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市人民政府批转《昆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昆明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12-27 【生效日期】2001-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昆明市人民政府批转《昆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三个开发(度假)区:
为加强对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管理,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制定的《昆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批转,望各单位、各部门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昆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对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管理,保障和促进土地收购储备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 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结合昆明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是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专项用于土地收购补偿、土地开发整理、支付借款利息、土地交易支出等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第三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是依照国家财政政策、法律、法规,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结算进行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资金安全、满足资金需要、提高使用效益。
第四条第四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设置财务机构,负责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日常管理,接受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土地收购储备业务具有公益性、经营性、垄断性的显著特点,在国有土地实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应按土地收购储备业务的特殊性质,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五条第五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存款、贷款等金融服务工作,择优委托专业银行负责办理。在授信银行建立基本帐户,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第六条第六条 市财政局对储备土地出让取得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储备土地出让取得的收入由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直接缴入市财政专户;土地收购补偿、开发整理、支付利息和费用等方面的支出,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另行下拨。
第七条第七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土地收购资金计划和委托,代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具体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所筹集资金纳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账户,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编制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并按拟储地块编制分项资金收支计划,实行项目资金计划管理。
第九条第九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年度收支计划,经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执行;分项收支计划报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条第十条 土地储备计划发生变动,须相应调整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年度收支计划和分项收支计划。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严格执行资金收支计划,严禁随意突破计划范围,防止资金积压和资金超支。
第三章 资金筹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土地储备中心)应当多渠道筹集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优化筹资方案,降低筹资成本和费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其他借款、预收定金、土地储备风险资金、社会融资和其他收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财政拨款指市财政部门拨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的资金,以及安排返还的土地收益金(此收益金主要用于扩充土地收购储备周转金)。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银行贷款指为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向金融单位融资借入的资金。在申请办理借款时应向委托银行提交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年度资金收支计划、会计报表以及委托银行需要提交的文件、资料,申请和取得年度贷款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土地收购储备业务的资金需要,向银行提交储备地块的收购合同、储备方案、分项资金收支计划和贷款所需的文件、资料,按规定申请和取得授信贷款。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其他借款指为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向其他单位借入的资金。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预收定金指以预出让方式向意向用地者收取的预购用地定金。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土地储备风险资金指经市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从上缴财政专户的土地收益金中,按一定比例计算拨付建立的风险资金。土地储备风险资金只能用于弥补土地收购储备业务中出现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市政府调剂土地收不抵支的差额。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社会融资指按国家规定向单位、个人发行土地储备债券、募集土地储备股份获得的收入。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其他收入指储备土地及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在出让前通过出租、抵押等开发利用获得的收入,存款和贷款相抵后的利息净收入。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根据年度和分项资金收支计划、地块收购合同和方案,按对象、进度合理调配、使用资金,市财政部门派员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土地收购、前期开发整理、储备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以每一地块为核算单位,分别计入土地收购、储备和开发成本,实行成本核算。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依据储备计划、市场状况和地块质量,合理确定土地储备总量和储备周期,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储备成本,减少运营风险。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土地收购补偿费、土地开发整理费、土地储备管理费。除此以外的费用严禁在成本开支范围列支。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土地收购补偿费指用于土地征用、收回、收购和安置补偿的费用及置换土地的价差支出。补偿标准须按《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土地估价机构的评估结果确定并严格执行。特殊情况需超标准补偿的,须由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审批。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土地开发整理费是指在储备土地出让前,以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为目的,对土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发生的工程费用。
