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摘要: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是为了保证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也将是泰安市未来计划的新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城市的内涵,初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所需考虑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对泰安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人口、资源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等工作被提上日程。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泰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泰安市也提出泰安市要打造北部依山、南部傍水的山水生态旅游名城。虽然政府对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高度重视,但是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生态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
一、生态旅游城市概念
综合目前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是针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进行的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原理,实现城市中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她的实现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即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既愉悦消费者身心又能保护资源的特色旅游方式,比如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
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一)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在选取上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设定
1、科学性原则:第一在选取指标时,采用德尔菲法采用专家的意见,此外要求各个指标之间既不具备相关性,又涉及面广;第二在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技术来计算。
2、可获得性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能够容易获得相关的数据或有重要资料的支持。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有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或资料等确切的数据来对比,同时我们还会接收到一些由于无法定量只能定性的分析数据。
4、基于城市建设原则:只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指标,不将先天优势,比如已有的自然资源等作为指标。
(二)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参考了其他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指标体系分成三大类:
1、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反映了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
2、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反映开展生态文明各项活动的建设的情况。
在这些指标中既有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将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去掉;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层次分析法。
三、生态旅游城市层次分析法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利用线性代数的数学方法为分析、决策等进行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包括:
1、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其中目标层是决策者的终极目标,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是终极目标即目标层。中间为准则层,即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从几个角度着手的准则,本文中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三个准则。最下一层为方案层,即按照三个准则建设的具体方案,此处指具体指标。最终建成的层次分析结构如下:
2、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各层元素的两两对比,借助于专家丰富的知识构造出判断矩阵,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我们两两分析形成判断矩阵C=(Cij)n?wn,其中C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的相对目标的重要程度。通常这种重要程度我们采取一定的标度(根据Saaty的1-9标度法)将判断量化,然后将赋值写在矩阵内。
针对前面的指标内容,根据调查结果,目标层对准则层的重要性见下表形式: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专家在对判断指标赋值时,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因此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我们用CR来对满意一致性给与一个度量即满足CR=CIRI<0.1。其中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I表示与矩阵阶数有关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阶数为3、4、5时RI分别为058,090,112。
4、层次单排序
计算出与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现层次各元素重要性的权重值。即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过对表一给出的判断矩阵A来说,其特征向量W=(04161,04579,01260)T;此为各元素权重值。同时可以计算出λmax=30092;CI=00046;RI=058;得到 CR=00079<01,因此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同理,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对各准则层对各方案层的重要性赋值、权重的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5、层次总排序
根据前面所求的单排序求解出层次总排序,最后经过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
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由于各个城市具有的资源优势不同,咨询的专家不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既有共同的指标也有因城而异特色的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专家打分评估最后综合计算的结果,增加旅游收入仍是重中之重,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游客、挽留游客。比如开展民俗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次地方政府要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与经济收入放在同样重要的高度。要严格对各种旅游项目进行评估,一定要考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空气、水的质量是生态城市是否达标的基本因素,因此环保部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要发挥很大的作用,控制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并强制要求企业安装并使用废水废气处理设备,完善环保法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再次是消费者对旅游地点的评价。要想是消费这评价高要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下手。除了以上这些,节约人均用水量并鼓励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技术创新。建立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投资景区的生态保护,提升景区人员知识素质以及引导市民参与生态文明的等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周丽莎.贵阳市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1)
[2]李志梅.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之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3]李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第二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4)天然水面保持率。(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2)雨污分流比例。(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
(1)雨水资源利用率。(2)管网漏损控制率。(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2)城市防洪标准。
