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关于《江西省农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1998]19号 【发布日期】1998-07-01 【生效日期】1998-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关于《江西省
农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赣府发[1998]19号1998年7月1日)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物价局制订的《江西省农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现批转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振兴江西经济以及讲政治的高度来统一对降低农村电价的认识。农村用电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过高的农村电价,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对此,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加强农村电价管理、降低过高的农村电价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振兴全省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加大整顿农村电价工作力度,将这项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考核目标,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解决农村电价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迅速取得成效;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将这项工作做好,让农民用得起电。
二、二、要把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解决过高农村电价的关键环节来抓。当前,农电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严,多环节加价、摊派、收费是造成农村电价过高的主要原因。加快农村用电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中间环节,实行农村电力直供到户是降低不合理农村电价的关键。全省农电管理体制,县以上的维持原有格局不变,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下发后,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县以下的体制,到今年底,不管是电力部门管辖的供电区域,还是水利部门主管的供电范围,均要以县一级供电(电力)企业作为经济核算单位,取消乡(镇)、村电管单位作为经济核算单位。乡(镇)电管站、村电工现属乡(镇)、村管理的,要收归县级供电(电力)企业,作为其派出机构。坚决取缔任何形式的农村电费承包。收转过程中的人、财、物等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做到平稳过渡。具体收转方案由省有关部门提出,会同县级政府组织实施。明年初开始,全省农村用电全面实行由县级供电(电力)企业直供到农户的供电办法。
三、三、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力度。我省农村电网、输电设施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建设标准低,线路布局不合理,线路老化,设施落后,线损、变损率过高,是造成农村电价偏高的重在原因之一。最近,国务院决定要把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正研究、部署实施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及改造投资力度。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定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电力、水利部门也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设备制造部门应为农村电网改造提供质量好又可节能的输变电设备,金融部门对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支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优惠政策。力争通过2至3年的建设和改造,使我省农村电网线损率由目前的30%以上降低到高压线损不超过10%、低压线损不超过12%。
四、四、坚决制止层层加价和各种形式的“三乱”以及“三电”行为,切实把电价降下来。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电价管理,省物价局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了新的农村电价管理办法。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按照本通知和《江西省农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规定,规范农村用电和电价行为,加大电价管理力度。今后,除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加价外,各地、市、县一律不得在电价以外加收任何费用,各级电力企业也不得自行进行价外加价,不得代收代缴各项费用;要坚决制止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坚决杜绝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实行农村电价“五统一”、“三公开”制度:“五统一”就是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三公开”就是农村用户的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强化农村电价监督检查工作,近期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计委、省经贸委、省水利厅、省电力局、监察厅、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织一次全省农电价格收费财务检查,查处非法收费行为,制止不合理收费,保护农民利益。
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规范价格行为,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加强检查督促等方面的努力,切实把农村电价控制在合理的、农民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已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的地区,农村到户生活电价不得高于每千瓦时0.80元;还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的地区,要限期提出改造计划,未改造前,电价不得突破每千瓦时1.00元。
江西省农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电价管理,有效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电价是指供电企业对农村用电到户销售电价。
第二章 农村电价制定权限、原则、构成第三条 第三条 电力为政府定价商品。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农村电价前,应当依法召开听证会,征求农村用户、供电企业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四条 第四条 农村电价制定权限在省价格主管部门。农村电价实行全省统一价格政策、统一定价原则、统一作价办法。
第五条 第五条 农村电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
第六条 第六条 农村电价由省及省以上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供电企业销售电价加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构成。
第七条 第七条 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包括: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运行维护费用、乡村电工的合理报酬、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电能损耗费用(即线损和变损)。
第八条 第八条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8]47号文件规定,供电企业收取的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免征增值税。
第九条 第九条 供电企业应建立成本、费用监审报告制度。县级价格主管部门每年应对供电企业进行一次成本费用审核,提出审核报告,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不合理的支出不能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
第三章 农村电价分类
第十条 第十条 农村电价实行分类综合电价,原则上一县(市、区,下同)一价,供电企业在其供电营业区内必须实行统一价格。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农村综合电价分类为:
生活用电;动力用电;排灌用电。
第四章 农村计费电量、综合分类电价计算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计费电量计算公式
(一)计费电量计算公式
高供高计:用电总量=配变高压侧抄见电量
高供低计:用电总量=配变低压侧抄见电量+变损电量
(二)分类计费电量原则上实行分表计量,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各用电量比例由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供电企业按实际用电量测定,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三)到户计费电量计算公式
到户计费电量=电度表抄表见电量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到户分类综合电价计算公式
到户分类综合电价是指农村低压用电户计费电量最终电价。
1+变损率
到户分类综合电价=县级(含县级)以上电网销售电价×-------+运
1-低压线损率
行维护费+乡村电工报酬
配变低压侧总表抄见量-低压各分户表抄见电量之和
低压线损率=-----------------------×100%
