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时税收理论界和社会上人们对税收检查概念等认识不一的现状,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税收检查概念”的规范化,“税收检查主体”的规范化以及“税收检查程序”的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于规范税收检查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定意义,且被后来的税收工作新证明。正文: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又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范的税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来实现,而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又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来保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就是规范化的税收检查。可见,税收检查的规范化问题是税收征管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实现税收检查规范化,对于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征税人履行征税职责,防止税源流失,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人库,维护税收法纪,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实现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推进以法治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税收检查”概念的规范化问题 明确税收检查的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概念,应当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事物本质内容的理论抽象。因此,我们应当从税收检查的表象中去研究其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给它确定一个科学的概念。然而,在税收理论界,对税收检查的概念表述众说纷坛,各抒己见。有的同志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机关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主要方法”。有的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机关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检查和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税务机关执行税收政策情况的一种手段”。有的认为,“纳税检查,又称税收检查或税务查帐”,等等。从这些观点和表述可以看出,人们对税收检查的本质认识和本质内容缺乏理论抽象和科学概括,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众所周知,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因此,作者认为,根据税收检查活动的本质的属胜,可以给税收检查下一个这样的概念。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一种方法。税收检查人员通过对征纳税双方的税收资料和财会资料的审查来确定征纳双方的税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真实,最后得出结论,作出公正的处理和评价,并写出书面报告供征纳税双方执行和参考。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税收检查是一种经济监督的方法。经济监督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等等,税收检查属于税务监督的范畴。
2、税收检查的主体不仅仅是税务机关,也可以是税务机关以外的依法享有税收检查权的机关单位(如财政、审计、检察等),还可以是纳税单位和个人(如税收自查)。
3、税收检查的对象既是纳税人,又是征税人;既检查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又检查税务征收机关依法征税的情况。
4、税收检查对被查对象的监督是一种间接的监督,事后的监督。因为它只能是对被查对象进行了的税收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empirenews.page--]
5、税收检查的程序和内容是依法进行的检查机关和检查人员不能随心所欲,肆意检查。
6、税收检查的范围是随着税收检查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知道,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纳税检查等不是等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呕别。税务检查对税收事务管理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税务工作制度的检查、税收计划的检查、税收工作纪律的检查。税收征收管理的检查等等,还包括各级政府对税务机关工作的检查和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检查、税收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都属于税务检查的范畴。税务查帐是对纳税人的涉税帐簿凭证资料等的检查监督活动。它通过对纳税人帐务的审查,确定其帐务所反映的税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它是税收检查的组成部分。纳税检查是对纳税人是否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税收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对整个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内容的检查,也包括与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检查。由此可知,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等概念的相互关系,可以用
二、税收检查主体的规范化问题 税收检查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税收检查主体分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和税收检查义务主体。税收检查工作人员代表税收检查主体行使检查权,不能称作税收检查主体。目前,从法学角度看,巳经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有:①税务主管机关;②财政机关;③审计机关;④检察机关;⑤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协公室;③纳税人。其中①至⑤项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第③项为税收检查义务主体(如纳税人自查)。在现实税收检查活动中,这些税收检查主体之间存在着重复检查。交叉检查的现象,有的以“提前介入”为由,参与了正常的税收检查;有的以职能分离和改革为由,重复派人对同一被对象进行多次检查、同时,税收检查主体的检查范畴、检查效果都不相同,有的只注意查补税款;有的税收检查结论不告知税务机关,也不把税款交由税务机关人库;有的只进行检查不作检查结论,走走过场而已。所有这些造成税收检查主体多元化,各检查主体之间以及与被查对象之间的纷争和矛盾。既不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征纳双方,更不利于实现税收征收、管理和检查的专业化.不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水平。为此,作者认为,宜从法律上规范税攸检查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检查层次、范畴、职责,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减轻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提高检查工作效率。初步设想是把税收检查主体规范为三个层次,即:
1、基本的一般性税收检查主体——①税务主管机关,负责日常税收检查工作;②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办公室,负责突击性的综合检查;③纳税人,负责自身的税收自查补报作。
2、辅助性税收检查主体——①财政机关和审计机关,负责税务机关年度内日常检查之后的税收审查监督;②受托的社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等,负责委托机关授权范畴内的税收检查。[!--empirenews.page--]
3、特殊性税收检查主体——①检察机关,负责达到立案标准的偷税案件以及税务人员渎职、营私舞弊案件的查处;②行政监察机关,负责违犯政纪人员造成税收流失案件的查处。
三、税收检查程序的规范化问题 程序就是步骤、次序。税收检查的程序是指税收检查工作从开始到最近结束,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顺序进行的过程。规范税收检查程序,不仅便利进行税收检查,而且有利实现税收征管公平,提高征管工作效率。目前多地方的税收检查程序都不够规范。有的愿意查谁就查谁,愿意怎么查就怎么查,愿意什么时间查就什么时间查;有的只用电话或口头通知被查单位,往往产生被查单位办税人员外出等因素而影响检查计划或进度。有的只作检查不作结论,检查结果不通知被查对象。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着税收检查工作效果,进而影响征管工作水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宜将税收检查程序规范为三个阶段,同时对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也作相应的规范。
(一)税收检查的准备阶段
1、收集被查对象的帐簿凭证及一切税收资料,学习税收政策和财会制度,分析了解被查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其它有关税收的情况资料。
2、制定税收检查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被查单位的名称和概况;②税收检查的目的与范围;③税收检查的所属时期;④税收检查的内容和日程安排;⑤安排税检人员。
3、税务主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税收检查计划。
4、通知(书面形式)被查对象。
(二)税收检查的进行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记录和复制有关证据;
2、深入实际,实地检查;
3、分类汇总,核实数据;
4、组织座谈,听取被查对象意见。
(三)税收检查的终结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总结;
2、写出税收检查报告书,其内容包括;①是否达到原定税收检查计划的要求?②阐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为其定性。③说明处理决定事项。④提出建设性意见。⑤主管领导审批。
3、送达——将税收检查报告书送达被查对象签收。
4、整理资料,及时归档管理。
5、清缴税款_根据税收检查报告书的处理决定,清缴税款。
第二篇:对税收学的认识
简介
财政学分支阶段
