滑情况下失业率的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其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至于谈到农民工遭受的就业冲击,根据农业部调查,因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农民工2000余万,占1.3亿的15.3%。我们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模拟了2008年因出口下降而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量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我们的判断是,迄今这些岗位损失主要压在农民工身上,这是因为容纳大规模就业的外向型企业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雇用的主要是农民工,而且解雇农民工的制度成本很低。这样的话,看上去我们的估计就与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十分接近。

这两个数字的接近纯属偶然。实际上,我们还利用投入产出表还估计了投资和消费对2008年就业的拉动效果,两者都是正数,形成的该总就业是净增长的(图3)。不过,我们并不尝试把这个推算的结果与有关部门公布的就业增长数量进行一致性比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模拟中,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就业效果都是理论数值,即按照常规的系数关系,相关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就业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但是企业实际应对的方式可以不同,例如他们并不采取立即裁员的办法,因此实际结果并不一定符合理论模拟。因此,我们仍然采用前述估计,即认为城镇劳动力所受经济危机影响,一方面是因房地产等行业滑坡,及其通过产业关联关系使前向和后向产业遭到冲击以后才发生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增量意义上的,如表现为大学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难等现象。到2008年底,城镇失业的增加可以用前述1个百分点的调查失业率所包括。

图3:就业受三大需求因素影响的分解(2008年)

资料来源:张华初、王德文、蔡昉《抵御就业冲击的最佳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模拟分析》,2009年备忘录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虽然已经接近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尾声,但是,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由此也构成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依照劳动经济学教义,劳动力市场状态无非三种,即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状态,比教科书上所讲的这三种类型要丰富得多,我们分别描述如下。

1.城镇正规就业。主要指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大多数从未经历过下岗或失业,在国有部门、集体部门和一些相对正规的新兴部门就业。他们具有稳定的劳动合同、法定的社会保障网络、随着工作年限而逐年提高的工资。宏观经济遇到危机的冲击时,他们总是最后被裁员的,他们的工资甚至具有一定的刚性。对于国有企业职工来说,其工资刚性来自于制度性的保护;对于某些新兴的非公有企业来说,工资刚性则来自于效率工资。如果忽视细节上的差异而仅仅以单位的注册类型来划分的话,这类就业人群占不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约40%。而按照某些更有针对性的定义来划分,城镇户籍就业人口中大约60%-70%属于这个正规就业群体。

2.城镇正规失业。主要形式是登记失业,即在拥有本地户籍身份的前提下,享有进行失业登记,从而在规定的时期中取得失业保险金的权利。除此之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为同一群体提供更加保底的社会安全网。在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情况下,各种瞄准到企业、社区、个人和家庭的就业扶助措施,也主要针对这些有本地户口的人群。在2008年4.2%的登记失业率下,这个登记失业群体大约有886万人。

3.非正规就业。他们的特点是在非正规的部门,如一些用工不规范的个体、私人企业,以及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的经济活动;或者在正规的部门却不享有正规劳动待遇,如没有稳定的劳动合同,工资低于市场决定的水平,没有加入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城镇居民中一部分经历过下岗或失业的再就业人员,以及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目前处于这种状态,大约为全部城镇户籍就业者的30%-40%。不过,由于具有本地户口,他们通常可以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也能够享受到一些地方性的就业扶助。

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的比例就更高了,据调查大约在2/3以上。目前,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中,那些在城镇居住超过6个月的,已经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而另一部分则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统计对他们的捕捉能力有限。但是,无论是否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农民工和他们的随迁家属大都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网络,迄今为止也难以被纳入登记失业统计和就业扶助对象之中。此外,本地和外地农民工在乡镇企业的就业,也具有这样的非正规性质。

4.农业就业。在二元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都来自于农业中的剩余。由于把城乡劳动力市场割裂开的户籍制度的存在,每当发生经济周期,城市对劳动力需求降低时,劳动力转移就会遇到系统性政策阻挠,农民工只好退回到农村的承包土地或其他家庭经营上面,而农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则周期性地执行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这种中国特色的“工资分享制”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临时性、农村就业的不充分、农户收入的不稳定,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

