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 湘政发(2005)4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
管理的意见
来源:湘政发[2005]4号 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 日期:05-02-19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和有关文件精神,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严格土地管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
(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有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擅自修改、调整;确需修改调整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组织专家论证、听证的基础上,依法依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实际,科学论证,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实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令性管理。市州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于每年10月1日前提出本地的下一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经市州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发改委;需报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核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由省行业主管部门于上年9月20日前,按项目向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计划建议,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对全省各地各行业下年度用地计划提出建议,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农用地转用指标实行分类下达、分别考核,农用地转用计划中城镇村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指标分类使用。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向同级人大报告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
(三)执行土地管理有“保”有“压”的政策措施。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产业政策,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查建设项目用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下达的指标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速度。当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以及招商引资的落实项目的用地需要。继续暂停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以及超标准的大广场、大行政中心建设等用地审批。
(四)加强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实行分级管理,由审批或实施核准、备案建设项目的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部门预审。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建设项目申报核准或审批时,必须附有国土资源部门的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
二、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五)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全面实行各级政府领导任期耕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制定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对目标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奖罚。实行耕地保护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各级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和协作。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加强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
(六)严格执行基本农田规划。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公告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地类、责任人和“五个不准”等内容。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并抄送农业部门,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镇)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与村民小组签订,并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图斑,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七)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得随意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得以调整农业结构的名义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不得擅自在基本农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必须足额补划,并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确认或共同委托市州国土资源局和农业局确认;征地补偿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八)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非农建设执行“占一补一”的制度,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具体等级折算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制定。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规定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财政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必须将补充耕地费足额列入工程概算。实行按建设项目和区域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制度,明确和落实补充耕地责任,实行补充耕地验收责任追究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制定补充耕地验收管理的具体办法,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要加强对单位和个人自发开垦的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的验收管理。
三、严格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九)严禁拆分报批用地。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对省以上发展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文件中明确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按工程进度分期征地。
(十)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的监督管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为两年。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市人民政府满两年未用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行失效;满两年未将批准转用或征收土地供给用地单位的,按未供给土地面积扣减当地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已供给用地的,用地单位满两年没有使用土地,依法予以收回。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建设用地备案工作。对未按规定时间及有关要求备案或在备案中弄虚作假的,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十一)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使用管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缴后分。申请用地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缴纳,按规定标准就地全额缴入省非税收入汇缴清算户,并由省非税收入汇缴清算户按规定的比例分成划缴省国库和中央金库,年终汇算清缴。各级国土资源、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凡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一律不得下发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违者按违法批地进行处理。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减免、缓交、侵占和挪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四、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十二)制定并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统计局、省农业厅等制订各县市区耕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并对有条件的县市区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定期更新。市、县市人民政府要探索建立征地补偿调节专项资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达到法定标准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给予补贴。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订。除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按国务院规定进行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外,征地补偿应同地同价。
(十三)完善征地程序。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
(十四)强化征地补偿安置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应按法律规定的时限全额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拨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和土地使用权证书。省农办、省民政厅等部门要共同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具体分配办法,并加强监督管理。
(十五)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发包方依法收回的承包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以及流转的承包地等调剂安排,保证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征收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和低保管理体系。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劳动保障和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五、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十六)坚持集约用地。严格审查审批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引导并逐步实现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村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益。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科学选址,节约用地。
(十七)促进节约用地。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管理办法。教育、卫生、工业生产企业用地绿地实行指标管理,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鼓励建设多层厂房。禁止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八)规范开发区(园区)管理。各类开发区(园区)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对国家认可保留的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不得擅自突破。对开发区(园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因配套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建设而造成控制区域内土地抛荒的现象。开发区(园区)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应达到60%以上,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的用地。各类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的设立,由省发改委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联合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十九)清理和处置闲置土地。开展对1999年1月1日以来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供地情况的清理和检查,对清查出来的闲置土地,统一储备,优先安排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急需和高效益的建设项目使用。通过按原批准用途、供地方式、使用年限进行评估、合理补偿等途径,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尚未达到法定收回期限的闲置土地,动员土地使用者退出土地。对因规划不当造成闲置的土地,可按合同剩余使用年限计算土地价款,退还给土地使用者,由政府收回安排给急需建设的项目使用。
(二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按照“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禁止城镇居民购买或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建房。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积极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研究制定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办法。
六、规范土地要素市场
(二十一)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统一市场准入条件,完善市场运作程序。严格执行划拨供地目录,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纳入有偿使用范围,积极推行租赁、作价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对城市规划区内需要调整使用的存量土地及依法收回、收购、置换的国有土地和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都要纳入政府统一收购储备的范围。对新增建设用地,要限期开发利用。要加强对土地储备的投资融资、开发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做到“熟地”出让。