配变低压侧总表抄见电量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变损率及低压线损率为全县加权平均。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分类综合电价中,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实行专款专用、定额考核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变损率按原电力部有关规定计算。低压线损率按第十二条中的计算公式测算,但一般不得超过12%。考虑到农村电网现状,对个别地区未改造的农村电网线路,低压线损率最高不得超过20%。各地应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提高供电效率,3年内逐步降到规定的标准内。3年以后低压线损率一律控制在12%以内。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运行维护费标准控制在综合电价的12%以内。农村电工报酬可以参照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确定,电工人数按原电力部颁布的标准核定。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加强技术改造,降低电能损耗。各地要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资力度,按照电网企业拿一点、农民自己筹一点、地方政府补贴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降低农村低压电网的变损、线损。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为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供电企业必须从运行维护费中划出一块费用,标准为每千瓦量0.04元,专项存储,用于农村电网线路的改造。农村电网线路改造计划由供电企业提出,报同级电力主管部门审批。物价、审计、财政部门应当对农村电网改造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章 农村电价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各地农村电价制定由县级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行署、省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农村用电实行综合电价,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用户在综合电价外再行加价和擅自加收其他费用。供电企业不得在收取电费时代收代缴其他费用。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于用电容量在100千伏安以下的用户,不实行《功率因素调整电费办法》,有关线损、变损等一切费用,一律不得在价外向用户计收。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供电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的电价标准计收电费。在同一县范围内,供电企业对农村用户收取电费,必须做到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并每月将用电户数、用电量、用电单价及缴费情况等分村张榜公布。村无权开票收费。禁止任何形式的农村电费承包。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并保持相对稳定。如遇国家电价调整,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农村用电实行分类综合电价后,在实际执行中,如应收取的电费与实际电费发生损溢金额,以县级为单位统一核算,在下次调整电价时,用作调剂因素,滚动使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各级价格主管应按照本办法,经常对本地区农村电价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农村电价管理,对违反本办法的要严肃查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原省经委、省电力局、省水利厅、省物价局联合颁发的《江西省农村有电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赣价工字[1992]第009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省电力局关于做好1998电价收费%95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发[1998]29号 【发布日期】1998-05-13 【生效日期】1998-05-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省电力局关于
做好1998电价收费整顿工作意见的通知
(1998年5月13日鄂政发〔1998〕29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物价局、电力局《关于做好1998电价收费整顿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做好1998电价收费整顿工作的意见
(省物价局、省电力局 一九九八年五月六日)
整顿与调整电价,是国家今年价格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电价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向机制要活力,向整顿要空间”。总体要求是继续大力整顿电价秩序,坚决取缔各种不符合规定的基金(资金)、加价、收费,在基本不增加或少增加电力用户电费负担的前提下,适当缓解电价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当前,我省电价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较多,矛盾相当突出。电价上升较快,电费在产品成本中比重增加较多,这是造成工业等企业的电费负担较重,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集资、贷款新建电厂(机组)投产较集中、国家提高葛洲坝电厂上网电价、发电上游产品价格调整等,直接推动了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的提高。此外,电力价外加价、收费项目繁多,一些地方实行二次综合电价等问题,都是推动电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今年的电价改革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提出今年电价整顿工作的意见如下:
一、一、提高对电价整顿工作的认识。做好今年的电价整顿工作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振兴我省经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客观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整顿方案,认真抓好落实。省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派出检查组赴各地督办落实。
二、二、电价整顿的重点是随电费征收的各项基金(资金)、价外加价、收费和二次综合电价。清理的范围除国家规定的电力建设资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城镇公用事业附加费和电力工程贴费外,省、地、县出台的各种基金、收费、加价都纳入本次清理整顿范围,并大力整顿地方二次综合电价。
三、三、各地、市、县自行出台随电费征收的与电力建设有关的基金(资金)、价外加价、收费项目,要按国家计委、电力部、监察部《关于处理越权征收电力建设基金(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检〔1997〕304号)规定,从1998年5月20日起全部停止征收,各级供电部门不得代收。确需收取的,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地情况逐项、逐个审批。对于保留的项目要从严掌握,加价筹资的标准要从低,收取的起止时间要明确规定,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收费资金的监督管理。与电力建设无关的随电费征收的各种基金(资金)、价外加价、收费,一律停止征收。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应停未停的一律按违纪处理。
四、四、大力压减地方二次综合电价的价差、费用,切实降低二次综合电价标准。对原纳入二次综合电价的加工电、认购电、挖潜电、协作电、网协电和股权电的价差款和电源建设基金及1998年以后新认购的电权电的费用,一律不准计入二次综合电价。1998年各地二次综合电价加价标准要比上年有明显的下降。对电力新用户报装、用户电力设备安装、电力物资设备供应等方面的收费,电力用户转供电的作价办法等,依照《 价格法》的要求进行规范。
五、五、大力整顿农村电价。整顿农村电价秩序、强化农村用电管理是促进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要按照电网企业拿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县(市)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农村电网的整改步伐。同时要大力推行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农村分类综合电价由供电企业售电给乡镇电管站(台区)的国家规定的电价、基金、农村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构成。低压电网维护管理费由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运行维护费用、电能损耗费用和乡村电工的合理报酬构成,最高不得超过每千瓦时0.20元。农村分类综合电价的标准由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上述原则逐县核定,并予公布。
要加强农村乡镇电管站和农村电工的管理,取缔任何形式的农村电费承包。省物价局、电力局将尽快制定农村电价整顿管理的意见,县(市)物价和电力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定期对乡镇电管员和村电工进行统一的资格考试、考核,合格者持省电力局和省物价局统一印制的证件上岗。对农户的抄表收费由乡镇电管站统一安排,逐步取消自然村抄表收费人员。
六、六、取消一切不利于扩大用户用电的政策限制,包括暂停用户超计划用电加价(保留产品生产超单耗加价),暂停收取电源建设基金和电力空调设备容量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促进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以下简称行政服务事项)的实施,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应当坚持公正、便民、高效、廉洁的原则,为行政服务事项承办单位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规范优质服务。
