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健全公路超限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健全公路超限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盟委、行署和盟治超办的领导下,我盟公路治超工作紧紧围绕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百日治超”等专项整治活动为抓手,着力建立健全公路超限治理长效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盟公路超限率严格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4%目标以内。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及体制、机制等原因,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公路治超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治超形势不容乐观。受利益驱使,大部分车主、司机对治超工作抵触情绪严重,并抱有侥幸心理,超限运输。加之没有形成多部门联合管控、联合执法的高压态势,存在黑恶势力、车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带领超限车辆闯卡和绕行情况。由此而引发的威胁、辱骂、殴打、利诱执法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并愈演愈烈。4月份以来,已连续发生多起超限重型货车聚众强行闯卡、围堵检测站及抢砸路政车辆和殴打路政人员的恶性事件。进一步加大治超工作难度的同时,也给路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二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治超站人员配备的要求,每个卸载点至少配备专职路政员27名,实行24小时三班轮换。但是受编制及经费制约,我盟7个治超检测站只有执法人员61人,其中人员最多的灰腾河站17人,最少的一个站3人,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我盟公路里程大幅增长、货运量和运输车辆逐年快速递增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同时,路政执法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客观上削弱了路政执法力量。
三是基础性保障措施不力。盟路政支队为差额事业单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每年拨付工作经费无法维持正常的人员工资。因经费不足,目前只能靠收取路产赔补偿费来维持机构的运行。而且全盟7个治超站的路政员大部分从各工区抽调,工资及编制均不在盟路政支队,部分人员对现工作单位的归属感不强,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易产生懈怠情绪。
当前,随着我盟煤炭等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的快速推进,煤炭运输已占据公路货运量的近80%,并持续增长。在这一时期,全面加强路政管理,严格规范以大型煤炭运输车辆为主的运输行为,促进形成合法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治超工作长效机制,对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点建议
(一)强化全盟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和治超成员单位的职责,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盟治超办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保障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治理超载超限运输车辆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内政字〔2003〕382号)文件要求,由公安部门组织警力,保障治超检测路段交通安全畅通;维护治超检测站点的交通和治安秩序。对于拒检、拒卸、抗法现象,强行冲卡逃逸、绕行检测站、恶意殴打执法人员以及故意破坏治超站点设施行为,严格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加大源头治理力度,规范矿山及物流企业运输行为。建议由盟行署牵头,以即将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为抓手,借助全盟规范矿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超限源头,多部门联合对重点矿区和大型货物集散地进行规范管理。采取签定治理超限监督责任状等形式,要求各矿山企业严格依照国家载重标准为运输车辆装载货物。同时建立健全责任倒查制度,对违规装载的厂矿和物流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杜绝非法超限运输车辆驶出重点矿区和大型货物集散地。
(三)解决路政执法队伍编制和经费问题。建议盟行署根据全盟治超工作实际需求,将路政管理经费缺口部分统一纳入盟级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路政执法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同时配齐路政执法力量,明确其事业专用编制,为路政执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廊坊市紧扣“三大穴位”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对安全生产形势实施有效控制这一主线,着眼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2003年,全市安监队伍工作人员仅256名,面对全市8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任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且人员来自方方面面、熟悉业务的不多。要遏制相关事故发生,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为此,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直面问题不回避,多次组织编办、财政、安监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协调会。2006年,在全市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其它行政或事业单位调剂编制和人员392人,充实到安全生产监管队伍。2007年,又针对县、乡(镇)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县级执法监察队伍“五有三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执法用车、有管理制度;牌子上墙、制度上墙、执法程序上墙)和乡镇安全管理办公室“六有四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检查用车、有管理制度、有固定通讯工具;责任制上墙、牌子上墙、制度上墙、职责上墙)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促使县、乡监管队伍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市、县、乡、村“两级监督、四级管理”的安全
生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平均每千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人员由原来的3人,提高到现在的12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发展重镇监管机构缺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又积极采取措施,相继在廊坊开发区、三河燕郊开发区、霸州胜芳镇、固安县工业园区以及香河县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和家具城分别组建了安全监管分局或监察中队,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要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机制,在政策保障上为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廊坊市围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执法监察、隐患排查等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廊坊市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填补了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行政责任追究问题的“空白”;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着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机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单位、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奖励程序、资金来源和责任追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明确。同时,市委、市政府及市安委会还先后制发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廊坊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 2
文件,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上下功夫,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企业法人向政府、向社会、向本企业职工公开承诺,是消除相关隐患、保障生产经营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以推行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为抓手,相继开展了“双百日承诺”、“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落实年”、“深化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制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全市8636家企事业单位向各级政府进行了安全生产承诺,并建立健全以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及岗位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三项制度”,促进企业兑现自身承诺,履行主体责任。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签订率、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建设覆盖率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率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同时,各级安全生产执法部门每年组织开展承诺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对不履行安全生产承诺的,对应法律法规相应条款,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加快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第三篇:勇于探索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