土地开发整理要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土地开发整理的开支标准要根据国家和省统一的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地区单位估价表确定,并按经确认的实际工程量,据实结算工程价款。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土地储备管理费指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开发、整理和出让全过程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包括以地块为核算对象的土地管理费、土地交易费和存款、贷款利息收支相抵后的利息净支出。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土地储备风险金的使用,必须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未经市政府批准,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不得用于非土地储备事项的质押、担保、对外借款。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用于非收购储备事项的支出。
第五章 收益分配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按期(月、季、年)按进度分项目进行结算,并编制年终决算报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度严格收支管理,认真核算成本,及时、足额缴纳有关税费,按时归还各类借款本息。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土地收益金专项用于扩充土地收购储备周转金时,其资金总规模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后,经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确定。
原按2%返还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出让金,仍按云财综字〔92〕172号和云财综字〔95〕66号文件的规定,以2000年为基数执行。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日常工作经费由市财政按业务工作需要核拨,实行总量包干、单独核算。单独编报会计决算报表。工资标准按昆人劳通〔2000〕11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接受市财政部门的监督。
市土地储备中心的财务收支,不得与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的土地储备资金相混淆,必须严格区分。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的会计核算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储备土地出让业务收入和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要根据土地储备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财务机构、财务制度,合理配置财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定期向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财务状况报告,并接受市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市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要对土地储备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分析,不断加强对资金运作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市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规,对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收支、使用、管理进行日常和定期的审计监督。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和上缴市财政的土地收益金,要按市政府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按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2月1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昆明市储备土地登记管理办法
昆明市储备土地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储备土地的登记发证行为,促进储备土地的有效利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办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云南省《土地登记条例》等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征收、收购、收回、置换等方式依法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按照本办法申请办理土地登记。
第三条【管理部门】 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和三个开发(度假)区的储备土地由昆明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向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土地证书;其他县(市)区的储备土地由相应土地储备机构向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土地证书。
第四条【土地证书】 通过征收、收购、收回、置换等方式依法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经土地储备机构申请,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办理注册登记后,向土地储备机构颁发土地证书。
以储备土地为对象的土地证书不再另行印制,使用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并按以下规定填写:
(一)土地使用权人一栏,填写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名称;
(二)使用权类型一栏,填写政府储备;
(三)地类(用途)一栏,填写储备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
(四)终止日期填写为五年;
(五)土地面积以勘测定界面积为准;
(六)记事栏填写:
一、该土地为政府储备土地,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抵押;
二、未经依法供地程序,不得办理出让手续。
(七)证书附图可使用宗地图或勘测定界图;
(八)其余未明确内容暂不填写。
第五条【储备土地初始登记要件】 土地储备机构按照本办法办理储备土地初始登记时,应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要件:
(一)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二)土地登记申请书(原件);
(三)勘测定界成果或宗地测量成果(原件);
(四)地籍调查表(原件);
(五)土地储备机构法人证明(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六)土地储备机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七)委托代理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代理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八)其它证明材料。
第六条【储备土地权属证明】第五条第(一)项中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按不同储备土地方式主要分为:
(一)以收购方式储备的土地:1.原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注销证明文件;2.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3.收购土地时相关费用支付凭证。
(二)以收回方式储备的土地:1.市或区县政府同意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2.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通知或解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通知书;3.收回土地时相关费用支付凭证;4.原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注销证明文件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三)以征收方式储备的土地:1.国家、省级部门批准征收土地的相关批复文件;2.征地补偿时相关支付凭证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四)以置换方式储备的土地:1.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置换土地的意见;2.土地置换协议;3.置换土地进相关费用支付凭证;4.原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注销证明文件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第七条【特殊情况】如因特殊情况无法交回土地证书原件办理相关手续,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原土地使用者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则以建设用地批准书、划拨决定书或其他证明土地来源的批准文件为依据。
