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4 05:2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5·福州高一期末测试)有关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 ④吃西餐是受西方侵略的影响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买办和洋老板在吃西餐。吃西餐是西方的饮食风俗,可判断②③正确;西餐的出现与西方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说明④正确;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也符合史实。

答案:A 2.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这体现了()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

解析:由材料中的“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可得出答案。答案:D 3.“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为主流 B.东西文明激烈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异常艰难 D.女性服饰传统与现代并存,城乡差别大

解析:“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表明当时中国女性服饰多样化并存,城乡差别大。追求时尚成为主流从材料中不能反映,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西服饰难以共存、尊孔复古盛行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B、C两项。答案为D项,答案:D 4.(2015·扬州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解析:由图1溥仪身穿长袍马褂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说法正确;C项的表述符合三幅图片的发展历程。D项“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由图片中无法得知。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5.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 C.隐藏了效忠满清思想 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

解析:A项由材料中的“蓄意要模仿男子”可得出。B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旗袍是传统服饰改良的结果。C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6.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在大城市中表现明显,传统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故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于无关;题干描述的婚俗中西合璧,恰恰说明中国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答案为B项。

答案:B 7.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妇女到各个行业工作,表明当时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故答案为A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

答案:A 8.(2015·合肥一中高一期中考试)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A.科学民主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据材料中的“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由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的过渡,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9.下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流服饰。造成这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选D项。答案:D 10.“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以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说法错误()A.所述史实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改变人类日常生活 C.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娱乐活动众多 D.工业文明成果逐渐嫁接到农业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电灯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材料相符。

答案:A 11.(2015·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期中考试)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俱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由材料信息“素所未见”“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两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12.(2015·成都七中高一期末考试)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右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国控制并垄断了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近代化水运交通处于起步阶段 C.洋务企业在列强的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务派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A项说法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由“1934年”可排除C项;D项正确。

答案:D 13.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输 C.电话传输

B.无线电传输 D.因特网传输

解析:电报不能传播声音,与材料中“音书”不符,A项排除;无线电传输主要是靠电波,与材料中“一线长”不符,B项排除;因特网是现代新事物,与材料中“近代”不符,D项排除。

答案:C 14.(2015·浙江嘉兴一中高一月考)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能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进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项发生于1927年、B项发生于1871年、C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20年”不符。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15.(2015·南昌高一期末)近代中国,“洋—”族词成了当时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洋钉”“洋房”等等。“洋—”族词的产生以及使用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出现、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后来这些“洋—”族词语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族词语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近代中国,“洋—”族词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洋—”族词日益退出人们的生活。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6.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如今是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由此手机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为大众消费品,其主要历史意义是()A.是中国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地球村的构建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的诞生,手机与以前的电话相比很显然是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其他选项虽有些道理,但不符合“主要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17.(2015·淄博一中高一月考)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实际上指的是()A.报纸 C.账单

B.书籍 D.信件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买一纸”可得知是报纸。由“买一纸”可排除B、D两项;“见闻历历”可排除C项。

答案:A 18.1882年康有为到上海,第一次接触到《万国公报》,第二年开始订阅,成为该报的热心读者。经过对这些书刊的潜心攻读,他的思想遂“日新大进”。后来他在万木草堂又把《西国近事汇编》《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注:《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由此可见()A.西方报刊是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领导人的主要因素 B.西方报刊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工具 C.康有为利用西方报刊推进百日维新 D.西方报刊对康有为思想的转变有相当的影响

解析:概括提炼材料中“《万国公报》”“思想遂‘日新大进’”“在万木草堂又把„„《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等可得出答案为D项。A、B、C三项过于夸大了西方报刊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D 19.(2015·浙江金华一中高一模拟)民国成立后,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购买一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实现了专门分工的报刊。那么下列属于这类报刊的是()A.《戏报》 C.《强学报》

