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61号文件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61号文件
一、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要求
(一)基本要求。
涉氨压力容器和新建、扩建、改建的涉氨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应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规定进行设计、制造、安装。
(二)设计及安装的要求。1.涉氨压力管道的设计。
(1)设计文件的内容应符合《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的规定。压力管道的设计应按《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执行。验收应按《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2009)执行。(2)压力管道的对接接头必须采用全焊透的焊接工艺(如氩弧焊打底等)。(3)压力管道焊接接头无损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热氨融霜管道和低压侧压力管道的对接焊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检测合格,角焊缝应100%磁粉或渗透检测合格;高压侧压力管道不少于20%射线检测,角焊缝应100%磁粉或渗透检测合格。射线检测应当按照JB/T4730的规定执行,射线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Ⅲ级;磁粉或渗透检测应当按照JB/T4730的规定执行,合格级别为Ⅰ级。
(4)如果需要采用热氨融霜工艺,必须设置有效的防止产生超压、液击的控制装置。
2.涉氨压力容器的设计。
涉氨压力容器的设计应符合《氨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NB/T 47012-2010)规定。
3.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绝热。
绝热的设计、计算、选材等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及《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其他要求。
1.为便于安全阀、压力表的定期校验和更换,可在安全阀、压力表与涉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之间的连接管上装设阀门,但必须有保证其处于常开状态的措施。2.涉氨压力管道的安装监检按《压力管道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国质检锅[2002]83号)执行。
二、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使用要求
(一)涉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使用单位应按照《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则》(TSG R5002-2013)、《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TSG D5001-2009)规定,办理使用登记证。
(二)使用单位应制定针对本企业的涉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常见故障的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
三、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定期检验
(一)在用压力容器定期检验。1.涉氨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001-2013),以下简称《容检规》)及其附录C执行。对于单台贮氨器容积大于5立方米或总容积大于10立方米的压力容器参照《容检规》执行。2.压力容器检验时,应核查使用单位的氨液成分检查记录;对隔热层完好的压力容器,可不进行壁厚检测,但对隔热层有破损、脱落或跑冷的压力容器,相应部位应进行壁厚检测。
(二)在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
1.在线检验、全面检验应按照《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试行)(国质检锅[2003]108号,以下简称《工业管道检规》)进行。
2.对于确实无法停机的系统,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对压力管道进行以下项目的检验,替代全面检验(列入隐患整治范围的管道不适用)。检验项目一般应包括资料审查、宏观检验、高低压侧的剩余壁厚抽查、埋藏缺陷抽查,以及安全附件检查。必要时,应进行压力试验。3.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对压力管道对接焊接接头进行埋藏缺陷检测:⑴宏观检查或表面无损检测发现有缺陷的管道,认为需要进行焊接接头埋藏缺陷检测的;⑵宏观检查发现由于基础沉降不一致而导致管道活动受到制约,其制约点附近管道的对接焊接接头。对对接焊接接头进行埋藏缺陷检测时,高压侧管道一般应采用射线检测,检测标准允许时也可采用超声检测方法。低压侧管道埋藏缺陷的检测可以采用射线检测、超声检测、数字射线成像技术。
4.对于低压侧埋藏缺陷、剩余壁厚抽查,应重点对高风险的、具备作业空间的管道,进行适当比例的抽查。
5.有保温层的压力管道,须对保温层存在破损、脱落、跑冷等现象的部位进行壁厚检测;保温层完好的,必要时采用数字射线成像技术进行壁厚检测。
四、无技术资料的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处理
(一)对于无技术资料或者技术资料不全的在用压力容器,可以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1.对于无任何技术资料且无法确定其制造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的在用压力容器,或确定是由无相应资质单位制造的在用压力容器,不得继续使用,应当限期在一年内更换。
2.对于具备相应资质单位制造的在用压力容器,可区分情况进行处理。
(1)对无任何资料的在用压力容器(例如原出厂技术资料遗失的压力容器),在能够确定原制造单位的情况下,可由使用单位与原制造单位联系,补充所缺的技术资料。