第三篇:指标体系(中学)
附件3 陕西省教育质量提升督导评估 316 工程指标体系(初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思想端正,目标 明确,在校园醒目位置和会议室布置有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 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教育法 律法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 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德育与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融入各项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
一、办学方向(150 分)责任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用好自然资 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德 育工作载体符合学生实际,落细、落小、落实,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发挥德育课堂 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建立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定 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1 次。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 程;学校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或书写在醒目位置,学生熟练背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诚实守信、文 共5 项,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学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 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基地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每项 分 分
共5 项,每项4 分 共4 项,每项4 分 分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分
1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8.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普及水平,学区内适龄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入学率100%,无辍学,巩固率达到99.91%;接收符合条件的适龄残疾少年入学,“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90%以上;建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入学,无辍学;完善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救助、共5 项,一、办学方向 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按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保证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每项4 分 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辍学;履行控辍保学的相关职责,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落实辍 分
(150 分)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
9.配合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配合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督导评估;为责任督学提供专门或共
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为责任督学撰写督导日志和督导报告提供相关档案资料; 共4 项,专题研究责任督学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全面整改,向责任督学汇报整改情况,共同解决问题、促 每项4 分 进工作。
10.教师配备。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职工按与在校学生1:13.5 的标准配备,民办学校应依法配足配齐教职工;教师编制由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市级方案核编到位,并确定工 勤人员比例,实行“县管校聘”,按学科编制标准和新课改要求重点配备学科专业教师;学校按 照相关规定配备专(兼)职校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寄宿制学校按教职工总数 15%配备生活
二、队伍建设(150 分)指导教师和宿舍、餐厅管理人员。
11.教师结构。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 90%,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 比例达到 5%,保证每百名学生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 5.3 人以上;学科教师配备齐全; 按标准配备专业对口的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教师,保证每百名学 生拥有体育和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 0.9 人以上;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 35%,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10%,保证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 骨干教师数达到 1 人以上;教师职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向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 师倾斜;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共6 项,每项4 分 分
共4 项,每项6 分 分 16 分
3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5.教师培训: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素 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5 年一轮不少于360 学时全员培训计划、校本培训计划等实施成效显著; 培养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骨干教师名单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门文件认定,骨干教师至少应包含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名校长);培养 共7 项,优秀教师,班主任培训率100%;建立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 每项4 分
二、升和国培、省培等项目;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 1 本专业成长的书籍,并撰写 1 篇教育叙事 分
队伍建设(或教育随笔);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150 分)
16.教职工工资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集中连 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中省规定范围发放到位;改进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使绩 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依法为教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班主任的工作量按照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 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自主分配,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班主任倾斜。
共5 项,每项4 分 分
17.学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校长持证上岗,符合《中小学校长专业标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260 分)准(试行)》要求;校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制,学校中层干部配齐配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熟悉 分管业务,掌握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新动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研究提高教 育质量问题的专题会议,有阶段性总结、有存在问题分析、有对策措施;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班 子抓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满意度85%以上。
共6 项,每项3 分 分
