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4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10号 【发布日期】2007-03-22 【生效日期】2007-03-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

(皖政办〔2007〕1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直相关部门制定的《十二项民生工程资金筹集方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实施意见》、《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意见》、《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与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办法》、《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意见》和《十二项民生工程资金审计监督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并抄送省贯彻落实解决民生问题十二项政策措施协调小组办公室。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十二项民生工程资金筹集方案

省财政厅

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现制订如下资金筹集方案:

一、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省与县(市、区)财政按7∶3比例负担。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标准所需资金,全省61个县(市)和15个县改区由省财政负担,其他市辖区由市财政负担。

三、关于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市级所需资金,由各市政府统筹解决;县级所需资金,由省与县(市、区)财政按1∶1比例负担。

四、关于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范围、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及以上的县(市、区),所需资金按照现行中央、地方、个人20元、20元和10元的分担办法筹集。其中,对我省财政负担部分,61个县(市)和15个县改区由省与县(市、区)按15∶5比例负担,其他市辖区由市财政负担。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范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未达到50%的区,财政补助资金由各市(区)财政负担。

五、关于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自愿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费不低于30元;省财政补助每人每年30元;当地财政补助县级不低于10元,市级不低于30元。同时,为鼓励全省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2007―2009年3年计划实施周期内,年度实际覆盖率超过计划覆盖率的,省财政对市、县将按标准足额安排补助资金。

六、关于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所需资金通过财政安排、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2007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6500万元,省财政安排4500万元,彩票公益金安排1200万元。从2007年起,市、县财政要分别按照不少于上年省专项补助资金总量的20%、10%配套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七、关于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省与市县财政按下列办法共同负担。艾滋病:对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机会性感染治疗经费由省财政负担;特困艾滋病病人及孤儿孤老的生活救助经费由省财政负担。结核病:对结核病及并发症患者,化疗费用由中央财政负担;治疗费用由省财政负担。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费用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救治费用由市、县财政负担。经国家和省级卫生部门确诊的其他重大传染性疾病:救治费用由省财政和市、县财政按1∶1比例承担。

八、关于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7―2011年,全省改扩建1230所乡镇卫生院、10000个村级卫生室共计筹集资金1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5亿元(含2006年中央补助1亿元),我省各级筹集8?5亿元。我省应筹集的资金,省级按80%比例承担6?8亿元,市、县财政按20%比例承担1?7亿元。省级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1?36亿元进行筹集,具体办法是:省发展改革委基建投资每年安排4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9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规定的配套比例,由市、县财政安排落实。

2007―2011年,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筹集资金6?5亿元,每年筹集资金1?3亿元,由中央、省、市(区)财政按3∶5∶5比例负担。

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按下列办法负担:9个地改市市级(含15个县改区)和5个县级市,由省与市、县财政按6∶4比例负担;其余省辖8市市级(含所属市辖区),由各市财政自行负担。企事业所属中小学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自行解决。对资金负担较重的市,省财政将结合对市级转移支付统筹安排。

十、关于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2006―2007年,共计筹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资金18?4亿元,其中统一申报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亿元,中央财政补助3?7亿元,省财政安排3?7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金从省级财政2008年及以后年度安排相关市、县的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中扣还,利息由项目市、县财政负担。

十一、关于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中央现行投资标准和分担比例计算,2007―2011年,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共计筹集资金61?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27?7亿元,我省各级负担33?5亿元。我省应负担的资金,省级按30%承担10?1亿元,市县按70%承担23?4亿元。省级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2亿元进行筹集,具体办法是:省扶贫资金每年安排48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资金每年安排3600万元,省水利厅小农水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10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由市、县政府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配套比例予以落实。工程实施期间,如2012―2015年中央补助投资不能提前下达,缺口资金由省财政予以垫付,并从2012―2015年中央下达的补助投资中扣还。

十二、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国家规定的600元标准部分,由中央、省、市县按5∶3∶2比例负担;省提标的120元及600元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

以上各项资金,凡要求市、县予以配套的,各市要本着照顾县(市、区)的原则,尽量减少所属区和非省管县的配套比例,并尽可能地增加对省直管县的资金支持。在使用管理上,凡应直接发放到人的,要实行“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社会化发放办法。凡是按人数算账补助到学校、医院等单位的,要严格审批程序,核实补助对象,并确保专款专用。凡涉及工程建设的,要实行资金专户管理,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质量全面落实。