(2)对原制造单位已不存在或不能补办技术资料的在用压力容器,可由使用单位约请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容检规》的要求,通过检验和强度校核等方法评定压力容器的安全状况,并补充资料。
通过检验和评定补充资料的在用压力容器,应相应缩短定期检验周期,且使用年限不宜超过1~2个检验周期,届时应予更换。
(3)通过定期检验评定压力容器安全状况时,除《容检规》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强度校核。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的方法确定压力容器材质,根据所确定的压力容器材质和实测的压力容器壁厚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强度校核,难以确定材质的按照Q235B校核。〈2〉无损检测。对压力容器进行100%的射线检测或超声波检测和内、外表面无损检测。对原制造时仅做20%射线检测的压力容器,如检测出仅有体积状缺陷,一般可以放宽一个级别,其他缺陷应不低于现行标准NB/T 47012-2010的相关要求。
〈3〉耐压试验。检验单位应按相关标准要求,依据工作压力确定耐压试验压力,择机在冷库停机时进行耐压试验。
〈4〉安全附件检查。由具备校验资格的单位对安全阀进行校验。〈5〉检验单位认为必要的其他检验评定项目。
(二)对于无相关技术资料或者技术资料不全、未经具有相应资质的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设计、没有实施安装监督检验的压力管道都应列入隐患整治范围。可以按照《工业管道检规》进行全面检验和安全评定,按照“合乎使用,确保安全”的原则,分别对管道做出监控使用、限期更换或报废的结论。
五、涉氨压力管道缺陷处理及安全状况等级评定
(一)对检验中发现的超标缺陷,按照《工业管道检规》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进行处理。根据检验结果,按照《工业管道检规》第四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状况等级评定。安全附件不合格的压力管道不允许使用。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压力管道,可按3级评定安全状况等级: 1.由使用单位书面承诺该压力管道自安装到受检之日未发生安全事故,并制定安全监控措施;
2.管子材料为10钢、20钢、16Mn或材料检验的硬度测定值在HB156以下; 3.低温侧管道未焊透深度与管道实测壁之比小于0.6,且缺陷底部最小壁厚≥2mm;
4.支吊架布置合理(管系处于应力低水平); 5.管系整体结构布置合理。
六、其他要求。
(一)使用单位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日常巡查与维护保养,确保阀门、法兰连接可靠、密封完好,发现泄漏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二)使用单位停用一年以上的涉氨压力容器,重新启用前,应当按照《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则》(TSG R5002-2013)的要求进行定期检验,并向使用登记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三)涉氨压力容器或压力管道需作报废处理或停用处理时,使用单位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转移介质,释放内部压力。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
2013年11月4日
第二篇:质检总局关于实施新修订的《特种设备目录》若干问题的意见
质检总局关于实施新修订的《特种设备目录》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质检
特〔2014〕679号)
2014-12-3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经国务院批准,质检总局于2014年10月30日公布了《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特种设备目录〉的公告》(2014年第114号),新修订的《特种设备目录》(以下简称新目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关于公布〈特种设备目录〉的通知》(国质检锅〔2004〕31号)和《关于增补特种设备目录的通知》(2010年22号)(以下简称原目录)予以废止。为确保规范有效的实施新目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特种设备的监管范围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九十九条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描述。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基本概念内,新目录以定义和列表的形式,明确了纳入监管的特种设备类别、品种的具体范围。自新目录施行之日起,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新目录范围内的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监督管理。
二、关于原目录之内、新目录之外的特种设备 对于原目录之内、新目录之外的特种设备,新目录施行前已经进入程序的行政许可、检验检测、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处理意见如下:
(一)使用登记。已经受理、未发放证书的,登记机关应终止登记程序,并告知使用单位该设备不再纳入特种设备监管范围,提醒其加强安全管理;涉及收费的,退回相关费用。新目录施行后,原目录之内、新目录之外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证不再有效。登记机关应对现有在用特种设备档案和数据库逐步进行清理,将新目录之外的特种设备档案和数据单独存储,将失效的使用登记证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告。自2015年开始,新目录之外的特种设备不再纳入特种设备统计范围。
(二)生产单位许可、检验检测机构核准、作业人员资质认定。已经受理、未完成证书签发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依法终止许可程序,并通知申请单位或申请人。许可程序终止后,涉及鉴定评审、考试收费的,鉴定评审机构、考试机构应与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协商退回相关费用。
