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奥菲利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雷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 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哈姆雷特 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 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见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哈姆莱特 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 殿下!哈姆莱特 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奥菲利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奥菲利娅 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莱特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1.“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这句话中的“纪念品”具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纪念品”这是奥菲利娅为了试探哈姆莱特故意选择的话题,因为“纪念品”可能会激起哈姆莱特的回忆,从而证明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
2.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说“你贞洁吗”“你美丽吗”这样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内心清醒的哈姆莱特对被人利用的奥菲利娅的质问,看似疯狂,实则是面对情人上当的现实而表现出的愤怒。
3.如何理解“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哈姆莱特用看似疯狂的不着边际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叔叔的痛恨、仇视,对母亲的怨怒,对奥菲利娅的失望。
4.选文的这段对白主要写了哪两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的试探,借助返还哈姆莱特所送的具有不同寻常意义的礼物来试探哈姆莱特;②写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话,实际透露出对奥菲利娅的不满。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史诗”的基本特征。(不超过30字)“史诗”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嬗变,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原有的戒规,成为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保罗·麦钱特在《史诗论》一书中综合玛丽·卢卡锡和艾兹拉·庞德的观点认为:“超越现实主义诸方面”和“包含历史”代表着我们把经验描述成为“史诗”的两个极端。F·L·卢卡斯在钱伯斯主编的《百科全书》“史诗”条目中对史诗的基本风格做了有益的概括:“行动整一,情节紧凑,从中间开始的艺术,超自然力量,预言和地狱的运用,修饰性比喻„„总之史诗具有一种崇高的特征,真实、自然、无与伦比,唯有北欧传说偶尔
还可以与之一较高下。” 史诗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超越现实主义诸多方面;包含历史;真实、自然、崇高的基本风格。
6.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方(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90字以内的辩论词。正∕反方:________ 辩论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方:我方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冰天雪地锻造出傲骨腊梅,惊涛骇浪成就了勇敢的弄潮儿。纵观社会发展,清朝末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从而造就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反方:我方认为英雄造就时势。一缕春风能吹绿大江南北,一轮明月能照亮如漆黑夜。一代伟人邓小平睿智地制定出富国强民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吝惜 盘据 鞭挞 无可置疑 B.紊乱 嫁奁 迁延 阿谀献媚 C.熏陶 殒落 审慎 大度包涵 D.甘密 坚贞 懦夫 战栗失色
解析:选B。A项,据—踞;C项,殒—陨;D项,密—蜜。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两国之间的友谊,必须让它像棕榈树一样繁茂,因为和平女神永远戴着她的荣冠,________彼此的情感。
②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________了我的嗣位的权利,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
③我用诡计害人,________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A.沟通
撺掇
反而
B.勾通
篡夺
从而 C.沟通
篡夺
反而
D.勾通
撺掇
从而
解析:选C。沟通:两方面相通连;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他人的地位(或权利)。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反倒是”的意思;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3.下面有关哈姆莱特的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奥菲利娅眼里,哈姆莱特曾经是个高贵而伟大的人,奥菲利娅为他的发疯深感痛惜和伤心。
B.人的尊严和理性是哈姆莱特的追求,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C.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把这种探索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因而他的探索总是个体行为,没有取得他人的支持。
D.来自宫廷的过大的压力迫使哈姆莱特放弃了复仇的愿望,从而变得忧郁厌世,最终发疯。解析:选D。哈姆莱特认识到为父复仇还为了整个社会和国家,自己正肩负着伟大的重任,因而他装疯只是为了迷惑敌人,等待时机复仇。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2011年春晚除“旭日阳刚”组合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舞蹈因素明显,演员服饰由华丽转为素淡,但演员却个个长袖善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B.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
C.三年的高中生涯,我与萧肃两人从未红过脸,平时相敬如宾,无话不谈,可昨天却因一件....
