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研究
摘 要 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特(i)型供电企业,主要负责达州境内电网规划、运营管理和电力供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州供电公司对内部审计及其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达州供电公司内审成果运用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结合工作实践,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方法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监督和服务并重的工作宗旨,围绕“审而要纠、审而要改、审而要用”的原则,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审计转型和创新要求,逐步完善企业内审机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推进审计成果运用和方法创新,建立常态跟踪纠错机制,完善内控机制,促进管理挖潜增效。
关键词 审计成果 综合运用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意义
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实现审计成果价值的重要体现,审计成果其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满足高层使用者需求的必然举措;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运用好审计成果,发挥其自身及使用价值,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内涵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含义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指将某一时间段审计成果按照设定的属性分类进行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的整合,通过综合归纳、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动态的对企业宏观管理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运用在专业管理、风险防控及辅助决策、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过程。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其核心特征;“属性分类,综合分析”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管理,趋势评估”是其重要特征;“风险预警,辅助决策”是其突出特征。
(三)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第一,审计成果运用定期反馈原则;第二,审计成果定期综合分析原则;第三,审计成果督促报告原则;第四,推行审计谈话制度原则。
三、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综合运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市供电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虽然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内审工作,但基层部分管理者不重视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基层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其审计报告独立发挥作用、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内审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
1.内审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内审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需要以必要的内审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达州供电公司内审现状是内审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超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2.对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离国网公司、省公司对“依法治企”零容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内审技术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内审质量的提高和内审治理和增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内审人员对审计成果“点对点”的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由点及面”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功能,影响了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效率。
(三)内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达州供电公司内审依然以财务收支、工程审计为主,还进行部分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少量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却很少涉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领域。内审范围局限主要表现在内审类型单一和内审层次不高两个方面。面对国网公司“依法治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审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1.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审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职能上,同时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认识也不到位。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2.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尽管达州供电公司对审计成果转化、后续审计有具体规定,但是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十分到位,最终导致部分内审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审计成果利用和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达州供电公司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可采取的措施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方式
1.多举措并施,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采取建立整改问题跟踪监督台账,责任追究制度,内审成果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等方式,加大整改落实力度,促进内审成果运用。2.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增加内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审计信息资源,要提高利用效率,决不能囫囵吞枣,要按问题的类型、按涉及范围、按风险影响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类审计信息进行必要、有效的整合。3.因地制宜,重视反馈方式的选择。计信息合适的反馈方式选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突出审计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重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途径。一方面,以内控建设为主线,突出内控监督重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适时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目标责任审计,尝试开展非现场审计,注重审计时效。5.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审计成果共享。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流程
1.审计项目结束后,根据上级部门、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发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书,拟定审计谈话内容,明确被审单位责任以及整改事项、整改要求。2.进行审计谈话,审计谈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负的经济责任,存在问题的性质,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他需要解释、交流、共同研究的问题以及审计谈话对象对审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初步整改情况。3.谈话结束后,以审计分析报告或《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跟踪表》的形式,向相关单位反馈,提示风险。4.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及时整改,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被审单位接到正式审计意见书的一个月内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公文形式向审计部反馈。5.开展后续审计,加强考核,实现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监察、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注重强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日常工作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审而不改、查而不纠、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并形成审计整改报告报公司领导。6.定期汇报整改情况,加强审计整改分析。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改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吸取教训,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切实增强执行力,从“制度、流程、内控、责任”等方面,积极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
(一)增强审计部门独立地位及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
(二)正确认识审计成果的价值,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