(三)设计文件鉴定、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已经报检、未完成报告(证书)签发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征求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意见,由其决定是否继续开展相关工作。生产单位、使用单位需要继续开展相关工作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继续开展并出具委托检验报告,否则,检验检测机构应终止相关流程,涉及收费的,应与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协商退回相关费用。已经完成报告(证书)签发、未出具相应报告(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继续出具相应报告(证书),并告知生产单位、使用单位该设备不再纳入特种设备监管范围。
(四)监督检查。已经出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未完成整改的,不再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知行政相对人该设备不再纳入特种设备监管范围,提醒其加强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向当地安委会或政府报告。
(五)事故调查。新目录施行前发生的事故,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正在进行调查处理的,应继续完成调查处理工作,纳入特种设备事故统计范围。新目录施行后,不再列入特种设备事故。
三、关于分类方式调整及类别、品种名称变化的特种设备 新目录对原目录中部分特种设备的分类方式进行了调整,部分类别、品种名称发生了变化,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对照新目录与原目录涉及分类方式调整及类别、品种名称变化的对应关系表(见附件)进行监管。检验检测机构核准项目按照特种设备的对应关系相应进行调整。新目录施行后,签发的许可(核准)证、作业人员证,按照新目录名称颁发。新目录施行前,生产单位、气瓶和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检验检测机构以及作业人员已经取得的相应证书(报告)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质检总局公布的鉴定评审机构的鉴定评审项目、范围继续有效。新目录施行前,已经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原特种设备代码不变;新目录施行后,办理使用登记时,按照新目录的代码编制特种设备代码。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特种设备范围与新目录不一致的,以新目录为准。
(二)总局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新目录,陆续调整行政许可、检验检测、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等安全技术规范、规范性文件及相关规定,修改行政许可相关信息化系统。
附件:新目录与原目录涉及分类方式调整及类别、品种名称变化的对应关系表
第三篇:质检安监总局汽车罐车整治文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质检特联〔2006〕341号
文件
关于开展承压汽车罐车 充装站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槽罐车充装单位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安委办〔2006〕16号)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决定,自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在全国开展承压汽车罐车充装站(以下简称充装站)专项整治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一、专项整治目标
落实充装站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工作和装卸行
为,严防超装行为,提高充装站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运行的安全。
二、专项整治范围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以下简称罐车)的液化气体、永久气体充装站。
三、专项整治步骤安排和内容
专项整治活动具体分成3个阶段进行。
(一)排查摸底,宣传动员。
各地应对本辖区内的充装站进行清查,查清充装站的数量和规模,确保整治工作的全面覆盖。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充装站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整治工作的步骤、方法和要求,积极主动进行整治工作。
(二)自查自纠,整改提高。
充装站应对照《承压汽车罐车充装站专项整治标准》(见附件)的内容逐条进行认真自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认真查找原因,并针对查出的问题制订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的时间、要求和责任人,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三)检查验收,整治隐患。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联合组成检查验收小组,结合对重点监控单位的现场安全监察工作,对本辖
——
区内的充装站逐一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充装站,应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注明整改的内容和期限,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接到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充装站应按照通知书的要求,立即组织整改,消除隐患,整改完毕后将整改结果报检查验收小组复核。