按照省政府原定政策,淮南市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和六安市叶集实验区省财政资金补助比照15个县改区执行。对市、县因区划调整而涉及省财政资金补助政策的,仍按省财政厅《关于市县区划调整有关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财预〔2006〕1001号)执行。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救助制度。

第三条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

(二)政府救助与家庭赡养、抚(扶)养、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和分类施保的原则。第二章保障范围和标准

第四条持有我省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均有权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农村低保待遇。

第五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或公婆)、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关系的人员(含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和服现役义务兵)。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家庭成员有使用移动电话、摩托车(或非经营性机动车辆)、计算机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两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

(三)经常出入餐饮、娱乐等高消费场所的,因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四)安排子女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但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的。

(六)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无特殊原因连续两次不按时领取低保金的,或不按规定参加低保待遇年度审核的。

(七)其他按当地政府规定不予批准享受低保待遇的。

第七条农村低保标准的确定,财力相对较弱、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地区,可从不低于国家绝对贫困线的标准起步;财力相对较强、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可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用电、燃料等所需费用确定,并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具体标准由市、县(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及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第八条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其补助水平以评议为主、以测算为辅,根据保障对象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施保,原则上按照下列标准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丧失和严重缺乏劳动能力的,大病重残的,无生活来源、其法定赡养人和抚(扶)养人没有赡养、抚(扶)养能力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额救助。

(二)遭遇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实行差额救助。

第三章家庭收入测算

第九条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以年为单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折合货币收入)的总和。具体包括:

(一)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及副业生产,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自谋职业等获得的劳务、经营、管理等收入。

(三)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福利等)。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有能力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一般按照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年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30%计算)。

(六)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七)当地政府规定应计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条下列项目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优待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及死亡人员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五)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六)政府下拨的救灾、扶贫、移民扶持款物。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八)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费。

(九)政府、社会或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十)当地政府规定的不应计入的其他收入。

县(市、区)民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评估办法,并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第四章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个人申请。申请农村低保待遇,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提供居民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家庭收入状况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通过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向户口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

(一)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的核实,并由调查人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人员家庭情况调查表》。

(二)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对申请人的家庭生活状况和核查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三)将申请人家庭情况和评议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公示5天以上。对无异议的,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连同居民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状况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对经评议或公示后复审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原因。

第十三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申报材料后,应对村(居)委会上报的家庭收入调查表进行逐一调查、核实,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民政干部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人员家庭情况调查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应将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一并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对审核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原因。

第十四条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县(市、区)民政部门接到申报材料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对象材料的审核、重点调查和审批工作,并委托乡镇、村委会在公开栏公示3天。对无异议的,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从批准之月起领取低保金。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原因。第五章保障对象管理

第十五条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所有对象(含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都要重新申请、审核、审批,健全档案;按程序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年度复核、季度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县、乡二级档案管理,做到一乡一柜、一户一档;省、市、县(区)建立农村低保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县级负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全省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第六章资金的筹集、管理与发放

第十八条实施农村低保所需资金由省与县(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其中:老省辖8市所辖区原农村特困救助的补助基数不变,新增部分由市(区)财政承担,其他76个县(市、区)由省与县(市、区)按7∶3比例分担。省级财政应承担的农村低保资金,采取年初预拨、年终清算的办法,一年分两次下拨。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开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对农村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各级要将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及其他多渠道筹集资金,及时拨入财政专户,用于经审核、审批后的农村低保资金支出。

第二十条农村低保资金由县(区)财政统一管理。年初由县农村局和财政社保机构会同民政部门,按核定的享受人数和标准确定乡镇分配方案,并按方案将补助指标统一下达到乡镇。乡镇在接到县补助指标后,应及时通过涉农资金明白卡,告知享受对象。使用时,由民政部门按季根据核定的享受人数和补助标准提出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将资金拨付至乡镇“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专户。

第二十一条乡镇财政部门在接到当期补助资金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补助资金打入享受对象个人存折(卡)。第七章行政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农村低保工作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的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低保管理和实施工作。民政、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政策制定、运行规程的指导检查及资金的测算、分配和管理;农业、卫生、教育、物价、统计、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农村低保的有关工作。

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的审批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辖有农业人口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低保的审核工作。

村民委员会、含有农业人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受县(市、区)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担农村低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从事农村低保的工作人员应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无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拒不审批或拖延签署初审、审核、审批意见的;

(二)违反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办理享受低保待遇手续的;

