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地方税务局重点税源监控及税收分析工作办法
市地方税务局
重点税源监控及分析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税收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税,结合我局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强化税源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处理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手段,以优化纳税服务为保障,以信誉等级管理为促进,努力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重点税源原则上是指已经在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一个纳税年度内缴纳地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并且生产经营、纳税行为比较稳定,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的纳税人。
第四条、重点税源管理的内容包括重点税源的确定、重点税源征收管理、重点税源数据采集、重点税源分析和应用。
第五条、各科室应建立健全重点税源分析制度,加强重点税源分析,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上级部门提供参谋服务,搞好重点税源数据的应用。
第六条、税收管理员要利用信息化数据集中和“一户式”信息管理的优势,通过对重点税源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进行全面系统的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员调查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专人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详细分析。
第七条、对重点税源企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由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企业上报数据的审核、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日常管理工作。
(一)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管理档案。设立户籍档案,准确、全面地掌握重点纳税企业户管底数;设立重点税源企业征收管理档案,每个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资料一户一档管理。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主要包括:重点税源企业的税务登记资料、发票管理资料、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历史同期的相关数据,各类涉税申请审批资料、各类检查资料、各类涉税合同协议等;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台账,按月采集、登记重点税源企业所有与税收有关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的动态监控管理。
(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联系制度。一个税收管理员可以负责一个或多个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负责直接与重点税源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传递相关信息,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业务辅导,并对发现违反税收规定的财务处理及时纠正。税收管理员每月深入企业不少于一次,了解和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掌握企业当期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以及对外投资、接受投资等有关涉税指标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及重大经济事项;对企业遇到或可能出现的税款增减因素及时反馈,为上级确定税收进度提供可靠依据。
(三)建立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企业在发生合并、分立、兼并、股权重组、投资与转让、破产、处置大额资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变更生产经营范围、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发生重大的盈亏、资产损失等情况时,在15日内向税收管理员报告;税收管理员在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备案登记,在5日内写出核查情况分析报告,并报县局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四)建立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每月征期结束后3日内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通过重点税源信息管理系统报送的数据,将企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税收情况报告,由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于征期结束后5日内逐级上报。
(五)建立重点税源税收情况汇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会,听取关于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效益情况、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征管措施对本地区税收的影响情况、税收的入库和欠缴情况、地区和分行业重点税源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情况,为税收收入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建议。
(六)建立重点税源调查研究制度。应定期深入到重点税源户,全面了解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情况,掌握税源变化动态,掌握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措施,保证税收收入平稳、持续增长。
(七)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点服务制度。纳税人若在税收政策、建制改制、内部管理等方面要求上门指导的,可以预约,由税务部门安排熟悉业务的同志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同时收集整理纳税人反映的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分析研究和落实整改。
第八条、实行重点税源数据二级审核制度,严格数据审核,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基层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将纳税人报送的《重点税源情况月报表》数据与征管系统查询的数据等相关采集信息进行全面比对,对发现的非正常数据督促纳税人及时调整更正。县级重点税源管理机构重点对下一级报送资料进一步搞好逻辑审核,确保上报数据的质量。
第九条、建立重点税源分析管理制度,明确各科室税收分析的职责和重点,促进税收分析水平的提高。我局按月召开收入分析专题会议,针对收入异常情况以不同形式不定期组织收入分析,分析重点税源管理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重点税源生产经营、缴纳税收、产业行业税负、地区重点税源管理状况等情况。
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3日内向区县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所管辖范围内重点税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5日内向市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第十条、.为了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水平,提高各科室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我局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对各科室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和评价结果定期通报。