(二十二)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严格按照《湖南省土地市场管理办法》执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依法批准自行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以及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应当按现时经营性土地市场价格减去原划拨或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全额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土地市场公开交易,对原划拨土地使用者按原批准用途的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进行补偿;低于市场价交易的,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省国土资源厅应拟订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今后,在签订划拨或出让土地合同时,必须约定改变用途时国家依法收回土地的条款。
(二十三)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调控土地一级市场,激活二级、三级市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要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规范和调节供地政策,控制地价涨落幅度。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定期更新并公布基准地价,建立健全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交易地价、评估地价的监督。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产权登记和统计制度,有关数据接受社会公开查询。
七、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二十四)加大查处力度。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要重点查处违规批地、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地、乱占滥用耕地、非法压低地价招商、侵占拖欠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等问题。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省国土资源厅要直接查处、处罚到位,并进行公开曝光。
(二十五)严格追究责任。对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行政、民事直至刑事责任。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罚款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确需补办手续的,要在依法处罚到位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缴有关规费。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对土地管理活动中非法批占土地、征收土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及玩忽职守、执法不力造成损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六)完善执法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建立土地督查制度,监督土地执法行为。坚持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实行违法案件通报制度。
八、加强土地管理行政能力建设
(二十七)开展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各级政府领导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法制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八)严格落实土地管理责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各级政府。各市州长、县市区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并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下级政府每年要向上级政府书面报告土地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要完善土地管理责任考核体系,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职责不到位,造成土地管理失控或出现影响严重的土地违法案件的,要严肃处理,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各级政府要定期研究解决土地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保障、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决定》落到实处。
(二十九)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完成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市州、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保证国土资源部门的机构、编制和经费到位。坚持“凡进必考”原则,严把进人关。加强力量,提高素质,改善条件,增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执法能力。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已翻印下发,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和管理
(一)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各项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纳入农用地转用计划。国家下达我省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应当优先保证省审批或核准的重点急需项目、“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
(二)严格执行有关供地政策。对国家禁止类项目、国家明令停止建设的在建、拟建项目和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用地项目,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其建设项目用地报件,各级政府不得批准供地。继续停止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项目用地的审批。
从严控制国家限制类项目建设。确需建设的,必须根据建设用地标准和设计规范进行严格审查,对超过用地定额标准、违反集约用地原则的,要核减其用地面积。凡发现下级政府违规供地的,上级政府应撤销其用地批准文件,并责成其限期整改。
(三)按建设项目审批批次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突破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实行批次用地与具体建设项目相挂钩。凡未落实建设项目的批次用地原则上不予批准。从严控制用于收购储备的批次用地。严禁将单个建设项目拆分立项或将单个项目建设用地拆分审批。
二、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一)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各级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省政府定期向各市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各市政府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监察、审计、统计等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并向省政府报告。对认真履行职责实现目标成效突出的,省政府将给予表彰,并在安排省级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将在全省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同时,省政府也将对各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二)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备案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制度、核查制度。优质高产、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及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都要设置明显的保护标志。凡没有按要求设置的地区,要在2005年6月底之前尽快完善。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三)认真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要将耕地开垦费列入工程概算并依法足额缴纳,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四)实行鼓励土地开垦政策。在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的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大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优先安排省级土地复垦整理项目。
三、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
(一)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普查。各地要组织力量,抓紧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普查。要在摸清存量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二)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工业企业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辅助、公用工程等设施和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用地单位内部办公和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用地,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国土资发[2004]232号)规定,加强对具体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用地定额指标及开发建设进度等内容的审查和管理。
(三)严禁闲置浪费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2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已实施征地满2年未供地的,凡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应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或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凡不涉及改变土地用途、不涉及调整具体地块的征而未用或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可根据新上建设项目需要依法重新调整安排或出让给急需用地的企业。
(四)禁止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要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有条件的地方,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实行有偿使用。切实加强地价管理,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定期调整基准地价,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照各地基准地价,制定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对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在用地报批时一律就地全额上缴入库,确保专款专用。审计、监察、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管。
四、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一)依法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各市、县政府要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本地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标准,逐级报省政府审查后公布执行。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和,省辖市城市规划区内不应低于被征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其他地区不应低于14倍。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探索制定区片综合地价。
(二)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被征地农民要求对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进行听证的,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听证。土地补偿费的70%以上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
(三)加强征地实施过程的管理。征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依照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予以公告,严格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农业、民政等部门,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严禁侵占、截留或挪用。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不落实、拖欠截留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暂停审批建设用地。
五、全面落实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
(一)深入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9月底前,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领导干部土地法制学习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主要内容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决定》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刑法》中有关土地犯罪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和《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等。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学习教育活动的方案并组织实施。要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依法管理、依法用地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加强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和信访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违法占地等违法用地案件,严肃处理违法人员。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三)加快土地管理法规制度建设。要研究制定土地登记、国有土地租赁管理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土地、房屋的登记发证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开展有关土地管理政策、规定的清理工作,凡与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决定》相抵触的,要及时废止、修改或提出建议报批,清理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告。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用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6-21 【生效日期】2005-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5〕17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 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HTSS〗?
