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学课件13-24章
第十三章
集体访的处理 第一节
正确认识集体访
一、集体访的概念
集体访就是指集合多人到同一机关反映共同意见和要求的群体上访行为。集体访既是信访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二、集体访的性质
集体访既是社会某些群体意识的载体,又是某种社会动向的显现,其行为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与一般上访行为一样,集体访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某种意愿,提出某项要求,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过程,只是采用了集体行动的方式反映社会成员的意见和要求。
三、集体访的社会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集体访对社会效果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集体访作为群众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社会渠道。但其下喊声的社会影响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总是事出有因,有些要求也是合理的,或是合理因素,反映的方式大多比较正常。从某种意义上看,集体访积极方面的作用,是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利因素。
另一方面,集体访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一些地区、单位忽视群众的利益和正当要求,或者工作方法不当、采取措施不力而引发的,实际上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种反映,这就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成为引发群众性冲突事件的潜在因素。
四、集体访的特点
集体访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兆性。集体访一般有明显的预兆。二是聚众性。集体访容易把相同遭遇、相同观点的人卷进队伍,是集体访群体逐渐增大;随着事态的发展,还会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和周密的行动部署。三是组织上的松散性。一般情况下,集体访都是临时组合的利益群体,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约束,多以个人得失作为参加活动的前提,易聚易散。四是处理时的艰巨性。集体访由于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一些人又要求过高,接待处处理难度较大,难以形成上访者普遍满意的意见,及时形成了处理意见,也难以付诸实施。
五、机体防御非聚集活动的区别
集体访作为信访活动的一种形式,大多是由于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解决,矛盾升级而造成。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以党、政府、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根本利益一致为前提的。另一类政治性的聚集活动,在形式上虽然很像集体访,也是一种群众性活动,但是由于这种聚集活动怀有不良的社会企图,才去的手段是欺骗、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借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其真实企图是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这种非法聚集活动,它们虽然也打着集体访的旗号,聚集于重要政府机关、新闻机关驻地。但是这种非法聚集活动不属于集体访的范畴,它同人民群众在信访活动中采取的群体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与我们所指的集体访有根本区别。
六、对集体访的基本态度
鉴于集体访有积极和消极二方面,而现实中又弊大于利的情况,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集体访应当采取谨慎态度。即积极、稳妥、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集体访的倾向,不提倡、不支持,积极引导、劝阻,化解矛盾或冲突。不让集体访成为一种倾向和气候。对于已形成的集体访,要正确认识,区分二类不同的性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讲求工作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缓和和狠抓落实,防止反复。
第二节
集体访的成因
集体访作为一种特殊的信访形式,它的产生和形成有多方面原因,这些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日益错综复杂,涉及群体性问题矛盾日益突出。主观原因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政策不落实,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上访群众心理因素等。
1.社会发展因素——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影响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2.干部素质因素——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3.工作作风因素——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导致矛盾激化 4.群众心理因素——对基层工作的疑虑和争取权益的从众心理 5.处理失当因素——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6.少数人挑动因素——帮派、宗族之间争权夺利
第三节
处理好集体访的重要意义
鉴于集体访的特点和这类信访行为对社会影响的二重性,为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发展,处理还集体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稳定大局
二、有利于密切党群干关系
三、有利于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
第四节
处理集体访的要求
一、坚持领导负责制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解决好集体访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经常性的强有力的领导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信访部门组织协调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对集体访的具体处理过程中,要在发生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
二、坚持把群众稳定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基本要求
坚持把群众稳定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是处理集体访问题的最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增强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各地的经验,基层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预测预防能力。二是查办问题能力。三是联系协调能力。四是临机处置能力。
三、坚持说服疏导的正确方法
说服疏导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规范其信访活动。凡是群众情绪激烈,矛盾激化,甚至发生违法闹事问题的,究其原因,除了上访人员自身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组织和工作人员没有很好地坚持说服疏导的基本要求。总结各地的经验,坚持说服疏导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有:
1、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人为本,坚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信访条例,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进行教育;
2、要说服而不是压服。
3、加紧制定既符合国家法律,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关条规,以制度形式要求各级组织和干部正确处理集体访问题,同时也以此来规范群众的信访行为,保持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
四、坚持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根本之策
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处理集体访的根本之策。集体访反映的问题多数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执政为民出发,必须努力帮助解决。
第五节
处理集体访的主要做法
处理集体访,主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治本控源,超前化解于萌芽状态;而是实事求是,妥善处理于事中,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防治激化;三是从快落实,跟踪督查于后,取信于民,避免反复。在具体措施和环节上,应分析情况,考虑一下几种做法:
一、制定预案,以待应急
二、做好预测,超前防范
三、控制事态,教育转化
四、摸清情况,研究措施
五、领导出面,协调处理
六、突破“核心”,转化矛盾
七、区别情况,落实处理
八、事后回访,防止反复
九、严肃法纪,追究责任
第十四章
信访案件查办
第一节 信访案件查办的含义和分类
一、信访案件查办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是指党政机关及其信访部门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按照一定程序立案交办或直接调查处理
2、特征:一是鲜明的指令性,二是立案内容的广泛性,三是办事的专一性。
二、信访案件查办的作用和意义
1、信访案件查办是直接为人名服务的行动。
2、查办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的表现。
三、信访案件查办的分类
1.按立案者和受理者分,有上级交办、领导批办和本级自办等。
2、按案件性质分,有检举控告、申诉、求决、批评建议等。
3、按结案的时间要求分,有急限期、例行限期、新案、积案等。
第二节 信访案件查办的原则
一、职、权、责统一原则
1、具有对信访案件查办进行调查取证的职权。
2、具有对信访案件查办做出处理决定的职权。
3、具有对信访案件查办后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群众路线的原则
四、实事求是原则
第三节
心烦案件的立案交办和督办
一、信访立案范围
1、信访立案含义:是指受理信访部门,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认为需要查处的,按一定的程序和审批手续,经过领导批准立案,方可进行查办。
2、信访立案范围:立案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相应变动,能否立案,最终以信访内容来决定。
二、信访立案交办程序
1、提议立案
2、审核立案
3、编号缮校
4、用印封发
5、整理归档
三、信访立案交办方式
1、单位专函交办
2、指定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牵头承办
3、信访部门直接独立查办或牵头查办
四、信访案件督办
1、上门督办
2、电话督办
3、发函督办
4、会议督办
5、通报督办
6、网上督办
第四节
案件调查处理
一、信访案件调查组织
1、组织落实办案人员。
2、调查的组织分工。
3、调查前的思想准备。
二、信访案件调查步骤和方法
(一)初步摸底
(二)制定调查计划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有鲜明的时间性
3、有很强的预见性
调查计划按表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1、表格式调查计划
2、条文式调查计划
3、条文与表格相结合式调查计划
(三)调查取证
(四)审理证据
1、在证据审查中,要区分各类证据及其作用。
2、在证据整理中,要案各列次序要求成卷。
(五)听取申辩
三、信访案件的定性处理
1、定性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结论准确。
2、处理必须以政策、法律为准绳。
3、解决必须以完全落实为标准。
4、要有信访人或被检查人签署的意见。
第五节
审查结案
一、审查结案的基本要求
1、事实青春
2、证据确凿
3、定性准确
4、处理恰当
5、手续完备
二、审查结案的基本程序
(一)案件承办单位的审查结案程序
1、经办人员自行审查
2、主管领导审查
3、转办机关也要认真审查
(二)案件交办机关的审查结案程序
1、经办人审查
2、主管领导审查 第十五章 基层信访工作
1.第一节基层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
基层信访工作的地位是指信访工作在县级及县以下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基层信访工作主要指县及县以下直至社区和村各级党政组织的信访工作,它上连省市,下通乡镇,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二节 基层信访工作的特点
一、直接性
信访问题80%以上发生在基层。基层是信访工作活动的发源地。发生的信访问题,都要经过基层组织处理。
基层的这种直接处理信访问题的特点,是上级领导机关所没有的。即使上级机关派人到基层查办案件,也要与基层组织配合,调查清楚后也要交给基层组织处理。
二、综合性
基层信访工作是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政治工作,这种性质,随着社会民主意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增强。基层单位具有处理发生在所辖范围内的问题的职责和能力。凡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都是基层信访干部的工作内容。
三、萌芽性
所谓萌芽性问题,指的是刚发生在基层的信访问题。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对于信访工作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易于协调解决;二是有利于抓苗头性的问题。
四、自办性
基层信访的问题有“四多”,即生产经营、生活福利、批评建议和调解教育的问题多。这一特点,决定了基层信访工作的主要功能——社会调节的功能。
第三节 基层信访工作的任务与要求
一、基层信访工作的任务
基层信访工作的任务和领导机关信访工作的任务是相同的,但由于基层信访工作的特点易于领导机关信访工作的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其任务有所不同。
(一)县级信访工作的任务
(二)乡(镇)信访工作的任务
(三)村级单位信访工作的任务
二、基层信访工作总的要求
县级信访工作是整个信访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信访工作的开展。1.县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这是做好县级信访工作的前提。信访工作实际上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工作。县级党委、政府应该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主要有一下几条: 一是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增强全局观念,加强政治责任心; 二是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主管信访工作,经常关心指导; 三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阅信、接访和包案制度。四要为信访部门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2.落实信访责任制
这是做好县级信访工作的中心环节。它需要建立健全两项责任制:一是分级、归口责任制;二是岗位责任制。3.要抓信访工作的综合治理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
2.要注意从群众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中,定期分析研究全县的社情民意。
3.提高信访干部的素质。4.抓好县级直属各部门的归口办案,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群众来信来访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工作量很大,光靠少数领导同志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各部门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家动手。5.加强乡镇、街道的信访工作,依靠基层组织就地解决问题
乡镇、街道是信访问题的直接发生地,又是信访的落脚点,乡镇、街道信访工作必须抓“三落实”:组织落实、工作落实、制度落实。6.探索适合本县信访工作的新方法
每个县在信访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特点等方面会有所不同,开展县级信访工作一定要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接待群众来访的基本要求 1.热情接待 2.认真听记 3.恰当处理 4.做好思想工作
(三)办理群众来信的基本要求
及时拆封,仔细阅读,认真登记,恰当处理
第四节 抓好社区信访工作
一、社区信访工作的意义和优势
(一)加强社区信访工作是适应信访工作任务新变化的需要
在改革持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城市基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立社区委员会,规模由小变大,人口由少增多,管理由简变繁,任务由轻变重。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对社区信访工作提出新要求,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区信访工作,使社区信访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新“桥梁”、新“纽带”。
(二)社区信访工作的优势
社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
(三)社区具有控制、化解信访问题的功能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负有管理和办理居民信访问题的职责,具有解决居民信访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功能。社区信访应立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社区。
二、如何做好社区信访工作
(一)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信访工作网络体系 城市应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城市包括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委员会三级信访网络和三级信访工作制度,确定三级党政分管信访工作领导,明确社区信访工作责任制。
(二)创建社区信访工作新体制
要完善社区信访工作责任制和社区信访排查调处制度,要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超前防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对社区信访工作的领导,认真搞好社区信访工作建设
搞好社区信访工作,关键在领导,要加强对社区信访工作人员的配备和训练,增加社区信访工作的投入。
第五节 基层信访工作制度
一、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
二、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由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分管信访工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信访部门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至少每季召开一次例会。
三、群众阅批和交办群众来信制度
四、领导接待日制度
县(市、区)党政领导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的领导接待日制度。信访量大的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也应坚持定期领导接待日制度。
五、领导包案制度
六、重大信访矛盾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
七、信访工作考核制度
八、下访制度
新时期信访工作重点要下移,干部要下访,坚持干部下基层接访群众,纳访信访人,回访信访户制度。
九、加强对县各部门和乡镇信访工作检查指导制度
县一级信访工作是重要一级信访工作,做好县级信访工作就能取得信访工作的主动权。
1.十、重要信访信息迅速反馈制度
2.第六节 基层信访工作方法
一、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信访工作网络
县一级要设立党委、政府信访局,乡镇一级应设立信访办,村级一级要指定一名村干部兼任村信访信息员。
二、认真处理初信初访,提高结案率
三、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不安定因素,超前做好工作 基层组织要从群众来信来访中分析不安定因素,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异常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防范工作。
四、全力做好缠访老户和集体上访的化解工作
缠访老户和集体上访的发生和存在,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发生在基层,最重要在基层解决。
