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调查)发现问题定性归类解释
审计(调查)发现问题定性归类解释
(根据2006年统计报表)
一、预算执行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预算编报不真实:系指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的规定,没有准确、真实地编报各级预算,导致被批准或批复的预算存在虚假项目或事项。
2、违规变更预算:系指政府或财政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预算,或者使经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金额,此外,未经批准动用的预备费的金额也计算在内。
3、预算编制批复不规范:部门未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预算,未按规定批复预算。包括:预算批复不及时、不合规、不全面等。
4、未按规定征收、缴纳预算收入:系指预算收入征缴部门违反规定减免、少征或者应缴未缴预算收入。具体分为:财政、税务、海关等有关征收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减、免、缓征税收以及非税性收入款项;应缴未缴预算收入系指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缴、少缴财政的款项。
5、隐瞒转移截留预算收入:隐瞒、转移系指财政、税务等部门违反国家规定,将预算收入挂“暂存”,存入在国库外设立的过渡性账户,转作预算外的款项;截留预算收入系指采取混淆收入征管范围或入库级次等办法,将上级预算收入缴入本级国库或冲减上级预算收入的款项。
6、政策性税收流失:系指由于地方自行制定的招商引资、1 税收优惠的政策,导致的政策性税收流失的金额。具体包括: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违反规定出台的先征后返的金额;在各种开发区内注册,但在区外经营,享受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税收流失金额。但不包括税收征管部门应缴未缴的税款和纳税义务人偷逃漏的税款。
7、财政收入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国家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在财政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存在虚增或虚减的行为金额。
8、资金滞留闲臵:系指反映财政、税务和预算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及时将预算收入征收入库,或不按规定批复、拨付预算资金的问题,导致人为滞留资金的行为金额或预算资金闲臵的问题金额。
9、财政支出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由于估报决算支出,以拨款数列报基建等原因造成的财政支出核算不实。
10、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11、超预算列支:系指违反预算管理的规定,所列支的金额或项目超过被批准的预算内容。
12、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13、未落实收支两条线和专户管理规定:系指按照有关规定,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费的单位或组织,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涉及的金额;应纳入专户管理各种资金,但未纳入专户管理的资金额。
14、违规采购:系指违反国家关于政府采购规定的行为金额。
15、违规担保:系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进行担保的行为金额。
16、决算草案编报不完整:系指决算草案在编报时,没有将应纳入部门决算的单位、项目和金额等编报完整。
17、预算结余不实:系指决算草案或会计报表所反映的预算结余与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真实的结余情况不符。
18、资产核算不实:系指决算草案或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与部门(单位)所属资产的真实情况不符。
19、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其中决策失误指因立项不准、政策失误、措施不当等造成损失的金额;管理不善指因内控机制不健全、疏于管理等造成损失的金额。
20、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 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21、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二、财政决算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决算编制不规范:系指部门未完全按照编制要求编制的决算,包括:少汇、漏汇所属单位资产,多计、少计收入、支出、结余等。
2、未按规定征收、缴纳财政收入:系指违反规定减免、少征或者应缴未缴的财政收入。
3、隐瞒转移截留财政收入:系指将应收或应纳入预算的财政资金未收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问题。
4、财政收入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国家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在财政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存在虚增或虚减的行为金额。
5、财政支出核算不实:系指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执行单位违反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由于估报决算支出,以拨款数列报基建等原因造成的财政支出核算不实。
6、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7、擅自动用支配国库库款:系指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经营国库业务的银行,未经政府财政部门或者政府财政部门授权的机构同意办理退库,将国库库款挪作他用,不及时收纳、留解预算 收入,或者延压、占压国库库款,将所收税款和其他预算收入存入在国库之外设立的过渡性账户、经费账户和其他账户,不及时将预算拨款划入用款单位账户,占压政府财政部门拨付的预算资金等方式动用库款的行为金额。
8、虚报冒领:系指通过弄虚作假报计划、结算、决算等形式套取、冒领资金的行为。
9、违规办理结算或批复决算:违规办理结算系指财政部门或其他部门违反规定办理财政结算的金额;违规批复决算系指财政部门或其他部门违反规定批复办理财政决算的金额。
10、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11、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2、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三、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改变项目计划和资金用途:系指未按规定的程序报批,擅自改变项目、规模、地点和资金投向等,包括调整项目内容,改变项目的概预算,变更项目设计等涉及的金额。