第三条 行政服务事项的办理实行窗口受理、统一收费、限时办结。
第四条 行政服务事项承办单位应当将行政服务事项的名称、依据、条件、数量、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期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服务承诺等在行政服务中心公示。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设立的为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服务事项提供的咨询、服务场所。
第六条 行政服务事项承办单位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服务事项的决定,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行政服务事项少的单位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联合设立窗口。凡已确定在窗口受理的行政服务事项,各部门和单位不得另行受理。
涉及经济发展、公共安全以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事项,均应当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
第七条 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机构,为本级人民政府派出的机构,负责对行政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其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
(二)为办理行政服务事项提供服务;
(三)为联合办理、统一办理行政服务事项进行组织与协调;
(四)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对办理行政服务事项的质量、效率及涉及的收费进行监督;
(五)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
(六)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行指导;
(七)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行使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票款分离的收费专窗,办理行政服务事项依法收取的费用直接纳入财政专户或者国库管理。
第九条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应当积极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服务事项办理情况应当及时登录行政服务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
第十条 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应当积极开办网上受理和办理行政服务事项,同时提供现场受理和网上受理两种方式,申请人可自行选择申报方式。
窗口与窗口单位的电子政务网应当互联,行政服务中心的网站与本级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应当互联,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站之间应当逐步链接,统一操作程序。
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设立的专业办事大厅及分中心应当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协调和监督,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统一考核。
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之间应当加强信息沟通、业务协作和配合。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窗口受理行政服务事项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
窗口办理行政服务事项实行首席代表制。首席代表由窗口单位的负责同志或者内设机构的负责人担任,在授权范围内代表本单位办理行政服务事项。
第十三条 窗口工作人员对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能够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办理;对不需要现场勘察、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听证的行政服务事项,实行“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审查,首席代表核准”的一审一核办理制度;承诺办理的,应当在承诺期限内办理;对需上报、转报审批的,应当及时上报、转报并联系办理或者代为办理;对不予审批的事项,应当书面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窗口对受理或不予受理行政服务事项的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单位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四条 同一行政服务申请事项依法由本级人民政府两个以上窗口单位实行统一办理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确定其中一个窗口单位为主办单位,其他窗口单位为协办单位;
(二)主办单位窗口负责受理申请,并抄告相关协办单位窗口;
(三)协办单位分别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审核意见;
(四)主办单位汇总各协办单位审核意见后,在法定期限或者承诺期限内作出决定;
(五)主办单位窗口送达决定或者有关证件。
前款规定的行政服务事项的办理,也可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或者其指定的部门,通过召开相关窗口单位参加的会议,集中进行审核,同步提出审核意见,进行联合办理。
第十五条 行政服务事项办结后,窗口应当将办理结果在法定期限或承诺期限内送达申请人,并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公布。第四章 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
第十六条 窗口单位应当至少配备两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窗口工作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在窗口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二年。
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第十七条 窗口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行政服务事项的办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自觉遵守行政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八条 窗口工作人员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和窗口单位实行双重管理,业务上由所在单位领导,日常工作接受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对窗口工作人员要定期组织学习和业务培训,增强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二十条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书面通知其所在单位和人事部门。
第二十一条 窗口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奖惩,或者临时顶岗换人的,事前应当征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意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将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通报窗口单位。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或现场巡查对窗口办理行政服务事项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设立投诉窗口、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形式,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办理行政服务事项的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举报,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窗口单位要加强对行政服务事项办理情况和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窗口工作人员因不能胜任工作或有违规违纪行为的,窗口单位应当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意见及时调整。
第二十四条 窗口单位及其窗口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应当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的单位而不进驻的;
(二)应当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行政服务事项而拒不进入或者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后仍在窗口以外进行受理的;
(三)不在行政服务中心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内容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服务事项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五)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的;
(六)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服务事项申请或者不予行政服务事项理由的;
