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

时间:2019-05-13 19: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

第一篇: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

商学院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二0一七年八月

目 录

学院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定位与目标.....................................................3

(一)办学定位..................................................3

(二)人才培养目标..............................................4

(三)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5

二、师资队伍........................................................7

(一)培引并行,优化队伍突出层次................................7

(二)教研并重,注重提升专业水平................................7

(三)潜心教育,强化导向教书育人................................7

(四)服务教师,注重全面成长发展................................8

三、教学资源.......................................................8

(一)改善教学设施,有效保障本科教学运行........................8

(二)优化专业设置,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8

(三)推进课程建设,积极拓展优质课程资源........................9

(四)促进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9

四、培养过程.......................................................10

(一)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0

(二)鼓励课堂教学创新,注重因材施教...........................10

(三)打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1

(四)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2

五、学生发展.......................................................12

(一)生源结构稳定,生源质量逐年提升...........................12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服务成果显著.....................12

(三)学风建设成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明显.......................13

(四)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13

六、质量保障.......................................................14(一)建设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4(二)注重质量监控,完善常态质量监测机制........................14(三)明确评价目的,健全质量信息反馈制度.........................15(四)全员重视,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15

七、问题和对策.....................................................16

(一)定位与目标...............................................16

(二)师资队伍................................................16

(三)教学资源.................................................17

(四)培养过程.................................................18

(五)学生发展................................................19

(六)质量保障.................................................20

八、人才培养特色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学院成立于1993年,是黄河科技学院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原名商贸学院,2017年5月正式更名为商学院。

商学院下设经济、管理、会计、法律、金融五个系,共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3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等8个专科专业,涵盖经、管、法三大学科门类,拥有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经济学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省级教学团队和经济学、工商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6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郑州市重点专业,拥有《财务管理》《管理学》两个市级精品课程。依托学校学院师资建有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为省内知名高校智库。设有河南省管理科学院士工作站、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黄河法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学院拥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创业实践实验室、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模拟法庭等13个校内实验室和以及中国银行、东北证券、黎明重工、广发财务、二七区人民法院、河南兴华会计事务所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开设“世界工厂网班”“广发财务班”等订单班。学院现有本科在校生 人,专兼职教师 人,行政教辅人员 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 %以上,%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学院共有百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和百余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并且以“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商海人才的摇篮”。

一、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学院发展目标

根据《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的发展目标描述为:秉承“人文、商道、责任、创新”(“育经世致用英才,做富国裕民文章”)(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大院向强院的转变,建设立足中原、辐射全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一流商学院。(“区域一流、全国民办高校一流”的品牌商学院)

2.学院专业发展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打造经济、管理、会计、法学等四个特色专业集群,申报和建设工商管理、金融、法学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培养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经管法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办学定位确定依据

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确定办学定位。近年来,一批国家战略相继在河南落地,体现了国家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使命,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亟须培养一批高层次商科人才。基于此,学院定位为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把商学院打造成河南商科类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智力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绝学校发展定位和学院发展基础确实能够办学定位。黄河科技学院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点打造工科、商科两大学科。商学院贯彻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措施,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几年,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逐年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很大提升,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各专业就业也呈现一些新的变化,突出了自身特色。同时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也逐步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端智库,近年来完成了大批成果,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高校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基于此,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渐增强,具备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一流商学院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目标 1.商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 按照学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与地方需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结合专业特性、专业标准、师资条件等确定各专业目标。

2.学院专业培养标准

学院专业培养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只是、能力和素质。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两类,基础知识包括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外语、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包括圣人专业工作所需的各类专门知识,譬如金融学专业必须具备的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

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表达知识、团队合作与协调、计算机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各专业针对职业特点,提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会计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坚持准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和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素质。

3.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根据社会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趋势确定培养目标。近几年来,社会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几个大的趋势:一是商贸服务类人才需求量大。包括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物流、电子商务等人才需求旺盛。二我省对金融、国贸、旅游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亟须金融、国贸、旅游等高端服务业人才。三是会计行业高端人才异常紧缺,尤其是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紧缺。四是对学生专业的要求更加灵活,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历。基于此,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1)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制度和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补充和修订各项教学文件、教学制度,并加强教学制度的执行。例如修订《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商学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商学院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商学院本科课程平时成绩管理规定》等。

(2)把本科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条件。学院在教师考核中,将教师是否承担足够的教学工作量以及教学质量是否满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核心指标之一。

(3)建设和调整院本科教学的质量管理组织,如本科教学督导组、教风学风督察组、期末考试巡视组等,通过组织体系的建设,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4)学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商讨商学院本科生培养的相关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研讨会、教学模式改革观摩会、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并对学院本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及时的讨论研究,对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进行及时修订。

(5)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资助在岗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培训。(6)鼓励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探索。如工商管理学科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人才订单班;法学专业两考一证为突破点,取得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优异成绩;会计学科与广发财务合作,探索学生实习实训新模式;金融、投资专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投资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1)在每学期和每年的院工作计划中,本科教学被作为中心工作来对待。(2)学院党政领导联合办公会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主要议题讨论。(3)每学期召开教师大会,重点强调教学工作。

(4)学院在对外合作、校友工作等工作中,将服务于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标。(5)学院多年来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本科办学质量,在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学专业被评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工商管理教学团队获评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专业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被评为郑州市重点专业。

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学院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本科教学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本科教学。每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会议的主要讨论议题。凡属本科教学的重大问题,都能够及时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并给以解决。经常深入课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经常到教研室、教室、实验室、宿舍调研,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和学生工作与学习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近年来,建设10间教师休息室,为所有媒体教室配备翻页器,更新了所有教室桌椅达到5000余套。院领导带头积极开展本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院长作为负责人的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成果丰硕,顺利通过验收。其他院领导也积极参与,作为负责人获批4项省市级质量工程项目。

二、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学术提高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近几年,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资队伍较好地保障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培引并行,优化队伍突出层次

我院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29人,讲师52人,博士10人,硕士以上学位者78人,中高层次教师比例占80.1%;35岁以下青年教师67人,占54 %,45岁以上教师41人,占33.1%其中上课教师人数为90人,符合主讲教师资格79人,占87.8%。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授课比例为100%。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整体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二)教研并重,注重提升专业水平

学院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倡任课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和教材建设规划。我院专任教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中拥有河南省学术带头人2名,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郑州市骨干教师6名,河南省教育管理名师1名。在参与的教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有国家级1项,省级2项,厅级3项,校级8项。每年承担项目研究近百项,在研项目70余项,其中2017年28项,其中省级10项,厅级18项,项目经费达到 万元。近三年,每年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2017年目前达到83篇,其中一般期刊32篇,核心期刊51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与编写24部。学院教师的科研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氛围浓厚。

(三)潜心教育,强化导向教书育人 学院内部通过教师讲课比赛、授课技能大赛等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效果明显。教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过程比较规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学院开展一系列师德师风培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四)服务教师,注重全面成长发展

根据学院有关精神和学院教师的实际情况,我院制定了师资培养计划。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注重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相结合,近两年,学院派出8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取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学院每年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新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进行教学等各方面的指导,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研、科研能力;在教师成长平台上,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等形式共享学术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叠加效应,目前我院已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教学资源

(一)改善教学设施,有效保障本科教学运行

学院拥有建筑面积达25000平米的商学院大楼,拥有教室84间,座位 7120个,其中多媒体教室29间,座位3200个。教学设施齐全,学院设有创业实训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中心、社工案例分析室、法学案例分析室、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400平方米,实验仪器340余台(件),总价值四百多万,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在教学信息化方面,商学院具备了教学信息化的条件,拥有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室,各教室都有互联网接口,并且整个商学院大楼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院也充分利用翻转校园APP建立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管理平台,方便教师开展日常工作。

(二)优化专业设置,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现有13个本科专业,包括:法学、社会工作、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其中投资学、审计学是自2014年以来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新开办的专业。为此,学院加强新办专业实习实验条件建设、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近三年投入资金建立专业实验室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班6个,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学院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在遵循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自觉结合学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就业去向为定位,重视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反馈,建立培养方案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商学院教学委员会的审核论证机制,不断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历经2005版、2009版、2016版培养方案的持续调整与改进,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构关系、课时比例、学时控制、实践教学比重等方面,已形成一个相对优化稳定的培养方案。

(三)推进课程建设,积极拓展优质课程资源

学院各专业有具体的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学院的统一布置和规划内容要求,各专业按照培育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大纲、教材、教学运行记录、教案等)等构建课程建设计划。目前学院建有市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网络课程资源5门,创新创业课程6门。学院每学年开课632门,每门课程要建立完备的课程文件,主要包括:课程大纲、选用教材、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运行记录、教案等。

学院高度重视教材的建设与选用。在教材建设上,学院制定了规划教材、公开出版教材的鼓励政策,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的教材,近三年出版20本教材。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按学校要求进行把关,要求广大教师优先选用国家精品课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学校规划教材和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的参考书,确保高水平教材进入课堂。

(四)促进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院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学生自身特点、各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实习实训岗位需求,以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为指导,采取了多种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培养、建设实习基地、聘请行业合作企业专家为学生行业导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目前我院已经正式签约的校企合作单位有郑州二七区人民法院、郑州二七区人民检察院、河南正方圆律师事务所、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二七区国税局河南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20家。2014年以来,我院陆续与河南黎明工业集团悉知工商、河南广发财务管理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6个订单班;聘请广发财务集团董事长 二七区人民法院 东北证券公司投资经理胡经理等10余位行业专家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课程讲师。通过与合作单位广泛开阵形式多样合作,形成了学院、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为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院近三年获得校友和企业的捐赠万元,将捐赠用于学院办学条件改善、学生奖学金和困难补助。

四、培养过程

(一)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商学院整体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坚持内涵式发展,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总体目标,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抓手,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从而“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一是抓教研室加强内涵建设,主要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品牌专业的建设、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骨干教师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入手;二是抓督导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通过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评估等举措发现自身问题,明确教学质量改进的方向。

目前商学院开展的教学及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利用学校的教务系统和数字化校园。

在商学院的13个本科专业中,现有河南省品牌专业以一个,市级重点专业两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两个个,目前有五个专业开设了订单班。有两门市级精品课、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一门校级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

(二)鼓励课堂教学创新,注重因材施教 学院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近几年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方面加强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实施模块化教学、突出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课程、进教材。并要求各专业教学计划所列课程必须制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讲课。

在教学方法方面,组织老师研讨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研讨式、游戏式等。鼓励老师转变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采用创新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搬到法庭,把课堂搬到企业,由理论到实际,再由实际到理论,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企业专家到学院授课或派出学生到企业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操并重、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考试改革方面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评价。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学院设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方法。针对课程的类型来设计灵活的考核方式,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考试,也不局限于固定的考核比例。在考核方式的设计时,通过鼓励教师加大平时作业和课堂测验,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展示等师生互动环节等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高化。考试考核方法以出勤+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闭卷为主,辅以开卷)为主。商学院目前有会计模拟实训、会计信息化、ERP沙盘模拟实训、创业基础等课程调整了其考核方法,把闭卷考试或期末测试改为课程论文或单元演示、实验报告的方式。