(二)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时,以县级以上政府出具的强制拆迁决定书和证书注销公告为依据。
(三)因遗失、损毁等原因造成土地证书无法交回的以相应注销公告为依据。
(四)其它特殊情况以原土地使用者和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共同确认的书面权属证明为依据。
第八条【变更登记要件】储备土地因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市场交易供应等原因发生变化的,由储备机构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登记时应提交登记要件为:
(一)拟供应土地的规划条件及附图;
(二)原土地证书;
(三)土地登记申请书(原件);
(四)勘测定界成果或宗地测量成果(原件);
(五)地籍调查表(原件);
(六)土地储备机构法人证明(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七)土地储备机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八)委托代理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代理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九)引起储备土地变更的其它证明材料。
第九条【抵押登记】 储备土地依法进行抵押权登记。按照与登记机关一致的原则,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原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经审查符合要求,颁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第十条【抵押登记材料】 政府储备土地申请抵押权登记时应提交下列要件:
(一)抵押双方共同填写的《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抵押双方及其它相关利害人的法人证明、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三)抵押双方及其它相关利害人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法人代表委托书(原件)及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四)土地权利证书(原件);
(五)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意见(注:用于明确用途及地价);
(六)贷款主合同和抵押合同各一份(原件);
(七)地价评估报告(原件);
(八)勘测定界图或宗地图(原件二份);
(九)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一条【登记程序】 依据《土地登记办法》和云南省《土地登记条例》,储备土地登记程序为申请、审核、批准、登记发证,前期的地籍调查工作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开展。
储备土地抵押登记程序为申请、审核、批准、登记发证。
第十二条【办理时限】 对申报材料齐全、权属无争议的储备土地登记申请,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结。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可以延长十日。
第十三条【注销证书】 已经登记的储备土地,需收回注销时,应依法办理相应注销手续。
(一)已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出让或划拨等方式供应的储备土地,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在供应储备土地以前,持相关证明文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土地证书注销手续。
(二)已经登记的土地抵押权终止的,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在抵押权终止之日起十五日内持相关证明文件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抵押权注销手续
(三)逾期未申请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进行注销公告,公告期满后可直接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擅自发证的,或应申请办理相关手续而未办理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其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工作的暂行办法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
(讨论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昆明市土地整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昆明市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整理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参与土地管理是指在政府授权国有投资公司进行土地一级开发整理过程中,允许社会资金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征地拆迁,实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使该区域内土地具备供应条件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资金是指除政府财政性投资以外的资金,包括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资金,集体企业、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热人等社会主体的资金,外商企业资金以及基金、信托等各种形式的资金。
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管理
第二章准入领域和条件
第五条 社会投资人可以自主选择以下阶段和领域参与土地整理工作:
(一)土地的征地、拆迁;
(二)土地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三)全面参与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等。
第六条 社会投资人提供资金并参与土地整理工作的,必须具备对于拟参与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所要求的资信能力(特别是项目资本金的出资能力)及对应资质。
(一)参与征地、拆迁的应当具备市政施工资质;
(二)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的,投资额在十亿元以下的土地整理项目,必须具备市政施工总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投资额在十亿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具备市政施工总承包一级及以上资质。
(三)全面参与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的必须 具备市政施工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
第七条 社会投资人只提供资金,不参与土地整理工作的,则不要求具备工程建设资质,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信能力,特别是项目资本金的出资能力。
(一)投资额在十亿元以下的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投资人注册足本不低于1亿元,投资额在十亿元以上的项目,社会投资人注册资本不低于2亿元。
(二)社会投资人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其可用自有资金不低于投资额的25%;
(三)社会投资人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时,需提供银行信用级别证明文件。其中:投资额在十亿元以下的土地整理项目,银行信用级别要求为AA级;
(四)不能提供银行信用级别证明文件的,需提供相关银行关于项目融资的授信或承诺。
第三章 社会投资人的选择和确定
第八条 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土地整理的项目业主,按昆明市有关招 标管理办法、规定和本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委托招标机构并在监督机关的监督下采取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标或竞争性谈判、必选等方式进行选择和确定。
第九条 对于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四十米以上道路建设的,由国有投资公司按第十条规定程序选择和确定投资人后,委托建管公司进行项目管理。
第十条 鼓励具有较强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国有投资公司联合进行土地整理工作,若参与土地出让竞标,允许其将前期支付的土地整理成本作为竞标履约保证金。
第十一条
土地整理社会投资人确定后,不得擅自将项目转让给第三 方。通过与市、县两级国有投资公司联合组建阶段性项目公司参与与实施开发的社会投资人需要对外转让所持股权时,必须经市政府有权部门批准。
第四章 参与模式
