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遇到的问题和措施
养殖业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不仅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有风味、安全卫生,而且要求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与此息息相关的养殖业却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诸如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禽流感、猪不明高热病时有发生,养殖业排污治理问题日趋严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风味问题等已摆到议事日程,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应对?
一、畜禽疫病防控
1、存在问题
近十年来,畜牧业产值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因疫病造成的畜禽死亡率比西方国家至少高出一倍多,疫病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困难。随着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饲养业的发展、经营范围扩大以及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导致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已经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同时,由于一些疫病长期流行,病原的毒力发生了变化,其症状、病变出现非典型化,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导致这些疫病长期存在,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增多,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畜、种禽、野生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显著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监测手段,配套措施不力,使蓝耳病、猪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传入,其流行有扩大趋势。由于防治措施不得力,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加之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常常导致同一畜禽感染多种病原,使病情复杂化,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延误了疫病的治疗。同时由于多种病原混感,影响了畜禽产品的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部分原有病毒病在流行过程中未能充分掌握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常引起误诊和免疫失败,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在防治细菌病时,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细菌产生耐药性。
——防疫体系落后,整体防疫水平较低。我国兽用疫苗和兽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
是生产设备与工艺落后,使疫苗和兽药的质量不高,不少产品达不到GMP 标准。二是一些地区对兽药市场监督不利,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三是兽医人员专业文化水平偏低,很难适应当前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的需要。四是疫病实验室诊断工作开展不够,畜禽疫病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手段,靠肉眼观察,降低了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率,影响了疫病的有效防治。加之一些用户缺乏科学防治常识,滥用疫苗和药物,使一些疫病不能有效控制,这样既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又增加了畜禽的饲养成本,并且使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影响畜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就目前来讲,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2种畜禽疫病。尽管高致病性禽流感暂时得到控制,但很有可能会持续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世卫组织正联合各国专家研究和分析禽流感传染源以及更有效地遏制禽流感的疫苗。现阶段我国禽流感疫苗的生产量足够我国养禽业防疫注射的需要,加上我国已总结出应对禽流感的成功经验,禽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不能丝毫放松警惕,以防止禽流感反弹。同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还有禽流感疫情,传入的威胁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家禽养殖量大,全国饲养量达140亿只,分布面又广,很多地方防疫条件还较差,防疫难度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去年以来,全国已有26个省份先后发生猪不明高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通过采取免疫和扑杀
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疫情扩散蔓延的趋势目前已得到初步遏制。与去年相比,今年发病的范围明显缩小,发病率明显降低。尽管如此,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养猪业应该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对养殖环境、疾病防控、畜种和猪场管理怎样做得更好。一句话:“预防大于保健,保健大于治疗,一定要实行全程健康养殖。”
2、应对措施
——尽快建立完整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应急防疫和长效防控的关系,新时期的动物疫病防控要由应急防控为主转向长效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运作机制,同时在免疫评估、检疫规范、流通风险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责任体系建设,特别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动物防疫责任,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同时要强化部门、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畜牧业主体的防疫责任体系,实现群防群控。明确各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减少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兽医兽药执法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四是加强各级兽医部门的力量,把一些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高学历人员充实到兽医工作第一线上来,对现有兽医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应用科学的免疫程序、消毒措施、防疫设施,提高防疫水平。
