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勤县供销社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民勤县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徐兴平2014年11月12日
根据省社《关于全面深化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意见》精神,市供销社确定民勤县社为全市供销社改革试点,民勤县社结合社情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全面深化全县供销社改革的同时,重点在基层组织创新、农合组织建设、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初步取得了成效。
一、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1、巩固提升现有中心供销社。供销社“二轮改革”之后,民勤县社取销了原有18个基层供销社建制,按经济区划设臵了5个中心供销社,近年来,除西坝、湖区、环河三个社运营基本正常外,泉山、东坝两个中心社名存实亡,对此,我们对症下药,因企施策,对尚有部分土地资源的泉山供销社采取招商引资,参股联建的办法,试办股份合作制供销社;对无资产、无人员、无网络的东坝中心社,采取开放办社的办法,吸纳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社会能人集资入股,试办民营供销社。通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运作,泉山中心社联建设协议初步达成,供销社以土地入股,合伙出资修建,股份制经营,预计投资150万元,计划明年初动工修建。通过全方位考察了解,兴办东坝中心供销社的领军人物基本确定,目前已届起草章程、制定规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和登记注册阶段,预计年底前挂牌营业。
2、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从近两年中心供销社的运作情况看,普遍存在经营实力不足、服务面不广、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民勤县社决定把恢复基层供销社作为此次改革试点的重点,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各乡镇全覆盖,今年先行恢复5个,即蔡旗、大坝、羊路、双茨科、东镇供销社。恢复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原有基层供销社经营正常、业主人品好、事业性强,愿意举供销社旗、干供销社事、挂供销社牌的优先考虑,直接翻牌成立。二是当地经营业绩佳、农民影响好、服务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骨干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运销大户、致富能手,只要承认供销社章程、遵循合作制原则、有志领办基层供销社的可重新登记,挂基层供销社牌子经营;亦可加盟供销社,承担供销社职能职责,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地域条件好、新建农村社区、集聚区可招标新建基层供销社,新建方式、经营模式、管理办法可采取主体多元、体制多样、因企施策的办法开放办社。经实地考察、酝酿讨论、洽谈运作,蔡旗供销社实行翻牌成立;东镇、羊路、双茨科供销社加盟成立;大坝供销社新建成立;其他空白乡镇基层供销社正在因企施策,伺机成立。
三是整合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社。在村级综合服务社的整合改造上,我们按照村级综合服务社标准,主要采取整合改造为主,新建加盟为辅的办法恢复。据统计,民勤县社现已恢复村级综合服务社125个,其中对原有村级综合服务社进行改造恢复78个;对近年来兴起的便民利民店整合改造,新增35个;按照农村新型社区建到那里,供销社社区服务中心就跟建到那里的要求,新建12个。
二、在农合组织建设方面: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内设机构,在原有综合发展指导中心、行业维权中心、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中心、农资配送和农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新设会计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二是建议县政府,于8月份新成立了18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乡镇分社,由乡镇分管领导任理事长,调剂配备专职干部2人,人事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主要职责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拓宽营销流通渠道、创新营销流通模式、规范行业自律行为、加强数据统计分析。止目前,加入乡镇分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25个,涉及种养加、产供销各个领域,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社。
三是县上建立了由供销社牵头,发改、财政、人社、水务、农牧、林业、畜牧、统计、商务、税务、工商及金融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服务,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内外环境。四是县政府印发了《民勤县关于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实施意见》(民政发[2014]125号),从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指明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扶持政策,阐述了供销社在农合组织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职能职责。
三、在服务平台搭建方面:
一是与兰州银行武威分行达成融资担保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取得8000万元增信担保授权,拟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社、社属企业、基层供销社提供融资服务。基于收费标准、业务流程、风险防范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至今未开展业务,有望今冬明春开张运营。
二是与省生资公司武威分公司达成农资配送业务合作协议,民勤县社拟定以利民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为载体,在全县选定18个(各乡镇暂定1个)农资经营大户,组建乡镇级农资配送中心,采取先开展业务,后规范体制,先点上合作,后面上扩展的办法,逐步恢复供销社农资经营体系。目前,选点工作已经结束,计划月底前后召开农资订货会,下一生产年度完成3-5千吨的销售任务。
三是与青岛供销社北京青鲜美公司达成鲜活农产品、特色林果产品、沙生产品合作协议,未来几年内在农产品深购远销方面尝试合作。
四、其它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财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截止9月底,全系统商品总销售7.95亿元,占计划的85.1%,同比增长52.4%,其中:农产品销售额3.78亿元,占计划的75.6%,同比增长53%;实现利润152万元,占计划的80%,同比增长38%;
二是各类培训工作成效明显。去冬今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农民和系统干部职工2880多人次,其中农民经纪人350人次。近期取得市党校支持,计划在11月上旬用1周时间,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分片轮训,预计参训人员在1000人左右。