2、应缴未缴专项资金:系指未按比例或未足额将专项收入上缴专户,以及将专项收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使用的金额。
3、虚报冒领:系指通过弄虚作假报计划、结算、决算等形式套取、冒领资金的行为。
4、违规有偿使用资金:系指违反规定将财政无偿资金作为有偿使用,收取利息、资金占用费等金额。
5、虚列支出:系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拨作支,或将实际未发生的支出列为支出的金额。
6、违规采购:系指违反国家关于政府采购规定的行为金额。
7、资金滞留闲臵:系指反映财政、税务和预算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及时将预算收入征收入库,或不按规定批复、拨付预算资金的问题,导致人为滞留资金的行为金额或预算资金闲臵的问题金额。
8、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系指按国家规定应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而未纳入的金额。
9、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10、配套资金不落实:系指按国家有关要求应配套而未配套的资金。
11、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12、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3、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四、行政事业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应缴未缴预算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国家规定缴纳列入预算管理的各种收入的金额。
2、隐瞒截留收入:系指隐瞒、截留应缴国家或主管部门的各项收入,包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等。
3、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4、虚列支出:系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 拨作支,或将实际未发生的支出列为支出的金额。
5、虚列成本:系指违反国家规定将不应列入成本的支出或费用列入成本的行为金额。
6、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7、未按规定征提基金: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国家规定征收、提取各项基金的金额。
8、未落实收支两条线和专户管理规定:系指按照有关规定,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费的单位或组织,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涉及的金额;应纳入专户管理各种资金,但未纳入专户管理的资金额。
9、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10、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系指违反国家规定,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强制集资摊派、随意对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罚款等违法违纪行为涉及的资金。
11、超标准超计划支出:系指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支出或未按国家规定下达的计划支出的行为金额。
12、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13、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4、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不合规:系指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违反国家规定的金额。
2、资金不落实:系指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和资金不到位的金额。其中配套资金不落实指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工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应该配套,但没有落实或到位的资金。
3、少补偿征地补偿款: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在征用土地时未按国家规定足额计算、支付补偿款,实际支付金额小于国家规定的差额。
4、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5、工程价款不实:系指建设单位以工程价款名义,违规多(少)列的投资完成额以及违规多(少)结算工程款的金额。
6、拖欠工程款: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的结算方式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形成的拖欠金额。
7、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8、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9、挤占建设成本: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把不属于项目建设成本核算范围的事项纳入到项目成本,造成挤占项目建设成本的金额。
10、概预算编报不规范:系指违反建安工程费用项目组成或工程量计算规则,列报和计算不全面和不准确的概预算金额。
11、决算编报不规范:系指建设单位在编报项目年度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时,违反有关规定列报的金额。
12、超计划超标准超规模:系指建设单位超过概(预)算核定的标准和规模,利用项目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部分的投资额。
13、违规收取费用: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具体包括项目设计单位多收取设计费、评估费,项目建设或施工单位在分包和转包中收取的各种管理费,项目监理单位多收取的监理费等。
14、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 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15、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6、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六、金融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开展经营活动的金额。
2、账外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未纳入账(表)内核算的业务涉及的金额。
3、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4、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5、违规购建固定资产:系指各种违规建设、违规购买固定资产的金额。
