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8: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

第一篇: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

王生荣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在法律对某种行政行为没有明确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或虽有明确规定,但保留了行政行为的一定幅度,行政主体可以在法定幅度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行政行为的职权。具体到税收自由裁量权而言,则是税收法律法规未对税收执法行为作出明确、详细而具体的规定,税务机关在自由裁量幅度内有一定的选择权力,并根据这一权力作出税收执法行为。

一、税收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合理性

1、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我国幅员辽阔,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必须给执法机关留下一定的裁量空间,以便其能公正合理地进行裁量。若法律规定过于呆板,势必造成对某些地区纳税人的不公平,不能适应各地区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

2、人的认识发展决定了自由裁量权产生的必要性。人的认识总是受着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从客观方面看,人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当事物还没有发展成熟,人们就不可能完全认识它;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同时受着自身素质状况的限制,人的思维和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上无法完全预见在现实税收执法工作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特殊情况,在制定税收法律规则时也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周全,因此立法机关在立法时往往留下一些弹性空间,以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社会客观需要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迅速,行政职能日趋复杂,与国际接轨日益加快,税收管理活动中专业性、技术性因素大大增强,税务机关具有立法机关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因此给税务机关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为税务管理和税收执法的发展扩展了空间,以更有利于社会公正。

另外,根据明确的法律原则合理使用税收自由裁量权作出适当的税收执法行为,比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更能有效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

税收自由裁量权是一项法定权力,税务机关只能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这项权力,即其使用必须依据法定的权限、法定的幅度、法定的程序,不得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法定的权限是指税务机关只能行使自身的税收自由裁量权,不得越过权限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同时税务机关只能在法定的幅度内行使税收自由裁量权,以税务行政处罚为例,《税收征管法》规定,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抗税等税收行政违法行为,规定处涉税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因此税务机关只能在1—5倍之间进行选择,而不能选择低于1倍或高于5倍的罚款;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如随意进行或违反法定程序,则作出的行为显然是无效的,不产生法律效力。

二、当前税务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面临的问题

“自由”裁量空间大,难以掌握。立法机关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时,给税务机关留下了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如税务行政处罚,《税收征管法》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规定了处以涉税金额0.5倍—5倍的罚款,但是,对于如何掌握税务行政处罚的幅度和标准,即如何在0.5倍和5倍之间进行选择,则没有更多的标准可以把握。税务人员必须根据涉税案件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主观判断在法定幅度之间作出选择,如此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即不同的税务人员对同样的涉税违法行为,可能处以差别很大的行政处罚,而同一税务人员对情节不同的涉税违法行为,则可能处以相同的行政处罚。

救济机制不完善。关于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救济可以分为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是指纳税人如果不服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可以向作出行为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但是由于上下级机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纳税人对于自由裁量的行政救济很难实现。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法院可以作出变更。因此,纳税人对税务机关自由裁量行为不服可以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专业性、技术性因素强,许多涉税案件案情复杂,司法机关对于税务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适用也无法正确把握,因此对自由裁量的司法救济,也显然多是流于形式的。

三、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改善税企之间的征纳关系,而且有利于防腐倡廉,维护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

1、完善税收法律法规,真正实现以立法权制约行政权。一是由于自由裁量权是由税收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授予的,因此在立法阶段,对于所授予的自由裁量权应反复考虑,认真论证,在执行阶段,对于自由裁量权幅度的运用进行反复调查,各地区的税收立法主体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细致的规定。二是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经常调整的,在经过一段实际操作之后,税务立法机关应对自由裁量内容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要求提供有关资料等方式邀请纳税人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执行进行评判,并提出修订意见。三是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以便对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进行程序控制。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以及美国宪法所规定的“正当法律程序”,都是运用程序机制制约行政权力。而尽管我国的新《税收征管法》对于税收管理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但是许多程序制度并没有涉及,因此,需要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来对程序作出比较周全的规定。