五、开展创建“文明接待室”和“三无乡镇”活动
基层组织要建立群众来访接待室,开展文明接待室活动。在乡镇,要开展以“无信访积案、无老访户、无越级集体上访”主要内容的“三无乡镇”活动。
第十六章
企业信访工作
第一节企业信访工作概述
一、企业信访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1.定义:企业信访工作的对象是企业职工;其主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与职工依法享有的权益的内部矛盾,由企业或有关国家机关与职工依法进行处理的信访活动过程。
2.特征:特定的信访主体,主要是职工。
特定的信访内容:主要是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活动、职工的权利等。
特殊的信访形式:群体性上访、多人联名来信。
协调处理难度大。
二、职工信访产生的原因
职工信访活动是社会经济关系与劳动关系矛盾运动的必染反映。
1.各级国家人员与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使职权时,由于与一部分职工在认知程度、对法律政策的理解程度、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差距,不免会产生矛盾。信访是表达意见反映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各级国家机关与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有的在制定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在执行时会发生不当和误差,职工利用信访渠道提出意见和建议。
3.企业在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也必然和职工产生各种矛盾。
4.有的职工本来也没有什么不满和要求,仅仅因为看到别的职工闹一闹就有好处,从而也跟风走上信访路。
5.6.三、企业信访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7.(一)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1、依法处理职工来信,接待职工来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稳定。
2、疏通纠纷,化解矛盾,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和企业双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4、搜集信访信息,及时为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起草、修改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意见。
5、关心职工生活、倾听职工呼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企业信访工作的作用
1、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监督、决策的重要形式。
2、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的有效措施。
3、增强企业凝聚力,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
4、反腐倡廉,预防和制止经济领域里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
5、人民政府和各级国家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四、企业信访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方法
1.职工来访及其接待处理
2.职工来信及其处理
(二)要求
1.坚持信访工作与中心工作并轨,服从服务大局。
2.坚持治标与治本并重
3.坚持处理与疏导并举
4.发挥企业内设劳动关系协调组织的作用
5.把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引入信访制度,不断提高企业信访工作水平
第二节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
(一)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主要指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
2.特点:信访人往往带有政治民主权利要求,带有失衡的主人翁心态、历史沉淀的各种观念因素,处理起来难度大;
信访问题相对集中;
从信访的结果来看,处理难度大,协调十分困难。
(二)如何做好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
1.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现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作用,将大量的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加强信访部门的参与力度,构建大信访格局。
3.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说服疏导工作。
第三节 非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
(一)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1.劳动关系的雇佣性质
2.政府行为对劳动关系运行趋向的制约性
3.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有特殊构成和作用
(二)特点 1.信访内容主要集中于国家明确规定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的遵守。
2.信访形式主要以个体形式,联名来信或结伴上访不多。
3.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可能依靠企业内设机制,而必须由当地政府出面。
(三)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的几点设想
1.信访部门认真研究,主动争取,尽快形成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非公有制企业信访工作机制。
2.根据信访问题的性质,依法分流,尽可能的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解决。
3.信访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因其资本构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和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逐步形成搞好非公有制信访工作的有效机制。
4.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职工依法信访的水平。
第十七章涉外信访
一、涉外信访的定义
涉外信访是指信访人、信访事由或信访对象涉及国内外的外国人士,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组织(涉外对象以下简称“涉外方”)的信访活动。
改革开放中,随着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和拓宽,我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涉外的活动和工作日益增多,与之相适应,涉外信访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更加显著和重要。为此要认真研究和掌握涉外信访工作的特点、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我国的涉外信访工作水平。
二、涉外信访的特点
由于涉外信访的信访人、信访事由、信访对象涉及涉外方,在客观上存在着国体、政体、政治、经济等方面上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1.特殊性
国情政体不同;观念习俗迥异;语言文字差别
2.复杂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日趋扩大和细化,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更加密切,涉外的事务更加复杂。出现了较多的纠纷和投诉,而这些涉外信访问题出现在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了涉外信访问题的复杂性。
3.艰巨性
涉外信访政策性强,国际影响面大,很多案件的处理关系着我党和政府国际形象,关系利用外资与他国的经贸往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涉外信访量大增,由此以来涉外信访的处理难度也在增大。
4.时效性 涉外信访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协议及惯例和我们在一系列国际活动中所作出的有关承诺办事,因为涉外信访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受理部门必须保证涉外信访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和解决。
三、做好涉外信访的意义
做好涉外信访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做好涉外信访工作,关系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由于涉外信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涉外信访的一方或双方涉及社会层次较高,涉及金额较大,涉及事项较为敏感,涉及国际影响较大,所以高水平高效率地妥善解决问题关系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
2涉外信访对象特殊,牵涉面较广,处理稍有不慎,将会影响到涉外方的利益,甚至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会带来间接的影响。
3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涉外信访工作是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要为进一步树立国家和政府的光辉形象作不懈奋斗。
2.做好涉外信访工作,关系改革开放大政方阵的实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涉外信访也成为了信访工作的新热点。处理好涉外信访问题,可以促进我国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良性竞争,提升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度。3.做好涉外信访工作,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最大限度吸收外资、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等涉外信访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既然涉外信访工作的意义很大,那么就要对信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信访工作人员提高处理涉外信访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四、涉外信访工作的基本要求
1.1.2.3.4.5.2.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涉外信访干部
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
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
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办理涉外信访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涉及法律范畴的涉外信访问题纷纷显现出来。然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尚需加快步伐,因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涉外信访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配备专业人员,聘请法律外文专家 涉外机构目前急需配备精通法律、熟悉业务、擅长外文的人才,另外这些机构反映的问题不断增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信访干部队伍中存在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的专门教育或培训尚不足的情况。
五、涉外信访工作的对策
1.构筑涉外工作网络,拓宽解决涉外信访渠道
随着涉外信访问题数量的增加,以及反映问题的广泛性和多元化,原有的信访工作渠道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我国重新开辟了三个渠道:
1.2.3.2.是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及外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馆。
是中央政府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和新华社驻香港、澳门办事处。
是民间组织或是以民间组织面目出现的官方组织。
树立服务意识,按国际惯例受理涉外信访
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服务意识,按国际惯例受理涉外信访。
树立服务意识,不仅表现在受理认真,办理积极等态度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严密的办理程序上。
3.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归口办理涉外信访
随着信访数量的增长,涉外信访涉及面的逐渐扩大,涉外信访问题将涉及我国的各行各业,这些问题仅仅靠信访部门一家是无法处理的,必须依靠信访网络,依靠大信访的格局来处理这些问题。
在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功能,归口办理信访的同时,还要考虑内外有别,要建立涉外信访特殊的服务协调机制,即特事特办,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
4.严格外事纪律,加强对涉外信访工作的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外事工作部门要加强对涉外信访工作的指导和领导,要按照我党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来确定涉外信访工作的方针、政策
2.要注意帮助、指导受理涉外信访的外资协会、投诉中心工作,对于他们反映的特大疑难访件要及时提交党委、政府讨论、处理。
5.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1.涉外信访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涉外信访工作一定要加强效率建设。政府部门处理信访问题一般是按工作日计算,约在5~10个工作日给予答复,但对特殊问题也会作出专门的答复。因此我们在处理涉外信访问题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般也应在5~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2.提高涉外信访的工作效率,很重要的就是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信访的网络化建设。
第十八章
人民建议征集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信访工作的发展和延伸,是信访工作的新领域。第一节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由来
建议活动和收集建议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由来以久。
(一)在我国古代,臣民对君主提建议是就用“书,疏,奏,议,表”等形式。
(二)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提建议和意见成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建议活动源远流长,但正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历史才二十多年。
第二节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意义
(一)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征集人民建议是党和政府实施各项方针的重要基础
(二)人民建议的采纳和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特征及与信访工作的区别 一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特征(一)人民建议的社会性(二)人民建议的实践性(三)人民建议的前瞻性
二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与信访工作的区别
(一)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信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与群众来信来访在工作指导上不同
(三)两者的主要区别 1 反映问题的性质不同 2 工作对象的不同 3社会效果有区别 4工作要求有区别 5工作方式不相同 6接谈气氛有区别 7对外宣传程度的把握不同 8答复要求上有区别 9奖励实施情况有区别
第四节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的主要工作方法 一 进行人民建议专题征集活动 二 免资通邮和固定信箱 三 聘请人民建议征集联络员 第五节 征集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要坚持群众观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征集活动
(一)征集建议要围绕工作中心,加强针对性
(二)要树立超前,时效,实用,可行的意见 1要树立超前的意识 2要坚持树立时效意识 3坚持树立实用意识 4要坚持树立可行意识
二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把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 确立给每一位建议人答复的原则
四 要加强征集工作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征集工作人员的素质
(一)建立一支征集工作队伍和覆盖面广的工作网络
(二)提高征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征集工作取得高质量的保证
第十九章 依法信访与信访法制建设
第一节依法信访与信访法制建设 一:什么是依法信访
依法信访是信访人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程序向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受理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受理处理,受理者包括责任单位和上级信访部门.二:什么是信访法制
信访法制是调整规范信访人和信访管理者行为的法律制度,它是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规定的.我国现行的信访法制是国务院颁发的<<信访条例>>,还有部分省市制定的地方信访法规.第二节 加强信访法制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信访法制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信访法制化就是把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这一民主形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和程序,制定信访法规,使人民群众依法有序的进行信访活动,使各级政府及其信访部门依法受理和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反应的问题.二:加强信访法制化建设是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通过信访立法,加强信访法制化建设,可以明确规定受理公民申诉的范围,时间,地点以及信访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正当行使职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对违法者必须给予制裁,从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三:加强法制化建设是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信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变化,都要求信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必须加强信访法制化建设,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信访部门必须加强与司法,仲裁部门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是一些属于司法,仲裁部门处理的案件直接由司法,仲裁部门处理.对于不履行职责或没有完全履行职责,由此而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打击报复和其他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吃.第三节 信访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信访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制定或修订信访法规时,要把这些内容具体化,明细化,纳入或充实到法规中去。
依法引导群众逐级有序的上访
要改变信访活动某些无序混乱的状况,就必须加强信访法制建设,为信访参与人的信访活动制定良性行为规则和程序规范,明确他们的权利义务。
人民群众依法进行信访活动
依法信访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乡的有效措施。
