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贷款三查缺失引发的案例
贷款“三查”质量堪忧问题的多重性
在某省某县进行了一次小企业贷款“三查”的情况调研,重点分析了20户企业的贷款资料。调查结果显示,20户企业中,财务报表明显失实的有10家企业,占50%;明显高估抵押物价格的有6家,占30%。信贷人员在贷前信贷准入、贷时风险防范、贷后信贷管理方面明显存在履职不到位的现象,为贷款的安全收回埋下了隐患,小企业贷款“三查”质量亟待提高。
贷前调查不实信贷人员听任企业“包装”财务数据。某金融机构规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方可贷款。调查中发现,一些信贷人员对于这一规定采取消极态度,默认甚至帮助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以满足信贷准入要求。(1)
信贷人员故意隐瞒借款企业不良信用记录。银行对小企业信贷评级中十分注重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素质,关注其在其他银行贷款的形态,而且将之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使贷款申请项目获得上级批准,对企业存在的不良信用记录视而不见,故意避开,加以隐瞒。(2)
信贷人员对企业关联关系未能作深入调查。尽管银监会在2003年出台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是,商业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对于企业法人关联情况、资本金的关联情况、经营项目的关联情况不愿作深入了解。有的信贷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方便贷款的操作,在明知贷款将被关联企业挪用的情况下,也不愿将关联客户的情况纳入统一授信。(3)
贷时审查不严高估抵押物价值。抵押担保不足是制约小企业贷款的瓶颈。根据小企业贷款的有关规定,一般的国有划拨土地抵押折率为42%,设备抵押折率为50%。在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有的银行对抵押物的价格不经有权部门评估,自行确定,确定的价格有失公允。(4)
担保效力落空。某行允许对小企业发放担保贷款,要求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AA级以上。而担保企业信用等级却是由信贷人员自己评审,评级主要指标中非财务因素占80%分值。本来一个很好的政策,却因某些具体环节不完善而落空。此外,循环担保、关联企业担保、股东及自然人为企业担保,使得担保的效力大大下降。此次调查的20户企业,股东及自然人为企业担保贷款的有4家。(5)
虚构质押物。有的银行在发放产成品质押贷款时,质押品的数量、存放方式、保管均没有制定统一的核实流程和控制方法,导致企业虚构质押物。此次检查中,发现某企业虚构质押物,轻易获得银行短期贷款。当这家企业经营恶化宣布破产时,银行方才发现,用于质押的实物属于虚构,给银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6)
贷后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信贷人员在贷后检查中,对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关注不够,对企业的销售情况、现金归行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将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贷款的依据。在贷款多次出现逾期和欠息的情况下,仍然为企业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手续,而且将此类贷款纳入正常类贷款管理。如某企业所有借款申请书中的借款用途为购原料,还款来源为产品销售收入,该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566万元。但该企业在银行的现金归行情况不好,2004年几乎没有存款滞留在银行账户上。从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发生贷款逾期9笔,金额269万元,在按月结息过程中,多次出现不能按期结息、表外应收利息挂账的现象。目前,在银行账面上该企业通过借新还旧取得的206万元贷款仍被列为正常贷款。(7)
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重大变动事项。信贷人员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重大变化,不能了解和分析其变化的实际原因和合法性;不能及时了解企业改制等情况。对于企业法人代表的变化、资产的转让等重大事项,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反映,给那些信用不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以可乘之机。导致信贷人员不能尽职调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信贷人员的素质、能力、业务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银行机构对信贷业务分工与考核存在不够严密、不尽合理,内部控制措施存在薄弱环节有很大关系。具体说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信贷人员管户数量多,工作质量下降;二是贷款营销压力大,放松了贷款准入条件的审核;三是授信工作尽职问责滞后;四是社会征信系统不完善。(8)
几点建议发放小企业贷款牵涉面广,户数多,贷款“三查”的工作质量与贷款的安全性息息相关。提高贷款“三查”工作质量,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加大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商业银行要统一认识,进一步规范贷款“三查”的操作流程。商业银行在贷款营销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础工作,将贷款“三查”工作抓实,要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首先明确贷前、贷时、贷后三查的具体内容;其次明确信贷人员采集数据或信息的规范性渠道,要加强数据或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的审核;再次加强贷前调查岗和尽职调查岗之间的制约。(9)
商业银行要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要以授信工作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相应的问责制。
商业银行要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客户经理队伍。随着各行对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各行的贷款户数增加、贷款余额不断扩大,因此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客户经理队伍显得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发放小企业贷款尤其注重非财务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与法院、税务、人行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向上述部门了解企业的诉讼情况、税务交纳情况、贷款的分布情况。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了解借款企业或关联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履约情况。