(三)贪污、挪用、扣押、拖欠低保金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对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农村低保待遇的居民,情节较轻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冒领的低保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六条各市、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备案后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实施意见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从2007年1月起,全省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年人均850元提高到1200元。为此,省级补助各地的五保供养补助资金的标准,由年人均500元提高到850元(具体补助办法按省财政厅财预〔2006〕1641号文件执行)。为进一步加强省级五保供养补助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党和政府对五保供养对象的关怀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管理

各地民政、财政部门要抓住本次提高补助供养标准的契机,对全省五保供养对象进行一次认真排查摸底,在逐村逐户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本人自愿申请―村委会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对所有已经保障的五保对象和自愿申请的村民,重新进行一次审核、审批。对符合《条例》规定的村民,要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重新建立个人档案,乡镇、村要建立五保供养对象花名册,省、市、县(区)要建立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具体安排:2007年1―6月,为重新审核审批阶段;7―8月,为填制发放全省五保供养证阶段,全省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9―10月,为“安徽省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管理软件”使用阶段,建立全省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

二、实现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

实现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直接关系到五保供养资金的使用效益。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省有关五保供养工作的规定,切实负起责任。一是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五保供养对象的抽查或普查,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核销已经死亡的五保对象,并及时将新增五保对象纳入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二是对于那些群众有反映的已保对象,县级要核实到村、到户、到人,对于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要予以清理。三是五保对象中已经转为城镇居民,并已经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及时将其从五保供养对象中核销。所有五保对象的数据变更,均需通过“安徽省五保供养对象管理软件”,实现逐级汇总上报,每年1月份为数据传输上报阶段。

三、严格五保供养资金管理

对省级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严格的专户管理。省级财政从一般转移支付中下达各地的省级五保供养经费(见:财预〔2001〕825号、财预〔2004〕236号、财预〔2005〕1322号、财预〔2006〕1641号),县(区)财政部门要在年初和年中分两次调入同级财政专户;县(区)安排的五保供养经费一并调入财政专户。财政专户的收入来源包括: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其他资金(含捐赠款、集体收入补贴、实物折款)和利息收入等。财政专户的支出包括:发放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集中转入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构的供养经费。对于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供养经费的发放,由县级民政部门集中登记造册,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专户内结余的五保供养资金,只能用于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提高五保供养标准所需经费。

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是保证五保供养对象准确、供养资金安全及时发放的有效手段。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采取点面结合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地方要进行重点检查;市、县(区)民政、财政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五保供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地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五保供养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防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平调、挤占、挪用、抵扣的五保供养资金。

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

省劳动保障厅 省财政厅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有关规定,为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保障对象

已经破产倒闭或名存实亡、停产多年,没有缴费能力且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原“三权在县”的城镇老集体企业和城镇新办合格集体企业中,符合国家原政策规定录(招)用、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符合退休条件的固定职工。

二、保障标准

已经享受低保或其他生活补助,但水平达不到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补齐到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未能享受低保待遇或其他生活补助的,按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基本生活费。

三、办理程序

(一)符合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职工,本人提出申请,由原企业主管部门审查,无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撤消的,由当地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审查;

(二)劳动保障部门调档复审,并会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三)符合条件的职工现户籍地与原单位不在同一地的,由原单位所在地按照上述第1、2款程序负责审查确认并发放基本生活费,现户籍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向原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提供户籍证明以及是否享受低保或其他生活补助费情况。

四、资金支付

符合条件的职工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实行社会化发放。

五、监督管理

(一)各市、县及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申请人的条件认真审查、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发放基本生活费前应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各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每个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建档立卷,同时要建立健全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础信息数据资料库,单独管理;

(三)各地于当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本地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含职工名单、年龄、原工作单位、发放银行、银行卡号、发放金额、职工本人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财政厅。

六、资金来源及补助方式

发放基本生活费所需资金,县级由省财政与县(市、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解决,市级由政府统筹解决。省财政配套资金采取“先发后补、先审后付”方式,通过预算指标下达,即:年度内发放基本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各县(市、区)财政先行安排,年终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对各县(市、区)发放的人数和资金数进行审核确认后,由省财政据实予以补助。2006年省财政已补助资金实行“先审后清、多扣少补”办法,即: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组织对各县(市、区)发放的人数和资金数进行审核后清算,多补的资金扣抵下年度指标,少补的资金补增下年度指标(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省卫生厅 省财政厅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安徽的高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80%的县(市、区),2008年,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同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省参合率、受益面和受益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建立原则

