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晃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情况调查
新晃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情况调查
一、实施基本情况
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发动、精心组织、集中投入、科学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投资1035.0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639.4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95.61万元,分别为:基本口粮田建设329.69万元,农村能源建设53.48万元,后续产业建设627.72万元,补植补造建设24.16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项目维修山塘3口,电灌站4座,新建排灌沟渠20996米,完成河堤修建600米;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84口沼气池建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台;后续产业项目完成了速生丰产林建设1953.6亩,84个蔬菜大棚建设,金银花低改面积783.9亩,龙脑樟原料林建设503.4亩,牧场建设完成小洪溪1966米田间道路及2个电灌站建设,维修山塘2个,8456米渠道建设;补植补造项目完成了4832亩补植补造任务。2009年度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资总额为778.8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42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51.88万元,项目建设实施完成:
1、基本口粮田项目:①、大湾罗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40渠道774米、新建人行桥1座、新建河堤1处360米;②、方家屯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70渠道1170米、U60渠道850米、维修山塘1口;③、李树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50渠道300米、排渠50米、新建河堤1处210米;④、中寨镇项目区完成了新建排渠25米、新建河堤1处150米、改造河堤2处135米;⑤、完成了扶罗镇扶罗村田间道路375米、天堂乡小簸村田间道路390米、宴家乡河坝村道路680米、凉伞镇河道清障1500米。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实施使3117亩基本口粮田水利设施和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2、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鱼市镇鱼市村、岩山村45台和兴隆镇长乐坪村15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改善了60户退耕还林户的用能结构。
3、后续产业项目:①蔬菜基地建设448.9亩任务已全部完成;②金银花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低改面积50亩,完成新造面积560亩;③龙脑樟项目362.8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④牧草基地建设1200.6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⑤油茶新造任务849.3亩,已全部完成。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1、抓好两个结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在长塘坪村、红岩、新村,将田间机耕道修建与乡村道路改造结合起来,共硬化道路1.8公里,整修及铺沙石路9公里;在长塘坪、田垄头,将田间灌溉等水利建设与人畜饮水、村寨消防、环保相结合,建人饮工程4处,消防池2个,排污沟2350米,污水处理池4个。在长塘坪村我们硬化了进村入户道路758 米,庭院硬化1898米,疏通排污渠2350 米,建设沼气池80户,修建庭院花台10个,建垃圾站3个,污水处理池3处点、实施改厨改厕22 户,建杂物间 10间,推广科技项目2个,农业科技培训120人次。逐步使该村群众实现进寨路面水泥硬化、用水自来化、家电电器化、通讯程控化、房前庭院化、种田科学化。二是后续产业项目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收益相结合。如龙脑樟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前景广阔的天然冰片生产加速了原料林基地护建,更突出的是为当地参与退耕农户提供了丰厚的劳动力报酬。经测算,每建一亩龙脑樟原料林,前1-2年农户参与投劳(主要是整地、造林、抚育、施肥)每年每亩可获得420元的劳务收入。第三年及以后,农户投劳(主要是抚育、施肥、采收)每年每亩可获得劳务收入600-800元。两年项目的实施,参与农户投劳从龙脑公司共获得了57.5万元劳务收入,户平达到5900元,很好地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出路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又如牧草基地建设把肉牛养殖和退耕还草相结合,实现资源最优化。为解决肉牛饲料的来源问题,创造性的把种草和养牛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种植牧草—牧草喂牛—粪肥养草”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资源最有效、最优化的使用。如在茶坪乡美岩村建立了400头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小区,目前共有3头肉牛以上的养牛户37 户,5头以上的养牛户10 户,10头以上养牛户4 户,20头以上养牛户2户。养牛户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
2、创新“三大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总揽、部门配合、业主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办公室,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明确责任到位。县政府与各项目建设(业主)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实施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并坚持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的原则,逐项目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成期限,计划到日,责任到人。紧密协调配合。项目实施由县发改局牵头,财政、农办、林业、农业、水务、能源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互相支持。由对口项目单位或龙头企业做项目业主,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二是建立“领导总揽、部门实施、专人监管”的管理机制。坚决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联合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审核和监管。并由怀化监理新晃分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工程建设。全程接受社会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村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严格资金管理使用程序。所有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建立科学严谨的资金使用申请拨付制流程。项目单位根据项目进度填写工程拨款审批表,由县发改局审核,财政局审核拨付。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由项目业主向县发改局提出书面竣工验收申请,由县发改局会同财政、监察、审计相关部门组成项目验收小组,依据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行业建设材料进行验收。三是建立“建管并重、协会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确保工程长效性。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建立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制,坚持协会自我管理,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就开始筹划建立各工程群众管护协会。对后续产业项目要求组建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也增强其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项目结算和审计工作及资料归档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退耕农户对国家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了解不够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用认识不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项目实施进度不均衡。后续产业和农村能源项目因退耕农户筹资比例大,筹资存在较大困难,且部分项目技术要求高,农户缺乏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而导致项目实施进度比基本口粮田项目稍缓。