依法追究在信访工作中失职,渎职和违法上访的行为
依法行政,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源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何控制群众越级或无序上访,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源头,基层是关键 第四节 实现信访法制化的具体措施
深入宣传《信访条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
《信访条例》是规范国家信访工作的行政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是实践依法信访的首要任务,也为群众有序依法上访奠定基础。
《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使依法行政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使处于被管理的弱者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平等的通过诉讼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
行政复议制度是一种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确立全民依法信访的法律意识
确定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是信访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首先各级各部门的信访工作人,要牢固树立依法信访的观念;其次应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以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
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
1.实施法律援助制度
2.通过法律咨询为群众解难释疑
3.通过仲裁与调解为群众服务
第二十章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
第一节
什么是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 一.办公自动化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各个领域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使办公这一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领域内古老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于办公的设备,例如各种计算机、电话机、对讲机、传真机、摄影机和复印机、打印机、印刷机等等。这些技术和设备对办公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不同程度上对办公自动化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在这些技术和设备中,对办公自动化起最显著作用的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和构成信息通信的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二)定义
办公自动化最早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办公自动化定义,这里试图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对它作定性的说明: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使人们的一部分办公业务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中,以达到提高办公效率的目的。
2、所谓办公自动化就是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处理的、数量庞大且结构不明确的包括非数值型信息处理的办公事务上。
3、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虽然这些定义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有某些主要的相同点。即强调利用有关综合的科学技术,或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强调办公人员和办公设备构成人—机信息系统;目的是要提高办公效率,改进办公质量。二.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
1.(一)定义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俗称“电子信访”,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处理、发送、接收、流转办公业务信息,通过网络转办、网络回复和传递信访信息的一种新型信访业务。
1.(二)优点
1、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由于开放性全天候受理群众信访问题,群众无论在什么时间,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向有关党政部门发出电子信件。
2、它不受地域的限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站点的广泛普及、运用,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外地,甚至世界各国,只要在相关的网址上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向相关的党政部门发出电子邮件。
3、网上处理信访时效性强。
4、促进处理信访的规范化建设。
三、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的基本要求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的实施,需要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支持,特别是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计算机系统应包含以下几种:
1、信访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部办公业务网,即局域网络,俗称内网,是指把原来分散使用的计算机,在一个单位或办公区域内连接而成的网络。
2、与内网有条件互联,以及实现地区级党委政府涉密信息共享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即广域网,俗称专网,即在业务范围内与内网有条件互联,以之为基础建立无纸化办公平台,并实现地区党委政府涉密信息共享。
3、以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公众信息网,用于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进行公共信息的发布与双向的信息交流,同时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
4、电子信息资源库。电子信息资源库,是存储信息的仓库,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办公的基础。
第二节
实现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的意义 办公自动化,赋予了信访工作崭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信访工作的拓展和延续。它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减轻信访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加快信访信息的传递速度,及时化解矛盾,采纳群众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一.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质量
信访办公自动化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特别是在信访案件的查询、信访量的统计和文字处理方面,更具有及时、便捷等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体现在:
1.减少投入。快速查询、统计系统,可以节约时间,节省人力。
2.减少重复劳动。信访内容、办理情况一次性录入后,可以多次使用,无论是函复信
访人还是撰写材料,都可以从系统中直接调用。
3、减少中转。受理完毕后,直接通过系统转办各级各部门,各部门通过系统即时自动收取,办理情况也可通过网络上报,大大缩短了信访件的“旅行时间”。二.有利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可以利用信访网站、电子邮件、宽带网络、电子触摸查询屏、电话语音系统、壁挂式液晶显示屏等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方便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构筑全方位的政民沟通渠道。在畅通信访渠道方面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群众信访的便捷性。
2.可以强化政民互动。
3.便于举民力,听民声,聚民智。
三.有利于快速搜集和反馈信息
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的产物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获知各种信息的 渠道越来越广泛和便利。
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之应用于信访业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3.4.5.利于查询内容广泛的数据和信息。
利于借鉴信访案例。
利于各部门相互沟通。
利于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
利于群众参政议政。
四.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任何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本身就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办公自动化可以克服 信访工作各自为战、讯息不通的局面,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有利于信访问题的快速、准确的解决。构筑信访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实现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的关键。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途径。此外,在网络上不但数据文件可以共享,而且像打印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也可以共享,不但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设备的投资成本。五.有利于强化工作规范
办公自动化要求信访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系统操作标准和工作程序,减少或杜绝人为的差错对整个系统正常运转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有利于改变传统信访模式,克服传统工作方式的各种弊端,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提高管理水平。办公自动化,还要求尽可能地制定出明确的、定量化的办公程式,以便由计算机程序来执行。
第三节
实现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应遵循“量力而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建以致用”的总体原则,统一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
一. 逐步增加信访经费的投入
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需要相当的财力投入,因此,保证必须的经费是完成建设任务的关键。这样不仅需要主动向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得到财政上的拨款,也要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内部挖潜,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撤出部分资金用于建设。
二. 尽快提高信访干部对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水平
对信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要保证参加人员的广泛性,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不能例外,要强化训练,苦练基本功,加快培训进度,督促后进;第二,要有重点培养技术骨干,通过互教互学,带动大家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对机关的工作人员,规定必须经过计算机培训,达到要求后才能上岗。总之,在实施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中,切不可忽视人员的培训。
三. 从实际出发搞好信访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开发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制定整体规划,掌握相关的技术标准
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制定整体规划是指本级单位在实施信访办公自动化建设中,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规划,在整体规划下,分阶段有重点地按步骤实施,以利整个办公自动化建设能够围绕一个目标逐步完善并向高层发展。掌握相关的技术标准是指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上和对下的连接,采用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尽量能够利于今后的连接,形成网络。
(二)本着“有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
“有用,适用和好用”原则特别适用与信访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即在经济欠发达或自动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按照“有用”的原则开展;在有一定办公自动化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地区,可以按照“适用”的原则推动信访办公自动化发展;在财力较为充裕或办公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按照“好用”的原则提高信访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有些设备可以配置得更高一些。
(三)开发适合本级本单位的信访信息管理软件
实施信访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既不是简单的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办公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中,用计算机的程序简单地复制过去的工作流程,或者按照传统的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论证,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来审视信访工作的各个环节,按照信访信息化要求,对现行的信访部门职能,运作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信访办公自动化的推进创造好的条件。
(四)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组织建设和实施
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和协调。我们在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实施中,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稳步推进,这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进行这项开创性工作成功的保证。
四. 各级,各部门信访机构进行业务联网
计算机在处理信访工作的高级应用是网络,网络在处理信访工作高层次发展即信访信息化。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只有在联成网络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才能发展其应有的价值,也只有在联成网络时,才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和辅助决策的目标。
总之,各级信访部门要统一思想,认清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充分认识信访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等、靠、要和观望思想,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托各级党政机关的内网、专网、互联网等网络架构,建成信访部门自己的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争取早建设、早受益、早见效,最终实现全国信访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网络。
第二十一章 信访统计分析
第一节 信访统计分析的概念
统计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统计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信访统计,指信访统计工作,是对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用数字反应的总称。他是完成信访工作人物的前提,是研究来信来访,分析信访情况,恰当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基础,通过来访活动,工作情况得以不断地综合计算和分析,得以得出各种数据,揭示信访现象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信访统计分析的作用
一、有利于分析信访形势、预测未来,把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
二、有利于制定信访工作计划、决定信访工作任务与重点
三、有利于信访工作的科学管理,加强责任目标考核
四、有利于领导机关指导工作
第三节 信访工作的基本方法 ——分类统计法
对来信来访情况的统计,就是对来信来访数量、性质和特点的统计
来信来访情况的总量,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来信来访的件(次)数和来信来访人数的合计。来信件数和来访人次包括重信重访。
初信初访是指第一次来信,第一次来访
重信重访是本年度内同一个(批)人为同一问题两次或两次以上来信来访,且反映的问题没有增加新的内容。
一信多投的,一件作为初信,其他作为重复的信。
上访老户是指其上访问题几经处理不服,长期反复上访,上访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4人及以下的反映群体性问题的来访叫群体访 5人(含)以上的反映群体性问题的来访叫集体访。署名为5人(含)以上的来信,叫联名信。
一、空间分类统计法
空间分类法,就是按照信访人居住的空间范围和所在的单位进行统计的一种方法。按 照空间进行信访分类统计,易于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地区之间,单位之间有关信访情况的进展情况和差异,从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的情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利于在信访工作中开展评比活动。
二、时间分类统计法
时间分类法是根据来信来访时间和信访问题所发生的年代进行分类统计的一种方法。
三、性质分类统计法 性质分类法就是按照来信来访所反映问题的集体性质进行的分类统计。从大的方面来分有申诉 控告 揭发 求决 反映和建议等等。这种分类统计方法,便于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信访内容的基本面貌,了解一定时期信访中的主要问题和突出问题。
四、特点分类统计法
这是按照初信初访 重信重访 联名写信 集体上访和上访老户 越级上访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统计的一种方法。这种统计方法,可以显示某些信访动态以及信访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和问题的严重程度。以便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和改进工作。
第四节 信访统计的分析
一、信访统计分析的原则
(一)必须透过信访现象进行本质分析
(二)必须对各种来源的统计资料进行缜密的鉴别
(三)必须注意统计资料与分析研究的一致性
(四)必须注意将统计资料与实际性相结合
二、信访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平均分析法
平均分析法就是在同质的总体内,通过计算平均指标的方法,把各个个体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用总体各单位的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各单位数。设平均指标为S,标志总量为n,总体单位数为m,则:S=n/m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信访现象客观上存在着的各种联系分析计算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方法是:相对指标=对比数字/被对比数字*100%