B.《民报》 D.《时务报》

解析:B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C、D两项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三者均与趣味性不相符;《戏报》是娱乐性的专门报刊,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20.1896年6月29日《申报》广告栏发布“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以供游人随意赏玩„„马车可直抵园门,维冀诸君踏月来游,游资仍照旧。”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上海文化娱乐已经全面西化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声情并茂 D.徐园文化活动商业色彩淡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生活: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表明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当时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多种形式,传统活动仍占一定地位,A项错;当时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C项错;“游资仍照旧”,说明这是商业活动,D项错。

答案:B 21.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解析: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B 22.(2015·启东中学高一月考)1983年春晚,主持人刘晓庆在晚会上穿的两套衣服被仿制成“晓庆衫”在全国各地热卖;1984年春晚中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最近几年“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了亮色,春晚中整点报时、贺电,甚至小品道具等广告形式时常出现。由此可见,春晚在一定程度上()①反映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②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 ③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④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中有关春晚的案例。从大牌明星“刘晓庆”到“草根明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①正确;从“晓庆衫”热卖到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说明春晚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②正确;题干案例总体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但没有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④正确,③错误。

答案:D 23.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总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A.知识普及 C.艺术欣赏

B.卫生保健 D.实时新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电视媒体功能的辨析。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传播,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实时新闻功能。

答案:D 24.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往德国:“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其意义是()A.开创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模式 B.从此互联网迅速普及全国

C.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揭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解析:A、B、C三项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意义的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D项符合实际,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25.2010年11月,即时通信软件“QQ”与360安全卫士展开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网络大战,亿万网民纷纷参与,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思考。对此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B.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网民应该集体抵制交战双方

解析:不论你支持网络大战的哪一方,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集体抵制交战双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9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26.(2015·常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球在太阳的周围,一刻不停的,遵了那个椭圆的轨道,在那里走,并不是有一个起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元旦不可的,也并没有一个终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除夕不可的„„无论元旦是任意选定的,或是天然注定的,总而言之,没有可贺的情节„„“恭贺新禧”不过是社会上一种习惯,随俗贺贺,原没有什么害处;不过费了精神做这样没意义的事情,似乎也大可不必。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但是一年之中,没有一次写帖子恭贺,见了面说“恭喜”,大家热闹热闹的机会,人生也太索然寡味了。所以我想废了那无意义的恭贺,去找一樁有意义的恭贺来代。„„其中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我以为就是十月十日。„„这一天实在可以算得我们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

——陈大齐《“恭贺新禧”》(1919年)材料二 除夕歌,歌除夕,几人嬉笑几人泣。富人乐洋洋,吃肉穿绸不费力。穷人昼夜忙,屋漏被破无衣食。长夜孤灯愁断肠,团圆恩爱甜如蜜。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妇无人恤。烛酒香花供灶神,灶神哪为人出力。磕头放炮接财神,财神不管年关急。年关急,将奈何;自我有身便有他。

——陈独秀《丁巳(1917年)除夕歌》

材料三 我写到这里,忽然听见外面有放砲(炮)的声音„„然则此刻的放砲,大约是“已未新正”的先声。我想写“已未”(1919年)两个字,也不要紧;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才好。

——钱玄同《通信·渡河与引路》(1918年)材料四 “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与垂辫、缠足、吸鸦片烟、磕头、打拱、请安等“国粹”是一家眷属的旧物,理应遭到掊击和废除。„„“过年”虽然是一个日常生活小问题,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过年”作为这个文化基层的一个触角,不但与整个肌体质量相等,而且更体现着文化肌体的神经敏感性。启蒙者所倡扬的思想革命力图从改变习俗入手固然是找到了问题症结,但同时也等于是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王桂妹《启蒙之剑与习俗之饼》

请问答:

(1)材料一中关于“过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材料中“这贺年的礼节”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从什么角度确定“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的?(3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陈独秀的哪些思想?(4分)(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新青年”要求废除“过年”的原因。废除“过年”的主张为什么“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1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社会上一种习惯”作答;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穷人„„无衣食„„灶神哪为人出力”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材料四中的信息“‘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旧物”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型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观点:废除。(1分)依据:习俗。(1分)角度:辛亥革命。(1分)(2)体恤百姓;破坏偶像(反对迷信)。(4分)(3)原因:“过年”被认为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先进分子从改变习俗入手倡导思想革命。(4分)原因:“过年”不是陋习;具有坚韧性和敏感性。(4分)看待: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去伪存真。(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胜过我们一样,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材料二 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外国邮政始传入我国,邮局自设于我国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改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此为我国自办邮政之始。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奏请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之信件,但仍归税务司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3月20日获皇帝谕允,此日即成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我国邮政事业才独立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被接入中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在中国完全普及。很多人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有人戏称:“众里寻她千百度,有了‘百度’,就不愁找不到那个‘她’了。”

——据相关材料整理(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7分)(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的时代特征并说明理由。(5分)(3)据材料三说明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何区别。(5分)解析:第(1)问,要对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方可得出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论。第(2)问,“趋势”就是其发展轨迹,据材料归纳即可;对“时代特征”的概括和说明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饮食变化和邮政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3)问,首先可从其所处的时代去考虑,然后分析因为时代的不同造成性质上的不同。

答案:(1)现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1分)看待:这种现象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国人不断追求自强而作出努力;饮食只是一种文化,无优劣之分,无需与政治、军事等联系起来;各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必完全盲目效仿,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6分)(2)趋势:从外国包办到自主承办和独立发展。(2分)时代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1分)理由:中国饮食结构和近代邮政事业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不是其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2分)(3)影响: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1分)区别:从时间上来看,互联网传入中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性质上来看,对于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完全是中国自身的需要,它是中国现代通讯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4分)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第(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分)(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分)(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4分)

第二篇: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

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解析: 解题依据“20世纪初”“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即可判定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2.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解析: 材料中“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说明传统观念的改变。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叙述太过绝对。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答案: D 4.(2016·四川营山县回龙中学高一月测)“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 依据材料中“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说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依然有实行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C项。

答案: C 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解析: 题干的材料已经说明是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作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要求只是评论的内容反映的东西,不是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 ①④(“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是受外来侵略的影响;②③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7.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均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C.电报

B.汽车 D.火车

解析: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 D 8.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A.交通工具 C.男女合校

B.社交场合 D.男女合演

解析: 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 A 9.(2016·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月考)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准确,最为全面,符合题意。

答案: A 10.(2016·广东肇庆市高一下期末)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外国杂货”“广告的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题干“广告”,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①《红色中华》 ②《新华日报》 ③《解放日报》 ④《中央日报》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的识记。《中央日报》 是国民党控制的报刊。

答案: A 12.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中“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出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A项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3.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上海的通讯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方式所代替,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都是无关项。

答案: C 14.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C.电影

B.火车 D.电灯

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5.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讯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互联网 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10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6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可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近代时期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

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4分)(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10分)(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 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8分)(2)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6分)(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6分)7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追随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那颗星,那颗永远在你心中闪烁的明星。当它在你面前闪耀时,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I卷(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C.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的解释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四月提纲》

4.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5.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6.1871年的巴黎公社

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爆发

8.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亚当?斯密D.圣西门

9.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图4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2.图3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15.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1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17.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

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

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18.“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权力机关

C.政府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的军队

2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2.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时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

23.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不包括()

A.没收地主土地B.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实现土地国有化D.减轻封建剥削

24.“临时政府已被-。国家政权已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发布这段文告只能是在()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B.俄国二月革命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D.俄国十月革命中

25.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它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探索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被压迫民族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广大第三世界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6.(15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图2《共产党宣言》图3巴黎公社图4攻占冬宫

⑴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⑵2006年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10分)

⑶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3分)

27.(11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问题讨论

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正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1分)依据材料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1分)实际上怎样夺权?(1分)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分)

第五篇: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检测

课文单元检测I.根据下列各句句意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写出所缺单词的正确形式。

1.Black _____(加拿大的)jazz pianist Oscar Peters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ianists in jazz history.2.The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is the m_____ who looks after foreign affairs.3.Many Europeans explored the _____(大陆)of Africa in the 19th century.4.Could you give me a hand to carry my ______(行李)to the bedroom?