对第一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未按期上报资料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对第一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第十二条、重点税源数据只限于税务机关内部使用,未经主管地税部门同意,不得对外提供和引用。对因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依法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
第二篇:市地方税务局重点税源监控及税收分析工作办法
市地方税务局
重点税源监控及分析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税收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税,结合我局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强化税源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处理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手段,以优化纳税服务为保障,以信誉等级管理为促进,努力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重点税源原则上是指已经在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一个纳税内缴纳地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并且生产经营、纳税行为比较稳定,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的纳税人。
第四条、重点税源管理的内容包括重点税源的确定、重点税源征收管理、重点税源数据采集、重点税源分析和应用。
第五条、各科室应建立健全重点税源分析制度,加强重点税源分析,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上级部门提供参谋服务,搞好重点税源数据的应用。
第六条、税收管理员要利用信息化数据集中和“一户式”信息管理的优势,通过对重点税源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进行全面系统的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员调查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专人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详细分析。
第七条、对重点税源企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由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企业上报数据的审核、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日常管理工作。
(一)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管理档案。设立户籍档案,准确、全面地掌握重点纳税企业户管底数;设立重点税源企业征收管理档案,每个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资料一户一档管理。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主要包括:重点税源企业的税务登记资料、发票管理资料、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历史同期的相关数据,各类涉税申请审批资料、各类检查资料、各类涉税合同协议等;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台账,按月采集、登记重点税源企业所有与税收有关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的动态监控管理。
(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联系制度。一个税收管理员可以负责一个或多个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负责直接与重点税源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传递相关信息,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业务辅导,并对发现违反税收规定的财务处理及时纠正。税收管理员每月深入企业不少于一次,了解和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掌握企业当期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以及对外投资、接受投资等有关涉税指标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及重大经济事项;对企业遇到或可能出现的税款增减因素及时反馈,为上级确定税收进度提供可靠依据。
(三)建立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企业在发生合并、分立、兼并、股权重组、投资与转让、破产、处置大额资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变更生产经营范围、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发生重大的盈亏、资产损失等情况时,在15日内向税收管理员报告;税收管理员在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备案登记,在5日内写出核查情况分析报告,并报县局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四)建立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每月征期结束后3日内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通过重点税源信息管理系统报送的数据,将企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税收情况报告,由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于征期结束后5日内逐级上报。
(五)建立重点税源税收情况汇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会,听取关于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效益情况、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征管措施对本地区税收的影响情况、税收的入库和欠缴情况、地区和分行业重点税源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情况,为税收收入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建议。
(六)建立重点税源调查研究制度。应定期深入到重点税源户,全面了解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情况,掌握税源变化动态,掌握重点税源税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措施,保证税收收入平稳、持续增长。
(七)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点服务制度。纳税人若在税收政策、建制改制、内部管理等方面要求上门指导的,可以预约,由税务部门安排熟悉业务的同志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同时收集整理纳税人反映的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分析研究和落实整改。
第八条、实行重点税源数据二级审核制度,严格数据审核,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基层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将纳税人报送的《重点税源情况月报表》数据与征管系统查询的数据等相关采集信息进行全面比对,对发现的非正常数据督促纳税人及时调整更正。县级重点税源管理机构重点对下一级报送资料进一步搞好逻辑审核,确保上报数据的质量。
