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时间:2019-05-13 19: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第一篇: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

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李恩学、刘运泉、宫岩

人类进入21世纪,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威胁一天也没有减少,战争不仅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也严重地摧残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档案作为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损坏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战争形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战争效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战争的破坏程度。因此,作为档案部门,如何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确保档案的安全,做到“平时保得住、战时用得上;战时保得住、服务能保障”,从而为“打得赢”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我们军队档案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信息化战争,是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主要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而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以其军队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精确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以及后勤保障集约化等鲜明特点,构成了与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制胜因素上,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信息能力,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够更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导权;体现在作战方式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式;体现在作战目的和手段上,实现作战目的更强调精确地运用“硬”、“软”一体手段,打击敌作战系统的关节点,瘫痪敌整个作战体系;体现在对抗方式上,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各种力量的一体化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随着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磁等各种复杂的战场空间相互联结、照应、重叠,形成了全方位、高立体、全领域、多层次的战场空间,军事行动扩展到整个地面、海洋乃至外层空间,使战场空间越来越广,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战场时间越来越短,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战争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

二、战争对档案的破坏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每次战争对档案的破坏都是空前的,也是无法弥补的。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无 时不充斥着战争。从世界各国古代改朝换代火拼到近代疯狂掠夺的侵略战争,从现代争取和平与解放的正义之战到打着“正义”的旗号到处狂轰滥炸的霸权行径,这大大小小的数万次战争,都使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在炮火中化为灰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以法西斯德国为代表的轴心国,就有计划地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档案。在1938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从布拉格中央档案馆运走1800卷重要档案。同年9月侵占波兰,将波兰军事档案馆、华沙近代文件档案馆馆藏军事档案运回德国;波兰在二战期间共损失了73%的档案。1940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十几吨档案和参谋部的全部档案均落入德军之手。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本本土遭到大规模轰炸,大批档案毁于战火。德国由于错误地估计形势,未采取转移档案的措施,因此,仅帝国档案馆就有一半的档案化为灰烬。意大利战前虽有准备,但战事发展出乎意料,从1941年起,英国空军多次轰炸意大利各大城市,许多档案馆毁于战火,米兰档案馆化为灰烬。意大利投降后,意大利档案又遭到德国的报复性破坏和掠夺,如波兰的档案在疏散后被德军发现,结果866箱档案被付之一炬,其中有保存数百年的54000张珍贵的羊皮纸档案。鉴于二次世界大战 对各国的文化财产的损坏和掠夺,1945年后,国际组织专门制定了在战争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公约。但是在强权 政治的国际社会中,一些强权国家往往在对自己有利时高擎国际公约,一旦对自己不利,就视国际公约如废纸。过去的德国法西斯是如此,今天的霸权主义国家依然如此。科索沃战争,在北约强大的空袭中,南联盟50多座档案馆遭到破坏,大批国家机关档案被炸毁。当年4月3日,南斯拉夫档案馆馆长波波维奇在一项声明中痛心疾首地披露:“原以为是个非常安全合适的地方,却不想在一次空袭中被炸毁,这不仅是南联盟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2001年阿富汗战争,塔利班当局不仅丧心病狂地摧毁了喀布尔的博物馆和巴米杨大佛,还焚烧了国家公共图书馆。该馆馆长拉迪夫〃贝德拉姆在巴黎接受采访时说:“2001年8月12日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一天。那天早晨,我看见数十个肩扛火箭筒的士兵,先向录像室发射了火箭,又向电视系统开枪扫射,并破坏了中心馆藏的所有文物书稿,致使55000册藏书,其中一些是几个世纪甚至是十几个世纪之前的罕见文稿葬身火海。”

由此可见,战争对档案的破坏是巨大的,任何一次战 争都可能对档案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更何况现在天下并不太平。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战备意识,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争一旦来临,使档案少受损失或不受损失。

三、怎样确保战时档案安全问题的思考

对档案进行保管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双重职能。“保”是“天职”,“用”生“活力”,“保”是基础、是条件、是保证,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如果“保”的问题解决不好、处臵不当,“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保管好档案在档案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尤其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怎样才能保得住、管得好、用得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树立战备意识,增强做好战时档案安全的紧迫感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但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早就把我国作为主要对象,千方百计地加以遏制,并逐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我们的周边地区也不安宁。种种迹象说明,我国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居安思危,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战备意识,增强做好战时档案安全 的紧迫感。

一是加强战备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军队档案工作者大多未经历战争的考验,对战场环境、战争的突然性和战争的残酷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1985年以后,我军建设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讲和平因素多了,讲战争因素少了,长期的和平环境,使部分同志滋生了和平麻痹思想,弱化了战争准备的紧迫感,失去了忧患意识。近几年来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几次局部战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天下居安,忘战必危”,这是一条血的教训。作为一名军人,要充分认清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并不意味着“建和平军”;军队不搞临战状态,并不等于不做应付突发性事变的军事斗争准备;遏制战争,准备打仗,永远是军人的职责。作为一名军队档案工作者,就要密切关注未来战争对我军档案工作的影响,深入研究战时档案工作的安全问题,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战备教育,要通过岗位练兵、战时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反 应快的档案工作队伍,以确保战时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

