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侯明星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衡阳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来的实践过程中,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作了一些探索。2006年,选择106个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了“百村示范”工程。在百村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突出抓好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工作,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成功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找到了突破口。2009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衡阳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实施方案》,提出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全市共建立了1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全市21个乡镇94个村,示范片建设实现了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共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一、创新体制机制极其必要
(一)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结合衡阳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生产力应在建设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的障碍。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农民群众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衡阳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这就要求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确保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必然要求。目前,村民自治制度在衡阳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存在问题不容乐观
(一)管理体制不顺
1、领导机制问题。2006年,衡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立了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市新村办,办公地点设市农办,由市农办新农村建设指导科负责具体工作。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办去年以前挂靠在省农办基层组织处,今年才正式作为专门机构——湖南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新村办,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未健全和完善,一些该成立的机构未成立,该制定的制度未制定。有的行政村组织宣传工作不到位、不深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自上而下,未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制约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2、示范片建设问题。衡阳市委、市政府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挂点的市领导亲自抓,后盾单位出钱出力,工作队长年驻村督办协调,但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不冷不热,没有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特别是有部分县市区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同于“示范村建设”,丢掉和忽视了“统筹城乡”和“连片发展”这两个重点;还有部分县市区等靠要思想严重,把示范片建设看作是市里的事,等待市里的规划和资金拨付。
3、协调管理问题。在职能设置上,市新村办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制定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政策建议,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实施,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在具体工作上,市新村办主要是牵头抓好全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在纵向方面,省市县新村办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省里沟通协调较少,对下未充分履行指导职能,而是直接参与到示范片建设;在横向方面,市新村办协调市直各部门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个别部门配合不力,工作随意性较大,未按要求派驻工作队员,扶持资金落实不力。
4、公共设施管理问题。各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但因建管脱离,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
1、投入总量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尽管中央政府和各个省份对农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仍然存在着政出多门、项目零碎、资金分散导致效益不高的状况。2009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投资为7253亿元,但扣除江河治理、人头经费及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开支,真正进入乡村层面的资金不超过1000亿元。同时,中央政府管理部门都在参与新农村建设,都在向国务院要资金。这种连锁反应一直波及到县,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低效率。各省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上极不平衡。中央和省里在投入上如此,市县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投入就更少。一方面,由于市县两级财政普遍偏紧,而农业生产投入大、效益低、风险大、见效慢,因此,市县区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没能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2、投入结构失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大多选取自然条件较好、建设起点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村镇,有的一定三年甚至五年,不遗余力地给资金、上项目,重点倾斜、集中投入。而衡阳市新农村建设难点和重点是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交通出行不便的村镇。新农村建设投入结构的失衡,将人为加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形成农村整体发展中新的二元结构,带来“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马太效应”。
3、社会资本参与不够。近几年来,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民间社会资本并未充分发挥作用。除“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确定的村外,还存在很多的后进村,村庄环境未根本性改变,生活设施与现代生活差距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方面,民间社会资本增加势头迅猛,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目前来说,虽以“百企联村”等形式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但面大量少,还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适宜途径。
(三)农村改革缓慢
为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衡阳市全面铺开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总体来看,改革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有待巩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去年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8个,新增成员4432人,带动农户26004户,其中新发展农民专业协会5个,新增成员375人,带动农户327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粗放,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致富的辐射功能还不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2009年全市共流转耕地15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4%,涉及土地流转农户48.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4%。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以上的有7处;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增至2.4万户,同比增长20%。但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滞后,将严重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合同签订率低、操作不够规范、服务水准不高、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容易造成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林改试点工作从去年3月开始启动,8月份完成全部试点后在全市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外业勘界核实面积820万亩,林权纷调处率达到88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林改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林改宣传工作未普及、不深入,村级方案问题多,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资料欠缺,外业勘界进度慢,落实政策打折扣等。
(四)农民增收较难
2009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7元,同比增长12.6%,但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占46%以上,其它就是政策性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结构单一,渠道不畅。一是农业内部潜力有限。农业产出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一家一户传统耕作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脱节,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农产品加工获利有限。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有产量但未形成产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事的主业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产与二、三产脱节,且农产品大部分是以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中获利微乎其微。三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有限。涉农政策之间脱节,惠农政策作用受到制约。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全市乡镇企业正处于体制更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营不善,发展速度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造成农民非农业收入下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不但大量辞退农民工,而且还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使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致使农民非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给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衡阳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发展机制、自治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建立健全促进统筹城乡的工作机制,夯实农村基础