小事发生争执,结果不欢而散。D.总设计师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里潜心探索,上行下效,取得了“神....龙”空天飞机研制的巨大成功。
解析:选B。B项,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A项,长袖善舞: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C项,相敬如宾:指夫妻相互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D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解析:选B。A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项,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D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6.下列对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
B.这段独白表明了哈姆莱特是个忧郁迟疑,优柔寡断,缺少斗争精神的人。C.这段独白是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刻而具体的揭露。
D.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人生的思索,既流露了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解析:选B。B项,“缺少斗争精神”有误。
7.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
B.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C.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
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
解析:选C。C项,如果从鉴赏者来看,由于阅历、经验、阅读习惯等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当然也呈现出复杂性。8.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请你举出情节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罗迪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 《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 拉(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她对丈夫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对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吗?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9.剧中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娜拉所说的“真正像夫妻”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10.为什么娜拉要对丈夫称自己为“你的泥娃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只是“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只是一个玩物,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
11.剧中娜拉为什么要“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海尔茂虚伪的本质,对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已经彻底失望。
12.简要介绍本剧中娜拉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现实生活中,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她的倔强和不屈服的精神使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决心争得自身的解放,争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材料,请你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俄新网报道,俄太平洋舰队东北方面部队司令康斯坦丁·马克洛夫少将12日对记者称,俄太平洋舰队50多艘军舰将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进行战斗演习。演习的主要部分已经在8月底开始,将持续到9月底。
他说:“太平洋舰队50多艘军舰将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西北部的演习中演练相互协作对抗国际恐怖主义。”他指出,参加演习的将有35艘补给船,飞机和直升机达50架、军人和文职人员达1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俄罗斯50余艘军舰将在日本海等海域演习。
14.下面的语段,开头划线的句子是比较抽象、概括的,请围绕这句话,展开形象的描述,用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将语段补充完整。(不超过80字)在那些知识丰富的书籍中,孩子的阅读充满了功利性。
所有的诗意、幻想和美在客观冷静的知识里奄奄一息。当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磨成光滑的鹅卵石,当诗情画意消失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光彩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可能知道月亮上没有水、空气和生命,但他不知道月亮里住着美丽的仙女和小白兔;他可能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但他不知道曾有个夸父追逐过太阳。
第二篇: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十智能优化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āo)恬适(tián)
嘶叫(sī)
点缀(zhuì)....B.潭柘寺(zhè)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 C.普陀山(tuó)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jiā)....D.廿四桥(niàn)着衣(zhuó)混沌(dùn)椭圆(tuǒ)....解析: 选C。“夹”应读jiá。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饱尝艰辛 恣行无忌
颓费色彩 色彩不浓 领略秋味
B.钟声幽远 花木雕零 姿态万千 战场厮杀 鲈鱼大蟹
C.焦躁不安 奇伟瑰丽 隐逸恬适 眷恋之情 大笔如掾
D.落寞寂寥 以情驭景 穿着打扮 竭忠尽志 秋蝉嘶叫
解析:选B。A.费—废;B.幽—悠,雕—凋;C.掾—椽;D.志—智。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终于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________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________,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主要是美元的全球持有与其投放属地管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加剧________最终爆发。A.清静 清闲 以至
B.清净 清闲 以致 C.清净 悠闲 以致 D.清静 悠闲 以至
解析:选B。“清静”多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清闲”,清净闲暇,强调无事可做。“悠闲”,闲适自得,强调态度自在。“以至”和“以致”都用作连词,都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但“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此外,“以至”还可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而“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并且多指不好的结果。
4.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单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解析:选D。本体是“牵牛花的蓝朵”,喻体“喇叭”,喻词“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5.上文写蝉鸣用了哪些词语?作者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选取了“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等词语。表现出秋的凄清和悲凉。6.“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1)请写出这句用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句中“似乎”一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排比。
(2)突出故都秋意的浓厚深沉。
(3)不能删去。它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表现了赞美眷恋故都的情感。7.上文描写“都市闲人”在雨后桥头的互答,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了故都悲凉的秋色、深沉的意境和浓厚的韵味。
8.文中有几处是用衬托手法描写秋的“幽静”,试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作者用这些声音来衬托秋的寂静和悲凉。(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9.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___。答案:明朗