(一)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 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要高度重视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在大中专 学生、中小学生中开展土地国情、国策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要充分 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依法管地和用地的先进典型。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为我省依法管地用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除依法授权外,地、县级人民政府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审批土地。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 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一经发现弄虚作假拆分申报的,将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并扣减下 一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和暂停受理项目所在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对征地侵害农民合 法权益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未能及时解决、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规划、违法批地、欠缴新 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在整改期间,暂停受理该地农用地转用 和土地征收报批。?
(三)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 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要制定按等级折算的办法。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必须 按照《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要纳入专户管理,专项用 于占补平衡,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各级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必须依法将补充耕地费用足 额列入工程概算,确保实现占补平衡。在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土 地整理,提高中低产田土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
(四)禁止非法压低地价进行招商引资。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 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没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 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违 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五)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对1999年1月1日起至《决定》发布之日 止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对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主动自 查自纠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要坚持既要查 事,又要查人的原则。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 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要对典型案件公开调查、公开处理结果,充分发挥惩戒和警示 作用。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和案件移送制度。?
二、全面落实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修改的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 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逐级上报原 批准机关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二)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农用地转用的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由省国土资源厅根 据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组织编制全省农用地转用计划,并分别编制省级重 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各地城镇村(含工矿用地)建设用地计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对下达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按照定额指标、利用效益等进行考核。跨结转使用计划指标 必须严格规范。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 责任。?
(三)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凡不符合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审批用地。完善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加强批后监督管理。对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在当年12 月底前不能足额偿还的地方,暂缓下达该地区下一农用地转用计划。?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依法实行用地预审。项目建设单位向 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前,必须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用地预审,未经预 审或预审未通过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后,国 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发展改革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的 核准备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能源、交通、水利等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在用地预审 批准和项目核准部门出具有关意见后,省国土资源厅可办理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手 续。?
(五)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国土资源、城建规划部门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 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分别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两个规划要协调衔 接,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集约利用 土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村庄整 理,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可与城镇增加的建设用 地进行指标等额充抵,充抵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不占当年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不缴纳耕地 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村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 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省国土 资源厅要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具体办法,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 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 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六)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调查核实土地数据的基础上,保证 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 施,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备案工作,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 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 和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方案经国土资源部门确认后,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 本农田的,征地补偿费按土地年产值的30倍计列,多于一般耕地补偿费部分,可用于建立当 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 充耕地的,按《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的最高标准执行,补划的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要 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组织确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 止将25度以下基本农田退耕植树造林。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 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七)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 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查清全省存 量土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研究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及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措施和办法。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 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要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 建设项目少占平地、耕地,多占坡地、劣地。建设项目占用已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规划的25度 以上坡耕地的,可不实行占补平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厂区 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在开发区(园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对工 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 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供地时要将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的约定写入土地使用 合同。对工业项目用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土地使用权人不按照约定 条件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加强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征收管理,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 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八)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国家《划拨用地目录》,从严控制划拨用地范 围。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试点,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要运用价格机制 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除按现行规定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用地外,工业 用地也要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得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规避经营性土地招标、拍 卖、挂牌出让。对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隶属关系,经同级人民政府 依法批准,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土地 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交易的,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
(九)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定额指标。继 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的审批。?