——制订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行动计划。一是强化动物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在目前对动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外引动物报检和指定通道制度。二是控制环境污染,消除疫病隐患。引起畜禽疫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污染是引起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许多畜禽饲养者缺乏疫病防治常识,不能按规定处理病死畜禽,畜禽舍消毒不严格,甚至干脆不消毒,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发病畜群实施扑杀、清群、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力求在疫情发生地消灭病原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疫病隐患。三是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动物疫情多种多样,用于动物疫病防治的疫苗种类较多,免疫程序也很多,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免疫监测结果为依据,了解疫病流行情况和疫苗的免疫水平,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就能有效地控制主要传染病的发生。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转变饲养方式。一是要不断开展对广大农民,特别是畜禽养殖户的科普教育,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素质。尽快建立起防控动物疫病责任以生产者为主的管理机制。要使动物免疫、报检等成为生产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的政策法规,增强广大群众的执法意识。三是要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畜禽散(放)养作为一种伴随中国农民几千年的传统畜牧业的落后饲养方式,由它带来的诸如植被破坏,污染环境,甚至人畜混居的不良卫生状况等问题,也不利于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此外,鸡不能与猪混养,就算在一个养殖小区内,鸡也不能与鸭、鹅等水禽混养。否则,一旦发生疫情会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建议结合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把养殖小区建设问题一起纳入议事日程,创造条件改变这种落后的饲养方式,使得农民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二、养殖业排污治理
1、存在问题
我国畜牧业生产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畜禽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二是水体污染。三是畜禽粪尿和污水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与扩散,使近年来一些本已灭迹的疫病又有发生。四是重金属等有害物污染。主要是饲料中乱用滥用抗生素、违禁药物、重金属、促生长剂等,部分残留物质随粪便一起排入土壤、河水中,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目前,由于大部分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畜禽养殖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大户。尤其畜禽养殖从农户分散养殖转向专业化规模养殖后,导致农牧脱节、粪污密度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恶劣的养殖业污染源。据测算,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周围排污3万吨,其中含107吨氮和31吨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地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微量元素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如砷、铬、镉、铅等对周边环境土壤、水源的污染,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可能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畜禽养殖场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细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排污治理任务艰巨。我国环境保护“十五”规划中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作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工作,相继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近年来,通过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控制畜禽污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应用环保饲料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添加畜用防臭剂减轻畜禽排泄物气味;生物和生态净化方法;粪便的再利用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农林牧业生态工程技术等。但是,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速度快,发展资金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等原因,90%的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不经处置直接农用或露天堆放,严重阻碍了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干部对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认识不足,把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认为纯粹是畜禽养殖场和加工企业的事,在制定畜禽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力度不大。一些畜禽养殖场(户),缺乏环保意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经济效益。另外,治污成本较高也影响畜禽业环境污染的治理。以5000头存栏肉猪测算,其治污配套费用一般需80万元,平均每头160元。污染治理缺乏长效机制,相关法规政策体系、投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的不尽如人意,也影响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应对措施
——加强养殖管理,实行生态养殖。在本世纪初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出台是我国在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应大力宣传贯彻,付诸实施。一是要加强卫生管理。对畜禽圈舍及时清粪、防潮除湿。保持舍内干燥,合理组织舍内通风,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微粒和微生物。在圈舍内尽可能保持粪便的干燥,尽量做到粪水分离。二是增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减少各个环节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加强和优化死禽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出圈舍,将病死禽畜进行焚烧或深度掩埋等科学处理,严防死畜对环境的污染;限制药物使用量,加强用药管理,将畜禽