5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课堂改革。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制定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改 革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进度、有评价;优化教学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资源配置,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务实管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采用启发 项,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 共 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重点帮助自主发展困难的学生;教学设计应 紧扣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进 行;课堂练习、检测、作业等科学布置,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 业水平;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教科研工作。制定教研科研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教科研工作领导,加强教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 科研基础能力建设,设立学校教科研管理机构和各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每周开展 1 次,围绕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包抓各学科教研组工作;校长每学年完 共成3 个专题讲座或辅导报告(分别向教职工、学生、家长各作1 次),承担1 个校本教研或科研 课题、听评各学科的课;学校每学年举办 1 次全校教研科研论坛、成果报告会、成果展示活动
22.校本研修。教师全员参与校本课题研究,由校长主持校务委员会或行政会议确定校本 课题的开题、结题和完成时限等;校本课题总数每学年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课题范 围覆盖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校本课题范围重点围绕影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进行;校本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有奖励措施,教研时间安排合理;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开展校本科研,每人每年承担1 个课题研究。
23.教科研成果。教研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审核、中期评估、结题报告制度健全;学校近3 年完成结题或正在研究的县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至少 3 项;课题组教师在实施校本课题研究过 程中应及时撰写教研随笔或教学反思;近3 年有 15%的教师至少有 1 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 教研科研成果作为教职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考核的重要依据;学习应用先进教研成果,通过教研科研能解决或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共6 项,每项3 分 共4 项,每项4 分 6 项,每项 分 分
每项4 分 分
(260 分)等,教研科研成果汇编成册;教研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健全。分 分
7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8.家校共育。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 全校分年级的学生家长会,每学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不少于 2 次;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 参与学校治理,形成育人合力;在对学校以及学校对班级、教师、学生评价中吸收家长和社区 代表参与,听取意见建议;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 日优先向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29.消除大班额。制定消除大班额的计划,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认真实施;国定贫困县 到2017 年底、所有县区到2018 年底消除66 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 年消除56 人以上的大 班额,逐步实现班额不超过50 人的目标;控制新建学校规模,防止新增超大规模学校。
30.规范办学行为。落实招生入学方案,公开范围、程序、时间、结果,坚持免试就近入 学原则;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落实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以及残疾少儿随班 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政策要求;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保障、监督、奖惩和问责机制;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共6 项,每项2 分 分
共3 项,每项5 分 分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 学生各类信息管理规范;不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 共义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严禁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不得组 织、宣传、引导、暗示学生到校外参与有偿课外补习;不设重点班、特长班、尖子班等;严禁 未经批准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等名义开展涉外办学活动。
31.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制定减负目标和保障措施,做到减负增效,减负成效不反弹;鼓 励学校推行弹性离校,不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和推迟放学;减少和规范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不超 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 7 小时;每天睡眠时间 9 小时以上,保证 学生充足的午休时间;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切实纠正“题海战术”,各年级课外作业量 共每天控制在1.5 小时以内;寄宿制学校妥善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不安排非寄宿学生上晚自习;引 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 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配合教育部门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 责制度;采取学生及家长问卷、学科测试等方式跟踪督导、检查减负成效。项,(260 分)作为入学与升学依据;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对班级、教师和学生排名与奖惩;不以各种名
每项 分 分 项,每项 分 分
9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36.信息化资源建设。建立健全面向课堂教学应用的校本学科资源库和面向师生课外学习项,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内容丰富;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城市初中、农村初中、规模较小的初中资 共 源总量分别大于 3T、2T、1T;师生能充分利用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外部共享;利用信息
每项3 分
化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等。
37.信息技术培训。校长和教师至少参加过 1 次县级以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校长或 副校长主持 2 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的点评活动;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参加 3 次信息化相关 培训,原则上每5 年不少于50 学时。
38.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健 康信息素养与情感;能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 间中的微课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应用习惯良好;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
四、教育 信息化 学习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 类师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作品获奖。
39.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共5 项,每项2 分 共2 项,每项5 分 分 分 分
(100 分)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硬件,具备开展网 6 项,络学习、教研和教学的技术能力;90%的教师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研、科研和 共
管理等工作,60%的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课时覆盖率达到 每项2 分 50%以上;学校有县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相关课题;25%以上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上级和校本课 题实验研究。