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是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三是审计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直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
(四)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可以在完成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最具体规定。
(五)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实现审计信息成果共享,注重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建立包括审计案例库、问题库等内容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作者单位为国网达州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王得猛(1978―),男,本科,审计师,从事于财务审计工作。
第二篇: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福建省南靖县审计局 陈妙松
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程度。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拟对我局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纪检监察办案实践,重点围绕如何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审计成果,使其具备更强的时代特征、运用价值和功能,并对如何拓宽审计成果的使用面、时效性进行探讨,让审计成果真正成为宣传审计、发展审计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审计成果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理解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合法的审计活动而取得的直接、预期、有效的最终产品,包括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审计成果可分为微观审计成果和宏观审计成果。微观审计成果通常是指一段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个数、查处违纪违规、收缴财政金额的多少;宏观审计成果是指在微观审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被县委、县政府作为政策、规章、内控制度加以采用,在宏观调控等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审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法律文书和向上级审计机关、本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以及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审计案例等书面材料予以表现。
笔者认为,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如何依法去发现问题、收集证据,确保所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证据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组织人事等执纪执法部门所使用;二是从加强宏观调控的角度,通过对审计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即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让更多有价值的审计资料与信息能够被党委、政府、检察机关、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系统内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等使用者广泛运用。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审计业务实践,发现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习惯于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记录,忽视收集相关的书证和制作调查、询问笔录;二是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或经验,习惯平铺直叙,忽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三是在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上,重视对被审单位违反财经法律法
规行为的经济处罚,轻视对相关责任人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忽视对被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党政纪或法律责任的追究;四是注重完成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书、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写出审计报告或审计调查报告,忽视审计信息的撰写。同时也发现,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项目后,未能开展审计公告之类的活动,审计结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碍于情面。县级审计部门监督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同级的政府部门,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内审,受此审计体制的制约,如果县级审计部门以揭露被审单位问题为主,就好像是在揭露这些行政长官的疤痕,难免会受到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会碍于情面,从“家丑不外扬”或“保密”的角度的考虑,不敢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具有审计成果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得到审计服务,造成审计者和需求者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不对称, 使得审计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果资源。
二是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有的项目如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年年老一套,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该纠正
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报告的模式相同,只是换换数字而已;受审计人员防范意识不高的影响,有的项目在发现问题后,仅凭工作经验,做做审计底稿,让被审单位相关人员在工作底稿上签个名了事,忽视了对原始凭证的提取,给违规违纪违法者留下了篡改凭证,逃避追究的机会。凡此种种,都会减少或失去审计结果的作用。
三是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除审计机关自身的问题外,也与同级相关部门之间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到位有关。县级审计机关与当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受到限制,如经济责任审计仍实行先离后审,审计结论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发挥参考作用。县级审计机关未能按规定向市级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报告等法律文书,市级审计机关也未能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检查,使得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活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公开和运用。
四是调研分析力度不够。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很少进行总结,审计回访结束后就进行装订,案卷进入了档案室被束之高阁,本来应该作为经验的东西没有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作为经验交流材料或审计案例;或是总结分析一下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安排项目时的目标是否达到,应该吸
取哪些教训等。作为机关内部或审计系统内部都没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审计信息资源。
三、县级审计机关深度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对策
针对笔者所发现的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成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着眼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现了某个问题,这仅仅是工作成绩,工作成绩要转化为能被使用者所使用,才能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审计质量的问题。
1、依法取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取证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证据是否齐全,这与纪检监察等办案部门的程序要求是一致的。在这里,笔者想先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问题。
去年底,审计组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土楼投资建设开展了专项的审计调查。调查中发现,下田村主任利用职便,将土楼专项资金25万多元分次借给个人中标的挡土墙工程承建者。审计人员对此依法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取得了借条、招投标会议记录等能够证明这一审计事项的原
始资料复印件,并对借条的背书进行复印,加以固定。审计调查结束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问题移送县纪检监察局调查处理。今年初,县纪委监察局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后发现,25万多元的借条都有村两委的签名,村委会会议记录也有集体研究同意借款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到该村主任挪用“专项资金25万多元”这一审计成果能否被纪委监察局运用的问题,还涉及到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质量风险问题。对此,审计人员与县纪委监察局办案人员密切配合,通过比对借条原件与复印件的背书,证明村两委的签名是在审计组搜集、取得借条的原始资料后补上的,从而揭露了村主任案发后串供、造假应对检查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计工作在取证方面的质量,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现场审计只是一个收集原始材料和半成品的过程,审计人员想要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得到优质产品,即形成优质的审计报告,就必须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进行科学分析和再加工。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处理和对被审单位所发表的评价意见。