二是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打仗与已无关的模糊认识。目前,在档案队伍中,有的同志认为,未来作战有一线部队冲锋在前,我们只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高技术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战场重心已由“地面”转入“天空”,交战方式由“短兵相接”转变为非接触性作战,空袭和远距离精确打击已成为作战的主要样式,现代战争已无前后方之分。档案馆一般都身处于机关院内,最有可能成为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克服这种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前后方“一盘棋”的思想,关注档案命运,心系档案安危,自觉加强对高技术战争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探讨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好战时档案安全应急预案,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真正做到“军事斗争准备需要解决什么重大现实问题,档案信息服务就突出什么主题;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推进到哪里,档案工作信息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军事斗争中心任务和重大行动调整到哪里,档案工作信息服务就主动保障到哪里;为首长、机关、部队提供快捷、准确、周到的信息服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筑牢随时打仗的思想基础,做到“眼高、手实、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确保档案万无一失。

(二)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抓好落实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中明确规定:“军队档案工作必须坚持平战结合,适应平战转换的要求。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战备方案,遭遇突然袭击或者突发事件,应当根据上级指示的战备方案,适时组织档案转移,确保档案安全。”

长期以来,应该说我们对档案的安全防范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六十年代就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对各类战备物资的处臵办法,制定了适合军队档案工作特点的“平战结合”、“三分四定”、“前馆后库”等行之有效的方针、办法和措施。各单位也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战时档案转移的应急预案,诸如,人员的组织、车辆的安排、转移地点的落实,战时哪些档案需要携行,哪些档案需要就地封存,哪些档案需要战时销毁等。问题是这些预案大多是纸上谈兵,很少进行实际的演练,更缺少实践的检验。尤其是随着档案“以利用为中心”观念的提出,“前馆后库”的格局已名存实亡。有的单位虽然还 有后库,但是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已无人看管;有的年久失修,已形同虚设,根本无法使用。面对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怎样确保档案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如果照搬60年代那种大搬迁的作法,无疑是把自己进一步地暴露给对方,成为对方追逐打击的目标,这样将给档案安全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又不能按兵不动,坐以待毙。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以档案馆原址为依托,就地修建或扩建地下库房,尤其是新建和待建的档案馆,在设计规划中,要作为重点内容考虑其中,这样遇有紧急情况,档案原件就可以就近转入地下库房;二是各档案馆基本都在机关院内,六、七十年代为了备战,机关院内都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我们也可以对部队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建成战时档案库房;三是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档案战时库房也可以和战时地下指挥所建在一起,这样即方便首长、机关利用档案,又可以保证档案安全;四是可以考虑对现有的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后库,进行有重点的保留,纳入设防工程计划,由全军统一规划、妥善修复、统一使用。综上方法,是把平时的档案管理与战时的隐藏、防护结合起来兼容前馆与 后库的双重功能,形成“平战一体”管理档案的新模式。其好处:一是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就地转移,确保档案安全;二是可以节省长途转移过程中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三是可以避免原件转移途中的损坏,有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四是地下库房密闭性好,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防震、防火等功能,能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五是利于保障战时首长与作战部门对档案信息的使用;六是可以节约经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同时,要根据“三分四定”的原则,国家和军队要尽快制定档案分级管理办法,平时严格按等级分类管理,战时可随时分轻重缓急进行安全转移;各级档案馆要建立档案珍藏室,对重要档案进行重点保护,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保证这些档案能够迅速转移。

(三)利用缩微摄影技术实行多套保管、异地存放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已使地球上没有任何绝对安全的地方,就连美国的世贸大厦也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中化为灰烬。由此可见,档案馆也绝非是万无一失的保险箱和与世隔绝的安全岛,一旦天灾人祸降临,档案就可能会一焚俱焚。实行“多套保管、异地存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档案或档案信息留有备份,一旦遭遇突然袭击或天灾人 祸,也不至于全部被毁,造成单位历史发展的空白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缩微摄影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进行“多套保管、异地存放”已有可能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保存档案信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缩微摄影胶片。

1.缩微胶片具有法律凭证作用

缩微影像的模拟特性可以使缩微品保持原件的本来面貌,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并且不易篡改。1990年11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其中第21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这就为档案原件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缩微胶片存储信息安全可靠

缩微胶片记录的是光学影像,阅读这种影像对设备的依赖性小,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个较高倍率的放大镜就可以阅读,这样就为战时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于缩微胶片具有较长的保存时效,据美国影像持久研究所对胶片实施人工老化实验表明,醋酸片的寿命可达100年,聚脂片的寿命可达500年以上。用这样的缩微胶片制成的缩微 品基本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3.缩微品体积小,转移起来非常容易

