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5:3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

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6年开始,已有三个年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把它列入“六大战役”之一,予以重点推进,在2007年1月的全县新农村建设巡查点评会上,县主要领导从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工作原则、操作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思路,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期间,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乡村调

研,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提高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五种生活品质着力而为,并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打造自己的特色”。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制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从战略高度确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9年,我省初步确定继续采取省、市、县三级共建方式,集中抓好8000个试点村建设。根据这一实际,遵照县领导讲话的精神,我们一方面认真回顾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切实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加以宏观指导,致使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经费平均使用、部门合力不强、特色不明等问题,制约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说目前已到了“克坚攻难抓提升”的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创新理念与载体,在因地制宜中培育自己的特色、在开拓创新上打造自己的特色。最近,我办组织力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模式化推进,以个性化彰显”这一大胆设想,力争在我县打造一批“个性化村庄”。

一、个性化村庄的内涵

模式化的方式是指针对各自然村的不同情况,给其量体裁衣,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制定不同的建设标准,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梯度推进。在此基础上,锁定一些村庄,铸造其个性特点,在全面理解、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要求的基础上,引导试点村努力从自身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等资源禀赋或工作基础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某

一、两个方面创出自己的特色,彰显个性。

二、打造个性化村庄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任务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的。我省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试点村通过年度试点,制定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新社区建设规划,并在当年和以后各年度,分阶段、分项目长期实施这些规划。因此,通过在一年的时间,“五新一好”不可能齐步并进,一蹴而就,必须从某

一、两个方面着重发展,形成强项,并通过这个强项带动其它方面工作的均衡发展。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既有丘陵地区,又有山区,还有平原、滨湖地区,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率较高,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生态资源成了我县的宝贵财富。全县有1400多个自然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规化布局、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不可能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推进,千村一面。因此,必须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层决策、分步实施的原则,遵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走产品差异化发展道路。

个性是村庄的发展灵魂。推进个性化村庄建设,不能单纯看作一个村庄建设和村庄品牌打造问题,而是使这些个性化的村庄成为展示我县四个文明成果、县职能部门将职能延伸到村一个综合示范平台,并通过串点成线,使之成为我县具有综合示范效应的区域性新农村建设格局。

三、个性化村庄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完成“改路、改水、改厕”等规定项目的基础上,以建设优良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为追求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民致富为追求目标,以培育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完善农村长治久安的社会体制为追求目标,深入挖掘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某一方面达到更高的标准,充分体现**的特点,形成一批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乡土氛围浓郁、有产业支撑的个性化村庄,实现生态、人居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具体表现形式是:

环境个性化:注重保护不同的特色环境个性和多元复合的环境个性。统一制作村庄的标识牌,用石头、木头、竹子等材料做成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的简易村庄标识牌,标识牌上刻有弘扬稻作文化,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文字,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庄绿化建设,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可成为“绿色生态村”;重点抓好改房工作,基本消灭了赤膊房,村庄改房率达到90%以上,可成为“房屋美化村”;重点抓好普及沼气池工作,普及率达到80%以上,可成为“洁净能源村”;重点抓好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做到日扫日清,形成了长效机制的,可成为“洁净家园”;重点抓好普及太阳能,太阳能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成为“太阳能示范村”。

产业个性化:注重从现实情况出发,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产业。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为旅游吸引物,发展了以城市居民为市场目标,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可成为“旅游村”;依靠种养大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本村或周边村发家致富的或村里有一定规模种养基地的且村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本村的高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可成为种养殖专业村(珍珠养殖专业村、生猪养殖猪专业村、无籽西瓜专业村等);村庄从事第三产业占本村人数40%以上,且村民人平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这一产业的,可成为商贸专业村、运输专业村等。

文化个性化:突出文化的乡土情,从居住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角度综合体现不同村庄的文化个性。以乡土文化为载体,通过对公建配套的规划设计,如对公园、书画楼、文化长廊、农民活动中心等项目的形态、形式规划建设控制,体现渗透其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有效平台,可称为“特色文化村”;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组织农民在自娱自乐中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实现乡风文明,可成为“文明村组”;按照“农民事情有农民办、农民村庄农民管”的原则,加快创新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借鉴社区管理模式管好农村,实现了农村新社区与村民自治对接,全面提高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可成为“星级村落社区”。