10.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悠闲、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11.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反衬)。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12.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三、语言运用
13.请在文段后横线上续写秋天的特定景物,景物不少于四个。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神韵。14.下列广告语都使用了修辞手法,请根据所提供的示例,对另外两则广告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表达作用进行解释。
示例: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电讯广告)——该广告语主要使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广告语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嵌在句子里,同时也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十分巧妙地为产品作了宣传。(1)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处理器广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业广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广告语主要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同时一语“双关”,既突出了“奔腾”的品牌,又贴切地体现了作为电脑“芯片”和“心脏”的微处理器强大的功能。
(2)该广告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头”的意思,一是“脑袋”,二是“起点”,这两个意思都正是广告所要表达的,因此十分准确而传神地为自己的服务作了宣传。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教案
《雨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3、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下完雨你喜欢做什么啊?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在雨后做什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请同桌帮忙。
2、指名读。
3、出示生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大声读一读。
4、小组内学习生字。
5、老师检查。
6、全班交流扩充词语。
三、理解课文
1、自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做记号。
2、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
3、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4、指名说。
5、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雨让你开心过吗?把你的开心事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卡片出示生字,开火车检查。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会写的字,指名读。
2、小组内识记生字。
3、全班汇报。
4、给生字组词。
5、观察田字格里字的位置,想想怎么写好看。
6、描红,试写。
7、小组内互评,谁写得好,好在哪儿。
《谁的本领大》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涞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2、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对语言环境的理解来有感情的朗读。并很好的将不同的语气朗读出来。
2、能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意思。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谁的本领大。
2、你们知道是谁和谁在比本领吗?(风和太阳)
3、那么风和太阳的本领到底是谁大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二、初步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小朋友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新朋友?(学生自读词语)
(2)、指导朗读,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小节呢?请9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2)、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进行评价。
(3)、听课文的范读。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学生默读,或者是小声的读课文。
(3)、交流。
四、指导书写:
(1)、观察本课生字。
(2)、注意上下结构的词语的位置
(3)、说说怎样进行记忆。
(4)、生随师进行描红、临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天呀,太阳先生和风先生碰到了一起,于是在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赛,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比赛谁的本领的啊呢?(因为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二、学习新课1-3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他们比了几次?都比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后进行交流。(2次)
3、请大家找找,哪几段讲了第一次比赛的事情呢?(1、2、3)
4、请大家再看看1-3段,想想它们第一次比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谁能脱下孩子的衣服。)
5、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
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齐读)
6、说完这句话后,风就“呼呼“的吹了起来。可是那孩子却(把衣服裹得更紧了。老师来当那个骄傲的风,小朋友来当书上的那个小孩子好吗?(师生共同表演、生生表演)
7、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是因为风太大,孩子感到很冷所以他要将衣服裹得紧紧的)
8、齐读第二段。
看到这一切,太阳是怎么办的呢?请小朋友自己将第三段读一读。
交流: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说着便发出强烈的光。这时候太阳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发挥:骄傲、自信,目中无人等)
结果呢?(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9、齐读第三段
10、从这里看,是谁的本领大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三、学习新课4-8
1、他们第二次比的是什么?
通过上一次比赛,他们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这时又会想到些什么?
2、他们比赛的结果怎样?这次谁的本领大?
3、分别引读太阳和风的做法及比赛结果的句子。
四、齐读最后一段。
太阳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谁能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我原来以为,没想到,我以后。)
9、小结:是的,我们不能太小看别人的能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正确的对待其他人,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第三课时
一、分角朗读课。
二、复述课文内容。
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
2、自由复述课文内容
三、拓展延伸
讨论:太阳和风各还有那些本领?
《蜗牛的奖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4、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领先、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
六、拓展:
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板书
蜗牛的奖杯
(得意洋洋)
飞得快
爬得慢
《狐假虎威》
教学要求:
1、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揭示寓意。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生字卡、动物头饰.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竟猜谜语,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
(1)黄袍袍,黑斑斑,龇牙咧嘴瞪眼睛;森林里面称大王,捕食野兽本领强。(老虎)
(2)模样像狼脸儿长,三角耳朵猫儿黄,昼伏夜出捕肉吃,毛皮好做女士装。(狐狸)
2、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领读课题。
问:“假”有几个读音?(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大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大家加油啊!