第十二条 社会投资人可与国有投资公司协商确定成立合资公司、项目公司或者其他独资形式投入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工作。
第五章 投资回报
第十三条 社会投资人参与土地整理投入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的资金,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加不超过3%的比例确保投资回报。
第十四条 社会投资人参与土地整理投入征地拆迁的资金,由国有投资公司与社会投资人根据征地拆迁资金量与建设工程资金量的比例按以下当时协商确定投资回报率。
第十五条 根据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协商确定的投资回报率需上报昆明发展投资集团公司同意后执行。
第六章 投资保障和推出机制
第十六条 为增强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的信心,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对于参与土地整理的社会资金,市县政府有权部门出具相关文件,用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内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优先偿还投资人相应的投资及回报。
第十七条 为规范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完成,合作合同一经签订,合作双方均不得随意退出该土地整理项目。
第十八条 因合作一方单方面违约退出后造成合作无法开展的,合作另一方有权无条件、无偿接管项目并继续完成该项目。
第十九条 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化等因素导致合作项目无法继续推进的,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停止合作关系、提前算清后,终止合作项目运行。
第七章 其他
第二十条 采取BT投资模式建设的征地拆迁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其投资回报率的确定,自本暂行办法发布之日起,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易事达文件解读:
该文件是基于6月9日市委办公厅文件及全面覆盖一级土地整理文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改造资金的解决方案,拓宽了9家公司原有的银行融资渠道,大力吸引社会民间资金进入。
该文件指出在明确了9家市县两级投资公司作为主体外,将已往参与城中村改造企业、以其它社会投资人均可参与土地一级整理,参与征地、拆迁、基础设施的建设。说明已往参与城中村改造企业仍然可以参与一级整理环节,但是主导权控股方将转变为9家投资公司为主,而且后期若该前期改变企业希望参与该土地的房地产开发,必须通过昆明市国土局“招拍挂环节”竞得土地。
第四篇:延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办法
延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防止土地资产流失,促进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范围内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或集体土地征收储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收购储备,是指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全市范围内国有土地和征收集体土地采取“实物储备、红线储备、信息储备”的方式进行管理,储存一定建设用地,以供应、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行为。
1、实物储备:即政府收回或通过支付资金收购而储备的土地。
2、红线储备:即政府对一些成片旧城改造或腾迁的地块,按红线规划交给储备机构运作、拆迁、公建配套后,按需求推向市场。
3、信息储备:对一些不急于收购储备的地块或受财力限制一时无力收购的地块进行信息储备,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实物储备。
第四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储备和集体土地的征收储备,应坚持规划先导、计划收储、统一管理、兼顾效益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
第五条 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是本市(县)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领导机构,主任、副主任由政府主管领导和副秘书长担任,国土、建设规划、计划、城管、财政、房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政策;
(二)确定土地收购、储备、供应计划;
(三)协调各有关部门关系;
(四)审查计划执行和资金运行情况,监控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
第六条 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是市(县)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及前期整理的工作机构,隶属国土资源部门,接受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管。
第七条 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职责是:
(一)根据市(县)土地收购储备委员会的收购储备计划,对单位和个人需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其它需调整的城市存量土地适时进行实物收购,并对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后纳入储备管理;
(二)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建立土地储备库;
(三)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增加实物储备土地入库量,为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服务;
(四)政府依法收回的违法用地、闲置抛荒土地及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纳入储备库管理;
(五)加强与金融系统的联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并管理、使用好土地收购储备资金;
(六)做好储备土地整理工作、收购储备土地的资金测算平衡、招商洽谈以及投放市场的前期准备;
(七)掌握土地市场需求信息,搞好综合统计,定期向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报告土地收购储备及供应情况。
第三章 土地储备
第八条 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情况,制定土地收购储备计划,报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下列土地应当及时进行实物储备:
(一)为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依法收回的土地;
(二)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期限届满的,土地使用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
(三)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土地;
(四)依法没收的土地;
(五)改变原批准用途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项目的土地;
(六)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或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国有土地;
(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连续两年未使用依法收回的土地或土地使用者申请交回政府的土地;
(八)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由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
(九)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
(十)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的土地;
(十一)无主土地;
(十二)其他需要进行储备的国有土地和征收的集体土地。
因规划或收储资金制约而不能进行实物储备的土地,采用红线储备和信息储备。
第十条 土地储备实行预报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提前向土地储备机构申报:
(一)企业迁移或改制过程中产生的闲置土地;
(二)纳入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土地;
(三)需要流转的土地;
(四)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无力开发的土地;
(五)土地使用期届满的土地。
第十一条 依法收回、收购或征收的土地,由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并办理收储手续。
第十二条 土地收购按下列方式补偿:
(一)收储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根据土地剩余使用年限和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实际投入给予适当的补偿;