编后近年来,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有所增加,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情。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难免摔跤一样,眼下,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管理措施、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对待,努力改进。这篇调查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银行面对的是面广量大、分布广泛、品质各异的中小企业,比起过去做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信贷业务,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跟过去相比肯定有所不同。情况变化了,工作怎么做?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坚持做好贷款“三查”,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希望各位通过本次对银行推进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2012-2-10 课后学习——谈贷款”三查”__从授信风险管理看贷款三查工作(上网进下列网址阅览)
http://wenku.baidu.com/view/5760f03667ec102de2bd8945.html
第二篇:贷款三查
担保“三查”查什么
“三查”是信贷与担保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信贷与担保工作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信贷与担保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
担保“三查”指保前调查、保时审查、保后检查。
一.保前调查
(一)对借款申请人进行调查、评估。
1.审查借款申请人有关材料。
2.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复印材料,翻阅有关总帐、明细帐和凭证,审核财务报表。
3.分析财务报表、检查借款申请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审核借款申请金额、期限。
(二)对借款保证人进行调查、评估。
5.审查借款保证人有关材料。
6.对借款保证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复印材料,翻阅有关总帐、明细帐和凭证,审核财务报表。
7.分析财务报表,检查担保能力。
(三)对借款抵押物、质物进行调查评估。
8.审查抵押物、质物。
9.审查抵押、质押相关手续。
10.现场察看抵押物、质物。
11.审查抵押物、质押的价值,确定可抵押、质押额。
(四)撰写调查、审批报告。
12.调查、审批报告的内容
a)基本情况
b)管理、经营情况
c)财务状况
d)项目情况
e)反担保方案
f)风险与效益
g)调查意见
二.保时审查
是确保贷款正确、合理发放的关键环节。主要对借款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调查报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核。主要内容有:借款的用途、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负债能力、反担保合同要素是否齐全等等。
三.保后检查
是确保贷款按政策、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减少和防止贷款风险的重要保障措施。它要求项目人员在贷款发放后,对贷款的使用进行跟踪检查,定期分析检查和分析的主要内容:
1.检查贷款是否按用途使用,有无挪用、套用贷款情况。
2.检查存货有无积压、应收款回笼情况等。
3.落实企业还款资金来源。
4.纠正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及所有影响贷款安全性的不利因素,督促企业改进。
第三篇:贷款三查制度
什么是贷款“三查”制度
贷款“三查”制度是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通过实施贷款“三查”,有利于贷款人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以及贷款的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同时,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情况,也是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或免责的重要依据。
贷款“三查”制度的执行
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确保“三查”质量,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根本环节,是及时准确预警贷款风险和缓解或消除贷款风险的基础保证。
(1)要制定完善明晰的贷款“三查”流程图、贷款“三查”规范以及检验“三查”工作质量的标准,使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有路径、有标准、检查贷款“三查”工作落实执行的好坏评判有依据、有准绳。
(2)贷前调查要重点抓贷款信息资料真实性管理。要对借款人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和判断,关键是要通过行之成效的途径和方法验证借款人有关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以增强贷款审查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贷前调查应当实行双人制,即贷前调查至少要有两人一起参与,共同完成贷前调查报告,以提高贷前调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贷时审查要重点抓风险量化预防控制管理。要以风险系统方式量化每项内容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论证贷款发放的风险隐患程度,根据风险度判断掌握是否同意发放贷款,选用适当的贷款方式,使贷款决策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以增强贷款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关键是要使审贷分离制度落实到位,严格执行;贷款审批要实行委员分工负责制,以确保贷款审查工作做深做细,增强贷款审查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贷后检查要重点抓贷款风险生长的预警和处置管理。
一是要强化贷后跟踪检查制度的刚性,贷后检查的行动、内容、质量要到位。对于贷后检查工作薄弱的行处,要坚决取消其新增贷款审批权。
二是要切实做到及时准确地反馈贷款风险生长情况的预警信息。
三是要根据贷款风险预警信息,区别各种贷款风险生长节点,及时果断地采取与之相适宜的贷款风险处置途径和措施,以提高贷款风险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是要理顺与政府、执法部门、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依法化解新增贷款风险的工作效果。
第四篇:贷款三查制度
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贷款三查制度
一、贷前调查