6、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7、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8、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9、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七、外资运用项目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2、工作量不实:系指违反项目协定等有关规定,较实际完 成项目投资多报或少报工作量折合的资金额。该金额等于多报工作量折合金额绝对值与少报工作量折合金额绝对值之和。
3、倒卖项目物资:系指违反项目协定倒卖项目物资的金额。
4、超计划超标准超规模:系指建设单位超过概(预)算核定的标准和规模,利用项目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部分的投资额。
5、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6、资金不到位不落实:系指外资运用项目资金未按规定落实、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的金额。
7、骗取项目资金:系指项目在申请的过程中,违反国家的规定,弄虚作假,利用不真实的资料和项目签定外资项目协定(合同),骗取资金的行为金额。
8、交付资产不实:系指项目单位在竣工交付资产时,实际资产量折算金额与有关交付资产的财务资料所反映的金额之间差异额的绝对值。
9、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10、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 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1、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八、企业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违规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开展经营活动的金额。、2、账外经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未纳入账(表)内核算的业务涉及的金额。
3、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4、公款私存:系指将单位款项以个人名义存入金融机构的金额。
5、虚报或隐瞒转移收入:虚报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在登录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不真实的财务单证提前确认或重复确认收入;隐瞒转移收入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将实际取得的收入不入账、不确认,或者转移至其他单位或账户。
6、少计或虚列成本费用:少计成本费用系指按照规定应纳入成本费用核算的而实际没有计算的金额;虚列成本费用系指被审计(调查)单位实际没有发生,但列作成本费用项目的金额。
7、少计少缴税费:系指未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应计未计的各种税费和虽然已经计提但未缴纳的各种税费。
8、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9、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10、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九、经济责任审计查出主要问题责任划分
1、主管责任:系指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2、直接责任:系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认定的,经济责任人在任期期间应当负有直接责任的行为金额。这些行为具体包括:直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授 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失职、渎职的行为;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或本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
十、效益审计(调查)查出主要问题
1、问题金额
(1)损失浪费:系指在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中确定的,被审计(调查)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包括金融审计中,移送到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查处的骗取银行贷款的金额。
(2)造成潜在损失的问题
①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截留、挤占并挪作他用的款项。
②账外资产:系指违规金额中,被审计(调查)单位未按规定入账或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金、资产额,其中含私存私放金额。
③资金滞留闲臵:系指反映财政、税务和预算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及时将预算收入征收入库,或不按规定批复、拨付预算资金的问题,导致人为滞留资金的行为金额或预算资金闲臵的问题金额。
④虚报冒领:系指通过弄虚作假报计划、结算、决算等形式套取、冒领资金的行为。
⑤高风险对外投资(担保):系指被审计(调查)对象在对 外投资或担保活动中,风险比较高,会造成潜在损失的投资或担保金额。
2、非金额计量问题
(1)总体可行性研究有重大缺陷: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项目总体可行性研究中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个数。
(2)总体目标不明确或无考核标准: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总体设计目标,或者没有总体考核标准的项目个数。
(3)建设未(按时)达到总体目标:系指截止审计(调查)时,项目建设未达到或未按时达到预期的或批准的总体设计目标的项目个数。
(4)使用(运营)未达到总体设计目标:系指截止审计(调查)时,项目投入使用或运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或批准的总体设计目标的项目个数。
(5)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系指审计(调查)发现的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个数。
(6)虚假立项:系指弄虚作假,以不真实的项目信息骗取立项的个数。
(7)违规立项:系指违反国家关于审批立项规定设立的项目个数。
(8)违规招投标:系指违反国家关于招投标规定的行为次数。(9)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系指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和建设运营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次数或项目数,或者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对环 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个数。