所谓的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审计机关是否完成审计目标的重要标志。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机关的形象和权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的审计工作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受自身综合能力的制约,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往往会以被审计单位总结用作审计评价,造成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评价与结果矛盾。审计评价与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或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有的审计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查出的问题部分则出现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隐瞒财政收入、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等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显而易见,审计评价情况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二是评价靠主观推断。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
三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也就是不管什么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如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
审计人员想要克服上述这些不足,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除要提高认识,增强素质,谨慎用词以外,还应着重把握好发下几个问题:
一是评价的范围要合理界定。一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性作出评价;二要对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三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四要对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五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作出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
项、法规依据不充分或问题难以定性的事项不予作出评价。
二是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公正。在具体评价时,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全面看待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建议要建立在审计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防止以偏概全,对审计未涉及或虽涉及但未取得充分证据的事项、政策界定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三是历史性原则,认定责任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原因,查找具体根源。
三是评价的依据要充分可靠。一要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工作总结;二要以审计监督范围内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指标为评价事实对象,不能评价不在范围内、不相关的经济指标,评价时引用的法规要适当,经得起事实检验,不能自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和标准的不予评价。
3、正确处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处理处罚权是审计机关享有的重要权限之一,审计处理处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定性之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一是认真遵守行政执法原则。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提请主管机关决定的原则,选择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定作为处理处罚的依据。
二是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因此,审计处罚依据原则上应适用规章以上层次的法规。
三是适用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审计处理处罚应在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即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实施处理处罚,对非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原则上不得依据有关的法规直接实施审计处理处罚。
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违规行为,除享有处理处罚权之外,还具有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的权限。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涉及犯罪犯罪事项、应当给与行政处分事项以及其他需要有关部门处理的事项,审计机关应依法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书,建议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创新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形式
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个无障碍的信息传输网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应是审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保密”思想的束缚,只要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大胆地公开,使政府和具有知情权的社会各界以及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行为真正“阳光”,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流通的制度建设,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借鉴审计署的做法,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初期可以选择试点项目实行结果公告,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保障审计部门如实传播审计信息。比如先选择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在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布,让当地领导和公众的了解。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比如说在当地电视台开辟审计视点专栏,随时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情况和相关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调查结果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了解审计。
四是突破传统观点,创新思维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公开、透明披露审计成果,将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办公系统公告审计结果,宣传被审计单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使各被审计单位相互学习,取长
补短。
五是创新审计成果的形式,使之更便于信息传播,更便于社会接受和应用。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在做好审计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和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创新以下几种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形式:①实行审计项目单项专报制度。针对审计业务文书篇幅长,专业性强,不便于领导阅读的不足,可以规定每个审计项目在出具审计法律文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后,形成一份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的审计专报,及时呈报县政府。②通过审计要情及时报送审计的重要信息。针对审计所接触的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信息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及时编撰审计要情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这种做法同样可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③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的深加工后,使专报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
(三)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机制
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由参考作用转变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拟任、交流、惩处、诫免、提拔管理干部的依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治理上的警示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保护干部。
(四)加强系统内部联系,拓宽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途径
目前,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运用上表现得极其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先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一是审计项目终结后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了摸索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审计机
关之间、局内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三是培训部门应加强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使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充分利用。