四、推进措施

(一)抓选点布点,奠定“个性化”村庄发展的基础。

各试点村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差异较大。科学界定试点村的发展模式,制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加强推动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度是打造个性化村庄的前提。因此,在试点村的申报过程中,我们必须详细摸清自然村的发展情况,科学界定其发展模式,科学判断其发展趋势。按照旧村整治型、整村搬迁型、集中建房型、城中村改造型等类型申报,并确定各有侧重点的建设项目,县新村办以此制定不同的建设标准。与此同时,科学布点,遵循“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要求,将工作重心从抓“示范点”转移到抓“示范带”上来。2009年重点在县境内各主要公路沿线布点,将交通区位好、原始规划好、群众基础好的100户左右的自然村列入个性化村庄的预选目标。每个乡(镇)选择2—3个点,布点不求等距离均衡布局,只求整体上形成带状分布,布点可宽可窄、可远可近,可跳跃性布点,也可延伸性布点。通过以点示范、串点成线、以线扩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抓规划编制,精心描绘“个性化”村庄的总体蓝图。

打造个性化村庄必须先舞规划“龙头”。在规划编制中,要坚持统筹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对在城镇扩建时留下的城中村,要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进行村居改造,将其融入城市,使之成为新型社区;对乡镇驻地村,结合所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适度超前规划,通过规划拉长和发挥产业优势,提升村庄品位。对条件一般的自然村,村居规划以平房为主,沿用传统的院落街坊模式,进行适度改造,通过采用前后院落或共享院落空间的方式解决农民生活、生产空间混杂问题,着重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人居和卫生环境,使农村更像农村。对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自然承载能力弱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结合地域特点,规划为2—4层的院落式连排建筑,设计前后院,集中建设,对原来的旧村庄或进行土地复垦、或利用老房舍发展养殖业。对山区的试点村注重景观设计,凸显乡村特色,将山、水、树、路坪、房融为一体,以灵活多变的生态型居住模式,并与公共建筑、街道绿化和山水景观相衔接,形成规划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的农村居住院落,造就园林生态式的村庄。在此基础上,对被列为个性化的村庄,充分挖掘每个村的环境、文化、产业的元素特征,突出1至2个方面高标准规划,一年建成,从而体现其个性、彰显其特色。

(三)抓组织领导,高水平建设个性化村庄。

个性化村庄突出表现在某一方面的工作,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视觉效应、感染效应、传播效应。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要做到上下联动,兼顾左右,合力而为,形成多角度、立体式的攻坚态势。一是履行党委政府的发展职能。落实乡、村二级书记抓“个性化村庄”的责任制,把个性化村庄建设指标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落实到人。二是加大部门职能延伸到村的力度。围绕着打造个性村庄,制定个性化项目的扶持指导政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在县新村办的协调下相互配合,从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业务指导上形成合力,落实措施,各司其责,各显其能,强化建设的技术指导,主动搞好服务。比如,个性化村庄的墙面颜色的选择,村庄标识牌的制作,对有关乡镇、村沿线区域整治改造、景观营造、立面设计等规划部门都要制定设计方案;对于“农家乐”如何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及明确发展定位、引入景区管理经验,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旅游局要主动介入、参与指导。三是实行项目帮扶制。大力倡导工农对接、农商对接和城乡对接。新农村建设共建单位、企业直接与试点村体现个性化的项目对接,使其围绕着某一个方面的工作出智、出力、出钱,及时跟进,主动作为。四是建立高规格、高密度的督查机制,将个性化村庄同其它试点村划开,组织专门的力量,制定专门的督查方法予以重点推进。

(四)抓宣传造势,尽快扩大打造个性化村庄的影响力。

打造个性化村庄是我县创新新农村建设机制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传承稻作文化,打造特色**”的一项内容、必然产物。乡镇要及时召开相应的动员大会,积极宣传打造个性村庄的重要意义和工作举措。新闻媒体要全方位地宣传,报纸、电视台要开辟专栏、专题,宣传典型,推出先进人物,报道建设成果。同时,高度重视个性化村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公路沿线打造一批个性化村庄精品示范工程。