2、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运用好自律机制。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根据合理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而不是根据个人意见做事;根据法律做某事,而不是根据个人好恶做某事。自由裁量权是一种明辨真与假、对与错的艺术和判断力,而不以个人意愿和私人感情为转移。因此,如何掌握好税收自由裁量权这一门艺术,对于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完备的法律知识,通盘掌握相关法律以及法律解释的能力。税收自由裁量权是法定的权力,税务人员对于法律法规条文的规定应了如指掌,对法律制定的背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而导致适用法律错误。二是税收法律事实判断能力,税务人员决不能凭主观判断和臆测,而应该深入了解客观事实,剔除不相关的因素,充分考虑到案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案件事实做出合法、合理的判断。三是税务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对此有过评说:“道德往往比正式的制度更加根深蒂固、更加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加久远的作用,因此也更加不易改变。”同时我们应创造出一种激励人们自觉遵守道德的制度环境,培养其形成和发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使税务人员的政治、行政、道德责任及价值观逐步内化于他们的日常思维及行为方式中,激发他们把握好适当性的运用尺度,在当代利益化的环境中,在处置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时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航向。

3、建立健全司法审查机制。司法审查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世界的潮流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审查范围从违法扩大到不当。而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的规定可操作性还不够,因此关于我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好的做法。如美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审查的要求,不管对什么性质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行政机关均应根据详细的行政记录作出决定,这样就使得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否适当行使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靖江市国税局(责任编辑:江鹤鸣)

第二篇:自由裁量权几点思考

自由裁量权几点思考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幅度、范围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通过主观判断而实施的公务管理的权力。它是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也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运用行政权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某些学者甚至认为,行政法的发展就是看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控制程度如何,如何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已成为现代行政法的重要课题[1]。探讨行政自由裁量权,如何正确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对加强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从法的价值层面来看,自由裁量权是实现法的正义和公平价值的必要的补充;从实践意义上来说,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弥补法律在调整行政领域所产生的缺陷的必要手段。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法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正义和公平。法治的社会必须要有律,其法律要实施,并且法律应该是良法,是体现“正义”的法律。而正义的基础在于严格的规则,赋予这种严格的规则以稳定的至上的权威,使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避免当权者和执法者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才能保证正义和公平得以实现。这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但是,法律或者“严格的规则”有许多其自身难以逾越和克服的缺陷,这些缺陷又恰是自由裁量权的优势所在。在行政领域中更是这样。行政事务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各种不同的行政事务有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法律必须授予部分行政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效率上的要求。同时,立法滞后的缺陷在客观上也需要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对法律的适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解释,以此来弥补立法上的缺陷。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灵活性是自由裁量权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都决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监控的必要性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是行政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在运用这种手段的同时,又带来以下弊病:第一,由于裁量具有一定的自由幅度,这种自由的权力使行政官员的主观能力作用大大地扩展,因此,很容易造成以权谋私、办人情案等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甚至有演化为人治的危险。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违背了法治精神,在行政主体自身形象被损害的同时,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行政主体挑战法律权威的滥用职权行为,其最大的危害正在于它使社会公众丧失了对法律与政府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建设法治国家最为需要和宝贵的。第二,自由裁量权要求执法者的政策水平要高,至少应当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法的精神和立法目的,合理作出裁量,这与目前中国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普遍偏低形成矛盾。第三,由于裁量的自由性,往往造成近似的案件由不同的人处理而明显不同,从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使国家的法治统一受到损害。第四,合理或适当原则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规则,但由于“合理”、“适当”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合理、不适当,甚至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正如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说:“无限自由裁量权是残酷的统治,它比其他人为的统治手段对自由更具破坏性[。

所以说,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就必须实施法律控制,正如孟得斯鸠说的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自由裁量权能够存在,不仅因为它具有必要性,也因为它具有公正性,能够适应各种具体情况,丧失公正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必将灭亡。控治并监督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是保障其存在的绝对要求。