(十)严禁闲置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 自动失效,按有关规定重新处置;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在下达下一的农用地 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对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应当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也可以 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对水电建设项目的库区用地,在淹没之前应无偿由原耕种者继续 耕种。对用地单位闲置的土地,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贵州省土地管 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办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 缴后分,按规定的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并由国库按规定的比例就地分成划缴。要进一步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凡未依法缴纳的,不得审批土地。国土资 源部门要加大监缴力度,严格按用途专款专用。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对不按规定使用的,要限期整改。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国有 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三、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 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县 级人民政府在征地前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拟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尚不能使被征地 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项目所在地 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增加安置补助费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 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制定各地的 统一年产值标准或片区综合地价,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所有非农建设项目征地补偿要做到同地同价,不得因项目性 质不同、类型不同或投资主体不同而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不得牺牲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制定招商引资的土地优惠政策,不得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国家和省重点建 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 安置办法,按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 障。对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被征地农民可以用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或征地 补偿费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 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 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 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对征地后的无地农民采取留地安置的,可在城 镇建设相适宜的区位划出部分土地作为村、组预留地,为失地农民联合经营、联办企业等提 供条件。对于留用的土地,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完善水、电、路和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后,用于被征地农民集中搬迁。集中搬迁用地经批准后,可以划拨方式供地,但不得擅自转让或 用于房地产开发等。?
(四)健全征地程序。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告的形式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签字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农用 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时,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 一并上报。要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进行协调,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裁决,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 合法权益。经依法批准的征地事项,除特殊情况外,国土资源部门应向社会公开批准情况; 建设单位应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及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在施工场地公示,接受社 会的监督。?
(五)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未落实前,不得提前使用被征土地。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未按期全 额支付到位的,当地人民政府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单位不得动工用地。被征地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接 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四、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体系,明确土地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明确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省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进行 审批,按规定用途决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的分配和使用,组织本省 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行署)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工 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耕地保护目标落到实处。?
(二)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从2005年起,省人民政府将按照国务院定期下达的耕 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分解下达给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地(州、市)人民 政府(行署)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 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定期对 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向省人民 政府报告。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在 全省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情况也要定期 考核。?
(三)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 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 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 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给 予行政处分,同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实行补充耕地监督 的责任追究制,省、地(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 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加强监督检查。?
(四)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 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 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按高限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 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加强和充实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和 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相衔 接的执法工作机制,监督土地执法行为。
(五)加强土地管理行政能力建设。继续做好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进 一步理顺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队伍建设。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编制、经费到位,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的作 用。国土资源部门要扎实做好土地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尽快组织实施我省新一轮土地调查,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展图件更新调查工作,确保土地数据的 真实性和唯一性。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农用地等级、价格体系。组织实施“金土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土地利 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网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落实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为对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检验。高度重视土地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法制,建立严 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8〕15号)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湘政发 〔2008〕15号 【发布日期】2008-06-11 【生效日期】2008-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
(湘政发 〔2008〕1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 〔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通过搞好补植补造,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发展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发展问题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市州和县市区相结合;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湘西地区开发、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