(七)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服务事项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八)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九)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十一)违反规定擅自收费,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松懈、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二)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全省各类行政服务专业办事大厅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江西省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暂行办法
江西省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暂行办法
各设区市卫生局、省直医疗机构、省管医疗机构:
为规范我省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执业监督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暂行)》等有关规定,我厅制定了《江西省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西省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暂行办法
二00八年八月十五日 附件:
江西省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执业监督管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校验工作由其登记注册的县级(含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按照本暂行办法和省卫生厅制定的执业校验标准组织实施。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检查、考核、指导等日常监督管理。要按照《江西省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制度。
第五条 登记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管理档案,将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情况作为实施校验的重要依据,并按档案管理要求保存好医疗机构登记注册资料、日常监督管理资料和校验资料等。
第二章 校验申请
第六条 床位设置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的校验期为三年;其他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一年。
第七条 申请医疗机构校验应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三)《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注册书》;
(四)医疗机构申请校验报告。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校验期限内业务开展情况和工作总结;
2、卫生技术人员、诊疗科目、大型医疗设备等执业登记项目以及房屋变更情况;
3、开展特殊医疗技术项目情况;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登记机关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受理其申请,并向申请人发放《医疗机构申请校验受理通知》;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要求申请人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视作无效申请;
(三)医疗机构校验申请的受理时间,自收到完整的申报材料之日算起。
第九条 医疗机构发生不良执业行为积分超过规定分值时,登记机关在该医疗机构尚未到达校验期限时应依法提前对其进行校验。
第三章
校验审查
第十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申请后的20个工作日内,应当按照相应的执业校验标准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必要时组织专家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校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进行现场校验:
(一)卫生技术人员、诊疗科目、大型医疗设备等执业登记项目以及房屋变更较大;
(二)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在执业登记后的首次校验;
(三)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的提前校验;
(四)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现场检查时间超过三年;
(五)发生重大医疗事故;
第十一条 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进行校验审查的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检查核实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执行情况;
(二)检查核实执业登记项目、执业人员聘用情况;
(三)检查核实依法执业情况,对不良执业行为记录进行核实、汇总、分析和处理;
(四)对医疗机构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措施落实或整改情况进行考核;
(五)登记机关规定的其他校验内容和项目。
第十二条 校验专家组应在现场审查结束后,形成审查工作报告,及时报登记机关审核,作为校验结论的重要依据。
审查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审查工作概况;
(二)被审查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与执业校验标准的符合情况;
(三)被审查医疗机构的得分情况(附标准评分表);
(四)被审查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应当说明的其他情况。
第四章
校验结论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校验审查合格者,登记机关应当在受理校验申请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校验,作出“校验合格”、“暂缓校验”或“校验不合格”的校验结论,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及相应的诊疗科目标准;
(二)擅自更改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诊疗科目;
(三)医疗机构不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的;
(四)被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期间和停业整顿期间;
(五)医疗机构校验审查分数不合格;
(六)校验期内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超过规定分值;
(七)登记机关认定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
第十五条 登记机关应当在暂缓校验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作出通过校验、注销部分不合格诊疗科目或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决定,并书面告知。
暂缓校验期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机关注销不合格诊疗科目:
(一)未达到相应的诊疗科目标准;
(二)经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的,拒不改正或无法改正;
(三)停业超过规定期限;
(四)登记机关组织的再次现场审核或评审不合格;
(五)暂缓期内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超过规定分值;
(六)登记机关认定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当不予通过校验,并依法给予处罚或吊销其许可证:
(一)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医疗活动,经登记机关责令限期补办手续,仍拒不校验的;
(二)出卖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经登记机关警告仍不改正,或给患者造成伤害的;
(四)使用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经登记机关警告仍不改正,或给患者造成伤害的;
(五)将医疗场所以出租、承包等方式交由他人从事医疗活动的;
(六)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经登记机关警告仍不改正,或给患者造成伤害的;
(七)未按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隐瞒、缓报、谎报,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八)暂缓校验期满,仍未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九)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同时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校验结论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如发现校验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变更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结论。
第十八条 登记机关应及时将校验结果予以公示。