三、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监督模式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等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在这一监控过程中,要同时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美国法官弗兰克福特曾指出:“自由裁量权,如果没有行使这种权力的标准,就是对专制的认可。”而要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走向“专制”,则显然仅靠传统行政法上的合法性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要将行政合理性原则提升到与行政合法性原则同等重要的位臵。合理性不但要求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要求行政机关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佳的结果,以最适宜的方式达到既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合乎法的原则、目的、本意和精神等等。实际上,合理性原则所涉及的是更深层次的合法与否的问题,是对行政法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正因为这样,行政合理性原则与行政合法性原则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采取单一的控制监督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监督。按照阶段的不同,可以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模式分为三部分:

(一)事前控制。所谓事前控制,是指在行政主体具体运用自由裁量权之前,着眼于立法阶段,对自由裁量权作出明确的界定。对于法无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公务员借助立法意图、立法目的所进行的进行自由裁量,应当在立法中将立法意图和立法目的尽量成文化、明确化,尽可能做到准确把握这些意图和目的,避免歧义和模糊。同时,将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合理性审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极为必要的。此外,应将对抽象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审查也纳入到立法环节。从理论上和行政立法的实际来看,抽象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

(二)事中控制。也就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执法环节上所作的控制。其主要方式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作一定的程序上的限制,给予相对方一定的程序上的权利。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控制具有现实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一部统一、完善的行政程序法是我国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首先,能够促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有效运作,保证行政效率。其次,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公正。再次,能规范行政权的合理行使,有效遏制行政腐败的发生。正如王明扬先生所言:“行政机关掌握巨大权力,权力的行使必须公平而且有效率。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所使用的程序。从抽象的观点来说,实体法是基础,处于首要地位,程序法是执行,处于次要地位。然而从实际观点来说,程序法的重要性超过实体法,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一个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断的专横的程序去执行,不能发生良好的效果,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不良效果。”

(三)事后控制。也就是对合法权益被行政自由裁量权所侵害的相对方的事后救济。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司法审查。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我国司法审查主要仍局限于合法性的审查,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看,自由裁量行为原则上不进入行政诉讼的视野,相应地,合理性原则就仅仅只是一项行政法原则,而不是一个诉讼法原则,但我们知道,在现有的各种救济手段中,司法救济是最为公正有效的,求得司法救济事实地成为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寄以希望的最高方式。因此,再一次强调,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审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极为必要的。

第二,行政复议。这仍旧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最主要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

第三,行政赔偿。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排除在行政赔偿范围之外。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所导致的不当行政行为,无疑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合法权益的损害。从法理上讲,有损害就应有赔偿。如果行政机关不予赔偿,就会使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最终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和判决缺乏物质保障,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就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也纳入到行政赔偿范围之中。

第四,注重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有权就有责,追究因过错所作出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责任是事后救济的关键。“离开了责任行政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失去了判断合法、合理的意义。”

第三篇:关于自由裁量权办法的思考

关于自由裁量权办法的思考

自由裁量权办法的指导思想是严管重罚,其危害在于:

一是增加基层中队的工作难度。如未将装修垃圾运至指定堆放地点,一律处以1100元罚款,很难操作。

二是违背服务民生的工作宗旨。大量占道、外走廊堆物与店面装修有关。商店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民生幸福、就业等息息相关,而且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并不大,不应设定较高的处罚标准。

三是有悖行政法治原则。什么是自由裁量权?就是执法者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内心的确信,去确定处罚的数额,体现了针对性、具体化。如果人为地设定硬杠杠,反而使执法陷于僵化。

因此,树立宽严相济的指导思想,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

一是抓大放小。放小:将占道、外走廊堆物、无照等案件变事中审批为事后审查,即赋予基层中队快速处理此类案件的权限,不必再报区局审批。因为装修具有即时性且占道、堆物等事实明确、案情简单,既方便办案,又方便当事人。事后,由区局法规科对案卷进行集中审查,发现错案、不规范案件,直接追究办案人、中队案件审核员、办案中队的责任,并相应扣除案件考核分。抓大:区局法规科集中精力研究大案、要案、新型案,指导、帮助基层中队开拓案源,对法律法规的漏洞、不规范等提出修改建议,探索城管队伍、办案的法制完善之路。