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声有色。通过学教活动的开展,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机关作风得到解决的明显改善,工作纪律得到了明显加强。10月底,民勤县社学教活动顺利通过验收。
四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止9月底,向上级社申请到位项目资金28万元,预报各类项目9项,其中储备项目4个,立项3个,预计获批2个。供销社养老公寓建设项目获县政府批准,已届设计阶段;
五是双联富民行动不断深入。原联系村蔡旗乡麻家湾村双联工作圆满结束,新建南湖联系村富民工作正式开始。
第二篇: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情况汇报
根据省、市、县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及《东山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东政办„2015‟17号)精神,2014年12月我院全面展开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取消药品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按照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的节点要求,2014年12月中旬,我院开始实施药品及耗材零差率销售,2015年1月中旬,开始全面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共5500余项,主要是上调诊疗费用、医疗技术费用,下调医技检查费用),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施零差率后这4个多月来,几个关键指标如下:1月份门诊次均费用144元,住院次均费用4761元,药品耗材让利给患者49万元;2月份门诊次均费用149元,住院次均费用4758元,药品耗材让利42万元;3月份门诊次均费用156元,住院次均费用5260元,药品耗材让利46万元;4月份门诊次均费用148元,住院次均费用5518元,药品耗材让利55万元。分析这4个月的关键指标并与2014年对比,结果如下:今年1-4月门诊次均费用149元、住院次均费用5080元,2014年全年平均分别为142元、4792元,分别上涨5%、6%(详见附件1)。
(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单病种定额付费
按照公立医院改革要求,规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单病种定额付费,目前我院已按要求将规定的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完 1
成10个单病种的成本测算,其中3个单病种实行定额付费(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老年性白内障)。
(三)规范诊疗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以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为目的,规范诊疗行为,杜绝不合理检查及治疗。执行基本药物处方评价制度,规定药占比例并严格执行,实行重点药品监管,落实“双十”排名管理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医院费用控制制度。
(四)调整医院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要求
在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新形势下,医院价值体现将更多地向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向发展。新的形势要求医院要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增强医院技术服务能力;要开展优质服务,提升医院服务质量;要开展建设人民满意医院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两个多月来,全院各科室对照二甲医院的技术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多次组织集体讨论,分别制定各科室短、中、长期业务技术发展计划。医院按照各科室的计划需求,投入资金,培训人才,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几个群众急需的学科(如微创外科、病理科、体检中心等),同时加强妇产科、骨科、影像科等重点学科的建设。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零差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按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82%、财政补偿15%、医院分担3%的办法,不能完全弥补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减少的收入。今年1-4月份我院药品耗材让利191万元,医疗服务增收107万元(占药品耗材让利部分的56%),按补偿办法则医院少收50万元。参考去年的药品收入及今年前4个月的运行情况,初步估算我院今年药品耗材
将让利667万,医疗服务价格将增收387万(占比58%),扣除财政补偿100万(占比15%)、医院负担20万(占比3%),医院还少收160万(占比24%)。因此我们认为财政补偿15%的额度不够,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82%的期望值过高,建议县财政加大补偿力度,足额弥补医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后的政策性亏损。
2.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不合理。过去十年,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成本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此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还是以2004年的《福建省省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为蓝本,不能较好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和医疗服务合理成本。一是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对于县级医院较常开展的服务项目如一级护理(20元)、二级护理(15元)、阑尾切除术(702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702元)等,服务项目比价较低。二是医技检查收费下调幅度过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在医技检查收费方面降幅较大,我院8个检查项目平均降幅11%,降幅最大的CT检查降幅15%,初步估计今年我院因医技收费下调将直接减收达389万(参考2014年医技总收入)。县级医院主要以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医疗服务为主,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开展较少,建议根据二级医院功能定位,适度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费用(较现有标准上调5%-8%),同时建议医技检查费用下调平均幅度在7%左右。
(二)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未降低的原因及建议
门诊及住院费用主要由药品、医疗服务、检查化验三类费用组成。今年1-4月份,我院门诊次均费用149元(去年是142元,增加7元,涨幅5%),其中药品次均费用73元(去年是72元,基本持平),医疗服务次均费用28元(去年是16元,增加12元,涨幅75%),检查化验次均费用49元(去年是54元,减少5元,降幅9%);住院