1、完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未来五年,要将18个“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富裕、宜居、和谐新村,并进一步连点扩面。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对本辖区内的“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负总责。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都要联系示范片,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县市区也要派出工作队进驻示范片其它各村。具体负责示范片总体规划的制定、各方关系的协调、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的落实。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示范片所在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要全力支持、竭力配合,做好“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市新村办统筹协调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充分发挥新村办牵头抓总作用。县市区新村办要具体负责示范片的总体规划设计,统筹示范片各村的项目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管理,协调市、县、乡、村之间的关系。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负责做好驻点村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村支两委做好群众工作,衔接市直有关单位、落实领导办公会定下的项目资金。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农业政策的试验区、环境宜居的样板区。
3、完善考评机制。湖南省委、省政府已把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也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项目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各县市区要把“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建设的投入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优化项目投入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的方式方法,整合部门资源,集中财力物力,统筹工程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清洁工程、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田水利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乡村卫生院(室)建设、农村文化站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与“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捆绑使用。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的道路及村庄整治、饮水安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少搞或不搞行政命令式的乡村“撤扩并”,做到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少增负、人人得实惠。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3、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既要有省、市级财政的支持,又要有县(市)、乡镇财政的支持;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要有社会力量的帮助;既要有农民出资,又要有当地名人,老板的赞助。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民营企业家、致富能人以及社会各界,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发展投资投劳,共同创建美好家园。要按照“深入发动、自主自愿,优势互补、项目带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着眼长远、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业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要积极探索“以公司运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群众自觉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建设,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和路径难题。
(三)建立健全改变城乡结构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衡阳农业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有机农业、装备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扶持“十大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在2015年前使基地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带动连接40%左右的农户进入产业链,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30%以上。打造以S320线为轴的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建立以耒阳、常宁、衡东为中心的油茶产业群,提高油茶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市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全市要培育形成一县多业、一乡(村)一品的良好产业格局。紧紧依托“三农”资源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城和中心镇的活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把扩大县城、建设中心镇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和市民化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重放光彩,使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市县农业、劳动保障部门和农科教中心要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将农民工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农业生产适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确保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对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改善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低保、救灾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各级财政要设立扶贫专项资金,推进整村扶贫开发。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评比活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文明转变,缩小农民与市民的文化素质差距。
(四)建立健全激发农村活力的创新机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
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农业发展的惯性思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信贷、登记、用地、用电、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010年,启动200名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十二五”末新发展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面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2010年抓好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三年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0%到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00%到户。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县市在经管局挂牌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改工作力度,全面加快改革工作步伐,2010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2012年集体林权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100%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100%以上,山林纠纷调处率达90%以上。各县市区要将“两站”(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人员的定员核编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成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的组建工作,完成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定编及组建工作,实行综合执法。四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各类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银农对接、互利共赢。各县市区要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引导,提高涉农信贷的总量和比重,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推进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组织,增加农村贷款抵押物和担保资金投放,创新农村信用评估办法,努力提高农村信贷保障率;积极抓好农业保险和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打开资本魔方,做好资本运作文章。五是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全面、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债务监测与预警机制,严格防止发生新的债务。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收费监管,集中抓好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和解决好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等乱收费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自治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更加重视基层、关注基层,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和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逐步增加村级转移支付,落实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转变乡镇职能,加强乡镇农业“六站”队伍建设,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密切乡村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基层搞好公共管理、应对复杂局面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2010年要在全市全面推行“4+2”治理模式。