二是服务民生。城管执法局与城管办合并之后,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变各自为政为有机联系,变处罚为服务,变审批为便民,发挥“1+1大于2”的作用。行政处罚并不是目的,重罚并不会带来社会和谐、民生幸福,像对利用农用车贩卖水果者的重罚措施(一律处1000元罚款)已形同虚设,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幅度内,降低处罚标准,如占道的最低起罚额由200元降至100元,外走廊堆物由270元降至170元,未将装修垃圾运至指定堆放地点由1100元降至300元等。

与此同时,增强服务职能,广泛宣传招牌、广告、占道审批等的流程,做到规范、民主、透明,理顺审批体制,杜绝权力寻租、官僚主义现像,使违法者既有地方可以快速、便捷地补办审批,缴纳必要费用,也可以选择接受处罚,节约时间。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说,现行关于城管执法的行政法规过于笼统,如《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往往规定对于某项违法行为处以200至2000元或500至5000元罚款,而没有规定减轻、从轻、从重、加重处罚的情节,从而使法条的可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权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弥补法条的粗线条。但是自由裁量权办法只能算是执法部门内部规定,法律效力较低。因此,吸收自由裁量权办法实施以来的有益经验,同时,广泛开展基层调研,对法规进行修订、扩容,使之成为执法办案的指针,使自由裁量权的实施有法规保障,更具科学性、人性化、权威性。

第四篇:自由裁量权材料

关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8-17 15:30

规范自由裁量权,缩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公平统一、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真正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政务环境,对促进海西建设加快南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

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 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活动中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都是存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是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在运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既要合乎法律条款要求,又要合乎“法理”精神。

一、深入思想发动,推动权力“自我革命”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部门利益的调整、行政行为的规范,是政府“自由”权力的自我变革。

一是坚持改革的精神,打破权力利益格局。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权力的“自留地”,是部门权力空间的利益,一般不容许外力的不当干涉。要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打破固有的权力利益格局,突破既得利益的重围,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和大多数民众的感受,借助外部竞争的“示范压力”及时代进步潮流发展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推动,促使政府部门自我转型,编制出本部门或单位职权目录,绘制出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把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并逐步向行政决策、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领域拓展,挤掉那些可以用于单位和个人捞“油水”的成分,减少行政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而制约和监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二是按照发展的思路,规范权力运行方向。“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基本要求,是权力本源的理性回归,是权力运行方向的现实选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的竞争就是制度的竞争、发展环境的竞争,在建设“海西”服务“海西”进程中,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行政资源、公共资源却掌握在少数部门的少数人手中,权力授权过于集中、支配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行使权力的依据、标准、幅度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造成了闽北发展的区位劣势,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导致了闽北与其它地区差距扩大。因此,必须围绕优化发展软环境,服务市场经济主体,履行政府服务职能,打造欠发达地区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逐步形成闽北发展的区域优势,促进闽北经济社会跃升发展。

三是发挥市场的作用,防止权力寻租滥用。行政权力对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最容易引发“权力寻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经,就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取消行政权力对“竞争性、有限性、垄断性”资源的指令性配置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公共资源的重要领域建立公共资源综合交易平台,通过政府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授权,发挥市场竞争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行管办分离的办法,阻断政府有关部门与招投标中介机构的内在联系,减少行政干预招投标的行为,有效预防公共资源使用和交易中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建立公共资源市场交易机制,促进转变政府职能、节约政府财政开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探索实践机制,规范权力“自由裁量”