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可以被划分为常住务农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两个部分。常住务农劳动力的人数大约在1.78亿-2.28亿之间,他们呈现出年龄偏大的特点,只有18.8%在30岁以下,而81.2%超过31岁。至于返乡劳动力,在常规的情况下是个体行为,即有来有去,他们的年龄结构大致与上述常住务农劳动力相似。然而,受经济危机影响和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返乡行为,则是以成批成群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返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更接近于外出农民工,即61.3%年龄在30岁以下,38.7%超过31岁。

这种劳动力回流现象既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说,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度减少,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已经遇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趋于老龄化,因此,这些相对年轻的劳动力返乡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没有了承包土地,其中年轻劳动力从未有过务农的经验,因此,他们中许多人回到土地上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加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尚不完善,就业机会不足和社会保护不充分,会使他们陷入比较脆弱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和生计境况。

四、应对就业冲击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几个就业群体的划分,可以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错综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相应的则是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就业岗位人员的多样化。例如,对全国88个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显示,在城市职业介绍市场上,寻职者的构成十分多样化和分散化,没有哪些组成部分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历年分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7%,本市农村人员占15%,其他失业人员占13%,在业人员占5%,失业青年占22%。外埠人员占2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般结论是,虽然我们可以针对每一组特定人群制订相应的就业扶助,或者分别提供有效的社会保护,但是,除了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个普遍有效的举措之外,并不能指望用某种单一的劳动力市场手段来一揽子解决所有群体的失业问题。

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政府积极就业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1.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就业扩大的前提,但是,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就业扩大效果。特别是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中,偏重哪些产业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就业拉动。在利用投入产出表对16个非农业部门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的GDP拉动效果与就业拉动效果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实际计算的相关系数为-0.225。中央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和实施的产业振兴规划,通常以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和重化工业部门为关注重点,对于替代房地产等行业不振影响到的对上下游产业的需求,预期能够产生显著的拉动效果。而对于吸纳就业效果最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需要利用上述投资计划的地方和民间配套投资,以及减税、减负等财政手段给予扶持。

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危机的时期也是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的大好时机,包括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竞争压力加大,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生存的必需;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有利于进行重组和产业承接。例如,返乡农民工为中西部地区带回有制造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成本也下降了,投资者和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积聚人力资本;一部分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通过形成租赁和转让市场低价转让,可以大幅度降低产业形成的投资门槛;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为东部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承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是青年劳动者。在整体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青年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除了农民工就业面临困难之外,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劳动者群体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正常的经济增长情况下,青年就业遇到的难度就比其他群体要大,失业率也更高。例如,2005年按照城镇调查失业率口径计算,16-24岁年龄组失业率与平均水平相比高83.7%。在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即使一些企业努力不解雇现有员工,也会大幅度减少对新人的雇用。目前在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群中,各类毕业生大约占一半,他们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着最严峻的就业困难,各种扶助就业和创业的措施应该更加瞄准青年人。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这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扶助政策范围;探讨适当的方式,将税收减免、信贷担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是教育的补充,在经济危机中加强培训,不仅有助于改善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整体经济的更快恢复。此外,提供对路的职业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尽快回到劳动力市场,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还可以延缓青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3.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决定了不应该因为经济形势变化而在其执行力度上有所减弱,更不应暂缓执行。因为经济波动周期是永远都有的,因为经济周期波动就对一部法的执行力度有所差别,显然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另一方面,企业遇到困难,职工自然会受到影响,依法守法,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对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多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应该说是解决当前劳动关系的正确思路。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合同法的目标不是伤害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而是规范后者,因此我们要在执法中格外重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等。