次均费用5080元(去年是4792元,增加288元,涨幅6%),其中药品次均费用1700元(去年是1668元,增加32元,涨幅2%),医疗服务次均费用1955元(去年是1628元,增加327元,涨幅20%)、检查化验次均费用1425元(去年是1496元,减少71元,降幅5%)。通过对比今年1-4月份及去年全年次均费用数据(详见附件2),我们认为:虽然取消了药品耗材15%的加价,且下调了医技检查约11%的费用,但由于药品耗材价格未降低及医疗服务费用普遍上调,所以次均费用并没有明显降低。随着现代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优质服务项目的增多,医疗费用也势必不断增长,建议医保、新农合管理部门上调县医院的住院次均费用标准;建议出台政策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
(三)医保总量限制的影响及建议
为控制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总量限制,其计算方法是在上一年医保总量的基础上增加10%,得出今年的医保总量上限。这样一来,由于担心挤占医保总量空间,医院就不愿意接诊治疗费用高的危重病人,也不愿意发展费用较高的医疗项目,这对即将迅速发展的医院极为不利。我院搬迁在即,预计搬到新院后业务量会明显增加(床位由210张增加到400张,床位标准由B类进入A类,新增核磁共振、64排CT等医疗设备,新增腔镜、血透、体检中心、VIP病房等业务项目),以旧院上一年的医保总额为参照已不符合新院实际。建议特殊时期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待新院稳定运行一段时期(我们建议3年),有较稳定的业务和收入,有较科学的医保总额参考依据,再按照规范进行医保总额控制。
(四)设置差别化医保报销比例帮助医院留住县域病人
据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统计,2014年我县新农合参合对象住院总人次数12022人次,住院总费用为8658.87万元,其中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就有3459人次,住院总费用5069万元,分别占住院总人次的28.77%,占总医疗费用的58.54%。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与医保报销设臵比例有一定的关系。按照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的公立医院改革目标,为使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县域内治疗,减少医保、新农合资金压力,方便群众就近诊疗,建议医保、新农合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拉开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特别是县域内有能力开展的诊疗项目,支付政策应进一步倾斜,同时严格落实县外转诊和备案审核,抑制县域病人外流。
(五)新院搬迁后增支的问题及建议
新院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整体搬迁后的县医院运行成本将大幅增加。如电费旧院支出52万元,新院预计支出560万元,增支508万元;人员经费旧院支出为3229万元,新院预计支出3684万元(第一年计划招收70人),增支455万元;水费旧院支出24.5万元,新院预计支出180万元,增支155.5万元;物业保洁费旧院支出67万元,新院预计支出180万元(已招标),增支113万元等。初步估计搬迁后第一年将增支1727万元,业务将增收979万元,亏损将达748万元(详见附件3),可能影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预计3-4年)。建议县财政在这段时期能够承担新院一部分亏损费用,保障新院正常运转。
(六)人才建设工作方面的建议
1.加强一流高校毕业生招聘。我院这两年来共招聘各类人才27名,其中医生8名(分别毕业于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九江医学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目前主
要问题是未能招聘到一流高等医学院的毕业生(例如福建医科大学)。建议政府赋予医院更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可由医院自主考核招聘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并以备案形式报县卫生局批准。
2.重视人员成本因素增加对医院的影响。去年我院人员支出的费用为3229万,占总支出的36%,县财政按编内人员全额工资(不含五险一金)30%差额拨补539万。随着新院的搬迁和医院的逐步发展,人员队伍仍将进一步扩大,2015年我院计划招收各类人员70人,预计人员支出将增加到3684万元,增支455万元,人员成本继续增加。这个问题除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外,建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在医院员工总数不超编的情况下,将编内、编外人员的全额工资及五险一金均纳入补助范围,补助额度由现在的30%提高至55%。
3.解决中高级职称数量少的问题。根据评聘分开原则及医院在医生、医技、护士职数分配上的统筹安排,受限于中高级职数限制,至2013年底我院获得中高级职称资格却未能聘任的人员共15名(主要是护理专业人员),且2014年职称考试成绩尚未下发,未能聘任的人员还会进一步增加,导致医院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建议在医院不设正高级职称职数上限,只要医院工作人员取得正高级任职资格(如主任医师)就给予聘任。同时将编外人员也纳入职数计算范围,适度提高医院中高级职称比例,允许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却未聘任的人员在退休前三年聘任相应职称(不占用职称职数)。
4.出台政策支持医院学科建设。新的东山县医院规模已具备开展群众亟需的薄弱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的硬件设施条件,例如骨科(病人转诊、转院多)、妇产科(单独二胎政策产妇逐年递增)、影像学科、健康体检等。但目前这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
人的缺乏,将成为新院发展的瓶颈。解决方法主要有三:一是院内培养,但是起点低、周期长,会造成硬件的闲臵或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与三级医院或帮扶医院合作,由其长期或定期派驻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来我院工作。后两者能够较快地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但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给予编制、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建议政府设立公立医院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及管理机构,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高层次人才到我院执业,出台派驻医务人员及高级人才的工资政策及享受政府津贴、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安排等优惠政策。
(七)设立公立医院改革专项资金的建议
建议设立公立医院改革专项资金,并形成长效机制,承担对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等投入责任,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康发展。
附件:1.2015年1-4月药品零差价实际补偿情况表
2.门诊/住院次均费用明细表 3.新院搬迁后新增收支情况预测
2015年5月10日
第三篇:重庆金融综合改革进展