规范自由裁量权,就是从源头规范基准制度、从程序上制约执行过程、从结果上监督执行效果,使自由裁量权逐步从合法走向合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是从源头上规范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规范自由裁量权,首先是要清理审批(许可)项目。对照国务院及省审改办的行政审批项目和有关文件汇编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针对审批服务项目的依据、审批环节、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进行梳理,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进行逐一清理,对合法的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依法予以保留,取消无合法依据的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其次量化自由裁量权。根据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尽量将立法意图、立法目的成文化、明确化,避免歧义和模糊,克服法律因稳定性较强的局限性,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操作的“弹性”关系,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把法定自由裁量的处罚划分为特别轻微违法行为、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严重违法行为等若干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若干档次,列明适用每个等级、档次的具体条件,简化、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制定自由裁量权的基准制度。

二是从程序上制约自由裁量权。从我们国家法律实践上看,程序法的重要性超过实体法,现在行政立法主要是职权法,规定部门职权,缺少行政程序法,由于对行政程序缺乏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人员容易养成不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因此,要以严密、刚性的程序,对自由裁量权运行实行全过程制约,对行政权力(行政审批、处罚、收费)运行进行分解,针对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不同项目的权力,在每个具体环节上明确规定“谁来办”、“怎么办”、“何时办结”等,编制出行政裁量流程图;并建立身份明示、理由说明、规定告知、意见征询、案例汇编、执法负责制等程序性规定,实行调查、审核、决定等执法职能相分离制度,对重大行政裁量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对有利害关系人实行回避制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依据、条件、过程、决定意向、结果予以公开,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为公众瞩目,促进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做到自由裁量权控而不死,用而不滥,以程序规范保证权力行使的规范。

三是从结果上监督自由裁量权。规范自由裁量权既要从程序上实行内部制约,更要从结果上实行外部监督,建立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自由裁量权事后救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行政复议。这是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最主要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目前的《国家赔偿法》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排除在行政赔偿范围之外,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所导致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损害不予赔偿。第二行政问责。有权就有责,追究行政执法人员因过错所作出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事后救济的关键。从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自由裁量权行为原则上不纳入行政诉讼的视野,合理性原则就仅仅只是一项行政法原则,而不是诉讼法原则。

(作者单位:南平市监察学会)

第五篇: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大致涵义是: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由此,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涵义也就凸现而出,它指法院或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含义

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由选择的权力。有位英国法官曾言:“什么是自由裁量决定?……至少,这个概念包括个人对结论作出选择时的广泛自由——在法庭上依据一般原则,考虑相关因素、不随个人观念而作出决定的权力。”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力,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司法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是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具有适用力的法律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其中任何一种规定行事”。中国学者在论及自由裁量权时,也突出了其中的基本内涵:选择。用法

“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一词系舶来品,在西方,有着多种意义。英国学者R·帕滕顿归结有以下六种用法:

(一)指一种思维性质(mental quality),一种审慎的、思虑周详的态度。这个用法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

(二)表示法官不是依据硬性的法律规则(如果条件A满足,法官必须做B)来决定问题,而是享有选择权,可以根据案件事实作出决定(如果条件A满足,法官可以做B)。这种用法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法官拥有个人自由裁量权(personal discretion),仅凭藉其个人的好恶办案;二是法官的裁判必须有理由,且受法律原则的指导,但不存在特定的法规或规则制约其裁判。

(三)指法官在某硬性规则诸要素已满足的情况下,必须自觉地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但该规则含有一个标准,要求法官对具体情况作出个人判断。由于对标准是否符合,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特殊情况例外),所以法官实际上在进行选择。所有包纳有“合理”、“相关”、“公平”或“正义”等标准的规则都涉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用法与第二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在实践中很难分清。因为有较多情形是规则蕴涵着模棱两可的标准,虽然规则本意是一旦法官就标准是否满足作出决定,就会产生特定的结果(表面上的硬性),但标准的不确定性使法官在实际上操纵了结果。