勇于探索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市卫生局在这里召开全市卫生工作座谈会,总结过去、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未来。这是在举国上下广泛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对今后的各项卫生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构建和谐、安全的就医环境,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其健康权益汇报几点作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勇于探索,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
一、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841家(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7月21日统计数据,不含漏报、瞒报),其中医院46家、妇幼机构8家、卫生院159家、门诊42家、诊所221家、村卫生室1298家、专科防治机构6家、社区服务中心6家、其它55家。
按行政辖区分:市辖88家,占4.8%;县市区辖1753家,占95.2%。按经济性质分:国有全资181家,占9.8%;集体全资1443家,占78.4%;民营医疗机构约217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11.8%。
二、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特别是在打击非法行医方面,连续多年开展“飓风”、“亮剑”、“卫监”等专项行动,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明显提高,医疗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医疗秩序进一步好转,医疗机构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异地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无证行医屡禁不止,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医疗机构缺乏诚信意识,自律意识较差。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民营医疗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如发布虚假广告欺骗病人、打着免费体检的晃子牟取不正当利益;个别性病专科医院没病也会检出病来,而且花费不菲,严重损害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形象。
三、监管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夯实基础、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借鉴外地先进监管经验,扎实推进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做了一些有益的索。
(一)落实四项制度,探索建立监管新模式
一是医疗机构不良执法行为记分制。对医疗机构实施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是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实行累积计分制度,并将医疗机构记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相结合,对于累计记分达到20分的,给予暂缓校验的处理,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同时定期将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和扣分情况向社会公布。
二是违法违规医疗机构法人约谈制。约谈机制是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执法理念,是通过沟通促进当事人迅速有效地整改违规违法行为措施之一。近年来,市卫生监督局由分管领导主持对某某医院、某某皮肤病门诊部、某某保健院等多家严重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了约谈,以触动决策层,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三是实行医疗机构巡查制。在以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原则下,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要求,强化本级及层级稽查力度,勤走动、勤检查,杜绝走马观花式监督;同时一把手亲自挂帅,不定期深入基层开展明查暗访、督查督办,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引导扶持机制。本着依法行政、强化服务的理念,对医疗机构加强引导和扶持,组织送法到医院活动和定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期在依法执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行业自律意识,促进其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严把审验关口,贯彻落实七四新要求
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对新申办和变更的医疗机构的审验工作,严格依据《某某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要求严把审验关口,凡达不到开办医疗机构基本条件的一律不予行政许可。
日常卫生监管理工作中,依法推行“四加强、四统一、四建立、四及时、四规范、四禁止、四做到”等七四行业规范,具体内容如下:
1、四加强。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执业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自身医疗执业管理;加强执业人员医疗卫生知识培训;加强与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
2、四统一。统一在显著位置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统一悬挂医疗机构公示牌;统一悬挂医疗执业相关制度;统一医疗文书格式和书写要求(包括处方、门诊日志、临床病历等)。
3、四建立。建立医疗执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回收处置制度;建立医疗执业档案管理;建立消毒产品、药品等采购索证、入库查验和台帐登记制度。
4、四及时。医疗器械和室内环境要及时清洁消毒;医疗垃圾要及时处置并做好登记;医疗活动档案要及时整理归档;传染病及医疗事故要及时报告并做好登记。
5、四规范。医疗机构名称和牌匾使用要规范;医护人员佩戴标牌要规范;病历、处方等医疗文书使用和管理要规范;消毒剂配制使用、医疗技术操作要规范。
6、四禁止。禁止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禁止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禁止发布违法医疗广告和出具虚假病历等证明文件;禁止开展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活动。
7、四做到。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常性执业监督稽查;做到对到期校验的必须进行现场审查;做到对违法违规行为有案必查;做到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实行执业许可注销。
上述举措,对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端正行风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紧跟上级部署,扎实开展飓风新行动
根据省卫生厅统一部署,我们以打击非法行医为抓手,全力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5月底,按照省厅《关于开展2012年全省打击非法行医“飓风行动”工作的通知》(鄂卫办通[2012]139号)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领下,于规定时间点掀起了打击非法行医的“飓风行动”。通过抓重点、抓要害,脚踏实地整治辖区范围内部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小区死灰复燃或新冒出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无医师执业证书开展诊疗活动的所有黑诊所和黑窝点。
专项行动及时、到位,成效显著,宣传得力,得到了省卫生厅、省卫生监督局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四、两点建议
(一)健全各部门综合治理机制
医疗市场监管特别是打击非法行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打击非法行医联席会议制度,将打击非法行医列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将打击非法行医成效列入地方党政班子实绩考核内容。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整治合力;同时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禁止房主向非法行医者出租房屋,从源头上铲除非法行医赖以生存的土壤;此外,要加强医疗广告监管力度,加大查处刊播非法医疗广告的媒体单位。
(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建设
目前,卫生监督机构正面临监管职能调整,在监督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还必须分流至食药局一部分。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监督网络,确保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以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处置违法违规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局在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离各级领导的要求,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卫生监督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单位理解与支持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不懈努力,扎实做好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继续加大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的就医环境,为促进全市卫生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新佳绩、再做新贡献。
谢谢大家!