(二)收储城市居民使用的国有土地按当地政府公布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涉及房屋拆迁的,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的相关规定进行补偿;
(三)收储国有企业划拨土地,涉及建(构)筑物、附着物的补偿,经中介机构评估,根据财政部门确认的价值给予补偿。涉及土地的补偿,按现使用用途评估价给予补偿;
(四)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的土地,按照土地转让申报的价格给予补偿。
第十三条 实物储备的土地一般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收购。符合实物储备条件的,由土地使用权人向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申请收购储备;
(二)权属核查。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对申请收储的土地或政府指令性收储的土地,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进行勘测定界;
(三)费用测算。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依据有关规定测算收购储备补偿费用;
(四)方案报批。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根据权属调查和补偿费用测算情况,提出收购方案报市(县)土地收购储备委员会审批;
(五)签订协议。土地收购储备方案批准后,由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协议;
(六)收购补偿支付。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协议约定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实行土地置换的,进行差价结算;
(七)权属变更。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和原土地使用权人按规定办理土地、房产权属变更或注销手续,原土地使用权人按协议规定向土地储备机构交付土地和地上建(构)筑物。
第十四条 红线储备、信息储备土地,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按城市规划红线和现行政策确定储备范围;
(二)以政府公告形式告知现土地使用权人,要求现土地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现状;
(三)待条件成熟后及时采取实物储备,按实物储备程序办理。
第四章 储备土地的前期整理与利用
第十五条 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对储备的土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土地前期整理与利用:
(一)前期整理。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在储备土地出让前,应按城市规划部门对该地块的规划要求,完成储备土地平整等前期整理工作;
(二)储备土地整理涉及城市房屋拆迁的,由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委托有拆迁资质的法人进行拆迁;
(三)土地利用。对已储备的土地,在出让前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可以依法将储备土地出租、抵押、临时改变用途加以利用。
第五章 储备土地供应
第十六条 储备土地供应纳入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市场需求,制定储备土地供应计划。储备土地的供应,严格按计划执行。
第十七条 储备土地供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不得干预。
第十八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将土地供应信息以公告方式公布。公布内容包括拟供应土地位置、面积、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
第十九条 储备土地供应按下列方式进行:
(一)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项目的土地,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出让;
(二)用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划拨用地的,办理储备土地出库手续后,按划拨方式供地;
(三)严格限制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对同一宗土地协议出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用地者,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因城市重大引资、投资确需以协议方式供地的,在地价评估的基础上,经市(县)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集体研究批准,由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将协议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办理土地出库手续。
第二十条 储备土地的供应,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土地供应计划,确定拟供应土地的地块;
(二)土地储备机构拟订储备土地供应方案,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县)土地收购储备委员会批准;
(三)根据已批准的土地供应方案,土地储备机构公开发布土地供应信息;
(四)依法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方式确定土地受让人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受让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受让人缴纳土地出让金;
(五)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的,由土地储备机构办理出库手续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办理划拨用地批准文件,土地使用者按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六)土地受让人或划拨土地使用者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以划拨方式使用红线储备或信息储备的土地,用地单位应将批准文件等资料,报土地储备机构备案。以划拨方式使用实物储备的土地,用地单位应按成本价支付收购整理补偿费。
第六章 土地储备资金
第二十二条 市(县)政府应建立土地储备专项资金。
土地储备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土地收益和银行贷款等。
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储备、开发整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土地储备资金的管理受市(县)财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 土地出让收益,按《延安市市级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各县参照执行。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人未申请进行土地储备,又未经市(县)政府批准,而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没收其非法收入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批准出让、转让。擅自批准出让、转让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第二十七条 列入收储计划的地块,在实施实物储备时,用地单位或居民个人应积极配合,不得故意阻挠和设置障碍,影响收购储备。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已实施实物收购储备的土地,原土地使用权人不能及时交付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的,由市(县)土地储备机构申请人民法院依法收回土地。
第二十九条 有关当事人,因土地收购、储备发生纠纷,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国家、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由所在单位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实行,原《延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昆政办〔2009〕83号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公众监督的管理机制,保证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国家、省、市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中,经市政府确定的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骨干项目:
(一)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的重大建设项目;
(二)城建、环保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建设项目;
(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重大项目;