二、认真抓好政策落实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继续补助的期限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管好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国家下达我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用于退耕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国家安排各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按照退耕还林面积每亩105元核定,其中还生态林、还经济林、还草分别按8年、5年和2年计算。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按8年统一规划安排,逐年下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资金跟着项目走,并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我省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各县市区和各项目单位,要认真执行省制定的相关政策。专项资金要与原有中央和省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六)切实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规划编制及项目管理。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抓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障。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规划编制及项目管理职责,认真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要加强规划的前期调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由省进行综合汇总形成全省总体规划,并报国家审批。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分级管理和审批制度,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做好计划执行、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工作。建立工程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落实工程后期管护措施。
(七)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兑现范围。按照国家政策标准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其直补范围:(1)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2)业主(大户)承包土地经营权人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由土地经营权人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业主(大户)不得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3)业主(大户)承包集体坡耕地已纳入退耕还林的,村、组依法将经营权明晰到户,由取得经营权的农户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业主(大户)不得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
(八)完善大户承包政策,确保退耕农户利益。以县为单位对大户承包合同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依法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的具体办法。严格执行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大户承包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显失公平,明显损害退耕农户利益的合同,要予以纠正。通过公开听证和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承包大户在理解、自愿的情况下,返还部分利益给退耕农户,以化解双方矛盾。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大户承包合同,按照 《退耕还林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要与农户补签退耕还林合同;对已签合同但有争议的条款,要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合同仲裁机构裁定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承包大户与退耕农户的合同纠纷调处工作。承包大户尚未签订合同的退耕地全部退还给土地经营权人,让农户自己管护、自己受益。
三、切实突出工作重点
(九)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以一定规模的项目片区为基本单元,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主要目标,以现有低产田、易旱易涝田改造为重点,配套建设排渍、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及良种繁育、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要逐户调查摸底,对人均基本口粮田较少,但可建基本口粮田空间较大的农户,优先安排建设任务。对基本口粮田建设,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各县市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
(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在深入了解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用能现状的前提下,以 “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烧柴问题”为目标,充分利用退耕农户拥有的能源资源和节能潜力,切实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资金,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农村能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以烧柴为主的退耕农户,要优先安排建设补助资金。对已经得到国家能源建设补助的,不再重复补助。农村能源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推广使用节柴灶、节煤灶、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气化炉等。对退耕农户以用电为主、且适合以电代柴的地区,鼓励发展微水电和小水电。
(十一)加快培育后续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提倡林草、林竹、林药、林经间作,积极扶持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生态旅游、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林产品基地。着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施退耕还林后,允许按营造林技术规定实施抚育间伐。对退耕还林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退耕还林农户可以依法合理进行采伐,并对其采伐的林地进行更新造林。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擅自采伐退耕还林的林木。
(十二)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的重要内容。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退耕农户在未成林造林地上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要对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进行全面检查,对干旱、洪涝、森林火害等自然灾害损毁或其它原因致使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必须将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等措施落实到位,并限期完成补植补造任务。并对受自然灾害损失或国家重点工程征占用林地实行重点安排。补植补造要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加强林木抚育和管护,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补植补造种苗费支出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中安排。
(十三)稳健推进生态移民。对于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区的人口慎重实行生态移民,按照退耕户自愿搬迁、安置地自愿接受的原则,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不返迁、能发展。要把移民的退耕农户作为重点列入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计划。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要优先纳入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十四)实行生活补助费与管护任务挂钩。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抚育管护责任和措施。凡享受延长补助期退耕还林补助的,乡镇人民政府要与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抚育管护合同,经检查合格后兑现每亩20元的生活补助费。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管护,可由村、组通过充分协商,组织专人管护,退耕户优先参与;也可由村、组采取招投标的形式,实行集中管护;对不履行抚育管护义务的退耕户,可由村、组召开村民大会,确定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人员代为管护;无能力管护的,可委托他人管护。在合同中明确了抚育管护经费在退耕还林直补资金中支付的,兑现政策时,可以在退耕还林直补资金中直接抵扣抚育管护经费。
(十五)搞好重建工作。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面积,对工程征占用退耕还林地,应先办理征占用报批手续,并由该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其工程征占用造林补偿和异地造林重建恢复费用等,重建恢复造林作业设计及相关资料存档等纳入工程管理。对农民举家外迁、不愿退耕还林、复耕而自愿放弃退耕还林,管护不到位、限期整改不合格,自然灾害损失的退耕还林地,必须及时进行重建。要进行异地造林的,在本县市区原相应批复的乡镇范围内调整,由县市区编制异地造林方案,报市州退耕办备案;在本县市区原相应批复的乡镇范围外调整,由县市区编制异地造林方案,报市州退耕办审批;需要在本县市区外调整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向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提出调整申请,并将已支付的相关资金退回省财政,经批准后核减该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安排到其他县市区造林。开展异地造林,只能在2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不能改变原林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异地造林者,只享受该计划余下的补助资金。
(十六)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省根据国家下达的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计划进行安排,并适当提高种苗补助标准。荒山造林的林种选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荒山造林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