(五)抓多元投入,全力做好“个性化村庄”建设的财力保障。

个性化村庄投入较大。立足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既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注重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申报为个性化村庄的试点村,要以40户为基数,采取“一村多点”的申报方式,对公路沿线2006、2007、2008年的基础条件较好的100户左右试点村,一并纳入个性村庄的申报范围,允许其重新申报2009年的省级试点村,同时,优先为个性化村庄安排结对共建单位、企业,以便集中人力、财力打造某一、二方面的特色和亮点。二是整合衔接统筹资金项目。以县新村办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涉农项目资金衔接统筹实施规划整合,重点匹配安排到打造个性化村庄的试点村,加大对个性化村庄的投入。三是引导群众捐资。本着“农民自愿、村民自治”的原则,正确引导个性化村庄农民为本地的公益事业建设筹集资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林地、水面等集体资产,通过合法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筹措资金,增强打造“个性化”村庄建设的能力。四是落实乡镇激励推进措施。对个性化村庄的特色项目,乡(镇)给予配套资金扶持。

第二篇: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侯明星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衡阳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来的实践过程中,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作了一些探索。2006年,选择106个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了“百村示范”工程。在百村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突出抓好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工作,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成功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找到了突破口。2009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衡阳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实施方案》,提出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全市共建立了1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全市21个乡镇94个村,示范片建设实现了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共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一、创新体制机制极其必要

(一)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结合衡阳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生产力应在建设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的障碍。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农民群众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衡阳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这就要求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确保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必然要求。目前,村民自治制度在衡阳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存在问题不容乐观

(一)管理体制不顺

1、领导机制问题。2006年,衡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立了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市新村办,办公地点设市农办,由市农办新农村建设指导科负责具体工作。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办去年以前挂靠在省农办基层组织处,今年才正式作为专门机构——湖南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新村办,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未健全和完善,一些该成立的机构未成立,该制定的制度未制定。有的行政村组织宣传工作不到位、不深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自上而下,未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制约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2、示范片建设问题。衡阳市委、市政府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挂点的市领导亲自抓,后盾单位出钱出力,工作队长年驻村督办协调,但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不冷不热,没有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特别是有部分县市区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同于“示范村建设”,丢掉和忽视了“统筹城乡”和“连片发展”这两个重点;还有部分县市区等靠要思想严重,把示范片建设看作是市里的事,等待市里的规划和资金拨付。

3、协调管理问题。在职能设置上,市新村办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制定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政策建议,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实施,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在具体工作上,市新村办主要是牵头抓好全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在纵向方面,省市县新村办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省里沟通协调较少,对下未充分履行指导职能,而是直接参与到示范片建设;在横向方面,市新村办协调市直各部门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个别部门配合不力,工作随意性较大,未按要求派驻工作队员,扶持资金落实不力。

4、公共设施管理问题。各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但因建管脱离,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

1、投入总量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尽管中央政府和各个省份对农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仍然存在着政出多门、项目零碎、资金分散导致效益不高的状况。2009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投资为7253亿元,但扣除江河治理、人头经费及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开支,真正进入乡村层面的资金不超过1000亿元。同时,中央政府管理部门都在参与新农村建设,都在向国务院要资金。这种连锁反应一直波及到县,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低效率。各省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上极不平衡。中央和省里在投入上如此,市县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投入就更少。一方面,由于市县两级财政普遍偏紧,而农业生产投入大、效益低、风险大、见效慢,因此,市县区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没能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2、投入结构失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大多选取自然条件较好、建设起点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村镇,有的一定三年甚至五年,不遗余力地给资金、上项目,重点倾斜、集中投入。而衡阳市新农村建设难点和重点是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交通出行不便的村镇。新农村建设投入结构的失衡,将人为加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形成农村整体发展中新的二元结构,带来“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马太效应”。

3、社会资本参与不够。近几年来,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民间社会资本并未充分发挥作用。除“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确定的村外,还存在很多的后进村,村庄环境未根本性改变,生活设施与现代生活差距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方面,民间社会资本增加势头迅猛,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目前来说,虽以“百企联村”等形式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但面大量少,还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适宜途径。