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二)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最大程度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与受益水平。

(三)建立发展与完善提高相结合。在4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加快发展,80%的县(市、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实现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继续完善基础条件,加强能力建设,总结创新经验,落实政策措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

对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范围、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及以上的县(市、区),所需资金按照现行中央、地方、个人20元、20元和10元的分担办法筹集。其中,对我省财政负担部分,61个县(市)和15个县改区由省与县(市、区)按15∶5比例负担,其他市辖区由市财政负担。对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范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未达到50%的区,财政补助资金由各市(区)财政负担。以后,随着国家要求及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的调整,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和农民的筹资标准作相应调整。

(一)参合农民每年个人缴费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标准。

(二)中央财政每年对参合农民的补助为人均20元。中央财政补助我省61个县(市)(名单略)以及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18个区(包括:颍泉区、颍东区、颍州区、谯城区、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省政府决定,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推进原有的17项民生工程

按照“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要求,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2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2008〕3号)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水平,继续实施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17项民生工程。全省农村中小学304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已于2008年圆满完成,自2009年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正常工作安排,不再列入民生工程项目。

二、大力实施新增的11项民生工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9年全省新增实施11项民生工程。

(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2009-2012年计划新建敬老院1370所,新增入院五保对象13.45万人,总投资11.5亿元,集中供养率达50%。2009年投资3.99亿元,增加47500个床位。

(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2009年安排资金1.69亿元,对40.12万已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予以生活救助,其中城镇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补助360元,缓解重度残疾人医疗康复支出负担较重、生活水平偏低等困难。

(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2009年安排2.54亿元,培训新型农民5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3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6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20万人。

(四)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9年安排1.5亿元,对50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五)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计划用4年时间,使我省妇女儿童健康相关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9年安排2亿元,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对县级妇幼保健所修缮房屋、购置设备,以及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给予补助。

(六)“农家书屋”工程。满足基层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2009年投入6000万元,在全省建设3000家“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配置标准为2万元。

(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到2010年全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150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设目标。2009年投入1.3亿元,建设3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40万元,其中建设资金30万元,配套设施资金10万元。

(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水平,到2010年,我省规划在4000个行政村建设标准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9年投资1650万元,在55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村投入3万元,建设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九)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支农方式,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42号)要求,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由各级财政和投保户共同承担,2009年投入3.9亿元。

(十)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09年安排2.2亿元,建设5万口沼气池,开展改厨、改厕、改圈,建设20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一批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十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我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89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12年完成全省18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9年投资14.9亿元,对811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其中继续实施2008年省计划内小

(二)型水库加固工程400座、新增开工省计划内小

(二)型水库加固工程300座、国家规划内重点小型病险水库93座、国家规划内大中型水库18座。

三、工作要求

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双重效应,已经上升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今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是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9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涉及领域更宽,受益面更广,工作强度更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实施每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协调调度。民生工程的受益群体主要在基层、在农村,各地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要下移工作重心,搞好协调服务,加强督促检查。各地要对照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做细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措施,精心组织,精细操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工程类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及早下达计划,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地要加大民生工程资金筹集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省财政通过提前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等方式,保障民生工程投入。如国家出台有关提高民生工程项目补助标准的规定,将相应减少市县配套,缓解各地资金压力。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防发生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惠民直达工程试点范围,加大规范补助或发放到人的项目管理力度;推行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完善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民生工程项目的效益。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地要采取随机抽样、暗访、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将组织综合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改进专项督查方法,推动各项工程平衡、有序实施。省政府将继续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五)提升实施效果。注重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工程,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措施、民生工程实施成效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提高社会影响力,为民生工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

着力提升民生工程质量效应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1月18日,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彰了2009民生工程工作先进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2010年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省政协副主席方兆本出席会议,省政府秘书长梁卫国主持会议。全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全省各市县财政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王三运指出,民生和财政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实现了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彰显了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去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551亿元。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凝聚着财政系统同志们的汗水和辛劳。特别是省财政厅选派干部沈浩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篇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壮丽华章,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自觉学习的楷模。