什么是贷前调查是指贷款发放前银行对贷款申请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其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可发放的贷款额度做出初步判断。
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申请人资信状况、经营情况、申请贷款用途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贷款担保情况等。
贷前调查的方法
1.现场调研——直接
现场会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思路,内部的管理)、实地考察(生产、产品、账款、固定资产、周围状况)
2.搜寻调查——间接
搜寻调查指通过各种媒介物搜寻有价值的资料开展调查。这些媒介物包括:杂志、书籍、期刊、互联网资料、官方记录等。搜寻调查应注意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3.委托调查:委托调查可通过中介机构或银行自身网络开展调查。
4.其他方法:业务人员可通过接触客户的关联企业、竞争对手或个人获取有价值信息,还可通过行业协会(商会)、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如工商局、税务机关、公安部门等机构)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
☆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贷款操作规程中规定的要求去深入细致的进行实地调查。
2、有的信贷人员仅仅根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作为贷前调查的情况,而造成贷前调查失实。
3.信贷员在贷前调查过程中没有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没有摸清申请人的真实背景。
4.有的信贷员凭经验和感觉办事,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便形成了调查报告。
5.贷前调查中没有用影像图片等有效手段记录借款申请人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给贷款审批人员提供直观的原始的审批依据。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贷前调查的建议
贷前调查主要分为个人贷款与企事业单位贷款两种。个人贷款相比企业贷款而言,它的贷前调查较为直观,着重查看客户以前的信用记录,其次可以看一下客户的学历、经历、经营管理能力、业绩、社会关系、爱好、生活习惯、品行、年龄、健康状况等等,最后再查看一下第二还款来源情况。企事业单位贷款的贷前调查较为复杂,凭我的经验提几点建议。
1、确认借款企业法人主体真实性、合法性。首先按照企业提供的法人营业执照正本,查对与借款人名称是否相符;然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该企业的营业执照是否经过年检,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变更;经济性质是否相符;贷款期限是否超过规定经营期限;借款用途是否在企业经营范围内。
2、对借款企业信用状况的调查。深入企业实地查阅企业的应付账款账簿及其明细账,从中找出该企业拖欠他人的账款金额、赊欠原因、时间等,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另外还可以通过电话或函询的方式向被赊欠企业了解有关借款企业赊欠的原因,还款的基本情况,从而真正摸清借款企业的信用道德底细。
3、对借款企业管理人员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调查。要以工商部门登记备案资料为准对企业法人代表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及真实性进行严密的审查,不要拘泥于企业提供的介绍资料。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企业领导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学历证书等都以原件为准,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查询其真实性。对其个人品行和领导能力的调查应与该企业员工员工和经常客户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个人能力和行为品质状况。
4、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首先查阅该企业的各种会计账簿,通过其中记载的各种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经营指标,从而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其次,深入车间、厂房和库房,实地调查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工作流程、产品质量监督情况和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情况,并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做好记录,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再次,通过查看借款企业近两年的会计报表计算出各项指标增长率、增长幅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变化。另外,还可以采取核实贷款企业在税务部门的纳税情况,从而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生产效益;通过企业近几个月缴纳水电费等情况的对比分析,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5、对借款企业财务情况的调查。根据企业提供的近三年的相关会计报表,计算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六个基本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的未来发展前景。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6、对借款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通过查询借款企业在农村信用社或他行开立的存款结算账户,进一步了解借款企业一段时期的存款、货款等资金回笼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现金流量,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及数量。
7、对担保情况的调查。一是实地调查担保人或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二是对担保方提供的有关证件和资料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核实,确保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对担保财产做严格的市场评估,确保有足额的第二还款来源。
农村信用社的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程序和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贷前调查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好贷款投放的第一关,切实做到严设贷前调查“防火围墙”,铸就信贷资产“铜墙铁壁”。
二、贷时审查
贷时审查是指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贷时审查的内容
