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关系分析
中俄关系分析
班级:0331103 学号:2011211368 姓名:廖林宁 中国国土面辽阔,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就有14个,当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相当复杂,都有可研究之处。因为最近中俄走得比较近,现在我将就中俄关系展开我的观点分析。
2014年5月24日,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实兵演练最后一天的课目如期举行,中俄参演双方在演习海区进行联合反潜、联合搜救和实际使用武器等课目演练,当天下午,随着海上实际使用武器演练结束,历时3天的演习海上课目全部完成。专家认为,此次演习混编后进行自主对抗,综合体现了两国海军应变能力和战略协作水平有所提高。当然我们也发现了这次军演的地点非常敏感,在钓鱼岛西北海域,这次的军演明显让日本非常的警惕,也得到了美国的关注。先前日本追加制裁俄罗斯,日本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可以说中俄联手多抗日美了。
几乎在同时,5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据外媒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访华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称此次访华之旅是其执政生涯中最富有成效的一次。
普京在华访问期间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会谈,出席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开幕式和亚信峰会,还同中俄两国企业界代表进行了沟通。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能源、银行、电信和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协议。21日,中石油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签署了30年内每年对华供应380亿立方米的合同。
最近这一切看起来中俄关系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是相当友好的发展,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第一阶段是结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了承认了新中国,接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和军事上,中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应对面临的外部威胁。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对抗时期。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间的矛盾开始显露。由于领导人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志等原因,这些分歧和矛盾不仅未能弥合,相反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两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上隔绝,在军事上对立。苏联在中苏边界加强军事部署,陈兵百万,部署的导弹占苏联全部导弹的1/3,总共耗资达2000多亿美元。中国也加强了边境防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两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中断,贸易额急剧下降。中苏对抗损害了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影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七十年代,苏联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中苏举行了边界谈判,但毫无进展。考虑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名存实亡,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再延长该条约,中苏两国正式结束同盟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主动建议举行中苏国家关系谈判。由于苏方拒不解决两国间的实际问题,第一轮谈判无果而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坚决反对苏联的入侵,并采取实际步骤支持阿富汗人民反抗斗争,有力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势头。
第三阶段是关系正常化时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苏两国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国都有改变彼此隔绝、对抗的不正常状况的愿望。两国在相互传递了希望改善关系的信息并进行了多轮磋商后,关系逐步恢复,贸易开始回升。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中的“三大障碍”得到解决。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我国为打开中苏长期对抗和僵持的局面而采取行动。邓小平同志还以消除“三大障碍”为条件提出与苏联谈判。中苏两国经济、科技、贸易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人员往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89年5,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同邓小平同志举行了最高级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苏联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中苏举行了边界谈判,但毫无进展。考虑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名存实亡,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再延长该条约,中苏两国正式结束同盟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主动建议举行中苏国家关系谈判。由于苏方拒不解决两国间的实际问题,第一轮谈判无果而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坚决反对苏联的入侵,并采取实际步骤支持阿富汗人民反抗斗争,有力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势头。
回过头来谈谈现在的中俄关系现状,前几日中俄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天然供应合约,并且这次合约的总价值达到4000亿美元。这个又是为什么呢?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第一,从俄罗斯方面来说,俄罗斯独立后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逐步形成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主的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领土面积最大的两个大国,又是邻国。它们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核武器。因此,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仅对两国的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重视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另外,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大国,天然气蕴藏量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之首;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能源产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能源出口一直占俄罗斯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50-60%。俄罗斯约90%的GDP增长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俄罗斯总统普京把发展能源出口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龙头”。2000年11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能源发展战略》,强调要借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2002年2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多年来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