观察过去不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的关系(图4),我们发现1991年-1996年GDP平均增长率(历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下同)是11.9%,1997年-2002年是增长率较低的时期,平均增长8.4%,2003年之后又达到了11%。但是,在上述三个时期就业的增长是同样的,增速都很快,差别在于凡是GDP增长率下降的时候,非正规就业,也就是说灵活就业就加速增长,而正规就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正规就业增长是负数,但是通过灵活的就业渠道,这个损失是可以补回来的。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图4:经济增长表现与就业渠道消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4.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在中国的失业现象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根据我们的估算,2007年5.34%的总体调查失业率中,周期失业率大约只占1个百分点,其余超过4个百分点是自然失业率。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由于自然失业率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得到降低,因此,加强政府劳动力市场服务职能,即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可以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对于此次就业冲击中的主体青年就业群体来说,这点特别重要,由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常态下,通常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主要承受者,因此,以帮助这个群体就业政策重点,政府在降低自然失业率方面的努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

作者:蔡昉

第四篇: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建议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在各国的经济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迅速的发展势头,电子商务使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将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活动中不仅能大大简化贸易活动进行的程序而且也使得国际贸易活动的发生能够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直接在电子化 的网络平台上通过电子数据的直接传输进行双方或多方的贸易。这种电子化给贸易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也使国家间的贸易机会明显增加,传统的需要面对面直接 当面交易所花费的大量的成本都在此交易模式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它可以改善全球贸易体系的效率,并带来良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面对它所产生了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站在领先地位,掌 握电子核心技术来发展电子商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依然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在国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充满勇气和信心,积极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建议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建议

ABSTRA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de activitie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atushas also been improved.However, along with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momentum,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activities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ctivities can not only greatly simplify trading procedures but also mak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ctivities might have gone beyond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can be directly in the electronic network platform through the direct electronic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 of trade.The electronic trade activities to bring the great stimulation, the interstate trade opportun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raditional face to face direct face-to-face exchange cost of the substantial costs are in this trading patterns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We can see that the use of e-commer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global trade system, and bring goo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But,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also face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that it has created.How in the new round of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mastered the cor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to develop electronic commer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China is still a big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e should be full of courage and confidence,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e;influence;suggestion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建议

目录

1、电子商务的概述................................................1

2、电子商务的现状................................................1

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2 3.1.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改变 3.1.1.交易工具 3.1.2支付方式 3.1.3交付方式

3.2.深化国际分工

3.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改变 3.4.电子商务导致贸易主体的变化

4、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3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2.完善我国外贸领域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4.3.加强人才培养

4.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5、结论............................................................4

6、致谢............................................................4

7、参考文献........................................................5

8、附录

引言: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无论是作为一种交易方式的技术还是传播媒介,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操作方式,更以其特有的优势被众多国家所接受和使用,并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不仅提高了国际贸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应当被国际贸易企业或者国际贸易人员充分利用,发挥其电子商务颠覆性的作用,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也我们不能随意,不负责任的去操作,在现实生活中应当给与更多的规范和建议,来服务国际贸易。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一些背景和现状以及他现在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针对中国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这个新概念大概出现在20世纪90代,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未见面而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参与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模式。在这些商业运营模式下,帮助了许多企业和个体实现了商业的变革,也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2.电子商务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各行各业都充满了竞争机遇与挑战,电子商务较传统商业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 总能给人惊喜,或者总能让你不可思议,那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浪潮中,电子商务是如何成为浪潮中的弄潮儿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很直接的数据和事件来观察他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出现企业日益集中的趋势。2014年下半年中国电商最大事件无疑是阿里上市,意味着阿里巴巴一家就占中国电商80%,占中国移动电商90%的市场份额的大格局已经确定,2到3年不会有本质的变化,这个判断对中国传统企业做电商影响很大,决定了大部分的电商策略与预算、思路。农村电商成为了热点,这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抓住农村这片大市场,也许就会创造下一个腾飞点,在中国,如果谁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就拥有了最强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4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85万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34.5%。B2B电子商务占比76.9%,市场交易额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32.4%。但受到移动电商发展影响,占比环比有所下降。此外,B2C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市场份额达到18.5%;网络团购占比0.5%;其他占4.1%。B2B电子商务服务商营收份额中,阿里依旧保持龙头地位,市场份额为40.5%。B2C网络零售市场,京东占比提升迅速,与阿里旗下的天猫形成“双寡头”局面。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4.5%,整体继续增长。从市场结构来看,B2B电子商务仍然是电