(三)农村改革缓慢

为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衡阳市全面铺开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总体来看,改革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有待巩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去年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8个,新增成员4432人,带动农户26004户,其中新发展农民专业协会5个,新增成员375人,带动农户327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粗放,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致富的辐射功能还不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2009年全市共流转耕地15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4%,涉及土地流转农户48.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4%。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以上的有7处;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增至2.4万户,同比增长20%。但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滞后,将严重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合同签订率低、操作不够规范、服务水准不高、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容易造成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林改试点工作从去年3月开始启动,8月份完成全部试点后在全市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外业勘界核实面积820万亩,林权纷调处率达到88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林改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林改宣传工作未普及、不深入,村级方案问题多,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资料欠缺,外业勘界进度慢,落实政策打折扣等。

(四)农民增收较难

2009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7元,同比增长12.6%,但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占46%以上,其它就是政策性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结构单一,渠道不畅。一是农业内部潜力有限。农业产出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一家一户传统耕作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脱节,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农产品加工获利有限。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有产量但未形成产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事的主业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产与二、三产脱节,且农产品大部分是以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中获利微乎其微。三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有限。涉农政策之间脱节,惠农政策作用受到制约。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全市乡镇企业正处于体制更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营不善,发展速度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造成农民非农业收入下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不但大量辞退农民工,而且还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使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致使农民非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给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衡阳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发展机制、自治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建立健全促进统筹城乡的工作机制,夯实农村基础

1、完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未来五年,要将18个“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富裕、宜居、和谐新村,并进一步连点扩面。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对本辖区内的“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负总责。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都要联系示范片,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县市区也要派出工作队进驻示范片其它各村。具体负责示范片总体规划的制定、各方关系的协调、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的落实。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示范片所在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要全力支持、竭力配合,做好“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市新村办统筹协调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充分发挥新村办牵头抓总作用。县市区新村办要具体负责示范片的总体规划设计,统筹示范片各村的项目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管理,协调市、县、乡、村之间的关系。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负责做好驻点村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村支两委做好群众工作,衔接市直有关单位、落实领导办公会定下的项目资金。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农业政策的试验区、环境宜居的样板区。

3、完善考评机制。湖南省委、省政府已把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也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项目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各县市区要把“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建设的投入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优化项目投入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的方式方法,整合部门资源,集中财力物力,统筹工程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清洁工程、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田水利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乡村卫生院(室)建设、农村文化站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与“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捆绑使用。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的道路及村庄整治、饮水安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少搞或不搞行政命令式的乡村“撤扩并”,做到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少增负、人人得实惠。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3、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既要有省、市级财政的支持,又要有县(市)、乡镇财政的支持;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要有社会力量的帮助;既要有农民出资,又要有当地名人,老板的赞助。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民营企业家、致富能人以及社会各界,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发展投资投劳,共同创建美好家园。要按照“深入发动、自主自愿,优势互补、项目带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着眼长远、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业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要积极探索“以公司运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群众自觉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建设,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和路径难题。

(三)建立健全改变城乡结构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衡阳农业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有机农业、装备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扶持“十大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在2015年前使基地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带动连接40%左右的农户进入产业链,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30%以上。打造以S320线为轴的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建立以耒阳、常宁、衡东为中心的油茶产业群,提高油茶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市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全市要培育形成一县多业、一乡(村)一品的良好产业格局。紧紧依托“三农”资源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城和中心镇的活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把扩大县城、建设中心镇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和市民化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重放光彩,使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市县农业、劳动保障部门和农科教中心要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将农民工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农业生产适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确保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对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改善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低保、救灾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各级财政要设立扶贫专项资金,推进整村扶贫开发。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评比活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文明转变,缩小农民与市民的文化素质差距。