重庆金融综合改革进展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动因: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和大库区”的格局,城乡差别显著,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2007年6月,在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重庆市获得“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资格。作为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肩负着开拓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径的重任。此前,我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部在东部。国家首次批准在西部地区设立改革试验区,这个标志性的变化,是中央改革发展的重大布局,标志着西部地区已具备改革试验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试验区的建设,可以促进重庆、成都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尽快打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一块试验田,重庆成为包括金融在内的改革创新的大舞台。2007年,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重庆市又被列为全国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试验区、金融综合经营改革试点区。
2009年1 月 26 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文),其中有多条有关金融改革的政策,包括设立六七个要素市场,金融结算、银证保改革及农村金融改
革等。
2009年4月28日,《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重庆综改方案“一拖八”,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农业发展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改革”、“统筹城乡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金融管理体制”、“设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所”。
2007年6月批准设立的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二、制订部门的层面、牵头:
在中央规划部署和政策层面:2007年重庆市被批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统筹城乡商贸改革试验区;2008年中央政府正式明确重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五大定位;2009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中,首次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文),明确提出支持重庆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金融集聚辐射能力。
在重庆地方规划部署和政策层面:重庆已经确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抢占西部金融制高点的具体规划,确立了“到2015年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实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重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金融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
三、政策具体是啥:
2009年,国发3号文件出台,重庆汇聚国家普惠政策、西部地区优惠政策、三峡库区优惠政策和统筹城乡优惠政策四项于一身,为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文件更在国家层面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金融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融方面:重庆市获得在西部推进市场改革先试先行权。重庆可以率先在西部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推出一些金融新产品。如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权,支持基础设施类企业自主发展,支持重庆企业上市融资,重申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在具体措施上,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期货交易所在重庆设立当地优势品种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
市场”等。
中央政府要求重庆在不给钱、不给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官员早已对城乡统筹试验区做了解释,试验区不是给钱给政策而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经验。
四、政策执行力咋样:
“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重庆市既定发展目标,2009年,随着国发3号文件出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从3%提升到2012年的8%,已跃升为重庆市的战略性支柱行业。2012年,重庆新增融资3600亿元,其中非银行融资渠道实现融资近1200亿元,占比32.5%。企业债、公司债和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4倍、1.8倍和42.8%。银行贷款不良率降至0.47%。小额贷款、担保、金融租赁等10小类创新型机构520家,资本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重庆11家交易场所已全部通过国家首批备案验收。
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的金融体制框架。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成立了联合产权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7个区域性要素市场,活跃了要素交易。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启动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融资试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强化了对中小市场主体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快。2012 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0.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8%,同比提高 1个百分点。金融后援服务中心项目奠基形成新的金融聚集区,金融城功能不断完善。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重庆分中心获批筹建,银行区域性运营中心达到 14 家。惠普离岸结算量增长 1.1 倍,占惠普全球结算量的1/6。新台币现钞双向兑换试点和电子商务跨境外汇收支试点有序推进,累计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位居西部省市前列,结算型中心建设加快。金融 IC卡发行量居全国首位,跨行业应用试点取得突破。外资 PE 试点引进数量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开展网点延时服务、发行小额快速支付卡等,推动辖区金融服务创新快速发展。
