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北师大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知能演练轻
松闯关 ”
1.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
2.“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论述出自()
解析:选B。材料论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者是毛泽东,故选B项。
3.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学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份报纸是下列哪个时期的()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文革”期间。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A.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B.制定《义务教育法》 C.发起“希望工程”
D.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1工程”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制定《义务教育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希望工程”是在1989年;“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5.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在当时,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哪些指导方针?(2)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作答;第(2)问要从教育方针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角度概括。
答案:(1)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一、选择题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选A。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教育处于混乱状态。3.“文革”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4.右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减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解析:选D。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导致了D项中现象的出现。
5.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选A。“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 强调与世界接轨。
6.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的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相关的只能是《义务教育法》。
7.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题干强调的是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而④是在“大跃进”时期,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
8.2011年新年伊始,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②③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
材料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中邓小平这段谈话的背景是怎样的?(2)材料1和材料2所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3)据材料1、2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第(1)问从材料1的出处可知,主要从“文革”期间对教育轻视和“文革”结束后在
教育方面的拨乱反正方面归纳。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是共同点,要注意语言的简练。第(3)问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针对“文革”时期,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做法;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2)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被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主要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和师。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第二篇: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五单元 第24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2013年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含解析)第五单元 第2
4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
1.(2012·广州高二检测)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实事求是,这主要是针对()A.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B.“两个凡是”的禁锢 C.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新情况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解析:选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打破这种思想束缚。
2.中共“十三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A.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明确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 D.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选B。中共“十三大”明确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2012·北师大附中月考)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解析:选B。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这对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2012·济宁高二联考)2011年7月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体现了党在新时期()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中国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解析:选C。“三问”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史实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世纪之交,邓小平又对改革作出了哪些重大论断,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充分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意义: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选择题
1.(2012·德州高二模块测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召开了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选C。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2012·合肥一中月考)贯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条主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宗派主义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A、D两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但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选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功。
4.(2012·烟台高二检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D。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借鉴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我党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做出的新探索。
5.(2012·汕头高二检测)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选A。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是()A.三民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2012·南昌高二检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选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学发展观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故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9.(2012·菏泽一中高二月考)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主题发言四: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请解读上述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提示: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诊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形式新颖,所设计的问题情景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首先,要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原话;其次,要明确答题要求,从内容或作用角度回答;再次,联系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简要作答。要联系教材,力求语言准确。
答案:要点举例: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③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一、解析与探究(教材P10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分析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提示: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具体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二、自我测评(教材P104)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概述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提示:(1)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参考本课时[轻巧突破]要点一部分)(2)指导意义: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③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概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又一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它把党的建设同继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如何建设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创造性地回答。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纪之交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21世纪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作了理论上的保证。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提示:主要内容: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②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三篇: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1.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爆发93周年,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武装起义
解析:选B。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下图是1915年5月初出现的一面爱国学生宣传演讲所用的旗帜,他们宣传的主要内容应该不包括().
A.废除“二十一条”
B.归还青岛主权 C.反对帝制 D.惩办卖国贼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关键是对五四运动内容的认识和记忆。通过题干提示,此旗帜应出现于五四运动期间,再结合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可知C项并非当时所提倡的主要话题。
3.五四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是()A.青年学生 B.工人 C.商人 D.小资产阶级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各高校学生首先汇集到天安门广场进行抗议游行。可见,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4.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C.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解析:选A。中国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1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据材料2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中材料1中的“军阀”代表了封建势力。第(2)问从思想倾向、道路途径来回答。
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一、选择题
1.(201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李大钊(1889~1927年)曾说:“(这是)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运动,反抗强权世界”的事件。他所评论的是()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一二·九运动
解析:选B。“学生界”、“反抗强权”等关键词表明,这里指的是五四运动。2.(2012·浙江杭州检测)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深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解析:选A。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3.人们为纪念某次重大历史事件,在其爆发地点修建了一座纪念性建筑(如右图),该纪念性建筑应建于()A.北京 B.济南 C.广州 D.上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读图能力。从图中时间可知此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首先爆发于北京。
4.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这是因为()
A.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 B.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中心地
