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中央、省、市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组织工作会议、干部监督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客观公正评价干部,高度重视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重点工作推进和涉及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考察识别干部。真正选拔使用符合“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要求的政治素质好、1 创新意识强、能打开工作局面、政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干部,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二)建立防范机制,健全制度体系
围绕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监督、干部考核、责任追究 “五个环节”,以四项监督制度为依据,建立健全与四项监督制度相配套的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监督机制、干部选拔任用评价反馈机制、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机制,从根本上有效防范和惩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实现“两个提高”
通过深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实现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对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步骤
(一)调研准备阶段(3月22日至7月22日)
按照辽宁省创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要求,积极申报辽宁省创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认真填报《辽宁省创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申报表》,成立XX县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领导小组,把责任落实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明确责任,量化标准,协同推进。加强创建工作的舆论宣传,在XX电视台、XX信息网、XX组工信息网等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为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营造良好氛围。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了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全县贯彻执行《干 2 部任用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违规违纪用人问题的查处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和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23日至10月31日)
针对我县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运行的情况,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对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及相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单行办法措施,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操作性,保障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干部监督工作健康高效运行。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至12月31日)
1、建全台账,规范管理。对创建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报表等台帐进行分类归档,形成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文书档案。
2、总结提升,形成机制。认真总结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以完善、提炼,巩固创建成效,形成长效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防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1.研究部署。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每年至少研究2次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结合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初稿),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并根据县委组织部提交的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工作实施方案(初稿),3 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年度工作,并就整治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整治成效。
2.宣传发动。下发《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协同推进创建工作。加大创建工作的舆论宣传,在XX电视台、XX信息网、XX组工信息网等媒体宣传报道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监督工作等政策法规及创建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各乡镇和县属各单位采用相应的形式进行宣传,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学习教育。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干部任用条例》、四项监督制度等政策法规和中央、省、市通报的各类典型案例列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主体班次培训、开展专题谈心谈话的重要内容、组工干部的必修课。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专题学习,县委干教委每年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新任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和干部人事纪律专题培训。各党委(党组)要把防止和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作为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开展自查自纠,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县委党校要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作为领导干部主体班次的必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落实讲授人员。县委组织部要不定期组织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学习和干部人事纪律教育。使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和法规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增强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自觉性,自觉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4.干部谈话。坚持干部谈话制度,每年县委及县委组织部与干部进行任前、任中及专题谈话时,把学习贯彻党的干部工作政策法规和执行组织人事纪律作为重要内容,对干部提出严格要求,尤其在廉洁自律、反对和抵制用人上不正之风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
1.健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机制。贯彻落实《2009—2020年XX县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124工程计划”,储备100名左右正科级后备干部,200名左右副科级后备干部,40名左右乡镇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实行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定期集中调整和动态调整相结合,规范程序选任后备干部,使防范用人不正之风关口前移。