(三)抽样推断法 信访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根据已知的部分材料推测出总体和未来的情况。通过抽样调查,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观察获得各项数据;再通过抽烟推断,运用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和判断,达到对总体的认识。
第五节
统计分析资料的处理
一、利用办公厅自动化,提高信访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任何部门和企业对大量的群众来信进行准确的统计,合理的分类、科学的分析和及时的处理,就必须采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使信访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信访统计对比数据的多种处理方式
信访统计数据,要求如实反映事物的量数,认真填写每个栏目和数字,不能马虎潦草。避免出现漏填,计算要准,不能估计。表哥设计要科学、简明、实用、齐全、设置分类项目一目了然,便于掌握,使统计表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来信来访的实际情况和信访工作的基本面貌。对各种数据不仅可用数字、百分比表示,还可进行多姿多彩的表示方法,如曲线图、直方图、圆饼图、立体图等直观显示,清晰明了。
第二十二章 信访档案
第一节 信访档案概述
一、信访档案的形成
信访档案的形成基于以下三点:
1.2.1.2.3.(一)由信访活动中的文件材料转化而来。
(二)文件材料转化为信访档案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才能转化为档案
对以后工作仍有一定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三)信访档案来源于信访实践。
信访档案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访者写信和来访者来访留下的记录;二是受理者处理信访问题产生的文件材料。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两点:
1.人民群众向各级各单位及其领导人写信或来访,是一项社会政治交往活动。
2.各级各单位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过程中,同样要形成许多内容丰富的文件材料。
二、信访档案的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
2、内容的完整性
3、载体的多样性
4、服务的广泛性
(二)作用
1、为正确处理信访问题提供依据。
2、为领导部署工作提供情况。
3、为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信访工作服务。
4、为发展信访科学和研究党和政权建设提供资料。
第二节
信访档案的立卷和归档
一、立卷归档材料的范围与要求
(一)定义
1.立卷:所谓立卷,是将拟归档的零星信访文件材料按其内容或形式的联系组成案卷的整理过程。
2.归档:是将有保存价值的案卷向档案室移交注册工作。
(二)范围与要求
1.党和国家或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对重要信访问题的批示以及有关部门对批示件办理情况的汇报材料。
2.来信来访登记卡片,登记簿和处理信访问题的来往公函和汇报处理结果的材料;
3.来信来访摘报、简报、综合报告和各种有关信访工作的规章制度等;
4.中央和地方组织有关信访工作的指示、决定、通知、通报;
5.中央和地方组织召开各种信访工作会议形成的文件、讲话、会议记录和会务文书材料;
6.中央和地方组织讨论信访问题、案件形成的决议、决定和会议记录;
7.各级信访部门的业务会议形成的决定好、记录等;
8.有关信访问题的请示、报告和批复;
9.信访部门的有关党务工作的重要材料;
10信访部门的工作总结、计划、统计报表等;
11、存档信
12、各种有关信访工作的期刊。
二、立卷的基本原则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实的反映出机关工作的历史和面貌。
2、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3、按照机关工作活动的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联系。
三、立卷的方法
1、案卷组合:是将信访文件材料按一定特征划分组合到卷夹的过程。其方法是:(1)“四分四注意”组卷法。(2)“文件特征”组卷法。(3)“文件类型”组卷法。(4)简易组卷法。
2、案卷内文件材料的排列与编号。主要方法有:(1)时序法(2)类别法(3)重要程度法
3、拟写案卷标题
4、案卷编目
5、案卷材料(1)散装法(2)整卷装订法
第二十三章 信访文书的制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㈠信访文书的特点 ⑪原则性 ⑫权威性 ⑬准备性 ⑭鲜明性 ⑮简洁性 ㈡信访文书的种类
⑪在本文中信访文书即是信访公文,它有十种类型:①命令、令、指令
②决定、决议
③布告、通告、公告
④指示
⑤通知
⑥通报、报告、⑦请示 ⑧批复
⑨函
⑩会议纪要 ⑫在信访工作中最常用的公文:①报告(含义)②请示(含义)③简报(含义)④函(含义)
⑬公文形式
按行文关系分类:①上行文(解释)②平行文(解释)③下行文(解释)④联合行文(解释)
㈢如何写信访摘报
信访摘报的特点:①反应的大都是群众来信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有的需要领导同志批示处理意见
②一般不写标题
③需要在原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Ⅰ 信访摘报的写法:一般不写标题,但必须要有导语。导语的主要内容:写信人的地址、单位、职业、姓名、写给谁的信、来信的主要内容
Ⅱ 正文的写作
根据内容安排层次段落:①来信条理清楚,根据原信内容摘要 ②来信不条理按内容的层次适当调整 ③几封来信反映同一问题,按内容的主次排列,以反映比较详细的具体的一两封为主,其他的作为补充材料
④要考虑领导同志的要求和习惯,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Ⅲ 在信访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如实反映来信人的观点、意见和要求,不得掺杂个人的意见或偏离曲解来信人的原意
2.抓住主要问题,突出重点
3.要尽量使用原话,保持原信得意思
4.文字力求简洁,、开门见山、不说、空话、套话
怎样写综合情况
㈠概念:情况综合是信访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上行性公文,是根据来信来访反映的情况,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的要求和当前中心工作的情况,经过分析梳理,选取有价值的情况写成的文字材料。
㈡功能:是信访部门向领导同志提供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
㈢写综合情况步骤:⑪要做好材料的基本工作。①定期整理来信来访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上述基本情况,写情况综合才能又材可取。②注意积累信访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和落实政策等方面的动态反映。③要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有心人,才能主动收集材料。④要注意群众情绪和思想倾向。⑫拟定提纲。这是一个粗加工过程,把需要反映的问题扼要地写成细目,为后续的写作安排顺序,进行精雕细琢。
⑬正文的写作。正文分为导语、主体部分、结束语、拟写标题。怎样写会议纪要
㈠概念:信访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的宗旨和所讨论的内容,参照会议所记录,扼要记述会议情况,重点阐述会议的基本精神、主要议程和议事事项整理而成的一种文书材料。㈡分类:按性质分为⑪工作性的会议纪要.。这是以记述会议议程为主,综合反映会议精神,说明会议决定事项,要求与会单位及其有关部门参照和贯彻执行。⑫处理信访案件为主的会议纪要。以研究处理信访案件为主,陈述案由、案情,认定事实、按照政策法规作出处理决定,与会单位要共同遵守。
㈢格式:⑪标题。由会议名义和文种组成,有单一式和复合式。⑫正文。包括行文、主体、和尾文三个部分内容。会议纪要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即 言式和综述式。
㈣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⑪要正确集中会议讨论的意见。会议纪要是根据记录归纳整理而成的。⑫要突出重点。作为纪要要切忌把会议涉及的问题五一巨细一一写上,要根据会议的宗旨,突出会议的要点。⑬要条理化和理论化。会议纪要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但也要防止脱离会议内容的空洞论述。怎样写结案报告
㈠概念:信访结案报告是指承办案件单位向交办案件单位汇报案件处理情况,并在规定的上报期限内提出正式工作报告。他是承办单位结案的最后程序,也是交办单位审定案件的重要依据。
㈡内容:信访结案报告内容,一般应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⑪标题及编号。报告的标题即所汇报案件的题目,是报告的高度概括和浓缩。⑫正文。这事结案
报告的核心。除要求写明案件的前因后果外,还要把办案经过、处理结果、执行情况及当事人意见写清楚。
㈢要求∶⑪上报案件必须达到结案标准,由经办人签署意见,主管领导审批同意结果。⑫基本情况的叙述要清楚全面。⑬语言要准确、朴实、简练、定性准确。⑭必须以机关正式文件上报,公文项目要齐全。⑮上级机关越过直接下级向有关单位交办案件,承办单位应将结案报告送交办机关,同事抄报有关上级机关。⑯按照交办机关的要求,交给哪一级查办,应由那一级负责上报。⑰应在交办机关规定的期限内结案上报。第七节 怎样写信访公函
信访公函是指信访部门之间有关公务的来往信件。
信访公函分转办公函、催办公函、请示或批复性公函和商讨行公函四种。其中信访转办公函和催办信访问题公函使用的较多。
一、信访转办公函
㈠作用:⒈介绍作用⒉参考作用⒊依据作用㈡在写作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⒈体式要规范 ⑪字号 ⑫行文对象 ⑬正文 ⑭落款
⒉文字写作要规范 ⑪要符合语法 ⑫要符合逻辑 ⑬标点要正确 ⒊要注意的问题 ⑪不要滥用省略和简称
⑫不能使用疑问句、反向句进行表述。
二、信访催办公函
信访催办公函的体式和信访转办公函相同,但要注意以下两点: ⒈行文关系
⒉点出催办的问题
第八节
怎样给群众写复信
给群众写复信,是各级党政机关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复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⒈鼓励性复信
⒉解答性复信
⒊说服性复信
⒋交代性复信
⒌询问性复信
⒍感谢性复信
以上六种复信形式,仅是一般性的划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特殊情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第九节
怎样写工作总结 每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年、月、季)的实践之后,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察,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从成绩、经验和教训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就是总结。总结就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论认识。对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第十节怎样写典型材料
总结典型经验,是信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典型经验,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的工作经验。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对信访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典型经验的写作方法很多,从信访工作的实际出发,可以分步骤进行:
第一,选题。就是在众多的典型经验中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的经验作为题目。
第二,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典型经验的基础。占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写好典型经验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研究特点,确定总结的结构和写作风格。这是总结典型经验,写好典型经验材料的中心环节。特点找出以后,就可以谋篇布局,考虑写作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了。在研究特点,谋篇布局,考虑文章结构时,要处理好一下关系:
1.上头与下头的关系。上头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央和上级机关有关文件精神,下头是指群众来信来访的实际情况和信访工作的具体实践。离开上头就没有方向,离开下头就没有基础。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任何单位的信访工作都有共同性的东西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性。我们要善于从共性的东西中找出个性的特征来,从一般性的经验中找出独特性的经验来。
3.主题思想与各个段落的关系。典型经验的主题要靠文章的各部分来体现。要求做到中心与部分的统一。一篇典型经验只能突出一个中心。多中心或面面俱到均起不到典型经验的作用。
写好典型经验,还要注意:
1.注意性。它要求:
1.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材料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以及各项数据要准确无误;
2.观点、道理要准确,要适应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明问题;
3.遣词用字要准确,防止产生歧义和模棱俩可。
2.鲜明性。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否定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朗。
3.生动性。典型材料的生动性,主要靠客观叙述和典型经验概括创新。一是内容上创新,不能写老掉文章;2是要防止假、大、空的新八股,少讲空道理,多让事实说话;三是不要堆砌词藻,搞文字游戏,作华而不实的渲染。
综上所述,总结典型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选题要准,调查要细,思考要深,语言要实”。
第十一节
怎样写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就是先做调查研究,后将研究成果写出来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在实际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或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又可为本部门、本单位提供工作经验和教训,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工作水平,把工作做的更好。
调查报告的种类,从信访工作的实际出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对工作中出现的重要经验,进行深入系统调查后写成的。
二是了解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这种报告,是对信访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
三是信访案件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对人民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重大问题深入进行调查后写成的。=、调查报告的写法
第一,写调查报告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精心研究情况。(2)确定主题。(3)合理布局。
第二,具体拟写调查报告时一般情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标题。要本着能够突出主题,简要鲜明的原则。(2)开头。既要生动,又要朴实。(3)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
(4)结尾。写法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总结式的、提出方向式的、有号召性、鼓励性的结尾等。
信访文书写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遵守有关规定,使文书写作规范化。党中央国务院对党机关的文书写作曾多次做出指示和规定,这些指示和规定就是规范化的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执行这些指示和规定。
第二十四章 举报中心——————具有特定含义的信访工作
第一节举报中心的由来
1.举报的含义:“举报”一词,究其本意,乃是纠举、揭发、报告的意思,是一种地方习惯用语。
2.“举报中心”原是香港“港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下设的一个机构。廉政公署举报中心的职责是专门接受居民以信函、口头、电话等形式对有关人员触犯香港《防止贿赂条例》行为进行控告和投诉。3.发展过程(1)1988年初,我国的检察机关鉴于沿海经济特区涉及经济活动的违法犯罪案件增多,为引导群众揭发各类经济犯罪现象,就使用了当地群众所熟悉的“举报”一词,率先在深圳特区的人民检察院设立“经济罪案举报中心”。
(2)中共中央于1988年6月1日发出了《党政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此后,在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开始普遍建立“举报中心”这种工作机构。
(3)在举报中心组建过程中,一般都首先在信访机构中开通举报电话,为群众增加一个直接反映问题的信息渠道。随后,又扩展到增设举报信箱、设立举报室及职能相对完善的举报机构。以后,设立举报机构的部门也从检察、监察机关扩展到其他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举报”一词也普遍使用。
第二节设立举办中心的必要性
一、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我国当时正处在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体系转换时期,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来势很猛,而国家对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机制却极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建立,规范市场经济,遏制腐败的许多措施严重滞后,法制不完备,宏观上存在许多政策漏洞和法律盲点。让一些不法之徒有隙可乘。要在党政机关中加强廉政教育,揭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遏制腐败行为的蔓延,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首先就应建立一种公开、透明的举报制度,完善查处机制,一发动群众的积极参与,为惩治腐败行为提供大量的违法线索,推动监督检查机关开展反腐败斗争。
二、及时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直接需要
在整体的监督,查处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让某一个职能机构如举报中心首先拥有以上需要的职能和条件,就是在当时情况下加强查办案件力度的十分必要的措施。
三、顺应广大群众惩治腐败的正义要求
举报中心的出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办事制度,一定的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都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刺激蕴藏在群众中的反腐败积极性,挖掘案件线索。
四、对信访工作进行改革的需要
信访工作本属综合性的业务,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而繁杂,检举、控告仅占信访工作的少部分。因此,在制定工作程序,配置工作条件、安排工作力量、设定工作标准方面,都要顾及信访工作各项内容的共同需要和一般性要求,缺乏专项性,特殊性的规定。建立举报中心,就是强化监督检查部门信访工作的一项改革性措施。起内容是明确任务、加强领导、扩大职能、充实力量、改革工作条件、强化办案手段、完善工作制度、争取社会监督,使监督检查部门的信访工作队伍成为重点明确、力量充实„动作迅速、手段有效、有相对独立性的职能机构、担当反腐败斗争的一支轻骑兵。
第三节
举报工作与信访工作的关系 举报中心的建立为检查、监察等监督检查部门信访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信访工作是举报工作产生的基础。
举报工作与信访工作的共同点在于:
有着共同的信息载体
两者的基本任务、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处理方法都同出一源
都是受理群众信访、综合反馈信息、处理信访线索、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信访工作是总体概念,举报工作则是特殊概念
举报工作就信访工作而言受理工作范围更为专业和集中
对工作标准的要求更高、更严
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信访工作与举报工作之间,可以归结为全部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继承与发展、源与流的关系举报来源于信访,但又突破了信访的固有模式,是监督检查部门特有的、经过强化了的信访工作形式。是信访工作在这些部门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举报工作的职责范围
根据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设立举报中心以来的做法,举报工作的职责大体有:
负责办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办理群众举报事项:受理涉及党风党纪、政风政纪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检举、控告。
督促催办转请下级机关承办的检举、控告案件何所承办的其他重要信访问题。