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比达46.3%,同比略减少;而网络购物占比有小幅度提升。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11.7%)与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率为20.0%)超过10.0%的同比增长率以及网络购物同比49.8%的强劲增长拉动了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的继续增长。2014年双十一全网单天交易额为805.11亿元人民币,其中天猫贡献了571亿元,占70.9%,移动交易额达到243亿元,在天猫交易额中占比为42.6%;全网包裹数4.09亿个,平均客单价197元,近3万个品牌参与到双十一促销活动中。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于美国时间在纽约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BABA”,阿里巴巴IPO发行价敲定为68美元,以此价格计算,阿里巴巴集团此次将募资217.7亿美元,成为美国证券史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招股。京东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今年先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几乎震惊世界资本市场,各种价格大战,以及大规模的投融资,都能看到未来中国电商的活力和创新与突破。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 蒸蒸日上,也许这些电商已经不满足国内发展的要求了,开始努力走向国外,走向世界,去发展更大的市场

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1.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改变。

3.1.1.交易工具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EDI将日常往来的经济信息,按协议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使文件传送速度提 高了81%,而且文件处理成本和出现的差错都有大幅度的降低。网上广告代替了电视、杂志、等日常新闻媒介;E-mail和网络电话,比起以 前的一些传统工具既降低了成本和交易费用又节省了时间,更高的效率对人力也是一种解放 也更加人性化。

3.1.2.支付方式

传统的贸易支付是通过开信用证、托收等方式支付,还要使用汇票、本票、支票等单证。而新型的国际贸易使用电子支付系 统,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系统在网络上实行电子付款,即将资金存入电子银行或者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交易达成后,在网络终端输入信用证的号码,在网络上进行资 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3.1.3.交付方式

网络上电子商务的交付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对有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方式,即买卖双方通过网络传输进行商务洽谈、订货、付 款、开发票、收款等活动,然后在商定的地点进行实际产品的交割。二是对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方式,就是进行网上支付和货物运送的电子商务。这种完全国际电子 商务能使交易双方超越地理空间障碍进行电子交易,可以充分挖掘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

3.2.深化国际分工

第一,电子商务催生了弹性企业,使生产更具灵活性。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促进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全球化。第三,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协作,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第四,电子商务导致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 进一步发展,这又加速了产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产业内分工和水平型分工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演进为产业链条和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个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优势,来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电子商务发展打开企业发展的大门,促进了更深的国际化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了产业链条,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要利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化的分工这也为我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3.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改变

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价格,提高效率,不断创造出额外的商业机会,这些额外的商业机会 一方面能降低价格,增加国际需求;另一方面是它能创造新的贸易,让那些成本过高或执行困难的交易变得可行,另外,电子商务能作为传统交易手段的补充,与有 形货物运输一起完成交易。总之,电子商务由于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真正实现,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发展。

3.4电子商务导致贸易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贸易中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市场上产生了大批“虚拟”企业。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甚至可以迅速向全球范围扩展。由于虚拟 企业、网络公司在专业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因此它们逐渐淘汰那些以信息不完全赚取差价的进出口业务中介。同时,电子 商务技术简化了国际贸易的流程,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4、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 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网络基础设施有很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及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较,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 薄弱。而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中国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4.2完善我国外贸领域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相关法律制度、运行规则则相当滞后。国家应该围绕电子信息安全措施、市场准入制度、合同认证制度、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权益保护等问题,及时制定新的制度、规则,尽早将电子商务纳入法制轨道。

4.3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国际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匾乏的现状,我们应该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国的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任,根据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增设电子商务专业,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从初中即开始培训学生电子商务知识的体制,从而给这项人才培训计划以长期性、体制性的保证。其次,应充分发挥我国公立大学、远程教育、民办大学等社会办学力量,针对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力度。