2.建立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机制。贯彻落实《中共XX县委关于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办法(试行)》,规范县委书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调整动议权、提名推荐权、组织酝酿权、主持决策权、监督管理权。严格控制干部的调整幅度,除换届调整外,县委每年动议干部不超过4次,每次调整干部控制在县管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15%以内。规范干部选拔的提名主体、提名形式、提名程序和提名责任。扩大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按照不少于拟任职位1:2的比例差额确定考察对象。建立综合考察评价办法,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拓宽干部考察范围,防止考察失真失实。建立县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对任免干部差额酝酿机制。对意见分歧较大且理由充分的,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明确提出否定意见的,县纪委、县检察院否决的拟任人选,不提交县委常委会(全委会)讨 5 论决定。实行县委书记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末位发言制度,对意见分歧较大或有影响任职问题尚未查清的拟任人选,暂缓表决。认真执行县委全委会及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差额投票表决制度、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讨论干部任免回避制度、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责任追究和责任监督制度等干部选拔任用规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3.建立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制定《XX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施方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打破 “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用人观念,建立公正、公开、公平、择优的用人机制,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着力破解“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难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
1.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干部初始提名情况和推荐、测评结果在班子内部公开制度,提拔任用干部时,向社会公开领导班子职数、职位要求和职位空缺情况,将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包括党组织提名、联合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个人自荐情况,向班子所有成员公开,接受班子成员的内部监督。对民主推荐结果、测评以及考察情况和干部任用结果、选人用人严重违规违纪案件查处情况等如实向群众通报,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贯彻落实《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坚持一年一度的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对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年度新提 6 拔任用的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在乡镇党委、县属部门中试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把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不断引向纵深发展。
3.完善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制度。扩大任前考察谈话范围,探索经常性考察与任前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严防干部考察失察失真。贯彻《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内容的通知》精神,扩大公示范围,完善公示内容,在现有公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公示干部个人“工作实绩”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凭实绩用干部。
4.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制度。落实《辽宁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暂行办法》,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为主线,对干部的基本情况、选拔任用各个环节、重要情况进行全程记实,并归入干部选拔任用文书档案,以此作为干部选任监督和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落实《辽宁省党政领导干部考察人选报告个人有关情况试行办法》,提拔副科级以上干部,要求拟提拔人选必须如实向组织申报家庭成员从业、财产收入等有关情况。贯彻《中共红河市委组织部派员列席下一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暂行办法》,邀请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对县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施监督。
5.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制度。认真落实中组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采取召开会议、个别听取意见等方式,就惩治和预防腐败,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 7 公信度等问题,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研究对策,形成干部监督的合力。
6.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部内自查机制。按照《辽宁省委组织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部内自查办法》,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调查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及时纠正、整改,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
(四)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与任用联动机制
1.建立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联动机制。建立以实绩为主兼顾干部学习、廉政评价、民主测评、群众公信度调查在内的干部考核办法,每年进行一次考评,确定一次等次。凡提拔干部,除特殊情况外,人选应从上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干部中提名推荐;考核为称职的,可继续任职;考核为基本称职的应调整岗位;考核为不称职的给予免职。
2.建立县乡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制度。开展县乡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按照省委组织部安排部署,会同国家统计局红河调查队、县统计局做好县乡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力争2011年前完成全县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对公信度满意度低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整顿调整,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五)明确责任,完善追究制度
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界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明确追究方式,严肃追究违规用人和用人 8 失察失误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带病提拔”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提任前已有明显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做好信息上报,加强舆论宣传
1.抓好信息处理。切实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对开展整治工作的重要信息、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的重大案件、网上有关用人问题的重要舆论及处理情况,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报送。
2.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适时向新闻媒体通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及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情况。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反应机制,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选人用人问题,迅速查核,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视情况适时向媒体公布查核结果。关注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评价和报道,对网上散布的选人用人方面的不实信息,及时公布真相,澄清事实,把舆论引向正确的轨道。
五、严明工作纪律,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一)严格遵守选拔任用工作纪律
《干部任用条例》及相关法规明确的若干纪律要求,是选拔任用工作的“高压线”和“禁区”。要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的“十不准”纪律,严格执行中组部防止“带病提拔”的六项要求规定。对超职数配备、突击提干、破格提拔不报批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对违反选拔任用纪律的苗头和行为,要及时提醒、批评、帮助和教育;对严重的违纪行为,要坚决抵制、及时报告、严肃处理,切实防止用人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坚持和完善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
对群众举报反映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根据情况进行立项督查。用人不正之风一经查实,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三)拓宽群众反映渠道,加大对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的查处力度