贷时审查的基本内容是多方面的。重点有:审批前提是否成立;信贷审批要求、法律意见是否落实;各项信贷文件、资料、手续是否齐全;有关业务合同协议是否全面、正确签订,是否合法有效;各资料、文件或合同之间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正确,表面是否真实;业务背景是否真实、合理;信贷用途是否符合要求;信贷额度、期限是否在有效范围;信贷押品是否入账(保证金)、入库或监管(抵押物、其他质物);信用状况、主体与业务资格、财务状况、人事和法律状况是否有重大变化;操作程序是否正确,各级审批是否越权等。
应当指出,这种“执行”不是机械式的,存在着某种变通,但并不构成对审批意见的修改。
其一,根据落实的具体情况、程度以及其它制约因素,在不突破审批总限制的前提下,做出实际放款的决定。
其二,对多维审批意图的实现方式做出有区别的处理和安排。如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内容、企业承诺等,一般需要在信贷合同中依法进行全面、正确约定;对于合作交易对手的限制性要求,如特定对象、合作期限等,需审查相关的历史凭证、文件、记录;有关收费管理则审核提交的相关收费凭证等。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三、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指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如果发现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等造成贷款风险加大的情形,可提前收回贷款或采取相关保全措施。
☆贷后检查的作用
1、有利于及时发现早期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一方面银行通过贷后检查,能够尽早发现借款人存在的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问胚,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另一方面,在多家银行对间一借款人都有贷款的情况下,哪家银行贷后榆查工作做得好,问胚发现得早。就可在避免风险的工作中抢占先机,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或降低损失。
2、有利于埘客户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确定银行对其将来的信贷支持 银行通过全面的贷后榆查管理工作。能够综合判断信贷客户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客户对银行业务的发展价值,从而有利于银行
3、有利于促进借款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贷款一经发放,资金的使用权即转移到借款人手里,并投人到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中,由于影响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可变因素较多,银行通过贷后检查,可以发现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借款人、督促、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从而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回收。
4.有利于银行发现自身在经营、审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促进银行采取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比如在贷前调查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审-It决策时忽略的风险点等,从而有利于银行在今后的信贷经营管理工作中加以纠正和改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贷后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1、没有正确理解贷后管理与银行经营效益的辩证关系。认为银行效益的实现主要依靠存款和贷款收息,没有认识到信贷资产的质量是保证实现贷款利息收入和实现经营效益的前提条件。因而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存款和收息上,对贷后检查工作重视不够。抓存款、收息,作固然能够带来直接效益,抓贷后检查工作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样也是确保贷款利息收入和创造效益的重要途径。只要贷后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而这却不是短期的抓存款、收息工作创造的效益所能弥补的。
2、认为贷款发放后形成的风险和损失主要是由于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对此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无能为力。因而在贷后检查工作中消极应付,不重视分析由于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借款人、保证人、抵押物的偿债能力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对信贷资产造成的影响。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贷后管理对于防范风险工作的重要性,银行可以通过全面的贷后检查管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提前收回贷款,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3、认为在贷款“三查”制度中,贷后检查属于从属和次要地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主要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事,因而只注重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工作,而忽视了贷后检查环节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作用,造成基层行信贷从业人员常常把贷后检查当成信贷工作的“副业”,没有及时去调查和掌握构成贷款风险的因素和预警信息,贷后检查报告流于形式。管理层不能及时得到风险控制信息而采取有效监督措施,只有在贷款发生逾期或欠息时才有所反应,而此时往往风险已经发生。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贷后检查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同样是信贷资金从发放到回收过程中,银行风险防范工作一个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管理的是可能发放的贷款,其风险虽然存在,却要以贷款的发放为先决条件,信贷资金的所有权还在银行手巾,风险没有最终形成,并且可以通过否决贷款的于段来防范风险; 而贷后检查管理的是已经发放的贷款,信贷资金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到借款人手中并投入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中去,如果贷款风险已经形成,就小能通过否决贷款的手段来防范风险,只有通过不问断的贷后检查管理去防范和化解。同时贷后枪查是要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物在贷款发放后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注重的是判断当初审批决策时同意贷款发放的有关条件有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及早期预警信号,是否危及到信贷资金安全,如果是,则银行应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提前收阿贷款,避免贷款形成不良。