第九条、建立重点税源分析管理制度,明确各科室税收分析的职责和重点,促进税收分析水平的提高。我局按月召开收入分析专题会议,针对收入异常情况以不同形式不定期组织收入分析,分析重点税源管理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重点税源生产经营、缴纳税收、产业行业税负、地区重点税源管理状况等情况。
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所管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3日内向区县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所管辖范围内重点税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于月份或季度征期结束后5日内向市局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第十条、.为了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水平,提高各科室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我局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对各科室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和评价结果定期通报。
对第一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未按期上报资料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未按期上报资料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对第一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由所在科室对其提出批评;对第二次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管理员,在全局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所在科室有三次以上上报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的,对该科室在全局进行通报批评。
第十二条、重点税源数据只限于税务机关内部使用,未经主管地税部门同意,不得对外提供和引用。对因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依法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
宜州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做好2009年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通知
各税务分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充分发挥监控作用,更好地为组织收入工作服务,根据河池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做好2009年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通知》(河地税发[2009]5号)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对2009年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监控目标
进一步完善三级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确保三级重点税源数据库数据准确,加强数据分析,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预测的转变,准确掌握重点税源各税种的变化情况,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为组织收入工作服务。
二、监控范围
(一)总局监控范围。
1.2008年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以上的纳税户,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其他纳税户。
2.预计2009年缴纳税款达到上述标准的企业。
3.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上述标准监控外,对项目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均要纳入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实行从立项至清算的全过程监控,并自缴纳税款的月份开始,按规定表式和要求向市地税局上报。
(二)自治区局监控范围。
1.2008缴纳地税收入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纳税户(从事生产经营的非个体私营、非一次性税源企业)均列入监控范围。
2.预计2009年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以上的纳税户,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其它纳税户。
3.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上述标准监控外,对项目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要纳入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实行从立项至清算的全过程监控,并自缴纳税款的月份开始,按规定表式和要求向市地税局上报。
经过认真筛选并经区局审核确定我局符合上述监控条件企业名单详见附表《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区局监控企业名单》。
(三)各分局监控。
通过《广西地税信息系统》“重点税源”管理模块,根据各分局2008纳税排行榜进行监控名单设定,要求设定到分局。其中,庆远税务分局监控名单设定标准为2008纳税前100名的纳税户或项目,其他分局要求按前20名确定,监控面要达到本辖区地方税收总额的85%以上。请各分局于2009年3月10日前完成名单录入工作。
三、监控方式和要求 对2008年缴纳地税收入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未启用《广西地方纳税人数据采集和报送信息平台》前,继续使用TRAS系统报送符合监控标准的企业数据。
四、数据采集
(一)独立纳税重点税源监控数据来源于企业在纳税申报、财务核算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原始信息,一般由企业通过电子方式或纸质载体向税务机关报送。为了减轻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采用电子方式采集数据。对广西地税信息系统中已有的数据,在确保数据口径、时期一致的前提下,税收管理员可以从系统中导出,不再要求企业填报。对上年同期数据也可以从2008年TRAS任务中导出,但要通过适当方式请企业核对确认,对缺失的上年同期数据要予以补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企业基本信息表>中的 “企业基本属性”指标为年初一次性填报,“主要统计指标”于数据取得的月份填报,“主要预测指标”于年初开始填报,并可按月份进行修正。
(三)为保证采集信息的完整性,达到国家税务总局监控标准的企业,上报的各项税收信息均应包含国税局和地税局征收的所有税种情况。
(四)所有TRAS系统监控企业均要在《基本信息表》的“监控级次”下拉条中选择相应的监控级次。
五、上报时间和地址
2009年独立纳税重点税源企业月报表上报时间:报表所属期为1、2、4、5、7、8、10、11月份时,上报截止时间为次月16前,只上报《税收月报表》和《工业产品月报表》;报表所属期为3、6、9月份时,上报截止时间为季后18日前,月报表和季报表同时报送。报表所属期为12月份时,报送时间为2010年2月4日前,各项报表仅填列累计数,其中《财务季报表》可根据企业初步核算的财务情况填报,《调查问卷(季报)》中的“全年”、“本年”改指为2010年。《企业基本信息表》中的“企业基本属性”指标为年初一次性填报,“主要统计指标”于数据取得的月份填报,“主要预测指标”于年初开始填报,并可按月进行修正。以上报送截止时间逢节假日顺延。
2009年TRAS系统报表、各分局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继续通过FTP报送,地址为“市局计财股FTP/公共目录/2009年重点税源/2009年重点税源上报数据”目录。