税收学在理论上是财政学的分支。20世纪80年代之前,税收问题一般都是在财政学中加以研究。财政学专业或财经类专业通常开设一门《国家税收》课程讲授税收理论、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等内容。成为独立学科
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对税收问题越来越重视,税收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税收学》也逐渐形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高等学校本科税务专业的设置,税收课程的设置也相对细化。这样,各种以《税收学》命名的教材内容各异,有的是专门的税收基础理论课程教材,有的不仅有税收基础理论,还有税收制度,甚至还有税收管理的内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税收学。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一般认为,微观主体依据价格信号独立做出决策,并通过价格对行为进行协调,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价格的协调作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基于此,西方经济学从家政学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理论等在内的庞大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税收在多处都有体现,如国民收入决定税收与产品价格、消费者行为等。但税收最显著的位置出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税收作为政府的有力工具被视为财政政策的中坚之一,被用于实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目标。税收多以政府的、宏观的形象出现,税收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税收学。然而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描述,以期找出税收学在其中的准确方位。
而税收学作为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组成部分位于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交界处,是连接企业与政府的纽带。从企业角度来看,税收是企业向公共部门购买公共产品的必要支出,降低税收支出对企业造成的效率损失对于提高经济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从政府角度来看,固然要向企业征税,但征税的目的是为了 向企业提高必要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当一方面尽量减少征税,一方面尽量提供好的公共产品。
研究领域
考察国内税收学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税收经济学。侧重研究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关注税收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及其评价。(2)税制工程学。侧重现行税制的经济效应分析及政策评价,同时涉及对国际税收问题的研究。(3)税收法学。从法学+经济学角度出发,侧重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注税收法律关系、税法原则、立法体制和纳税人权利等问题。(4)税收管理。从政治学+管理学角度出发,将税收管理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进行研究,关注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5)税收筹划。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纳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探讨合理降低税负的途径。然而,从前面的探讨可以发现,税收研究仍然存在很大拓展空间。
第三篇:我对税收的认识
我对税收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控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就是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分配,即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是税、利、债、费的总和。而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就是税收收入,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马克思曾说过:“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所谓税收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属于主要税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国家政府机构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列宁说:“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这也就要求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税收有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利而强制征收的,无偿性是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固定性是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税收对象和税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动。其中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而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但是,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凭什么要上缴给国家呢?所以,时常在新闻媒体中听到有人偷税漏税的报道,把税收这片天空给污染了。假设一下,如果大家和他们一样,国家没有税收会怎样?也许你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是你的儿女无法正常入学,因为政府没有钱来支持学校的财政,学校就会被迫被关闭,儿女将无法入学无法接受教育,无法挣钱养家。如果没有税收,政府没有钱投入,道路会年久失修,犯罪横行,国家安宁没有保障等等。社会将混乱不堪,人民不得安定。可见没有税收是多么可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权利,以国家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税款。如果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税务机关就要追缴税款、滞纳金,依法处以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在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所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应该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依法纳税,更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税收收入,只有更多的税收收入才能有强大的财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税收“这个名词也走进每个人的心中,“纳税光荣,偷税犯法”已成为人民的共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的纳税人,为了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把税收装在心中,让税收这片天空更加纯净、美好。
第四篇:对税收数据管理的几点认识
关于税收数据管理的几点基本认识
税收数据在税收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发挥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支撑能力,促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深化的关键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都将陷于困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专业化,制定严密的涉税信息法律制度,设置专门机构,设置首席情报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等。
税收数据管理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探索数据信息专业化管理路径,必须基于对税收数据管理基本点的把握,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税收征管数据是指由税务机关用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各种数据、信息、情报以及知识等,包括:税务机关各项征管活动形成的内部数据,以及对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有一定作用的外部数据。税收征管数据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托信息技术,按照税收征管数据运行的内在规律,围绕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全过程,形成的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的管理技术、方式、手段,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总和。
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阶段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税收征管信息分析、加工管理,税收征管数据信息的情报化及税收情报交换管理,税收数据信息应用成果的知识管理等。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层面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岗责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口径及标准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保密管理、税收数据应用的技术工具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运维管理等。
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纳税遵从。征管数据管理工作要体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规律性;要充分发挥信息、通讯等技术的支撑作用,与时俱进,逐步引入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数据管理的能力;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
1、数据管理应时刻关注最终目标,而不是过微的关注细节。现在一个纳税人电话号码是7位而不是8位也成了数据差错。