4.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对于国际性讨论对话活动,我国政府虽有参与,但不够积极。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兼容性。因此,我国政府应给以足够重视。

5、结论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会逐渐成为未来国际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迅速发展和实践,将在国际商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内电子商务的研究逐渐深入,实践上己经有所行动。中国己经开始密切国际合作、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及时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逐步进入电子商务的活动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管理,最终能参与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可以说,电子商务己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许错过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机会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6、致谢;感谢这段时间老师对我们论文的指导,于此同时同学们也给与了我完成论文提供了许多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的帮助!

7、参考文献

(1)袁金妗.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2)余刚.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6 01(3)李东航.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J)品牌.2014 08(4)刘文娟.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 10(5)周晓娴.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实践探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8、附录

第五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议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议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细想想,我已经上了六次课了。说真的,很开心学校为我们开设这种课程。形势与政策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懂了很多,视野开阔了很多。这个课程内容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和世界的多变性,教育了我们基本的国际政治,让我们渐渐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国际政治观念。

对于这么有用的课程,本人当然希望它开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所向。所以对这门课我想提下个人建议。

一:课程模式

现在我们上这门课都是在大教室上的,一个班就有200多人了,可老师却只有一个。基于如此庞大的数目人群,很多学生就有了懒散的学习态度了。听课兴致也就提不起来了。我们就会有一种这样的心:此门课不重要,听听即可,大可不必用心。可事实则不然。这门课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所以我想建议的是:

1学校能够减小教学班的规模,开设多几个班,从而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达到同一个点上。2采用同伴教育模式,选择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这样由于思想接近,学生对于该课程就容易接受。

二:教学内容

时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动态教育,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觉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应该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的形成的这种国际环境,摘取经典时事新闻案例,培养学生的国际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另外,老师应该多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和发展关系,这样才能 增强我们大学生热爱中国、振兴中国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总之,要想所讲的内容起到用处就应该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在我们上这门课都是处在只有老师讲,而实际交流很少的不乐观上课氛围中。我们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很强。如果不是像我们林焕章老师那样很搞笑幽默的老师,我们同学跟本就不想融入老师的教学中,不想走进老师的思想里。所以说,这样的课程上了也是白上。与其上一节沉闷而毫无作用的课,倒不如花点心思把课堂气氛搞活。所以本人只想建议一下的是:

1、上课多采用视频教学模式,在讲授的同时,辅助放映有关录像资料。

2、增加多一点互动环节,例如采取分组讨论形式或抢答形式来提高同学的兴致。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有所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们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形势与政策,是我们提前认识社会,走进社会的重要环节。总之,我希望形势与政策课越来越能发挥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广大学生所喜欢!

下载《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诉讼法》修正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影响与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议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较为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几次课,但却使我获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

    关于国土资源工作有关问题的建议

    关于国土资源工作有关问题的建议随着国家土地管理的政策越来越严,措施越来越硬,要求越来越高,而地方发展经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保护与利用,管理与......

    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与建议 王有龙近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国务院明确批复,由人民银行履行存款保......

    新民诉法对再审工作的影响及建议

    新民诉法对再审工作的影响及建议 《人民法院报》2012年11月14日 孟祥刚新民事诉讼法将对民事审判各项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新民事诉讼法对再审制度带来的影响进行探......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感受与建议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感受与建议 转眼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由于期间我们实习耽误了几节课或许就错过了不少精彩内容不免有点失落。平时我就很关心实事所以也经常看新闻而形势与......

    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xx院xx班黄xx “僧多粥少”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寅初就说过,“人口众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认为“......

    限购政策对楼市的影响

    限购政策对楼市的影响 限购令对楼市影响较大 多数开发商并未降价 刚刚过去的8月,上海楼市经历了近6年来同期最惨淡的交易行情。来自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上......

    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影响 形式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挣扎了将近6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