核查部分举报线索,查办一些时间紧急、情节简单、线索清楚和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案件。
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反映各种渠道提供的重要信息。
制定有关举报工作的规章制度。
对下级举报机构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
承办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与原来意义上的信访工作职责相比,举报中心的职能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举报中心被列为本部门的业务职能中心,从而保证了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尤其在人员、经费、设备配置上的优势,使举报中心在行使职能时有了充足的保障。
第五节
举报工作的实践
监察、检查部门建立举报中心以后,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信息渠道的广阔、多样化,使举报中心获得了大量的举报信息。
2.举报中心的行政领导体制和强化的职能,使举报工作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举报中心工作中增强透明度的做法,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这是能否体现秉公办理、清正廉洁的检验尺度。
4.一系列举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既体现了举报工作的特殊要求,又是举报工作规范化的保证。
第六节举报工作与信访工作的融合
原因:1.举报中心的设立,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职能,强化了信访工作的手段,拓宽了信访工作的思路,建立并完善了群众举报机制,为激发群众的反腐败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监督检查部门受理和查处公职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
2.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出现了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违法违纪的主体和客体及作案手段更加复杂多变,群体举报的内容也大大超出了举报制度初建时所界定的受理范围,举报工作与信访工作内容的相互交叉、相互包容极为常见且密不可分,而近期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行政诉讼中心,又进一步扩大了信访工作的空间。
典型实例:1993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央纪检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重要决定,实行了纪检监察机关统一领导、统一机构设置、保持两种行政序列、依照职能分工分别行使职权的体制。意义:信访工作与举报工作由分设到融合,是信访工作不断发展的一种自然趋势。举报工作今后仍将在反腐败斗争中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信访工作的发展变革增添新的内容。
第二篇:静电场全章复习课件
元电荷e =1.6×10-19C三种起电方式两种电荷电荷守恒起电过程就是电子得失的过程库仑定律KQ1Q2K=9.0 ×109N m2/c2F。r2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静电场力的性质定义:E=F/Q,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的受力方向;电场强度点电荷电场:E=KQ/r2;匀强电场:E=U/d对电场的描述:切线表示方向,疏密表示强弱电场线电场线的特点:由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几种常见的电场线例题 静电场电势:φA= φAo=W Ao/q对电场的描述;电势处处相等,但场强不一定相等等势面:等势面特点与电场线垂直能的电势差UAB= φA–φB = W AB/q性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W AB =qUAB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W AB =EA-EB电荷在电场中的偏转,示波器轨迹:抛物线,类平抛运动垂直电场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沿电场线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电容:C=电容器εS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4πkd。QQ=U。U4.电势差(电压)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在数值上等于将检验电荷从A点移至B点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检验电荷电量q的比值(1)(2)UABWABqUAB=A-BUAB可以是正值(UA>UB),也可以是负值(UA<UB)。把电荷q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显然电场力做功WAB=q(UA-UB)qUAB。EpWp0电势能电功W12E1E2pEpqEpqUp12U12电势W12U12qW12qU12电势差U12125.等势面:等势面是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电荷沿等势面移动,电势能不变化,电场力不做功。等势面一定和电场线垂直,电场线的方向是电势降低的方向。电场线本身不能相交,等势面本身也不能相交。点电荷电场的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一族球面;匀强电场的等势面是与电场线垂直的一族平行平面。说明:电势与电场强度在数值上没有必然对应的关系。例如,电势为零的地方电场强度可以不为零(电势为零的地方可任意选取);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可以不为零(如两个带同种等电量的点电荷,其连线的中点处电场强度为零,电势却不为零)。电场强度恒定的区域电势有高低不同(如匀强电场);等势面上的各点,电场强度可以不相同(如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等势面上,各点场强不同)。2.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1).比较场强的大小,看电场线的疏密或等势面的疏密。(2).比较电势的高低,看电场线的方向。电场线的方向是电势降低的方向。(3).比较同一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两点所具有的电势能的多少,看电场力的方向。电场力作正功,检验电荷的电势能减少。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或减速的问题,多应用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求解。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的问题,如带电粒子穿过匀强电场时的偏转问题,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合成知识求解。(1).加速度(2).侧向速度(3).偏向角(4).侧向位移 qUamdqULvymdv0qULtg2mdv0qUL2y22mdv0Lytg或tg(5).侧向位移与偏向角L22q2U2L2Ek(6).增加的动能22md2v0y
第三篇:资产评估学课件8--10章自考的
第八章 企业价值评估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
一、企业及企业价值评估
(一)企业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1、盈利性。
2、整体性。是企业不同于其他资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3、待续经营性。是保证正常盈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账面价值。企业的账面价值是一个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的会计概念。
2、市场价值。
(三)企业价值评估
主要表现为:
1、企业整体价值;
2、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3、股东部分权益价值。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
一个企业的价值,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获得其评估值:一是对组成企业的各单项资产价值分别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汇总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而形成企业价值;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根据企业的获得能力、资产使用效果、市场条件等因素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整体性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汇总确定企业评估价值是有区别的,表现在:
1、两种评估所确定的评估价值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2、两种评估所确定的评估价值的价值一般是不相等的。
3、两种评估所反映的评估目的是不相同的。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范围与程序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范围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范围
一般范围亦即企业的资产范围。这是从法的角度界帝王企业评估的资产范围。在具体界定企业评估的资产范围时应根据以下有关资料进行:
1、企业提出资产评估申请时的申请报告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所规定的评估范围。
2、企业有关产权转让或产权变动的协议、合同、章程中规定的企业资产变动的范围。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具体范围
具体范围是指评估人员具体实施评估的资产范围,亦即有效资产范围。
在界定企业价值评估具体范围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对于在评估时点一时难以界定的产权或因产权纠纷暂时难以得出结论的资产,应划为“待定产权”,暂不列入企业评估范围。
其次,在产权界定范围内,若企业中明显存在着生产能力闲置或浪费,以及某些局部资产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的总体功能不一致,并且可以分离,按照效用原则应提醒委托方进行企业资产重组。
再次,资产重组是形成和界定企业价值评估具体范围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程序
(一)明确评估目的和评估基准日
评估目的和评估基准日是评估首先要确定的情况,因为评估的特定目的不相同,选择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类型也不一样,表现出的评估价值也不一样。评估基准日则反映评估价值的时点定位,一般应考虑选择某一个结算期的终止日。
(二)明确评估对象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被评估资产的范围和数量;二是资产的权益。
(三)制定比较详尽的评估计划
工作计划包括:
1、整个评估工作(项目)的人员组成及项目的分工负责。
2、整个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1)企业提供资料;(2)现场查勘资料。
3、工作进程的安排。
(四)对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和整理,并加以补充和完善
(五)根据资产的特点、评估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评定估算资产价值
(六)讨论和纠正评估值
(七)产生结论,完成企业价值评估报告
第三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价值评估应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全部资产价值
掌握企业全部资产数量和质量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
(二)企业的获利能力
这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分析确定企业的获利能力,应广泛地研究各方面的因素。
1、企业所属行业的收益。
2、市场竞争因素。
3、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负债比例。
4、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政策法规等。
二、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分析一般可以通过下列指标来进行: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越高,短期的偿债能力越强。
2、速动比率。是用来评估企业在不依靠出售存货情况下所具有的迅速偿债能力的指标。
3、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举债经营比率,是用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
(二)企业运营能力
企业运营能力反映企业使用经济资源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程度体现在资产周转速度快慢上。通常可采用如下指标考察。
1、存货周转率。
(1)存货周转次数。
(2)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强弱和存货管理效果的指标。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评估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示。
(三)企业盈利能力
1、投资报酬率。反映企业每元投资所能带来的利润。主要有
(1)资产报酬率(资产利润率)。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2)净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与净资产之间的比例。比例越大,说明收益越强。
2、销售利润率。指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1)销售毛利率。指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的余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2)销售净利率。是指税后利润占销售收的比率。
3、每股利润。也称每股收益或每股盈余。
第四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形式
企业价值评估的假设前提是持续经营,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一是假设企业仍按原先设计与兴建的目的使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地保持资产的再生产;二是企业经营期限是无穷长,即n→∞。在此基础上,收益法应用于企业整体评估的形式有两种。
1、年金资本化法。
2、分段法。
二、企业收益及其预测
(一)企业收益的界定与选择
在具体界定企业收益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归企业权益主体所有的企业纯收入不能作为企业评估中的企业收益。
2、凡是归企业权益主体所有的企业收支净额,可视同企业收益。
(二)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企业净收益是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财务成果,它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获得能力。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别是由于采用不同会计概念和时间推移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净资本性支出。
2、存货的周转。
3、应收、应付款的存在。
4、其他额外资金的流动。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既有差异,也存在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净收益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
2、现金流量与净收益的差异可揭示净收益品质的好坏。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表明企业的净收益品质越好;即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上、时间分布)越小,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越强。收益品质越好,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越强。
(三)企业收益预测的基础
企业收益预测必须注意以下因素:
1、企业预期收益的预测必须以企业现实存量资产为出发点,并考虑正常经营范围内的合理改进和资产重组的因素。
2、企业预期收益的预测必须以企业未来进行正常经营为基础,并考虑业已产生或潜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四)企业收益预测的方法
1、综合调整法
使用综合调查法的具体步骤为:
(1)设计收益预测表。
(2)按收益预测表的主要项目逐项分析预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因素。
(3)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收益预测表中各个项目的影响,采取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项目的预测值。
(4)将各个项目的预测值汇总,得出预测的收益值。
2、产品周期法
一方面要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要参考市场上类似资产的周期情况。
3、现代统计法
这是将现代统计预测科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而产生的方法。
三、折现率和资本化率的估算
(一)折现率和资本化率确定的原则
(二)折现率和资本化率的估算方法
四、案例分析
第五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其他方法
一、资产基础法
(一)资产基础法及其适用性
也称为成本加和法,是指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于企业的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评估方法。
其优点表现在以下贬值上方面:
1、资产基础法的评估结果是以惯用的资产负债表的形式表示的。
2、资产基础法在评估过程中,分别估算每一种资产的价值,将每一种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全面地反映出来。
3、资产基础法对于企业购买者和出售者双方在谈判中是有用的。
4、这种方法对于作为诉讼和争议解决依据是有用的。
5、这种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便于进行账务处理。
(二)资产基础法的应用
1、明确和界定资产范围
2、应在分别就企业资产进行分类、清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方法进行评估
3、对外投资是企业资产的构成内容
4、有些资产是作为租赁或许可使用的资产
5、需确定企业净资产评估值时,还应对负债进行评估处理
二、市盈率乘数法
市盈率本为是上市公司每股股票价值与其年收益额之比。市盈率乘数法正是利用了公司(由若干股份构成)的价格与其收益之间的关系,即市盈率。
市盈率乘数法的基本思路与市场相似,在市场上找到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上市公司,再按照市盈率乘数还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
运用市盈率乘数法必须有高度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做后盾,要有足够多的上市公司以备选参照物。
在确定企业价值评估时,要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价值的内涵,参数的选取与确定都应该考虑企业价值从整体资产价值而出发还是单项资产价值而出发。第九章 资产评估报告
第一节 资产评估报告的作用
一、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概念
(一)资产评估报告与资产评估报告书
资产评估报告是指评估机构按照评估工作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完成评估工作后向委托方和有关方面提交的说明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它是按照一定规范来反映评估目的、程序、标准、依据、方法、结果及适用条件等基本情况的报告书。资产评估报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资产评估报告即资产评估报告即减免税评估报告书,即是资产评估机构完成对资产作价意见,提交给委托方的出证性的报告,也是评估机构发行评估机构履行评估合同情况的总结,还是评估机构为资产评估项目承担法律责任的证明文件。
(二)资产评估报告的类型
1、按资产评估对象划分,可分为单项资产评估报告和整体资产评估报告
2、按资产评估工作的内容可分为正常评估报告、评估复核报告和评估咨询报告
3、评估生效日根据目的和作用不同,可分为追溯性报告、现值性报告和预期性评估报告
追溯性评估是指需要确定过去价值的评估,即评估基准日早于报告日。
现值性评估报告指的是评估基准日和实现资产评估经济行为的目的相距很近,而且也是反映被评估资产现实价值的资产评估报告。
预期性评估报告是指预测资产未来价值的评估报告。
追溯性评估报告的评估基准日一般都早于评估报告日,通常情况下是在资产的纳税、司法诉讼等情况下需经常进行的资产评估类型。
二、资产评估报告的作用
1、为被委托评估的资产提供作价意见