五、被改革对象对政策的反映:
一方面,重庆市政府采取措施,引导和支持在渝金融机构找准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落实金融业改革规划,共同建立有序竞争、合作互惠的具有较高资源配臵效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通过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发放补贴资金给总部设立在重庆的金融机构等市场化手段,吸引金融资源不断投入到重庆市实体经济中来,推动全市经济扩张和结构调整,效果十分明显。
六、单个政策评价: 1、2008年5月,银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重金补贴政策:全球任何金融机构,只要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或者迁入重庆,可一次补贴500至1000万元;对地区总部新设或者迁入重庆的金融机构,若新设立市级机构,一次性补助200至500万元。
截至目前,已经有3家银行业法人机构和14家一级分行入驻。分别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江北恒丰村镇银行、重庆渝北银座村镇银行3家银行业法人机构以及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大连银行、富滇银行、浙商银行、厦门银行、招商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14家银行的重庆分行,这些在渝一级机构的密集布局,凸显金融要素的加速集聚,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意义重大。
2、重庆市率先从省级层面上开展了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探索。建立了“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如遇到农户无法归还贷款的情况,政府将给予金融机构适当补偿,补偿标准为损失的20%-30%,从而形成政府、银行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的格局。
通过三权“抵押”融资贷款,有效盘活农村的存量资产,显著增加农民贷款可得性。这几年,农户贷款从30亿增加到300多亿,缓解了农村金融缺血的问题。不良资产率一直在1%以内,完全在银行拨备坏账准备金范围内。
3、重庆建设内陆金融中心,在结算类中心上做起了文章,“试水”
离岸金融结算,已实现零的突破、有效的突破。
一是大概1000亿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已经搬到重庆,涉及惠普、宏基、华硕等巨头,预计 2015年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做到3000亿美元;二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国际金融结算,重庆现在跟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结算网站美国的贝宝公司合资在渝建了一个结算公司,预计今年可以结算50亿美元,明年将会超过100亿美元,2015年会有500亿美元的结算量。三是发展贸易批发类国际结算,重庆现在跟中东、东南亚的一些贸易商商谈,努力把他们在亚太地区的结算总部放到重庆。
如果重庆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那么离岸金融业务必定会成为2012年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2008年,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作为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即以“地票”也就是“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作为主要交易标的,以此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地票”交易制度是利用级差地租原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并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价款扣除成本后,85%直补农民,15%归集体。
过去近4年,重庆已经累计交易“地票”,反哺“三农”222亿元,帮助“三农”实现180亿元财产收益。除地票交易外,交易所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
七、试验区改革启示:
一是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值得高度关注。重庆市充分发挥统筹
城乡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率先从省级层面上开展了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011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九次会议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对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寄予了厚望。但作为一项改革创新,由于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存在法律障碍,也还面临银行是否有积极性参与、农民是否认可等问题。我们认为,城乡之间的产权流动是大势所趋,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盘活农民的财产权利,关系农民权利保障和城乡统筹发展。应高度重视重庆市“三权”抵押融资的探索,掌握其动态和进展,肯定积极方面,完善不足部分,为建立制度提供实践基础。
二是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很多金融机构都认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利润薄,并因此而离农弃农。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反其道而行之,在服务“三农”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实施专项激励,调动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客户经理下村走访频率明显增多,对客户资金使用、生产效益等情况了如指掌,贷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农户贷款有效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高、风险可控和农户客户经理收入明显提高的多赢格局。2011年11月末,试点的168个分理处贷款比试点时增加9.02亿元,实现利息收入2.38亿元。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注册资本从2006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了目前的2.67亿元,净资产达到3亿元,自身的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这说明,只要经营策略得当,组织结构适应农村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座有
待开发的富矿,金融机构能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