2、数据管理过程中应科学考核,上级机关应关注任何一个微小的考核项目对下的放大影响作用。工作流不能退回,催报操作不能单户进行必须通过催报统计,说这是考核过错都是无稽之谈。
3、税务机关应关注对纳税人数据质量的管理,而不是闭门“苦练内功”。纳税人精心编制的假报表、出口企业离岸公司的关联交易不是靠税务机关分析下自己手头的数据就能看出端倪的(纳税人现在甚至精明到知道将自己的税负做到本行业预警税负指标以上)。
4、加强税务机关的权威性,依法获取第三方数据并入征管数据一起管理。现在的税务机关一年能依法检查几户纳税人的存款账户?我们官对官想获取个社保数据碰一鼻子灰的感受如何?有几个税务局能强制执行?(现在很多人连走一般处罚程序都怕麻烦怕出错被考核)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数据质量管理来讲,用“细节决定成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并不为过,数据质量管理关注的恰恰是细节,这些细节甚至可以是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果说这个也无所谓,那个也可以容忍,那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记住哪些可以错?如果规定了哪些可以错,那为什么还要去做?每一个字段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谈数据质量管理之前,请首先尊重数据的价值。
2、纳税人编造虚假的计税依据并不属于数据管理的范畴,纳税人想申报1录成了10,那是数据问题;纳税人应该录1却故意录10,那是遵从问题;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都是数据管理的范畴,数据管理不能无限拓展。
第五篇:税收检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税收检查结课论文
摘要:税收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顽症,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本文对税收流失的概念、形式、现状和产生税收流失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的初步措施。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政策;财政收入
前 言
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这里所说的各类税收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
1.偷税。2.逃税。3.漏税。4.骗税。5.抗税。6.欠税。7.避税。8.非法的、任意的税收优惠和减免。9.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18.1%,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2004年,全国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4万余户,查补总收入为369亿元,若按50%的查补率乐观估计,税收流失也在300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测算,我国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匡算,2004年,我国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约为3696亿元。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税收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 1
我国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多种面: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失。
(二)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改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1.法律体系内部存在重大缺陷。现行税法形式体系不完善,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2.现行税法立法档次太低,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3.现行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操作性较差。如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规定等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操作难度都相当大。同时,税务机关的执法独立性较差,《征管法》虽然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由于需要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些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使偷逃税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税收流失。
(三)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是产生税收流失的体制因素。
1.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征管质量不高。1997年以来,虽然逐步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但从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出现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内部岗位职责不清,管理任务不明,淡化了税收征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重点稽查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造成了税收流失。
2.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拥有现代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税务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但纵观税务干部队伍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一是专业型人才不足。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复杂的税收工作需要,造
2成了税收流失。
3.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近年来,税务系统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国的发展不协调,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同时,由于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使计算机管理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地下经济规模巨大,是税收流失的重要因素。
各种数据和信息表明,目前我国地下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由于地下经济活动几乎完全脱离了税务机关的监控和管理,税收基本处于完全流失的状态。
三、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次,加大税收立法执法透明度。
1.制定颁布《税收基本法》,对税法的定义、原则、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和权力义务、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税务争议、税务中介和代理等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其真正起到税收领域的“母法”的作用。
2.提高现有税法的法律级次,增强税法的法律效力。(1)对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经过修改后较为成熟的就按照法律程序尽快提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使之升格为正式的法律。(2)修订现行税法,以达到税法体系的内外统一。
3.强化税收执法,确立“严管重罚”的治税思想。在严格遵守《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幅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对各类税收流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按税法规定严格加收滞纳金,增加偷逃税者的风险预期和机会成本,减少税收流失。
4.强化税务机关的独立执法权。应考虑建立包括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在内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使税务机关可以进行独立执法,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增强对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的威慑和抑制作用。
(二)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完善增值税,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
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
2.完善个人所得税。
(1)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2)降低名义税率,减少税率档次,简化税制,加强征管。(3)建立
3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三)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建立税收征管新秩序。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纳税的遵从意识,强化公民对税法熟悉程度和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其次,坚决堵塞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严惩虚假错误信息的披露者。再次,要加大税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征收管理水平。最后,要继续完善和推进税收征管改革,改革落后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效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击地下经济。国家应尽快建立打击地下经济活动的有关制度,增强对走私、造假、盗版等破坏性、危害性较大的地下经济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不断压缩地下经济的生存空间,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黄苇町。中国的隐性经济(修订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3]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