2、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在坚持农民群众为管护主体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公共基础设施、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完善管护队伍建设,使管理走向规范。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干部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来,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工程质量,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农村工作部
第二篇: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李吉高
2010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以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试验区监利片初步实现了“生产条件改善、村镇面貌改观、生活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加快”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建设来源、发展方式、公共服务、文明提升、设施管养、村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深化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创新基础建设投入机制。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在创新投入机制上,采取“四轮驱动”:一是政府公共投入。我们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入资金达到5.4亿元,开展地方配套和财政奖补资金达到6223万元。二是金融部门支农。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金融部门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3.7亿元。三是农民自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近年来,我们引导农民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投资投劳,自筹资金达5.05亿元。四是社会资金引导。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和社会事业,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共吸纳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3.18亿元。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生产发展”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以科技化推进现代农业。我们通过狠抓“六个加强”(加强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加强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和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目前,试验区监利片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50%。二是以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在培植生产基地方面,重点发展种植业板块、畜牧业小区、水产业片带、林业基地,目前,试验区监利片已形成60万亩优质稻板块、60万亩水产板块、年出栏生猪过20万头及出笼家禽过500万只的畜禽板块和15万亩林业板块。在培植龙头企业方面,通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试验区监利片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2家、县级3家。在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重点支持福娃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目前,试验区监利片规模以上企业达38家,产值达58亿元。三是以合作化带动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试验区监利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0家,网络农户4000多户。
——创新公益事业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按照部门职能设置,严格区分和界定政府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将经营性服务全部推向市场,真正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有效地推进了试验区监利片新农村建设。一是明确主体责任。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在提供乡镇公益性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确定服务项目、提供经费、拟定标书、组织实施、兑现合同的工作责任。二是严格资格准入。规定从事乡镇公益性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其资格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等办法来认定,并发给相应资格证明。三是推行竞争上岗。凡是具备承担乡镇公益性服务资格和能力的公益性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可以成为乡镇公益性服务主体,参与竞争,最后由政府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四是实行合同管理。乡镇公益性服务项目由发包单位与公开招标确定的服务主体双方签定服务合同,对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结算、兑现办法等事项进行约定。五是完善考核办法。采取定时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其结果与服务费用兑现挂钩。
——创新民俗民风引导机制。一是通过环境整治引导民风民俗。2008年以来,我们投入7000多万元,在仙洪试验区监利片组织开展了以“五整五建”(路边整治、渠道整修、环境整洁、后院整齐、树木整形和建晒场、建路灯、建垃圾池、建墩台路、建绿化带)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二是通过文明创建升华民风民俗。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三是通过开展大众文化活动丰富民风民俗。我们采取“以文补文”、“以商养文”、“以趣兴文”等方式,大力扶持农村文艺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民风民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和道德约束作用,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
——创新公共设施管护机制。近年来,在推进仙洪试验区监利片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创新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建立长效管护办法,加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明确管护主体,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管”的问题。根据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性质以及服务范围明确管护主体,对于可由农户作为管护主体的,全部明确到农户个人,对于可由集体作为管护主体的,明确落实管护人员。二是健全管护制度,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法管”的问题。我们坚持做到“三管”(管人、管车、管牲畜)、“四护”(护路、护渠、护桥、护坝)、“一查巡”(定期查巡),确保沟渠不堵塞、饮水无问题、路面无坑凹、耕地不侵占、设施不损坏。三是落实管护经费,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钱管”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管护协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面向社会各界募捐以及农村“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筹措基础设施管护经费。
——创新村级规范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村级规范管理机制,建强村级组织。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一是规范“三资”监管。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认真落实财务“双代管”,严格实行村财“乡管村用”,严格监督资产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规范村务公开。围绕群众关注的财务管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低保对象和标准、宅基地安排、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方面情况,切实抓好公开。三是规范矛盾调处。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严格实行受理登记制、首问负责制、干部包案制和责任追究制。四是规范干部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
(作者系中共监利县委书记)
第三篇: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08-7-26 17:29:42访问量:121
2------------------
市新村办
2008年7月
衡阳市位于南岳衡山之麓,湘江之滨,辖7县5区,185个乡镇,4902个村,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3公顷,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中559万。2006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文件精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集中力量搞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村庄规划高标准完成。坚持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各示范村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民情风俗,统一组织规划力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订了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设计了美好的蓝图和明确了主攻的方向。截止6月底,全市已完成357个村的村庄整治规划,并制订了106个省级示范村和白云-太平示范片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2、坚持以“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从2006年开始,全市选择了106个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了“百村示范”工程,一定三年。并建立了“领导作统帅、单位作后盾、队员当代表”的联村帮扶机制。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6年来,106个示范村建种植基地199个7.1万亩,发展养殖大户603户,兴办二、三产业项目375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二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围绕“创建一流人居环境”,广泛开展 “三清五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拆除闲置房屋8.43万平方米,完成“五改”10418户,硬化公路476.2公里,新建沼气池2135户,示范村面貌明显改观。三是示范片建设来势看好。为了集中打造亮点,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8月启动了白云-太平示范片建设,截止6月底,示范片发展草席种植260亩,新栽油桃5000株、九龙李3800株,硬化道路3.7公里,铺设石板路200米,完成白云溪改造,加宽河道2200米,新砌护坡1100米,硬化渠道8000米,新建沼气池32口,完成改水617户、改厕153户、改浴151户、改圈42户、改厨217户,拆除空心房17栋,完成“穿衣戴帽” 282户。同时各县市区均启动了1—2个县级示范片的建设,示范片建设示范功能初步显现。四是创建省级示范村初见成效。去年,省新村办在全省范围通过检查验收,评选了2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市祁东县的罗江村、衡南县的工联村幸运入选其中。祁东县的罗江村和衡山县的白泥村还被评为全省10大明星村。