(三)打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商学院构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2017学年,商学院30门实践教学课程全部开设,分布在13个专业,开设率达到100%。其中有14门次的实验课征订了教材。有8个实验室开放。2017学年商学院13个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有20个,577名同学参与实习。鼓励教师组织学生策划社会调查活动,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乡镇、学校,进行主题宣讲、经济与法律知识普及、热点问题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做到一生一题,每位老师指导10名同学。聘请业界导师指导本科生的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聘请研究所的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2017年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鼓励真题真做或案例分析,鼓励联系实习与企业实际,切实解决实习中遇到的企业实际问题,各专业案例分析型的毕业论文题目达到50%以上。并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查重”工作实施方案细则。

(四)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商学院以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商学院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教意义的课外活动,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其思想认识、锻炼其思维模式。2016-2017年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了()科技活动;开展了()文化艺术活动。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均组织申报和结项,这些项目能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16-2017年 全院共有()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6项创新创业项目结项。

五、学生发展

(一)生源结构稳定,生源质量逐年提升

2016—2017年学院总体生源质量逐步提升,本科录取计划100%完成,在全国18个省份投放招生计划。2016年我院本科录取文科438分、高出省控线(393分)45分;理科426分、高出省控线(370分)56分;2017年我校在浙江实现本科一批招生,录取最高分438分,在河南、河北、湖南、吉林、江苏、内蒙古、天津、山西、新疆等9个省份实现在本科二批招生,实现本科一、二批录取省份占本科录取省份的56%,省内录取分数在同类学校中排名较高。生源结构趋于稳定,2017年,普通本科省内生源约占80%;普通专升本生源100%省内考生;生源中男生占比35%,女生占比65%,女生比重较大,学院文科背景明显;城镇、农村学生数量基本平衡,城镇考生占比48.1%,农村考生占比51.9%;少数民族学生约占2%。为稳固生源,学院有完整的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每年的转入转出比基本持平,无生源流失现象。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服务成果显著

我院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辅导员负责制,2016—2017年我院生师比为1:251,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辅导员对其全程跟进,实行全过程育人。在学生的指导和帮扶过程中我院建立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级联动体系,形成从下至上的畅通渠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我院通过导师负责制和课程保障制开展学生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导师,对学生面临的困惑进行充分的解答,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我院对学生均开有《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报告讲座两年来累计40余场。另外学院设立了40多平方的心理健康室,安排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老师值班,两年来累计服务学生206人。两年来我院先后有2名辅导员被评为院校核心辅导员,8位辅导员年终考核优秀,近两百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荣誉。

(三)学风建设成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明显

学院非常重视学风建设,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书记亲自挂帅,组织召开了系列专题研讨会,制定了《商学院教师课题教学行为“五要五不要”》、《文明课题学生六不准》、《文明课题辅导员六必须》等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学生的总体学习风气良好,通过2016—2017年翻转校园数据显示,我院学生的出勤率由85%提升至98%。为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2016—2017年我院开展各类学术讲座活动22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余次,指导学生科研活动10人次,通过以上措施在全院上下形成了较为浓烈的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考研过线率达到5.6%,2017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达到了97.18%,毕业率达到了99.07%,违纪现象不断减少并控制在10人以下。为更好地反映学风建设效果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学院不仅统一组织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8%。同时建立学风信息员制度,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调。总的来说,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学院建立了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员服务、全过程帮扶的就业工作流程。商学院每年输出毕业生保持在1440人左右,其中本科毕业生约占70%,专科毕业生约占30%,每年年终就业率达98%。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升学、公职人员录用、各大企业入职。学院每年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咨询会5-6场,召开专场招聘会30场以上,通过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发布就业信息上百条,长期合作的招聘单位20家左右,比如:链家地产、平安保险等。每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率100%,对我院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吃苦精神等有较高评价。

六、质量保障

(一)建设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建立了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的教学质量责任主体,完善了教学院长-教务办-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责任主体制度建立了书记-副书记-系副主任-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主体制度。同时教学督导组统领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学院视教学质量为发展的生命线,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根据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针对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相关的质量标准,目前学院已经按学校要求对所开课程重新进行了教学大纲的修订。

学院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培养,目前各岗位管理人员充实,老中青梯队建设合理,战斗力强,近两年承担教育教学课题 4 项,发表教学管理类文章3 篇。学院督导组连续5年获学校优秀督导组荣誉称号。教学管理人员1人获河南省教育管理名师,4人获郑州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二)注重质量监控,完善常态质量监测机制

学院注重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采取多种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学院建立了自我评估的各项教学监控制度。例如《商学院部门负责人及教师听课制度》、《日常教学巡查制度》、《期末教学巡查制度》、《期初教学准备检查制度》、以及《上课教师教案检查制度》、《试卷、论文归档制度》等。

定期教学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按照学校规定商学院在每学期学期前对教学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学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组织教学检查。同时每学期组织试卷专项检查、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另外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和督导组教师每周不定期的随机进入课堂听课。学院严格控制调停课,建立了完善的调课程序,近三年学院人均调停课次数少于1课时。小范围信息员会议和大规模的学生评教相结合:每学期商学院督导组组织2次学生信息员会议了解相关情况。同时每学期组织线上线下的评教活动,其中线上评教1次人人参与,线下评教1次则每班抽取30%左右的学生进行现场评教。

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通过评教评学相结合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通过以上的三类监控方式,对于教学管理运行、教师教学和学生班级学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能较好的及时发现,并为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提供了依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未出现重大教学事故。(三)明确评价目的,健全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学院领导认识到对于教学整体运行进行监控收集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学院及时对大量质量监控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学院于2014年已建成自己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每学期按学校要求上报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尤其是在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要点时可以有的放矢对数据库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跟进、补强。

学院的质量信息统计反馈机制正在逐渐健全和常态化。主要渠道有六个方面。第一、学校主管部门的信息反馈,第二、学院督导组评教评学统计反馈。第三、学院组织的各项检查结果反馈。第四、院系领导督导组的听课反馈。第五、学风建设信息员的每日汇报。第六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反馈组成。

学院建立顺畅的上下沟通渠道,包括教学管理群、微信办公群、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会议等,保障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学院年度质量报告按学校要求提交。

(四)全员重视,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学院严格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改进途径和方法。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信息员QQ群和学生学风督导员微信群同步互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第二、成立“三风建设”办公室。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由督导组牵头教务办、行政办、各系领导共同参与,建立“三风建设”办公室对学风教风建设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第三、对学校、学院的相关制度强调执行力,让相关制度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通过采取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商学院的学风教风有了明显改善,教师教学投入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出勤率、听课率有明显提升。近两个学期教师评教平均分都在92分以上,优秀率达到99%以上。学生出勤率基本稳定在95%。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也在逐渐提升。

七、问题和对策

(一)定位与目标

问题:

商学院作为黄河科技学院最早的学院之一,具有24年的办学历史,积累的丰富的办学经验,对办学目标和定位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办学定位的认同度和在各专业建设规划中的体现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研究与调整与迅速发展的行业企业要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具有商科特色的学院文化没有很好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对策:

(1)进一步修订学院发展规划和各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等的调研力度,充分吸收各界意见,充分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划。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学院办公例会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研讨制度建设,尤其是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与反馈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开展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吸收学科前沿、行业前沿最新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修订教学大纲,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实验室建设。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师资队伍 问题:

1、按照师生比例计算,部分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不合理。审计学、社会工作、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金融学、物流管理、经济学、社会工作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少;社会工作、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缺乏学科带头人,职称普遍较低;金融学、物流管理、审计学专业教师年龄普遍较低,教学经验不足;

2、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相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参加实践锻炼,不具备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3、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不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工作仍以分散研究为主,尚未形成协作攻关的科研团队。教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层次普遍偏低。

对策:

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师定向、定点参与产学研合作、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引导教师由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型。进一步加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整合学术资源,发挥团队作用,解决科研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2-3个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每学期评选5名院级教学能手,培养2-3名市级教学名师。

(三)教学资源

问题:

实验室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会计实验室座位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投资专业实验室设备不足,本科教学实验人员相对不足,实验室开放程度低,实验室的软硬件利用率低。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我院国家级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课还是空白,精品课总量少;在专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规划教材少。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不明确,实践实验课程开出率低,开展实践教学的人员数量少,现有师资缺乏实践能力培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较难。

对策 1.加强实验室改善力度。增加会计系实验室座位,深入开展调研,把握市场需求,新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投资学专业实验室、引进前沿适用软件,改善现有实验室条件。

2.推进核心课程组建设。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秀教材建设方面,重点以省校规划教材为重点,抓版次更新与内容更新,支持形成研究组,博采众长,重点突破。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壮大本科实践实验教学队伍,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保障实践教学课程顺利开出,提高实践实验课程质量。

(四)培养过程

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比较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材料保存不完整,内容不够全面。2.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不够明确,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数量少、层次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效果不明显,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数量少,影响弱。3.实践教学的深度、广度有待于提高,实习基地数量少。实验教学项目局限于单项,且相当一部分属于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习实训有待规范:一是缺少足够的数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没有后期的维护,三是实习实训的监控措施不够完善。毕业论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很扎实,学生对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毕业论文形式创新少、优秀论文的比例过低。

对策;1.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现有的省市质量工程项目,加强投入,发挥教研室活动的作用,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讨论,制定专业建设的规划。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抓好教材建设,同时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工作,将课程教学研究新成果应用到课程教材建设中去,2.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

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组织教师外出培训、研讨和学习,支持每名普通老师每年必须有选择的外出学习一次,将会议主题能与学科建设或者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

3.补齐补强实践教学短板

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营造良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外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努力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实习实训,包括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及实习实训的流程。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质量有待于提升,对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要签订正式的协议和后续的良好沟通来进行维系,从而保证实习的质量。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有规范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保证实习效果,保证实习档案完整。每个专业不少于3个实习基地。毕业论文题目争取有30%来自于企业或社会的真题真做,保证有10%的论文优秀率。

(五)学生发展

问题: 生源质量虽有提高但与公办学校相比仍有差距。对于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辅导员流动性大,辅导员带班人数超标,辅导员数量不足等问题。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没有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就业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对策:

(1)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一是利用全媒体发布学院招生宣传信息,通过在校生向母校邮寄学校报考指南,招生工作人员走进部分省内重点中学及省外高招咨询会;二是重点建设学院对口中学生源基地,定期向全省108个县的高中报送在校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学校的发展,建立日常沟通常态机制。三是重点宣传学校创新创业等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及科研优势,尤其是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利用用人单位良好评价来扩大声誉,吸引优质生源。

(2)针对辅导员流动性大和带班人数超标、辅导员数量不足等问题。一是应加大辅导员的招聘力度和培养力度,做到招的进来留的住,为辅导员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打通辅导员职业成长通道。二是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关怀,提高辅导员待遇。三是要优化工作方法,给辅导员减负,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