二、教师范读。(学生轻轻地打开书一边听,一边看书。)
三、阅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读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通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并相互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3、进行书写指导:
注意:”狐”的右边不是“爪”、猴的中间没有竖,威字中间不要忘了写一横。
4、学生进行区别、临摹。(注意书写姿势及字的美观)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巩固。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虎之威”
(1)出示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狐狸是一只()的狐狸,老虎是一只()的老虎。那谁厉害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狐之猾”
(1)轻声自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狐狸讲了几次话?(三次)应该怎么读?
(2)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3)学生练读。指名读。(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镇住、蒙住、骗住。)
出示练习:孩子们,你们看狐狸真是一只()的狐狸!放了狐狸是因为老虎被()。
(4)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
3、学习六、七、八自然段。明白“谁之威”
(1)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意。
(2)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默读六、七、八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和其他野兽的表情怎样?
(3)指名表演
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4)纳闷什么意思?野猪、小鹿、兔子为什么纳闷?它们纳闷的原因是:过去狐狸可没有这么威风呀,今天它怎么会这么神气活现起来,走起路来也跟往常不一样,摇头摆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为什么它们撒腿就跑?读“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
(6)体会老虎、狐狸和野兽的不同表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练习:事实上狐狸是借着()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狐假虎威”的意思是说()“假”的意思是()。随机板书“假”“威”的意思。
(7)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生活中,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拓展思维: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板书设计
8狐假虎威
抓
老虎——————狐狸
上当
骗
逃生
(比喻借助、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练习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先练说劝告用语,再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练习劝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劝阻的技巧。
2.通过练习让学生懂得,对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谢。
3.熟练掌握部首查字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劝阻练习掌握的技巧。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典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读读书上的街头牌匾,说说这些单位是干什么的。又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3、出示,指名读。
4、说说这些单位是干什么的。
5、同学交流在课外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一、写好铅笔字
1、提示:左边的部首应写得小些,偏上些。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3、学生描红、书写。
二、读读背背
1、看图想象春游的景象,让学生说一说。
2、看拼音,自读词语。
3、指名读,正音,齐读。
4、联系图画,说说词语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学会劝阻
老师描述:一天,二(2)班的江晓宁等几位同学一起出去散步,一路上他们碰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你们想一想江晓宁他们看到了会怎么做?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出示四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请小朋友仔细地看看这几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学生各自选择图画练习说话。
3.指名说图意,(想说几幅就说几幅。)师生共同评价。
小结过渡:这些同学看到别人危险的举动都能上去劝阻别人,那么在劝阻别人时我们该怎样做到以理服人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讨论交流,评价练说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会怎样去劝阻别人。
2.小组派代表发言,同学相互评价,比比谁说得好?
3.指名说说自己的劝阻方法,师生共同评价。
四、当堂演练,促进提高
五、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去劝阻别人,小朋友都学了一手,老师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真诚去劝阻别人,避免一些危险的事情发生。
第四篇:语文: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3教案 人教版
《师 说》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重点语句解析
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 象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词“于”字作“比”讲,介绍比较对象的句子,可以举过去已学过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来加深印象,本课后面还有“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进一步巩固。
古汉语中放在句首的“夫”(读fú)字,本为指示代词,指紧接着提到的事情,作“那”、“那个”讲,不过指示性很轻,可以看作发语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所“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道“字和“师“字的一字之差。
“所”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共传”是定语,修饰中心词“宝”。如果中心词省略了,原来作定语的“所·动”结构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结构。如“所当无不披靡。”(《冯婉贞》)“所当”指所抵挡之敌人。“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第一句里,“其”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彼之”即“他(们)的”,或“名词+之”。“所亡”(“亡”同“无”)指代“所无之事”,即所不知道的东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语。“所得”即所得之理。