(四)指法官在决定下列初步性事实问题时行使的判断权:某孩童是否有能力发誓举证?证人是否敌视要求其举证的一方?证人的精神状态是否适于作证?证人是否有资格作为专家提供证据?等等。在这里,既没有规则也没有标准可赖以指导,法官必须依靠证人举证给他的印象:如提供证据是否自我矛盾、冲突等。这种“事实自由裁量权”与第二种用法的区别是:事实问题一般被认为是可以证明的,虽然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很难说与事实真相一致,但法院通常相信,事实问题有客观的、正确的答案;而行使第二种意义的自由裁量权所找到的答案只可说其合理或不合理,不能评论其是正确还是错误。

(五)指法官裁判权的终局性,即对其裁决不得上诉。

(六)指具有立法意义的裁判权。英国法哲学家哈特(H.L.A.Hart)认为,由于法律语言的开放性、立法者模糊立法目的、相对地忽视事实以及判例制度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没有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这时,法官就行使了立法性自由裁量权。一旦法官作出选择,根据遵循先例原则,法官就不大可能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行使此项权力了。这与第二种用法不同,后者的自由裁量权力明确地受制于法律,并可反复运用。观点

巴拉克教授以“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为其定义自由裁量权的第二个基本组成。至于“合法性”(lawfulness)由谁来确定,他认为是一个困难的、但又不得轻置一边的问题。他提出“法律界”(legal community)概念来说明。

法律没有提供精密仪器或先进的实验器具,以判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但必然存在着每一个睿智的法律工作者(组成法律界)都视其为合法或不合法的可选择项。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公认的合法与不合法这两极之间,仍有法律界本身存在分歧的不定区域,这时就依靠自由裁量主体自己来明确合法性了。无论“合法性”具体涵义如何,究竟由谁来判断,概念中不变的要义是“合法选择”。另外,虽然巴拉克的定义中未曾体现,但多数学者把“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依照法律的目的、法律的精神实质”、“受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指导”等掺进对自由裁量权涵义的阐释中。自由裁量权

可见,这里引申出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二——一个相对模糊意义上的客观限制标准。学者们的不同只是表现在对这个标准的具体表述上。为什么人们要用一个模糊的、主观色彩十分浓烈的标准,去指导另一个几乎纯凭主观意志的活动呢?这会不会劳而无功呢?孟德斯鸠曾经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界限模糊但总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核,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总有其相对肯定的公平正义观,有此限制,胜过毫无阻碍,任自由裁量者为所欲为。应用

自由裁量权一般与行政行为结合在一起,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有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可能穷尽一切可能。因此,行政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是客观存在的,任何行政部门都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2009年7月4日,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在市城管局、规划局等5个部门开始试行。该规定预示着全市9782项行政执法行为将逐步细化,以最大限度地压缩执法人员手中的“弹性空间”。这是全国第一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地方性政府规章。

中国已有部分地区对规范自由裁量权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大多是规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的自由裁量权。而广州市的规定则以政府令形式,规范了所有的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按照规定,广州市的各级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有裁量幅度的各种执法行为的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并对外公布实施。司法

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客观现实中还是在法学研究中,都是值得共同重视的法律问题。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在疑难案件中,当法律空白、冲突时,法官依据案情和公平正义的要求,独立判断、权衡并作出合理决定的权力。现代社会法治的要求,提升了人们对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的期待,但法律却未能给人们带来所有合理的预期,人们开始困惑于法律的局限性。因此,作为法律局限性的补充和救济,为实现实质正义,法官自由裁量权就为司法过程之必须。但是法官的个体特性及自由裁量权本身的权力特性决定了权力有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又必不可少。严格的规则与适当的自由裁量权相结合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最好方式。税务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一些征纳事项享有的具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自由裁量权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但如果不加约束、泛滥成灾,就会成为谋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工具,进而产生大量的税收违法违规行为。因此,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须规范,不能太自由。

税务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不仅严重影响国家税收政策的执行和税款征收,而且也影响税务机关的形象和行政权威。