一个馆藏几万卷的库房档案,缩微后,只要一至两节档案柜就可以存放,如果一旦发生战争,转移起来非常方便。由于缩微品可以多代拷贝,我们不妨多备份一套,一旦战时需要,就可以随时提供使用。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档案缩微无论是平时对档案原件的保护,还是战时的信息转移,较之其他技术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军队档案缩微工作起步于80年代初,二十几年来,在军队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军队档案缩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制定了适合军队档案缩微工作特点的多项国家军用标准,实现了档案缩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建立了符合军队档案缩微工作实际的工作流程,使缩微工作更加合理顺畅;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军队档案缩微工作队伍;逐步形成了一个设备比较齐全、操作比较规范、管理比较科学、标准比较统一的军队档案缩微工作体系。尤其是“九五”期间,全军24个档案馆中有19个档案馆配臵了成套的缩微设备,总投资800 多万元,缩微拍摄档案7000多万画幅,为军事档案信息的再生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缩微技术是一项再生性保护技术,消耗材料投资大,见效慢,加上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冲击,许多档案部门已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档案数字化建设之中,而忽视或放弃了档案缩微工作,致使大批缩微设备闲臵,大量档案缩微品的保护工作受到影响。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一是档案业务指导部门必须在年初工作计划安排中,进一步强调档案缩微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各档案馆每年要完成的缩微品进行任务定量;二是各档案馆要充分认识缩微品在档案保护工作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在人员、经费和时间安排上应给予重点保证和足够重视;三是各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缩微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大对专业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并作为一项长期的考评项目,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以确保军队档案缩微工作健康发展。

(四)运用数字容灾备份,保护档案数据安全 “十五”期间,全军档案工作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强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扫描档案全文1.4 亿多页,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多门类、多专题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使全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怎样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1993年,美国世贸中心大楼发生爆炸,给了我们很大启示,爆炸前,约有350家企业在该楼中工作。1年后,再回到世贸大楼的公司变成了150家,有200家企业由于无法存取重要的信息系统而倒闭、消失。IBM公司做过统计,计算机系统如果一个小时不能正常工作,90%的企业还能生存;如果一天不能正常工作,有80%的公司将倒闭;而如果一个星期系统不工作,没有一家公司能幸免生存。企业的倒闭或许还牵涉不到国计民生,但作为为首长机关决策提供信息保障的军队档案部门来说,没有对容灾备份的认识,一旦灾难爆发,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抓紧进行军队档案数据的容灾备份,已是当务之急。

建立容灾备份系统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虚拟存储、基于IP的SAN的互联技术、快照技术以及自动化与智能化恢复系统等等。军队各档案馆在选择容灾备份等级和模式上,没必要照搬金融、数据中心等实时备份的容灾模式,应从档案数据特点、技术和资金等因素来确定。

从军队档案特性来看,由于大部分为历史档案,数据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各档案馆最为关注的是RPO即数据的损失和恢复情况,对于恢复的时间,RTO不会特别强调实时备份和分秒级恢复。军队档案馆容灾备份的重点是保障数据备份环节,据调查,许多单位都采用光盘、磁带和移动硬盘等形式的离线式备份,以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来实现数据库的容灾备份。虽然这些备份足能应付简单的宕机或小的破坏,但适应抗击大的灾难和经受战争的考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磁带的缺陷。面对灾难、面对战争,存取磁带信息的能力可能受到限制,甚至完全丧失。由于磁带本身抗毁坏性能差,磁带机设备单一,驱动操作依赖备有安装驱动程序的计算机设备等因素,在复杂的情况下有效恢复磁带数据的直接读取将会很困难。

光盘的局限。现在每个档案馆都有1-2T的数据量,以现在的VCD-R 或DVD-R的容量装载,今后光盘的使用和管理会更多的依赖计算机、光盘柜等附属设备和软件。另外,光盘内容的存放是以全宗+年度形式存放,会涉及到同一个问题的内容分布在许多光盘上,不便于单独使用。备份数据的应用。军队档案数据是在特定的安全数据库环境下运行的,有的是本馆加密的数据,完全依赖其保密安全环境,如果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系统环境的恢复将占RPO的全部恢复时间很大比例,其难度比数据恢复还要复杂。

异地的距离。通过汶川地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异地备份的合理距离是多少?过去的异地仅局限在不同机器、不同房间、不同的办公地址,并没有真正考虑地理位臵的异地。而战争是多方位的,一个安全的异地,我们认为应该扩大到一个战区或战区之外。

网络的依赖。各档案馆信息的应用系统大都是基于网络的环境,过多的是依赖网络,不论是馆内的局域网,还是军队的综合信息网,一但网络出现问题,一切都将瘫痪。信息化战争对网络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如2007年,台湾海峡光缆震断事件就提示着人们,即使只是中断互联网络,就能使许多机构陷于瘫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建立适应军队档案特点的容灾备份模式,应考虑以下几点:

在方式上:实行基于移动应用型数据硬盘备份。根据档案的特性,数据容灾备份应以静态的冷备份为宜。但这 种备份不应是被动、简单的拷贝复制,而应该是能在最简单、最普通环境下自身带有存储、检索、利用功效的,是即插即用式移动硬盘备份。通过采用大容量的移动载体,将全文数据、目录数据及检索程序打包在一起,当需要的时候,直接通过USB接口直接插入普通的计算机单机就能正常使用,战时连接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就能满足临时使用。

在内容上:可选用多种多套存放形式。如由常规的以全宗-年度-机构存放的体系,转为以专题或全宗-机构-年度为存放顺序的体系,以解决战时或重要情况下的某一类急需信息的恢复和利用。