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师道之不传”是主语,谓语是“久”字,这个“久”字本是“传”的状语,“师道久不传矣”,今为突出“久”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久”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矣”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可以讲作“了”;句中语气助词“也”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可以讲作“啊”。前面说过,“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对比关系二重复句,第二层都是转折关系先分析分号前的这一部分(分号后的这一部分结构相同)。“古之圣人”是主语,“其出人也远矣”是谓语。这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其出人也”是主语,“远矣”是谓语。“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其”(等于“彼之”)是主语,“出人也”是谓语。——这个句子,结构上包孕了三个主谓结构,一层套一层;三个主谓结构分别处在三个层次之中,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值得注意的。“其出人也远矣”的“其”指“古之圣人”。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古之圣人之出人也远矣”,而要采取现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头上,然后用“其”字复指一下呢?这是因为下一分句“犹且从师而问焉”也要以“古之圣人”为主语,采取现在的形式,让“古之圣人”一开始就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复“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其出人也远矣”,结构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可参看那一句的说明。这个分句原是从“古之圣人远出人矣”转换来的,为了强调“远”的语意,就把它从状语的位置挪到谓语上(谓语提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个以“出人”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作主语)。经过这一番改造,句子表达的重点就分别突出来了。“出人”是“出于人”的省略,意思是“高出于众人”。成语有“出类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耻学于师”,“耻”是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学于师”为宾语,意思是以学于师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可耻的事。读的时候,“学于师”最好连续:耻——学于师。这个句子的另一种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复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语。
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单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个名词性词组。“所以”的作用,前面已经说明,“所”同介词“以”结合后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所以·动”结构,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处所,相关的对象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这里,“所以·动”所修饰的中心词“原因”,原来是介词“以”的宾语。介词照例要带个宾语,这里“以”后没有出现宾语,就是因为这个宾语已经转为“所以·动”修饰的中心词了。有时中心词不直接出现,一般用“者”字来代;若连“者”字也省了,我们就得按意思加以补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这里,根据“以”当“因”讲,应补出中心词“原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这里,根据“以”当“用”讲,补出中心词“办法”;“所以距子”,即用来抵挡你的办法。“愚人之所以为愚”结构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副词,表示测度的语气,作“大概”讲。“其”字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完全由句子而定。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表测度,可以讲作“大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其”表命令,比较委婉,可以译“可”、“应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表示反问,相当于现在的“可”、“又”。)“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示反诘,可作“难道”讲。)
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这一句,问题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课本注释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的课本注释为“君子”,似乎都可以。课本干脆只注“君子不齿”和一个“乃”字,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认为“其”作“君子+之”讲为妥,理由是:
(一)作者无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场说话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认为“可怪”,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针对“君子”说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那么,解释这一句时“乃”字之前仍须补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确,这岂不是故意多绕弯路!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说“君子不如工人”不说“工人胜于君子”,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君子”呀!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虽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君子不齿”的宾语。“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最后说说“巫”和“医”之间要不要用顿号的问题。在唐代,“巫”和“医”应该已有区别,但民间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难说了。韩愈当然是个熟读《论语》的人,“巫医”两字,会不会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医”呢?(“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们认为很可能。要知道,那个“巫医”是个双音词,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再从“乐师”“百工”来看,“巫医”也以不作两个词看为宜。(“百工”是一种总名称,《考工记,总叙》:“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为一个名词,犹如“百姓”“百戏”。)
八、术业有专攻
解析:什么是“术”和“业”?作者认为这两者是区别于“道”的,所以一则说“先后”,另一则说“专攻”。“术”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指统治国家之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之术。”(养人之术,指治民之法)韩愈是看不起“术”的。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认为孟轲等人是“以道鸣也”,而孙子、张仪、苏秦等人是“以其术鸣”。因此,“术”在本文应理解为技术、专业才能。“业”是学业,主要指书本知识的学问,也就是“受(授)业”的“业”。本文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说明“书”(书本知识)和“句读”知识正属于“业”的范围。当然,“业”的具体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作者在《进学解》中借一个太学生之口说出的“文艺之文”“百家之编”之类的东西。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2)师者。
(3)是故无贵无贱,。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第五篇: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 上册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
能优化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肯(zhînɡ)黯(àn)然禅让(chán)称颂(chēnɡ)....
B.辅佐(fǔ)著称(zhù)折腰(zhã)天真罄露(xīnɡ)....
C.舟楫(jī)轩冕(miǎn)恬淡(tián)蓬蒿(ɡāo)....
D.怪癖(pǐ)宫阙(quâ)模糊(mï)贬黜(chù)....