首先,需要细化征收标准,削减征税弹性。征收标准不明确、弹性大是导致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根本的原因。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对征收项目进行细化,对标准进行细化,尽可能缩小标准中存在的弹性范围,缩减标准之间的绝对差距,将征收的弹性压缩至最低。没有了弹性,自由裁量也就难以为继。

其次,公开税务信息,让自由裁量权在阳光下运行。自由裁量权泛滥的前提,就在于相关税收政策信息的不公开,对某个征收对象征收信息的隐秘和保密,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各种监督力量的的关注。因此,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应坚持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当事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的政策和数据信息,一律对外公布,并建立定期检查和申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效力。

再其次,完善问责机制,建立自由裁量责任追究制度。责任意识不强、问责机制不严是导致自由裁量权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征税行为实施科学的问责管理,对征收管理和税收执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随意更改征收标准、执法失偏失软的行为,以及导致税款流失的人情税、关系税等行为,一律严肃处理,严厉追究责任。行政

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为打造“阳光执法”,将“放在抽屉中”的自由裁量权,拿到桌面上来。裁量标准的细化,较好地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使行政相对人能够对号入座,自觉接受处罚,从根本上消除因条件模糊、人为因素,造成行政自由裁量的随意性和不公开、不公正性。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以合理细化、量化,报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公布实施。”按照规定,广州市的各级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有裁量幅度的各种执法行为的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并对外公布实施。难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行有效法律、行政法规1200多部,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及部门规章约21000件左右。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涉及行政处罚条款的占95%以上,授予行政机关处罚裁量条款的有90%以上。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对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也造成了行政执法的消极一面。

其实,与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相比,现实中,不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更多,监督难度更大。建议

规范自由裁量权,应避免运动式规范。在运动中拿出细化标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与执法实践产生距离,因此要考虑建立长效制度,行政机关需要拥有不断调整细化标准的自觉性。

实践中,各市县自行制定裁量标准,出现了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不相一致,同一违法行为所受处罚幅度因地区而异的问题。一些涉及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行政处罚过宽或难以落实;还有,在上位法未作修改之前,由于所设定的处罚下限较高,与违法行政的过错和管理相对人的承受能力不成比例,往往容易造成裁量标准难以执行。

规范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的自我限权、自我约束。中国尽管做了很多探讨也下了很大决心,但执行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尚属空白。就行政处罚裁量权而言,法律未提供避免执行走调或不作为的监督保障机制。应设立国家和省级的量罚指导委员会,通过制定明确的量罚指南,规范有关处罚的量罚执法,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形成相对统一的量罚统计数据网络体系等,统一负责指导量罚活动。

下载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思考[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作者:冯涛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2期 【摘要】由于要增强税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需要给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裁量自......

    税收执法责任制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影响的因素及思考

    在税务机关的执法活动中,自由裁量权被广泛地应用并渗透到具体执法行为的各个环节。自由裁量权是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是一种“合理合法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 。在具体实......

    检察院自由裁量权稿(★)

    检察院自由裁量权 检察院自由裁量权概念 自由裁量权,是指司法人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酌情作出合理决定的权力。这项权力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拥有的。......

    自由裁量权总结

    开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情况总结 根据开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有关材料的通知》精神......

    自由裁量权参考标准

    ╳╳县工商局 自由裁量权参考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一些当事人碰到处罚,第一反应是赶紧托熟人说情,希望在处罚幅度内减轻处罚,为了进一步解决“同案不同罚......

    自由裁量权调研报告

    新余市分宜山塘下超限超载车辆检查站 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调研报告市局路政科:根据省局文件要求和市局工作部署,我站结合实际,对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进......

    浅析税务稽查自由裁量权

    浅析税务稽查自由裁量权 一、税务稽查自由裁量权的特征 英国著名行政法学者威廉〃韦德曾指出:“法律上的一切权力,作为与职责相对的一个概念,都包含自由裁量的因素在内,差别只在......

    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

    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 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若干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理论渊源和实质内涵,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