(10)未按规定进行项目结算或竣工决算:系指项目完工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进行项目结算或竣工决算个数和次数。
3、审计发现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系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查出的问题中,有证据表明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被审计(调查)单位或有关单位侵害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利益的金额。具体包括征收不应该征收的费用和多征收费用,未支付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等。例如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款、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少计利息、非法集资,以及挪用扶贫款、救灾救济款、保证金等。
4、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系指通过审计,被审计(调查)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机关的建议或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实际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化解风险所避免的损失。
(市审计局办公室整理)
第二篇:政府投资审计发现问题及定性
一、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经常发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
要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开展建筑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财务收支中的问题
1、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等税金XX万元。
2、未按项目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3、违规用“其他应收款”列收列支。
4、违反规定出借资金XX万元,并导致损失XX万元。
5、挤占挪用项目资金XX万元。
6、无计量清单(或无依据)支付工程款XX万元。
7、违规预付工程款XX万元。
8、违规支付工程款XX万元(或工程款支付手续不合规,支付合同工程外的款项)。
9、未按规定足额预留工程保留金XX万元(如15-20%审计准备金)。
10、未按规定取得工程发票(或发票不符合要求),涉及金额XX万元,导致偷税XX万元。
11、罚款XX万元未冲减成本,长期挂账,其中XX万元发放奖金等。
12、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概算XX万元。
13、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收费XX万元(如标书等)。
14、购买设备XX万元未进行政府采购。
15、建设项目资金XX万元来源不符合有关规定。
16、虚报投资完成、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
17、工程未进行验收就返还保函XX万元。
(二)工程造价中的问题
18、多计工程造价XX万元。
19、多付勘察设计费XX万元。
20、多计项目监理费XX万元。
(三)工程质量中的问题
21、项目质量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标准。
22、项目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失XX万元。
23、部分质量不合格,未进行返工补救。
(三)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24、建设项目未进行开工前审计。
25、未进行招标投标合同金额XX万元。购置设备未进行政府采购。
26、未按规定进行评标、定标,使得不应中标单位中标。
27、低价中标后,违反规定,随意变更单价,或追加工作量。
28、施工单位现场人员(施工、监理)与投标书中的人员不符。
29、未按规定进行交竣工验收。
30、交竣工验收后,现场纠正补做的问题没有完成。
31、擅自变更设计,或上级未及时批复设计变更,影响工程造价的审核。
32、工程资料严重缺失,真实性无法认定。
33、违规委托无资质的设计、监理单位。
34、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建设计划(扩大投资超概算、改变项目)
39、无资质施工队挂靠施工单位承揽工程(转包)
40、不严格履行合同,且肢解工程进行分包XX万元。
41、少交、未交各类保证金、保函XX万元。或收取空头支票作为保证金。
42、违反规定提前退还施工单位履约保函和履约保证金。
43、对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44、征地中违反土地法规的问题。
45、工程项目违反环境法规的问题。
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处罚处分的规定
1.对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的问题,可按下列条款处罚处分。
第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2.对擅自处置罚没财物或赃款赃物、未按规定将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未及时缴入国库、未将非税收入按规定缴入国库、公安税侦和税务机关未将涉税罚没收入按规定缴入国库、未将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缴入国库、国有土地使用收入未按规定缴入国库、违规退库、占用、挪用预算收入或者将预算收入存入过渡性账户、混淆级次,挤占截留预算资金、执收、执罚单位坐支行政性收费或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坐收坐支预算外收入的问题,可按下列条款处分。
三、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3.对擅自减免非税预算收入、将预算内收入转为预算外或将本收入转为下收入和未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问题,可按第三条 处分。
4.对编制预算时,隐瞒、少列预算收入、超越权限调整预算、虚列预算支出和未经批准预算科目之间相互调剂使用的问题,可按第七条 处分。
5.对财政部门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经批复的预算支出未及时拨付给用款单位,国库代理银行延解、占压税款,可按第五条处分。
6.对用款单位违规使用预算资金;虚报、冒领,骗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补贴;挤占、挪用或置换国债专项资金;违规出借财政资金(包括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用公款违规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行政单位支出超范围、超标准;事业单位支出超范围、超标准(除第六条加第十五条);挤占、挪用、违规使用事业费和专项资金,可按第六条和第十五条处分。