3、后续管护不到位。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后续管护机制、管护工作经费、相应的管护技术和知识,致使该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的后续管护不到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积极性。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期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牌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劳动技能。结合退耕地区实际,遵循退耕农民意愿,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主要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对退耕区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退耕农户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技术。
3、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扶持。二是积极提倡林草、林竹、林药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生态旅游、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林产品基地,不断提高退耕农户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加大后续管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把加强退耕林地的管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大后续管护力度。一是健全后续管护机制,成立后续管护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建立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使管护责任落到实处。二是积极筹措后续管护资金,设立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经费,用于退耕还林的后续管护工作。
第二篇: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2010年宜章县围绕巩固退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认真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巩退”工作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项目建设进展、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基本工作情况
2010年宜章县争取国家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33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是131.5万元,后续产业185.32万元,补植补造19.18万元。首先通过科学布局“巩退”项目,发挥项目最大效益。在沙坪乡、城南乡、白沙圩乡、迎春镇等4个乡镇14个村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梅田、一
六、笆篱、长策、关溪等5个乡镇作为扫尾项目。然后通过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基本口粮田2216亩,实现退耕农户粮食稳产。同时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实现退耕还林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且利用退耕区优势,后续产业安排在城南乡、梅田镇、迎春镇、长村乡、一六镇、白沙圩乡、赤石乡等7个乡镇。以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确保退耕农户增产增收和致富,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安排笆篱、长村、城南、麻田等12个乡镇对退耕地和荒山造林实行补植面积3836亩,全面完成专项规划规定的任务,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退耕户的粮食保障水平提高。
实施基本口粮田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解决退耕户吃饭问题,其中主要是要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本县中低产田占的面积超过了10万亩,占70%以上,以冷浸田、矿毒田、低产田和望天田为主,通过两年来对低产田进行改造,项目受益7026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按照每亩口粮田增产40公斤计算,每年粮食增产28万公斤,且有效的推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2、农村后续产业扩规增值,退耕户收入增加。
退耕户要解决长远问题即发展问题才能提高收入,其中首要问题是要依靠发展后续产业,三年来本县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培植脐橙、油茶、杨梅和茶叶等果木经济林以及楠竹、桉树等生态丰产林,做大做强产业,使广大林农在直接获得国家补助外,果木业产量产值增加,直接增加收入。
3、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退耕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
本县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面积9425.6亩,补植补造14631亩除楠竹和茶叶低改外,其余为新增的有林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7%,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冰灾后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4、农村扶植政策得到落实,退耕地区人心稳定。
中央财政安排了一定的资金建立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本县在农田建设、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方面做了规划,分八年实施,把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了退耕还林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退耕农户受益匪浅,人心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来源紧张。按照省下达的项目预算,每年确定的勘察、设计和咨询费不超过18万元,况且每年间接费中按排用于办公经费不超过6万元。“巩退”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部门和项目较多,协调任务繁重。因此,工作经费相当紧张。
二是项目进度不一。基本口粮田项目全部由国家专项投资建设,地方和业主不需配套,这就造成了部分工程一直等待国家资金到位后才动工建设,计划年前才下达,接着就是进入春季,天气条件不利于施工,这样工程进度受到一定影响。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户积极响应,后续产业进度较快。但是,后续产业经过两年的培植,目前已逐渐成林。本县是一个山区县和边境县,森林防火任务重,后续产业的后续管理责任大。同时,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经济回报慢,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严重。
三是计划规模偏小。因工程投资资金有限,工程实施内容有限,不能使所有退耕还林户受益,导致部分退耕还林户享受了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受益效果,部分退耕还林户则未享受该项目的成果。本县每年造林面积有六、七万亩,可省、市下达的指标不多,难以满足林农造林申请立项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