在装具上:选用安全存储盒或硬盘存储盒。如选用一种很实用,并有密封防水、防火等级的安全存储盒,可以存放磁盘、光盘和磁带等多类介质。这种存储盒,有的还带有一个简单的信号发射装臵,如果被埋在地下可以遥控启动发射装臵,方便搜寻,不易丢失。

抓紧建立军队档案数据容灾系统是大势所趋,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坚持的原则是:

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在整体筹划中总揽全局。建立军队档案数据容灾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 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支撑、技术的依托、标准的导向、经费的支持、制度的规范和人才的保证。应由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亲自领导,研究制定全军档案数据信息安全备份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是要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和标准,从系统的建立到使用,从系统的维护到管理,从信息存储到开发利用,都应用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稳定、兼容和共享。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做好灾难性备份系统,数据大集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灾难性备份系统的建立需要耗费很大的资金,如果每一个战区都建立一个灾难性备份中心,代价是很难承受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整合目前的资源,建立全军性的数据集中系统,即全军档案系统建立一个综合灾备中心,这样既可以减少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成本,又可以实现集中管理,集中维护,有效避免各自进行备份而导致的各自为政、管理不统一的问题。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局部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作为军队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怎样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更要研究在战时怎样“守 得住、保得全、跟得上”,要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档案战备的影响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辱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该文为全军档案系统防范应对突发情况工作研讨课题,原载《解放军档案》2008年第4期、获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课题组成员署名:李恩学、刘运泉、宫岩、郭建勇、王璐、周丽娜)

第二篇:浅析信息化战争时期对部队后勤管理及军需战备建设的要求

浅析信息化战争时期对部队后勤管理及军需战备建设的要求

摘要: 部队后勤精确管理,是指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提高保障力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高新技术成果,对部队后勤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本文从当前我军在后勤管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条件下解决军队后勤管理矛盾的主要对策。并以未来我军面对的信息化战争为背景,选取战时军需勤务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军需战备建设的角度,从战争爆发突然,要求军需战备建设常态化;物资消耗量大,要求军需装备建设精细化;保障手段多样,要求军需战备建设多元化;信息化程度高,要求军需战备建设信息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战争对部队军需战备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后勤精确管理 对策 信息化战争 军需战备 保障

一、后勤部队精确管理

信息化催生了新军事变革,而新军事变革又促进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就部队后勤来说,信息化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产生了精确管理。

部队后勤精确管理,是指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提高保障力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高新技术成果,对部队后勤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它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和部队后勤管理内在需要,推动现代后勤全面建设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部队后勤精确管理,要求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它把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作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首要因素,发展性地将网络技术、数理方法和微电子成果引入管理系统,推动管理机制的不懈创新,同时,它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对管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能够以较小的管理成本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后勤。

(一)部队后勤精确管理的本质特征是精确化

部队后勤精确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管理理念到方法手段全面创新,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管理的崭新特征。首先,部队后勤精确管理采用数理方法,实现定性定量的精确化。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①精确管理将数理方法全方位运用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在注重定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定量控制,对后勤管理目标科学地实行层层分解细化,对完成情况严格考核,能够堵塞管理漏洞,节省管理成本。其次,它运用电子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时空的精确化。部队后勤精确管理将电子技术和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虚拟技术等广泛运用到后勤管理实践中,实现了重要管理场所的可视化,众多后勤物资器材管理信息的电子化,提高了管理控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最后,它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管控实时的精确化。部队后勤精确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网状的信息传递,彻底改变了数据的生成方式和以往的线性传递模式,实现了后勤各类信息的全面同步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后勤管理“迷雾”,缩短了决策时间,提高了后勤保障的反应速度。

(二)实施部队后勤精确管理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必然要求

部队后勤精确管理是新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使后勤管理效能产生了质的飞跃,将对推进我军现代后勤的全面建设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是实施后勤精确管理能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打下扎实的管理基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部队行政、装备等管理系统建设的好坏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后勤精确管理条件下,为了实现各个管理子系统的协调和平衡,部队管理的其他子系统必需相应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确化程度。而信息技术在部队各个管理环节和整个管理流程的应用,必然能全面提升部队各管理子系统的整合水平,大大提高部队各管理子系统之间交换信息,横向协调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队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打下扎实而广泛的管理基础。

二是实施精确管理能促进部队后勤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部队后勤精确管理,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不但能实现重要管理场所的可视化,还由于管理流程透明,减少了管理“盲区”,能提高后勤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降低案件、事故的发生率,使后勤管理的正规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某保障基地为了达到正规管理,对车辆使用进行精确控制的目的,改变过去出车只需机关和分队领导批准的程序,在营门设置了电子识别放行系统,出车必须打卡,登记各类信息,否则即使领导批准,如果车辆动用违反了相关规定,营门电子系统也不会放行,他们还在车辆上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值班人员对车辆行驶路线、当前位置等能实时掌控,有效杜绝了驾驶员擅自改变行车路线等问题。②三是实施精确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后勤。实施精确管理,能够满足现代后勤保障在平时和战时适时、适地、适量供应的要求,按照“标准加管理”的精确管理原则,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费物资的多少、状态、质量、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实现各类后勤保障物资请领、储存、运输、分发、使用等全过程的透明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物资,保证经费物资投向投量的精确,并通过网络对经费使用、物资分配跟踪问效,加大监管力度,杜绝管理中的漏洞,实现经费物资使用效益的最优化,努力实现节约型后勤建设目标。