3、坚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从农村最薄弱环节入手,切实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农村通达工程1051公里,通畅工程4653公里,乡镇客运站建设53个,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772个、通公路行政村164个。新建农村沼气池29344口,一部分农户实现了生产生态化、家居清洁化。全面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安全供水项目760个,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9.3万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96个。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7.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8所。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139所,发展508.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坚持以构建和谐农村为重点,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基层基础建设发生新变化。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了示范村廉政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农民素质教育有新进展。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48期,进一步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开展了“五好女性”、“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三是基层文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建了乡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室等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新增了一批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组织开展了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二、主要作法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突出政府主导,健全新农村建设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一是成立机构专门抓。2006年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了人员,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2007年又恢复了市委农村工作部,新设立了新农村建设指导科,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制定文件指导抓。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同时组织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能源等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指导性、操作性强的“1+8”文件。三是营造氛围着力抓。2006年来,相继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百村示范”工程动员大会、“百村示范”工程总结表彰大会、新农村建设调度会等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门会议10余次,专题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在《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创办了《衡阳农村》专刊,及时推介好的典型和经验,市新村办还会同衡阳电视台、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举办了以“欢乐新农村、多彩神州行”为主题的送科技、送文艺下乡活动;并采用建立宣传橱窗、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四是加强调度推动抓。出台了《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范围。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督查制、现场调度制,2006年来已召开9次新农村建设专题调度会和2次大规模的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调度会,开展了6次专项督查,较好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农民主体,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活力。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建设内容,消除了群众的种种疑虑,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组建理事会。借鉴外地经验,大多数地方都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农民担任理事长,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全市共成立各类公益事业建设理事会1178个,较好地发挥农村能人的引导作用。三是推行以奖代补。大多数县市出台了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对农民建设新农村有关项目给予补助和扶持。目前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采用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树碑立传、载入县志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等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2.6亿元以上,从而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三)突出改革创新,构建工业反哺农业新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为此,我们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投资“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的要求,市县两级调整了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2006年来,市县两级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37亿元,其中市本级7000万元,各县市区2.67亿元。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积
极整合新农村项目资金,将土地开发整理、优势产业带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县乡公路改造等项目适当集中,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倾斜。三是建立支持优秀人才建设新农村机制。实施了“乡土人才”战略,开展了农业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鼓励农村能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引导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对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合理引导机关干部、教师、医务人员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突出典型示范,实行以点带面促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要求,市委、市政府精心选择了106个经济基础较好、村级班子较强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决定在衡山县福田乡的白云、中塘、云峰、云岭、尊胜和南岳区南岳镇的岳东黄竹、水濂、枫木桥、樟树桥等10个有机生态农业村建立一个符合湘南丘陵地区特色的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抓好“百村示范”工程,建立了“领导作统帅、单位作后盾、队员当代表”的联村帮扶机制,采取示范村与基层党建帮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村办点。全市107个示范村(片)都安排了市、县领导挂帅办点,每个村安排三个以上后盾单位,每个后盾单位抽调一名工作骨干。市委书记、市长等22名市级领导多次深入联系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示范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后盾单位不但给予了示范村的人力支持,还积极捐资捐物支持示范村建设。据统计,各后盾单位共帮助106个示范村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1.6亿元,兴办各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经济开发项目1568个,初步建成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示范村。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实践经验少、具体矛盾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等原因,我市新农村建设离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推进速度慢。我市于2006年开始选择了106个基础条件化比较好的村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率先进行试点,一定三年不变。而全市共有4913个行政村,按这样的速度建设下去,至少需要150年才能完成面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2、示范功能弱。我市选择的示范村都是交通比较方便、经济比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上领导的高度重视,财政的大量投入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示范村的建设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而这样建成的示范村其示范性和可推广性远远不够。
3、农民参与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既是建设的主体,又是投入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政府代替农民成为了主体,包办代替,无所不在,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相当一部分只坐壁上观。如有的地方新农村规划没有经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而是由县里帮助村里制订规划,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生产,在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就想当然要求发展这种作物,建立那个基地等等。其结果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不买账,有时还会劳民伤财,更加助长“等、靠、要”的思想。
4、种粮效益低。现在农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农产品比价不高,农民从主业(种养业)中得到的回报很少,影响了农民从事种养业特别是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现在的农副产品价格仍然是牺牲农业积累工业的政策,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仍然很大。现在农民种一亩田,由于农药、化肥大幅度涨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基本上没有效益。种一亩田要占有4-5个月时间,赚钱不如打工一个月。
5、投入资金缺。一方面,由于财政分税制的政策,农业弱质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抓工作的过程中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偏紧,不
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没能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四、建议
1、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这些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而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部分农民仍然比较贫困,根本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如道路、学校、医院等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让农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