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和“12380”举报受理工作,开通12380网上举报信箱(邮箱地址:spzzbgjk@163.com),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对举报具体、线索清楚的,要认真抓紧调查处理。二是纪检监察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相互配合,加大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三是把从受理举报、条例检查、巡视、审计等渠道发现的干部有关信息归入监督档案。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委深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组织部,组织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整治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实行整治工作责任制,各负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职责和任务,并按照整治工作总体目标,研究制定整治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坚持召开整治工作协调会议,经常沟通整治工作有关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 10 行职责,严肃查处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协作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三)严格督查,确保实效
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了解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进全县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第二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选贤任能是古来有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主要从“科学标准、完善机制”两个基本来考虑。
一、符合实际选人用人,转变观念
1、事实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选人用人
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任何企业和单位,都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差异,这样就有了岗位差异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从自身根本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按部就班,这样,工作体系就全乱套了。选人用人必须跳出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旧矩,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 选人的方法遵守“三个严格”原则,即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选出来的人要有公信度,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选人要依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六个导向去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要用好的作风的人,去选作风好的人。去选的人,要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确保党性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2、制定科学选人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必须纠正“轻德”、“轻才”两种倾向,用“靠得住”、“有本事”两把尺子来衡量干部。看一个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就要看他是否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要选用那些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实现发展的人,敢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要选用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宏观发展视野的人,绝不能用那种片面追求政绩、一心只想个人升迁、对仕途患得患失、在经济发展目标、举措上目光短浅的人;要选用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并且有本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绝不能用那种专打个人小算盘、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人;要选用那些作风扎实、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花拳绣腿、弄虚作假、欺名盗世,习惯于在领导面前邀功请赏的人;要选用那些勇于正视问题,遇到困难往前站,关键时刻带头上,敢于并善于化解矛盾的人,而不能用那种出现问题“踢皮球”,遇到矛盾绕道走,麻烦事情往上推,关键时刻向后躲的人。
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干部选拔人用中坚持“德”准入制度。准入,指对拟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前期审核,符合要求才批准进入制度。德准入,是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将德的考察作为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符合德的标准,才能进入干部选拔任用的视野。由于德的非物质性,对德进行评价并非易事。应当坚持“四一三”机制。“四”即把握“四个是否标准”: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一”即健全“一个考核小组”,即在纪委、组织部门建立考核小组,共同实施对干部“德”的评价。“三”即全面听取“三方评价”,在对干部德的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当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注重公信度;其次应当听取干部自我评价,注重个人意向;最后,组织上根据日常考核,对干部应当有一个基本评价。二、一个好的工作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证它本身的正常运行
1、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要改进考核考察办法,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把“两考核”与“两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要建立健全干部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考核,把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统筹使用重大资金、谋划实施重大投资项目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实战场所,把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识别干部的必考科目,在工作一线同步考察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执行力,应对困难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强化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配备、重点培养、重点教育和监督,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而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
2、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责统一,规范提名程序,明确提名责任,防止实际存在的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认真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合理划定参与人员范围,科学运用结果。采取多种渠道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前考察为重点,注重从履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综合运用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
3、严肃纪律,加强检查,严格惩戒。首先,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级党委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性调研检查,及时发现、纠正、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违规违纪用人问题查核力度,对线索清晰、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必须组织力量,一查到底,对违规用人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对反映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要立项调查,严肃处理,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要切实加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