(三)实现部队后勤精确管理的关键在管理者

首先,实现部队后勤精确管理,需要部队各级后勤管理者强化现代后勤意识,更新观念,根据精确管理的要求制定明确具体、有很强操作性的新的工作标准,使精确管理的实施有所遵循,确保精确管理落到实处。

其次,实现部队后勤精确管理,重中之重是要提高后勤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方面的素质,同时还需要各级管理者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持续解决在推进精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最后,实现部队后勤精确管理,需要各级后勤管理者科学决策,更新手段,量力而行,优化投入,突出重点,把经费集中投入到关键部门、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需要立足军队,充分利用民用技术,研制先进的管理设施设备,持续推进管理手段创新。

二、信息化战争对部队军需战备建设的要求

军需战备是指军需部门为保障作战或其它军事行动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包括平时的战备和临战战备,是军队后勤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军需战备,对保证部队迅速、及时、齐装投入战斗和应付突发事件,乃至做好后续军需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战争具有战争爆发突然、物资消耗量大、保障手段多样、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对部队军需战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战争爆发突然,要求军需战备建设常态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极大地改进了军队的作战手段,使作战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机动能力、打击能力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作战效能显著增强,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辰连续作战发展,为短时间内完成作战任务创造了物质条件,③从而使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突然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根据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的持续时间及战事前后影响时间④,信息化战争的这种突然性,使传统的后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战争的后勤保障光靠战前的临时准备是满足不了战时军需保障任务的。为此,必须把军需战备纳入平时后勤工作中来,使军需战备建设工作常态化。

(二)物资消耗量大,要求军需装备建设精细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为达到预定的战略目的,将会使海军、空军、常规导弹部队以及陆军兵力等主要作战力量联合参加作战,参战兵力多,物资消耗量大,物资消耗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军需战备工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资储备是军需战备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要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物资储备,力求做到品种合理,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实现军需战备建设的精细化。

(三)保障手段多样,要求军需战备建设多元化

信息化战争,包括渡海登岛、山地战、城市战等多种作战样式,其后勤保障手段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战场军需保障只有具备多种手段,才能适应担负不同作战任务部队的需求,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要实现保障手段的多样化离不开军需装备器材和野战物资的系列化。因此,既要有适合部队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大型骨干军需装备器材,也要有小分队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野战军需装备器材,还要有适合单兵使用的野战简便装备;既要有大量的普通类型的适合于野战作战条件下的物资,又要有适当数量的特殊类型的适合于野战作战条件下的物资。同时,要加强适合于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军需战备设施建设,真正实现部队军需战备建设多元化。

(四)信息化程度高,要求军需战备建设信息化

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几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和电子设备在作战中的全面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大大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为战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战争,军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现代战争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力提高战时军需资源的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军需保障的信息化可为战时成功实施精确化军需保障提供物资基础,军需装备物资的信息化建设也就成为各国军队竟相追逐的目标。军需战备建设信息化就是为了更好地能在信息化战争的条件下保障军需物资的筹措、储备、补给和管理等全过程都能以信息化为核心组织实施军需保障。军需保障的目的是维持和提高战斗力,而实施军需保障的前提就是拥有准确的信息。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的使用贯穿军需保障的全过程,战争的信息化的必然导致后勤保障的信息化,后勤保障的信息化必然要求军需战备建设的信息化。

三、对军队后勤管理工作的思考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中也得益于军队的建设发展。在军队的建设发展中后勤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军队后勤管理工作,解决后勤管理与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要求不相适应问题,是信息条件下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我军在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后勤人才素质与现代后勤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军队建设的深入转型,战场空间的不断扩大,作战方式的不断更新等,使得我国军队后勤建设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随之凸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人员已跟不上后勤建设的发展,工作单一,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日显落后等已经有碍于军队的整体建设。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军队建设的后勤管理人才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2、组织计划管理的权威性降低

军队后勤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计划管理,它是军队后勤建设中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的主要表现形式。后勤管理的权威性降低主要表现在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计划与管理。这是因为多年以来供需矛盾不断突出,使得军队后勤工作重点太过于偏离财力,最后导致不能很好的控制计划力度。因此,要重视计划在后勤管理中作用,加强对计划管理的控制和协调。

3、管理机制滞后,宏观调控乏力

军队后勤建设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实行后勤宏观调控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秩序至关重要。但在军队后勤的管理中只能通过计划管理为中心和通过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加强调控,而不能像市场经济那样采用利率、价格、货币投放等调控方法进行调控。加上不重视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导致宏观调控失灵,尤其是对经费调控能力减弱。

4、财务预算管理软化

军队财务预算是国家财政的其中一部分。因此,具有很强的法律性和权威性。但在实践中,行政权力支配着军队财务预算,相对而言较为随意,具体表现在军费供需矛盾突出,标准经费保障不足,致使预算管理控制功能更加软化,在管理上也越来越盲目。私存私放、截流截收和乱批乱花是常有现象。