药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强定点屠宰的建设与管理,抓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建立生态养殖。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建立生态工程,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沼果或牧沼、牧鱼、牧蔬粮并举的生态畜牧小区。把养殖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增加投入,制定政策,建立防污长效机制。财政应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建立专项基金,对推广养殖业环保治理新技术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立防污治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对发展沼气支持的力度。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治理畜禽粪便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厌氧发酵装置,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处理污染使用的动力、而且可以获得沼气,排放的渣和液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二是要合理规划禁养区和养殖发展区。大力推进分散饲养向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转变,利用技术和资金,引导养殖业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和生态型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应由环保部门与畜牧部门配合统一规划建圈舍。三是合理选择场址。建设养殖规模场要考虑交通便利,但也不能离公路太近,在很好解决用水情况下,尽可能在离开城市、工矿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考虑到粪便可以供应农田作为优质肥料,而粮食作物和副产品又是畜牧饲料的来源,所以建立养殖规模场要建在周围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苗圃、园林、退耕还草还林等地区,以更好地实现农林牧的有机结合。
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供人类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等,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需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安全转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一个不得不谈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1、存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问题突出。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两大问题当属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动物疫病是制约我国畜牧业经济增长、阻碍我国畜产品出口和造成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动物品种繁多、动物疫病复杂多样、防疫基础比较薄弱、防疫制度不甚科学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部分动物疫病仍在我国存在。而且近几年呈现出致病微生物种类增多、毒力上升、耐药性增强等特点。这样,动物在饲养阶段感染或在加工阶段污染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其食品中就很可能携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兽药残留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下降的另一原因。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饲养过程。有的养殖者及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和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还有一些不法者为谋取经济利益而违法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药物,导致食品中存留有害成分。二是来源于饲料。目前饲料中添加药物主要有4种:防腐剂、抗菌剂、生长促进剂、镇静剂,其中任何一种添加剂残留于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三是加工过程中的残留,一些动物性产品加工经营者在加工贮藏过程中,非法过量使用一些碱粉、硝芒、漂白粉或色素、香精等,有的在加工过程中添加抗生素以达到灭菌的目的。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食用后在人体内经过富集易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行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职能的除农业部外,还有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调机制,多头管理,造成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工作也远远没有到位,导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二是法律法规滞后。为了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国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确保我国动物性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仍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涉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极其有限;法律制定修定周期比较长,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立法模式为政府立法,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法律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三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在畜禽产品、动物疫病、动物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逐步建立了一套质量标准体系,一些标准甚至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但这些标准中只有较少部分涉及质量安全问题,而且标准本身质量不高,无法与国际接轨。
2、应对措施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制度。一是加强动物源性食品产前环节监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应从畜牧业投入品抓起,加强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监督管理。深入贯彻执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二是加强饲养环节监控。要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强制免疫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疫病的流行和发生。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建立适应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需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三是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中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首先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禽屠宰加工条件》等规定,新建或改造屠宰加工企业,使其在动物防疫等方面符合卫生要求。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进行屠宰加工,严格按照《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进行宰前宰后检疫,对检出的病害动物源性食品要严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处理,确保出场的动物产品安全可靠。四是加强流通环节监控。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决不徇私。执法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集市等动物源性食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动物源性食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再次,要结合可追踪体系的建设,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旦经营者违规经营,要严肃处理,严重的坚决取缔其经营资格。