俄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石油近2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近年来,俄罗斯出于发展国内经济的考虑,全面拓展能源外交。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成为俄罗斯加大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曾经的预测是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将是俄罗斯最有前景的石油、天然气、电力、核电等能源的销售市场。但现在日本加入制裁俄罗斯以来,俄罗斯和日本的合作关系发展不太可能,所以只有转向中国。
第二,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天然气消费大国,并且中国国内天然气的采集不全面,天然气供应也很紧张,所以需要进口天然气。当然俄罗斯又是邻国,铺设管道方便,又是天然气生产大国,并且中俄关系友好发展进一步促成了中俄双方的天然气供应协议的落实和签署。那中俄最近关系发展如此之快,又是为什么呢?从中国方面来看,至少有三点理由:第一,中国确定20年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要国内有稳定的形势,希望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稳定的形势,也希望国际形势比较稳定。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具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稳定和发展与俄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二,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前景具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在海峡两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更显重要。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我们的理解和某种形式的支持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三,美国在战略上把中国作为21世纪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而稳定、友好与合作的中俄关系是我们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
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有三个原因使它需要和中国保持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一是俄要在2010年使经济实力翻一番,然后继续发展,逐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大国地位。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合作关系;二是美国以及北约仍然在遏制俄,通过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特别是独联体的空间,这对俄不利。从应对北约东扩,改善地缘政治环境考虑,加强俄中关系对俄非常重要;三是从外交战略上看,和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反对单边主义,而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合理的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方面俄罗斯需要和中国一起努力。
不可避免的是,中俄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凸显,其基本原因应从中俄关系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寻找。可以说,中俄关系内外环境的变化是美国因素在中俄关系中的色彩越来越浓的基本原因。
但最后我想说在国家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二篇:中俄关系之我见
中俄关系之我见
近年来,中俄关系密切,各种合作交流不断。
今天的中俄关系是最密切、最具活力和内涵、最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大国关系。经过双方不懈努力,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2009年,我们共同庆祝了中俄建交60周年,两国关系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双方签署了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发射条约,两国政治互信水平进一步提高。中俄原油管道项目顺利启动,双方在核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达成新的共识。两国元首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俄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维护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中俄关系显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以来,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金砖四国”领导人巴西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年内他们还将在双边及多边场合多次会晤。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将于年内访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将同他们分别举行会谈并出席两国议会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半年将正式访俄,与普京总理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中俄经贸合作开局良好,第一季度经贸额达120亿美元,增幅达64%。下半年,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将如期竣工,双方能源合作有望实现新突破。我们相信,胡主席出席庆典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中俄战略互信,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已成机制化。2010年以来,两国元首举行了5次会晤,真正展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中俄两国不仅消弭了历史困扰,解决了边境问题,而且以中俄为核心构筑的地区安全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本区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维持了理性的发展模式,即以地区安全、反恐合作和打击“三股势力”为目标,绝不发展为军事同盟。
在当今世界的大国格局中,观察家们一般认为俄罗斯是衰落的大国,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俄关系何去何从,也曾引发国际社会各种猜测。但从现实观之,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完全超越大国之间相互猜忌和互相拆台的魔咒。一方面,中俄两国在伊核、朝核等问题上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在G20峰会机制中,中俄印巴“金砖四国”的协作效应初显,打破了美欧主导世界金融体系的铁幕,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直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经济上,普京上台后,两国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中俄贸易连续十年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中俄贸易额将达到600亿美元—800亿美元,同1999年的57亿美元相比增长了十余倍。