(十七)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发展。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国土资源、农办、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暂不安排退耕地还林计划和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的精神,进一步摸清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有量的关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各级各部门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在延长补助期和发展后续产业后,退耕农户生计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各地要将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十八)妥善解决工作经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国发 〔2007〕25号文件要求,落实相关工作经费。省、市、县各级财政在工程建设期内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指导、档案管理、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效益监测等。
四、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 “四到省”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领导,要对本地区退耕还林工作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县级人民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县、乡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凡工程建设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省级有关部门在3年内停止安排林业新增项目任务,并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要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项目和资金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既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规划重点包括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规划等。规划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编制,项目规划到村。各地要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根据 “谁编制规划,谁下达计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谁承担责任”的要求,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
(二十一)强化监督,严格检查。退耕还林检查验收是确保退耕农户切实履行管护责任,防止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要进一步强化县级检查验收工作,正确区分退耕地和荒山两种不同性质的造林地类,实行 “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责任制,确保检查验收制度执行到位,确保检查验收结果真实可靠。坚持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退耕还林合格面积兑现的资金,经公示确认后,由县财政部门审核,采取银行一卡通方式,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退耕农户。坚决查处克扣挪用和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问题,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二十二)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内容复杂,特别是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多
个部门。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抓好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工程管理和项目的检查验收等工作;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全省广大退耕农户,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保障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0〕9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0〕9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文件湘政发〔2010〕9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切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下称《国家移民条例》)和《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省移民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学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合理确定补偿补助标准 移民安置规划是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据政策法规,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安置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要合理确定各项设计标准。需要复(迁)建的城镇、学校、交通、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专项设施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进行建设。原标准、原规模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下限的,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标准建设;高于国家相关标准上限的,按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建设。
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要达到移民安置实施的深度要求,规划内容须包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土地调整(需调整土地的)和安置点具体位置的对接成果。10户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须进行专项设计。城(集)镇规划要进行基础设施设计、编制城(集)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报告、进行城镇道路及竖向工程等重点项目设计。专项设施复建或迁建须基本达到相关行业规范的初步设计深度。
农村移民安置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其他安置方式为辅。所有安置方式,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采用有地安置的,人均安置耕地原则上不得低于0.7亩;主要生产资料被征占比例大于15%的,不得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采用长效实物安置方式的,要分别按各类土地征收时每亩地补偿费得十六分之一折算成稻谷重量标准,作为每亩每年的实物补偿标准。
土地补偿、补助标准,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有关规定确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计列生产安置措施补助费并予以补足。移民房屋补偿单位按重置价格确定。重置价格根据库区主要房屋类型各自典型设计的工程量和当地材料价格计算,包括直接费、间接费、税费和计划利润。
农村移民建房补助费、房屋装修补助费、能源补贴费、道路补助费、环境保护设施构建费列入移民资金概算。在移民资金概算中,按有关规定计列价差预备费和基本预备费。
本《意见》发布前,有权部门已批准(或核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审核的移民安置规划,不因本《意见》而作政策方面的调整。本意见发布之日起,实物指标调查5年或移民安置规划审核3年后,枢纽工程项目未获批准(核准)或未实施库区移民安置的,应全面复核实施指标,重新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并按审核程序重新报批。审核部门按重新审批时的政策进行审核。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如出现移民概算资金严重不足、移民安置方案发生较大变化、专项设施重大设计变更等情况,项目法人须及时组织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调整报告,并按审核后的调整报告列移民经费支付移民资金。
二、严格规范报批程序
(一)实物指标调查细则审查程序
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细则由项目法人组织编制,经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移民管理部门出具意见后,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审查,申请审查实物指标调查细则须提交下列前置文件:有权部门对该项目是否符合流域规划的审查意见;国家或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对该项目开发建设的意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库正常蓄水位、水库调度方式、水库回水成果的意见。
(二)“禁建通告”下达程序
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细则经省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审查通过后,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请市州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请下达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禁建通告”。申请下达“禁建通告”时,项目法人须提交本企业的资信证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须出具做好该项目移民工作的承诺函。“禁建通告”下达后,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计单位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共同开展实物调查工作。
(三)安置规划大纲审批程序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审批权限审批。由国务院及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大中型水库以及工程建设跨省区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水利部规定的有关程序审批。其余大中型水库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主管部门和市级移民管理部门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审查后,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主管部门提请市州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申请审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时须提交下列前置文件:实物指标调查报告及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实物指标调查成果的确认函;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安置规划大纲的意见;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意见;省国土资源部门关于水库淹没影响区(滑坡、塌岸)及坝址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意见;有资质单位编制的使用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安置规划审批程序