六、其他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制度。各税务分局要高度重视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各项考核制度,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各重点税源管理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员要加强对企业的辅导,努力提升重点税源管理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切实把好数据入口关。进一步健全数据审核体系,加强中间环节审核,防止错误数据层层上传,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强化数据应用。数据应用是监控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保证数据及时性、准确性的基础上,各税务分局要切实加大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利用,对税源发生变动的重点户,结合今年税收计划管理工作,强化对各税种的分析和预测,做好各税种税收计划工作。为促进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分析利用,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执行分析材料定期上报制度:
1.税收管理员按季报送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对于自己管理的重点税源户截至本季度累计税收收入增长超过30%和出现下降的,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分析写出具体变动的原因,写入2009年TRAS任务该户企业每季度的情况说明表中。管理员也要综合企业的情况写出分析材料和调研文章,放在 “市局计财股FTP/公共目录/2009年重点税源/2009年重点税源上报数据”。
2.各税务分局按季度上报各地重点税源综合分析报告或应用重点税源数据开展分析的专题材料,报送地址:“市局计财股FTP/公共目录/2009年重点税源/2009年重点税源上报数据”目录。
(四)加强部门配合。将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的共同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改变以往纳税资料传递滞后,税款征收管理变成事后监督的情况。加强对重点税源分析系统的运用,将重点税源分析系统里出现的纳税异常企业经由管理员核实和分析后纳入稽查重点选案范围,并进一步调查核实,按照有关程序和法规进行处理,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
各单位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结合《重点税源管理监控办法》的贯彻实施,围绕推进依法治税能力建设和提高税源监控管理水平的工作重点,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探索税源监控管理的新措施和新方法,努力推进我市地方税源监控管理上新台阶,力争实现2009年重点税源税收收入的增长,为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宣传计划
文章标题: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宣传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纳税意识,普及税法知识,营造依法治税、诚信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按照总局和省局税收宣传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立体宣传格局的目标,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宣传地税工作重点、解读经济税收热点、解析社会关
注焦点,服务税收工作大局,为**地税更快更好发展进行舆论宣传。
二、宣传主题
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三、宣传重点
(一)紧贴地税动态,加强常规宣传。重点突出税收政策调整、执行力建设、税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科技兴税等方面的内容,总结新经验、新做法、新举措,加强地税工作的宣传报道。
(二)紧贴地税热点,加强专题宣传。围绕税收与工业化、税收与循环经济、税收与和谐社会、税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税收与高科技、个人所得税与民众、12366税收服务热线、地税文化建设等社会关注的税收经济热点话题,组织专题宣传,宣传地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领域的新作为、新贡献,唤起全社会对地税工作的新认识。
(三)紧贴地税难点,加强系列宣传。从社会关注、地税关心、政府关切的焦点问题入手,选取下岗失业人员,高科技行业,工薪人员、高收入行业、临聘人员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收,营运车辆税收,车船使用税,行政事业单位税收等税收政策执行中难点问题,进行系列报道,组织社会大讨论,破解税收执法的瓶颈制约,促进税收难题的解决,加强税收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四、活动与形式
2006年的税收宣传,在加强内部宣传阵地建设的同时,重点以税务系统和中央、省、市内主流媒体为抓手,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辐射作用,实现税收宣传的多角度、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力。
(一)开展“税收宣传咨询日”活动。4月份,与市国税局、依法治市办联合组织上街税法宣传活动。市区各单位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上街宣传活动,各县、市局要积极主动与国税局、依法治县办联系,牢牢把握宣传工作主动权。
(二)开辟“税收你我他”宣传专栏。与市国税局在《**日报》联合开设“税收宣传专栏”。定期刊登宣传稿件,稿件来源:一是组织地税干部投稿,反映地税工作动态、征管新措施、征纳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二是由税政、法规部门直接提供最新政策资料;三是向当地党政主要领导邀稿,体现党政领导对地税工作的要求与期待;四是由报社记者直接深入纳税人采写稿子,或协助记者采写稿子。
(三)制作税收宣传电视专题节目。与市国税局联合制作“聚焦税收”十集新闻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与电视台合作录制一部反映**地税12年创业历程的电视记录片,在**电视台公共频道播放,扩大地税影响。
(四)开通“税收伴你平安行”电台专线。从4月1日起,与市国税局联合在**交通频道开设税收宣传专用热线,重点面向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解读税收新政策,接受纳税咨询,开展车船使用税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架设征纳双方的沟通桥梁。
(五)播放FLASH税收宣传动画。在**魏源广场(火车南站)大型电子广告屏定期播放FLASH动画税收宣传片和税收宣传标语口号,提高全民纳税意识。
(六)开展税收漫画大赛活动。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通过《**日报》面向社会各界诚征税收漫画,各单位认真组织漫画爱好者投稿。
(七)组织“税收知识进学校”大型宣传活动。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全市高中以上学校广泛开展“上好一堂税法宣传课、当好一个税法宣传员、组织一次我眼中的税收主题征文赛”活动,扩大税收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八)开展“局长热线”活动。广泛宣传12366服务热线,拓宽12366服务热线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充分发挥其为纳税人释疑解难的作用。4月7日,市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新凤在12366税收服务热线,亲自接听纳税人的税收咨询和税收求助。
(九)召开“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座谈会。与市国税局联合邀请市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全市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座谈,征求对税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促进小康社会建设。
(十)组织参加省局开展的各项税收宣传活动。今年,省局组织了声势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活动,各级地税机关在开展市局规定的税收宣传活动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干部涌跃参加省局组织的各项宣传活动,市局已将省局要求纳入了各单位税收宣传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请各单位引起高度重视。(2006年