用人之道,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过程。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风气好了,风气正了,选人用人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信任。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标准、完善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温润土壤,就会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班子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逐渐磨合,优势互补,相互激发,才能实现工作高效,携手共进,齐心协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篇:黑龙江依安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黑龙江依安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近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在干部选任环节上不断探索创新,充分扩大民主参与渠道,全面落实群众“四权”,坚持阳光操作,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全程监督,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营造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树立了凭发展、看实绩、重公论的选人用人导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一、强化《条例》学习,增强监督意识,严格执行选任制度
1、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条例》学习。我们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把《条例》列为县委中心组必学内容。特别是新一届县委班子组成后,我们更是注重在县级领导和组工人员中开展《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文件法规的学习。县委中心组自2004年以来分七次组织对《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读本进行了专题辅导。目前,在县级干部中我们做到了《条例》读本、学习辅导材料和市委组织部印发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图》人手一份,使县级领导干部人人了解《条例》,增强了县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同时,把学习贯彻《条例》活动在面上扩展。通过下发文件、办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党委主要领导、组织人事干部进行《条例》的业务培训,并利用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条例》知识,通过强化宣传学习教育,切实增强了党政领导干部主动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
2、规范程序,严格按照干部任用工作制度进行操作。为了在工作中更加有效的贯彻执行《条例》,我们着眼于解决干部工作中的随意性问题,对干部选拔任用的15项制度、规定进行了重新规范修订,建立健全了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廉政教育谈话制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操作执行。同时在干部选任过程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一报告两评议”等干部选任监督制度,通过规范和完善各种干部任用监督制度和规定,明确了我县干部选拔任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标准和工作导向,在程序上就受理干部配备意见、提出考察方案、组织民主推荐、实绩考察、酝酿协商、讨论决定、履行任职手续等工作步骤都做出了具体规范,从而构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干部选任和监督制度体系,为选人用人提供了制度保证。
3、把好关口,严格执行职数标准调整配备领导干部。在每次干部调整酝酿之前,我们及时把上级有关领导干部职数、职级配备的标准和要求提供给县委主要领导,并严格按照编制部门确定的领导职数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非领导职数配备要求提出干部调整建议,做到了参谋在前,建议到位,认真把关,确保干部调整不超职级、不超职数。同时,我们严格执行齐组通字[2005]23号文件要求,对干部调整前遇到的十种情况及时向市委组织部进行报批。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全程监督,公平公正选任干部
1、注重工作实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针对以往公选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平时干的好,不如一次考的好;台下三年功不如台上十分钟”的问题,我们将干部选拔过程全程科学量化,实行干部工作业绩单独评定,把选拔总成绩按工作业绩30分、公开测评50分和组织考察20分确定。在对业绩评定上,细化出10项内容,并分别设定不同的分值和评分标准,并根据不同的领导职位调整相应的业绩评定项目,使之素质能力与职位要求更加对应。通过在公开选拔中增加业绩评定内容,使干部的“一贯表现”成为决定能否选拔任用的基础因素,只要业绩好、公选的基础分就高,“业绩积累和公开选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较好地形成了一种“注重平时学习、业绩积累和争先创优”的导向。
2、坚持阳光操作,保证公开选拔公正公平。为增强公选各个环节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的深度,我们一是实行“十公开”,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权。即:选拔职位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程序公开、任职资格条件公开、业绩评定标准公开、业绩评定成绩公开、民主测评成绩公开、考察标准公开、拟任用人选公开和选拔任用结果公开。二是建立综合评委库,保证面试测评的公正性。针对以往评委选择的局限性和容易产生倾向性的实际,通过建立综合评委库和临时选定的方法,做到了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综合评委库由五个层面150人组成,每次测评的综合评委都在测评前随机抽签确定并立即封闭。对评委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职位、确定不同层次的评委群,对有的职位临时增加评委群或外聘评委,让参选人员无法摸清评委的变化,使想拉票者找不到目标,抓不住规律。如在公选学校校长时,既有所在学校教职员工做评委,又有教育方面的专家、县综合评委和学生家长等方面评委组成,测评前两小时分类抽签确定并封闭,有效预防了“拉票”、“串联”的现象。三是健全监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将干部任用工作的每一过程完全置于广泛监督之下,从资格审查到业绩评定、封闭命题、公开测评和组织考察中都聘请纪检部门人员全程进行监督,对公开测评现场进行全程录像,并从干部监督员中聘请社会群众代表和党外人士代表进行现场监督,确保了整个选拔环节的公平公正。
3、严密每个环节,提高干部选任的科学化水平。既把握关键环节,也不疏漏任何细节。一是严把参选人员素质关。把保证参选人员素质的关口前移,参加公选干部首先应是后备干部,后备干部在确定上必须是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核后,参加统一培训并笔试成绩及格。笔试两年考一次,一次管两年。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人员已不再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二是业绩表现实行多级评审。工作业绩严格依据干部档案记载和各种佐证材料进行审核评定。每名参选人员首先对照业绩评分表自行打分;然后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评分;最后由县委评审组审定并公示。三是测评打分实名密封进行。在公开测评评分表上设计密封线,将评分人姓名填写在密封线之内,密封装订,密封统计,发现有显失公平的将与评委本人查验核对,这样既打消了评委怕泄漏所评分数的顾虑,又强化了对评委准确打分的约束。四是竞职演讲与公开答题有机结合。评委既可以通过竞职演讲了解掌握参选人员的经历阅历等基本情况和工作设想,也可以通过现场答题对其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做出准确判断。五是采取分别去掉最高最低分的核分办法。为防止评委存在倾向性打分,对各个层次的评委分别去掉10%(四舍五入)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计算出平均分作为公开测评的最后成绩。
4、充分扩大民主,实现人岗匹配的最佳统一。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群众意愿作为选任干部的主要依据。一是考察成绩依据民意确定。我们将组织考察成绩由民主测评优秀率、民主定向推荐率、谈话推荐率、考察组排序四方面确定。对同一职位的人选由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确保标准一致、口径统一。考察组根据民主测评推荐、个别谈话、实绩分析、调查认证等考察情况,依据群众意见对同一职位考察人选进行排序打分,有效避免了考试代考察。二是充分扩大考察层面。对于确定的差额考察人选,既在本单位全体职工和基层单位中进行测评推荐考察,又在其服务对象和所在社区居民代表中进行测评推荐考察,同时征求执法执纪部门意见,扩大了考察范围,更加体现了民意,避免了考察失真失实问题。三是遵循人岗相适原则择优任用。依据综合排名情况、干部能力特长、群众意愿和岗位需要,综合分析,择优提出最适合人选,通过充分酝酿,常委会差额票决确定。在过去的81个职位选拔中共对3个职位根据入围人选的素质特点和职位要求,将排名第二、但定向推荐票第一的同志确定为最佳适合人选,相应进行了任用,较好地实现了干部品行、学识能力、任职岗位和群众意愿呼声的最佳匹配,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和干部意愿的最佳统一。
为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更好的接受群众监督,我们在去年开展了群众对干部选任机制满意度的测评,在测评中,认为推行新的干部选任机制好的占91%,较好的占6.8%,认为真正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的占97.2%,干部选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体系,干部选任公信度全面提升