第五章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六)登记机关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校验的其他情况。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2001]37号 【发布日期】2001-12-21 【生效日期】2001-12-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全省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赣府发〔2001〕37号2001年12月2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体改办、省编委办《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体改办、省编委办 二00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为进一步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的要求和全国、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届十三次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二、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行政审批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设定行政审批应当遵循我国的立法体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依照法定职权、程序制定的规章设定的行政审批原则上可以保留;对其他机关、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应当取消。
(二)合理原则。设定行政审批,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公正、规范的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应当通过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去解决。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事项,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对虽符合合法原则,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行政审批,也应当取消。
(三)效能原则。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一个部门应当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涉及几个部门的行政审批,应当由政府规定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实施行政审批要规定合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在限定期限内办结。
(四)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时,要规定其相应的责任。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并承担相应责任。行政机关不按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甚至越权审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被许可人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审批机关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原则。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行政审批的条件、程序,并建立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监督的制度。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行使行政审批权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依法加强对被许可人是否按照取得行政许可时确定的条件、程序从事有关活动的监督检查。
三、三、实施步骤
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起步较早,从去年7月至今年7月,省政府各部门先后两次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各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区)也在今年10月底前对本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回头看”,把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开展“回头看”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各部门对前一阶段的清理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依据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对在前两次清理中未清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要重新申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在前两次清理中应取消但仍未取消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对与国务院各部门清理结果不一致的,要提出相应的调整意见,如我省在清理中保留的而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应改为取消;我省在清理中已取消的而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维持不变,确需改为保留的,要向省政府提出意见,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对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下放到省级政府部门的审批项目,要提出抓好落实的具体意见各部门在开展“回头看”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意见要以书面形式报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研究确定改进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提出的改进措施和意见进行审核,并负责与各部门协调。对协调不一致的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报省领导小组确定。
(三)公布改进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各部门改进意见目录并拟定有关文稿,报省领导小组讨论并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经批准后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发〔2001〕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第二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项目的通知》(赣府发〔2001〕18号)的要求,在前一阶段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要进行严格规范,要制定简明、清晰的流程图,要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审批工作限时制度;对取消的有关审批项目,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后续监管。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公开工作,做到能公开的都必须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各设区市、县(市、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工作扎实、效果较好的,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经验;对工作不认真、走过场的,要责成其认真整改。
四、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地、各部门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项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负责这项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或抽调专人继续承担日常工作。监察、法制、体改、机构编制等部门和单位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注意搞好工作衔接。各设区市在审批项目处理工作中,要注意与省政府各部门的有关工作相协调。对于省政府已经明确取消或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作出相应处理。应该取消的,必须取消;需要保留的以及由省政府有关部门下放给设区市审批的,要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执行。
(三)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既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既要坚决精简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事项,又要切实加强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监督。对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要制定积极有效的后续监管措施,避免管理脱节。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并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公开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反对和防止搞形式主义。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瞒报、虚报行政审批项目,不得对决定取消的项目搞变相审批,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对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进行审批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在明年初对各设区市、各部门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情况(包括行政审批项目是否得到彻底清理,已经作出处理的审批项目是否落实到位,对保留的审批项目是否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对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是否制定了后续监管措施等)有重点地进行一次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