第三篇: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案例介绍——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
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
B公司属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
1、审计证据一:
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
B公司
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
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
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
关注2:
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4、审计证据四:
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查验:
B公司车间的生产部每天都会编制《生产进度表》,以便即时掌握生产进度等相关信息。《生产进度表》是从某合约项下的货号投料生产起开始记录,直至产品完工后就不再纳入记录范围。该表主要记录以下信息:a、合约号;b、货号;c、计划套数(即合约约定的套数);d、分解件数(即按合约约定分解的件数,如夹克、衬衫和裤子组成一套,就分解为3件);e、累计落机件数(已成形产品,但尚未验收的件数);f、送检件数(送相关质检机构验收的产品件数)。
为了了解该公司在产品实际状态,已获取了生产部提供的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对比合约01、合约02项下期末产成品各货号,我们发现:
判断结论:
(1)该表显示期末产成品中货号X1、货号X5、货号X6、货号X7和货号X8五个货号在期末仍在车间生产,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期末产成品金额中。
(2)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未记录生产情况的货号X2、货号X3、货号X4等三个货号是否完工无法进行判断。因为可能有两种情况:a、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之前就已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合格;b、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时根本就还没投料生产。
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表》又加深了该产成品真实性的疑问。
5、审计证据五:
期末产成品实地盘点
我们于06年1月5日对B公司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当盘点到产成品时,B公司称其产成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及在A市印花厂印花,因此根本就无法进行现场盘点。
根据B公司提供的盘点清单上列示如下:
货号
数量(件)
存放地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货号X24,280货号X21,344货号X137,302货号X13,046货号X348,870货号X526,993货号X517,086货号X6567货号X6506货号X77,589货号X46,240货号X81,143小计
154,966
盘点后,我们要求实物所在的检品公司C检品公司出具相关证明,随后B公司提供由C
注意:该证明误将B公司盘点时原称的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成品包含其中。为此,向B公司提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盘点表上注明的“A市印花”是专指需要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品,但实物当时也进检品公司检品了。一再强调实物肯定是在C检品公司,而且时点数在05年12月31日之前。
随后,我们到C检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主要信息如下:(1)B公司是C检品公司的大客户,平时来往频繁,且关系融洽。
(2)B公司的外销产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后直接从该公司发运至海外。(C检品公司是某国独资企业,专作服装检品,而且每件都进行检品)
(3)检品是出口发运的最后一关,如果成衣需要外加工进行印花,要等印花等外加
工完毕后才送检品公司。
(4)上述货号的确存在06年以后入库检品的情况,但是C检品公司由于与客户平时检品进出量大,而且平时记录不显示货号,只显示委托检品的单位名称及数量。如果逐一详细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大。在我们要求下,当时对06年入库检品清单进行逐天统计,发现上述货号在06年入库检品情况如下:
在对C检品公司实地调查后,B公司又辩称06年送检品公司的产成品实际在05年底已完成,只不过未送往检品公司而已。
判断结论:
(1)期末产成品实物无法进行盘点,即无法取得该产成品实物状态的直接证据,但从替代程序上来看,C检品公司证明也漏洞百出。
(2)从C检品公司处了解的情况来看,检品是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进行的。印证存放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成衣不能算作完工产品。
(3)B公司的多次辩解自相矛盾。因为既然成衣已完工,实物为何不在B公司,而之前解释说在A市印花,既然在A市印花,就不应该说是完工产品。总之,难以自圆其说。
6、审计证据六:
判断结论: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均大大超过其销售单价,难道B公司会做亏本买卖?对产成品真实性疑虑进一步加深了。
7、审计证据七:
合约0
1判断结论:通常情况下,生产企业实际生产产品数量应该比合约上约定的数量要多,以备不合格的检品出现,但是,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实际完工数量与合约上约定的数量却是一致的。这一现象是有违常理的。
根据上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我们的初步判断是:
1、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中部分产品已经完工,但并非是全部。
2、即使是完工的产成品,其金额应该是体现在生产成本的余额中。理由是:
(1)生产成本-合约01、合约02未出现结转至产成品及销售成本的情况。(2)B公司1-11月份生产成本结转产成品的标准是产品完工并已出运至境外。因此,外销产品应该待检品合格后,才算合约履行完毕,否则将会形成后续的返修成本。
3、由此判断,目前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5,248,727.07元是一女二嫁,应该是当年各月已销售但未结转的成本,应该全额调整入产品销售成本。
目前,初步调整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5,248,727.07 贷:库存商品(产成品)5,248,727.07 B公司最终确认了上述调整事项。
第四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
【摘要】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各子公司、下属二级单位或职能部门行政负责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综合反映及评价,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审计成果对企业干部管理、合规运营、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监督和指导意义。【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特点;审计成果运用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各子公司或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审计的形式主要有离任审计,即主要负责人因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晋升、辞职、退休,或者被免职、辞退和开除等原因离开所任职岗位接受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或超过一定年限继续担任该单位领导职务即在任中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统称为任期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是审计部门接受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工作,对各子公司或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和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审计,然后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其业绩进行鉴证和评价,它不仅是对被审计对象的考核、任用、晋升、离任及衡量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保证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从源头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保障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1、为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审计报告是审 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对象任期经营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能够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它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主要涉及到被审计对象个人。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经营情况,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为所在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审计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对少数被审计对象而言,可能存在着以权谋私,违规违纪的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没有反映出来,不仅会给国家、企业造成损失,而且将会形成潜在的审计风险。因此应对被审计对象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要管理措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经营效益、业务营销、职工队伍建设和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审核。在现场审计中,可通过调阅有关资料,如被审单位行政工作报告、内部控制制度、重要事项会议记录、员工工资发放表及结余情况、公司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奖惩文件资料等,结合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及个人的述职报告,从总体上有重点地获取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审计内容是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要对离任者或任职者负责,查清其任期内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任期内担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履行情况,各盈亏及其累计盈亏情况,国有资产保 值增值情况,任期内有无失职、渎职、侵占国有资产、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要给离任者或任职者一个明确结论。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家底,核实盈亏,给接任者一本明白账,让接任者放心。审计中要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性质及严重程度等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数据和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和缩小问题。