王三运强调,从2007年起实施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工作抓手,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始终亲民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保障。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不断把民生工程建设推向深入。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民生工程扩大到33项,计划投入330亿元,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扎实工作,务求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王三运强调,民生工程要突出四项重点,着重抓好四个结合。将统筹规划和滚动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专题研究民生工程建设,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深入论证,拿出系统的民生工程建设安排;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结合起来,加强民生工程资金保障。公共财政也是“民生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财政必须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各地要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民生工程持久发挥功效。随着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将不断有大批工程类项目投入建设或建成。要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将督查考核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民生工程责任约束。要继续强化目标考核,不断丰富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社情民意调查等考核形式,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创新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

王三运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节、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围绕扩内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加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结构,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贴息等资金需要,注重发挥政府性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围绕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强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惠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积极支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力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庐阳实施八大举措 织就民生保障网

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业,率先建成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五年发放医疗救助金810万元,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2000多万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万多村民喝上自来水;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标准翻一番,扶助标准全省最高……”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总体要求,集中精力,集中财力,下大气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切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社区卫生、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城乡教育统筹等多项改革全省率先,并连续两年荣获合肥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一等奖。据统计,仅2009年,该区就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亿多元,其中区财政配套资金38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近50%。全民创业 1000万资金专项扶持

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目标,庐阳区专门设立了总额为1000万元的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并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城区农民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发展创业组织15家。庐阳百帮创业园先后吸纳了100余家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入驻,促进2000余人创业、就业,孵化各类中小企业近50家。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2577人,并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县区。医改破冰 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宜

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收支两条线杜绝“大处方”。作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省32个医改试点县区之一,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彻底取消过去的“以药养医”制度。同时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及单位整体运行效益相挂钩,杜绝“大处方”,老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宜。

教育均衡 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作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庐阳区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由原来的30元/生年提高到90元/生年,初中由45元/生年提高到110元/生年。同时,为打破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庐阳区将8所乡镇小学与城区最好的8所小学直接“捆绑”发展,实现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饮水工程 2万多村民喝上自来水

自2008年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庐阳区又大力实施“自来水到户通水”工程,在三十岗乡的16个、大杨镇的5个新农村建设点铺设水管,将自来水支管接入农户家中。目前,该区三十岗乡和大杨镇西北部两万多村民已使用上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守着大水缸喝不上自来水”的日子,全区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村村通” 引领农民走向致富路

为更加方便农村车辆出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庐阳区在去年一年中共投资1359万元改造8条总里程达15.8公里的“村村通”道路,道路全部按照5~6米宽幅修建,比省定标准宽了1.5~2.5米,目前8条道路已全部竣工通车。为加强对已建道路的动态管理和维护,该区还特别出台《庐阳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方案》,为农村公路披上长效“保护衣”。医疗救助 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

被誉为全省医疗救助先进单位的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对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实施门诊和住院全额报销制度;率先对因病致贫的非城乡低保家庭进行医疗救助;率先取消医疗救助病种和门槛限制。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医前救助力度,形成医前、医中、医后、二次救助等多层次的救助体系。自2005年以来,庐阳区累计发放救助金810万元,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

城乡并轨 农村低保户领起“月薪”

庐阳区自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后,去年又再次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推出“城乡并轨”低保改革措施,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3120元/年,全区663户、1297名农村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116元。同时,所有低保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全部通过一卡通按月打入保障对象卡中,让农村低保户领起了“月薪”。标准翻番 计生补助金额全省最高

2009年,庐阳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在合肥市规定的标准基础上翻了一番,最多分别达到1920元和2880元,两项扶助金额标准为全省最高。同时,庐阳区对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农村双女户发放3000元一次性节育奖励金,并为每位奖扶对象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肥西民生投入增四成

肥西县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力保全县33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今年截至目前,全县民生工程总投入6.08亿元,比上年增加1.81亿元,增长42.4%;截至11月底,全县已拨付、发放民生工程资金2.74亿元,其中各类补贴、补助资金1.93亿元,工程类资金0.81亿元。

肥西县设立了“民生办”,并建立民生工程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的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民生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对重点工程项目,定期调度,严把质量关,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追究制,注重民生工程监督管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并采取明察暗访和广泛宣传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限期整改存在问题。

为把政策明明白白交给群众,该县通过发放民生工程政策明白纸、利用乡村广播网等,让相关政策家喻户晓。县里还开设了“民生工程资金专户”,对工程类项目资金进行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县财政优先安排和落实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不留缺口。

王金山书记指出坚持不懈地保障改善民生 量力而行是原则尽力而为是责任

11月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赴亳州市调研。王金山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推动跨越发展、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优化政治生态。王金山强调,要坚持不懈地保障改善民生,民生关系民心,民心关系稳定,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一个祥和稳定的发展环境,做好民生工作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原则,尽力而为是责任。