曾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稳固双边关系的基石。但从中国和相关大国的实践看,经贸关系并非决定性的。美、日、欧、韩和东盟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中美、中日、中韩关系不仅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经贸摩擦。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已启动,中国成为东南亚诸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中国给予相关国家的经贸利益,并不能缓释该区域对中国的猜忌。相比之下,2010年上半年的中俄贸易额不过257亿美元,绝对数量上远远低于美日欧,但是双方的关系并未因之受影响。因此,从中国和相关大国关系的对比中,中国应反思僵化的大国关系模式。经贸关系虽然重要,但也要思考意识形态、地缘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在中国崛起为大国的情势下,更要将传统大国的遏制、周边邻国的猜忌等复杂因素考虑进去,避免遭遇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文化上,借2006年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以及2007年俄国举办“中国年”活动的东风,2009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互致新年贺电,并宣布正式启动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继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之后,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是继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在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双方将在俄“汉语年”框架内举行近90场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俄“汉语年”将为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汉语、了解和认识中国创造了又一个平台,并将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上,1997年,中俄签署协议,削减双方边境一百公里内的驻军量,自2005年起,两国每隔一年举行一次反恐演习,2009年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更是同中国建立了弹道导弹通报机制,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推上了新高度。
应当看到,中俄两国各自在其周边地区乃至国际上还存在不少压力,此外,两国在反恐、打击海盗等安全领域亦须共同应对。在此背景下,中俄领导人会晤、进行战略协调,不仅仅是客观上的需要,主观上也希望通过相互支持,缓解彼此战略压力。就像中国前驻俄大使刘古昌指出的,仅从今年来看,中俄在朝核问题、“天安号”事件、东北亚局势等问题上进行了密切的协调和配合,今后两国在亚太等双边和多边领域将有更多协作的可能性。
中俄关系的互惠多赢和战略协作,是大国关系的典范。该典范效应应扩展到中国与所有世界和地区大国的关系中,打造既有利于中国发展又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模式。
当前中俄经贸关系已进入重要转型时期,双方务实合作还存在着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方式不规范等问题。相信通过两国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把握机遇,解决矛盾,挖掘潜力,提升层次,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必将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浅论中俄关系论文
浅论中俄关系
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合作 中俄关系 综述 竞争 协议(一)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关系,又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经贸往来继续加深,政治上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两国关系保持积极健康发展的状态.1.政治领域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前者更偏好对欧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共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议等义务。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应经建立起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在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推动了政治合作的加深.2.经贸合作领域
自1990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60亿美元,到2010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最近几年中,中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进入俄国的远东地区种地做工。中国与俄国接壤的省份,经济都不很发达,对发达国家开放的机会不多。为了使本地区民众有机会增加收入,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去俄罗斯做生意或打工一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给予方便。既然中国政府不加约束,当地中国民众出入俄国如入无人之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二)双方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和苏联(俄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从来都深刻地影响着另一方的国内政策,恐怕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有这种特征。当然,历史上,苏联是中共的“师傅”和中国的“老大哥”,这决定了苏联对中共和中国的单向的巨大影响力。可是,中苏之间从五十年代起就存在着双向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在基本相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竞争,当一方对其政策或制度进行重大变革而获得成功后,另一方就或迟或早试图仿效;而另一方的经验教训则经常成为这一方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从来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互动和相互影响通过改变各自国家的政策方向而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而过去十来年中,中国改革的成功使不少苏联(俄国)的政治家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两国改革的互动效应又明显增强。
在中俄两国历史上,中苏有过一段“蜜月”,在那个阶段苏联对中共建国后的制度建立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联专家指导和留苏学生返国实现的。今天中共高层领导人当中,战争年代的领导人多数已经离开舞台,在中苏“蜜月”时期留苏的学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否意味着“亲苏派”会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有利于俄国的影响力呢?如果进一步分析,结论是,正好相反,今天被视为“亲苏派”的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不太了解俄国,倒是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变得越来越象“亲中派”。最近中国的改革道路开始影响俄国的国内政治,这是近几年两国关系史中出现的重要的转变。
中国今天的领导人当中,很多是五十年代被选送苏联东欧学习工程技术的,他们所拥有的学历也是苏联东欧的大学授予的。但是,这些个人资本并不一定对他们目前的政治活动有非常大的价值。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也有不少在苏联受训的,如陈云、康生等,但当时他们接受的就是政治活动能力的训练,回到中国后,因为能与莫斯科保持联系、或者直接代表第三国际,而一度身价百倍。今天中国大陆留苏的政治领导人之所以能够逐级升迁,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并运用当年在苏联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是大陆政治中的成功者,此外还有一个可信任的家庭政治背景,以及有个可以称呼响亮的学历。这些工程技术知识只是成了他们踏入管理阶层的敲门砖,以后几十年在政治中翻滚,工程技术知识早就扔到一边。而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真正有用的政治经验和能力,则仍然是毛泽东、邓小平教给他们的,并不带多少“苏联味”。相反,当年他们留苏期间,正是赫鲁晓夫大批斯大林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深恐留学生受到影响,加紧了对留学生的思想控制,要求他们专心读技术,不要过问政治。所以,五十年代苏联的“解冻”也没有在这批留学生头脑中留下多少印象。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中苏交恶,音讯阻断,他们在苏联的关系网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解苏联的情势。时至今日,他们对苏联的印象还常常停留在五十年代,而他们对七十、八十年代的苏联的了解,实际上并不比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多多少。即使他们今天回访俄国,也会发现今昔变迁,昨日不再。例如,江泽民1956年在莫斯科实习过的“吉尔”工厂,当年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工业“巨人”,但现在却是在破产的边缘上挣扎。