(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五)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发展项目;
(六)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建设项目;
(七)本区域内需要市级配套投资的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
(八)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它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平衡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实行市政府统一领 — 2 — 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市政府领导按照分工负责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各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项目推进工作。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由市经委牵头负责推进。
第二章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编制
第四条
重点建设项目由市级主管部门、三个开发区、各县(市)区或项目法人,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省、市专项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的建设项目提出申请,提交市发改委审核平衡。
第五条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编制,原则上每年确定一次,每年于10月31日前编制次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年底前完成市委、市政府决策程序;年中可根据项目实施进程进行适当调整。按下列方式申报:
(一)市级主管部门、市级投融资公司负责实施的建设项目,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项目进行汇总,直接向市发改委申报;
(二)三个开发区和各县(市)区负责实施的建设项目,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项目进行汇总,由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向市发改委申报。
(三)申报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责任单位、建设规模、建设周期、估算总投资、资金筹集方案、实施内容和投资规模等。
第六条
市发改委对拟申请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和综合平衡,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建议名单和计
— 3 — 划,报请市委、市政府审定;经审定后的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纳入目标考核。
第七条
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资金、市级财政支出管理的专项资金、中央预算资金、国债专项资金和由市级财政承诺还款的借款资金,以及以国有资产和资源配置进行融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以下程序研究决策:
(一)需要市级投资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建设项目,由分管副市长组织研究确定;
(二)需要市级投资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含1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向市委常委会报告;
(三)需要市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报市委常委会审定。
(四)其它须报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点建设项目,按要求报市政府常务会或市委常务会研究确定。
BT、BOT项目须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决策。
第八条
项目单位根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政府专题会议审定意见组织实施。新开工项目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后,按基本建设程序报发改部门审核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按行业分别报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已开工建设项目按照计划,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全面推进实施。
— 4 — 第九条
需申请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按照国家和省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汇总申报。
第三章
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
第十条
市发改委负责重点建设项目前期管理日常工作,及时了解项目前期进展情况,建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将拟建项目纳入储备库进行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责任单位组织完成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概算)等技术文件,落实规划、土地、环保、水保、建设等前期工作,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程序进行报批和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
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重点前期工作项目的筛选、申报和落实外部条件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发改委报送项目进展情况。
第十三条
市发改委负责指导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参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概算)等评审活动,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协调解决前期工作中有关问题。市规划、国土、财政、建设、环保、滇管、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做好审批和协调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
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第四章 重点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五条
市财政局根据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会同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金融办编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计划,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实施。市属投融资公司根据融资计划,编制融资方案。市财政局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和完善财务制度等工作;市金融办负责建设项目融资、协调和指导工作。
第十六条
项目业主单位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安全和竣工验收组织等工作;负责跟踪检查建设项目质量,协调落实项目实施条件,及时汇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七条
项目业主单位须按照《政府投资代建管理实行办法》,对重点项目实行代建,并由代建方履行建设期项目法人职责。采取BOT投资方式的建设项目,由投资方履行经营期项目法人职责。采取BT投资方式的建设项目,由投资方履行建设期项目法人职责。
第十八条
完善重点建设项目报告制度,定期不定期汇总分析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定期报表制度。项目业主单位应明确专门负责人,于每月3日前,向市发改委报送上月项目进展情况。
(二)汇总分析制度。市发改委根据各单位报送建设项目月报表,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和分类汇总,分析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向市政府报告。
(三)专题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的困难和问题。
(四)督查督办制度。对推进较慢或存在困难和问题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政府目督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共同进行督查督办,并将督查督办情况,专题报市委、市政府。
第十九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由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对项目的资金、工期、质量、安全等进行严格管理。