二0一二年七月
第四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助推综合执法上档升级 合川区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我委在中共合川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行政这条主线,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导向,以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引智聚力为目标,构建内外协作机制
一是构建农委内部协作机制。在“检打联动”工作中,我委以法制工作机构为桥梁,要求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备案。法制工作机构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当事人,及时提出查处建议,要求执法机构迅速调查处理,避免例行检测与执法抽检“两张皮”。
二是构建农委外部协调机制。我区地处重庆西北部,毗邻四川省武胜县,极易形成监管盲角。为构建疏而不漏的执法网络,在合川辖区内,我委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对跨区域案件,我委扩大片区协查适用区域,案情上报、案情通报不局限于片区协查联席单位,进一步延伸至四川省武胜县、岳池县等周边省市农业部门。
三是构建辖区镇街协管机制。我委对涉及种子、农药、肥料、渔业船舶安全、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事项,与全区30个镇街签订了协管协议,择优选用协管人员140人,协助开展执法监管工作。在涉农纠纷调处上,充分发挥当地镇街协管人员的作用。通过监管领域的合理分流及监管力量的适度引入,委农业执法机构把有限精力投入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
二、以普法宣教为抓手,构建能力建设机制
一是注重提高管理对象法制意识。我委通过举办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全区农资生产经营者1650人、农产品经营企业300多家、渔船船员700多人进行农业法制培训。
二是注重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每年举办法律学习培训班,邀请法律实务专家讲解实务技能,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建立每月逢“十”集中学习日制度,着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三、以监督考核为手段,构建内控外督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监控。针对执法逐个环节,分别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等监督制度24项。农委法制工作机构不定期对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监督抽查,进行半年和年终评比考核,检查结果与评先创先、职务晋升等衔接挂钩。
二是强化外部督察。建立《农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和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作为评委,对农业执法机构的法制宣传信息报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创新等方面逐项打分。对执法机构评分达95分,排位前三名者,评为先进执法单位;低于85分者,在全委公开通报批评,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向我委作书面说明,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并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对执法人员评分达95分以上且排位前六名者,评为优秀执法人员;低于85分者,将取消其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年终奖。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旭 王志高)3月2日,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9个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明确今年工作要求,研究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责任落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加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副省长、省综治委副主任傅自应主持会议,省综治委副主任徐安、孙文德、毛伟明、张新民出席会议。
李小敏指出,省综治委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综治委、领导小组和专项组、成员单位三个层面的定位和作用。综治委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具有综合性,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改变各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组织协调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综合平台;在力量组织上具有整合性,基本整合了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各方面力量;在工作指导上具有聚合性,通过综治委这个综合平台,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各领导小组及专项组作为社会管理各项重点工作的承担者,在推进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制度层面的设计,抓好相关政策的研究,谋好阶段推进的思路,引导重点工作开展;发挥主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责任,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深入进行、取得实效;发挥主攻作用,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攻坚,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成员单位作为综治委、领导小组及专项组工作的基础,要立足自身职能,围绕重点工作,深入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深入抓好落实,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尽到应尽的责任。
李小敏强调,省综治委要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大组织推进力度。要健全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定期会商、情况报告、督促检查和考评奖惩等四项制度建设,形成综治委抓领导小组、专项组和项目牵头部门,领导小组、专项组抓成员单位,项目牵头部门抓协作部门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各项任务逐一落实。要强化项目推动,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60个项目任务,由9个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时序进度、工作目标、项目载体和推进措施,一个一个攻坚克难,确保项目做实、早见成效。要注重典型培育,省综治委要结合省综合试点工作抓好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培育工作,各领导小组和专项组要紧密结合综合试点工作和联系点共建活动抓好专项工作典型经验培育工作,形成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和样板,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形式,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牵头部门主动担当、协作部门主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傅自应要求省综治委各领导小组、专项组和成员单位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做到明确责任抓落实,准确把握各自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职责任务和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增强工作的计划和主动性,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攻坚克难抓落实,紧紧围绕年初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会明确的今年要重点突破的七个方面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合力抓落实,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力量整合,强化检查督办、强化跟进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会上,省综治委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文德、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治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新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缪蒂生、“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邵军、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万闻华、政策法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丁巧仁分别汇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年工作打算,护路护线联防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书面汇报。
肖若海要求,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简化、公开办事程序,制定出台公共服务奖惩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完善各类便民为民服务机制,制定服务标准,推行承诺服务。积极整合服务群众的力量资源,加强群众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建立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机制。要加强督查督办,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专员制度,负责对重点问题和案件实行“点对点”跟踪督查和备案管理。五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将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主要领导政治水平、政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年10月08日06:40 深圳特区报