(四)建立健全激发农村活力的创新机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

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农业发展的惯性思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信贷、登记、用地、用电、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010年,启动200名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十二五”末新发展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面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2010年抓好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三年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0%到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00%到户。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县市在经管局挂牌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改工作力度,全面加快改革工作步伐,2010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2012年集体林权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100%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100%以上,山林纠纷调处率达90%以上。各县市区要将“两站”(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人员的定员核编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成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的组建工作,完成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定编及组建工作,实行综合执法。四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各类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银农对接、互利共赢。各县市区要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引导,提高涉农信贷的总量和比重,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推进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组织,增加农村贷款抵押物和担保资金投放,创新农村信用评估办法,努力提高农村信贷保障率;积极抓好农业保险和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打开资本魔方,做好资本运作文章。五是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全面、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债务监测与预警机制,严格防止发生新的债务。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收费监管,集中抓好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和解决好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等乱收费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自治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更加重视基层、关注基层,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和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逐步增加村级转移支付,落实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转变乡镇职能,加强乡镇农业“六站”队伍建设,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密切乡村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基层搞好公共管理、应对复杂局面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2010年要在全市全面推行“4+2”治理模式。

2、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在坚持农民群众为管护主体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公共基础设施、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完善管护队伍建设,使管理走向规范。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干部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来,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工程质量,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农村工作部

第三篇: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洪湖市汊河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汊河镇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聚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政治、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抓“三农”工作的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认识,高点定位、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首先,要以全新的思维审视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是宏观层面上的要求,就微观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硬件,又涉及到软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只有达到这“六个新”,农村才会有新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决策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脑海里既要有大目标的发展轮廓又要有具体内容的“新意”要求和工作要求,只要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其次,要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新农村建设。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农村发展定好目标、调好节奏、留足空间。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位置,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注意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社会进步程度。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结合大局要求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一般要求又体现本地特色,切忌生搬硬套,不追求实际效益。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扎实稳妥、和谐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汊河农业镇,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紧紧围绕“水产、粮食、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农业生产要逐步实现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要抓大户、带一般、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发展圈、厕、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业要在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科管、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上,着力抓好省道沿线优质**基地建设和***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产业示范户、示范园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上水平。**业要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和药品生产厂家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业。劳务产业要以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输前技能培训和输后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输出地域,发展订单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省国道沿线畜产品基地、**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申报工作,力争新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推介工作,不断提高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维权职能,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以开发扶贫为抓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汊河镇是省级老区贫困乡镇,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和投资趋向,积极做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在项目申报和争取上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内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并举,提高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定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正把项目建成一流标准和群众满意工程,以良好的工程形象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有米可炊”。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切实安排好贫困户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解决边缘人群的脱贫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药品食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经常性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场”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努力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广告乱贴“六乱”现状,改善

村容村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要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宣传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法律法规,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规范和加强村级事务管理,提高村级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村级班子的“三力”,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农村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四篇: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吉安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2008年8月29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五通一气” 工程被称为“吉安模式”。

一、主要成效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6年在面上进行试点,每年抓好1000个左右试点自然村(其中2006年921个、2007年1330个、2008年870个),惠及农户143473户,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各地把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推进“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截止2008年7月试点村已改路硬化通村及村内主干道2565.14公里、村内其它道路3817.18公里,135291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121497户农户的厕所改为三格式(三瓮式)水冲厕,95%以上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100%农户通了电话或手机,2859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37356户农户新建了沼气池。

2、村庄容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全市试点村共拆除空心房15413户、废旧猪牛栏、厕所23709处,拆除乱搭乱建棚舍10万处,修建垃圾池5370个,清理污沟9800条,修建排水沟257925条,清理、浆砌水塘3709口;栽种绿化树木15万株,新建休闲活动场所3267处。

3、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始终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把本地的特色产业向试点村延伸,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村,如“无公害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金桔村”、“茶叶村”、“花卉村”、“肉牛村”、“肉鸡村”、“生猪村”、“乌鸡村”、“特种水产村”。2007--2008年全市233个试点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实施基地,重点发展肉牛、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业,基本形成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特色项目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少试点还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发展农家特色旅游,广泛参与工艺纪念品、餐饮等生产经营。“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本县(市、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五 个百分点以上。