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当时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D.青岛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而命名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于山东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而青岛主权问题是山东问题的主要内容,故命名为青岛五四广场。5.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2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解析:选D。从图片中拳头上的“劳动”、“学”、“商”和三个狼狈不堪的人物身上的“曹”、“陆”、“章”等文字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既提出了反帝要求,又提出了反封建的要求。6.右面是某君于1919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下列对该漫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颂扬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B.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C.说明“民气一致”达到了“内惩国贼”的效果 D.说明“民气一致”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期间各阶层团结一致、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A、B、C三项表述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收回中国山东的主权,运动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答案为D。
7.(2012·黑龙江大庆月考)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 ③青年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运动具有斗争的坚决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罢课引发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故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成为主力军,且群众性空前,而长期不懈的斗争说明有坚决的斗争性。
8.“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教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A.民主 B.科学 C.爱国 D.自由 解析:选C。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其关键信息在于毋忘此国耻,体现了“爱国”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和义务之条款。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材料2: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
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华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感谢日本驱逐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中国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德国也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材料2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顾维钧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美国政府的态度和中国代表团的坚决抗争。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美国政府的态度回答;第(2)问,考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和会上的斗争,态度坚定,但可以看出对美国存有幻想。
答案:(1)态度:不支持中国政府的主张。说明:弱国无外交。
(2)理由: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心态:对美国抱有幻想。阐述:从山东的历史和文化上。
一、课中思考题
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教材P65)提示: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特点: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教材P66)提示: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三,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第四,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人有强烈的爱国心。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67)1.《每周评论》是怎样评价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为什么前后的评价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提示:《每周评论》对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评价:1918年称威尔逊是光明正大的,是世界上的第一好人。1919年称其内容是不可实现的,称其人是威大炮。1919年5月4日驳斥为一文不值的空话。《每周评论》前后的评价发生那么大变化的原因: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威尔逊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的暴露,对中国的合法权益及山东领土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使中国人看清了他的真实目的和野心,不再被百灵鸟的冠冕堂皇的语言所欺骗,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
2.材料二中“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
提示:指的是号召各国人民为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和战后和平而奋起抗争,包括群众运动、武力反抗等。
中国人民借巴黎和会废除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与英、法、美并驾齐驱”的幻想破灭后,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海外侨胞和留学生也参加到拒签和约的斗争中;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是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
三、自我测评(教材P67)1.试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提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热烈讨论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具有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概括起来五四运动讲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追随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那颗星,那颗永远在你心中闪烁的明星。当它在你面前闪耀时,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I卷(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C.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的解释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四月提纲》
4.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5.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6.1871年的巴黎公社
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爆发
8.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亚当?斯密D.圣西门
9.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图4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2.图3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15.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1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17.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
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
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18.“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权力机关
C.政府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的军队
2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2.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时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
23.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不包括()
A.没收地主土地B.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实现土地国有化D.减轻封建剥削
24.“临时政府已被-。国家政权已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发布这段文告只能是在()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B.俄国二月革命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D.俄国十月革命中
25.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它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探索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被压迫民族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广大第三世界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6.(15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图2《共产党宣言》图3巴黎公社图4攻占冬宫
⑴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⑵2006年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10分)
⑶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3分)
27.(11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问题讨论
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正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1分)依据材料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1分)实际上怎样夺权?(1分)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篇: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含答案
读“某工业地域生产示意图”,完成1~2题。
1.对该工业地域形成影响较小的是()
A.煤炭
B.交通
C.铁矿石
D.市场
2.该地域工业集聚的突出优点是()
A.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B.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
C.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成本
D.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解析:第1题,铁矿石需要进口,对该工业地域形成影响较小。第2题,矿渣加工以及水泥建材厂的建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降耗减排。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电脑生产公司电脑零部件生产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公司个人电脑零部件生产厂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
B.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区位
C.充分利用各地的运输条件
D.有效利用各地的基础设施
4.该公司计算机组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有()
①邮电通信
②商业贸易
③交通运输
④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⑤共用基础设施联系
⑥地理信息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该公司个人电脑主要零部件生产厂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区位,是工业分散的体现。该公司计算机组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因分散在世界各地,它们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多表现为邮电、商业、交通等。
答案:3.B 4.A
(2014·双鸭山期中)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读图回答5~6题。
5.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是依靠本国的()
A.原料
B.技术
C.市场
D.政策
6.该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A.耕地面积广大
B.生产成本低
C.区域专业化生产
D.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是服装设计制造和销售,主要是依靠本国的技术优势。第6题,从图中可知美国提供原料(棉花),美国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使其在原料供给中受益。
答案:5.B 6.C
7.(2014·杭州月考)某城市有煤、铁和海盐等资源,且计划建钢铁厂、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煤化学工业基地、煤气厂、造船厂、纯碱厂和重型机械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煤化学工业基地、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纯碱厂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2)该区域计划布局的工业之间的地理空间联系,主要是由该区域的____________优势决定的。其工业集聚可以获得________效益。
(3)该工业地域形成后,其发育程度________(高、低)。
(4)该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林牧副渔业
B.以粮食生产为主,满足人们的需求
C.以生产蔬菜、肉、乳、蛋、禽为主,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D.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该城市的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原料
解析:(1)煤化学工业利用煤生产煤气、化肥、化工原料,故A为煤化学工业基地。火力发电利用煤炭发电,故B为火力发电厂;纯碱厂原料是海盐,故D为纯碱厂,综合可知C为化工厂。(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工业之间的联系是由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决定的,工业的集聚可获得规模效益。(3)该工业地域生产规模大,其发育程度高。(4)该城市郊区应发展以乳、肉、禽、蛋、蔬菜等为主的农业类型。
答案:(1)A煤化学工业基地 B火力发电厂 C化工厂 D纯碱厂(2)资源 规模(3)高(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