2、整合各方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但是,多方参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投入。
3、充分发扬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和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加强人民调解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兴隆县司法局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格局
兴隆县司法局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筑
牢第一道防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切实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健全组织成网络。在全县逐步形成了以乡镇(街道)
司法所为枢纽,村居调委会为基础,乡镇(街道)调委会为骨干,以其他调委会为补充的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县共建立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433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21个、村居调委会298个、规模企业调委会36个、学校调委会22个、行业调委会14个、医院调委会9个、市场调委会15个、物业调委会4个、社团调委会2个、跨区域接边联合调委会12个,调解人员达到6329名。全县乡镇(街道)调委会、村居调委会及其他调委会基本实现了市司法局提出的“十必有”、“九必有”、“八必有”要求,各级调解组织全部建立了工作例会、岗位责任、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案件纠纷受理、调查、调处、回访、移送等整套工作程序,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创新机制成体系。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矛盾纠纷的有效控制。按照 “预防在先,警示在前”的原则,不断完善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并很好坚持了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一旦发现纠纷苗头,在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的同时,及时上报司法行政机关。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纠纷随时报告。没有发生重大民间纠纷的,实行零报告制度。二是健全排查机制,积极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坚持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村(居)每周、乡镇(街道)每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会战,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三是强化调处和应急处臵机制,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调处”这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局部矛盾酿成全部性事件。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掌握信息,控制局势,启动应急处臵预案,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严防引发重大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2008年4月16日下午,大水泉
乡黄酒铺村第十四居民组村民与承唐高速公路11标段施工队因修路污染问题爆发冲突,双方手拿棍棒、铁镐等农具对峙的人数达80多人,群体性械斗一触即发,情况十分危急。乡调委会接到村调委会报案后,组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平息了事态,并协调标段指挥部与群众代表签订了和解协议,从而迅速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群体性械斗事件。四是落实联动联调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将公安、法院、信访、土地等有关部门作为联动联调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合力调处矛盾纠纷。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矛盾纠纷,及时分流到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定时限,直到矛盾纠纷彻底解决。2009年初,蘑菇峪乡解放村赵某某与邻居张某某因翻盖房屋发生争执造成张某某轻伤害,双方多次达成和解协议后又反悔,张某某以此为由多次赴省到市越级上访。2010年6月份县成立了由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土地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调解此案,厘清了双方宅基地界限,对造成张某某轻伤的赵某某依法提起公诉并被适用缓刑,从而化解了这一疑难矛盾纠纷。五是硬化考核奖惩机制,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底对各级调委会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亮黄牌、发通
报;因排查调处不力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维护稳定出效果。据统计,2006年至今,全县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12068件,调解成功11609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防止“民转刑”案件69件、涉及199人,制止群体性械斗64件,化解群体性上访136件,涉及356人,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
第五篇: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洪湖市汊河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汊河镇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聚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政治、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抓“三农”工作的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认识,高点定位、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首先,要以全新的思维审视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是宏观层面上的要求,就微观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硬件,又涉及到软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只有达到这“六个新”,农村才会有新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决策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脑海里既要有大目标的发展轮廓又要有具体内容的“新意”要求和工作要求,只要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其次,要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新农村建设。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农村发展定好目标、调好节奏、留足空间。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位置,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注意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社会进步程度。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结合大局要求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一般要求又体现本地特色,切忌生搬硬套,不追求实际效益。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扎实稳妥、和谐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汊河农业镇,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紧紧围绕“水产、粮食、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农业生产要逐步实现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要抓大户、带一般、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发展圈、厕、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业要在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科管、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上,着力抓好省道沿线优质**基地建设和***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产业示范户、示范园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上水平。**业要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和药品生产厂家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业。劳务产业要以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输前技能培训和输后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输出地域,发展订单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省国道沿线畜产品基地、**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申报工作,力争新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推介工作,不断提高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维权职能,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以开发扶贫为抓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汊河镇是省级老区贫困乡镇,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和投资趋向,积极做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在项目申报和争取上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内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并举,提高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定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正把项目建成一流标准和群众满意工程,以良好的工程形象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有米可炊”。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切实安排好贫困户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解决边缘人群的脱贫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药品食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经常性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场”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努力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广告乱贴“六乱”现状,改善
村容村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要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宣传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法律法规,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规范和加强村级事务管理,提高村级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村级班子的“三力”,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农村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