4、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试点村普遍建起了文化图书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休闲场所等,其中争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150个,建设农家书屋80个。开展了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信用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农民致富能手”等,树立了科学、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农民移风易俗,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明显转变。同时,试点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各项管理等长效机制,农村乡风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宣传发动,落实惠民政策,派出干部挂点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深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建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试点村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回来了”。

二、基本做法

1、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整体推进。一是点上抓好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县(市、区)挑选1-3个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要求起点高、力度大、进展快、建设效果好。2007年全市25个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打造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批“精品”样板。二是线上抓好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整治。利用交通干线牵动面大、示范性强的优 势,把105国道、赣粤高速、泰井高速交通干线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县(市、区)在组织申报、选派帮扶工作组、规划指导等各环节予以重点倾斜,在保持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硬化了进村主干道和村内巷道,拆除了破烂房屋、残墙断壁,100%的农户进行了改水,98%的农户进行了改厕、改栏,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泰井高速沿线50个试点村的建设,打造了吉安新农村建设“窗口”的新形象。三是面上抓好省批试点村建设。严格按照省新村办提出的“九步法”要求选点定点,重点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 工程,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氛围。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上门入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注重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市、县(市、区)新村办每年都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进行经验交流、现场讲解,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理事长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近年来市县(市、区)先后共举办培训班68期,培训人数15200人次,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的操作水平。

3、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建管并举。各地在编制规划时,按照“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的原则,注重保留红色古迹、绿 色生态环境、千年古建筑文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做到规划“三图一书”以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社区服务、房屋设计三配套。全市主要设计类型有田园风光型、庭园经济型、文明卫生型、休闲农庄型、生态小康型、城郊服务型等。每年的试点村做到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同时,绝大多数试点村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监管,避免了乱拆乱建,保证了村庄整治规范有序。各县(市、区)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村庄整治操作规程,做到“五先五后”。即:先规划、后实施;先村内、后村外;先三清、后三改;先改厕、再改水、后改路;先地下、后墙上,从而提高了村庄整治效果。

4、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全市采取政府扶一点、项目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捐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投工投劳省一点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2007年全市共筹集建设试点资金 108884.66 万元。其中,直接统筹财政资金38901.71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5.7 %(省级支持资金1836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58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867.85万元,乡镇财政支持资金2336.15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6745.71万元);衔接涉农项目资金14955.3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13.7%(改水、改厕等省级涉农项目13816.38万元,土地出让收入衔接1139万元);市、县(市、区)单位挂点帮扶(项 目)资金5221.75万元,占总筹资额的4.8%;农民自筹资金39425.26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6.2 %(直接自筹资金21986.36万元,投劳折资17438.9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7665.0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7 %,另外,其他资金2715.4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2.5%。2008年省财政每个点配套8万元,共配套6960万元;市财政每个点配套1.55万元,共配套资金1191.95万元;县(市、区)财政每个点配套4.45万元,共配套5050.3万元。

5、注重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两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的作用,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全市试点村农民共投资26135.18万元,投劳3404483工日。二是强化干部服务。每年市、县(市、区)组织1000多个单位帮扶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村指导、帮扶、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做到了每个试点村有一个帮扶工作组。绝大多数帮扶工作组积极发挥部门优势,为试点村争项目、传技术、挤资金,在指导、帮扶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6--2007年市、县(市、区)单位帮扶工作组为驻点村投入帮扶资金(项目)达5221.75万元,并初步构建了一套长效管理制度。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据统计,社会力量捐资7865.08万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市、县(市、区)都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强化了领导责任,并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挂点村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政策鼓励。市、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按省要求足额配齐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近3年市、县(市、区)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583.05万元,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户,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另外,各级政府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按照上级政策创造性出台了一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三是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运行、督导和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实行平时督查和集中督查相结合,每次集中督查进行通报。市、县(市、区)新村办都编发了“新农村建设简报”,及时反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动态,交流各地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新举措、新办法。

三、下步安排

1、在发展生产上,抓好“三个培育”,扶持一村一品。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药材、特色经作、乡村旅游等产业,搞好产业规划,发展符合本村的特色经济,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二是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肉牛、蔬菜、鮰鱼、金桔、茶叶、乌鸡、葡萄等优势产业,加速专业合作社的扩张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力争60%的试点村有一批新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80%的农户有一个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人均增收达400元以上。