40.经费保障。建立多元化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探索企业投入、学校按购 共2 项,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投入模式。每项3 分
41.网络安全。校园网和所有信息系统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安全测评;安防系统软硬件配 备到位,具备防火墙、防病毒、行为管理、访问日志记录等功能;校园网和所有信息系统安全 防范制度体系健全,责任明确,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到位,管理人员对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 防护业务熟练;加强上网管理,提高师生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力,对违反网络信息管理 条例的事件责任人按规定进行追责。
共4 项,每项2 分 分 分 分
1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45.生活服务设施。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卫生间、饮水等达到《陕西省“双高双普”评 估验收标准》要求,新建寄宿制学校建有淋浴房,配备晾衣设施等;管理制度健全;学生宿舍 消除大通铺。
评分标准 共3 项,每项4 分
分值 得分 分
五、46.财务管理。落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民办学校
教学保障 的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健全;配备专(兼)职财务人员,具备国家规
(100 分)定的从业资质或经过专门培训;规范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和各类教育发展项目的中省补 助资金;学校的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债权债务和财务清算等财务管理工作 得到加强,由校务委员会审议并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学校建设项目专项管理,定 期接受财务审计和教代会审议,依法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登记、信息管理等制度;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文件执行;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无乱收费现象。
共7 项,每项2 分 分
47.学生资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少儿、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等特殊群 共3 项,体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与监测;各类资助免补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8.安全稳定。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机构,安全管理制度 和应急机制健全,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校园安全稳定;建有覆盖学校重点场所的安防监控 系统并接入教育、公安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值班制度,建立学校食品安全、传染病应急防控和 安全事故信息报送机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保卫人员并进行专门培训,配置相应的安保器 材和设施,门禁制度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到位;建立对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重点部位定期 检查制度,消除安全隐患,有检查和整改情况记录;严格执行校园食品、卫生保健、饮用水等 相关安全规定;开展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每月举行 1 次师生安全应急演练;每学 年开设安全教育课时不少于12 课时;按照规定程序、标准,安全合理使用校车;完善校园欺凌 治理机制,配合教育、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
共10 项,每项2 分 每项4 分 分 分
3一级指标六、二级指标
55.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绿色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吸纳社会各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学生素养 界、家长和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120 分)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 5 个方面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 1 次,评价结果作为对教
师、班主任和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真实反映学 生发展状况;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将音乐、美术 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外艺术教育基地;每学年至少在社区或 者县域有1 次艺术进社区的宣传演出,每学年举行1 次校园艺术节。
56.教育教学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单纯以学业考试成绩评价年级、班级、教师、学生;自主学习困难学生比例近三年逐步降低; 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每学期邀请教研员或专家向教师或学生至少作 1 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 的专题报告;毕业生合格率达到 99%;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机制;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 估结果得到充分应用。
七、办学成效 57.学校文化。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师德高尚、关爱 学生、业务精湛的教职工典型,大力宣传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在体育、音乐、美术、科技发 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物质文化建设因地制宜,主题鲜明,校园净 话,写规范字。
58.校际交流学习。建立校际学习交流制度,有方案、有项目、有成效,参与对外交流与 合作;对口帮扶、大学区、教育共同体、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联片教研成效显著;优质学 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广泛、效果良好,重点引领、指导、帮扶(或 交流学习)教育教学组织、课程标准落实、教学方式、校本课题研究、学校常规管理等工作; 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共4 项,每项5 分 分
共5 项,每项4 分 分
共6 项,每项5 分 分
共6 项,每项3 分 分
(120 分)化、绿化、美化;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较强;校园内讲普通
第四篇:生态旅游b
生态旅游B
一、名词解释
1. 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存在种种弊端,必须寻求一种对资源环境影响不大,对旅游
目的地负责的旅游模式来“替代”传统大众旅游。这就是替代性旅游地理念。
2. 生态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个分支,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规划理
论与生态学的观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对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与安排,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生态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进行合理布局。寻求生态旅游业对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类福利的最优贡献,保持生态旅游永续健康发展与经营。
3. 环境影响评估:由于实施某些项目而对地球的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及福利
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进行辨识,并在能够实际影响决策阶段向负责该项目的有关人员或机构传递其分析结果的过程。
4.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自然地主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
具性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人类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
二、简答
1. 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应坚持哪几项原则?48
答: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地区及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生态旅游者选择环境可接受性强的活动,使用资源消耗性低的设施,确保生态旅游获得非凡体验的同时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
原则是:
1、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合作的旅游方式。
2、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
3、教育和学习是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要素。
4、生态旅游应具有可持续性。
2.生态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有哪些不同?