(3)应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二课活动,提高学生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科研项目的比例;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指导力度,系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抓考研,给每个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实行一对一或一对二辅导。

(4)加强就业基地的建设,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合作制度,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二要发掘与我院学科相关的大型企业,提高就业基地的质量,让毕业生满意。三要落实推荐政策,与企业一同培养人才,巩固已有的就业基地建设。

(六)质量保障

问题: 1.对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认识不够深入,质量标准仍不够细化,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在制定质量标准时,前瞻性不强,只能针对一些表面性的可量化的方面进行制定,而对一些深层次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方面质量标准模糊。无从下手。对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关注度不够。2.质量监控系统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学院督导组成员上课任务较重,主要以完成听课任务为主,与听课教师沟通不够深入。同行听课因教师任务量较大,经常流于形式。个别教师随意填写听课评议表。外聘教师管理相对困难。3.学生评教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或者对所有的任课老师的评价都是优秀,或者因为课堂管理等方面对教师有意见而恶意给相关教师打低分。4.毕业生调查工作进行难度大,推进困难。部分专业与毕业生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导致毕业生调查工作学生不够配合,调查结果可信度不高。对策:

1.进一步深入研究质量指标体系,组织大范围的讨论,集思广益,增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深入研究培养方案,多方调研,提高对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视度。

2.学院将针对听课反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增加座谈会的次数,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保证督导听课、同行听课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3.加大学院领导、督导进课堂的力度,实地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情况。同时增强对学生信息员和学风学生督导员的培训力度,使这两支学生生力军可以充分收集班级学生评价,客观公正的反映事实。同时对学生大规模评教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保证统计结果的科学性。

4.建立健全毕业生联系制度,学院通过推行导师制,密切毕业生与学校的联系,使毕业生“离校不离心”保证毕业生调查的延续性和调研结果的可信度。

八、人才培养特色

第二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1

一、基本情况.........................................................................................1

1、历史沿革........................................................................................1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美化............................................................2

3、实训基地建设................................................................................2

4、教学经费投入................................................................................3

5、专业建设........................................................................................3

6、师资状况........................................................................................4

7、社会影响与荣誉............................................................................4

二、办学思路.........................................................................................5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7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7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8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8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9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9

1、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9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10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11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12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13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13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4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15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16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16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17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8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19

3、合作共建,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19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20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20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增强社会服务能力..............................21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22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22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23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4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25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25

二、周密部署,真抓实干...................................................................26

三、以评促建,成效显著...................................................................27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8

一、存在问题.......................................................................................28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28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8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29

4、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9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9

二、整改措施.......................................................................................30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30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0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深化实训基地建设..................................30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30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3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通知》(苏教高„2009‟39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苏教高„2011‟19号)等文件精神,我院从2009年12月21日起,全面启动迎评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学院开展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凝炼办学亮点,查找分析问题,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院评估领导小组对照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逐一自查和自评,形成本报告,请专家组予以审核。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学院是一所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举办的全日制、公办、市属普通高校,分中央门和沧波门两个校区,其中沧波门主校区位于麒麟科技创新园内。学院可溯源至两所独立设臵的行业、企业办成人高校,一所是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批复备案、南京市机械工业局组建的南京市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另一所是由原江苏省电子工业厅主管、— 1 —

七家原电子工业部在宁直属企业联合举办的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200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苏政复„2006‟33号)两所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市属专科性质的学院。2009年7月,学院两个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对学院资产进行了重组,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理顺了学院的管理体制,为学院的发展解决了管理上的障碍,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全资直属单位。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

目前,学院拥有沧波门和中央门两个校区,学院占地总面积186,667㎡,建筑面积129,880㎡。今年五月份,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自筹资金近3000万元,启动了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工作。新建图书馆、报告厅、实训楼以及两栋办公楼;对学院校门、行政办公楼、礼堂及校内环境进行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高职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院教学经费总体不足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挤出资金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两年多来,学院共投入700多万元,建成5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集中精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利用主办单位的企业资源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共建有96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72万元,保证了学院

常设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已经建成的96个校外实训基地按核心、紧密、和半紧密进行分类管理,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2010-2011学年中,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建设研讨以及学院课改、教研活动达170余次,接待学生量为3719人次,学院安排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指导、检查和管理共491人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我院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参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教学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院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确保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需要。2010-2011学年学院总收入3,981.820万元(不含社会企业捐赠或准捐赠),总支出3,729.58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经费支出1,936.81万元,占全学年总支出的51.93%。近三年,投入图书资料经费达5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24.6万册,生均图书47.67册,生均年进书量7.27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370种,外文纸质专业期刊5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新增万方和读秀两个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总量1650GB,生均电子图书327.38MB,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可容纳235人同时阅览,建有60座的电子阅览室,读者可方便快捷地利用馆藏资源。

5、专业建设

学院共设“三系一部一院”,即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系(部)下设11个教研室。拥有

25个专业(不含方向),课程322余门,其中A类课程50门,B类课程193门,C类课程79门。在学院2010-2011学年所开设的课程中,B类课程和C类课程的比例达84.47%,其中院级精品课程立项38门,验收认定院级精品课程17门。6个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为品牌特色专业。

6、师资状况

根据2011年数据采集平台统计,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4129人。专任教师154人,生师比达到16.72:1。其中,高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比为22.73%;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为21.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占37.0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68人,占44.16%;“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为1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08%。为丰富实践教学,学院聘请了183名校外兼职教师(含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承担的课时量为21717学时,较2009-2010学年增长了89.09%。此外,学院还安排了16名校内兼课教师和12名校外兼课教师,主要是承担公共基础及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

7、社会影响与荣誉

组建高职院以来,学院利用企业(行业)办学优势,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麦可思(MYCOS)数据有限公司(第三方)发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先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2010报告》统计,我院的2009

届毕业生,在全省57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22名;2011报告中,我院的2010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了12位,就业竞争力指数升至第10名。2010被被评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振兴机电建功立业先进单位”。学院同时还是“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思路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贴近行业,加快发展。践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此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学院明确了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以“机电及相关行业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渗透到现代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最终形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好、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办学目标定位

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服务领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形成以机电、数控、电子、网络等专业(群)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办学规模:坚持“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学院的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人左右”。

办学水平:加大办学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着力提升内涵和质量;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办学特色,确保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

4、办学层次定位

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兼顾企业职工培训,适度发展成人教育。

5、专业建设定位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对应调整和设臵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建立“全程合作、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好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的专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3-5个品牌专业。根据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增设4-6个新专业。

6、服务面向定位

扎根行业、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华东。

7、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学院发展定位,确定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保持在5500人,每年招生规模达1800-2000人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注重行业培训、成人教育,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探索、总结、凝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

作为学院主办者的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南京市机械、仪表、电子三个工业局合并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下辖企、事业单位120余家,年产值近400亿,所涉领域覆盖了学院现有主干专业,这为学院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事业发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

学院是由两所行业举办的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建校初期,由于两校的人、财、物隶属不同,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为排除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并报请南京市国资委同意,以2800万资金整体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使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全资直属单位。并以此为契机,顺利完成了学院的事业单位登记注册、人员劳动关系变更、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学院管理模式,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发挥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功能,利用学院与企业之间原有的历史关系,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产品、设备与技术以及校企间合作的内容不同,选择集团内优质企业,按照“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次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特征的“工学合一”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经济、科技和劳动人事工作等会议,了解行业经济、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动态,为学院构建了校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参与南京机电行业协会和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活动,成为会员,并被推荐担任两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集团公司内外企业之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鼓励并推荐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分会,目前已有44名专任教师成为机械工程学会正式会员,为教师与企业专业科技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发挥集团公司的干部培养和交流机制的作用,每年派员定期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利用交流机会到企业任职锻炼,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选择集团内南京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与学院建立核心型和紧密型的合作关系,配合企业经济发展,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服务企业、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同时,为学院创建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集团公司所属,设在学院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各类中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在服务企业、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外引内培、校企互动,努力打造“双师素质”队伍。

1、创造有利条件,引工程技术人员进校,着力打造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源自两所企业办的独立设臵成人高校,曾经直接参与举办的大型企业近二十家。在学院有过教学经历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数以千

计,这为学院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源保证。

学院每年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筛选,兼职教师稳定在200人左右。为了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学院调整了作息时间,周日与周五对调。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有了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在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中,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通过集团公司转为专任教师的人数近20人,其中多数已经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11年学年校外兼职教师183人,他们主要来自于三乐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嘉环公司、南京汽轮集团等南京知名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计21712课时。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 学院注重双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在职读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资助政策。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特点,校企双向互动共同培养,出台《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举。2011年,学院有43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在职培训,51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79名教师获得了各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就有36名。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脱胎于企业办成人高校,在90年代末,师资队伍出现断层,导致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针对现状,学院本着“夯实基础,分层递进,逐步完善”的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打造“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三合格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制订了学院教师 “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进阶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培养,促进教师成长。具体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学历提升,逐步提高我院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内培外训、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制定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有组织的开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取得各级相应专业的岗位技能等级证书,并据此进行考核。此举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大幅提高,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保证。

其次,依托核心型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结合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骨干教师赴专业对口企业的相关岗位,有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如脱产实践、业余挂职、假期轮训、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第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制

高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学院源于成人高校,多年来在教师教学与教科研、教师使用与培养等关系处理上,受教学经费和条件的制约较大。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在基本建设任务重、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形式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能够担当院级专业带头人作用、牵头组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备标杆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16名、院级名师7名。

近两年来,学院先后安排赴企业锻炼学习的教师总数超过90人次,基本涵盖了专业及专业基础教师队伍,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79人,双师素质教师111人,青年教师中参加学历提升的27人,专任青年教师(45岁以下)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青年教师比例超过40%,教师在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5篇。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院提供“四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服务的基石,更是学校的生命线。近两年来,为适应以“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和社会参与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充分体现了质量监控方法的多样性、针对性、准确性,监控措施的过程性、多元性和监控反馈的指导性。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学院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文件。采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模式。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监察院控运行活动线;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全体师生”作为教学督导监控运行活动线。实行“院级监控重在目标、系(部)监控重在过程、教研室监控重在岗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四级质量管理的机制。

学院建立了由听(观)课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秩序督导巡视制度、教学秩序巡查与通报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系(部)级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业务档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与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组成的学院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强化了质量意识。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含顶岗实习)质量标准等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以及各类部门管理标准,切实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1)学院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督导室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调研)和指导;教务处加强对教学过程(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质量检查与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的审议;学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学情况。

(2)强调系部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监控,包括对教师教学文件、教学进度、考试试卷的审查和对课堂教学的听课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教学质量控制起了关键性作用。

(3)做好学生的评教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测评和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结果的意见由系部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改进。

(4)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教师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企业评教等方式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学、企业评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调查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考核覆盖面94.8%,学生参与度99.88%,同行参与度94.16%,社会参与度92.35%。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院各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找准问题、拟定对策、持续改进,并以此作为衡量各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理念,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我院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近几年来,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征求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臵、调整教学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商定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合作开发课程,力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对应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如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网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软件技术专业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两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开发、测试人才,全面按照职业需求设臵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用南京第一机床厂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成功做法合作开发《机械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机械类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学院已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7门,并且每年通过召