第四篇:重点税源动态管理监控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管理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提高重点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省市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局征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税源企业是指年纳税额数额较大,其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对本级税务机关税收收入总额影响较大的纳税人,以及根据税源结构情况认为应纳入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其他企业。
第三条 重点税源管理应遵循依法、信息化加专业化、诚实信赖、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条 重点税源企业由征收、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监管。
第二章 确定标准
第五条 重点税源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入库税金:上一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合计100万元以上。
2、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需要监控的其他重点企业。
第六条 重点税源企业的确认,原则上应在每年一月底前进行,按照税收会计、统计资料,通过专题调查后确定。
第七条 对已被确定为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连续两年达不到重点税源管理标准(主要指应纳税额)的,可以转入非重点税源管理。
第三章 管理形式
第八条 根据本地重点税源企业、行业和征管实际状况,重点税源企业原则上由各税源管理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税收管理。
第九条 建立“采、评、控、管”四位一体的监控机制。
第四章
岗位职责
第十条 各税源管理科应至少确定一名税收管理员作为控管范围内重点税源企业的重点税收管理员。
第十一条 从事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应当择优配备,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熟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知识,具有较高的税收专业知识水平;
(二)熟悉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管理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
(三)具有比较丰富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
第十二条 收入核算科工作职责主要是:
1、彻落实市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负责对本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2、根据上年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和税源变化情况,确定重点税源管理的范围;
3、贯彻落实市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建立满足市局要求的本级重点税源数据库,按时汇总、审核、上报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确保重点税源数据的准确性。
4、建立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制度,按照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我局综合性的税源分析和收入分析报告;
5、定期测算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并根据市局下发的行业税负预警,对本级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筛选,将税负异常企业转交税源管理单位调查落实并反馈企业税负异常原因和处理情况,同时上报市局。
6、及时总结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经验,推广监控管理成果,不断提高监控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 税源管理单位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以下工作职责:
1、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应缴税金的核算和缴纳情况,确保征足收齐,防范税收风险。
2、贯彻落实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按时汇总、审核、上报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确保重点税源数据的准确性。
3、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登记信息、组织机构信息、工艺流程信息、关联机构信息、报备信息等。
4、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巡查,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指标,发现异常问题,及时提出采取管理措施或稽查建议的报告。
5、结合“一户式”管理有关规定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分户管理档案。
6、全面掌握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
7、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税务检查,强化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管理。
8、及时了解重点税源企业有关涉税情况,按照要求开展、落实重点税源企业普查、调查。对年应纳税额100万元以上企业每月最少调查分析一次。
9、定期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市局及本级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
10、根据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应用系统的重点税源信息和日常管理中掌握的信息情况,按季编制《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分析重点税源和税收的变化情况,揭示存在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章 工作内容及要求
第十四条 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税收政策的宣传咨询和辅导,采集涉税信息与税源监控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约谈,纳税服务,日常检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