在目前的俄国,中国改革的经验或改革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供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分析的对象,而是一个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政治角力的工具。俄国共产党及其他左派政党经常把“走中国模式”当做可以向选民挥舞的旗帜,他们所宣传的其实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完全不管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举步维艰、处境困难。俄国共产党的候选人当中,多数是在过去几年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过程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原苏联党政干部。而在他们的执政意图背后,则是强烈的期盼,希望夺得政权后,能控制经济资源、发一笔财。因此,他们对坦率客观地研究“中国模式”毫无兴趣,也从未根据“中国模式”提出他们的政纲。
而俄国的自由派政党则尽量贬低“中国模式”,强调在中国完全没有民主,专制的共产党和原来的苏共一样把持一切,如果仿效“中国模式”,就会导致苏联共产党复辟。由于意识形态上不喜欢“中国模式”,他们也没有兴趣研究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在俄国,虽然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和中国问题专家发表一些文章,分析“中国模式”的利与弊,但并不能引起大众和政治家的兴趣。
同样,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结果也曾被中共用来作为赢得民心的手段。苏共瓦解后,中共在党内所进行的宣传强调,如果中国也出现和平演变、乃至民主化,则中共的权力就会被剥夺,各级党政干部的地位、特权会因而丧失。这一宣传确实抓住了中共干部的心理弱点,取得了相当效果,使得中国大陆出现了对俄国民主化过程积极成果的贬低和忽视。另一方面,中共的新闻媒体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选择性报道,集中向民众渲染,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中国大陆所能看到的俄国实况,多数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官方媒体,往往是从中国立场出发的、并不很客观公正的报道。俄国本国的新闻媒体现在拥有新闻自由,报道更准确客观,能从俄国社会的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可是这样的新闻却很难与中国大陆民众见面。在官方的控制下,大陆民众的多数对俄国的变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俄国发生民主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基本上不清楚,而对俄国变革的结果往往持负面的理解。这一切,最后都是有利于中共重新赢得在“六。四”中一度失去的民心。
基于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潜在的意识形态理念,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与中共在国际关系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同认知,对西方国家不信任,面对西方国家的种种要求、压力,虽不得不尊重却又心不甘情不愿。这些会帮助中共和俄国的左派政权在国家关系上发展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可是,这种信任也是有限的。对中共来说,俄国共产党强调民主制度,这就构成一种挑战,令中共不安。而对俄国来说,面对一个集权的、资源动员能力强的、有时候对外咄咄逼人的中国,显然感到总存在着一种威胁,而面对一个民主化的中国,则要放心得多,因为民主政府比较少用强权获取外部利益;然而,一个集权的中国政府可能比一个民主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其社会,而防止因社会混乱造成对俄国的移民威胁。所以,在对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问题上,俄国政府也面临着一种和西方国家相似的两难处境。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并有牢固的基础。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梅杰韦德夫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2.钱其琛:《纵论今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1996年2月31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4.《中俄北京宣言》,《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5.《俄罗斯争取表决权》,《人民日报》2000年7月20日,第7版 6.<<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第四篇:中俄关系之问答题
中俄两国在经济、技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双方严格遵守平等互信、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这点与中美关系有所不同;(2)双方建立了高层交流的机制,包括首脑互访、总理或外长定期磋商:(3)在国际事中双方积极有效地进行协调和磋商,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俄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有着牢固的基础:(1)两国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相互尊重各自的国家利益;(2)双方都赞成建立多极化的世界;(3)中俄关系中没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和不可解决的问题。中俄成功地解决了边界划界问题,在边界地区采取了信任措施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中俄边界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的纽带。考虑到中俄关系史中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敏感性,两国最终能够本着和平友好、互谅互让的精神完全彻底地解决边界问题确实是来之不易。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在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问题上,俄始终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中方坚决谴责恐怖势力在俄制造爆炸袭击等犯罪活动。中方还在俄维护二战历史荣誉、反对改写二战史观等问题上坚决地站在俄一边。中俄两国在对方最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两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两国彼此是靠得住的朋友和伙伴。
(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
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回想中苏两国即使在50年代同盟时期,也从未举行过任何联合军演。但2005年8月,中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举行首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8月,中国首次派出成建制部队、携带重装备赴俄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两次演习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军事史上都是第一次。2008年3月,两国开通了国防部长直通热线电话。2009年7月,两国举行了“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中俄军事合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明,双方已不再相互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或军事威胁,两国间的互信程度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
自2000年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560多亿美元。去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国经贸额在保持10年连续增长后首次下降,但两国经贸合作基本面保持良好,相互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两国经济逐步好转,今年第一季度两国经贸额同比增加60%。
近年来,两国相互投资也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超过2008年的3倍,俄对华投资新增项目超过2008年一倍以上。双方签署了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至今为止,共举行了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达成的一系列投资项目已开始运作,涉及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组装、农业综合开发、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