该作价意见不代表任何当事人一方的利益,并且是一种专家估价的意见,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因而成为被委托评估资产作价的参考依据。
2、是反映和体现资产评估工作情况,明确委托方及有关方面责任的依据。这体现了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它是有偿服务。
3、对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审核,是管理部门完善资产评估管理的重要手段。
4、是建立评估档案、归集评估档案资料的重要信息来源。
三、资产评估报告规范的回顾与分析
第二节 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
一、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1、拥有被评估资产的公司或权利人的名称
2、资产评估的对象和范围
3、评估目的和基准日
评估结果是为评估目的服务的,在评估报告书中应写明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对评估的时点作了规定,评估基准日的选取也应根据评估特定的行为确定。离实践特定目的越接近越好。
4、定义价值类型
每一个评估价值都是其持和量的统一,所谓的质,就是价值类型。
5、列出评估方法及其重要参数确定依据和过程
对某项评估值的选取有正当的渠道,保证它的客观性。
6、评估结论
它是资产评估报告的最终要求,评估结论应清晰、明确地列示,必要时应有一定的说明。
7、重要的声明
资产评估结论是依据前述各要素获得。为了更好地使委托者及报告使用者有效使用评估报告和规避评估师风险,评估报告中还应就评估过程中相关事项做重要声明。
二、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与审核
(一)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
1、评估资料的分类整理
2、评估资料的分析讨论
3、评估资料的汇总和评估报告的编排
4、评估报告先由项目经理审核,再报评估机构经理审核签发。
(二)资产评估报告责任制度
注册资产评估师、项目负责人、项目复核人、法定代表人应分别在资产评估报告书上签字,承担相应的责任。
项目负责人着重从自身基本职责和操作实务的角度审核评估报告。
项目复核人报告的审核尤为重要。有关国家评估准则中规定:项目复核人应承担与项目负责人相同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要对评估报告进行最后的把关,应在项目负责人、项目复核人审核的基础上,着重从政策上、原则上、业务规程招待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上把关。
第三节 资产评估报告的运用
一、委托方对资产评估报告的运用
一般地,委托方对评估报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产权交易作价的基础材料
2、作为企业进行会计记录的依据
3、作为法庭辩论和裁决时确认财产价格的举证材料
4、作为支付评估费用的依据
二、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对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运用
1、大体了解评估机构从事评估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
2、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三、有关部门对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运用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金融和法院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也需要运用资产评估报告书。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资产评估报告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的有关申报材料招股说明书的审核过程,以及对上市公司的股东配售发行股票时申报材料配股说明书的审核过程。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金融和法院等有关部门也能通过对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运用来达到以实现其管理职能的目的。
资产评估报告书主要是由委托方来使用。第十章 资产评估准则与行业管理
第一节 资产评估准则
一、资产评估准则的内容及其框架体系
(一)资产评估准则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包括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
业务准则是指资产评估业务活动中涉及的评估对象、评估依据、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一系列规范的总称。
职业道德准则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资产评估职业时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应当体现资产评估的职业特征,反映对资产评估人员的特殊要求,其基本作用是调整资产评估行业内部、外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二)资产评估准则的框架体系
中国的资产评估准则包括下列层次:
1、资产评估基本准则
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对于各具体准则和评估指南具有指导作用,但并不与各具体准则和评估指南一一对应。
2、资产评估具体准则,分为程序性准则和专业性准则
程序性准则是关于注册资产评估师通过履行一定的专业程序完成评估业务、保证评估质量的规范,包括评估业务约定书、评估计划、评估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等。
专业性准则是针对不同资产类型的特点,分别对不同类资产评估业务中的评估师执业行为进行规范。
3、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南包括对特定评估目的、特定资产类别(细化)评估业务以及对评估中某些重要事项的规范。
4、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针对资产评估业务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指导性文件。
二、制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资产评估行业的统一管理
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是资产评估行业统一管理的基础。
(二)有利于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向行业自律管理的转变
在具体的规范上具备针对性,从总体上来说,还不能从根本上规范资产评估业务行为。强化评估管理只能依靠行政管理的加强。
(三)有利于资产评估行业执业水平的提高
衡量一个国家评估业务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其准则体系形成情况。评估准则体系越完善,资产评估业务越规范,同时也有利于资产评估行业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资产评估管理模式及其选择
一、资产评估管理模式
1、政府管理模式
2、行业自律管理模式
3、政府监管下的行业自律管理模式
二、资产评估管理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
1、资产评估管理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作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兴起的。国有资产总量的巨大以及它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有相当比例,表明国有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进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过程中应考虑资产评估管理的特殊性。
2、资产评估管理与资产管理
资产评估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不能将评估管理职能按资产类型划归于各类资产所属的主管部门。
3、评估管理与评估项目管理
资产评估管理是对评估行业的管理,并非只是评估项目管理,并不是说,某一项目不经有关部门验证确认就不属于评估管理范围了,资产评估管理应由过去主要项目的直接管理过渡到以人员管理和机构管理为主,通过制定资产评估标准、准则、指导评估过程的间接管理上。
三、我国资产评估业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四篇:资产评估学课件4---5章自考的
第四章 房地产评估
第一节 房地产评估概述
一、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地上定着物。
房地产有三种存在形态:单纯的土地、单纯的建筑物、土地与建筑物合一体的房地产。
房地产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
1、实物是房地产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2、权益是房地产中无形的、不可触摸的部分。
3、区位是指某宗房地产与其房地产或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系。区位因素是房地产评估过程中需考虑的很主要的部分。
二、房地产的特征
1、位置固定性
房地产属于不动产,它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
2、耐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的使用具有永续性。
3、影响因素多样性
房地产效用的发挥以及其价值的实现,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了房地产自身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等都会对房地产效用的发挥及其价值的实现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4、投资大量性
不论是房地产中的土地还是建筑物,其投资数额都是可观的,不论是国家投资者、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投资房地产都需要较大数额的资金。
5、保值增值趋势
在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的趋势。
三、房地产的评估程序
房地产的评估程序是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束的各个步骤。房地产评估的每一步骤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评估基本事项
评估机构在接受房地产评估委托后,应对评估协议书中约定的一些条件进行调查、了解。
2、拟定评估工作方案
在明确了评估的基本事项的基础上,应当对评估项目进行充分分析,拟定评估作业计划。围绕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进行,具体包括:人员的分工、选取参数资料来源、评估时间进度以及选取适当的价值类型。
3、实地勘查搜集资料
在权数确定后,对房地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勘查。了解弄清房地产的位置和周围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评估对象的物质状况。
4、选用评估方法评定估算
在房地产评估中,除了使用其他资产评估常用的市场法、收益国法和成本法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假设开发法、残余估价法、路线价估价法、基准地价修正法等。一般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评估。
5、确定评估结果,撰写评估说明和报告
主要是针对得到初步结果后,进行分析、判断,得到评估结果。撰写评估说明应详尽,包括委托人的基本情况、评估目的、资产的权数情况、资产的基本情况等,为资产评估结果的取得打下一定的基础。有了资产评估说明后,撰写资产评估报告,它是整个资产评估工作最重要的总结。最后形成资产评估报告书的正式文稿,经过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审核后,递交给委托方。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评估的特点
一、土地使用权及其实质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使用或依法对其使用权进行出让、出租、转让、抵押、投资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无形资产,在确定权利时,是确定它未来使用价值的情况,不是它的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权数,列到无形资产的范畴。
二、土地资产的分类及其特性
(一)?土地资产及分类
1、按社会经济用途
土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及其它用地。在明确它的经济特性后确定它的经济用途分类。
2、按经济地理位置
土地可分为市中心区、一般市区、市区边沿区、近郊区、远郊区等等。按照经济地理位置,越接近城中心的地理位置土地的价值、经济特性表现的越明显,价值量就越高。
3、按所有权归属
土地可分为国家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除城市以外的土地属集体所有。但有些集体所有土地经过开发等原因也属于国家所有土地。要注意所有权归属时应如何划分。
4、按利用程度
土地可分为高度集约使用的土地、正常使用土地、闲置未使用土地或空地和使用不当土地。
5、按开发程度与开发趋势
土地可分为已开发的土地、未开发的土地和列入市镇开发规划的土地。
(二)土地资产的特性
1、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使用价值的永续性和增值性。
(4)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2、经济特性
(1)用途多样性。
(2)经济地理位置的可变性。
(3)可垄断性。
三、土地资产价格体系
(一)土地资产的价格类型
1、基准地价
是指城镇国有土地的基本标准价格。
从定义中可以看到:(1)它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制定出来的;(2)它是区域内的平均价格;(3)它的价格是按经济用途确定的;(4)它表示的是单位土地面积的地价。
2、标定地价
是在市、县政府根据需要评估的正常土地市场中,在正常经营管理条件和政策作用下,具体宗地在一定使用年限内的价格。
从定义中可以看到:(1)它是政府行为;(2)在一般情况下,标定地价不进行大面积的评估,只是在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市场交易活动或进行股份制企业改制时才进行评估;(3)标定地价也是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的参考和依据。
3、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
它是政府根据正常市场状况下宗地或地块应达到的地价水平确定的某一宗地或地块出让时的最低控制价格标准。
4、转让价格
地产转让价格是使用者将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向转让者所支付的一种价格。
5、出租价格
地产出租价格亦称土地使用权租金价格,其价格表现为两种形态。
(1)土地使用者之间所形成的租金价格。
(2)国家与土地使用者之间形成的租金价格。
6、其他价格(土地交易成交价格、抵押价格)
了解价格体系后,就会发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都是政府行为,转让价格和出租价格都是市场行为。这样形成了两个级别的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在评估事务所中不可以进行。
(二)土地资产的价格特点
1、土地价格反映的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或作为资源的价值
土地价格不是由它的生产成本决定,它是自然资源,它的形成就无所谓生产成本。
2、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的需求决定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规模扩张时,土地的需求会迅速增加,从而土地价格随之上涨。
3、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处在不同地域的土地,尽管其地质条件完全相同,但其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异。
4、土地价格的上涨性
这是按照土地的需求和自然特性而决定的。土地价格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边际收益率是下降的,地租不变时,边际收益率下降,土地的价格就会上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
四、影响地产价格的因素
(一)?一般因素
1、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对土地价格的干预。
影响地产评估的主要行政因素有: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城市规划、土地出让方式、地价政策、税收政策、交通管制和行政隶属变更等。
2、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状况和安定状况对地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程度、房地产投机和城市化等四个方面。
3、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状况
(2)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3)物价变动。物价上涨率越高,房地产价格也越高,二者成轮番上涨趋势。
(4)储蓄和投资水平、财政收支与金融状况、利率水平的变化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4、其他一般因素
如人口因素、心理因素、国际因素等也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是指因土地所在地区的特性而影响地价的因素。也就是说,土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因素相结合所形成的地区特点而影响地价的因素。
1、影响商业用地价格的区域因素
(1)商业繁华程度。
(2)交通便捷度。
(3)环境优劣度。
包括:一是人文环境,即商业区周围人口密度、收入水平等;二是自然环境,即商业区的地质状况、土地承压力、地形和有无洪水淹没威胁等。
(4)规划限制。
(5)其他因素。主要指不在以上影响因素中,但又确定对商业区土地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2、影响住宅用地价格的区域因素
(1)位置。
(2)交通便捷度。
(3)基础设施保证度。
(4)公用设施完备度。
(5)环境质量度。
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6)规划限制。
(7)其他因素。
3、影响工业用地价格的区域因素
(1)交通便捷度。
(2)基础设施完善度。
(3)产业集聚规模。
(4)环境质量。
(5)规划限制。
主要指城市规划对工业用地的有关要求,包括建筑物的高度、密度、消防间距以及土地使用的发展前景等。
(6)其他因素。
(三)个别因素
1、位置因素
2、地形地质因素
直接影响土地的使用情况
3、面积因素
4、地块形状因素
主要从深度与宽度的比例进行,如果比例不合理,会影响土地的限制条件。
5、土地利用因素
主要包括容积率和土地用途。
五、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原则
(一)?替代原则
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在同一商品市场中,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效用相同或大致相似时,价格最低者吸引最大需求,即有两个以上互有替代性的商品或服务同时存在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经过相互影响与比较之后才决定的。
(二)最有效使用原则
对于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利用情况,或者从使用情况来说,一定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个满足目的为前提,土地的价格应与地块的效用发挥具有直接的关系。应用这个原则时,应注意:
1、应根据城镇规划中的最适宜用途来确定。其最佳用途应该为商业用地。
2、土地的最有效使用原则还包括地块使用强度。
3、应用这一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三)变动原则
一般商品的价格,是伴随着构成价格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地价格也有同样情形,它是各种地价形成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价格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及其组合的变动过程中形成的。
在土地估价时,必须分析该土地的效用、稀缺性、个别性及有效需求,以及使用这些因素发生变动的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及个别因素。
(四)供需原则
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中,一般商品的价格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均衡点。土地价格也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土地还具有价格独占性和替代性。
土地不能仅根据均衡法则来决定价格。同时,在我国,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市场中能够流动的仅是有限年期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供方主要由国家控制,这一因素对地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土地估价时,应充分了解土地市场的上述特征。
(五)贡献原则