4、认为在现有信贷管理体制下,贷款发放的对象都是优质客户,还款不成问题,贷后检鸯工作不重要,因而在贷后检查作中掉以轻心,走过场,甚至不深入贷款户实地检查,贷后检查形同虚设。
5、认为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主要是在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阶段,贷后管理阶段不承担责任,因而对贷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重贷轻管错误思想的延续,对贷后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事实上,贷款“三查”各阶段都有其应负的责任,贷前调查应对所形成的客户评价报告、信用等级评定报告等提交决策审批材料监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贷时审查应对决策审批时是否执行了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审批负责;贷后检查应对检查后所掌握和提供的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是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否对客户进行了制度规定的有效管理负责。
(二)贷后检查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尤其是监督、考核、奖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l、随着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各种加强信贷经营管理工作,规范操作程序的新规章、新制度、新办法不断出台,为信贷经营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贷后检查工作环节的新规章、新制度、新办法还不是很多,也远未完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缺乏明确的部门和人员行使贷后检查工作的定期检查监督职能,大多数检查都由经办行及经办部门自行完成,这种自查自纠的监督方式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而管理行又由于人员、时问等因素难以对下级行进行全面检查,不能起到真正的检查监督作用。
(2)缺乏明确的工作程序对贷后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成果进行评价。经办行贷后检查工作完成后,由于缺乏明确的贷后检查报告的集体研究、讨论和评价制度,造成大部分的贷后检查报告等材料完成后就直接归档管理,造成贷后检查工作质量的严重失控
(3)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信贷人员贷后榆查工作进行合理奖惩。目前对贷后检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以通报方式予以批评警示,或责令相关行限期整改,没有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而对于做得较好的正面典形,也很少于以奖励。这使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形成贷后检查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并导致部分基层银行的贷后检查工作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只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起到贷后检查工作应起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作用。
2、相对于贷时审查和贷款审批环节而言,目前贷后检查工作没有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基本上是由信贷经营部门负责。由于信贷经营部门同时还肩负信贷营销、企业存款、收贷收息、压逾盘活及其它一些基础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协调处理各种工作及业务关系时难免有时会忽略贷后检查工作,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因而降低了贷后检查工作的质最
3、对信贷从业人员如何进行贷后检查工作培训小够。“质从人起”和“以人为本”是一项基础管理理念,尤其是在贷后检查管理工作中,人的素质尤为重要。它要求贷后检查人员知识面广泛,不仅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常识和财务知识,其次,面对调查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料,贷后检查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及时发现风险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要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单纯依靠信贷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自我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提高贷后检查工作质量的建议
1、完善贷后检查工作的内容。正确的贷后检查管理应包含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监督借款人按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挪用。对于固定资产贷款还应监督项目其它来源资金与银行贷款同比例运用。
(2)对宏观经营环境的分析,掌握其对借款人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
(3)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的检查。重点是对借款人、产品供臆、借款人生产、销售情况的检查。
(4)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的检查。重点在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财务比率的分析,掌握借款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
(5)对借款人管理水平的检查。重点是调查了解借款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的情况,以及可能对偿债产生的影响。
(6)借款人重大事项的检查 重点调查分析借款人的重大投资决策、重大体制改革、重大债权债务纠纷、重大事故和赔偿等情况。
(7)对保证人的检查。参照对借款人的检查进行,重点分析保证人保证能力的变化趋势。
(8)对抵押(质)物的检查。主要检查抵押(质)物是否完好无损,价值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被抵押人(出质人)擅自处理、抵押登记是否继续有效等。