四是项目管理不力。2010年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和省“巩退”办的抽查验收,发现了本县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主要是在计划管理上有随意变更计划的现象,项目验收无决算资料和详细的验收数据。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方面存在着施工粗放抚育不力,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和存活率低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强化前期工作的引领作用。“巩退”工作实质上是以项目建设为主的工作,虽然投资规模和比例是国家和省里根据过去实施的基础为依据而确定,不存在单方面包装项目去争取的现象。但是宜章县对前期工作一点也不懈怠,积极主动,全力配合省里专家在编制总体规划、计划、实施方案、项目确定等方面的工作。按照“巩退”项目建设要求,调动各级、各部门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在项目数量、质量上提出了一大批项目进行时间排序,编入八年规划并覆盖全县各地。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和事。通过一年的计划实施,实践检验,扎实的前期工作是项目上马的关键,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要强化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功能。“巩退”项目建设在管理实施上与其他项目不同,其他项目可由发改部门牵头做好立项争取工作,项目实施则基本由部门或项目业主完成,那么巩退工作如何管理?怎么实施?给本县的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国家、省里虽然有文件要求,其他县市也有成功的经验,但必须结合本地实际。上级要求发改部门牵头,就必须强调牵头这个龙头作用,必须自始至终组织、参与、协调这项工作。如果全部下放行业(部门)管理,在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管理上是一个难题。如果在工作上大包大揽将浪费大量人、财、物力,就发挥不了部门的作用。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我们权衡利弊,综合两方面的优势,建立灵活有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会议的形式研究重大问题,既发挥发改部门的牵头组织、协调、统筹的职能,又充分利用了专业部门技术、人才、设备设施的作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要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这项工作建设时间长,投资大,做好了可以弥补县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造福,办几件象样的实事。但目前要解决农业问题,仅靠哪级,哪一个部门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渠道。通过巩退项目实施 带动了支农资金的集中投入,整合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农水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及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珠防工程、生态工程等多渠道项目投入,使项目区规模联片集中整体开发,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目标。
(四)要强化项目建设的实施管理。抓工作,发展是硬道理,抓发展,工作是硬要求,抓项目,进度是硬任务。“巩退”工作项目多而广,且时间性、技术性、专业性强,为了全面抓好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实行责任合同制度。基本口粮田项目、后续产业项目要求项目单位都要与巩退办签订责任书,充分保证项目单位要按照计划实施,项目单位要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达到验收合格。二是确定工期。项目实施单位要制定出时间完成日程,集中精兵强将狠抓工作推进,把时间往前排,把进度往前赶,把工作抓主动,切实做到建设一个,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见效一个。三是安排技术指导。由“巩退”办调派技术人员分别指导水利、道路、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方面工作,确保工程质万无一失。四是加强项目整改和管理工作。后续产业建设按照相关技术质量要求,加强施工,搞好抚育工作,并在今冬明春做好补植工作。补植补造建设应在今冬明春继续做好补植工作,并加防火管理,防止火灾再次发生。基本口粮田方面要加强验收资料的整理填写和对工程进度进行认定工作,补充完善工程决算审核资料,同时要加强项目计划前的可行性调研确保计划项目切实可行。五是建立档案管理。每一个项目从计划、设计、进度、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前后的对比图片、工程验收资料等方面进行档案管理,做到每一个项目有据可查和资料完整。
第三篇: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确领导下,在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的织织协调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有序地推进了专项建设工作。
一、项目建设任务进展情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
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2367亩,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蓄水池21口,整治山坪塘6口,新建沉沙池山粪池131口;新建小型提灌站1座,排灌沟渠3310米,开挖疏浚坡面“三沟”111.6千米,213万元,其中专项建设资金142万元。目前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落实招标,在招标完成后立即投入施工。
2.农村能源建设
规划专项资金建设586口,总投资264万元,专项建设投资88万元,已经完成沼汽池建设586口,187.5万元。
3.后续产业建设
规划实施种植业项目8674亩,养殖业圈舍建设12825平方米,总投资454.8万元,专项资金295.2万元。已经完成种植业项目建设4000亩,完成投资156万元。
4.补植补造
规划补植补造19565亩,投资195.7万元,其中专项资97.77万元,已全部完成。
二、具体作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明确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专项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县政府把专项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的实施小组,全面负责宣传发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验收评估等工作。把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工作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分解落实到了具体的业务股室和工作人员。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专项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新工作,实施难度较大。为给扎实有序推进专项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县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开展专项建设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退耕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专项建设的政策要求、步骤、方法、操作程序,让退耕农户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专项建设的政策、方法和步骤,从而主动参与专项建设。
3.调查研究,制定管理细则
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在认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征求相关工程乡镇和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射洪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射府发[2009]36号文件印发各乡镇和相关部贯彻执行。细则分六章三十条,对专项建设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我县扎实有序搞好专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4.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
