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9: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27号 【发布日期】2008-03-30 【生效日期】2008-03-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

(皖政〔2008〕27号)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巩固扶贫开发成果,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至2010年,在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0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重要性

2004年以来,各有关市、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04〕81号)精神,在2225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基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自我脱贫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践证明,整村推进工程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工作成效的主要抓手,是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力量攻坚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扶贫资金进村入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惠民工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当前,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同时要把缩小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搞好规划,抓好落实,确保整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为中心,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从2008年到2010年,在重点县每年安排500个左右重点村,3年内覆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革命老区县的全部重点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重点村要达到以下标准:

1.有一条通村硬化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延伸。

2.群众能够饮用清洁卫生水。

3.群众有病能够及时就医。

4.消除贫困户居住的危房。

5.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在册绝对贫困户的在校高中生、大中专生基本得到就学资助。

6.有就业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人员能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且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

7.有一个以上稳定增收的主导产品或产业。

8.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综合指标:在正常年景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以上。

三、重点村的确定原则

1.优先安排已经规划的村。

2.优先安排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的村。

3.优先安排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

4.优先安排有选派干部任职或已经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的村。

5.适当安排已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但因灾损失较大、返贫人口较多的村。

四、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1.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总结2004―2007年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扶贫资金规模以及各县情况等因素,确定全省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村的名单。

2.各重点县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科学可行的整村推进工程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规划包括组织领导、年度目标任务、重点村名单、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整合资金、项目责任人、对口帮扶单位、验收、考核、奖惩等内容。

3.各重点村要制定整村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村庄规划、项目安排、项目责任人、保障措施等内容。方案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明确有关单位加强对重点村的指导,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重点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对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负总责,每个重点村必须有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和一个帮扶单位联系,一名干部驻点,切实做到工作任务分解到村,资金项目安排到村,责任措施落实到村,扶贫成果惠及到村。省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省各级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对扶贫联系点和重点村的帮扶力度,积极帮助重点村和贫困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提高整村推进工程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各重点县每年用于整村推进工程的财政扶贫资金不得低于省下达该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70%;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资金量不得少于省当年安排到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并积极组织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的支农资源,集中各方面力量,共同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省有关部门要围绕整村推进的工作标准,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保证资金投入。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要在扶贫项目和资金上大力支持重点村。省农委、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厅在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能源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每年安排项目和资金时要优先考虑重点村。各级扶贫、农业部门和农业银行要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帮助重点村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主导产业。要切实抓好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尽量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为农户发展生产创造条件。省、市、县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对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选派村进行重点帮扶。

3.加强检查监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领导和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加强检查、督促和协调,及时解决整村推进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要切实加强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省审计厅、省监察厅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确保资金按照省政府要求用于整村推进工程。省农村调查总队要做好对重点村的统计监测工作。各重点县政府每年3月份要对上年度的整村推进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考核和评比,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级农村贫困统计监测办公室要进一步健全重点村扶贫动态监测网络,为考核提供客观依据。各重点村要制作公示牌,向群众公开整村推进的目标任务、项目内容、资金渠道、责任人等情况。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把各重点县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情况作为扶贫开发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如期达到标准、成效显著的给予通报表彰;不能达到标准的给予批评;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2008〕3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3号 【发布日期】2008-02-05 【生效日期】2008-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

(皖政〔200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省政府决定继续在全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有农村低保制度基础上,实施扩面提标。2008年将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683元提高到860元;增加农村低保对象49.2万人,全省保障人数达到180.1万人。所需资金,61个县(市)和15个县改区由省与市、县(市、区)财政按7 ∶3的比例负担,其他市辖区由市、区财政承担。

(二)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2007年人均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30元,市、县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1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

(三)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8年,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地方分担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仍按原渠道和负担比例由省、市(区)承担。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中央按照落实基本标准所需经费总额的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由市、县(区)承担。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9项民生工程,继续按省政府皖政〔2007〕3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进一步扩充内容,新增实施六项民生工程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2008年增加六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全面完成30404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使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财政、省发展改革委、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承担。

(二)建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解决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

(三)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2006年7月1日起,20年内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2010年,基本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

(四)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50亿元以上,新改建通建制村水泥(沥青)路6万公里,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覆盖人口5000万人。2008―2010年计划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7万公里。所需资金,除省筹集资金(含中央补助)补助外,其余通过市、县财政预算安排、银行贷款、企业赞助、农村一事一议等渠道解决。

(五)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2008年,全省所有市、县要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市、县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10年末,全省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十一五”期间,各市、县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廉租住房保障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10%以上)及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安排,省财政适当予以补助并实行以奖代补。

(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加快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进程,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迫切需求。2008―2011年对全省4万名低保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及其他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社会捐助解决。

三、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高效推进机制。深入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二)全力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级财政增收和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对原有十二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要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新增的六项民生工程,也要尽可能列入预算,没有落实的,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安排到位。要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基层和基础工作,规范民生工程资金发放。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整合相关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要大力推广金寨县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经验,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把基层情况搞准,把数据核实,保障各项补助到人的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做到不重、不漏、不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谋划民生工程宣传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成果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民生工程实施向纵深推进。

(五)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工作实效。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对全省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综合督查;各工程实施主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开展专项督查。要研究改进督查方法,注重提高督查效果,寓督查于服务之中,积极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对督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整改,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省政府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二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56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56号 【发布日期】2006-08-03 【生效日期】2006-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6〕5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有效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精神,结合我省畜牧兽医工作实际,现就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现行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体系不完善、队伍不稳定、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全省兽医工作全面发展。

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通过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省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整合省级、精干市级、加强县级,重点充实基层防疫队伍。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兽医工作机构,科学界定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根据兽医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畜牧和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和执行动物卫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拟定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扑灭计划;监督和管理本地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兽药药政工作;负责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兽医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