第十五条 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应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基础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关联交易信息等信息的采集,全方位掌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并运用纳税评估等手段,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第十六条 采集涉税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档案信息,企业各税种申报与清算、稽查信息,发票开具与使用等相关税务信息,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信息。收集与监控的重点是企业原料购进、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关联交易等环节资金周转、材料物资流动、关联企业交易和跨区经营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各环节变动情况等。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运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报税、认证等子系统产生的数据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核算资料和市场信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涉税信息的分析应用,提高税收预测水平。涉税信息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应用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人工采集方式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并提高应用效率。
第十七条 对年应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应逐户出具《重点税源分析报告》。税源分析报告的编写应具有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逻辑性。《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点税源企业本期的税负及其变化情况,影响其应纳税额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综合运用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纳税分析和预测;
(二)重点税源企业的营销策略、市场前景、资金回笼状况及国家宏观政策对其经营的影响;
(三)其它情况。如重点税源企业的欠税管理、企业重大资产处置情况,对企业的纳税宣传与政策辅导落实情况等;
(四)有关工作建议。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纳税评估办法规定的基本程序,积极开展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把纳税评估作为重点税源企业监管的主要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机制,提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
第十九条 建立税务约谈制度。普遍开展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务约谈,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在接受税收管理过程中的自我纠错机制。
第二十条 建立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联系制度。
1、主动与地税、工商、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以利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税收管理。
2、每位局领导应根据各自工作分工情况,明确联系若干户重点税源企业,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分析和掌握重点税源动态。
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重点税源企业联席会议,听取和研究重点税源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 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税源管理科应及时掌握涉及企业相关政策变化、市场变化、重大经营决策调整、重大资产处置、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济事故等情况,及时向局领导做出书面报告,并分析其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变动发生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逐步完善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制度。税源管理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实地调查情况,整理积累、科学分类、合理使用各类涉税征管资料及采集的各类信息,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征管基础档案资料的“一户式”管理。应于年末将当年所有资料装订成册,归档保存。电子信息资料应定期备份。
第二十三条 归档保存的重点税源企业资料除采集的数据指标、税收分析、调研预测报告和税负评估分析外,还应包括各类台帐,申请报告、批复和检查结论等相关资料。
纸质资料的保存期限为10年,电子信息资料永久保存。
第六章 监控内容
第一节
基本信息监控
第二十四条 调查核实企业登记信息,重点了解企业组织机构形式,包括:经营方式、运行机制、行业类型、核算方式等内容。采集关联企业信息,掌握关联企业的名称、生产经营地址、管理控制关系、享受优惠政策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的组织关系、关联关系、投资比例,形成企业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第二十五条 掌握生产经营流程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设计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主要原料、主要产品、生产经营控制等。分析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等特点,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状况和进销渠道,形成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进销结构图。
第二十六条 核实企业报送、备案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及使用说明、银行账户、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等信息。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软件,及时采集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内部生产经营控制方式,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凭证、资料的传递、汇总方法。
第二十七条 企业基本信息原则上每年采集一次,并根据调查或巡查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第二节 物流监控
第二十八条 通过对存货、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折旧提取等物流信息的定期采集,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物流信息,从而对其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计税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十九条 按月统计企业的存货(库存商品)、产成品、半成品的增减变化,全面掌握当月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的耗用情况,分析投入产出是否正常。
第三十条 税收管理员对所辖重点税源企业按月进行以下物流信息分析:
(一)存货去向信息指标分析:根据存货去向判断是否用于应税项目;
(二)存货率信息指标分析:根据存货率大小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库存、账外经营,隐瞒销售或迟记收入等情形。
(三)存货周转率信息分析:通过对存货周转率监控,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强弱,监控销售收入变动率与存货周转率变动是否匹配。
(四)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信息分析:监控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情况。
(五)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信息分析:监控购进固定资产或用于在建工程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情况或应税固定资产销售未计税问题。