中俄能源合作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约1500万吨。由俄承建的田湾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已投产,二期正在积极推进。去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签署了关于原油管道建设、原油长期贸易、长期贷款等一揽子协议。两国天然气、核电等领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1983年中苏恢复边境贸易,当年边境贸易额仅为1000万美元。2009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增加到57.3亿美元,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83年的1.5%提高到2009年的14.8%。边境贸易成为双边贸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两国边境地区口岸、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卢布和人民币已成为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两国地方合作已从毗邻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的前列。目前双方已建立友好城市和省州71对。同时,边境地方合作已不仅局限于经贸合作,逐步向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
为加强两国边境和地区合作,两国领导人就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两国主管部门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边境地方贸易合作常设工作组和边境地方贸易协调委员会,启动了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政府间文件的商签工作。
(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
两国在1997年4月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为中俄民间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两国人民往来频繁,留学生人员数量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18000人,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9000人。在国家关系中,人同样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最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俄两国越来越密切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了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好感,加强了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始终把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作为一个主要的合作领域。1997年4月、2005年7月和2008年5月,两国元首分别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声明和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特别强调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当前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良好的协调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更是中俄两国在地区问题上开展建设性合作的典范。可以说,中俄两国在当前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彼此成为了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的主要伙伴和重要的战略依托。
中俄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也都可圈可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2006年在中国和2007年在俄罗斯分别举行了“俄罗斯年”和“中国年”,向两国人民和全世界集中、全面展示了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互办“国家年”是中俄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是中国第一次与其他国家举办这样的活动。根据“世代友好、携手共进”的宗旨,两年时间里,双方共举办了500多项活动,包括两国政治、经贸、人文、科技、教育、军事、地方等双边合作的方方面面,活动内容之丰、涵盖领域之广、民众参与程度之高、社会反响之强烈,都创下了中俄交往史的新纪录。双方已确定将14个活动项目长效化、机制化,今后长期在两国轮流举办。互办“国家年”使两国民众深切体会到了中俄友好的浓烈气氛,充分领略到了中俄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近距离感受到了两国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全面提升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为两国关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声势,也实实在在的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中苏对抗时期,两国人民间的往来几乎完全断绝。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双方目前每年人员往来数量以已百万计。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中国已成为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也是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一。去年中国一度跃至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双方友好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好处之大,已经是无法用金钱衡量。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中俄不仅直接相互支持,而且还利用自身影响,带动其他国家支持对方,经常在其他国家面前替对方说话,做工作。这使两国增强了自己的国际行动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影响,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也减少了面临的国际压力。双方已经彼此把对方视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两国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两全其美
军技合作和能源合作是两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军技合作使中国得到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水平。同时,俄罗斯也通过对华军售获得了巨额资金,从而不仅帮助本国一些曾经非常困难的军工企业摆脱困境,而且增强了研发更先进技术的能力。中国通过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满足了国内一部分需要,俄罗斯也获得了大量石油收入,打开了中国石油进口市场,进入了中国石油加工和成品油销售领域,同时实现了俄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
第四、中俄战略协作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带动了两国各自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
这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中俄解决边界问题的示范效应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签署了边界协定,全部、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使长达7000多公里的原中苏边界变成和平、友好和合作的纽带。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中国以此为模本,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睦邻友好条约,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二)中俄战略协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这在中亚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1992年,中俄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直接推动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而后两个协定直接促成了“上海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俄通过双边途径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为促进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中俄战略协作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和平与稳定因素