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工作方案》是实施专项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退耕农户需求意愿发生变化等原因,我县根据实际对原专项建设规划的2008专项建设内容进行了调整,以射府[2009]153号向市退耕办报送了《关于调整2008年专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的请示》。在市退耕办的批准后,及时根据调整后的建设内容编制了《射洪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2008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2008年专项建设的地点、内容,规模、投资和专项资金等内容。方案经县政府审定后以射府[2009]127号上报市退耕办审批。同时农业局、林业局、农能局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原则和内容,分别编制了《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施工方案》、《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沼汽建设实施方案》和《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后续产业项目作业设计方案》,把项目建设内容落实了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5.强化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程序建帐、支付和结算,实行帐户封闭运行,专帐、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项目法人“一支笔”审批制。项目建设严格实行了招投标制,所需种苗等物质按照要求和规定程序实行了政府采购。
二是强化了监督。实行了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一包到底的办法,加强了技术指导。县上派出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乡镇的村社和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指导、抽查、督促,及时交换意见,确保了专项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示范带动。为了搞好项目建设,在实施中采取了县、乡抓示范片,村、组抓示范户的办法,以点示范,以户带片的办法,推动项目建设。目前县乡建示范片3个。面积600多亩,村组发展示范户200多户。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由于专项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在项目管理和实施没有现存经验和模式,推进的难度较大。加之任务下达迟,人员力量不足,目前项目进度较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利用2010年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完成2008年的专项建设的造林任务。
第四篇:着力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着力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平江是全省首批重点林业县,总面积61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8万亩;总人口104万人,辖27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一年来,我县严格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1674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了49户退耕户的生态移民建设,进行了8598亩林业后续产业建设和4234亩林业补植补造建设四大块工作,目前各项工程按照省发改委有关精神完成了施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相关程序。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实施长,因此能否实施好并取得预期效果,规范管理是关键。工作中,我们一是统一认识,组建专门班子抓。县委、县政府把项目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战略机遇,作为近年三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班子,建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10万余元的专门经费,确保巩固成果工作正常开展。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发改等8个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发改局主管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建立县、项目乡、项目村三级网络,各项目乡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主管乡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逐乡、逐村、逐退耕户狠抓责任落实。二是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合力抓。由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内容复杂,特别是项目及资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我县由发改局负责组织牵头和综合协调;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职能单位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同时,县里对项目实施实行一月一汇总、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单位各负其责,从而助推项目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章建制,规范管理长效抓。我们以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跟踪审计制为抓手,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巩固成果各单位还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关了管理措施。农办印发《平江县农民创业指南》,鼓励例似伍市镇石桥村潘章喜等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建设;审计局对项目规划、启动、招投标、施工、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实行一个龙头放水,一个池子养鱼的资金发放模式,建立了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资金拨付三专制度。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还注重项目主导作用,建立了项目带动,领导示范的两次促动机制。全县先后建立了县级示范基地10处,乡镇示范基地30处,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办示范基地,实行技术服务上门、协调服务上门、政策宣传上门的“三上门”服务,在全县形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根据今年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精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要保证退耕还林成林成材,又要突出产业建设和解决退耕户生计。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产业驱动,确保年内实施的四大项目效益明显。
一是注重科学布局,扩大口粮田建设。在组织基本口粮田建设时,我们做好了现代农业建设与覆盖退耕农户相结合;集中连片建设与集中前五年建设相配套的结合文章。同时在本着《实施方案》的前提下,渠系配套灵活应用地形、地势、水源和排灌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截弯改直、挖高填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发展“两茶一竹”,发展后续产业。按照县委、政府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路,2008后续产业建设主要实施为新造油茶1200亩,新造楠竹和低改楠竹近3683亩,新造茶叶494亩。通过项目带动和整合扶持,我们可以确保在项目期满之后,全县新造油茶和楠竹均达到100万亩左右,达到人均一亩竹、一亩油、半亩茶的小农庄模式。
三是做好补植补造,确保成材成林。由于我县去年遭遇百年难遇冰雪灾害,近三分之一退耕还林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我县自筹资金30余万元,聘请平江县林业规划设计院近60名工程师在结合冰灾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退耕还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年内对受灾特别严重的4234亩退耕地还林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