2、完善贷后检查工作和管理的程序。如每月进行一次贷后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形成贷后检查报告,定期召开全体信贷人员例会,根据检查结果形成贷后检查报告,定期召开全体信贷人员例会,由信贷专管员对贷款客户、担保情况的当前发生事项、还款能力、资金走向、担保能力、担保时效等可能影响银行贷款安全的事项进行分析、汇报,全体信贷人员共同研究判断是否出现了风险预警信号并应采取何种对策等。信贷主管负责审阅、核实贷后检查报告并提出相应意见,以及组织对贷后检查报告的分析、讲解、评比,主管行长每季度对贷后检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等。
3、建立贷款风险预警信号及快速反应制度 预监管警信号是指出现了可能导致客户不能偿还到期贷款本息或履约的不良情况或征兆。信贷人员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识别贷款户是否已经或即将出现对信贷资产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预警信号,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上级行报告,尽早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4、加强会计前台与信贷部门的协作、沟通,及时监控企业资金走向。前台会计同样也是贷后管理对企业监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信贷部门应与前台会计部门紧密银行贷款三查制度
协作,建立完整的贷款客户的存款资金台帐(包括企业的存款余额和结算量)和利息台帐,严格监控贷款户资金流向。
5、设立信贷后督工作专门岗位和人员,检查,指导、督促贷后检查工作,确保工作质量。银行应调配优秀人才充实到信贷后督工作岗位,专门负责对贷后检查工作的检查、指导 督促,信贷后督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以保证完成督查任务需要为原则,同时督查工作应实行定期和全面检查制度,不放过每一笔贷款和每一户贷款人 为确保信贷后督岗位工作质量,后督工作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并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可以上岗 同时还应定期对信贷后督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促使信贷后督人员的业务认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以适应政策、市场、客户情况变化的需要。
6、完善贷后检查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必然包括严明合理的奖惩办法,银行应按照贷后管理的要求制定出贷后管理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并把贷后管理工作质量纳人对信贷员和信贷部门的综合考核评比内容之中,使责权利有机结合。同时对在贷后检查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或造成风险和损失部门的人员也应予以一定的处罚,并在职务晋升中予以体现,从而增强信贷人员对贷后检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7、提高贷后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通过举办各种贷后检查业务培训I班,对贷后检查人员进行分批、全面培训,着重提高信贷员对借款人及其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不间断监控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早期预警信号、并积极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的能力 并在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贷后检查工作。通过这种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贷后检查: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贷后检查工作质量。
第五篇:贷款三查制度
贷款三查制度
一、贷前调查
贷前调查是指贷款发放前对贷款申请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其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可发放的贷款额度做出初步判断。
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申请人资信状况、经营情况、申请贷款用途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贷款担保情况等。
贷前调查的方法
1.现场调研——直接
现场会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思路,内部的管理)、实地考察(生产、产品、账款、固定资产、周围状况)
2.搜寻调查——间接
搜寻调查指通过各种媒介物搜寻有价值的资料开展调查。这些媒介物包括:杂志、书籍、期刊、互联网资料、官方记录等。搜寻调查应注意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3.委托调查:委托调查可通过中介机构或银行自身网络开展调查。
4.其他方法:业务人员可通过接触客户的关联企业、竞争对手或个人获取有价值信息,还可通过行业协会(商会)、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如工商局、税务机关、公安部门等机构)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
☆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贷款操作规程中规定的要求去深入细致的进行实地调查。
2、有的信贷人员仅仅根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作为贷前调查的情况,而造成贷前调查失实。
3.信贷员在贷前调查过程中没有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没有摸清申请人的真实背景。
4.有的信贷员凭经验和感觉办事,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便形成了调查报告。
5.贷前调查中没有用影像图片等有效手段记录借款申请人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给贷款审批人员提供直观的原始的审批依据。
☆贷前调查的建议
贷前调查主要分为个人贷款与企事业单位贷款两种。个人贷款相比企业贷款而言,它的贷前调查较为直观,着重查看客户以前的信用记录,其次可以看一下客户的学历、经历、经营管理能力、业绩、社会关系、爱好、生活习惯、品行、年龄、健康状况等等,最后再查看一下第二还款来源情况。企事业单位贷款的贷前调查较为复杂,关键点:
1、确认借款企业法人主体真实性、合法性。首先按照企业提供的法人营业执照正本,查对与借款人名称是否相符;然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该企业的营业执照是否经过年检,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变更;经济性质是否相符;贷款期限是否超过规定经营期限;借款用途是否在企业经营范围内。
2、对借款企业信用状况的调查。深入企业实地查阅企业的应付账款账簿及其明细账,从中找出该企业拖欠他人的账款金额、赊欠原因、时间等,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另外还可以通过电话或函询的方式向被赊欠企业了解有关借款企业赊欠的原因,还款的基本情况,从而真正摸清借款企业的信用道德底细。