黄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集体研究民生工程工作

11月11日,黄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集中听取市民生工程工作汇报。市委书记王福宏强调,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各部门将其认识要上升到执政为民的高度,实施好、落实好,确保在全省争先进位。一是要提前谋划明年项目,对省定项目不折不扣实施,市定项目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科学论证,长远谋划;二是民生工程的后期维护要坚持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结合市场运作、一事一议等方式综合考虑;三是对一些民生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应结合财力,通过一事一议逐步解决;四是各类资金要捆绑使用,各类资源要整合,集中精力和财力实施好民生工程;五是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向省主管部门汇报联系,紧密对接,吃透精神。

代市长宋国权、政协主席张开南、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范典明分别就民生工程项目和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池州力促农村公路“村村通”建管养一体化

一是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交通部门的管养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推进养护市场化的进程。各县区陆续出台政策,落实责任主体、机构人员、养护资金,并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专业养护和农户承包养护相结合、养护管理与路政管理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健全“县有指导员、乡有管理员、村有监督员”三级养护管理网络和“县有路政员、乡有协管员、村有联络员”三级路政管理网络的管理机制,建立月检查、季考核、年考评等内容的养护考核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村村通、天天通、路路通。三是以奖代补促进管养机制建立,对完善附属设施和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的单位,路肩硬化每公里奖励1000元,设立标志标牌每公里奖励100元,有分管领导、专职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规章制度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奖励2000元。

霍邱县规范定点村卫生室门诊统筹结算程序

参合患者在村卫生室门诊就诊时,定点村卫生室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收费、打印票据和补偿单。定点村卫生室当场垫付补偿资金,参合患者凭门诊票据、处方以及身份证件领取补偿资金,同时在补偿单、补偿登记表上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定点村卫生室经办人员每月月底将补偿数据上传至县新农合管理平台,同时将门诊票据、补偿单分人汇总,连同补偿登记表交由乡镇卫生院初审,乡镇卫生院分卫生室填制补偿汇总表,统一上报县合管中心。县合管中心复审后,将垫付款拨付至乡镇卫生院账户,再由乡镇卫生院下拨至定点村卫生室。

大观区积极探索建立民生档案管理体系

大观区以民生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契机,着力建立和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一是各民生工程实施单位均建立民生档案,实现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全覆盖。二是完善民生档案归档制度,将民生档案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及时对民生文件材料进行收集与归档,及时更新民生基础数据库。三是注重档案管理监督检查,将民生档案检查列为档案检查重要内容,将民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督查考核重点内容。四是探索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开展民生档案资源跨单位、跨部门间的有效整合试点,向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民生档案信息。

民生工程动态: l 日前,宣城市宣州区与芜湖市鸠江区正式启用民生工程标志图案,广泛用于民生工程标志牌、印刷品及宣传品上,推动民生工程宣传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深入。

l近期,东至县10万城乡居民家庭将通过邮政网络陆续收到县民生办赠送的一份特殊礼品——民生工程宣传手册,提高民生工程全民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通报

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49814万元,占计划任务的95%;建成工程受益人口263.35万人,占计划的83%。其中,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计划任务各市均已完成,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任务六安、宿州等12个市已完成,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任务亳州、阜阳等6个市完成,安庆、六安市完成率低于80%,2009年第四批投资计划任务淮南、芜湖、巢湖市已完成,蚌埠市仅完成63%。

省水利厅通报反映,安庆、六安、蚌埠市项目进展相对滞后,淮北、合肥等市建成工程受益人口比例低于计划任务的60%,蚌埠市低于40%。各地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主体工程和入户工程进度,确保群众尽早受益。

2010年我省将实施33项民生工程

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2007年起,我省将实施民生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全面推动、带动和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从2007年12项、2008年18项、到2009年的28项,全省共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00多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使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2010年,我省将在继续实施2009年28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扩充内容,新增5个项目,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330亿元。

继续实施的28项民生工程,2010年将本着“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原则,重点完善政策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并对部分项目进行扩面提标。如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全省尚未纳入民生工程的5911个村卫生室纳入建设计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80元提高到年人均12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纳入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新增实施5个项目,主要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滚动发展,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儿童、社会福利等问题。一是用三年时间,计划新建、改扩建61个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二是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在农村地区确定2万个留守儿童之家。三是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建设30所标准化光荣院。四是用五年时间,在全省每个乡镇建设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五是开展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