3、反映被审计对象在单位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审计人员进入被审计单位后,首先要了解其业务流程,分析其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要求,并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业务控制流程,审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问题;通过观察材料仓库进出货物,审查是否存在登记不及时、手续不完备、职责分工不明的问题;通过费用报销审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报销问题;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应收账、现金账、银行账等账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审查内部会计业务管理上是否存在重大漏洞。通过核对大额资金支出去向、用途及原材料购进、入库情况,对往来账目进行清理,对重大疑点进行外调,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在单位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从而取得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
4、审计评价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结合生产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有关部门考核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 正的原则,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结合,成绩与问题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以数据来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定量分析评价的多、定性分析评价的少。对子公司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任期单位绩效指标如经营利润、应收账款、不良资产占比等指标与任期初的数字加以对比,视其是否增长以及增长的幅度来说明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和不足。通过对指标数字的分析,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经营环境,分清主、客观因素,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成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的可靠可信的依据,丰富了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便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具体来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考察干部重要材料,避免或减少了组织在用人上的失察和失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者对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公司经营方针、内部管理规定、制度贯彻得如何,经济决策能力如何,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如何,经营实绩和廉洁自律情况如何。(1)审计结果来源于大量的客观经济活动事实。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查阅债权债务资料,盘点检查实物资产,结合行政报告、重要会议纪要以及与职工代表座谈等综合分析,相互应证客观经营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点是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性揭示,这种揭示有大量的、客观可靠的经济活动事实为依据。基于上述来源,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的结果是具体客观、说服力强的经济责任数据、经济责任结论和经济责任评价,是干部管理部门正确、科学地考察干部,任用干部所不可缺少的。(2)审计结果来源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书面载体。通过对审计对象任期内遵纪守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对外投资决策及管理能力等情况多方面进行检查核实,然后综合、分析,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公正、具体、说服力强的评价。通过客观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予以褒扬,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予以揭露、曝光和惩处。
组织部门对于准备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在考察过程中,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于干部的调整任免,是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第一手材料。近年来,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涉及经济领域的案件,情况复杂、隐蔽性强,发现和揭露的难度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主动发现案件线索,为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拓宽办案渠道,促进办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把审计监督机制引入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制度,把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损失作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之一,对通过审计查实,确属领导干部负有责任的,要坚决依据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依据。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发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能够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展成为违法违纪案件,可以总结出在哪些环节上、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样的问题上领导干部容易犯错误,防患于未然,可以发现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评价材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引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和经营行为。用大量具体的审计事实来为大胆改革、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辩明是非,撑腰说话。对那些弄虚作假,投机经营,钻改革空子的领导干部,同样用具体客观的审计事实予以揭露,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廉政规定建议进行处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于正确使用干部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任免提供了依据,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关口。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对领导干部教育、任用、监督和奖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张建坤《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开发与利用》《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年5期第20页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监察审计部——尹红旗
第五篇: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审计整改是指通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改正,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建议,达到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目的的活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整改愈来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省审计机关“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五年行动计划活动开展以来,蚌埠市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强化整改责任、加强督查督办、完善相关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整改力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审计整改工作增强了被审计单位财经法纪意识,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针对部分单位和部门在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建议方面重视不足,一些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在少数部门和单位屡查屡犯,一定程度上给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不良影响的实际情况,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就审计整改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市委书记陈启涛在听取审计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严格审计执法,必须切实抓好审计整改,审计整改应该成为我们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及时发现问题仅仅是审计工作的第一步,督促整改、杜绝问题再次发生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