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工作会议,对联合开发和引进的课程进行修订与完善。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学院以“服务行业、服务园区”为功能引领,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开发的调控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设臵专业;建立了重点专业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目前,学院招生专业16个,初步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和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三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根据行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找准专业建设优势,立足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重点构建“12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即“1接轨、2融合、3共建”。1接轨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接轨;2融合是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3共建是指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紧紧依托主办企业集团,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以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职发展的理念,结合我院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深化内涵、努力践行,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工学合一”----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体现“工学合一”----将企业各岗位的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努力践行“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工学合一”----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工学合一”,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化”与校外“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基地的“课堂化”建设,努力创建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环境;教师角色的“工学合一”-----致力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模式探索,倡导赴企业教师胜任生产、科研、管理,进课堂兼职教师精于言传、身教、育人;学生身份的“工学合一”,爱岗敬业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学院学生一入学就明确“准员工身份”,从入学教育开始,注重专业与岗位的兴趣与爱好培养,注重教室与校内学训场所、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学生与员工”身份转化,加速“身份合一”。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根据专业设臵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

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 三个层次校企合作单位,分类共建 “综合型、专业型、普通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校企双方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同时将企业文化和岗位规范与教学规范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课堂化的校外实习基地”。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按照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的顺序,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保证“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合作企业为平台,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围绕学院实践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第一,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标准,按照企业化的理念进行设计,共同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第二,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和实训计划,并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书,规范和约束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保证工学交替的顺利实施;第三,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重点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 二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三是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规范实践教学各项工作,学院相继出台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校外实习管理办法》、— 18 —

《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课程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细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学院着力构建具有职业氛围、功能齐全、配臵合理、初步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2572万元(单价500元以上的设备),建有电子与通讯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7个。学院结合现状和外部环境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企业化运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学院电子工程系与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合作共建的以生产真实电子产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机械工程系与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共建的机械产品加工“模拟车间”;信息工程系与南京神骏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神骏装饰室内设计“工作室”,利用网络系统管理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成立南京机电系统集成公司虚拟公司和南京启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个“虚拟公司”。

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养成,而且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3、合作共进,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平台,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培养原则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建设原则,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96个。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

践教学要求,以企业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和可提供的实践条件为基础,按照课堂教学的要素设计校外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校外实习基地课堂化”。电子工程系与南京三乐电气有限公司、索尼数码(无锡)有限公司和南京飞腾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型企业共建电子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机械工程系与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南京汽轮电机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工艺装备厂共建相应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信息工程系分别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采购中心、江苏禾竺动漫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学知识、练技能、做产品,学练融合,把学习过程融入生产过程之中;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学生校外学习,按照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

学院目前招生专业16个。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经济特点,依据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确定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类、电子类专业为主体,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对就业前景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适当的扩大招生规模。由于江苏高考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学院及时调整思路,结合近年各省生源分布情况及我院录取、报到情况,对生源质量不高,报到率相对较低的省份缩减或取消了计划,对生源充盈,报考录取率高的省份加大计划的投入量,确保生源稳定。随着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办学影响不断增强,学院生源一直比较充足,录取分

数线一般超过省控线80分左右。今年,学院计划招生1800人,第一轮投档率93.85%,报到人数1616,报到率90.08%。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就业院系二级化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就业方面,始终将“双率一度”(对口就业率、高端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协议就业率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1年8月31日,学院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接近98%,其中协议就业率超过了92%。与此同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攀升,据第三方(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显示:我院毕业生半年后的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人均收入2658元,较之我院2009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在该公司的另一项就业综合竞争力指数中,我院在省内公办高职院中的排名也从2009届的第22位,上升到2010届的第十位。

在创业方面,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学院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实践中,以模拟车间、虚拟公司等作为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已经有十余位毕业生成功创业。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扩大社会影响

学院依托行业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南京三乐集团为基础、延伸至省内行业企业,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学院与9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49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南京市

机电行业协会、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身份,结合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对南京众德利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南京开关厂、海信(南京)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利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所属的两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发挥“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四大基地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2011两学年累积开展社会技能培训9841人次,中级、高级工培训与技能鉴定7857人次;依托“两大机构---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每年开展约1000人次的安全电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上岗证”的培训与考证工作,为社会培训输送600多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另外,学院加强与江苏省技能鉴定中心、南京市技能鉴定中心和相关区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为其辖区内相关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承担相关考务工作,每年承担江苏省职业资格鉴定统考近6000人次的考务工作。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针对新时期培养对象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德能并举,以德为先”的原则,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学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

职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010年,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两课”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设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第一机床厂和麒麟街道等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丰富的、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院积极做好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通过党课,普及党的知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宣传与发动工作;通过党校,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端正入党动机;两年来,有近3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37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先后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直面学生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直接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前途等方面的问题或困惑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服务。中心除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设立了“专家工作室”,专家定期来校,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和专业的指导。“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由后勤处、学工处和物业管理公司安排专门人员联合办公,专门设立办公室和专线电话,重点关注学生的食宿状况。该中心重视学生的声音,指导伙管会、宿管会等学生组织,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学生满意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合学生规划

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就业机会与创业渠道。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以积极向上,展现大学生风采为主导,以学生社团组织为载体,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课堂之外同样也发挥出了育人的功效。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学院、各系、社团三个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每年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的迎新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运动会、一二.九大合唱、十佳歌手大赛、星级宿舍创建、大学生综合才艺展示、社团巡礼等。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兴趣组织系列活动,如制图大赛、操作技能大赛、电子DIY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生涯规划大赛、书画作品大赛、主题征文比赛、英语单词、表演比赛等。学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16个,课余时间,他们的身影跃动在校园的各个场所,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在社团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与开拓。

主题班会是学院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学院学生主题班会组织管理办法》,从班会的主题确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各班常规主题班会的基础上,每学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主题班会评比,达到强化主题教育效果、锻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际体验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从中感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加快成长,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时光。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

我院从2009年12月启动迎评工作以来,全院上下思想一致,凝心聚光力,高标准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力争通过迎评创优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认识 全面动员

评估是对学院办学和教育教学的一次最全面、最完整,最详尽的检阅,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求严格。为了做好本次迎评促建工作,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迎评促建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迎评促建办公室,在学院形成了院、系两级评建工作的组织网络,负责全院评建工作的统一策划,各项评估指标的落实,评估材料的准备、收集、整理等,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迎评促建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评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学院为此召开了四次全院教职工评估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进一步使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这次评估工作对于学院发展的重大意义。

“迎评”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质量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引导学院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评估还可以促使学院发现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对照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抢占先机,实现学校的振兴。因此,评估工作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对学院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针对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评建办公室在学院评估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评估文件和评估指标内涵,将评估的二级指标和主要考察内容分解到有关部门,各单位对所承担的任务也相应做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两年来先后邀请了教育评估专家、课

程研究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近20人次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在学院网站上开辟了专门的迎评促建网页;编印了“迎评促建工作简报”;广泛地宣传发动和务实的迎评工作,使全院评建氛围更加浓郁。党政之间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互有分工、各有侧重,学院各部门、各环节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的职责职能出发,投身到了迎评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周密部署 真抓实干

为适应高职学院新的发展形势和办学要求,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文件精神,我院本次评估以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设施评估向软件(内涵、质量)建设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为要求,通过专业剖析、听(说)课评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分项自评以及学院自评,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分析原因,明确对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先后制定了《学院迎评实施方案》、《评建工作手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实施方案》、《迎评材料准备要点》、《专业剖析实施计划》、《教师说课实施计划)》等文件。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等文件的撰写;评建办在各部门上报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迎评主材料以及各项支撑材料已基本到位;评估所涉及的各项数据和观点的相关原始材料也都收齐。学院还要求各教学部门认真执行专业剖析和说课方案要求,做到“每个专业都要剖析,每门课程都要说课”。进行了6轮说课活动和5轮专业剖析;发布了40余期迎评工作简报; 编印了评建学习手册;组织了对文件的学习和考试;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并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有关迎评工作的各系部教学文件,实验实训资料完备统一,档案规范,各种支撑材料齐备,基本按照原定的计划与安排稳步推进。

三、以评促建 成效显著

“评”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在“建设”。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围绕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使全院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评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对评估20字方针和评估文件的内涵加深了理解,质量立校意识、规范管理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二是加深了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端正了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促进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推动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验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近两年来,累计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超过700万元,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四是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青蓝成长工程”,培育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五是深化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建设重点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全面完成了各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梳理工作,确立了专业带头人,组建了课程团队等,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了项目课程改革;六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体系已经形成,新建和完善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96个校外实习基地;七是健全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

系,教风、学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八是创新院系两级管理新体制,全面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逐步建立了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两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九是加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给学院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广大教职员工看到了学院美好的未来,也更加坚定了教职员工投身教育办好高职教育的信心。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自建和自评,我们感到,虽然在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加以整改。

一、存在问题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2006年4月,两校合并组建为高职院校时,学院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仍采取自收自支的模式,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导致教职员工人均收入偏低,教学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但教学团队、— 28 —

专业带头人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中,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不多,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大。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了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96家校外实训基地。存在问题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方面,数量偏少,只能满足部分专业校内企业化实训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虽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但跟踪管理力度仍显不足。

4、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需大力加强

近年来,我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标志性教学成果不足,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和教学名师有待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偏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学院进入普通高职教育领域时间较短,教职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规律等认识还不够到位。

二、整改措施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办方的沟通与联系,争取教育经费投入;拓展资金渠道,多方面筹措办学资金,力争教育经费达到国家合格标准。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专任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和“三合格”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与考核办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新、改建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满足更多专业的企业化实训需求。拓展合作企业数量,建立更多核心型、紧密型的合作单位,丰富校企合作方式,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巡回访查机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4、整合资源,重点突出,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

按照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相关标准,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重点加强与核心型和紧密型企业的合作,建立“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发展、互惠共赢”机制,大力推进项目(课题)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着力培养院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按照“123”专业建设模式,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 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

继续组织全院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优化整合现有专业结构,动态发展专业建设,以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这种坚持和坚韧,就是我们学院发展全过程最真实的写照。依靠无怨无悔的坚守、顽强不息的拚搏、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身负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持久阵痛,不仅没有被历史的潮流淹没,更没有在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而是越做越强,不仅为社会广泛认可,更得到了主办单位、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这是一段历史,是所有“职大人”付出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代价所书写的历史。今天的机电人为自己曾经拥有的这段历史而感动、自豪,也必将成为我们新一代机电人永远传承的精神。

借此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良机,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充分吸纳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过程

中,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决心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立足机电行业,服务地方经济,面向江苏,辐射华东,培养大批既具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应职应岗能力,团队与市场意识好、创新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机电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1 第二部分 评建情况„„„„„„„„„„„„„„„„„„„„„„„„„„„„2