(二)、解决信息条件下军队后勤管理矛盾的主要对策

1、全力培养新型的军队后勤管理人才

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条件就是后勤是否得到有力的保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武器装备的频繁更新,因此,军队后勤管理人才应当是一种实践性、市场性、知识性、专业性人才。这就要求军队后勤人才要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军队的建设。后勤管理人才不再仅仅是运粮、做饭、输油和医疗等工作,还要对物资进行保障工作,配合军事任务的执行。因此,新型的军队后勤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念,精通管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要懂得信息条件下的高科技技术与手段,在实战中不断学习、总结,研究出提高军队后勤保障能力的方法。最终很好的服务于军队建设工作。

2、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网络系统

更好的为后勤勤务保障提供了信息平台的方法就是开发和应用军队后勤指挥自动化网络。因此,要抓好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就要从三方面进行入手:一是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与军队的信息通道。这样才能加强后勤系统的完善,加强战略、战役、战术后勤的联合,加强指挥、控制、管理、情报、侦察和各项勤务的联合。二是实现宏观管理信息化。宏观管理力度如何对军队后勤管理绩效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三是加强开发研究后勤宏观管理的信息化。有了后勤宏观管理的信息化就能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创新适应军队后勤发展管理模式

创新后勤管理模式可以从四方面进行:一是总量平衡管理模式。该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实际,进行限额的管理,然后采用“对少住少用不减经费,对新增多用不增经费”的方法来解决精减吃亏和超量受益问题,最终使得后勤建设工作从量向质的转变。二是合同管理模式。此模式就是根据相对法律形式的手段,来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工作。这样就降低了行政手段行为,增加了法规的手段。根据合同的管理模式,可以将合同管理运用到不同建制部队之间的代供、代医、代修,军地之间的联给、联运、联医、联修和军队的社会保障等方面。三是质量效益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后勤工作中主要表现在食物上,要制定食物定量指标,优化食品结构;完善质量保障制,实行“三包”制;推行供应保障质量承诺制,对供应的物资实行三包;要监督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若有迟到少到的现象,相关部门要补偿利息差额,而且还须对因标准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承担后果。四是信息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加大对后勤的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军队的物资流和资金流就会相应的变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4、建立强化后勤管理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确定好调控目标。也就是在每一个后勤管理中要确定好目标,并要建立量化比率。例如,建立基建投资率、团以上单位的超支率等;二是对财务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为实现一体化财务体制提供保障。也即在财务管理上,要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从而对财务进行集中管理,杜绝分散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防止私存私放、截流截收等现象的发生;三是要根据军队建设规律和发展周期合理安排军费,从而形成一种上统下分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针对大型工程项目的军费安排,可以实行滚动计划和滚动预算等动态方式进行调控。

四、部队后勤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跨越式发展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跨越式发展是推进我军建设的必然选择,当然,实行跨越式发展也包含部队后勤建设。应当指出的是军事经济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新。部队后勤建设要实现跨越,应当具备先进的后勤保障装备、具有前瞻性的后勤保障理论、科学的后勤体制编制、优秀的后勤人才队伍4个方面的要素。从部队后勤建设的现状看,有些要素我们已经具备,有些通过购买、引进可以基本具备,但有些是短时期内难以突击出来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领域集中力量重点跨越,并在稳步推进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最终促成我军后勤建设的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处理好“物力”投入与“智力”投入的关系

随着人类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知识创新已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曾任美国参联会副主席的威廉·欧文斯海军上将提出:重要的不是航空母舰的大小、空军数量的多少,而是我们拥有智慧的多少、我们思考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大小。因此,专家认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后勤保障,大多体现在经费、物资、装备、生活等“物力”方面,通常人们认为后勤只要把钱物供应到位,甚至把具体事办好就行了。但随着信息化战争形态的逐步到来,传统的后勤建设和保障理念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后勤建设必须突出“智力”投入,既是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也是后勤固有的技术性特征的客观要求;既是提高现代后勤保障能力的实际举措,也是部队后勤“智力”弱化的现实所迫。因此,在未来的后勤建设中既要继续重视“物力”的投入,更要重视“智力”的补充,着力改善后勤队伍的知识结构,注重建立后勤知识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努力形成学知识、用知识,靠知识生成保障力的新局面。处理好重点建设与系统集成的关系

在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部队后勤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后勤全面发展,既符合国情军情,也是后勤建设的基本规律。但从部队后勤建设的发展要求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看,顾此失彼的现象仍然存在。就后勤重点建设而言,当前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撒“胡椒面”式的经费投入,发展不平衡,信息系统不兼容等。因此,加强部队后勤建设,必须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建设,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谋求后勤建设诸要素的系统集中。

(三)、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军队与军队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任何一支军队如果背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这些年,部队后勤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借鉴地方和外军后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部队后勤体制编制、保障机制、保障方式、管理方法等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加强,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后勤建设。但从部队后勤创新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单位和部门在后勤改革创新的组织指导上仍然存在一些偏差,有的受单位和局部利益的影响,对部队后勤改革创新心有疑虑,思想和行动比较消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虽然积极创新,但一味标新立异,甚至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全盘照搬照抄,使后勤创新脱离了部队后勤建设的实际;有的缺乏整体和长远筹划,使部队后勤改革创新工作难以发挥出系统集成和长期效益等。因此,谋求后勤建设新的发展,应当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一方面,自觉把后勤改革创新融入国家和军队整体改革创新之中;另一方面,学习借鉴要坚持自主性和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72~73页。国安全防范行业网《。信息技术走向部队》,2006年。Terry E。Juskowiak and John F。Wharton。Joint and Expenditionary Logistics for a Campaign-Quality Army[J]。Army Logistician。Sep-Oct 2004。