第三篇:安徽省2007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皖政办〔2007〕81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81号 【发布日期】2007-11-21 【生效日期】2007-1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2007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皖政办〔2007〕8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2007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省贯彻落实解决民生问题十二项政策措施协调小组办公室反映。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安徽省2007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为深入推进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实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重点考核各市政府组织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情况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各市自行实施的民生项目不列入考核范围。

第二条考核内容和相关指标根据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十二项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有关要求确定。

第三条考核工作在省贯彻落实解决民生问题十二项政策措施协调小组(以下简称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考核采取综合考核、单项考核、社会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总分为100分,其中综合考核成绩65分、单项考核成绩20分、社会问卷调查成绩15分。

第五条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08年1月组织人员开展综合考核工作,主要通过听取汇报、核查资料、实地查看、随访群众等方式进行。各市抽查项目由考核人员随机抽样确定。

(一)工作开展情况(7分,以查阅资料为主)。

建立健全民生工程协调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制定、落实相关工作制度,按时编报统计报表,准确报送信息;开展民生工程政策宣传。

(二)资金管理情况(8分,以核查账目为主)。

制定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民生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发放到人的资金,实行支付到人、打卡发放。

(三)政策落实情况(50分,以抽样检查为主)。

1.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分)。对照政策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严格申请、评议、审核、审批程序,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低保对象基础信息库和档案资料;2007年补助资金发放人数不少于省定计划数,年人均补助不低于380元。

2.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4分)。制定农村“五保户”申请、评议、审核、审批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供养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五保户”供养对象基础信息库和档案资料;“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5%以上(低于5%不得分),供养标准达到省、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所规定的标准。

3.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3分)。对照政策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基本生活费补助范围;制定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申请、评议、审核、公示、审批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基础信息库和档案资料。

4.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分)。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医疗基金的监管;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落实专门工作人员,完成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任务。

5.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4分)。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施方案;制定监管办法,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医疗基金的监管;完成2007参保人数任务。

6.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4分)。本着操作简便、定额救助的原则,制定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及时实施医疗救助,规范医疗救助的申请和审批管理;2007年医疗救助人次和人均救助额比上年提高15%以上。

7.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4分)。制定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给予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规范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对象的申请和审批管理,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按规定标准和程序实施救治救助。

8.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5分)。制定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行以县为主的“六统一”项目管理模式;完成乡村卫生人员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培训任务,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落实配套资金、建设用地,实行工程招投标;完成乡镇卫生院装备验收及村卫生室设备招标任务,完成200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已完工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9.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分)。制定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按规定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杜绝乱收费现象;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

10.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4分)。制定危房改造实施规划和相关措施,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实行以县为主的“五统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管理模式;完成2007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已完工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11.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5分)。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集中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模式;完成2007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任务,已完工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12.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4分)。制订完善相关配套办法,严格扶助程序,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权分离”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资料,资金按时发放到户到人。

第六条单项考核工作由十二项民生工程省直对口牵头部门负责,主要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皖政办〔2007〕10号)和省、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有关要求,结合日常工作掌握的情况进行打分,不再进行实地考核。

第七条社会调查问卷由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省统计局等部门具体负责问卷发放、收集和整理汇总工作。以市为单位,每市发放1000份问卷。

第八条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政府对获奖地区进行通报表彰,并适当奖补工作经费。

第九条考核实施方案和评分细则,由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06〕37号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发〔2006〕10号 【发布日期】2006-07-12 【生效日期】2006-07-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06〕37号文件的通知

(内政办发〔2006〕1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提高对房地产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改善人居条件、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判断和各项工作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措施,把调控房地产市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二、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执法工作力度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住房价格管理,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预销售价格的审定力度,合理确定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位。要把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位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切实防止房价地价过快上涨。对于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及预售条件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各商业银行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得为其提供购房按揭贷款。

按照《通知》要求,2006年,各级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集中开展房地产交易环节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对合同欺诈、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和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等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地区,必须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并合理确定和公布今明两年廉租住房的建设规模;已经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盟市,要在现有水平上逐步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健全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开发建设成本。自治区建设厅和财政厅要按照有关要求对各盟市做好督查工作。

四、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建设、规划、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房产、金融、税务、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同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2006年年底前,自治区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盟市2005年以来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拆迁问题较多的地区,要予以通报批评,追查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