按经济学边际收益原则,衡量各生产要素的价值大小,可依据其对总收益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对于土地估价,这一原则是指不动产的总收益是由土地及建筑物等构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某一部分带来的收益,对总收益而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估价时,可以根据收益现值分别估算土地、建筑物价格,进而评估整个不动产价格,也可根据整个不动产价格及其他构成部分的价格,扣除建筑物价格来估算土地价格。
第三节 土地权属及处置
一、土地权属的类型
(一)土地所有权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
(三)出让土地使用权
(四)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企业资产重组与改制中土地权属的处置
(一)土地权属处置的制度规定
评估后的土地资产处置有以下几中方式:
1、企业依法办理出让,取得土地使用权,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其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必须交纳土地出让金。
2、国家土地租赁是指土地使用者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管理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
3、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是指国家以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作为出资投入改组后的新设企业。
4、授权经营是指国家根据需要,可以将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后授权给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控股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集团公司经营管理。
(二)土地权属处置方式
1、出让方式
2、直接投资入股方式
3、租赁方式
第四节 土地使用权评估的方法
一、市场法
(一)市场法及其适用条件
市场法也称市场比较法,是将待估土地与在近期已经进行交易的类似土地加以比较,从已进行交易的类似土地的价格,修正得出待估土地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公式为:
(二)市场法应用的步骤与过程
1、广泛搜集交易资料,确定比较案例。
还应搜集大量案例,查阅一些国家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交易的规章制度、房地产的价格信息公布、查阅同行业的交易资料、走访一些土地管理部门得到一些价格信息,为之后的评估打下基础。搜集资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被评估土地的资料;在市场上土地评估相关的一些交易案例(参照物)的资料。
2、进行交易情况的修正。交易情况的修正实际上是要剔除比较案例的交易价格中包含的一些特殊因素。这些特殊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主体之间的交易。
(2)交易时有特别动机,如急于出售或购买。
(3)买方或卖方不了解市场行情。
(4)其他特殊交易情形。
3、进行交易时间的修正。
4、进行区域因素修正。
5、进行个别因素修正。
6、确定待估土地评估值。一般地,采用市场法至少应选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较案例,经过上述评定估算过程,至少应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初步评估结果。经过处理得出一个评估结果。
二、收益法
收益法是按照资产未来的收益折现的形式而得到被评估土地价格的一种方法。
三、成本法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范围
成本法亦称成本逼近法,是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税金以及土地增值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评估值(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税费+利息+利润+土地增值收益
(二)成本法评估的步骤
1、估算土地取得费。
(1)征用集体土地。
(2)购买和征用城市旧有土地。
2、估算土地开发费。
(1)基础设施配套费。
(2)公共事业建设配套费。
(3)小区开发配套费。
3、估算税费。税费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管理费和土地增值税等。
4、估算利息。
利息计算公式为:
利息=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期×相应利息率+土地开发费×土地开发期×相应利息率×50%
5、估算利润。
6、估算土地增值收益。
7、估算土地使用权评估值。
(三)成本法案例
四、假设开发法
(一)假设开发法及其适用条件
假设开发法,亦称剩余法。这种方法是在评估待估土地价格时,将待估土地预期开发后的价值,扣除其正常的开发费用、销售费用、税金及开发利润,从而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公式为:
地价=楼价-建筑费-专业费用-利息-利润-税费-租售费用
式中,楼价即土地开发建设后的转让价;建筑费为土地开发的具体产品的耗费成本;专业费用是指按照建筑费一定的百分比来计算,包括测量、设计等专业技术费用;利息是指全部预付资本的资金成本;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机会成本;税费通过地价与税率计算;租售费用是指发生销售、租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二)假设开发法评估的步骤
(三)假设开发法案例
第五节 建筑物评估的特点
一、建筑物及其分类
建筑物是指与土地组合的建设成果,总体上划分为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其中房屋是指能够遮风避雨并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各种活动的场;构筑物是相对房屋而言,是指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
(一)按建筑物承重结构分类
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不同,决定了其使用性能、耐用年限和建造成本具有明显的区别。建筑物按其结构承重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
1、钢结构。
2、钢盘混凝土结构。
3、混合结构。
(1)砖混结构。
(2)砖木结构。
(二)按建筑物使用功能分类
建筑物按使用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工业用建筑物;另一类为民用建筑。
1、工业用建筑物。是指工业生产部门作为基本生产资料使用的房屋、构筑物。
2、民用建筑。民用建筑可包括民用住宅和公共建筑。
二、建筑物评估的特性
(一)建筑物价值的内涵复杂性的特点
建筑物作为与土地相结合的建设成果,是不可以脱离土地而独立存在的。
(二)建筑物产权受土地使用权年限的制约
我国的土地由国家所有,正常使用土地的企业或个人只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这决定了地上的附着物、房屋建筑物所使用的年限受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制约。
(三)建筑物功能、用途及评估方法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评估方法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其特定的评估目的,而且,常常与建筑物自身的功能用途有关。
三、建筑物评估时需考虑的因素
1、物理因素
这是建筑物价格的决定因素。
2、环境优劣的影响
外部环境条件优劣是影响其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地理因素
在我国政治经济文体发展极不平衡。
4、新旧程度
土地不存在实体陈旧贬值问题,而建筑物会随着建筑年代久远而陈旧。
5、用途
某一具体建筑物的用途可能是单一的。
6、产权
建筑物的产权形式可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和租用权。
7、政策因素
国家经济政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重点和方向。
8、供需状况
地产价值高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供过于求时,价值会降低;供不应求时价值会提高。
9、其他因素
如住房制度改革、长期投资贷款利率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建筑物价格。
四、建筑物评估的原则
(一)替代原则
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在确定某个建筑物价格时,应考虑它的替代可能性,如果替代性较多,价格应选取最低的价格,作为评估价值。
(二)最有效使用原则
由于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功能变异性的特点,不同的利用方式对于房屋建筑物来说,带来的收益具有差别性,所以在确定建筑物价值时,应考虑它的最有效使用原则。
(三)供需原则
建筑物在实现商品化后,同其他商品一样,也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其价格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均衡点。需求超过供给,价格随之提高;反之,供给超过需求,价格随之下降。
(四)房地合一原则
1、建筑物与土地结合,使房地产成为最终的商品,所以在评估建筑物时,往往只看到了建筑物的价值,没有看到土地的价值,实际体现出来的是房地合一的价值。
2、建筑物环境质量的区别是由土地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价格。
第六节 建筑物评估的方法
一、成本法
(一)建筑物成本的构成1、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和建安工程。
2、前期费用
一般包括:(1)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费;(2)工程设计费;(3)人防工程设计费;(4)“三通一平”费;(5)地上附属物拆除费;(6)工程标的编制费;(7)工程招投标费;(8)合同预审费;(9)公正费;(10)鉴证费。
3、其他费用
包括企业管理费、工程监理费、质量监督费、管理费、白蚁防治费、人防费、消防费、经常地建设费等。
4、间接费用
主要包括应分摊的职工培训费、联合试运转费、总体设计费等。在计算间接费用时应注意,不应把资金成本和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合理利润计算在内。
5、合理利润
是指为开发建设建筑物而应获得的平均利润。
6、资金成本
是根据额定工期、平均投入资金及适当的贷款利率测算的建筑利息。
7、税金
是指在房屋开发建设过程中需交纳的各种税项。
二、市场法
(一)市场法的原则及其适用范围
市场法是将待估房地产与在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同类型区域类似房地产交易实例,就交易条件、价格形成的时间、区域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及个别因素(房地产自身条件)加以比较对照,以已经发生了交易的类似房地产的已知价格为基础,作必要的修正后,得出待估房地产评估时点最可能实现的合理价格。
高层法评估适用于有充足房地产交易实例的地区。对于交易实例少、房地产市场交易不透明、住处不畅的地区则不宜采用。
一般说来,市场法评估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
1、要有一定数量的正常交易的实例,通常交易实例不少于3个。
2、选择的交易实例与待估房地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3、交易时间与评估基准日尽可能接近。
4、交易应具有透明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5、交易实例与待估房地产在土地出让年限和使用需求方面应基本一致。
(二)建筑物评估中市场法的应用
1、交易实例比较法(直接法)。此法以待估的房地产状况为基准,在市场上找到相类似房地产的交易实例为参照物。
2、基准价格对照法(间接法)。该法先选定标准的房地产和地产,对该标准房产和地产定出一个合理的且最新的基准价格。
(三)应用市场法评估建筑物的程序
1、资料收集。
收集被评估的建筑物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和被评估房屋建筑物之间关系的一些数据资料。
2、选择作比较的交易实例。
3、交易行为的补正。
4、交易日期的修正。
5、区域因素的修正。
三、残余估价法
它运用的方法原理是是首先得到房地合二为一的价值,减去土地的价值得到建筑物的价值,再细分在建筑物评估过程中,首先得到房地合二为一的收益,减去土地的收益,得到建筑物物的收益,建筑物的收益通过一定的折现方式折现,确定建筑物质的价格。
第五篇:资产评估学课件2----3章自考的
第二章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要求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基本方法的运用及方法中各个指标的确定。
第一节 市场法
一、市场法的定义
二、市场法运用的前提条件
三、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步骤和计算途径
四、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市场法及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一)市场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售出类似资产的异同,并将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市场法目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二)市场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1、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的活跃的公平的资产交易市场;
2、被评估资产的市场参照物及其相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搜集的。
二、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步骤
1、明确评估对象;
2、进行公开市场调查,收集相同或相类似资产的市场基本信息资料,寻找参照物;
3、分析整理资料并验证其真实性,判断选择参照物;
4、把被评估资产与参照物比较;
5、分析调整差异,做出结论。
三、市场法具体计算途径
(一)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在市场上能找到与被评估资产完全相同的资产的现行市价,并依其现行价格直接作为被评估资产评估价格的一种方法。
比如要评估某小区的一套房子,房子还没有卖完,房子的价格可以按评估基准日的价格来确定,因为房子是完全相同的。
(二)市价类比法
市价类比法是指评估资产时,在公开市场上找不到与之完全相同的资产,但在公开市场上能找到与之相类似的资产,以此为参照物,并依其价格再做相应的差异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评估价格=参照物价格+Σ评估对象比参照物优异的价格差额-Σ参照物比评估对象优异的价格差额
或者为:评估价格=参照物价格×(1±调整系数)
不同的资产所调整的系数是根据调整的因素而定的。
四、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程序
1、明确评估对象。
2、进行公开市场调查,收集相同或相类似资产的市场基本信息资料,寻找参照物。
3、分析整理资料并验证其准确性,判断选择参照物。
4、把被评估资产与参照物比较。
5、分析调整差异,得出结论。
(二)市场法的优缺点
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其优点表现在:
1、能够客观反映资产目前的市场情况,其评估的参数、指标直接从市场获得,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
2、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场法的缺点表现在:
1、需要有公开及活跃的市场作为基础,有时缺少可对比数据以及缺少判断对比数据而难以应用;
2、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大部分的无形资产,以及受地区、环境等严格限制的一些资产的评估。
第二节 成本法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二、成本法运用的形式及其各项指标的估算
三、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一)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从资产评估成本法的概念来讲,它是先确定它的重置成本,再扣减其各项损耗,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有两个:(1)资产的价值取决于成本,成本越高,评估价值就越高;在确定资产价值成本时,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在价值内涵上是一样的。
(2)资产的价值是一个变量。它是随着资产本身的使用过程而产生变化的。一般有两种情况:①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磨损而产生的损耗,往往称为物理型损耗,也称为有形损耗,或实体性贬值。②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企业原有资产与社会上普遍推广和运用的资产相比技术方面相对落后,性能、价格上发生变化。这些情况都是无形的,称为功能性损耗。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资产外部环境或宏观政策的影响导致资产的一种贬值。
功能性贬值是由于资产的技术相对落后出现新的技术的资产而导致的一些贬值。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国家政策因素或宏观调控因素影响这个资产,该资产往往表现为闲置、使用价值不能很好发挥。
例如在北京不能使用泡沫的一次性饭盒,生产泡沫的机器会闲置,这就是它的经济性贬值。
再例如生产苏丹红,生产出来的苏丹红用在食品行业国家是不允许的。机器设备的闲置不是设备本身不能使用,而是国家规定不允许使用这种产品导致这种设备闲置而产生的贬值是经济性贬值。
从资产成本法来确定其价值时,明确两点:(1)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成本;(2)它的价值是一个变量,变量是由它的损耗决定的。
(二)采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前提条件:
1、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
2、形成资产价值耗费是必须的。
二、成本法运用的形式及其各项指标的估算
1、基本公式可表述为:
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2、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步骤:
①确定被评估资产,并估算重置成本;
②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使用年限;
③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或贬值;
④计算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一)重置成本的估算
1、重置核算法
2、物价指数法
3、功能价值法
4、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
(1)重置核算法
是指按资产成本的构成,把以现行市价计算的全部购建支出按其计入成本的形式,将总成本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估算重置成本的一种方法。
重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2)物价指数法
物价指数法是在资产历史成本基础上,通过现时物价指数确定其重置成本。计算公式为:
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历史成本×资产评估时物价指数/资产购建时物价指数
或者为:
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历史成本×(1±物价变动指数)
(3)功能价值法
也称生产能力比例法。这种方法是寻找一个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为参照物,计算其每一单位生产能力价格或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生产能力的比例,据以估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计算公式为:
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参照物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年产量/参照物年产量
(二)实体性贬值及其估算
(三)功能性贬值及估算
(四)经济性贬值及其估算
(五)成新率及其估算
三、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程序
1、确定被评估资产,并估算重置成本;
2、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使用年限;
3、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或贬值;
4、计算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二)成本法的优缺点
采用成本法的优点
1、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趋于公平合理;
2、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
3、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考物条件下可广泛地应用;
4、有利于企业资产保值。
采用成本法的缺点
1、工作量较大;
2、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
3、经济性贬值不易全面准确计算。
第三节 收益法