妮科乐施莱,莎贝娜布塞。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8—259。

第三篇: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工作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会计文件,这便为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档案建设,以适应新时期会计电算化提出的新要求,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档案,是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与传统会计档案相比,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涵广泛。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概念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还包括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和系统软件。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保存时间较短,对存储环境要求较高。电子文件的载体是磁性物质和光盘,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较短,一般为5-10年,而纸质的则能达到上百年甚至千年。其影响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温湿度的影响。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电子文件对其温湿度要求更为严格。

2、光和空气的影响。光向外辐射时会产生热量,紫外线长期照射可使磁性消退,造成信息难以读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在一定环境下会产生臭氧等,导致电子档案保存载体耐久性削弱。而这两点对纸质的载体影响相对要小的多。

3、灰尘的影响。灰尘会给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保存载体带来机械损伤,灰尘带来的霉菌等有害生物会损伤和破坏这两种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也可以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的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载体造成危害,载体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

4、磁场和机械振动的影响。此项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载体会造成磁粉脱落、磁性消退或消失,是记录信号丢失,记录信息破坏,缩短电子档案载体寿命。

(三)、电算化会计档案便于管理、分析,迅速的获得所需结果。如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不仅满足日常条件查询、统计分析、制作会计报表、开展数据交换的需要,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和方便快捷的目的,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纸质档案由于频繁翻阅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其原始性、真实性易于破坏。电子文件档案在计算机系统中一经被改动,如未作备份,原来档案就被覆盖,内容很难被识别,;另外病毒、黑客等日益猖獗的网络环境,也使电子文件信息档案的安全受到严重危害。而纸质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可以通过字体、字迹、图像、印章、纸张等内容来确认。

(五)、对软、硬件要求较高。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中才可以使用。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越来越高,需要不断的更新,更需要与之相配的硬件来兼容。

二、目前电算化会计档案存在的问题:

结合电算化下档案管理的新特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电算化会计实施时间不长,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不能完全到位,使得会计档案的载体质量难以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目前许多单位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没有完善的、针对电子文件的制度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时仍旧沿袭手工管理时的老做法,只归档纸质文件,将原来用手工记录的账簿、报表,改成了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人才: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所以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三、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工作

对于日益严峻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形式,我们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软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选择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需要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定期维护,避免因安全问题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恶意 修改。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

2、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素质。由于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所以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会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电算化、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知识,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完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按照《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操作制度、保密制度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并依据各单位具体的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4、提高重视程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领导应高度认识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督促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强化负责人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使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无立足之地。

第四篇:浅议信息化对税务稽查工作的影响和对策

浅议信息化对税务稽查工作的影响和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纳税人运用信息化进行企业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给税务稽查部门开展稽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不仅大中型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许多小型企业也使用了财务会计软件,传统的检查纸质账目的手工查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加之基层税务部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性,基展税务稽查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改变现有的税务稽查思路和方法,尽快提升税务稽查的水平,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成为税务稽查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1、财务软件种类繁多,电算化程度高低不同,税务稽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目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有很多种,还有一些行业或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发的专用软件,这些软件在功能上、操作上、数据结构上都不径相同,税务稽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会计电算化对稽查取证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税务稽查线索逐渐消失。在手工会计下,稽查线索资料都以书面形式反映,稽查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可见的线索检查证、账、表之间所反映的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数据如有改动或添加都留有痕迹,通常很容易察觉。会计电算化下的电子文件则不同,其录存的数据内容有可能被改动,而且改动后不易留下痕迹。因此,如何证实这些数据的原始性及真实性,就成为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对稽查人员业务素质的一种挑战。

3、会计电算化对税务稽查人员的影响。会计电算化下,对税务稽查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做好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管理企业的税务稽查,税务检查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大幅提高。稽查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税务稽查知识和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还应了解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

4、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自动处理的影响。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各种数据一旦录入计算机,就可直接进行加工处理、自动汇总生成各种账册及报表,无需人工干预。会计工作从手工的以算帐、记帐为主转移到凭证的录人和审核为主,从而促使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重点也随之改变,即应放在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审核上。另一方面,如果软件程序中存作假程序,会计信息就会失真,相应增加了税务稽查失误的风险。

二、当前税务稽查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稽查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就目前基展税务稽查人员,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税收知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特别欠缺,很大一部分人不能适应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现在有的稽查人员到企业进行税务检查,看不懂企业的账务,不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只能查一些所谓“白条”;有的只能凭经验查一些简单的税种,不敢去涉及其他较复杂的税种;有的虽然能看懂企业账务,却不懂计算机操作业务,对那些用会计软件进行账务核算和处理的企业,无从下手。