3、对借款企业管理人员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调查。要以工商部门登记备案资料为准对企业法人代表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及真实性进行严密的审查,不要拘泥于企业提供的介绍资料。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企业领导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学历证书等都以原件为准,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查询其真实性。对其个人品行和领导能力的调查应与该企业员工员工和经常客户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个人能力和行为品质状况。
4、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首先查阅该企业的各种会计账簿,通过其中记载的各种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经营指标,从而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其次,深入车间、厂房和库房,实地调查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工作流程、产品质量监督情况和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情况,并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做好记录,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再次,通过查看借款企业近两年的会计报表计算出各项指标增长率、增长幅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变化。另外,还可以采取核实贷款企业在税务部门的纳税情况,从而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生产效益;通过企业近几个月缴纳水电费等情况的对比分析,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5、对借款企业财务情况的调查。根据企业提供的近三年的相关会计报表,计算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六个基本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的未来发展前景。
6、对借款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通过查询借款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存款结算账户流水,进一步了解借款企业一段时期的存款、货款等资金回笼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现金流量,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及数量。
7、对担保情况的调查。一是实地调查担保人或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二是对担保方提供的有关证件和资料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核实,确保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对担保财产做严格的市场评估,确保有足额的第二还款来源。
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程序和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贷前调查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好贷款投放的第一关,切实做到严设贷前调查“防火围墙”,铸就信贷资产“铜墙铁壁”。
二、贷时审查
贷时审查是指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贷时审查的内容
贷时审查的基本内容是多方面的。重点有:审批前提是否成立;信贷审批要求、法律意见是否落实;各项信贷文件、资料、手续是否齐全;有关业务合同协议是否全面、正确签订,是否合法有效;各资料、文件或合同之间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正确,表面是否真实;业务背景是否真实、合理;信贷用途是否符合要求;信贷额度、期限是否在有效范围;信贷押品是否入账(保证金)、入库或监管(抵押物、其他质物);信用状况、主体与业务资格、财务状况、人事和法律状况是否有重大变化;操作程序是否正确等。
应当指出,这种“执行”不是机械式的,存在着某种变通,但并不构成对审批意见的修改。
其一,根据落实的具体情况、程度以及其它制约因素,在不突破审批总限制的前提下,做出实际放款的决定。
其二,对多维审批意图的实现方式做出有区别的处理和安排。如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内容、企业承诺等,一般需要在信贷合同中依法进行全面、正确约定;对于合作交易对手的限制性要求,如特定对象、合作期限等,需审查相关的历史凭证、文件、记录;有关收费管理则审核提交的相关收费凭证等。
三、贷后检查(贷后管理)
1、什么是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贷款发放之后到贷款收回之前的各个环节及各个方面的管理。主要任务: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方法制度、人员配备等,对贷款本身、借款人、担保等因素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及时发现贷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达到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
2、为什么要贷后管理(1)认识上的误区
有的信贷人员认为客户能承诺按期还款就行了,不关心客户的生产经营,有的认为能够正常付息的企业不需要贷后管理、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不必重视贷后管理、担保条件好的可以放松贷后管理、不良贷款不需要贷后管理。
有些信贷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贷后管理工作是客户经理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应该有参与重点客户、疑难客户的贷后管理的责任,不知道应当将管理工作质量作为自己工作检查、督办的内容。(2)行动上的盲区
贷后管理未能切入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贷款风险预警信号反应迟缓。有意无意的放弃合同权利。贷款综合收益率低,没有补偿收益。贷后管理检查流于形式。(3)激励机制的误导
在激励机制中,重贷款发放奖励,轻贷后监管激励。
3、贷后管理的作用和意义(1)维护客户关系 了解你的客户。关心客户的经营管理。解决客户的合理需求。(2)拓展客户渠道 老客户推荐新客户。(3)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资产质量取决于管理,贷后管理是资产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卓有成效的贷后管理工作,能为我们防止不良、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银监会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调查统计,近五年形成的不良贷款中,有30%的原因是贷前决策失误造成的,而高达70%的原因应归咎于贷后管理不到位。