(六)产品耗料信息分析:通过计算单位产品平均耗料数量,分析材料发出和应产产品数量,监控非生产耗料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及完工产品不入库直接转出未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情况。
(七)产品(商品)发出信息分析:通过对产品销售量和产品发出量比较,监控产品发出未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情况。
第三节 资金流监控
第三十一条 按月对企业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监控,重点加强对企业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归还等信息的采集,防止出现资金帐外循环、帐外经营,综合评价企业税款缴纳能力的。对内部设有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的重点税源企业,应全面掌握其资金调度及流向。
第三十二条 按月或季对企业报送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中的相关栏目与企业账簿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第三十三条 强化资金来源监控。以企业近三年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充分考虑销售额增长与资产增长和权益增长的关系,进而确认企业融资因素。重点采集资金来源渠道信息和来源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抵押、拆借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 强化资金用途监控。从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项目招标、工程进度及预决算情况入手,对照其资金拨付和折旧提取记录,核实其是否有真实的资金应用、资金应用是否匹配、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正确核算以及折旧是否正确计提。对流动资金,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看其各项流动资产占用资金及结构是否合理;从较大金额业务入手,根据其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对应分析其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看其资金流动记录是否吻合、是否隐瞒开户银行账户以及是否存在帐外核算情况;根据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采用抽查法,对应核实其银行付款记录和材料入库记录,分析其材料购进和应付账款是否属实。
第三十五条 强化资金归还监控。根据企业融资合同或协议,监控其资金是否按期归还以及逾期归还原因。根据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净流入量和生产销售规模、利润率及计付股息、利息、占用费等情况,分析其归还资金的能力和筹措资金的合理性,并进一步监控其筹措资金是否纳入正常核算。
第三十六条 税收管理员对重点税源企业按月进行以下资金流信息的分析: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分析:根据现金流量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对比,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收益比率信息分析:收益比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收益比率指标的分析,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资本结构比率信息分析:监控其偿债、税款缴纳等能力;
(四)流动比率信息分析: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项内容。通过分析监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税款缴纳能力和近期财务风险状况;
(五)应收账款周转比率信息分析:评价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管理效率和营运能力;
第四节 关联交易监控
第三十七条 根据企业的组织管理、投融资结构、生产经营特点等企业基本信息,核实确认企业关联关系,按期采集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在购销业务、融通资金、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关联交易信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企业间关联交易定价的合理性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收入预测和跟踪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十八条 要求企业按月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申报表》,分户申报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交易的交易类型、交易内容、交易日期、交易数量、产品规格、定价标准、定价原则等。
第三十九条 监控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
(二)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
(三)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
(四)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等。
第四十条 企业间关联交易的分析
(一)购销业务的分析:评价关联交易销售收入和成本列支的合理性;评价关联企业是否存在通过转让定价的方式由盈利企业向亏损企业或者由所得税高税率企业向低税率企业转移利润问题。
(二)融通资金的分析评价:评价关联方借贷利率水平高低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企业间通过融通资金或无偿占用关联方资金转移利润进行避税的问题。
(三)提供劳务的分析评价:评价关联企业间劳务收入定价的合理性;
(四)资产转让的分析评价:分析转让条件、转让成本、转让者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等劳务价值、资产转让利润率是否符合一般性营业常规或使转让企业获利。
第五节 财务处理及优惠政策监控
第四十一条 按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监控,监督企业是否按照报备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第四十二条 按月核实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期间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监督企业是否达到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标准,并对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节
税负分析
第四十三条 将重点税源企业的主要税收指标分别与上年同期、全国、全省、全市同行业宏观税负进行比较。重点监控重点税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实现税收、入库税收的增长速度及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和经济税收指标情况。
第四十四条
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经济税收弹性分析。按季分析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弹性系数(增值税增幅/主营业务成本增幅),按企业增值税和生产成本的弹性系数排序,筛选出疑点企业,跟踪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税源监控质量标准和绩效考核
第四十五条 重点税源管理列入我局目标管理考核。终了由局办公室根据征管质量考核的要求进行单项考核。
第四十六条 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应当以有效管理为核心,全面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管理质量。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应当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一)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应当涵盖所有税种;