我们把建立健全多维监督机制作为防止偏差、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多方位构建监督网络,有效解决了以往干部监督工作信息渠道不畅、力量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一套多维立体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
一是聘请干部监督员,强化日常监督。从执法执纪部门、离退休干部和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了53名政治素质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熟悉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的同志担任干部监督员,县委领导每半年通过例会听取他们的情况反映,及时了解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
二是设立举报箱和公开监督电话,确保信息畅通。向社会公开了干部监督电话和部长电子信箱,与县纪委联合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和对立案查处科级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提供线索,并使之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与举报人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是多方协作,强化与执纪执法部门的合力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超前监督和同步监督作用。每半年与执纪执法机关召开一次座谈会,通过座谈、沟通信息,掌握各种情况,加强协作。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机关每季度向县委组织部通报一次违纪干部情况,我们在考察干部时发现有违纪线索的,也及时转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有效杜绝了查用脱节问题。同时,强化经济责任监督,对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第一经济责任人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对经济责任人调整变动时,严格进行了离任审计,做到先离任并经审计无问题后再履行任职手续,规范了干部从政行为。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干部任用条例》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遵循的首要准则,严格执行干部任用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体系,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重德才、重业绩、重公论、重表现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方式,对选拔任用干部进行全程监督,有效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水平,选人用人公信度得到了全面提高。
第四篇: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中组部相继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呢?下面谈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为先”,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德”必须驭“才”, “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因此,要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不断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只有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方能取信于民。
其次,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使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尊重民意,让民意能够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公正透明,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与知晓率,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形成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让群众参与选拔干部的工作,支持理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而认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第三,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考评机制,同时科学的使用好考核数据和结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使之更加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第四,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群众监督的作用,对已任用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其掌好权、用好权。同时,要用好民主评议结果,每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向各地区、各单位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各地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定,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要按照《责任追究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第五,要严厉查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查处是整治工作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手段。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的追究力度,强化对选人用人权力行使的责任意识。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要把查处拉票行为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畅通干部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及时受理来自各方面的举报。对群众举报的拉票行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坚决有力地查处。对在民主推荐中拉票并被查实的,不得作为被推荐人选;已列为考察对象的,取消其资格;已经任命提拔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决不让搞不正之风的人得逞。对那些私心杂念严重、搞团团伙伙、参与拉票的干部,决不能提拔重用。要严厉惩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五篇: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对于我们贯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解决“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谈到本届省委主要做好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培训干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海南改革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省委明确要求,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从某种意义来说,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海南发展的未来。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是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观点,也是衡量工作尺度。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组织。这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的人选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的十三大修订党章,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此后差额比例特别是差额考察和差额选举比例不断扩大,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 围也适当扩大。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考察实绩是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政绩观,用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要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辩证统一起来,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状况,看发展是否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从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负责等来考察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这是向社会树立一面什么样的用人旗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