4、风险预警信号提示 第一类、缺乏合作诚意(1)、不好联系
与客户关键人员失去联系或联系不畅。
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频繁更换手机号码,经常无法联系,即使联系上,人在本地却谎称在外地出差;故意躲避公司人员。(2)、不提供资料
不提供或不按期提供定期报表。不愿提供定期报表以外的信息。不愿意提供银行的交易流水。
对需要通过所得税纳税单来判断客户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真实性时,客户不愿意提供。(3)、不配合检查
事先约定的会谈时间被无故推迟。现场贷后检查时,关键人员避而不见。拒绝或不能对报表数据提供组成明细。第二类、现金流异常
通过银行流水,判断其流水是否符合其现金流的特点。
对于大额进出,要求提供对方信息、销售/采购合同等,判断其资金是否流向非经营性交易方。
第三类、外部评价差
(1)、同业内对授信客户评价不佳。
(2)、上下游合作伙伴对授信客户有负面评价。(3)、客户的邻里、朋友对其产生负面评价。第四类、出现不稳定因素(1)、队伍不稳定
财务主管、会计人员频繁更换。
销售、生产、技术等核心部门的关键管理人员离职或被更换。客户、员工对企业没有信心。(2)、家庭矛盾
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家庭矛盾,包括婚姻关系紧张,离婚、析产等。家庭共同创业的产权纠纷。(3)、合作伙伴产生矛盾 股东要求退出。联营方不再合作。共同创业的管理者退出。客户流失。第五类、产生纠纷
(1)、因诚信原因产生纠纷
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为获得非法利益无理缠诉。(2)、因管理原因产生纠纷
因重大质量、技术事故引起诉讼或仲裁。为他人担保引起纠纷。
(3)、因履约能力的原因产生纠纷 因支付能力造成合同违约。
第六类、财务信息虚假、财务指标异常(1)、财务报表不可信
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定期报告出具保留或否定的审计意见。会计差错明显,报表之间、报表数据之间不衔接。虚构应收账款。
资产负债表上所列资产没有对应实物。所有者权益来源不真实。
客户提供的财务信息与我司掌握的非财务信息有很大的差异,信息之间无法得到交叉验证。
(2)、指标异常
某个财务数据偏离正常值,且得不到合理解释。
主要原材料库存畸高畸低,超过或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要。产品库存异常增长。(3)、利益流失
在表外、帐外另有资产负债未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或列示。以公司资产对外投资,但权益不在公司名下。资产处置后,现金未流入公司账户。非公允关联交易。第七类、客户资金链紧张
(1)、长期占用授信,贷款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不能减少授信总额。存量贷款依赖借新还旧。贷款到期后要求展期。靠临时融资归还到期贷款。
在多家银行融资,通过融资维持银行信用,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2)、缺乏资金安排计划
业务经营计划没有配套相应的财务计划。
授信申请的提出时间、额度与财务计划不符,具有偶然性、突然性。授信需求超过经营增长幅度。
客户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计划,影响资金周转。杠杆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3)、融资不计成本
从私人、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及其他企业高息借款。(4)、同业调整融资条件 同业提高利率。同业提高担保条件。同业调减授信额度。提前归还其他银行融资。(5)、出现资本缺口 资本支出与实力不相适应。
借入流动资金贷款后,资本支出增加。增资扩股资金不到位。自筹资金不到位。(6)、经营环境恶化 供应商紧缩商业信用。
销售回款不畅,被动延长结算期间。第八类、担保条件弱化(1)、抵押品价值高估
客户对资产预期价值过于乐观。评估机构在客户授意下高估抵押品价值。资产估价方法不当。抵押折率过高。(2)、抵押品管理不当 抵押品被抵押人不合理使用。我司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权属争议。
(3)、保证人担保能力下降 工作收入出现不利变动。对外投资出现重大失误。生产经营出现问题。第九类、主营业务出现问题(1)、主营业务市场或市场份额萎缩(2)、盈利能力下降
主导产品被迫以降价手段争取市场,导致毛利率下降。客户对上游产品涨价缺乏成本转嫁能力,导致毛利率下降。非经常性损益支撑盈利。(3)、盲目投资 跨行业扩张。盲目追逐投资热点。投资过于分散。
从核心业务抽调资源到其他领域。第十类、管理混乱(1)、成本和费用失控。
(2)、材料损耗上升、产品正品率下降。(3)、现场管理混乱。(4)、设备管理混乱。
5、贷后管理的策略(1)贷后管理的关键点 资金使用情况。合同履行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情况。是否有诉讼。资金使用情况。
流动资金贷款:要密切关注资金在购、产、销等环节的使用和周转情况。
固定资产贷款:检查项目资本金及其他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检查项目的进度情况。基于特定还款来源发放的过桥贷款、临时周转贷款:关注其特定还款来源的实现,防止资金被挪用。合同履行情况
检验借款人的经营规模与资金实力,看履约的能力。了解借款人的合作态度,看履约意愿。及时发现借款人的预警信号,看履约风险。
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交叉验证客户信息。(在与客户聊天的过程中,相互印证信息)经营情况
查看经营场所,看是否正常经营。查看工厂工人人数是否出现异常变动。现场秩序是否井然,设备是否正常开工。查看企业订单。查看工人工作状态。财务状况
对于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查看财务报表。利息支付情况。企业银行流水。水电费单。工资发放情况。抵(质)押物情况。
抵押品的价值变化、保管情况、是否被变卖、续保情况。
质押凭证是否到期等。是否有诉讼。
通过查询相关网站,查看是否有诉讼、公告等。(2)贷后检查的分类
贷后管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类型的贷款,不同的贷款条件以及贷款所处的不同时期来分类,从而制定不同的贷后管理方案以及贷后侧重点。按行业类别进行分类
生产型企业:关注生产情况、主要原材料的的价格变化、库存等。贸易型企业:关注上下游的关系、应收账款的回收等。按担保方式进行分类
抵(质)押类:抵押品的价值变化、保管情况、是否被变卖、续保情况、质押凭证是否到期等。
担保类:保证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工作情况、担保意愿是否发生改变等。信用类: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等。按贷款的不同阶段
首次贷后:贷款用途、合同履行情况。
中间贷后:抽查生产经营情况,查看近期订单、银行流水、工资发放情况、水电发票等。到期前贷后:资金安排情况、还款来源的渠道、能否保证到期按时归还贷款。(3)、贷后检查的基本方法: ①询问 询问企业高管 询问财务人员 询问普通工作人员 ②审核 审核贷款用途 审核合同履行情况 审核近期合同、订单情况 审核财务报表 审核水电费等情况 ③抽查
对抵押物进行抽查
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抽查 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抽查 ④观察
对高管神情、面貌进行观察 对企业员工面貌、工作状态进行观察 对经营场所进行观察
对于一些能直接通过销售系统从而清楚的知道经营情况及收入情况的客户,如彩票投注站、汽贸企业等,则要求客户打印相关销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