作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俄战略协作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双边和地区框架。首先,中俄战略协作为世界大国,特别是相邻大国如何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示范。其次,在冷战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一度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中俄战略协作发挥出了“1+1大于2”的作用,使国际格局更趋均衡,是国际关系维持了一个较稳定的框架。第三,中俄开展战略协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普京总理谈到中俄关系时曾说过,中俄高度互信的关系是促进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使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俄战略协作的国际意义。
2004年10月,中俄两家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用一份问卷分别在两国完成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俄两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给予积极评价的比例分别高达74.4%和73.2%。2007年8月,俄罗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已跃居俄罗斯“友好国家排行榜”的首位,有21%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今后10至15年内中国是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排名第二的白俄罗斯,民众支持率为12%。通过举办中俄“国家年”和“语言年”活动,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彼此亲切感加深,相互把对方看成最友好国家。俄罗斯政府和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俄相互看重和倚重进一步增强。
中俄两国能够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使其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可以总结,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牢牢抓住共同战略利益这个龙头
中苏之所以从同盟走向破裂和对抗,意识形态争斗是个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国以史为鉴,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别,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真正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寻求和扩大共同战略利益为中心来发展双边关系。这使中俄关系有了正确和牢固的基础。
第二,准确定位双边关系,在全面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灵活性
中苏关系的历史教训说明,结盟和集团政治的做法不适合中俄两国。基于此,中俄两国确定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遵守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种非结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又使两国各自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保持了足够的灵活性,为两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真心为对方着想,相互照顾对方的利益和关切
这不仅表现在两国在涉及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相互支持,也表现在许多具体领域。一段时间以来,俄十分关系关心和担忧其对华出口中机电产品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国十分认真、积极地对待这一问题,倡议建立了中俄机电商会,采取各种措施自俄扩大进口机电产品。这些努力已开始收到效果。当全球贸易因金融危机普遍大幅下挫、中俄贸易下降达30%之时,2009年,俄机电产品出口中国逆势增长1%,达到4.3亿美元。俄罗斯希望中俄不仅进行原木贸易,而且重点在俄罗斯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中国对此也予以认真对待和积极配合。中俄林业合作常设小组确定了多个在俄罗斯木材深加工合作项目。这种彼此照顾对方利益和关切的做法,使双方能及时解决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两国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深化、细化合作的关键阶段
中俄发展战略协作已有十多年时间,成绩斐然。但相对来说,这些年的主要任务总体上是建立和完善双边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搭建各领域合作的机制框架,确定有关合作的方向和规划,更多需要的是双方的政治决断。这一阶段任务完成后,中俄战略协作需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追求更多具体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新阶段,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要体现在各具体领域的合作水平高低,成果多寡及相互满意度方面,需要着力落实有关文件和共识。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同样需要及时和正确的政治决断,而且需要更多深入细致地的工作。西方谚语说“细节出魔鬼”,随着中俄双方合作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触及两国的切身利益,利益协调难度无疑会有所增大,出现利益分歧的情况在在所难免。
(二)中俄两国同时快速发展使两国战略协作面临新的形势
中俄两国目前都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中俄两国300多年的关系史上也是第一次。随着中俄两国国力的同步增强,两国关系中的竞争性会不会扩大?两国会不会调整对对方的政策?会不会提高甚至改变与对方合作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经济合作仍然远远滞后于政治合作
中俄双边贸易额在快速增长,但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都不符合中俄作为两大邻国的身份和潜力。2009年,中俄贸易额为383亿美元,在中、俄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不算大。双方相互投资所占的比重也较小。中俄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现状,说明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能挖掘出来。
尽管面临着上述问题和新形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力仍然强劲,前景远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有了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这一关系已经产生巨大利益,得到两国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但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第二,国际政治的现实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四、关于今年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几点思考,我想谈几条宏观和原则性思路
(一)始终把增进政治互信放在发展中俄关系的首要位置,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
就国家关系而言,政治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标志,中俄政治互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增进政治互信是个没有止境的进程,而且与两国发展合作的需要相比,与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的政治互信程度相比,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需要解决一个核心思想认识问题,就是中俄两国彼此如何看待对方的强大。