2006年7月1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26号 【发布日期】2006-03-31 【生效日期】2006-03-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

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6〕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省农村信用社从我省实际出发制定了《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的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能,配合支持各级农村信用社,认真抓好落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省奋力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的意见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二○○六年三月)

一、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以下简称“金融服务计划”)是全省农村信用社“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要求。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努力增加信贷投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满足农民有效贷款需求,缓解农村地区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十一五”期间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力争超过16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00亿元以上,力争超过1200亿元;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确保新增贷款的70%以上用于支持“三农”。

二、“金融服务计划”的主要内容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农村经济和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合理配置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和品种,拓展业务领域,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全面体现农村信用社的正确市场定位。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农民致富信贷支持工程。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结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小额农贷作为主打品种,面向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致富信贷支持工程。今后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新增农户贷款3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增加150亿元以上,贷款支持的农户超过800万户;每年累放农户贷款不少于450亿元。

各县联社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要进一步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对信用观念强、资信状况良好、有可靠收入来源的农户和个体经营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确定贷款额度,核发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对专业户、致富能手、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加大贷款授信额度,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投资收益周转期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的可适当开办中长期贷款;对入股社员和不同经营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政策。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将小额信用贷款对象由传统的种养户向加工户、个体工商户、科技示范户等扩展,扩大支持和服务的范围。探索推广联保贷款方式,发展农户联保小组,提倡不同经营项目之间交叉担保,主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多种经营、个体工商户等贷款。

(二)全民创业信贷支持工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支持县域全民创业作为自身业务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作为提供社区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好全民创业信贷支持工程。各县联社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农民创业的意愿,制定支持农民创业的信贷计划,创新贷款品种,安排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对农民自我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给予贷款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县域城镇居民创业贷款和再就业贷款,逐步解决自主创业中的融资难问题。

(三)中小企业信贷促进工程。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之一,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贷款的30%以上要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每个县联社每年与20户以上中小企业新建业务关系;5年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增加150亿元以上,支持中小企业5000户以上。

各县联社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认真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办法,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机制,建立与中小企业联系制度,建立辖区内中小企业信息档案,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生产、销售、资金和资信情况,主动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改进服务手段与方式,发掘和培育新的优质客户群体。对贷款需求量大,但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优、市场前景好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招商引进的企业、“三外”企业,要充分利用社团贷款等方式,加大信贷投入,巩固和扩大优质客户资源。

(四)农业产业化信贷促进工程。从服务“三农”的高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信用社用于农业产业化企业信贷投入要达到80亿元以上,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少于500家。

各县联社要从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小农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念,适当集中信贷资金,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方法,实行风险可控的授信制度,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信贷支农的层次,带动农产品增值增效。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等手段,参与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有机结合,支持与龙头企业配套、有稳定产销关系的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区域农业形成“基地+农户”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优势。

(五)农村市场建设信贷支持工程。我省是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全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农村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力支持农村市场建设,增加对农村市场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商品流通改革试点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经营和流通企业,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广“商家乐”等多种商家贷款方式,培育各类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流通市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三、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金融服务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重点要落实好以下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模式的新型产权制度,加快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改革,积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实践服务“三农”的宗旨提供制度保障。

进一步转换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等改革,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为实施“金融服务计划”提供机制保障。

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要坚持市场规则,坚持按金融规律办事,强化信贷等基础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严密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保证可持续实施“金融服务计划”。

(二)建立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工作方案。各县联社要根据本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金融服务计划”纳入联社五年发展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体现创新和特色。同时,将“金融服务计划”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方式认真组织实施。

建立实施“金融服务计划”的责任制。各县联社要根据实施方案,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省联社对各县联社实施“金融服务计划”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每年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大的县联社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县联社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各县联社要认真学习研究地方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部署,掌握工作动态,积极融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要加强与农业、商务等涉农部门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工作协作关系,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探索与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同与相关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信用共同体,扩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加强与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建立稳固的担保贷款服务体系,提高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

(四)创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省农村信用社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县域信用环境建设,特别是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和诚信企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倡导合法、守信经营,提高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的诚信度,促进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县联社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全面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信用等级、贷款额度和信用户,及时发放贷款证,并结合登记、年检、评定工作,制定对信用户的优惠措施,包括提高授信额度、利率下浮、延长期限等,引导更多的农户成为名副其实的信用户,打牢信用村、信用乡的基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