一、总体设计,以评促管„„„„„„„„„„„„„„„„„„„„„„„„„„„„2

二、系统推进,以评促建„„„„„„„„„„„„„„„„„„„„„„„„„„„„3

三、持续跟进,以评促改„„„„„„„„„„„„„„„„„„„„„„„„„„„„3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情况„„„„„„„„„„„„„„„„„„„„„„„3

一、学院党委总揽全局,引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3

(一)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科学制定并实施学院发展规划„„„„„„„„„„„4

(二)突出行业特征与高职特点,明确学院办学目标定位„„„„„„„„„„„„4

(三)围绕中心工作,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5

(四)健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6

二、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提高总体执教能力„„„„„„„„„„„„„„„„6

(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7

(二)用好用足社会智力资源,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8

三、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推进课程改革„„„„„„„„„„„„„„„„8

(一)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8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考核„„„„„„„„„9

(三)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组织教学分工明确„„„„„„„„„„„„„„„„„10

(四)加强教学资料建设,推进课程资源的现代化与规范化„„„„„„„„„„10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1

(一)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实现顶岗实习全覆盖„„„„„„„„„„„„11

(二)“行、企、校”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训练体系„„„„„„„„11

(三)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12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布局„„„„„„„„„12

(五)推进两证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14

五、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专业群„„„„„„„„„„„„„„„14

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6

(一)教学管理过程规范,教学组织平稳有序运行„„„„„„„„„„„„„16

(二)优化教育活动设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17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多元监控„„„„„„„„„„„„„18

七、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

(一)生源数量与质量处于较好水平„„„„„„„„„„„„„„„„„„„20

(二)毕业生质量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1

(三)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1

第四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我院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以规范管理为主线,以深化内涵建设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对2006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学院‛)是新中国创建的首批国防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998),建校60年来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占地面积368,851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208,918平方米,实践教学场所103,95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65 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7.56万余册;校内外专兼职教师853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41人,教授、副教授140 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劳动模范、省级教学名师等10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船舶工程系等8个教学基层单位,‚船舶工程技术‛等31个招生专业(含方向),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5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防军工专业6个、省重点与教改专业1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省高校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1个,全日制在校生12346名。

学院同时设有成教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机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构;长江船用机械厂、武汉浪速科技公司等校属科技企业,其主导产品分别通过中国船级社和美国石油学会认证。

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骨干院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第二部分 评建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开展第二轮评估工作安排,学院确定于2011年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把准脉‛、‚起好步‛、‚开好局‛。具体工作安排划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以评促管;系统推进,以评促建;持续跟进,以评促改。

一、总体设计,以评促管(2010.11—2011.2)

2010年11月,学院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2013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0”27号)要求,成立了由教务处牵头的迎评专班,以《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鄂教高【2009】8号)及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基本依据,对2006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组织编制了评估工作方案。

2011年2月,学院将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列入重点工作项目,相继成立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编发了《2011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任务分解表》等工作文件,建立了评估工作组织管理与工作体系,各部门亦将评估工作要求纳入工作要点。

同时组织《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分解与2011年任务落实工作;组织实施面向中职生、普通高考生的单独招生考试改革项目,组织制订面向普通高考生和中职生的两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实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施‚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等专项计划,为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局。

二、系统推进,以评促建(2011.2-2011.5)

2011年2下旬-2011年3月底,评估工作进入以评促建的启动期,学院按照‚以评促建‛的要求,积极开展评估资料的系统整理与总结,深入推进内涵建设。

同时,按照‚以评促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修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系部发展规划与专业建设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全面开展‚说专业‛与‚说课‛活动;系统梳理和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优化过程管理。

三、持续跟进,以评促改(2011.3-2011.5)

2011年3下旬-2011年5月,评估工作进入迎评促改的关键时期。按照‚以评促改‛的总体要求,以经过自查自评发现的人才培养工作差距为主要内容,限期整改,逐项落实,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一、学院党委总揽全局,引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简称《决定》)颁发以来,院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研究了国务院《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将‚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入《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与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006年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优化专任教师结构。近年来,学院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提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执教能力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教学团队。

截止到2011年3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1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40人,占25.88%;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85人,占36.22%;校内专任教师中 ‚双师‛素质教师389人,占71.90%。

完善专任教师管理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建设机制。为提高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学院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遴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办法(试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决定》以及专任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与科研工作考核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执教能力。2007年以来,以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组织境内外专业培训、个性化培训、职业课程开发培训、技能培训等350余人次,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130余人次。

通过系列化培养与培训,近两次职称评审共有144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得到晋升,其中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48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与湖北省教学名师各1人,聘任‚楚天技能名师‛13名;建成省级教学团队5支,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

实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发挥‚引领辐射‛作用。2008年以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来,学院共组织完成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等三项、四期,共计300余人的专题培训;到对口支援院校开展专项培训8次,受训专任教师近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2009年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二)用好用足社会智力资源,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院按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确定了‚按需聘用,聘约管理,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原则,制订并组织实施《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试行)》,面向行业企业选聘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建立了总数达28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提高,形成了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实施的教学组织格局。

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学院每年组织人员对首任和常任兼职教师进行各类教学培训;在重点专业设立‚楚天技能名师‛岗,实施专业双负责人制度,增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推进课程改革

学院将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要素与关键性环节,抓总体设计、抓规范标准、抓教学模式改革、抓主讲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条件建设。

(一)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面向岗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突出职业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力,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支持核心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基础课程模块,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模块,强化专业专项技能的实践训练课程模块,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模块共同构成。四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实现了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课程整体构成的‚职业性与逻辑性‛、教学组织过程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考核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一方面,加大对校内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建一体化教室35个,同时对原有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环境改造;一方面,制订并实施《关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专用周教学的原则意见(试行)》(2009年6月),调整教学组织安排,对传统章节式课程结构进行基于典型项目的模块化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数,由2007年底以前的十余门,增加到72门。如《数控设备制造与机电联调》课程采用‚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一体教学模式,《船舶柴油机制造工艺设计》课程采用柴油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项目,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专业机房等多媒体教学设施,98%以上专业专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如《船舶管系放样与生产》课程在多媒体教室、船舶机舱模拟仿真实训室等场所交替进行,仿真实训室装有申博、东欣等专用船舶设计软件,学生可进行虚拟工艺设计,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校验。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稳步推进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2008年5月修订了《考试工作管理办法》,不断地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与多元化学业评价机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考评模式。

(三)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组织教学分工明确

目前学院有各类教师853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 541 人,折算后的校内兼课教师66人、校外兼职教师 169 人,校外兼课教师77人,生师比为14.61。

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主讲教师制度,对校内专任主讲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提高校内主讲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性课程指导,形成了理论性课程以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主,理实一体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课程教学格局。

(四)加强教学资料建设,推进课程资源的现代化与规范化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组织制定了《教材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课程标准,印制了《公共课程教学基本文件汇编》和《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文件汇编》等系统化规范化教学资料。

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急需,适应行业需要的特色教材,三年来,已主编公开出版60部,校内教材55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同时注重选用先进适用的高职规划教材、新版教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馆藏图书、校园网等公共教学资源建设。近三年新增纸质图书1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600GB;校园网络及时向全院师生员工发布各类信息和资源,如运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发布信息,通过平台师生可进行交流。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通过系统化课程教学改革与规范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2006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网络共享课程65门。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构建校内学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践成果考核与实践过程考评相结合、校内测评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体系。

(一)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实现顶岗实习全覆盖

学院通过制定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专项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工作经历证书)、《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等规范化管理文件;设计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对顶岗实习实行动态管理等方式,建立了顶岗实习有效运行机制。

全院31个招生专业,共有顶岗实习单位近1100多个,与其中200余家主要顶岗实习的单位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半年以上专业顶岗实习率达到100%; 2008年-2010年超过70%的学生被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直接录用。

(二)‚行、企、校‛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训练体系 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岗位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了由职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单元、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基础技能与专项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在50%以上。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共同编制实训教学文件、共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同承担实践性课程教学,形成了顶岗实习与订单培养方向性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主讲的实训教学组织格局。

(三)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了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建立了教务处、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督导室、各系部、教研室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考核考评办法等管理规范。

形成了先进适用的校外实训管理规范。制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校外实训基地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以‚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原则,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分片管理原则实施校外实习工作巡视检查制度,实地检查学生实习效果;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系统平台、博客、QQ群等现代管理手段,强化动态管理,实现了专业实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布局

建成一批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2008年以来,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新建、改扩建校内实训基地1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总量达到96个;依据‚设备选型与企业使用、实训环境与生产现场‛双接近的建设理念,建成一批生产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5.38%。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工厂)。相关专业引企入校,通过学院提供厂房设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设计软件,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如上海佳豪船舶设计公司、TCL空调公司、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铁路桥梁设计院集团公司等企业分别在学院设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企业选派工程师进驻实训室,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完成生产设计任务、共同组织专业教学。

营造了适应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训文化环境。按照实训基地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训教学组织与职业素质养成同步实施的原则,在建设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论证与教学项目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与实训文化环境布置、实训教学组织与考评等环节,塑造了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与‚6S‛管理模式的实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建立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2008年以来,学院在中型规模及以上企业新设校外实习基地105个,批量接受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达200个。

形成了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措施。一方面,通过政府专项计划争取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加强实训室硬件与软件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企业捐赠等方式争取企业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学院将实训室建设资金、实践教学设备维护维修资金、实训耗材与实训教学管理资金列入财务预算,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2010年仅校内实训耗材支出就达到438.64万元。

通过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学院陆续成为国家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示范性实训基地、省国防科普教育基地。

(五)推进两证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学院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标准、资格证书知识考试与技能测评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环节,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超过98%。

通过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屡获大奖,获国家专利4项,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院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五、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专业群

形成了适应行业产业链要求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布局。适应船舶工业产业链长、技术集成度高、生产工艺复杂、协作配套性强的产业技术特性,以支持国家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为专业建设导向,构建了以船体建造、船机制造、船舶电气装配为主的船舶类特色专业群;以船舶配件加工为主的现代制造类专业群;以轮机管理为主,兼顾汽车检测的交通类专业群;以商品流通为主向供应链管理延伸的现代物流类专业群,以及支持数字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形成了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求,社会需求拉动与特色专业推动相结合的集群式专业发展模式。

形成了‚三同步一适应‛的专业建设机制。根据‚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专业建设思路,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组织载体,构建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了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机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

形成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教育理念引领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养模式。船舶类专业与船舶行业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将职业资格要求融于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融于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学融于技能训练,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 ‚‘与船同行、融学于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了基于船舶建造业、船舶配套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技术业等行业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训练、专业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综合训练递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根据‚高等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四位一体的课程属性,形成了以‚必需、够用、系统‛的知识性学习支持专业教学、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以工具性语言训练培养专业能力,以系统化方法训练培养科学思维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专业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企业工作站‛模式将企业生产设计任务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项目融为一体,实现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四方共赢,成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案例,入选‚2009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并列入全国首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大会交流材料。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形成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的特色社会服务方式。特色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成功承办了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大赛、参与 ‚湖北省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06-2010)‛编制工作调研、湖北省中小企业—科研院所产学合作项目洽谈会‚船舶工业板块‛设计,并获得最佳组织奖;特色专业教学团队骨干作为主讲教师参与湖北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