(二)落实上级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任务及时、措施有力;
(三)分户建立的重点税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有效;
(四)监控信息采集及时、准确;
(五)监控程序合法,文书使用规范;
(六)重点税源企业的申报质量有明显提高,申报准确率要达到95%以上;
(七)各项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以上;
(八)税收收入因素分析透彻,能够为税收收入合理调度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九)上报各类重点税源数据、分析、报告、资料完整、及时、准确。
第四十七条
各分管局领导、科室负责人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管理负有连带责任:
对年应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各分管局领导按照分管范围督察监控,承担连带责任;对年应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各税源管理科负责人督察监控,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八条 监控结果的奖惩:
(一)通过监控,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变化能够及时掌握,分析透彻,预测准确的,予以加分;
(二)在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中,捕捉、提炼的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有关信息资料被采纳的,予以加分;
(三)按照检查互查制度在各种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或所得税汇缴检查中,查补税款占税款所属分税种全年应纳税额5%以上的,扣减实施日常管理的税源管理部单位检查当年的重点税源管理目标考核分数;
(四)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实现、入库情况有重大变化,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已经发现没有及时上报,造成工作被动的,当年重点税源管理目标考核不得分,并落实执法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税企同舟·阳光稽查”活动。通过全程开展“透明”执法,加强了纳税人权益保护;全程接受公众监督,将稽查活动置于“阳光”之下;全程引入第三方评审,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主要做法是:
一、全程开展 “透明”执法,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一是推
行查前告知。税务检查工作开始前,在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发出通告,告知纳税人全年重点检查的行业、所属期,督促纳税人开展自查,对自查补缴的税款给予减轻或免予处罚。全系统组织纳税人自查申报补缴税款8289万元,有效地化解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降低了纳税成本。
二是推行稽查约谈。检查名单确定后,结合平时税收征管掌握的信息,组织对被查单位进行集体或个别约谈,宣讲税收政策,友情提醒纳税人可能存在的税务违法行为,并督促纳税人自查整改。某电力企业一直未将职工的年金纳入个人所得税的扣缴范围,在个别约谈的过程中,稽查人员耐心细致地宣传个人所得税政策,讲解工资薪金年金部分代扣代缴的计算方法,通过约谈辅导,企业及时补扣了以前的个人所得税300多万元。
三是推行权力公开。让纳税人参与税收执法过程,通过陈述申辩、听证等形式,保障其参与权;通过向纳税人公开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信息,保障其知情权;通过纳税人查阅税务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等资料,保障其查阅案卷资料权;通过告知对其做出的税务决定的事实理由,保障其申辩权。2009年受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1起,有5起案件的当事人提出的陈述申辩意见经进一步核实后被采纳,涉及税款22.5万元、罚款25.4万元。
四是推行查后辅导。稽查结束后,针对纳税人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税法讲解和账务辅导,提出合理化纳税建议,促进财务人员税法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降低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和风险。去年9月份对某港口运输企业进行检查后,向纳税人提出享受现代物流、港口网税收优惠的建议方案,给企业带来了实惠,受到纳税人好评。
二、全程接受公众监督,稽查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主动公开稽查过程,邀请市民观察团和行业协会代表对税务稽查全过程进行观察,防止稽查人员滥用职权、侵害纳税人权益或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发生。
(一)选案环节。年初,邀请市民观察团和行业协会的代表现场参加选案,向其公开稽查选案的方法和程序,征询其意见和建议,并当场确定稽查对象名单。
(二)检查环节。市民观察团和行业协会的代表根据稽查部门提供的选案信息,自行选择一定数量的纳税人走访,了解稽查人员执法情况和遵守廉政规定情况。
(三)审理环节。邀请市民观察团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听证会,旁听税务听证过程,查看听证笔录,就听证情况发表建议和意见。
(四)执行环节。作出稽查决定后,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将决定内容和执行结果书面告知市民观察团和行业协会的代表。
三、全程引入第三方评审,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
由于纳税人对庞杂的税收政策的体系、信息的理解不够全面、及时和准确,致使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涉税风险。全程引入第三方评审,借助专家力量帮助纳税人降低涉税风险,并成为市局社会综合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建立了专家评审委员会。去年7月份由市局聘请财税、法律方面的十名专家学者正式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将专家名单和简介印刷成册对外公布,纳税人可以在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中任意选定自己认为值得信赖的专家为本稽查案件服务。
(二)委托第三方开展免费查前辅导。为提高查前辅导的效果,委托了六家中介机构,被查对象可以在这六家中介机构任选一家免费为其提供查前辅导服务。第一批试点的5户纳税人通过辅导自查共补缴税款325万元。
(三)邀请专家全程参与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对税务稽查案件发表独立的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对稽查案件处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稽查部门记录在案并在审理时予以充分考虑。
(四)充分吸纳专家合理意见。专家评审委员会刚成立不久,某建筑企业就从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选定了一名专家成员为其稽查案件提供服务,该专家成员在充分了解案情并到稽查局查阅卷宗资料后,参加了案件审理会议并发表了第三方评审意见,专家意见得到了审理委员会成员的一致认同,纳税人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
通过以上切实的措施,阳光稽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查补收入创历史新高,全系统实现查补收入1.25亿元;二是纳税人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税企关系进一步融洽;三是树立了税务稽查部门的良好形象,在开展“税企同舟·阳光稽查”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将一系列制度、办法、活动方案通过主要媒体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税企同舟谋发展 阳光稽查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