5.The _____(风景)of the West Lake is beautiful beyond description.6.Two sailors did not see land until they had sailed _____(向西)for nearly two days.7.The plane is leaving in half an hour, so we’d better go a_____ now.8.Don’t leave matches or cigarettes on the table w_____ reach of little children.9.The m_____ leaf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of Canada since the national flag was introduced in 1965.10.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the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_____(霜).11.Six people have _____(证实)that they will attend the lecture but ten haven’t replied yet.12.The hotel, which is situated three miles north of d_____, is clean and cheap.13.As soon as the sun comes out, the _____(薄雾)will fade away.14.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marked the _____(黎明)of a new era in European history.15.The farmer was so careless that he _____(混合)up the two kinds of vegetable seeds.16.A(n)_____(自助餐)will be served in three styles.You may choose western food, Chinese food or Muslim food as you like.2.课文缩写

Li Daiyu and her cousin Liu Qian were ____ ____ _____with their baggage to Canada to visit their cousins on the Atlantic coast.______ ______ take the aeroplane all the way, they took the train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Canada.The _____ that they could cross the whole continent was exciting.Canada is _____ ____ ____ country in the world.People say Vancouver(温哥华)is Canada’s ______ ______city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_____ over 90 metres.That afternoon aboard the train, the cousins ____down in their seats.They managed to ____ ______ _____ some mountain goats and even a grizzly bear(灰熊)(牧童)Stampede(大西部赛马会).Many cowboys ____ ___ ____ ____ ____wild horses.They also learned that most Canadians live within a few hundred kilometres of the USA border and the population is only _____over thirty million.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A second grade wind makes the tips of the branches tremble _____(slight).2.My brother spends hours on the phone _____(chat)to his friends.3.A great number of _____(eagle)winged their way across the valley.4.At present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aking _____(measure)to reduce the pollution.5.The pianist _____(surround)by a crowd of fans will hold a concert in the Worker’s Stadium.6.If you add too much liquid, the _____(mix)will not be thick enough.7.It became fashionable for _____(wealth)families to send their teenage children to foreign countries.8.A straight line is the shortest _____(distant)between two points.9.It is an old _____(traditional)for Chinese people to get together and eat dumplings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10.Mr.Smith was _____(please)that his father was being taken care of in the Home of the Aged.11.What _____(impress)me most after visiting the school was that the students were polite and intelligent.4.选用方框内合适的短语,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

rather than, catch sight of,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all the way, take a trip

1.I would like to _____ to Tibet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The train is so crowded that I am keeping standing _____.3.These are political _____ social matters.4.After John came back from abroad, he decided to _____ in his hometown.5.My little brother _____ singing songs.He has a golden voice.6.The best time to _____ those birds is the early morning.

下载【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乘彼垝(guǐ)垣 咥(xì)其笑矣 其黄而陨(yǔn)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 于(xū)嗟女兮 靡(mǐ)室劳矣 淇水汤(shāng)汤......

    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单元综合检测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3年10月10日,在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的李克强总理说,离开和平稳定,发展......

    新人教四下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备课教师 王赞赞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

    2012高中历史 第5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

    新设计地理鲁科版必修2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晋江一中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第五单元晚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选对得2分,共60分。1.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

    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课后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针对某国对我国在南海赤瓜礁填海造地的指责,中国外交部表示,赤瓜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进行什么建设,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由此可见 ①领土是国家的生......

    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2单元检测

    高中新课标英语必修⑴Unit 2单元检测 Name________________Class__________________Mark________________ 一、写出下列短语或单词(2'×10=20’) 1. 因为,由于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