通过审计结果运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把问题解决好,遏制某些问题反复发生,这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要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做到专人负责,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审计决定都能落到实处,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听取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报告后,都及时形成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人大主任会议多次听取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汇报,从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高度提出要求;近两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都亲自过问,多次主持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强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提高对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整改到位,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各审计整改责任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绝大多数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内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及时报送审计整改报告。
(二)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才能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市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市审计局共同研究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保证了审计整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市人大财经委及时将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定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的时限;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出审计整改通知和督办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限期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问题未整改的原因和责任,以及继续整改的主要措施和整改时限;市审计局及时督促指导审计整改工作,将各单位的整改情况汇总后向政府汇报,经政府同意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报告。上述措施有效加大了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提高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促进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保证了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督查,确保成效
为使审计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由市政府秘书长牵头,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与各部门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加大了督查力度;市审计局综合法规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部审计整改工作,相关审计业务科室项目组长(主审)负责督促指导,跟踪审计整改情况,确保了审计整改的有序进行和富有成效。多数被审计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时报送审计整改情况报告,部分单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就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整改。但也有少数单位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整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及时启动督办机制,利用政府和人大的力量推动审计整改。如2008年相关部门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截留应上交财政资金等问题迟迟不予整改,在审计部门多次督促无进展的情况下,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府目标办及时督办协调,约见两个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指出其态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帮助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方法和措施,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四)完善制度,规范整改
为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蚌埠市在审计整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完善制度,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2007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若干规定》,要求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以及有关专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整改情况应作为市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和政府目标考核的内容。同时明确由市人民政府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决议或审议意见情况,及时掌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并在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后4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书面报市人民政府,并抄报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9月市政府转发了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是建立三级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综合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本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二是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税务、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三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四是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
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的整改制度,为审计整改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保证。通过上述制度建设,蚌埠市审计整改工作已初步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宣传,扩大效果
一是通过审计信息、政务公开网站等载体及时宣传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营造良好的整改氛围;二是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通报审计整改情况,表扬整改措施有力,进度快、效果好的单位,鞭策整改落后单位;三是借助新闻媒体,在公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同时,一并公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2006年以来,我局连续5年在《蚌埠日报》公告了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彩票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社会反响强烈。
二、主要成效
2006-2010年,蚌埠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发现的问题整改110个,纠正违规违纪金额12.7亿元,促进财政等部门制定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40多项,进一步规范了我市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了经济秩序,严肃了财经纪律,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审计整改促进财政增加收入6.2亿元
5年来,通过审计整改增加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清收土地出让金5.3亿元,清收漏征漏缴税款2230万元,其他非税收入入库近1亿元。
(二)审计整改促进了财政、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促进财政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市财政部门根据审计建议,不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了预算编制、非税收入管理、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采购等多项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财政管理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政府制定的《蚌埠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蚌埠市清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实施方案》、《市本级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确定了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基本原则和程序,为从源头上根治一些屡审屡犯顽疾提供制度保证。5年来,促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资金3.5亿元,促进财政部门及时下拨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税收征管的进一步加强。市地税局近年来积极整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征管方法,促进地方税收快速增长。5年来清收审计发现的漏征税款1600多万元。今年5月份以来,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市地税局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地方税漏征漏管户专项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普通发票专项检查的通知》等加强税收征管的意见和办法,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的税收管理新体系,并组织力量对税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清查,全市共清理出地方税漏征漏管户2048户,其中1280户已补办了税务登记并补缴了相关税金。