7.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处置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未按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合规;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给个人。可按第八条处分。8.企业和个人隐瞒收入;建设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劳保基金。可按第十三条 处分。
9.国家建设项目超计划、超标准、超规模;违反建设程序越权审批,搞“三边工程”(边勘察审批、边设计、边施工);挤占建设项目成本,虚列建设项目支出;挪用国家建设资金;向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未及时转交付使用财产;勘察设计单位超标准收费;施工单位多计工程价款。可按第九条 处分。
四、《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中共党员违反财经法规的处理规定
1、非法占有财物和报销费用(第七十二条)
2、占用公物超过六个月(第七十三条)
3、挥霍浪费公共财产(第七十八条)
4、贪污财物(第八十三条)
5、行贿(包括回扣、手续费等)(第九十三条)
6、挪用公款(第九十四条)
7、非法占有财物(第九十八条)
8、挪用单位资金(第九十九条)
9、挪用财政和专项等资金(第一百条)
10、违规经商办企业(第一百零五条)
11、应缴未缴税款(第一百零七条)
12、违反增值税等发票管理的规定(第一百零八条)
13、隐瞒、截留、坐支、私分财政收入(第一百一十三条)
14、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者补贴(第一百一十四条)
15、不按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拨国家财政经费、资金(第一百一十五条)
16、个人借用公款超过六个月不还(第一百一十六条)
17、公款私存(第一百一十七条)
18、因公接受礼品不上交(第一百一十八条)
19、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第一百一十九条)
20、违规处理查封等物品(第一百二十条)
21、违规提供担保(第一百二十一条)
22、国有资产流失(第一百二十二条)
23、违反“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和资产管理规定:第一百二十三条
24、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25、财务收支与管理中违反会计法规(第一百二十五条)
26、财经方面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第一百二十六条)
27、公务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第一百二十七条)
28、企业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第一百二十八条)
29、立项和严重事故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第一百三十一条)
30、乱收费、乱摊派(第一百三十五条)
五、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
(一)对单位的处理处罚:
1、收缴应当收缴的资金;
2、罚款;
3、要求限期自行纠正;
4、移送工商、税务、银行、财政、计委(物价)等部门进一步查处;
5、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
(二)对个人的处理处罚:
1、收缴应当缴纳的资金;
2、罚款;
3、建议单位或上级部门追究党政责任;
4、移送本单位或上级部门的纪检部门作进一步的查处;
5、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第三篇: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定性说明
一、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形式为:
1.专项资金未按规定单独核算。专项资金是上级部门或同级财政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根据《预算法》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应该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各单位应按照预算项目名称设置明细科目,不能将数个项目混合核算,容易造成项目资金性质不清晰,以及相互挤占、挪用等现象。
2.专项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未做到专款专用。这个实际上就是挤占(是指不经批准,将相似用途的支出列入了该财政资金的用途,主要是费用性质的支出)、挪用(是指不经批准,将财政资金的用途彻底改变用于其他用途,完全违背了该财政资金指标文件所规定的项目或用途,且财政资金已使用完毕或部分使用,账务已作处理,这里主要指的是项目性质的支出)。
3.专项资金与日常经费混淆使用等。主要指在专项资金中开支日常公用经费。
二、应缴未缴税金。主要表现形式为:
1.房租收入未缴纳营业税(5%)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2.个别园区和乡镇在支付个人税收奖励时未按规定代扣个人所得税(20%)。
三、原始票据不合规。主要表现形式为:
1.假发票。两种形式:假发票真内容,如展板、印刷等,多为从个体户获得;假发票假内容,比较难判断。
2.原始票据为 “大三联”或自制收据。有的是购买水果,有的是食堂购买蔬菜等,有的是乡镇或园区管委会发放税收奖励时企业提供的票据(根据规定,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但对于地方性税收奖励没有规定。另外,现在一些企业也要求将一些税收奖励主要是企业班子奖励转入其关联企业,便于发放。)
四、超限额支付现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结算起点为1000元以上的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这个条例是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当时1000元的标准是符合时宜的,与目前的物价指数和经济水平不适应)。但是,很多单位更多的是习惯做法,为了使用方便,也不排除其中有一些不合规的开支。有的单笔现金支出数万元,完全可以使用支票。这种现象在乡镇非常普遍。包括招待费、会议费、食品、礼品、车辆修理、汽油等各种费用。
五、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形式为:
1.购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工程完工不及时办理竣工手续或核算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2.未经财政或国资委部门批准自行处置固定资产。3.购置固定资产未通过政府采购。
六、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多为三年以上债权债务。有上级单位拨入的专项资金,有以前的预算外收入、有应列未列的支出、以及借款等。
七、其他
1.超预算级次拨款:将预算资金直接拨付至无预算拨款关系的单位。如乡镇拨付给垂直管理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经费,拨付给同级相关工作协调单位。