第二十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八个百分百”管理要求,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提高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质量,执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勘察、设计、质量、安全、节能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和强制性规范。
(二)规范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从业规范,监理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技术规定及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和建设工期实施管理和控制,并承担相应监理责任。
(三)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的各项审批程序,规范建设行为,促进项目管理,建设过程中百分之百预决算审计到位,提高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进行建设,严禁擅自改变标准、改变规模。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
— 7 — 高建设标准造成的投资超概算,一律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擅自降低标准、缩小规模,将追回减少的投资额,并追究责任。
(五)项目建设资金应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挪用。
(六)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通过试运营,项目业主委托有资质单位形成项目的后评价报告,报送市发改委和项目主管部门。
(七)项目业主应主动接受和配合国家、省、市的稽察、督查、检查、审计等监督工作,真实反映和提供有关资料及情况。项目完工后,应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计或财政评审。
第二十一条
重点建设项目保障:
(一)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土地等实行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
(二)重点建设项目,上报争取国家和省资金优先,市安排直接投资、项目前期费和融资优先;
(三)申报企业债券发行计划时,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第五章 重点建设项目的公示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在门户信息网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项目估算总投资等。
— 8 — 第二十三条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由市发改委按月在门户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对影响前期工作推进或项目实施进展缓慢的项目单位,提交有关部门问责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涉及流域、区域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市民关心的重大基础设施,决策前由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业主组织听证,对重大技术方案和项目情况进行公示。
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
第二十五条 重点建设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行招标投标。重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以及工程总承包等必须进行公开招标。重点项目招投标应实行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
BT、BOT项目须实行招投标。招商引资过程中,项目业主只能与投资方签订意向性协议,意向性协议不能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仍需进行招投标。
第二十六条
投标人根据招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实际情况,拟在中标后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工程、非关键工程分包的,应当在投标文件中载明。
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向他人转让。对合同约定或招标人同意可以分包的非主体工程、非关键工程,须由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分包人承担,并不得再次分包。
— 9 — 中标人应当就分包项目向招标人负责,接受分包的人就分包项目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七条 监督部门应对招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制止任何有碍评标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保证各评委享有独立评标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信息须按照国家《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等规定,对招标公告、中标结果进行公示。
第二十九条
实行招投标违法记录公示制度。参照国家《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暂行办法》等规定,市建设局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管理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的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对公告的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信息进行管理。市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对违法行为记录取证调查,按统一要求报送市建设局。
对被公告的招投标违法行为当事人,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外,投标人2年内不得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投标活动;招标代理机构2年不得参与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的招标代理;评标委员终身不得参与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评标活动。
第三十条
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等部门按照行业归口,负责重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信息公告的指导与协调,对招标公告和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情况复杂、难以协调和监督的事项,应当及时报请市政府处理。
第七章
监督与考核
第三十一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目标责任制。对列入计划的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和在建项目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会同市发改委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十二条 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出现严重违反廉政建设或当年出现重大安全、质量、环保事故的,提交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因素造成无法完成建设目标任务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主管部门须在当年12月1日前将调整建议报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和市发改委审核,报请市政府审定。
第三十四条
因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力,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问题的,由执法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调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国家、省在本市域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省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建设项目△
管理
办法
通知
━━━━━━━━━━━━━━━━━━━━━━━━━━━━━━━━━━━━━━━━━━━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市委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7月28日印发
━━━━━━━━━━━━━━━━━━━━━━━━━━━━━━━━━━━━━━━━━━━
校对:何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