(三)审计整改促进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
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市近5年对土地出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5次审计或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区政府积极清收欠缴的土地出让金,并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制定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转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2007年,蚌埠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由多头分散管理改为“全部缴入市级国库、收支两条线管理”;2010年3月,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土地出让金分层级、分类别划拨使用的细则内容,使得管理体制日臻完善。2010年7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区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管理的意见》,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监管,2010年8月,经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市政府又下发了《蚌埠市关于深入贯彻〈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办法。
(四)审计整改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
5年来,被审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2006年市公安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及其他收入账户工作的通知》等11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所属单位坚决制止无依据收费,所有收入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并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2007年,市卫生局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各单位收入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管理规定;市环保局规范了污染治理项目预算编制;市房管局制定了《蚌埠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细则》;市粮食局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及粮食收储工作。2008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针对保险基金征缴中的问题,采取缴费基数“五险合一”和单位及个人缴费基数分开申报等办法,防止出现新的欠费等问题,并联合市财政局、地税局、监察局、审计局等7部门制定了《蚌埠市社会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专项治理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2009年禹会区区委、区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建议,制定了在全区加强管理的11项制度、办法。相关单位还根据审计建议,加强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认真清理往来账务。有效促进各单位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五)审计整改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依法行政
5年来,审计纠正行政事业单位无依据收费问题500多万元,全部予以清退或收缴财政,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审计处罚,维护了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如2006年市法院多收取的诉讼费23万元、高新区和新城区无依据收取的定额测定费等216万元全部没收上缴财政。2009年,市规划局清退无依据收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项目规划押金53万元,并将无依据收取的建设单位项目规划评审费12.5万元上缴国库。
(六)审计整改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5年来,我局先后对福利彩票、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费、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民生工程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或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相关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如:2006年,市民政局归还了占用的福利彩票公益金304万元;2007年,市房管局收回被蚌埠房地产集团公司经营使用的物业维修资金969万元,保证了物业维修资金的安全;2008年,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拨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18万元;促进市建委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三项措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2009年,五河县政府出台了《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监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审计调查发现的市区132户不符合条件的住户隐瞒住房真实情况骗取廉租房补贴问题,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审核发放工作的通知》,完善了廉租房补贴的发放和管理;2010年,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蚌埠市医疗废物中心工程和淮上区承建大板楼危房改造配建廉租房项目地方配套资金3450万元未到位问题,目前已全部落实资金来源并拨入建设单位账户;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做好优抚对象年检及抚恤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优抚对象有关经费发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优抚对象的档案管理,建立了年检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防止虚报冒领专项资金问题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
(一)审计整改面临的问题
5年来,我市审计整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体会有:提高认识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关键,工作机制是保证,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是根本。审计整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审计整改工作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一是部分单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改问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三是由于制度、机制、利益等原因,收入支出超预算、未实行政府采购等不可逆问题无法整改,屡查屡犯;四是整改不全面,当前人大、政府主要关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对其他方面的审计整改关注不够。五是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不力的单位尚无有效处理手段,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整改的成效,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二)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路
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方面,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加强审计整改,首先要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重点是提高各相关单位领导的认识,要认真组织《审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构,强化各部门责任。审计整改这项系统工程,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的主体、本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指导是审计整改的直接推手,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上级主管追究问责是审计整改的重要保障。只有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协同运作,审计整改才能及时、有效到位;第三,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制度,在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介披露整改情况,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并运用社会力量督促审计整改。第四,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扩大审计整改覆盖面。在继续抓好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基础上,将其他方面审计发现的问题也纳入审计整改工作范围,使审计整改工作更加全面、规范。第五,收入支出超预算、未实行政府采购等不可逆问题的整改,除对一些主观恶意明显、性质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重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铲除产生问题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根治“屡审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