2.往来款列收列支:有的单位将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计入“暂存款”科目长期挂账,然后在这些往来账中列支各项费用;有的单位在年末为了体现收支平衡,将当年实际未支出的经费或专项资金虚列支出后转入“暂存款”科目挂账,然后在其中列支实际支出。
第四篇:暗访调查发现问题方案
关于陕西省2017年扶贫成效暗访
调查发现问题整改方案
火车要快全凭车头带,脱贫攻坚,重在成效。为了踏踏实实,实实在在使党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以全面提高,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使我村全体村民走出贫困,我村就陕西省2017年扶贫成效暗访调查发现的问题做如下整改。
存在问题:基层干部发展产业能力不够。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破旧能力,学习先进经验,由支部书记--陈克杰组织干部一班人,外出调查研究学习,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大胆的工作和创新,明确职责任务围绕扶贫政策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帮扶能力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学习,发挥其自身才能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经济主体实有的成效,来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和任务。
存在问题:产业发展脱贫带动效应不明显。
整改措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学技术,培养和指导,由村委会委员--陈斌牵头负责实施苹果改接换头工作,组织专人培训和指导,逐户检查,保质保量的完成我村400亩苹果改良换种工程。由村监委会主任---陈宏杰负责我村集体经济主体产业带动贫困户,加强技术培训和学习,全面负责主体香菇的种植养殖,每户的香菇责任到人,从种养殖到出菇销售实行管理责任化,充分发挥凝聚村干部和四支队伍的合力。完成2018年我村产业计划和目标任务,以实有的经济效益和可喜成绩推动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昭陵镇南豆芦村委会
2018年6月2日
第五篇: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技巧
一、从异常时间上发现问题
(一)从经济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上发现异常时间。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如果会计凭证上没有反映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或所反映的特定时间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有明显矛盾,就应视为异常时间,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进一步核查。
(二)从时间长短中发现异常时间。在商品购销过程
中,商品的购、销、调、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可以凭借有效单据测算正常的时间,如果发现先后顺序无故颠倒,或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了正常时间,就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异常的地点发现问题
(一)从距离的远近发现异常地点。企业经营过程中,同一商品可以从多渠道,多地点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为节约成本,应就近采购,而舍近求远,或频繁多次倒买倒卖的采购行为,就有拉关系,得回扣,贪污钱财之嫌,应作为异常地点,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商品流向发现异常地点。商品流向决定了购销业务所涉及的地点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地点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无关或相矛盾,电应视为异常地点做进一步调查。
三、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
(一)从数字值的大小变化发现异常数字。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如某企业的管理费每月在—元之间,而本月达到元,这元对这个企业一个月的管理费来讲,就是异常数字,需要作进一步审查,以便弄清疑点。
(二)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异常数字。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应把握经济业务本身应该是正数,还是应该是负数,或者既可以是正数又可能是负数。如资产账户中的固定资产、材料、货币资金等,都应该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便是异常数字,需要进一步详细查明。
(三)从数字的精确度发现异常数字。—般来讲,会计核算的数字比财务汁划的数字要精确。在会计核算数字中,该精确的而没有精确,不该精确的而精确到脱离实际的程度,均是异常数字,需要问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弄个明白。
四、从账户之间异常对应关系发现问题
(一)从资金运动的去向发现异常账户对应关系。资金运动总是有来龙去脉的,商品资金是由货币资金而来的,具体是通过“库存商品”账户反映其来路。在正常情况下,“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对应“银行存款”账户或“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反映商品的减少,在正常情况下,其去向有出售和本单位领用;在特殊情况卜,有库存盘亏、毁损等。因此,与“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相对应账户有“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管理费”、“待处理损失”等账户。查账时发现异常去向,应特别注意,进一步弄清真实情况。
(二)从资金运动的来路发现异常的账户对应关系。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涉及有关资金来源与去向两个方面,如货币资金减少,可能形成商品资金,也可能形成债权,还可能购置固定资产。如果发现非对应关系,应作为异常对应关系加以审查。
(三)从没有原始凭证的应收款、应付款的转账中发现异常账户的对应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单位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应收款、应付款账户作手脚。因此。查账时应特别注意审查那些没有原始凭证的应收款、应付款账户。
此外,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发现问题的侧重点。如: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人员突变,就要查“活”账,从实际的经济活动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去发现线索;再如:被审计单位有账外“账”,就应查清落实账外“账”的来源、形成过程及存在形式,便可发现问题。
《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