中俄两国都在走向强大。中国如何看待俄的强大?俄如何看待中国的强大?是否认为一方的强大将会对另一方构成威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俄政治互信的基础就难说牢固。解决的办法是,双方真诚地欢迎对方的强大,为对方的发展高兴,把它当作是自己、对整个世界有利的事情。中国一直是这样做的,不担心俄的强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十分困难的时候,中国没有对俄做任何落井下石的事情,而是以极大的诚意同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将来中国更不会做对不起邻居和朋友的事情。对这一点俄完全可以放心。中俄两国解决了这个思想认识,就可以确保两国关系不可逆转,就可以破解历史上和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魔咒,即两个相邻的强国不能长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两国的同时发展和强大就可以为两国的战略协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目前两国具体合作中有一些问题,今后还可能出现。我认为,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随着两国合作越来越具体和务实,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无需紧张,也不要情绪化,更不能政治化。第二,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以协调和解决。要就事论事,不能搞挂钩,把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开展其他领域合作的前提,以致影响其他领域的合作。
我愿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看法。中俄双边贸易中,中国过去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7年这一形势出现转折,俄在对华贸易中首次出现逆差,全年为88亿美元。我注意到俄舆论非常关心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动态的,出现逆差和顺差都很正常。前些年俄罗斯对华出口机电产品比重下降也属同样的情况。中国没有可以追求对俄贸易顺差,没有故意减少自俄进口机电产品,更没有任何政治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再从两国友好合作的大局出发,辅以政府引导和鼓励等其他措施。单纯以政治和行政的手段解决不了问题。
(三)下大力气把经济合作尽快搞上去
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要尽快改变经济合作短腿的情况。
这首先需要中俄两国增强开放意识,彼此扩大市场开放,只有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不断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做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但中国并没有被外来产品冲垮,反而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国。
其次,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中俄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不少人为的贸易、投资方面的壁垒。两国政府都要努力为两国的企业和公民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住所环境,特别是要在消除投资壁垒、扩大投资合作方面下功夫。
第三,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总体经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阻碍两国边境经济合作的瓶颈。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努力推动跨境公路、铁路、桥梁、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边境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全面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
中俄两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有更宏大和更宽广的世界性视野和思维,更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合作去影响、推动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和地区问题形形色色,中俄两国在每个问题上的处境不完全一样,由此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立场不可能时时处处完全相同,或立场相同、但具体策略和做法有所区别。因此中俄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战略协作,既在某些问题上步调一致,用同一声音说话,也包括一方支持另一方在一些问题上承担更多工作,而一方给予另一方配合和协助,还包括一方理解和支持另一方在个别问题上的行动。以前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协作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随着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两国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制约都在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改革,两国应该研究如何推动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两国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加入后)等组织和机构中开展协调与合作,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对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对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的意愿十分真诚,没有任何保留。胡锦涛主席曾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这获得俄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发展确定了原则和方向。中俄双方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做下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五篇:论中俄关系
一、中俄两国具有较好的合作、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牢固的政治和基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在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声明》中明确指出的:“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外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俄罗斯不同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等等。
1994年9月2日至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并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西段边界协议等重要文件则把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3。这次最高级会晤,使得两国相互信任得到增强,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此后,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务实进取,不断探索新路子;两军互访增多,军技合作坚强;外交合作领域拓宽,对许多国际问题达成共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样,中俄两国在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开创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的先河,并使之成为有效机制。如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自1997年起年年举行会晤,并使一年一度的会晤机制化便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如果包括普京总统这次访问在内,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了八次最高级会晤,两国总理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会晤又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联合声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等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总共签署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超过10以上,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得到了确定,并解决了诸如两国边界堪定,边境裁军等双边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磋商,在2000年到来之前,俄中边界得到了法律上的确定,且98%以上已得到标定。”