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学院进一步完善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管理执行力建设,形成了平稳有序的教学运行机制;依据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队伍的综合管理素质,完善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

(一)教学管理过程规范,教学组织平稳有序运行

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规范化‛。2008年,学院全面修订了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过程,汇编印发了教育部、教育厅、学院三级,涵盖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4个大类,46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同时针对兼职教师聘后管理、教学做一体化专用周管理、公共基础课目标教学改革等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改革项目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

强化了教学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进一步完善了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等教学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坚持定期编发‚教学动态‛、充分发挥教学观测员与学生信息员作用,及时通报教学运行情况;完善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及时处理教学责任事故;推进教学文件规范化,强化院、系、室三级教学档案管理;坚持实施与持续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改进教师教学考评,教研室、系部考核,教学成果奖励,形成了鼓励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推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在用好青果教学管理系统11个基本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开发和运用了等级考试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网上测评、班级学分绩点、毕业资格审核等模块,形成了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有机统一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实施了教学管理的‚柔性化‛。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操作原则,2006以来从人才培养方案柔性化设计,教育教学组织柔性化安排,学业考核认定的柔性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教学管理改革,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柔性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优化教育活动设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健全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根据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全面修订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健全了从新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了‚教育、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不断优化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工作格局;坚持班主任配到自然班,通过培训和研讨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形成了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服务体系。‚奖、贷、保、助‛相结合,完善了学业资助体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构建‚院—系—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班‛三级预警体系和专兼职队伍立体化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获省厅表彰,并在第一届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推广现场会交流。

推进了教育活动的课程化与基地化。学院将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活动要求‚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活动载体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体化、活动场所校内校外一体化、活动评价课程化积分与测评性记录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的原则,对教育活动进行了整体化设计、项目化组织、系统化安排;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改扩建大学生室内活动基地。

培育了军工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成了舰船博物馆等军工文化教育设施,通过新生军训、军工传统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军校共建、军备专家讲座等途径,培养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养成‚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系统化设计与精细化实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等4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改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学院坚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根据学生发展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改进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评先创优项目,进入学生档案。该做法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多元监控

作为教学服务型院校,学院将‚质量立院‛列为基础性发展战略,‚十一五‛以来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指导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首要原则,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形成了运行有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无论是原军工系统直属院校,还是隶属地方管理的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将军工质量文化作为学院军工文化建设的基础性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特色内容。将‚军工产品质量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质量意识,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军工产品质量、关系就业民生、关系国家未来‛的质量观念,是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学院将体现‚质量立院‛基础战略的‚质量工程‛视作关系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工程,将教高【2006】16号提出的‚质量工程‛、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出的‚改革工程‛、‚发展过程‛并列‚十一五‛三大工程,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2007年又将‚轮机管理‛专业《船员培训质量体系》项目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2009年院党委提出了‚抓特色、创品牌‛的质量文化内涵。

推进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以《船员培训质量体系》建设为载体,构建了从院主管领导到基层教学单位的质量管理组织责任体系、质量控制流程与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加强了课程、教材、教师、实训条件等质量资源保障系统建设,推进《船员培训质量体系》的贯标工作,2010年贯标工作通过国家海事局评审。

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2007年,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主要载体,组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体系与实施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宪法性‛标准。2008年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组织开展课程保障体系设计与编制,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形成了多元化信息反馈与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院长信箱、教务处处长信箱、教学值班、教学观测员、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为主的学校内部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完善了‚教学动态‛公开通报、教学例会定期通报、专题报告等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强化了期末课程分析、督导员重点监控、观测员全面监控、全体学生网络评教,教师评学等一系列以学院为主体的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学巡视员评教、教改专业验收、‚说专业‛等专项竞赛,以及国家级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重大专项申报与项目验收等政府专项活动,完善了政府主导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实训室建设方案、顶岗实习考评、毕业生跟踪调查、职业资格鉴定、委托独立第三方专项调查等形式,构建了社会参与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通过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各方认可。2009年麦可思公司《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列前4名;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行业企业与我院开展‚订单培养‛等多形式合作办学。

七、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生源数量与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2009年学院在全国23个省、市招生。其中河北等15个地区在普高四批一录取;招生总计划为4387人,实际录取4613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4503人,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97.62%(第一志愿录取数/实际录取数),其中超过三本(本科)分数线人数为4148人;实际报到数4247人,按当年新生实际录取数为基数,该年新生报到率为92.07%。

2010年学院继续在全国23个省、市招生。其中河北等10地区在四批一录取;招生总计划为4300人,实际录取4547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4259人,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93.67%,其中超过三本(本科)分数线人数为

02122

第四篇:素质教育评估自评报告

仪陇县化马小学校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仪陇县化马小学校座落于仪陇县金城镇金城山北麓,毗邻金栗书岩,依偎德园碑林。学校创建于1964年,历经了初等完全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到乡镇小学的曲折历程,担负着金城镇北部12各村(社区)学龄儿童小学阶段教学任务。学校现有中心校一所,村小一所,占地7000多平方米,有教学用房2000多平方米,有师生食堂360余平方米,现有教师32人,其中取得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8人,有市、县级骨干教师12人、学科带头人1人,现有在校学生254名,学龄前幼儿92人。近年来,我们高擎素质教育大旗,以“轻负担、重效益、提素质”为指导,坚持“不求人人得百分,但求个个有进步”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增强课堂效益,彰显学校特色为重点,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根据南府教督办【2015】4号及川教督办函【2015】号文件通知及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15】153号文件《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四川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补充通知》精神,我校对照评估方案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及做法 A1办学思想

B1 办学理念:①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②实施素质教育,有完整构想,体现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素质教育文件精神,制订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构想,整体思路是:一是牢牢把握一个宗旨: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童心课堂,快乐德育为目标,以贯彻“两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努力抓好两个建设。一是硬件建设,着重抓设施设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二是软件建设,加强校风建设,开发学校形象资源。三是扎实走好三条路:即科学管理立校之路、教育科研兴校之路、素质教育强校之路。四是积极构建四个模式:即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性德育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准的效益型后勤模式,以科学民主为特征的舒畅型管理模式。五是努力形成五个框架:a.建立有前瞻意识,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和良好的运行机制。b.组成有良好师德修养,教学业务精良,工作作风务实,富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C.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具有民主性、易行性、有效性的考核奖惩机制和依法治校的管理体系。d.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装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基础工程和陶冶师生情操的育人环境。e.建立培养爱学、乐学、会学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教育教学秩序。

B2 办学目标:①学校制定制定了《2011—2016年学校发展规划》,《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每年都有计划和学期计划,并落实到位。②有明确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办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为好人生奠基。

育人目标:培养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学生。

A2制度建设

B3 行政管理:①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高隆成由教育局聘任。②按规定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和岗位,各部门分工具体,职责落实。学校行政设立教导处、政教处、财务后勤办公室,各管理机构都有相应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上墙,规范各自的管理行为。同时,各管理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③校务会、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教育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每周一召开校务会。每年召开教代会都不少于4次。每项制度,都是通过全员参与讨论修订,教代会通过后,公开公正地执行。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涉及学生重要事项,交由家长委员会表决通过;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成果展等学校重要活动,均邀请家长委员会参加。学校工会制度完善,并汇编成册,二〇一〇年被评为“合格职工之家”。④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工作深入扎实,让全体教职工充分关注学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把学校工作置于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使学校管理公开、透明,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推进科学治校、民主治校进程。

B4 财务管理:①学校财物管理制度建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务纪律,制度上墙,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帐目由核算中心管理,学校帐目清楚,收支情况定期在校务公开栏公布。②定期盘点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帐证相符,各室财产登记,保管、借用、修缮有专人负责,固定资产有注册,低值易耗品使用有登记,设备完好率大于95%。③按国家、省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收费项目、标准及投诉电话等通过学校校务公开栏、家长QQ群等渠道进行了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不存在违规乱收费现象,曾被评为“南充市教育收费示范学校”。④不存在捐资助学与入学挂钩情况。⑤没有设立“小金库”。

B5 后勤与财务管理:①我校食堂证件齐全,管理规范,操作间干净卫生,饭菜营养搭配科学合理,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师生、家长认可,多次得到上级领导表扬。②学校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净化要求,形成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校园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把清洁卫生打扫和保持相结合,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定期检查,措施落实。少先队开展的弯腰行动成效明显,学校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净化要求。积极营造人文氛围,用优良的人文环境熏陶学生的心灵。

B6 安全卫生管理:①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定期开展安全隐患。②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制定了完善的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防范风险的能力,学校制定了《化马小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马小学校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和人员疏散

预案》、《化马小学校集会、大型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学校高度重视卫生保健工作,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制定了《化马小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化马小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化马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③加强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坚持了每期两次以上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④卫生管理符合要求,每年秋季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按工作要求查验新生接种证,并督促未按要求接种学生到社区医疗中心进行接种,认真做好晨检工作,严格因病缺勤学生追踪制度,认真做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⑤学校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有“知心话信箱”配备了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开展经常性心理团体辅导及个体辅导,并有“妈妈之家”志愿者在我校长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B7 评价机制:①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操行按等级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定、班委评定、教师评定进行综合评定,不按成绩排列名次。制定了《仪陇县化马小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两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过程评价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从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维度去评定。学习成绩评价是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阶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综合评定进行量化、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在努力)。同时还给学生填写综合性评语。②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以师德水平、教育业绩、教育研究成果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的师德水平、工作量、出勤、常规考核、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定。每一项所占的比例、计算的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每次教师的评优晋级,都是由评优小组根据上述指标进行表决。

A3规范办学

B8 教学行为:①学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基本开足了课时,一般没有挤占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现象;②能按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保质保量达成教学目标;

没有违规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B9 教师行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利用教师例会和暑假政治学习,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树立师德模范,与教师签订师德目标责任书和师德承诺书,师德考核、年终考核、评优晋级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能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每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看,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尊重每一位学生,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学事故发生;教师没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也没有教师有偿补课现象。

B10 考试行为:严格执行《四川省教育厅提出规范办学行为的八项措施》的规定,规范考试行为,严控考试次数。没有组织除期中、期末考试以外考试;学校明确规定不准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取等级和评语评价办法,学校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

B11 招生编班:我校严格按仪陇县教育局确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执行《化马小学招生工作制度》,对起始年级实行均衡编班,没有以实验班、特长班等名目设立重点班、快慢班,没有以学生获奖、竞赛、特长评级和考试成绩等作为录取及编班依据。严格控制班额,没有超过省定标准(小学45人)。我们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健全学籍档案,规范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B12 课业负担:我校上午8:30上课,12:00下课,冬季下午2:00上课,小学4:30放学,夏季下午3:00上课,5:30放学,中午午休2个小时,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除每天开设了大课间活动,每周保证2-3节体育课。同时,我们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精神,控制课外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1-2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3-6年级家庭作业在1小时内。