2、在项目建设上,突出“三改一清”,整治村庄环境。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包括清垃圾、清污泥、清障碍,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等,重点是抓“三改一清”,即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确保100%的试点村全面硬化进村主干道及村内巷道,95%以上的农户喝上干净安全水,95%以上的农户用上方便卫生水冲厕,彻底清理村内垃圾并无害化处理。

3、在资金筹措上,发挥“三个作用”,加大建设投入。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争取衔接项目资金。各地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统筹项目资金,农村饮水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业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小农水项目、一村一品等项目主管部门要主动支持试点村建设,项目资金多向试点村倾斜。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争取广大农户更多地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力争每户投资1000元、投工20日以上。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多捐资建设新农村。各地要主动与本村在外人士联系,争取在外的企业老板、社会名人、机关干部、务工人员等,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4、在社区建设上,开展“三项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基层党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红旗”单位、“红旗个人”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三培两带”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理事会评比活动。要组建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规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充分发挥好理事会作用。每年定期开展创评活动,营造理事会“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5、在组织领导上,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工作到位。一是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每个领导成员要挂点抓好一个试点自然村的建设。市、县(市、区)直单位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帮扶试点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困难和问题。二是督查通报制度。市、县(市、区)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试点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考评奖励制度。市、县(市、区)要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年终根据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对先进单位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励各地各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但受经济底子薄、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等客观因素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显得困难多、任务重、压力大,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试点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紧抓中心,致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我县按照县委确立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促增收。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优质绿色稻米、蚕桑、猪鸭畜牧业、渔业等。二是利用好丰富的山水资源,发展山区循环经济。推广“猪、沼、果菜”、“畜、禽、渔”等生态种养殖模式,合理规划利用小水电,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和高产油茶林、改造低产毛竹林步伐,提高产出效益。三是用好绿色品牌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山青水秀环境美,应进一步营造绿色生态氛围,严禁采伐天然阔叶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绿色食品,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特色农业效益,同时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林水矿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产品供销两旺,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日月星制丝、秀竹米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同大公司联系,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市场风险。五是干部真情帮扶促增收。县乡村干部要进村深层次帮扶困难户,帮找致富兴业门路。2009年11月下旬,县委抽调近千名干部组成16个工作组派驻到各乡镇(场)集中开展“五同五心”活动,即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虚心受教育、倾心听意见、真心办实事、真心解民忧、诚心交朋友,通过“五同五心”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重点,着力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大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搞好农田土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种农业项目的实施,严把工程质量关,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供电改水供水工程、医疗卫生(新农合)、通讯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建设,进一步提高为农村服务的能力。三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村组规划为抓手,着力整治村容村貌,在抓好今年34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建设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三、培育主体,大力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潜能动力。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抓好教育强本领。利用现代传媒,着眼农民实际需要,有计划、有侧重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重点抓好文秘杂烩网阳光工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倡导文明树新风。开展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倡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新风。同时刹住封建迷信、赌博等不正之风。三是正面引导农民主动建设新农村。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用身边的示范村、先进典型事例等鼓励农民尽其所能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四、完善机制,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效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的运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社会参与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力、智力、财力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二是建立文秘杂烩网渠道畅通、支撑有力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加强资金整合,增加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建立接受社会捐赠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都要逐步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三是建立精干高效、民主法治的乡村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科学配置和规范乡镇行政机制,整合事业站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村规民约,发挥各种民间理事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门前清洁卫生责任制度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让农民自己建设好管理好新农村。

下载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村办对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机制的思考(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五篇]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007-02-10 16:47: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

    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合集)

    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 ——乡村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 用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扮美乡村家园,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

    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

    大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探讨 祁建莲大通县林业工作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李自恩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中......

    对桃源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桃源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颜忠明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桃源县委政府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新农村交通建设的思考范文

    对新农村交通建设的思考关键词:农村、经济、政府、发展、交通、科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得伟大成就,都是与高度......

    党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研究和探索如......

    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范文大全

    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做法和体会临泽县自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精心安排部署,全面落实《临泽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各项工作任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