一、收益法及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二、收益法应用的形式
三、收益法中各项指标的确定
四、运用收益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收益法及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收益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这里面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再将未来的预期收益以一定的或者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折现成现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里面不难看出,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也就是它未来的预期收益,未来的预期收益越高,它的效用越大,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就越高,所以说资产的价值由它的使用价值来决定,体现在它未来的效用上。
二、收益法应用的形式
(一)资产未来收益期有限的情况
(二)资产未来收益无限期的情况
(一)资产未来收益期有限的情况
三、收益法中各项指标的确定
(一)收益额
收益额是未来预期收益。它根据资产带来的效用确定,但是往往在评估过程中,对资产未来的收益很难区分,例如资产不是单独带来收益的,它不具有整体的获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一个收益的分成比例问题,在评估无形资产过程中,某一项技术或某一项专利,并不是说这项技术带来的收益是产品带来的所有利润,因为它还有有形资产。
(二)折现率和资本化率
1、无风险报酬率
2、风险报酬率(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的问题;市场风险,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管理风险是资产能不能达到它的最佳使用效果,如果达不到它的收益也不好确定。带来收益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导致资产不能正常使用,也可能带来风险。无风险报酬率是以国库券、银行存款利率来确定的,而风险报酬率是根据社会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确定。
3、通货膨胀率
(三)收益期限
是指资产发生效用的年限,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的一些年限来确定,还可以根据资产本身的情况来确定;还可以根据经济寿命来确定。经济寿命并不是法定寿命。比如我国规定车辆的报废年限为15年,在确定它的收益期限时对于运营车辆就可以按照15年的标准还剩多少年确定收益期限,但有一些车使用保管较好,几年后还可以重新使用,注意它的收益期限是受什么样的规定来限制的。再例如淘汰的电脑还可以使用,在确定收益期限时还可用很长时间,但是它的效用发挥已经达到了它的经济寿命,不能够满足对它使用的需要。所以说对它的经济寿命已经到期。
三个指标的收益额是和本身资产的效用是相对应的,不能把别的资产的收益带入,这样就会出现高的评估结果;折现率要考虑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收益期限主要考虑国家法定的年限和经济寿命。
四、运用收益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
(一)收益法评估资产的程序
1、收集验证有关经营、财务状况的信息资料;
2、计算和对比分析有关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3、预测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确定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4、将预期收益折现或资本化处理,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
(二)收益法的优缺点
1、收益法的优点
(1)能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资本化的价值;
(2)与投资决策相结合,应用此法评估的资产价值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
2、收益法的缺点
(1)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2)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小,一般适用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第四节 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资产评估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资产评估方法之间的联系
评估方法是由互相关联的、内在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程序组成的,其目标就是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的评估价值。成本和市场销售数据的分析通常是收益法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的,折现和资本化的运用也时常运用于市场法和成本法中。例如,市场法中分析和调整参照物价格与被评估资产价格的差异因素,会用到折现和资本化的技巧;在成本法中,对功能性贬值等的确定也要采用折现和资本化的方法。一般来说,成本法、收益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现行市价基础之上,只是它们的运用不像市场法运用表现得那么直接而已。
(二)市场法与成本法的区别
(1)从买者和卖者的角度考虑不一样;
(2)市场法市价和成本法的价格包含的内涵不一样;
(3)市场法和它的原始成本没有直接关系,而成本法和它的历史成本是有直接关系的;
(4)成本是按照它的重置成本(全新的重置成本),全新重置成本就是重新购置一台全新的资产所花费的全部支出扣减各项损耗来确定的,而市场法是按照它选定一定的参照物进行功能价值因素调整,而得到评估值的一种方法。
(三)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1、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价值类型由它的资产特定的评估目的来决定。
2、资产评估方法必须与评估对象相适应。评估对象是单项资产还是整体资产,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等,往往要求有不同的评估方法与之相适应。同时,资产评估对象的理化状态不同,所要求的评估方法也往往不同。
3、评估方法的选择还要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第三章 机器设备评估
机器设备的评估在历年考试中会出现相应的题目,例如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比分大概在10分左右。
机器设备评估主要考虑的是机器设备的特点、机器设备评估的鉴定、机器设备价值规律及改变,以及机器设备评估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
一、机器设备及其分类
二、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
三、机器设备评估的程序
一、机器设备及其分类
(一)机器设备估的特点
机器设备是指由金属或其他材料组成,由若干零部件装配起来,在一种或几种动力驱动下,能够完成生产、加工、运行等功能或效用的装置。
例如,电饭煲、冰箱、洗衣机都属于机器设备的范畴。
从其自身特征以及评估需要,可以看出机器设备的特点:
1、单位价值高、使用期限长;
2、价值高低与所处地域不具有直接关系;
3、机器设备中依附着无形资产;
更新越快的资产,依附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就越高,考虑机器设备评估过程中,应考虑依附着无形资产的条件。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机器设备,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而且在评估时,高无形资产的价值量也不一样,如果某一项机器设备中依附着无形资产价值较低,而且技术含量较低时,这项设备往往更新速度较慢,而且它的价值受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小。例如电脑更新速度快;锤子更新速度慢。
机器设备评估应考虑它包含的无形资产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它的价格。
4、机器设备更新换代较快。
因为它里面包含某些无形资产和技术,只要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就应更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的价值受到很大影响,两者都更新会使它的使用价值更好的、更有效的发挥,为机器设备使用价值的发挥带来很大的推动性,并使机器设备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二)机器设备的分类
1、按国家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分类;
国家技术监督局在9994年1月24日颁发了《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与代码》(GB/T14855-94),根据该标准机器设备分为:(1)通用设备;(2)专用设备;(3)交通运输设备;(4)电气设备;(5)电子及通信设备;(6)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工具、衡器。该标准中对上述六类设备都列出了详细目录。
应清楚哪些是通用设备,哪些是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是专门根据某一项工程或任务而制造的设备。如天车、手风钻。
2、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分类;
(1)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指直接生产经营服务的机器设备,包括生产工艺设备辅助生产设备、动力能源设备等;
(2)非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指在企业所属的福利部门,教育部门等非生产部门使用的设备。
(3)租出机器设备,指企业出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机器设备。
(4)未使用机器设备,指企业尚未投入使用的新设备、库存的正常周转用设备、正在维修改造尚未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等;
(5)不需用机器设备,指已不适合本单位使用、待处理的机器设备;
(6)融资租入机器设备,指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使用的机器设备。
3、按机器设备的组合程度分类;
可分为:(1)单台设备(独立设备)(2)机组,如柴油发电机组等;(3)成套设备(包括生产线),由若干不同设备按生产工艺过程依次排序联结,形成一个完整或主要生产过程的机器体系,如合成氨成套设备、胶合板生产线等。
4、按机器设备的来源分类。
通常可分为自制设备和外购设备两种。
二、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
1、一般不具有独立的获利能力;
对于独立的获利能力情况下,应属于整体资产的范畴,对于资产评估资产的机器设备,一般属于单项资产的范畴,而且单台单件的机器设备往往不具有获利能力。
2、整体性的机器设备评估时应该考虑相互对价值的影响;
在评估一项机器设备时,应考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情况。例如评估一辆车时,应考虑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关系,整体确定这辆车值多少钱。同时要考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从经济技术方面应体现共现原则。
3、个体贬值差异性较大,确定贬值时应单台单件进行;
在确定机器设备评估时,应单台、单件进行,而不能批量或按同一类型进行,以免影响价值的准确性,因为每一个机器设备的价值改变规律、损耗程度、贬值规律都不同,个体性差异较大,要注意这些问题。
4、考虑其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在机器设备评估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它的实体性贬值,因为机器设备中依附着许多无形资产,存在无形资产就存在功能性账值。功能性贬值是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一种贬值,经济性贬值是由机器设备以外的环境引起的。例如宏观政策因素、或国家的一些调控措施,都能引起机器设备的经济性贬值。
三、机器设备评估的程序
1、明确评估目的;
2、清查机器设备,明确评估对象;
(1)账实相符;
(2)明确评估的是单台设备还是组合设备;
(3)机器设备与流动资产中低值易耗品的范围,做到不重不漏。低值易耗品与机器设备的差别并不大,只是有可能在价值量有高低问题。
3、对机器设备进行鉴定,确定其适用性、可用性及主要技术参数;
4、研究确定评估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资料;
5、评定估算,撰写评估报告。
对于评估操作中,每一步的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如明确评估目的,应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双方进行讨论确定,确定的依据是机器设备将要发生的行为,而不是没有目的的评估。同一项资产在不同的评估目的情况下,价值是不同的。
第二节 机器设备的核查与鉴定
一、机器设备的核查
评估人员在评估机器设备时,要根据评估目的的要求对被评估的机器设备进行必要的核查,以确定机器设备的客观存在。机器设备核查的方式可分为逐项清查和抽样核查两种。
(一)逐项清查
逐项清查是评估人员依据委托评估的资产清单,对所有被评估机器设备进行逐台清点、核实,分别考察每一台设备的实物状态,确定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计算评估值。不一定任何评估都采取逐项清查,相对机器设备数量较少时,逐项清查是很必要的。
(二)抽样核查
抽样核查是在满足核查任务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根据随机抽样的原理,将被评估机器设备分成不同的类别,按照每一种类别进行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核查的方法。
这种方法考虑到被评估资产、评估对象、机器设备、品种数量相对较多,评估目的的要求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能够满足核查和评估目的的要求。
在数量较少、单台的机器设备独立时可采取逐项清查;数量较多时可采取抽样核查方法,同一类、同一型号的可采取抽样方法。
二、机器设备的鉴定
机器设备鉴定的目的是通过确定评估对象的存在状态,为价值判断提供依据。
设备的价值与它的存在状态密切相关,如设备的磨损程序、生产能力、加工精度、安装方式等。
评估人员在对设备进行鉴定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估对象的范围、评估目的、拟采用的评估方法,制定设备鉴定方案。
(一)宏观鉴定
宏观鉴定是对机器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宏观鉴定主要解决下列问题:企业制造或生产何种产品;产品是如何生产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为宏观鉴定搜集数据资料时,应考虑下列内容:
1、企业名称和地址;
2、生产购建日期;
3、生产产品名称,列出生产工序的名称及简要说明;
4、设备数量;
5、生产能力、包括设计能力、额定及实际的均衡生产能力;
6、设备维修状况、维修方式及维修费用;大修理间隔期及每次维修所需要时间;
7、日产能力和工作时间;
8、原材料供应情况;
9、产成品或半成品销售渠道及市场需求情况;
10、每台设备的燃料、动力消耗;
11、自动化程度;
12、役龄,即账面年限和有效寿命;
13、安全、环何及辅助设施情况;
14、收益或亏损,或亏损原因。
以上数据一般应搜集过去3~5?年的资料。
(二)微观鉴定
微观鉴定是辩识设备个别性特征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单台设备。一般来讲,微观鉴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名称;
2、设备型号;
3、设备规格;
4、生产厂家;
5、出厂日期、投入使用日期;
6、设备技术参数;
7、传动类型及传动系统状况;
8、动力系统状况;
9、控制系统状况;
10、工作装置状况;
11、安装基础、供水、供电、供汽及其他辅助设施及费用;
12、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
13、设备精度;
14、设备的主要部件情况;
15、设备的工作负荷,班次;
16、设备的工作环境;
17、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
18、设备的设计制造品质等。
初次进行调查和记录时,应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对被评估的机器设备多与管理和维护机器设备的人员多方面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机器设备的性能、质量、现状因素,以便在评估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分析、判断。
(三)判断性鉴定
判断性鉴定是指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机器设备的有关指标进行的分析判断。这些指标包括设备的新旧程序、剩余经济寿命等。这些判断性鉴定主要用于观察在不同使用状态下机器设备的新旧(磨损)程度。
对于宏观鉴定、微观鉴定、判断性鉴定各自发挥的功能不同,在对机器设备进行鉴定时,三种鉴定应在相互并存、相互补充的情况下进行。
机器设备的核查与鉴定是很重要的环节,为以后的评估打下基础。进行充分、详细的核查与全面的鉴定后,就具有了评估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参数与指标。
第三节 机器设备评估的成本法
机器设备评估的成本法是指通过估算机器设备的重置成本,然后扣减其各种贬值来估测机器设备评估值的方法。成本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机器设备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一、机器设备重置成本的构成1、购买价;
2、设备运杂费;
3、设备基础费;
4、设备安装费;
5、建设单位管理费;
6、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
7、工程监理费;
8、研究实验费;
9、勘察设计费;
10、工程保险费;
11、联合试运转费;
12、施工单位迁移费;
13、建设期资金成本;
14、其他合理费用。
总体来说包括购买费、运输费、安装调试费。
二、机器设备重置成本的估算
其评估思路是:
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一)重置成本(全价)的测算
1、按复原重置成本评估
一般来说,机器设备中有两类基本符合上述条件,一类是服役时间不长的机器设备,另一类是自制非标准机器设备。由于对机器设备均采取单台,单件核算,具有资产原购建的量耗和计价资料,所以上述两类机器设备采用复原重置成本评估即可靠,又可行。
2、按更新重置成本评估
运用该办法的前提条件是:
(1)适用性,即机器设备更新业已发生,被估机器设备已退出流通;或者即使被估资产流通,其价格已大幅度降低,不足以作为评估依据。
(2)可行性,即市场上有相同功能或近似功能资产买卖实例;或能取得被估资产换型更新的制造成本资料,能估算更新条件下被估资产主体的重置全价。
二、机器设备的实体性贬值及其估算
(一)实体性贬值与成新率的估算
1、运用使用年限法估算机器设备成新率
2、运用观测分析法估算机器设备成新率
3、运用修复费用法估算机器设备的成新率
第四节 机器设备评估的市场法
市场法是通过市场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资产的交易案例,对被评估资产和市场上找到的参照物的资产进行比较,调整它们之间的差异,最后确定评估值的一种方法。
一、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的基本步骤
(一)对评估对象进行鉴定,获取评估对象的基本资料
与被评估对象相关的资料,从开始投入使用到评估基准日为止,所有相关资料都应收集。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被评估对象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市场参照物
寻找参照物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应结合被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在市场上找到更适合被评估对象的参照物的情况。
(三)因素比较
应该比较它们之间具有关系的资产。还应考虑两者在评估过程中有无影响它们比较的因素,也就是说被评估资产与参照物资产具有可比性,但是比较过程中某些参数很难收集到,这时应寻找它们价值规律改变相同的进行比较。
(四)计算评估值
二、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中比较因素分析
(一)个别因素
1、设备规格型号
2、设备制造厂家
3、设备的役龄
4、设备的安装方式
5、设备的附件
评估某台设备时应考虑其它设备的相关性,在评估时应考虑附件的价值。
6、设备的实体状态
首先考虑使用是否正常;使用环境如何;使用设备的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
(二)交易因素
1、市场状况
目前机器设备的市场完善程度,它决定了价格的公允性,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
2、交易动机及背景
不同的交易动机和交易背景都会对设备的了售价格产生影响。如以清偿、快速变现形式或带有一定优惠条件出售,其售价往往低于正常的交易价格。
3、交易数量
购买设备的交易数量也是影响设备售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时间因素
不同交易时间的市场供求关系、物价水平等都会不同,评估人员应选择与评估基准日最接近的交易案例,并对参照物的时间影响因素做出调整。
(四)地域因素
由于不同地区市场供求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设备的交易价格也受到影响,评估参照物应尽可能与评估对象在同一地区。如评估对象与参照物存在地区差异,则需要进行调整。
三、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