2、现行电算化条件下,税务稽查过多关注财务信息,实质上仍是传统手工条件下稽查方式的生搬硬套,稽查往往“就账论账”,未能有效利用企业财务软件信息系统的价值,也无法在稽查思想和稽查手段上适应新变化和新情况。而基于财务软件信息系统的稽查始于起步阶段,在账外账、二套帐的情况下,很难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3、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稽查人员往往把会计核算软件当做提取财务数据的工具。企业财务软件系统为稽查工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营信息,这些经营信息配合企业财务状况,往往能从中挖掘企业更多隐秘行为。而税务稽查人员由于不懂或不熟悉计算机技术,往往不能充分运用企业财务软件系统的数据为稽查所用。

三、信息化时代强化税务稽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稽查人员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训。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加强,税务稽查人员如果只具备原有的手工系统检查的知识,则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税务稽查工作,必须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稽查一线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广大稽查人员能掌握数据库、会计软件等业务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调用被查单位的财务软件系统开展税务稽查工作。

2.规范和完善会计软件方面的法规制度。目前,企业财务软件种类繁多,也有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定制的财务软件。各种软件功能纷繁复杂,操作界面和数据库类别格式多种多样,账目、科目设置不

规范,给日常税务稽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便于利用计算机开展税务稽查,很有必要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对于企业自行开发应用的财务软件,应重点审查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是否合法有效,是否留有非法的可供篡改数据的路径,防止企业擅自修改或删除历史数据。

3、积极开发应用电子查账软件。为积极面对现代化企业电子财务软件不断升级改造给税务稽查带来的挑战,要从强化查帐培训入手,根据会计电算化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加大力度开发利用电子查账软件。杜绝纳税人设置两套内向账、多套账及收入不入账等情形,找出纳税人的涉税疑点,提高税务稽查工作的信息化水来,实现信息管理的有效运用。

4、整合信息资源,达到信息共享。对现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出这些信息中所隐藏着的信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加强与国税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达到国地税稽查信息的互用,加强与征收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征收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的良性互动。

5.加强稽查部门与信息中心的联合与协作。目前,稽查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依靠稽查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准确完整的获取所需数据。这就需要信息中心利用技术优势与稽查部门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合理利用资源,集中力量打击企业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

总之,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税务稽查工作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税务稽查部门必须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大对税务稽查专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以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以便充分发挥税务稽查打击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职能作用,规范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税收的应收尽收。

第五篇:浅谈电子政务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档案服务工作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针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档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档案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好三个转变: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变对档案的管理为对人的管理、变粗放式服务为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档案服务 转变观念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载体由纸质向光盘等过渡,改变了政府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档案的内容、形式及形成程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产生了影响。

一、服务时效、服务流程、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一)对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时效贴近现实。

根据《江西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列入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市档案馆移交”的规定,档案馆藏为10年前档案,各类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处于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当领导决策需要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通常是按档案利用单位开具介绍信、派人来馆查阅、复印部分资料、进行参考利用的方式进行。由于档案信息资源陈旧,时效性差,只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而“现实服务”功能不强,加之利用手续不方便,所得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系统性、连续性等诸多原因,制约了档案部门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的建设,将使档案馆成为各个政府部门电子文件的保管基地,同时也是最大、最新的信息资源基地,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得到充实和发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类接收进馆的信息资源可实现在线查阅,时效性丝毫不逊色于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价值含量更是无可比拟的。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利用、编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源利用、编研目标将以紧密结合现实为重点。

(二)对政府部门,服务流程实施前端控制。

传统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部门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通常是指对纸质载体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环节,是一种事后服务。如对文件整理指导,归档整理通常采取的三种形式: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结合式,都是在全部文件办理完毕后,进行整理归档,并由各单位自行保管一定期限,再按规定移交进馆。电子政务环境下,由于电子文件特性不同于纸质文件,而所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具有的可用、可存取和可理解性,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介入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根据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第4条总则中规定:“电子文件自形成时,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从这可以看出,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档案工作的重心已开始前移,由过去的文件处理完毕后集中统一整理指导,变为文件形成过程中就予以管理与监控,实施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三)对社会公众,服务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各地档案馆的工作重点都放在馆藏档案数字化上。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馆藏档案数字化大多停留在手工录入的基础上,进展缓慢,文件的完整准确性不够;现行文件存在收集受各部门报送限制,文件内容不齐全,且均为纸质文件,提供网上服务大多靠手工录入,数量不多等问题。档案网站资源建设成为服务瓶颈,网站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较粗放。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在办理完毕后即可通过网络传输到档案馆,实现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电子文件的大量接收,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繁重任务,确保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打破了档案部门现行文件收集不全及手工录入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的现状,档案网站粗放服务模式在满足群众需求上已不适应。

二、转变观念,把握重点,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一)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在继续做好传统档案资源利用的工作中,必须及时对接收进馆的电子文件进行妥善的加工和管理,以政务网为依托,提供电子文件的分类、分级在线查阅利用。要改变原先只埋头于档案堆中搞编研的状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现实服务”为导向,整合各部门电子文件,注重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新依据。

首先要着力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敏锐性。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电视、广播、报刊、影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包围着我们。档案工作者要养成每天读文件,看新闻,听广播,浏览网络等习惯,关注国家形势、经济发展状

下载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