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1+7”文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本报讯】(记者叶晓滨)深圳将通过3到5年的努力,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9月30日,市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中作用、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社工义工联动等7个配套实施文件。作为我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1+7”文件的制定出台,初步搭建起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为深圳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绘就了蓝图。(下转A2)
市委常委会议强调,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应当带头落实好中央和省的要求,加快推进步伐,力争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上尽快实现突破、探索新鲜经验。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都经历了从志愿性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1+7”文件解决了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要求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并就组织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做出了规定。今后,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将聘用经过国家考试、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文件还规范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位体系和相应的薪酬待遇,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流动机制、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在全市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1+7”文件提出,要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要认真做好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在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对于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则必须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对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离、政事分开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7”文件提出,要按照“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的思路,以“三个一批”的办法分类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即结合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批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造转化为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选择一批现有的民间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整合,使之成为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一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同时,要优化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办法,建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民间组织孵化基地,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推进社会工作,既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又要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发挥义工的协助、参与作用。为此,“1+7”文件提出,推行“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局面。通过向义工组织申请义工和招募新义工等方式,使每一名社工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义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继续在全社会广泛普及义务服务理念,将义工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提升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1+7”文件提出,要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在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社会工作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政府与社会、市与区、社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合力。要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和导向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使公共财政成为社会工作经费的主要来源。
按照“1+7”文件的要求,我市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将在全面规划和制度设计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确保质量。
中国拟2020年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2011年11月08日 1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8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据了解,该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见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据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该意见。
据悉,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意见提出:
--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
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
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
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
第五篇:治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工作新举措
《**进一步加强车辆违法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对治超的新举措:
一是推行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及后续处理相结合的执法模式。从**年*月1日起,我区各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计重收费站将收集、汇总违法超限超载车辆的通行信息,经自治区治超办确认后,通报各相关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进行后续监管和查处的证据。
二是加强对重点货物运输装载源头单位监管工作。*月1日起,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将对**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采取巡查或派驻等方式进行监控管理,对于车辆超限运输行为较为严重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要给予重点巡查,严格控制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出场、出站。对重点货运源头单位违反相关规定,指使、强令车辆驾驶员超限运输货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将责令其改正并依法处罚。
三是强化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后续处理职能。
(1)货运车辆在进行年审时,发现该车辆被**治超办通报存在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又未经处理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将责成车辆运输企业(驾驶员)到路政执法机构依法进行处理;
(2)在进行道路运输企业诚信考核和驾驶员诚信考核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将把车辆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作为考核依据;
(3)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将对存在多次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货运车辆、驾驶员、运输企业按规定相应吊销车辆道路运输证、责令货运车辆驾驶人停止从事营业性运输、停业整顿,情况严重的,吊销运输企业道路运输经营性许可证;
(4)对指使、强令车辆驾驶人违法超限运输货物的货主(托运人或企业)以及运输场站,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将依法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