——加强动物源性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要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强化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强化关于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强调各环节全程监控的意识,并加强对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改变当前各部门分割,多头领导,法律依据分散,法律与法律之间冲突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经验,参照国际组织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畜牧业实情的国内标准,特别是有毒有害残留限量及监测方法等方面的标准,修改落后的现有标准,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注意提高标准的法律强制性。
四、肉类的品质与风味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肉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营养来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品质与风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对市场占有量比较大比例的鸡肉、猪肉要求更为突出。可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1、存在问题
肉品质是人们对食用肉类的感官特征、理化指标、营养价值、卫生安全性等多种质量性状的综合评价。丹麦学者Anderson认为,肉品质从整体上应包括五种质量特性:①感官质量,即肉的外观、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特性;②营养质量,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与组成,营养成分的消化性;③工艺质量,包括保水性、pH值、蛋白质的状态、脂肪的状态、结缔组织含量、抗氧化能力等;④卫生质量,即微生物指标、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⑤人类善待动物的人道质量,即畜禽的饲养方式、动物福利问题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肉品质,主要指肉的感官质量、工艺质量和卫生质量。
——肉品质和风味下降,阻碍养殖业的发展。肉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最佳的肉质,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不重视基础营养,导致肉质出现苍白、松软和少汁,且缺少风味:另一方面,为片面追求养殖效益,滥用一些违禁药品,如“瘦肉精”等,又导致肉品出现色暗、坚硬和干燥,且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样,其结果直接导致肉制品市场疲软,养殖效益滑坡,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
——肉品质和风味判断标准不一,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已知对肉类品质风味与香味有关的可检测鉴定的物质就有600多种,其中有挥发性的、水溶性的及脂溶性的。同时,由于人的口味差异较大,东西方的人、南北方的人,就算是一个家庭内的人都很难有一致的看法,主观性很大比例;如果从化学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很容易陷入纯技术性。所以,在如何提高肉品质和风味方面有较大难度,难以适应日益多元的口味需求。
2、应对措施 肉品质同时受遗传、饲养、环境、屠宰和加工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改良畜禽的肉品质,必须同时从多方面考虑并从整体上进行控制。
——大力保护和发扬地方优良畜禽种质资源。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念念不忘正宗的三黄胡须鸡、清远麻鸡、杏花鸡、大花白猪、梅花猪、蓝塘猪等的肉质和风味,世居“食在广州”的广州人(广东人),不管是养殖者或消费者,宁可抛弃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引进的“大种鸡”(AA鸡、红布罗鸡等),始终就是喜欢三黄鸡。因为上述的地方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选育出来的有不同特色的鸡、猪品种,是宝贵的基因库,是育成“风味品种”的主要种质资源,要解决“风味”问题,非“它”莫属。然而,近20多年来,单纯为了追求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大量引进外国的快长品种(尤其是猪),进行杂交,很多“风味品种”已名存实亡,现在已很难找到纯种的“大花白”肉猪了,三黄胡须鸡、杏花鸡的种群也日趋缩小,而在科研单位乃至企业却有钱引种、无钱育种、保种。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大呼要求“肉质、风味”的食品,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现在是抢救特具风味特色的地方品种时候了,应引起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醒悟了。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加工储藏条件。正如张子仪院士指出的“影响风味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应激”。应激来自饲养环境和饲料品质。正如现实生活中,“山地鸡”就是比规模化圈养的同一品种(品系)的鸡更有“风味”,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启示。因此,我们能否在推行健康养殖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的“仿”自然环境,再提供“绿色饲料”喂养,减少、甚至尽量解除对其造成的“应激”,这可能是一条解决“风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降低舍饲密度可能对改善肉风味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宰前运输管理也是提高肉品质的良好途径,如宰前禁食可降低宰后猪肠道的内容物,减少胴体因切割破损而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减少了猪群因打斗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但禁食时间不能过长,当禁食时间超过24 h,机体会利用体脂来重建肌肉中的能量储备,这会对肉的风味产生不利影响。屠宰工艺过程是生产中获得畜禽原料肉的一种加工和处理方法,它不仅涉及对动物的击晕、放血、烫毛等处理方法,而且包括屠宰中降低胴体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生产中加强对这几个环节的联合控制是屠宰环节提高肉类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脂质氧化和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贮藏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猪肉风味的发挥。有研究表明,与冷却处理相比,冷冻处理会降低猪肉的风味。这可能由于在冷冻过程中,肌纤维细胞遭到破坏引起风味物质大量流失以及低温引起蛋白质变性而造成风味的下降。即使在同样的冷却处理条件下,因为保鲜液的不同也会通过影响猪肉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对猪肉风味产生间接影响。
——制订肉品质和风味评定标准。虽然随着高科技仪器如高档气、液相色谱,色谱2质谱联用仪的出现,使1000多种肉的风味化合物被鉴定出来,但每种化合物对于风味的确切贡献还不清楚,肉风味的关键化合物以及物种专一性风味的研究仍是热门课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模拟风味化合物反应及风味化合物反应模型的研究。至于风味的评定,目前国际上猪肉风味的评定方法还是以传统的专家小组口感主观评定为通用模式。由于不同地区和个人嗜好的差异,这种方法会出现较大偏差,在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能否制订一个猪肉、鸡肉风味的评定标准,以关键风味化合物作为评定指标来判断猪肉、鸡肉风味的优劣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探讨的问题。影响猪肉、鸡肉风味的因素众多,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因素或二因素如遗传、饲养、加工工艺等对猪、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猪、鸡肉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更应考虑到多因素的互作对猪、鸡肉风味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影响猪、鸡肉风味因素的有效调控,生产出风味浓郁,口感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