A4德育管理

B13 德育机构队伍: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健全,由分管副校长牵头总负责,政教处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政教办下辖少先队大队部、保健

室、心理咨询室、红领巾广播站,相关德育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各相关工作岗位均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按要求配置了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品德课专任教师。学校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面育人体系,积极主动和辖区政府、社区、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汇报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积极加强家校联系,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各年级成立了年级家长委员会,各班也建立了班级委员会,定期召开各级家委会成员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同时,学校建立了全校家长QQ交流群,各班也建立班级家长QQ群,利用现代化媒介,及时、有效地开展家校联系。

B14、15、16日常德育工作德育教学德育活动:政教处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制定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有《化马小学校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化马小学校班主任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等;政教处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到每个学月,并按照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认真开展德育工作。政教处高度重视少先队、班级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指导,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加强班级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则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推进学校班级工作的重点工作,学校通过培训、讲座、研讨等方式促进班主任的成长,促进学校班级建设的发展。通过少先队和班级的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作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班队主题活动的主阵地教育作用,坚持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活动。重点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德育集会、诵读经典、家长学校讲座、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学生自身以及指导家长教育子女加强文明礼仪修养,践行感恩励志教育成果,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展以感恩励志、孝敬长辈、友爱同学、关心幼小、帮助弱势为基本内容的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真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自觉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行为习惯。

A5教学管理

B17 ①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建立并不断修定和完善了《化马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马小学常规管理及评价细则》、《化马小教学质量考核奖惩方案》、《化马小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让制度约束人,更让制度激励人。②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校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制定有符合班级教学工作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③学校严格执行了省课程计划,严格按照县教育局规定选用教学用书,合理使用课程资源,较好地使用了地方性教材《生命与安全》,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欢乐腰鼓》并有效实施,初步取得一定成效。④教师能积极参与普通话提高培训和等级考试,95%以上教师普通话获得二级乙等证书,50%以上教师获二级甲等证书,100%的教师能把普通话作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全体教师能严格执行学校的“六认真工作规范”,认真备课、上课,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学校教导处坚持对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每月一次普查,行政值周领导每周一次抽查。⑤我们还积极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三五”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力求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B18 实验教学及装备应用: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重要作用,充分使用实验室,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的能力。按规定开设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专用教室定时向学生开放,使用效率较高。

B19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B20 体育工作:按规定配备了兼职体育教师7人,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原则,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上好体育课,开展了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坚持了每年春季召开一次校田径运动会,秋季开展一次体操队列比赛以及乒乓球等传

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数据,做好情况统计和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并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部分。

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田径队、乒乓球队等运动队,利用大课间开展乒乓球、跳绳、踢毽子、几人结伴行、袋鼠跳等趣味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注重锻炼的实效性和全面参与性,参与面达100%。学校参加县级田径运动会曾多次获得单项奖及团体奖。

B21艺术教育:学校按规定配备专职艺术课教师2人,兼职教师1人。按课程标准上好艺术课,重视学生审美教育。积极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近年来建有舞蹈队、合唱队、书法绘画艺术兴趣小组3个,有指导教师,有相对固定的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坚持举办了没期一次的校园综合性艺术节(每年“六〃一”的文艺表演、书画展,秋季庆祝“一二〃九”歌咏比赛),同时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曾获得片区歌咏比赛一等奖。

B22教研教改:学校教研制度健全,教研活动有保障。成立了语文、数学、体艺综合3个教研组,学校教研管理规范,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全员参与的“说、上、评、研、赛”课活动,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育理论,教改案例,采取外派学习、校际联合教研、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研讨活动。各教研组间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评课、论坛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推广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每年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召开总结表彰会。

B23 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制定了《化马小教学质量考核奖惩方案》,定期(半期、期末)组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教导处对各年级、学科教学质量做定量、定性分析,撰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学科教师对班科教学质量也要做出客观具体分析,每期召开一次质量分析奖惩会,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A6办学效益

B24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良好: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锻炼习惯,一般都具有诚实、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公民道德意识逐步加强,文明礼貌素养显著提高。

B25 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大多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初具基本的观察、表达、动手能力,掌握课程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能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

B26 学生身心健康:由于我校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严格执行大课间锻炼计划和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安排,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体健康发展,从近三年我校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从数据统计来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市、县《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精神,学校也制定了“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并逐步推开,学生大多掌握了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及增强体质的基本知识;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能尊重理解他人,能正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能积极参加团体活动,能积极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

B27艺术素质得到充分展现:学生能认真上好艺术(音乐、美术)课程,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能感受、发现、欣赏艺术与自然生活中的美,喜爱进步的有教育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衣着整洁得体,不佩戴首饰,热爱大自然,乐于感受、欣赏美好事物;能积极参加各类健康的艺术活动,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擅长的艺术门类,.能表现自己的艺术爱好。

B28 办学特色:

1、教学特色——学生低进高出、基础扎实后劲足:我校生源全部来自农村,由于学前教育的不规范,生源基础差,加之农村留守学生比例大(留守学生占80%以上,其中双亲外出留守的占50%以上)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学生流动大,特别是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在这种入口低的情况下,化小人不断努力,今年来教学质量逐年上升,由09年全县75位上升到14年全县41位。从我校走出的学生后劲足,深受高一级学校的欢迎,从我校输送的小学生有陈明国、黄传龙、陈蛟、江瑜等多名走进清华、北大等名校,王超凡2011年高考获得全县理科第二名。

2、管理特色——和谐发展人文见长:我们的办学思想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我校紧扣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三个关键的人文要素,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刚性制度与温馨人文化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举措,打造一个科学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多样化全面性育人特色——学生全面发展,学业与才艺并举。坚持学识与品格并重,学业与才艺并举;科技创新育新知,兴趣教育增特长;多样化全面性教育共同支撑起化小对“人”的教育。近些年,在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方面获县、市级以上奖励学校3项,学生个人80余人次。学校确立了“欢乐腰鼓”、“国学经典诵读”、“乒乓球”等特色项目,在如何将农村“小”学校做成“精品”上不断探索。

B29 社会评价:近年来,我们“着眼学生未来、立足学生”,以“轻负担、重效益、提素质”为指导,坚持“不求人人得百分,但求个个有进步”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增强课堂效益,办学效益逐步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初步彰显,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社会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在执行课程计划方面有些折扣,由于师资条件的影响,体育课时有些折扣,还有部分教师对地方性课程及校本课程重视不够,上这些课有调成语、数课的现象。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同时加强师资培养以及向县教育局争取专职教师的配备,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计划。

2、在对学生艺体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做得不够,学校特色彰显不突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

一步落实好《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精神,把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工作做得更有实效。

3、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够显著,在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上做得不好。今后我们在学生教育方面将进一步争取家庭支持,社区配合,多管齐下,扭转“5+2=0”(在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在家庭、社会上2天的负面影响=正负抵消,效果为“0”)的不良局面。

4、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不够。由于农村师资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加之近年来社会对教育期望与压力以及网络媒体的一些负面宣传,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普遍,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今后我们一是加大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是向社会呼吁,还教育的神圣与宁静,三是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心理专职教师的配备与培训,四是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征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更进一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2016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2016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谋实招,做实事,求实效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我校从建于1868年的同善义学起步,几迁校址,几易校名,140多年风雨历程,以较为显著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我校信奉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依据本校实际,谋实招,做实事,求实效,架起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努力办一所老百姓信赖的学校。

一、奉行绿色教育,将“基础性”作为办学的立足点

儿童是上帝的天使,是一个稚嫩的生命。他们需要阳光,需要蓝天,需要自由。小学阶段的孩子,仍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孩子的发展成长暗藏多样的可能性。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教育,符合儿童才能取得成功。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促使儿童继续生长的愿望以及为他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和条件。这样的方法和条件不在于塑造形象,评优选才,而在于为其提供多样的舞台,充裕的机会,让其增长体能,拓宽视界,滋润心智,夯实基础,自然生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自然的法度,营造绿色教育,期望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能让教师们幸福地工作。

然而,金坛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与我校的地域、校舍条件形成显著的矛盾。在校舍等办学“硬件”一时难以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达观心境,以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为平台,尊崇“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行动”的工作指南,紧盯师生发展这一目标,崇尚内涵建设,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节律中推动学校前进的步伐。

二、执行教育法规,将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的定海神针

常言曰:无规矩不成方圆。上级政策法规的落实,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一)守住安全底线,建设平安校园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学校 1

任何工作的启动,首先必须守住安全的底线。我校以“江苏省平安校园”相关工作的要求,确定如下安全方面的条块工作:第一,校舍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的使用、维护。第二,水、电、气的安全使用。第三,各类教学活动的安全。第四,门卫、保安、人防、技防等工作。第五,各类活动预案。第六,校园周边环境及道路交通安全。第七,安全工作制度。第八,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如是,放眼全局,建立我校安全工作条例,完善安全工作的责任体系,规范安全工作程序,从时间、空间、工作项目、操作流程等多角度对安全工作进行覆盖,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消除安全工作死角,确保校园平安。在上学年尝试执行护卫岗制度的基础上,本学年开始,正式将护卫岗制度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以严谨细致的工作,维护师生生命安全,为提升办学品质奠定基础。

(二)遵守教育法规,维护正常秩序

我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规、政策指导下,修订学校管理章程,制定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建立了校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实施绩效工资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工展开讨论,制定、修改《工作考核与绩效奖励办法》《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考评办法》《行政领导、年级组长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坚持“促进成长,利于发展;看重实绩,注重奖励;多劳多得,激发热情;明确职责,加强考核” 的原则,将上级的政策、法规内化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使政策、法规的精神实质具体化,具有操作性,渗透到一线各个条块及每个岗位的工作,一方面以制度保障学校行为的正确方向,规范成员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刚柔并济,追求“制度管人,情感化人,事业留人”管理境界。

(三)倾听教师声音,凝聚全员心智

我校一切制度的制订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围绕“人”字做文章,尊重人,督促人,发展人。在制度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倾听民声,透视背景,剖析现状,衡量利弊,展望未来,寻求革新、改变的策略,努力将众人的眼光、才思和人力、物力凝聚一起。曲折,大家携手经历;失败,大家共同反思;成功,大家一起欢欣。管理智慧的展现,体现在尊重民意,果断决策,凝聚众人智慧共同划桨的过程之中。

(四)崇尚激励引领,促进自然生长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经历评价最宝贵的是获取激励。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评价,我校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一是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给予评价和反馈。二是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我们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三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准备了多把尺子。怀揣多元评价的思想,我校换一个角度打量校园内那些拥挤难看的柱子,形成了校园文化装饰的新思路:把柱子、墙面当作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柱子、墙面上安装铝合金镜框作为展框,用以展示学生的照片和成长,每两月一换,把学生更多的成长过程晒出来,使它们成为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心灵表达的窗口。

三、端正办学行为,将“规范”作为内涵发展的基本保障

办学无小事。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牵动着数千家长的心灵。学校的大小举措,杜绝草率。每每有所行动,我们要默念政策法规,以政策法规衡量是非曲直。我们要审视具体举措的教育价值,判断其方法的优劣及其路径的远近。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站在学生、家长等“受众”的角度去思量,交换位臵,以心换心,以此唤起家长的热情,形成家校合力,放大育人效益。