加强省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将省农业委员会畜牧局改为省畜牧兽医局,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由省编办按照规定程序报中央编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县两级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调整设置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已单独设置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仍予以保留,列入政府直属机构序列;未单独设置的,也可按照“撤一建一”、资源整合的原则,调整设置政府直属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并按程序报批;也可设置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市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名称统一为“××市(县、区)畜牧兽医局”。

(二)建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

整合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组建省、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机构名称统一为“动物卫生监督所”,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直接从事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与市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合并设置,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行政执法工作。

(三)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现有畜牧、兽医技术机构和资源,省、市、县分别设置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承担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编制并上报;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承担动物疫病预防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四)稳定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系统内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资源,组建省、市、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负责畜牧业重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畜禽饲养、草业、品种改良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并组织实施,提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开展畜牧业职业技能鉴定。其中,市、县两级机构与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并,名称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五)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畜禽饲养量较少的地方也可按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站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疫情报告等政府公益性职能,协助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兽药经营监督管理,协助乡镇政府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编制,由编制部门根据乡镇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在乡镇事业编制总额中逐乡镇核定,人员工资、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实行公开招聘选派,工作人员从现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中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要剥离出去,走向市场。

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按照省编办《关于加强全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通知》(皖编办〔2005〕84号)的要求,每1000个农户配备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是:分户建立畜禽养殖档案,承担对动物的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协助做好产地检疫、动物疫情调查和报告、畜牧生产统计等。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由县乡两级承担,省级财政给予补贴。乡镇政府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合同化管理和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资格认证和定期培训工作。

四、加强兽医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一)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现经营性兽医技术服务市场化,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具备规定学历和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二)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兽医事务,跟踪研究现代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相关政策。

五、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兽医工作的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兽医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科学、稳定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将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建立动物防疫应急储备制度。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对应急设施、设备、疫苗、药品、防护用品、交通通讯工具等有关物资进行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设立省、市、县三级应急防疫储备金,主要用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疫情追踪与监测等疫情处理工作及强制扑杀补助。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重点向县、乡倾斜。要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

六、组织实施

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由省农委、省编办牵头,会同财政、发展改革、人事、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本地区现有畜牧兽医机构状况和兽医工作的重点,按照机构、编制总量控制,整合资源,理顺关系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各市、县于2006年9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编办备案后组织实施;2006年年底前完成机构设置、人员上岗、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54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54号 【发布日期】2006-07-19 【生效日期】2006-07-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皖政〔2006〕5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十五”以来,我省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全省105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择校之风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高收费、大班额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亟待解决。我省铜陵市在推进城区中小学校均衡发展、解决学生择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为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每一个适龄儿童享受到同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战略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力争办好每所学校,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

二、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当前重点解决城区内择校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义务教育工程项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要认真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近期工作方案和长远实施规划,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分步解决。力争在3年内解决市、县城区内的择校问题,实现城区中小学校相对均衡,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合理布局,均衡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内中小学校差距

(一)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校,满足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

(二)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和城市教育费附加优先安排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各市、县(市、区)对本地办学条件低于基本标准的薄弱学校,要限期改造,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市、县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职能,加强本市、县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重点加强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要建立教师工资统筹机制,实现同一市、县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待遇不高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四、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校必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认真执行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课程计划。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二)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将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以学业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方法,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省、市示范高中招生部分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学校的办法。

(四)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坚决遏制择校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不得将公办学校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已经改制的公办学校,由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自行清理。要坚决治理中小学校违规补课和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五、关注弱势群体,落实各项政策,努力保证每一个孩子享受大体相同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内容,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二)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各市、县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就读学校,清理取消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不合理收费,对在定点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一律不得收借读费、赞助费等,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同等待遇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六、加强领导,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

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真分析影响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关键环节,统一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统筹协调机制,切实保证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要坚决遏制普遍存在的择校风,切实解决当地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间差距进行监测评价,并及时通报。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县级人民政府和党政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导评估工作。

各市政府要根据上述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辖区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和工作推进措施,同时加强对所辖县(市、区)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12号 【发布日期】2008-03-27 【生效日期】2008-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

(皖政办〔2008〕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推广技术标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近年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有利于为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标准化工作。

(二)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引导的原则。技术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技术标准。

(三)坚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产品标准。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挖掘全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潜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我省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即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即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一)实施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

1.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

2.积极申报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十一五”末,全省争取申报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30个。

3.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争取主导或参与新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20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

4.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力争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争创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

5.积极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如食品安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奖”等。

(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

1.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与咨询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网络。以报刊、网络等为载体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出口企业的信息传递网络。

3.完善“WTO/TBT”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国家三大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技术法规数据库、WTO/TBT―SPS通报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WTO/TBT技术标准专题数据库,提高WTO/TBT专题技术标准数据库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

到“十一五”末,力争建立6―8个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扶持5―6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立2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和50个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40个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300个。

(四)建立健全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省农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0项以上。

2.以食品标准为重点,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溯源体系。按照《安徽省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备案的管理。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安全质量溯源的标准化体系。

3.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环境和动植物安全风险评估要求等;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到“十一五”末,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60家。

(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标准信息资源,建立以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为龙头,覆盖全省的标准信息服务网;加强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检测中心、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联合全省专业质检机构,覆盖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品检测、标准验证网络。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争取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到“十一五”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安徽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安徽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

四、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领导辖区内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对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属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确定专业性机构履行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相应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以质监、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有关大专院校要积极探索标准化教育模式,加强标准化课程建设,条件具备的,可申报设立标准化专业。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企业等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同步进行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规划。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科技进步奖奖励范畴。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予以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必要的标准化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的宣传,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组织好“世界标准日”、“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