第二篇:畜牧业综合生产管理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
为切实提高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市年畜牧业生产指导性意见》,现就抓好全县年畜牧业生产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禽品种改良及草畜配套工程等主要工作,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猪和禽蛋产业,加快发展以节粮型草食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牛羊产业,突出抓好奶业生产,狠抓规模经营和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目标任务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畜牧业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一项主导产业。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加强畜牧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长期坚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畜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乡镇、部门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构,明确目标,分解任务,量化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动物防疫,确保健康发展
(三)推广畜牧科技,调整产业结构
各级各部门要把强化畜牧科技作为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提高科技对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积极探索和创新畜禽改良体制与机制,重点抓好畜禽良种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要突出抓好肉牛品种改良,全县计划引进优质种公牛15头,扩大良种牛改良面;计划引进优质奴比亚黑山羊100只,加强本地黑山羊选育与奴比亚黑山羊杂交改良,提高个体产肉量,建成优势特色产区;计划引进优质种公猪6头,推广优质LY二元杂交能繁母猪1100头,全面提高生猪品质,力争全县生猪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要以田园镇为中心、辐射其它乡镇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全县计划新发展优质奶牛600头,每头泌乳奶牛县财政给予补助1000元。
(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
要进一步加强对贞元畜牧有限公司、双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恒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沿江生态养殖场四家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肉牛、奶牛、生猪、肉羊四大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以牛羊肉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销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整合畜牧资源,推进畜牧业生产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促进畜牧业发展。
(五)严格畜牧执法,保障产品安全
要依法加强种畜禽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引种申报制和报检制,杜绝引进和使用不合格的种畜禽及其冻精产品。切实加大对兽药、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兽药、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强化肉食品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相关证照的办理与审验,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四、工作考核
畜牧业发展综合指标纳入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大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其它指标由畜牧产业领导组抽调专人深入乡镇和部门进行考核。对工作落实、措施有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对认识滞后、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的乡镇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尤其是对发生重大疫情工作不重视、报告不及时、处理不得当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畜牧业现状及推进措施
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实现畜牧业跨跃式发展
运城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牧业作为我市大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的市委、市政府组建后,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禽规模养殖作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配套服务、依法监管,促进了全市畜禽规模养殖的跨越式发展。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1、全市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86.4万头、22.4万头、61.6万只和1759.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2.24%、1.2%、3.1%和14.04%。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82万吨、7.42万吨和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85%、110.65%和49.42%。其发展速度充分体现规模养殖的活力。
2、标准化规模养殖成批涌现:根据全市养殖小区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生猪年出栏1000-2000头的规模户(小区)有227个、3000-4999头的有23个、5000-9999头的有的10个,万头以上的有6个;肉牛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小区)
批畜牧龙头企业,但由于资金等原因,现有的畜牧龙头企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精细加工几乎是空白,缺乏高附加值的畜产品深加工,造成效益不高,影响进一步发展。
二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进展不平衡,规模及标准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小区建设摊大求洋,有的小区建设忽视防疫设施等。
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尽管我市未出现类似违禁兽药添加剂瘦肉精事件,但从全国全省出现的问题看,违禁药物的销售使用更加隐藏,一些不法商贩直接销售到场到户,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宣传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确保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个别县(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乡、村动物防疫网络不健全,乡镇站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村级防疫人员的补助得不到完全落实,直接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作质量。