答: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旅游消费的方式和结果的不同,而非旅游对象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生态旅游产品是那些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计算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指标,并建立严格有效管理监督体系。即确保满足旅游者需求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
3. 生态旅游对旅游区的社会、文化有什么不利影响?211
答:
一、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态旅游者涌入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紧张。
2、生态旅游开发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3、生态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政治信仰危机和社会危机。
4、可能导致人流拥挤、道路拥挤。
5、在一些“天人合一”旅游环境中,旅游可能破坏宗教气氛。
二、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
2、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3、民俗文化的商品化
4. 什么是旅游承载量?旅游承载量可细分为哪几种类型?200
答: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生态旅游活动强度。
(1)生态承载力
(2)设施承载力
(3)社会承载力
三、论述
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否离开政府的主导?请结合实际阐述原因。187
答: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原因在于依照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依法治旅
(二)对生态旅游的规划与促进
(三)对生态旅游业的控制和监督。
(四)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援助。
(五)进行科学的监控。
第五篇:生态旅游论文
太行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报告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就河北省而言,尽管具有良好的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旅游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就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 优势 旅游产品 存在问题 建议
一、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的优势
从生态旅游资源看,首先,河北省地跨温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带,多数森林公园保存着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突出。其次,河北省的地文资源典型奇特,典型的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类型多样,喀斯特地貌(涞源白石山)独树一帜,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中,嶂石岩地貌(临城蝎子沟、武安洺河源等)与丹霞地貌(磬锤峰、双塔山等)南北称奇。再者,多种多样的水体景观,特别是太行、燕山山脉的森林公园中,河、湖、潭、瀑、溪星罗棋布,北方山川胜似南国水乡。而且河北省地跨温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带,造就了丰富的天象景观资源,美不胜收。
从交通区位看,河北省外环渤海,内环京津,位于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地带,已初步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境内有15条主要干线铁路和17条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91公里,居全国第5位。交通设施的改进,缩短了与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政府政策看,2008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围绕发挥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进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做出了整体规划,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京津周边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必将给省内其他地区带来政策的示范效应。
从历史人文看,河北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元、明、清以来,更是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二、太行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太行山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境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宜人。公园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环境噪声低于一类标准。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盖率为90%,森林覆盖率为80%。其中原始植被约占60%,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约占30%,森林茂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精气丰富,物种多样性丰富,自然生态良好,植被完美,旅游资源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
三、可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
1.徒步旅行
对于太行山森林公园,徒步旅行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走在古朴的石阶上,徜徉在曲径通幽的小路间,呼吸着森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生物多样性的美丽与奥妙,让人沉浸其中,留恋忘返。
2.森林露营
太行山森林公园内设有营帐式营地和木屋式营地等基础住宿设施,同时提供烧烤等服务,适合家庭周末出游和度假。
3.森林浴
森林浴是根据森林公园中空气含氧量高,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和植物精气丰富的特点而设计的旅游项目。通常在住宿区设在大片森林中,可以让人更加亲密的与大自然接触。
4.骑马
今天的公路交通使骑马变得不可能,因此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在进去景区的山路上骑马这种方式则成为了一种时尚,尽管不能自己完全的享受骑马的乐趣,但是在马主任的带领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5.攀岩和登山
攀岩被人们誉为“岩壁上的芭蕾”,对于富于冒险精神的旅游者而言,攀岩可以说对他们是最具吸引力的一项生态旅游活动。当然,登山也是旅游者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一项比不可少的活动。
四、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尽管太行山森林公园存在以上优势,但是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开发水平仍然较低,森林旅游的市场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潜力仍十分巨大。原因如下:一是森林旅游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生态旅游市场不成熟。二是大多数森林旅游项目缺乏品牌意识,缺少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精品项目。三是开发主体的区域联合发展意识淡薄,森林旅游整体行业竞争力较弱。四是缺少有效的森林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数据,缺乏针对不同消费需求制定的营销策略。五是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单一且综合素质较低,旅游经营理念差,不能满足森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六是供需矛盾突出,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导致一些地区盲目地粗放式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优势的前提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和策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
2.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加强生态旅游立法、加强环境管理、科学规划,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生态旅游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
3.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我国,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合理权限和职责,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5.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
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是对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承担环境成本的尝试,这必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相应政策上的扶持。而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尽量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开发方式和经营方式,实现绿色经营。
6.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
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景区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当地社区普通群众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群众的参与性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
8.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首先,应该建立生态旅游区与生态旅游研究机构之间的良好联系。聘请这些机构和专家担任生态旅游区的顾问或者组建智囊团,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其次,加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同研究机构的联系。建立生态旅游主管部门通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加强生态旅游的理论创新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范和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 白光润.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4]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M].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28-32.[5]包国章.李向林,谢忠雷,等.浅谈生态旅游德利弊与政策导向[J].中国环境管理,2001
(1):71-75.[6]于法稳.尚杰 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7]钟永德,袁建琼,罗芬.生态旅游管理[M].第一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者2006年
[8]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148-150.[9]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地理,2000(11):43-45.[10]洪剑明,冉东亚.生态旅游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