四是结合扶贫开发,实施生态移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我县依托饮水工程项目,将三市尧塘49户退耕户215人顺利搬迁,同时依托三市集镇建设,建立了商居一体的移民小区,并配套了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做好结合文章,推进项目实施标准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恰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和现代农业建设契机,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拓宽融投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注入科技因素,做好结合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是结合支农项目,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对项目资金和项目进行了整合。县政府单列成立了平江县支农资金整合办,优先将涉农项目、涉农资金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整合,确保项目硅谷效应和集聚合力。如生态移民工程方面,国家规定每人5000元的补助是不可能正常移民的,我们便进行两大整合,将生态移民与饮水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确保了退耕户移民安家顺利完成。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优先保障项目配套。项目要顺利实施,没有政策资金的配套便是无本之木,没有科技含量的配套便是无根之柳。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资金配套和科技配套。县财政在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油茶、楠竹两大产业发展基础上,将对连片新造油茶50亩以上的农户,按每亩600元进行种苗、肥料补助,对创业大户和100亩以上连片开发的大户,另行奖励每亩100元。同时油茶、楠竹产业方面全面应用现代林业科技,确保楠竹来年见效益,油茶五年见成效。
第五篇:浑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2008-2011年国家累计安排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任务:薪炭林3350亩,干果经济林318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66900亩,生态移民100人。工程建设涉及16个乡镇、2万户退耕农户,退耕农民6多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结合本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三年来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新造薪炭林2350亩、干果经济林245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50900亩,生态移民100人。整个项目区共有1.5万多户、39445人受益,其中退耕户14357户、32035人。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专项投资2227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1688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538万元),其中:2008年完成650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50万元),2009年完成869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65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219万元),2010年完成708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39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69万元)。
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增加了植被,保持了水土,减少荒漠化,为恢复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 挥了重要作用。干果经济林等后续产业发展可给退耕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薪炭林建设可给农民提供能源保障。对改善当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舆论引导,调动多方参与。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县各种企业、业主大户、经济组织已发展规模承包投资的林业建设有10余万亩,承包造林效益显著。
2、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坚持推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工程从上到下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做到了每一个重大步骤,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周密策划,精心指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常抓不懈,林业部门掌握需要补植补造的 2 地块和数量,摸清底数,周密安排,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认真做好雨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各项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当前退耕还林绝大多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随着工程区植被的恢复,病虫鼠兔害问题随之加剧,森林防火任务也加重,抚育管护工作愈加重要。我县认真落实抚育管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二是分类指导,搞好幼林抚育;三是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兔害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县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绿山与富民融为一体,大力培育仁用杏产业,促进了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5、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薪炭林,保障生活燃料,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薪炭林建设,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6、明确实施主体。以退耕还林农户为实施主体,不能 由农户分户实施的,在退耕农户意愿和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薪炭林和干果经济林在退耕农户有建设意愿的,由农户分户实施,不能由退耕农户实施的,由乡镇组织退耕户确定造林业主;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由林业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7、规范资金管理。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造林业主实施的种植项目,在栽植任务完成后,由县林业部门验收,项目实施乡镇将验收报告等报县财政支付中心审核报账;补植补造苗木由县主管部门按合同约定拨付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小班缺乏抚育管理,长势不佳,只能达到基本合格保存标准,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影响林木成林率。建议加强对这些保存基本合格的小班进行抚育管理,促进幼树成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退耕地还林成林率较低,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原因是育林投入不足,管理还比较粗放。没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旱缺水和施肥的问题,导致幼树生长缓慢,成林年限推迟。
3、后续产业得不到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够,没 能很好地拓展和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提高退耕还林的科技含量,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真正达到生态环境改善,退耕农户增收,林业发展达到促进的工程建设目的。由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减少或取消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工程的积极性。
鉴于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适当增加造林管护和工程管理经费。按目前标准,国家50元/亩的种苗补助费仅够一次造林费用,如果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没有经费用于补植补造,更无法满足管护费用的需要,加之工程管理经费缺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退耕还林质量把关和政策兑现和政策兑现。为此,建议国家按每年安排造林管护经费,安排退耕地造林工程管理经费。
附表:山西省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林业)
浑源县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