(一)坚持就近入学,执行均衡配置

我校认真执行金坛区教育局招生工作文件精神,坚持就近入学,100%接纳本施教区内符合要求的学生入学,按要求接纳新市民子女入学,并竭力控制班学额。学校学生总数现有1755人,37个教学班,班均额47.4人。对于编班,首先,按男女生人数比例随机组合,达成平均班额;其次,依据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进行有机组合,达成师资相对均衡;再次,以统一的标准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

(二)丰富课程样式,促进多样发展

我校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多维度开展课程建设,看重体育健身、大量阅读、艺术熏陶、科学启蒙、动手实践、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努力争取以多样的课程滋养学生的成长。

我校严格按照常州市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并按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开发生本化课程和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上墙、上网,向社会公示。

坚持健康第一。每班配备专职体艺教师,体艺2+1有实效。严格落实“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大课间活动正常开展。每学年按上级要求进行健康体检,积极举办运动会。针对人多地少的窘境,我校着力推行游戏类体育项目的开展,购臵相应器材,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切实的技能和体能锻炼。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如《数学阅读与拓展》《经典诵读三百篇》《七彩生活》和《学会》等,并将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课程内容有较浓厚的校本特色。

学校每学年均组织开展作家进校园、校园艺术节、校园风采大赛、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活动,每两年隆重举办一次“校园风采”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演唱、演奏、舞蹈、书法、绘画等各类艺术修养,也让学生的球技、跳绳、朗诵等特长一展身手。在这些常态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着力于“适性”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提高课程对少年儿童的适切程度。2011年至2014年,我校先后开设63门活动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各类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三)控制课业负担,保障学生作息

我们建立健全了课业负担监测与问责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在作息时间表以外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消灭了任何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有偿补课活动和补习

班。作息时间表上网、上墙,接受社会监督。在课程实施中合理安排每周体育课,同时重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保证每位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行政值周组每天检查,监督这项课程的实施。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文印工作执行审批和付费制度,以制度控制作业、习题、试卷的滥印滥发。同时,制定关于家庭作业的改革方案,并印制专门的家校联系本,从学校层面来控制学生家庭作业总量,同时开发校本教材《七彩生活》,倡导动手实践类家庭作业,引导学生的闲暇生活。我们还以校园网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公布校长电话等方式增进家校交流。每学期期末,我们都要针对师德、课业负担等情况进行家长、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推崇德育渗透,将养成教育作为育人的首要工作

童年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儿童不是将来的成人。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其本质意味着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这种“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甚至挑战、改变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德育工作的意义全在养成教育。

(一)珍视无声润物,发挥弥散力量

大凡学校工作的策划和实施,我们将安全工作作为底线,将育人作为追求的最大目标。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要从内容、形式、过程以及师生的参与方式等方面追求其育人的价值。

对于教师一线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师爱岗敬业的风范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学生对来自老师的爱心的体验则在老师细微的举动之中。学生年龄越小,对爱心的体验就越具体,越感性。我校针对小学教育的工作特点,推崇“细节育人”,倡导教师细心和耐心地工作,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本领。我们实行赏识教育、平等教育;我们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在关注学业进步的同时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学生身心受到意外伤害时给予及时、热情的救助;我们乐于发现学生自己还没发现的优点;我们努力以学生的一个优点去激励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

(二)尊重儿童趣味,扩充育人渠道

我校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活动课程对于儿童教育的特别意义。学校每学年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科技节、科学探索系列比赛、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足球赛、清明扫墓等常规活动,举办校园风采大赛、民乐培训等特色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则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在常州市童谣传唱大赛中,我校学生代表队获得了特等奖。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教师们积极钻研教材,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满满。此外学校还开展向贵州儿童捐书、去敬老院做公益、走进社区服务等,在假期开展采茶、卖春联、登山等活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积极组织家委会,召开家委会会议。每学期开好一次家长会,让家

长参与相关活动。教师则经常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邀请法制辅导员、作家等到学校做讲座,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三)关注校舍弊端,力阻负面效应

我校校园面积小,校舍布局不合理,环境拥挤,纷繁嘈杂。师生生活其间,相互干扰,易于烦躁。课间活动极易造成意外伤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高度重视“人多地少”的现实,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卫生、自学、礼仪、友爱等方面切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改良学风、校风。

五、着力课程建设,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伴随着知识本质观的现代转型,课程本质观正在发生变化。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程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是师生基于教材文本、教学内容而相互交流、对话和实践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是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生成。为此,我校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执行两大方面,克难求进,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

我校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逐步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十二五”版I类标准进行配备,基本设施设备一应齐全。我们认为,在诸多设施设备中,班级多媒体和图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最显著。目前,我校37个班级、10个功能教室全部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率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熟练,班级多媒体设备平均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学校配有主题学习馆,每班配有书柜。目前学生人均拥有图书43.1册。

(二)用心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奉行“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教师的思想风范、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文化底蕴、学术修养、实践能力、教育艺术等个体特征都会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活力非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师是否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也都取决于教师这些个体特征孕育出的职业素养。

虽然校园的地理空间一时难以扩展的现实,但我们人的心理空间和团队的学术空间是可无限拓展的。于是,我校着力于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我们围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目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开展师资培养工作。一是引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幸福,体验幸福,在对幸福的探寻中提升师德水平;二是采用目标引领的方式,鼓励教师自我奋进,以理论学习、读书活动、学历进修、外出培训、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岗位练兵、师徒结对、同伴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建立支持和保障体系;四是放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让教师不断地体验成就感,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五是建立跨省交流机制,努力推动教师与省外教师的学术交流。四年内,我增加特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人,教师参加省、市、区

级赛课多次获奖。多名教师应邀赴外省市讲学。

(三)着力备课上课,提升课堂效益

备课,展现的是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备课上课,我们确立两个工作重点:一是组织开展备课研究,二是严防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下的不备课、浅备课现象。我们对备课及教学管理进行研究,组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在集体疏通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备课。备完后,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我校备课评审专家组,采用封闭、盲评的方式,对我校教师的备课质量进行审核、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我们期望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建立起我校的教案库,然后以一学年为一轮,展开后续的一轮一轮的修改,直至形成我校的优秀教案库,使教师在一轮一轮的研讨、修改中推敲、思辨,增强教材处理能力,提升课堂驾驭水平。

(四)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学创新

我校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将教师的眼光引向学术领域,依托各级课题的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添日常工作的含金量。如德育课程,我们编写《学会》系列教材,明确养成教育工作的操作把手,提高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使养成教育工作课程化,规范化。如语文学科,朝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建立语文教学新的体系和秩序,革新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识字教学,“课外阅读”课内实施,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再如数学学科,紧紧围绕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研究》开展教学与研讨活动。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以“经验”视角,关注学生积累基本的估算经验、观察活动经验、操作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体验活动经验、猜想探究活动经验、归纳活动经验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长计算技能。

每学年,我校都举办“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的相关研讨活动。2012年,全国第六届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学革新的思路和成效,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好评。

六、发挥自身价值,将教学创新作为区域引领的试金石

想当年,“华杯赛”在金坛名噪一时,凭借“奥数”和“华杯赛”,我校社会声誉一路叫好。然而,让广大儿童少年从小经受高难度的数学培训,是不科学的。正因如此,教育部、教育厅都不将“华杯赛”纳入中小学生比赛项目之列。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读书的关键期。错过了,此生将很难弥补。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我校“书香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校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中,不断尝试、摸索,对大量阅读的课程价值更新了认识,并将理念的更新,转化成“课外阅读课内实施”的具体教学行为,将原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说”转化成学生积极自主的“读”,形成了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老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的语文课程改革,揭示了现今“一学期主要学一本语文书”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格局 的弊端,开创了“书香课程”崭新语文改革之路。“书香建设”立足于课程,聚焦于语言习得规律,突破了“活动”层面,大量阅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游击战,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北京、广东、浙江、山东、上海、无锡、泰州、常州、连云港等地已有多批校长和教师前来参观,观摩我校的语文课堂。大家一致反映,我校革新中的语文教学,展示了真语文的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常州日报》《常州教育》等报刊报道了我校克服校舍严重紧缺的困难,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我校成为全国“新学校行动计划”实验学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司评为 “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目前,在我校的引领下,金坛、常州乃至全国各地,已有多所学校启动了大量阅读的教学革新,移植我校的课改经验。

七、描绘未来蓝图,将集团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新起点

多年来,面对金城镇中心小学狭小的地盘,我们的教育实质上被扭曲了。如果能充分发挥东城实验小学办学条件的优越性,开创金坛小学教育新的模式,意义无穷。如今,随着东城实验小学的加入,我校正式迈上了集团办学的新道路。

集团办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新事物。我们将对西城实验小学单所学校的办学实践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透析成因。同时,冷静思考集团办学的运行特质,努力遵循规律,展开工作,使我们的努力因“集团”而获取大面积丰收。

首先,扣住“新”字做文章。东城校区,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金坛区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一方面,我们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社区影响等工作展开研究,迈稳脚步,使新校呈现新气象。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校课程丰富,教师工作头绪多的需求,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形成的显著矛盾,寻求破解策略。

其次,我们要从人事通融、教研共进、设备共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两个校区的联动机制,使两个校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八、办学困惑与不足

我校虽然收获了多方面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困惑,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班子缺乏“现代”意识。在从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从策划到执行,满足于就事论事,缺乏“现代学校”的情怀,缺乏“现代学校制度”的追求。

二是在破解职业倦怠这一顽疾上,我们成效不是很鲜明,以致在常规管理中,从行政人员到一线教师,屡显低级错误,降低了工作效益。

2016年4月2日

下载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院评估自评报告(8.2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评估自评报告

    三河湖第四小学关于《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我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周朝小学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简介和概况 南坤镇周朝小学位于屯昌县的西南部,距屯城15公里。学校创建于1978 年,创办时为公立学校;学校校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占......

    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盘县老厂镇中学督导评估 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盘县老厂镇中学现有22个教学班,1875名学生,教职工60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8106平方米,现有校舍面积6591.01平方米......

    2017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2017年度办学水平督导考核自评报告 滕州市北辛街道北关小学 二0一七年十二月 北辛街道北关小学 2017年度办学水平督导考核自评报告 一年来,北关小学在市教育局、街道教委的正......

    体育评估自评报告

    高平四中《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我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切实保证中......

    年终评估自评报告(精选5篇)

    按照“和谐、优质、高效”的办学理念,全校工作分成三条线:德育政工谋“和谐”,教学教研创“优质”,总务后勤求“高效”,全力打造“阳光校园”。确保“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

    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博兴县兴福镇中心小学是中国厨都的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连续十一年被评为博兴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

    五星级评估自评报告

    温暖教育幸福人生 新密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新密市民办学校五星级达标评估活动 自评报告 新密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2013年10月20日 ——做一个内心温暖的人1 温暖教育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