三、主要工作
1、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加快小区畜禽圈舍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青贮窖、饲草加工设备、挤奶站、防疫室等生产设施,推广应用良种畜禽,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高效安全的现代化
局畜禽改良站和人工授精网点,配备改良人员,健全改良设备,提高改良服务能力。大力推广繁育新技术,重点推广高产奶牛冻精,肉牛、肉羊杂交改良,生猪三元杂交生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家畜生产性能。
4、加快饲草饲料开发。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地改良等综合配套措施,加快“三化”草地治理,加大推进耕地种草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配备饲草加工机械,做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进一步做好草地承包经营、划区轮牧,完善草地动态监测、病虫鼠害防治、草地防火等管理措施,做到草地建设、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应用配合饲料,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5、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管理,加强禁用投入品的监管,坚决查处生产假劣饲料、兽药和种畜禽的案件,整顿和规范畜牧投入品市场秩序。建设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验技术手段,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品种。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养殖规范化各项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
6、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一批肉类、奶类、禽蛋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改扩建力度,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带动养殖户发展的能力。建
信贷门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民自我投入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
3、强化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对畜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对于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购置牧业机械、建设青贮窖,由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对能繁母猪、优质后备奶牛、奶牛肉牛冻精改良和畜禽防疫扑杀,按照国家政策给予补贴。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对于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积极组织畜禽养殖企业和农民参加牧业保险,各级财政对参加养殖保险者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税费,对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加速科技创新和推广。结合规模健康养殖计划的实施,加快畜牧兽医适用技术推广,重点推广畜禽品种改良、饲料和畜禽营养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兽医诊疗技术、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饲料兽药安全检测技术。围绕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开展农科教三农合作,对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对养殖小区、养殖场的经营者和养殖大户进行科技培训,认真组织开展“科技入户”,在全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在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推行畜牧技术人员包干服务,保障规模健康养殖计划的科学、
第四篇:3d 遇到问题
一,如果3dsmax8一使用“光度学灯”死机,这么解决:
删除D:3dsMax8dlcomponents文件夹下的DlComponentList。
然后新建一文件夹,起名为【DlComponentList】。{至于这里的D:3dsMax8,只是3d的安装目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安装目录选择}
DlComponentList是使用光度学灯的记录。
新建【DlComponentList】的目的是不让其生成这个记录文件。
二,在3d中建的正方体和平面等都有斜线,就是都是三角面的解决方法。
组合快捷键【alt+U】,再点【P】,在【首选项】对话框里,点【视口Viewports】选项卡。在最底部点【配置驱动程序Configue Driver...】,此时,1、如果是OpenGL。
在对话框中去掉【Display Wireframe Objects Using Triangle Strips使用三角面显示线框对象】。
2、如果是Direct 3D。
在对话框中去掉【Display All Triangle Edges显示所有三角形边】前面的勾。
三,3DMAX9.0渲染键后面没有下拉列表
找不到[区域]Region渲染功能,【Region渲染功能】这样调出来:
3dmax9不能【区域渲染】的解决方法:
1、在你的3DMAX9安装目录下找到Ui文件夹。找到DefaultUI.cui右键记事本打开。
2、【F3】输入Item40,查找下一个。找到
Item40=5|110|140|30104|0|19|2|1342177795|ComboBox|视图。
把这个Item40改为41然后运行max9。
3、点自定义菜单,点加载自定义UI方案,载入
defaultui.cui就OK了。
四,3d9不显示缩略图的解决方法
复制下面的这些,然后粘贴到新建的文本文档中,然后在我的电脑工具栏中点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去掉 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的勾选,显示出文件的后缀文件类型。将你刚才新建的文本文档的后缀.txt改为.reg然后双击就好了,你的3d9文件在缩略图下就会显示了。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CLASSES_ROOT.max]
@=“3dsmax”
[HKEY_CLASSES_ROOT.maxmax]
[HKEY_CLASSES_ROOT.maxmaxShellNew]
[HKEY_CLASSES_ROOT.maxOpenWithList]
[HKEY_CLASSES_ROOT.maxOpenWithList3dsmax.exe]
[HKEY_CLASSES_ROOT.maxShellEx]
[HKEY_CLASSES_ROOT.maxShellEx{BB2E617C-0920-11d1-9A0B-00C04FC2D6C1}]
@=“{9DBD2C50-62AD-11d0-B806-00C04FD706EC}”
[HKEY_CLASSES_ROOT.maxShellNew-]
“NullFile”=""
VR渲染器 3D9的一些小细节
类别:个人日记评论(0)浏览(340)2008-12-26[原创]
标签: 交流
最近经常碰到有一些新手会问起这方面的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今天比较有空所以将这些一一列举出来,希望对广大新手们能够有所帮助。我知道的不是很多,只好是想到多少就写多少了,随时更新。
1.VR渲染器是不支持3D自带的光线跟踪阴影的,如果用了光线跟踪阴影的灯光是不会出线任何效果的。
2.VR渲染器在计算3D自带的建筑材质的时候会出错,表现为墙面会出现大量色斑,颜色不定。
3.这个问题可能是遇到最多的了,就是经常会有人在打开某个网上下载下来的模型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错误的对话框,并会自动关闭3D程序。这其实也是材质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有很多人说过,比如删除某个文件什么的,这我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我自己的经验:出现这样问题的一般是中文版的软件,解决方法是在使用VR材质的时候不要打开在视空中显示贴图这个选项。如图:。如需打开这个选项,请进入漫反射贴图通道中打开,就行了。所以大家在导入模型时出现软件错误自动关闭的问题时一般就是因为你所要导入的模型打开了这个选项,并且你用的又是中文版的。所以你可以改过来,怎么改自己想想吧。碰到这个问题的人应该都比较有经验了,比如线框模式下就不会自动关闭,但是暗F3转化平滑高光时就会出错了,呵呵。