四、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
各地要根据以上部署,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2007年1月31日以前完成液化气体充装站的检查验收工作,2007年4月30日以前完成永久气体充装站的检查验收工作。对一时难以立即整改消除的事故隐患,充装站应采取监控措施,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并报设区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安全生产监管局备案。对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整改的充装站,各地应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各地要分别将液化气体、永久气体充装站整治情况进行汇总,以书面材料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根据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对部分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抽查,并对整治验收合格的充装站予以公布。
附件:承压汽车罐车充装站专项整治标准
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
承压汽车罐车充装站专项整治标准
一、充装站基本条件
(一)应取得所在地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且在注册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二)应取得公安、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消防、防爆、防雷电等相关验收和环境评价。
(三)应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充装)、经营安全许可(指同时生产和充装气体的企业)。
(四)应具有与充装工作相适应的人员、设备、设施、场地等资源条件。
(五)应建立起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规章制度,并保障其正常运转。
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转要求
(一)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手册》,并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安全管理制度; 2.安全责任制度;
3.充装过程关键点控制制度; 4.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5.事故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制度; 6.设备管理制度; 7.人员培训制度;
8.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记录,其中包括:罐车使用证及其IC卡的查验纪录,罐车充装前和充装后检查记录,充装质量复检记录,超装气体的卸车处理记录,安全检查记录,设备运行记录,安全教育记录,信息反馈记录,人员培训考核记录,设备、仪表的运行、巡检、检修记录等。
(二)安全管理体系运转要求。1.各项制度已建立并得到贯彻执行;
2.对于购买、充装剧毒化学品的,要查验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并进行记录;
3.对罐体内介质有置换要求的,充装站应核查置换合格报告或证明文件,并进行记录,否则不予充装;
4.对各项查验内容和充装情况均应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有可追踪性;
5.进入可燃气体充装区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工作服,罐车必须经充装前检查合格具备装卸条件,配置好防火帽等方可进入充装站区;
6.在通风不良且有发生窒息、中毒等危险场所内的操作、处理活动必须由2名以上配戴自供式防护面具的操作人员进行,并
有监护措施;
7.应在重要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报警电话; 8.应急救援的实施情况,包括:
(1)应制订应急救援预案,配备抢险、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防护用品;
(2)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3)每次应急救援演练的过程和讲评应进行记录。
三、资源条件
(一)技术力量。
1.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专职安全技术负责人应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工艺流程控制业务;
2.压力容器管理及操作人员、充装管理及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压力容器操作人员证书)上岗,每工班持证充装作业人员不得少于2名;
3.每工班应配备安全检查人员,安全检查人员应经过培训,熟悉安全技术和要求,并切实履行安全检查职责;
4.充装单位的自有罐车驾驶员和押运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
(二)设备和场地要求。
1.充装站的设置应符合建筑、安全、环保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应具有专用的罐车充装场地,充装场地应满足罐车回转半
——
径和停靠位置的要求且场地地面强度、水平度符合充装要求,可燃气体充装站的储存区与充装场地之间应有符合消防规定的隔断;
3.应具有相应的储存设备和专用的装卸车设备,可燃气体充装设备应安装防止设备、管道静电积聚的设施(主要包括接地链、接地线、接地栓、接地网、静电跨线并附静电接地报警器等),并在检测合格有效期内;
4.可燃、有毒气体充装站的监测仪器、气体浓度报警装置应灵敏,并在检测合格有效期内;
5.建立仪器、仪表、设备台帐并按规定校验,仪器、仪表、设备建档率达100%,所有计量仪器设备应满足有关计量要求;
6.压力管道应100%进行在线检验,充装用装卸软管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并有试验结果记录和试验人员签字,压力容器等其他特种设备应达到100%办理使用登记、领取使用证、进行定期检验,充装站使用的安全附件应按规定周期进行校验;