6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俄发展长期和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而各项包括“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应以和平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不谋求霸权,也无意扩张”,“不对抗,不结盟”的原则在内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受命于危难之机的普京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现状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投资严重不足,且每年须偿还大量巨额外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几乎下降了50%”。针对这个现象,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一纲领性文章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在和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的危险。”并认为,“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这些年来的改革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和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棘手。”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普京在就任代总统期间,成立了由200多名经济专家组成的“战略发展中心”,着手制定俄罗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强国富民”的竞选纲领。当选俄罗斯第三届总统以后,普京依然认为俄罗斯的当务之急在于振兴经济,并陆续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探索强国之路。譬如适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强调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作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高拉动经济增长,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柱;整顿和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等等。7月8日,普京在其首次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其中,他尤其强调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才能振兴经济,主张建立有竞争力的自由经济;在外交方面,突出强调国内利益,强调国内利益高于国外目标,外交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要求俄罗斯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伙伴、互利、非对抗关系,以求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埋头进行经济建设,重振大国雄风。
由此可见,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俄两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战略,俄总统普京上任后所肩负的使命及其治国方略,要求两国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同时,由于两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特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化,成为两国的共同愿望。双边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对各自争取国际和平、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前不久普京总统在给江泽民主席的信中强调的,俄罗斯为了实施制定好的10年经济改革计划,尤其需要加强同中国的密切合作。
事实上,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早在90年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启动。1992年两国贸易从1991年的约40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1993年更增加到78亿美元,1996年两国贸易额也达到了68亿美元。但是,此后至1999年底,两国贸易依然在60亿美元之间徘徊,离开两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缺乏,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困难和频仍的金融危机,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个体倒爷和小作为易货贸易主角以及包括投资、信息和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不利条件都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增长。同时两国面临都因要加入世贸组织而必须削减其易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的要求,使得两国贸易增长很难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贸易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以及联合开发资源的合作潜力巨大,中俄经贸发展从长远看,其前景依然广阔。譬如,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资源短缺,而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实现从(俄罗斯)雅库特和西伯利亚其它地区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的庞大计划,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这方面的合作利益是俄中在经济领域进行长期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9;中俄合作的最大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已于1999年10月正式开工,也为两国开展大中型长期项目合作树立了典型范例;此外在航天领域,在农业开发及轻纺家电产品方面,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显而易见。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在普京总统访华前夕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俄中贸易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现阶段看,具有战略意义的的长期任务是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让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科索沃战争、北约东扩、日美合作防卫指针以及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等的相继出台使得中俄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对此,我们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并有牢固的基础。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普京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注释:
1.《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2.《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9日
3.《人民日报》1994年9月4日
4. 钱其琛:《纵论今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人民日报》1996年2月31日
5.《人民日报》1996年4月25日
6.《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新社莫斯科(2000年)7月16日电
7.《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8.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9. B.II卢金:《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是可以预见的现实》,转引自徐葵、马胜荣主编的《跨
世纪的战略抉择90年代中俄关系实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10.16.《发展中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载《暸望》2000年7月10日第28期,第1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