解析:选D。A项“禅”读shàn;B项“罄”读qìnɡ;C项“楫”读jí,“蒿”读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缘 德高望重 孤僻 隐居山林
B.典型高风亮节显贵暗香浮动
C.体恤高卧陇中扬弃姑置匆论
D.样板梅妻鹤子内涵疏影横斜
解析:选C。陇—隆;匆—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温总理真诚的话语,贯串演讲始末,感人至深的话语令我眼中________热泪。
②在航天精神的作用下,嫦娥奔月,把美丽的神话变成了世人________的史话;神舟系列翱翔太空,国人飞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③美国总统布什于当地时间9月28日发表声明,对美国国会两党就救市方案细节达成一致表示赞赏,并________国会尽快批准这一方案。
④霍洛曼空军基地训练项目中的黑猩猩,通过对灯光和声音做出________,学习如何执行简单任务。
A.饱含 传诵 督促 反应
B.饱含传颂敦促反应
C.包含传诵敦促反映
D.包含传颂督促反映
解析:选B。①“包含”仅指里面含有,“饱含”指充满,根据语境,应选“饱含”。②“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根据语境,应选“传颂”。③“督促”与“敦促”都有催促的意思,但是“敦促”仅指催促,而“督促”还有监督的意思。根据语境,应选“敦促”。④“反映”多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而“反应”可以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根据语境,应选“反应”。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B.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C.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
清高的典型。
D.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毛遂自荐的小丑。....
解析:选D。“毛遂自荐”为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2009年淄博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傅雷先生,从1月15日起,“傅雷译著手稿展”将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珍品展室开展。
B.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三农”工作,并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C.省教育厅为把新课程方案落到实处,要求各地市逐步废止文理分科,实行走班教学,最终走出“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
D.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海军护航是保护中国船员生命与中国船运公司资产的国家行为,不会向受到被护航的船只收取任何费用。
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可在“增收”后面加“的主题”。C项,搭配不当,“走出”与“现象”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去掉“受到”或“被”。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西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B.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C.孟浩然是唐代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春晓》是流传千古的名诗。
D.《漫话清高》中提到的林和靖,就是唐代诗人林逋。他以种梅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称。
解析:选C。A项陶渊明是东晋诗人。B项李白有“诗仙”之称。D项林逋是宋朝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7~8题。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
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
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7.(1)“烟火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世俗的风气
(2)代指著名清高之人的某些缺点
8.一个人要享有清高之名,所需的条件是:不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具有清高的行为与思想 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中国式生命
王田博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它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这四部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我们说“经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子部意味是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周易》能使我们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生存感悟。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
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观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宗教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中国人从来都把历史看作生命中重要的根基,当下的根据。墨家讲三表法,第一条就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我们经常引经据典,但不是复古。中国人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
从子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宽容精神的突出。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把其他统统砍头。譬如东汉的王充曾经这样讲经、子关系:“知经漏者在诸子”。诸子能够起到救经之弊的作用。经、子关系体现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从集部,我们可以看到对均衡生命的强调。中国人从来不认为生命是干枯的、单调的。古代人喜欢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不是专家之学,而是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因为这是生命,是均衡的生命的展现。集部要塑造培养的就是均衡的生命。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9.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四部”对中国人生命的意义,请对此作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②“史”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命经验。③“子”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④“集”宣泄了中国人的内心情感。
10.文章说“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试参照文中作者对“儒家”“道家”生活样式的阐释,对“墨家”“佛教”或者“诸子”中的其他学派的生活方式作一阐释。(任选一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在墨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硬度,让你体味生命的另一番风景——无论风吹雨打,生命之伞都可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
示例二:在道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示例三:在兵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智慧,让你顿生万物皆为我驱、万物均为我运的豪气。
11.作者在文中既阐述了“国学”对“经”的态度,也阐述了“西学”对“经”的态度,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国学”信圣人,“西学”信上帝。②“国学”在信仰上兼收并蓄,“西学”在信仰上较为单一。
12.文章末段说:“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该句中的“中国人”应指怎样的人?试结合全文作具体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突出的中国宽容精神和有均衡生命的人。
三、语言运用
13.将下面句子画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14.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1)给上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的下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北大自主招生出新招”或“北大自主招生招数新且多”(答案关键词:北大、自主招生、新办法)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