7.充装站的自有罐车应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使用登记证及IC卡,并经定期检验合格;
8.液化气体充装站应具备充装质量计量器具和防超装、超限措施,并满足以下要求:
(1)配备充装质量计量控制装置,实现现场和远程两项控制、监视功能;
(2)设置防超装(超压)、超限装置和超装报警装置;
(3)配备电子衡器,以对完成充装的罐车进行充装量的复检和计量;
9.罐车充装应当具备紧急切断功能和充装系统紧急停车功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停止充装和系统紧急停车,紧急切断应能在充装操作点5米以内或在控制室内启动,液化气体罐车充装台的液相管道上应装设紧急切断阀;
10.应具有对超装罐车进行卸车的设施;
11.充装站应配备对泄漏的有毒介质进行处理的装置,如液氯充装站应配备碱喷淋装置,液氨充装站应配备水喷淋装置;
12.低温液体充装站应配备对充装设备和罐车上阀门、仪表、管道连接头等处冻结时的解冻设施,严禁用敲打和明火加热方式解冻;
13.天然气充装站应具备对气体含水量和硫化氢含量的检测装置;
14.液氯、液氨等有毒介质充装站应配备有防护面具、呼吸器,且做到人人会熟练使用,低温液体充装站应为操作人员配备防止低温灼伤的防护用品。
四、充装过程中的特别安全要求
1.充装前严格查验运输许可证、罐车使用证及IC卡、罐体检验合格证、驾驶员证、押运员证,检查罐车警示灯具、标志、罐体告示牌、颜色、环表色带和罐体外观损伤情况等;
2.采取防止罐车充装过程中车辆发生滑动的有效措施;
——
3.可燃气体罐车的静电接地设施应与装卸台地线网接牢; 4.可燃气体充装站内操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明火和防止静电危害;
5.充装过程实行微机管理,配置读卡器,使用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和《移动式压力容器IC卡管理系统》,对充装罐车进行读、写记录;
6.对发生超装或充装过程中罐车泄漏等异常情况,必须能及时进行卸车;
7.遇到雷雨天气、附近有明火、管道设备出现异常工况等危险情况,应立即停止装卸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8.充装完的罐车,应检查罐体各密封面、阀件、接管等有无泄漏,充装完的低温介质罐车,还应检查罐体各密封面、阀件、接管等有无跑冷、结霜;
9.严禁罐车超装、超压出站,液化气体罐车出站前必须对其充装量进行复核,合格后方可出站;
10.充装危险化学品的罐车出站前,应向驾驶员和押运员说明所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品名、数量、危害、应急措施、生产企业的联系方式等,并出具危险化学品信息联络卡;
11.严禁充装证明资料不齐全、检验检查不合格、罐体内残留介质不详和存在其他可疑情况的罐车,严禁进行罐车之间的装卸工作(按照应急预案对问题罐车进行应急处置时除外)。
主题词:特种设备 充装站△ 整治 通知 抄送: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
本局:局领导,办公厅、特种设备局,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
2006年7月25日印发
第四篇: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关于印发《2017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质检总局职能和组织机构
质检总局职能和组织机构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推荐马永顺律师
质检总局机关内设17个司(厅、局),即:
(一)办公厅。
(二)法规司。
(三)质量管理司。
(四)计量司。
(五)通关业务司。
(六)卫生检疫监管司。
(七)动植物检疫监管司。
(八)检验监管司。
(九)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
(十一)产品质量监督司。
(十二)执法督查司(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公室)。
(十三)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十四)科技司。
(十五)人事司。
(十六)计划财务司。
(十七)督察内审司。
设立机关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和离退休干部局。
另外,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家监察部向质检总局派驻了纪律检查组和监察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WTO/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设在质检总局。
质检总局对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认监委)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简称国家标准委)实施管理。国家认监委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家标准委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
质检总局直属单位16个,即:质检总局机关服务中心、质检总局信息中心、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质检总局干部教育中心、中国纤维检验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时间计量频率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质检报刊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挂靠质检总局管理的行业学、协会12个,即: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计量协会、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质检总局垂直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领导全国质量技术监督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