4。有一些人的3D不能使用光度学灯光,只要一加入光度学灯,程序就挂了,卡主不动了,其实很好解决,只要你在安装软件的时候不要安装在带有任何中文的盘符或者文件夹下。我只试过中文版的,英文版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一回事。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再想到我会再写上来,希望能有所帮助
第五篇: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一切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将在环保的前提下进行,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畜牧业生产远离市区,加上畜牧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逐渐的、长期的,往往被社会各界所忽视,这给解决畜牧业污染带来的难度甚至超过了技术方面的难点。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畜牧业环保工作,充分认识到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是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唯一出路。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通过发展绿色畜牧业来实现动物源性食品的绿色化,特别是解决药残问题,加快动物产品的出口创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绿色畜牧业的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搭配日粮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
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平衡和饲料利用率低是导致畜禽排泄物中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原因,这将对周围土壤、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在畜禽养殖场排泄物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氮、磷、铜、锌、砷等。研究表明,在精确估测特定畜禽的营养物质需求参数和准确了解饲料原料组成及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日粮营养调控可以降低畜禽排泄物中的氮、磷、铜、锌、砷的含
量,减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1)降低氮和磷的排放 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生长猪对食入氮的利用率仅80%~85%。因此,国内外对如何提高氮利用率、减少猪粪尿中氮含量进行了大量研究。按照理想蛋白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成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可以在不影响猪生产性能的情况下提高饲料利用率,使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降低2%~3%。有人将仔猪、生长猪、肥育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由19%、16%和14%降至15%、12%和11%,发现如果不补充合成氨基酸,试验猪生产性能下降,但如果向日粮中补充能够满足试验猪氨基酸需要的合成氨基酸,则试验猪的生产性能未受影响。另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可节约蛋白质3%。日粮粗蛋白质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使猪粪氮含量降低8%,排尿量减少
11%,还可降低尿氮含量、猪舍中氨气浓度及释放速度。
降低畜禽排泄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使用酶制剂。通过酶制剂进行营养调控,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如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酶,可促进仔猪生长,并提高日粮干物质(2.7%)和氮利用率(3.6%)。有的研究表明,在育成猪饲粮中添加0.2% β-葡聚糖酶,可改善试验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13%)和氮利用率(12%)。大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如蛋白酶),可补充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或破坏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饲料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动物对植物中的磷利用率很低,常常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大量价格昂贵的无机磷(如磷酸氢钙)以满足动物需要。据研究,猪摄入的磷约有75%被排出,污染土壤和水源。由此可见,提高猪对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是减少规模化养猪场磷排放量的最有效方法。诸多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可使磷的排泄量减少20%~50%。另有大量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猪对钙、镁、铜、锌、铁等矿物元素利用率,并能提高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对肉鸡的研究也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将日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1个百分点,使氮的排泄量减少10%,而不会对其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氨基酸利用率产生影响。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部分州已经立法,规定在饲料中必须使用植酸酶。但是,我国关于植酸酶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禽类,对其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急待加强,以减少规模化养猪场磷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节约磷源。
(2)降低铜、锌和砷的排放 大量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已经证实,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铜、锌可起到生长促进剂的作用,砷制剂作为生长促进剂和抑菌剂的作用也已被证实。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许多人只注意眼前的经济利益,刻意追求猪皮红、粪黑,致使多数饲料生产厂普遍使用高铜、高锌,砷制剂的添加量远高于产品推荐添加量。但上述做法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首先由于高剂量添加,猪对其净吸收率增加,导致肌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增加。其次,由于高剂量添加,便粪中铜、锌和砷含量大幅度增加,导致环境污染。荷兰已经立法,规定不允许在日粮中使用铜和锌的促生长剂量。加拿大国家饲料协会也已将日粮中铜和锌的最
大限量规定为125mg/kg和500mg/kg。而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任何限制。