需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规划,须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主管部门和市级移民管理部门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初步审核后上报;其余大中型水库的移民安置规划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主管部门和市级移民管理部门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审核。经审核后的移民安置规划,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审批或核准部门,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一并审核或者核准。申请审核移民安置规划须提交下列前置文件: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的意见;移民和安置区居民对移民安置规划的意见;工程占地和淹没、影响区用地预审文件;有资质的咨询单位对移民安置规划的咨询意见。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修改;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当报原来批准机关批准。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或者移民安置规划未经审核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不得办理用地等有关手续。
三、强化实施管理,规范安置验收
(一)强化实施管理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根据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的市州人民政府及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签订移民安置协议。在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计划管理。有关单位要根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并下达移民安置计划。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确需调整或变更的,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项目管理。移民安置项目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实施前须将批准的移民安置方案和补偿补助标准等在有关村组张榜公布。不得改革经审定的移民安置规划将生产安置费发放给移民个人。工程项目实施须按有关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政府采购制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办理工程结算,不得交付使用。专项设施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要及时交付给相关行业部门管理,相关行业部门须及时纳入管理范围。资金管理。移民资金(指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由项目法人根据审定的资金计划及时足额拨入省移民资金专户。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根据移民安置实施情况,将移民资金逐级拨付到县级移民管理机构。移民资金必须设立银行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分级审批,按计划使用,按进度拨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下级移民管理部门应逐级向省移民管理部门按时报送移民资金使用的财务报表。
预备费的使用,先由县级移民管理部门提出专题报告,移民监督评估机构提出意见,市级移民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审批。
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移民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及时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确保移民资金管理规范,运行安全。
(二)规范移民安置验收
移民安置验收是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截流、下闸蓄水、竣工前均须分别进行移民安置验收。验收前必须具备《国家移民条例》和《省移民条例》规定的条件。移民安置验收,首先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自验,形成自验报告。自验合格后,市(州)人民政府移民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初验,形成初验报告。初验合格后,由项目法人向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终验申请,由项目法人向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终验申请,由终验主持单位组织验收。终验主持单位为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须先经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组织预验收后申请终验。移民安置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各相关单位应按验收委员会提出的处理意见,限期妥善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报验收主持单位。移民安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对枢纽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或竣工验收,水库不得蓄水。移民安置经阶段性验收合格的水库蓄水高程不得超过验收报告确定的高程。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后2年内,须完成该项目所有移民安置任务(后期扶持除外),并申请移民安置竣工验收。否则须停止枢纽工程的运行。
四、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移民工作顺利开展
做好水库移民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本民生意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坚持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相统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履行职责。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是移民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移民工作顺利开展。各有关单位要紧密配合,履行职责。省发改委综合协调项目开发前期工作,根据审批权限负责在省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审核移民安置规划后,一并审批或核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审批报告)和移民安置规划。省财政厅负责移民资金稽核和监督工作。省水利厅根据审批权限负责审定水库正常蓄水位、水库调度方式、水库回水成果和枢纽工程占地范围。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审查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建设项目用地压覆矿产资源审批、建设用地预审、办理用地手续。省林业厅负责办理林地相关手续。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相关的环境进行审计。省审计厅负责对移民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省编办要加强移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才,适应不断发展的移民工作需要。省监察厅负责对省直部门和市州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省文物局负责征地范围内的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等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省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负责管理全省移民安置工作,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移民安置工作,负责全省大中型水库实物指标调查细则的审查;按照权限负责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审查,移民安置规划的审核以及组织对移民安置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负责组织全省移民干部的培训。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移民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新建水库项目入口关。凡是移民安置前期工作不到位,移民资金不落实,移民长远生计无保障的水电工程开发项目,坚决不能立项,绝不能把前期移民安置问题带到移民后期生存发展上来。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通知》(湘政办〔2008〕14号)要求,编制处置突发移民事件处理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加大执法力度。各级移民管理部门要求发挥移民安置执法主体职能作用,根据《国家移民条例》、《省移民条例》等规定,坚持原则,严格查处移民安置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移民安置工作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违反《国家移民条例》、《省移民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地方政府责任的,对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其改正;属于项目法人、设计、监理等单位责任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注销其资质;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妥善处理移民遗留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移民遗留问题要高度重视,特别是严重影响移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遵循地方申请、编制规划、咨询审查、分清责任、落实资金的原则。属于项目法人责任的,由项目法人落实资金,妥善处理;属于地方政府责任的,由地方政府协调解决。处理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应由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遗留问题处理申请,经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批准后,由项目法人组织编制遗留问题处理规划报告,报原移民安置规划审核单位审核、审批。需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先报省水库移民管理部门预审后再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的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四)实行考核考评。将移民安置工作绩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具体考核办法由省绩效评估委员会办公室会同省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制定。对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监督评估机构、工程监理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等中间服务机构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单位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为移民安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可按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二○一○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