2.推广应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减少或消除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为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和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加大了对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相继推出有望成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饲用酶制剂、饲用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活性多肽、寡聚糖、防霉制剂、中草药
饲料添加剂、松针粉、茶多酚、大蒜素等。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对畜禽和人类都无危害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能在食用动物肠道中进行大量繁殖,并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格局,抑制
不利微生物的繁殖。
寡聚糖能选择性促进有益菌的增殖,阻止病原菌定植,促进其随粪便的排泄,刺激动物免疫反应。诸多研究者对寡聚糖在畜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寡聚糖(如果寡糖、甘露寡糖等)可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粪臭味的产生,提高母猪泌乳量和缩短发情间隔时间。
酸化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主要源于其酸化效应。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降低饲料pH值,抑制病原菌和霉菌生长;②降低 1
日粮pH值,使胃内pH值下降,提高酶活性;③降低肠道内容物pH值,抑制肠道病原菌生长;④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国内外对酸化剂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酸化剂可促进仔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仔猪腹泻和其
它消化性疾病的发生率。
另外,养殖场应根据畜禽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畜禽疫病免疫程序,控制畜禽的疫病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在畜禽生病时,尽量不使用滞留性强且有毒的药物,特别注意防止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合成类驱虫剂的滥用。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严格畜禽的用药管理,通过对养殖户进行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使畜禽生产者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增强他们对畜产品安全性的再认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
3.控制畜禽养殖场臭气排放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产生的恶臭由于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影响人体健康而越来越受重视。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由粪便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浓度低时可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浓度高时可使幼畜或雏禽中毒死亡,使养殖场工作人员健康受损,易患呼吸道疾病。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日粮调控可减少畜舍臭味。利用合成氨基酸降低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从而降低氮的排泄量;在日粮中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如β-葡聚糖、纤维素)可降低氨的释放;果寡糖能改变胃肠道后段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减少总需氧菌量(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排泄物中臭味成分。另外,美国科研人员还发现,生长在美国西部、墨西哥北部的一种丝兰属植物可驱除畜禽肠道臭气,其提取物有特异的固氮能力,将氨和硫化氢固定并合成氨基酸。日本将沸石等物理吸附剂用于猪场除臭,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这方面研究较少,从长远发展看,为减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周围空气的污染,研究提出控制规模化养殖场
臭气的饲养技术势在必行。
4.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发展生态畜牧业
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畜牧业生态工程是指遵循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组织和指导畜牧业生产,并将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开展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和试点在我国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可喜成效、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人类和家畜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生态畜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例如我国辽宁省大洼县境内的西安农场,在平原低洼盐碱地建立水生植物猪场。以猪粪为基础,以水资源为条件,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水生植物为核心,发展养殖生产,做到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在物质的转化中使其再生,在能量的流动中使其循环,实现了多功能系统的完全代谢过程,达到了多样化、高效率无污染生产。这不能不说是畜牧业生产中防治环境污染的一次“绿色革命”。大型畜牧场也可走这样一条“绿色革命”之路。如上海东风农场奶牛场,通过建立生态工程模式,使得奶牛的生产走向了良性循环轨道,有效地解决了粪便、污水的污染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该生态工程模式为:奶牛粪便通过机械刮粪装置输入发酵罐制取沼气,为全场提供能源;经发酵后的粪渣和料液用作培养基,大量培养光合细菌,经过加工制成蛋白质饲料;余下的粪渣作饲料基地的肥料;余下的料液流入无土栽培温室,来培植蔬菜和其他作物;经无土栽培使用后的料液送入池塘养鸭、鱼和水生植物。这样不仅能净化环境,而且可从水生植物中制取维生素
添加剂。
5.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绿色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法律、法规,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建立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绿色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绿色畜牧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绿色畜牧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技术指标等,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畜牧业的养殖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绿色畜牧业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第三,全面推进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畜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绿色畜牧业。支持动物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投入绿色畜牧业发展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绿色畜牧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使绿色畜牧业的生
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