三是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中农业部门可以大有作为。重庆市的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流转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评估、项目前景判断等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在农户与金融机构间架起了桥梁;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为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担保。重庆市的做法启示我们,农业部门肩负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农村金融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农业部门应找准自身定位,切实发挥技术、管理优势,充分履行职责,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中发挥作用。
八、改革中政府行为的边界界定:
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5年内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初步成型。2009年,重庆市金融办升格成为市政府直属机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先后组建政府金融办或明确金融服务牵头部门,对金融的行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法治环境趋好,建立了金融应急预案、金融仲裁院、金融审判法庭等协调工作机制,妥善应对和有效处臵了金融风险,有力保护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但是,重庆市政府自下而上拟定的一些金融创新方案却有管制过多、管理越界之嫌,如对涉农贷款设臵量化考核指标、放宽风险容忍度、统一城乡贷款利息等。
第四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总结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总结
自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院按照上级医改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医院实际,积极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困难。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改具体做法和成效
1、指导思想
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达到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看得了病、能够看得好病”的要求,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高度重视,全员培训
在我县作为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后,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组,召开了公立医院改革动员会,落实医改的各项措施,认真学习、省、市、县的医改文件精神,动员全院职工积极投身到公立医院改革当中,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作为医院的重点工作来抓。
3、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调整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的要求,自2014年10月1日起,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医疗服务调整标准:诊查费上调20%;护理费中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统一上调20%;床位费每床日上调 8 元;手术费统一上调20 %;治疗费统一上调10 %,中医治疗费上调 10%。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院仅药品零差率一项就让利于民6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后,2014年10月1日至今增加收入为:挂号费1.2万元、床位费2.48万元、手术费1.2万元、针灸推拿中医治疗费0.6万元、治疗费 0.72万元中医护理增加费用0.8万元、护理费1.2万元。共增加收入为8.2万元。
2014年10月1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至今3个月来,我院减少收入50多万元,通过提高部分服务价格增加收入8.2万元,两比药品零差价仍减少收入40多万元.4、明确医院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是国家的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只有将医院的公益性还给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才可以顺利实施。政府确定医院责任之后,医院应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医院把主要工作放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上,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措施,具体就是将医院管理分为医疗管理、医疗安全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病历管理、传染病防治管理、医疗用品设备和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进一步完善,做细、做实。
5、用足用好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政策
随着国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这就给我们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中医医院,人民群众对现代医疗和中医药诊疗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独特,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因此,在医改过程中,我院将充分迎合人民群众的需求,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慢性病等确立病种分类项目,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用药方案,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
6、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我院的一些技术骨干和老专家相继退休,新上岗的一批大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因此,我院在医改过程中将重点加强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并且在中医药康复预防保健上搞突破。
7、开展专科特色建设
在医改过程中,我院将重点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按照“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组建和做大做强特色科室,发挥现代医疗的诊断优势,发掘祖国中医药学的治疗效果。把我院针灸科发展成适合百姓需要的中医康复保健重点专科。
8、提高医疗质量,开展优质服务
医疗质量即是医院的核心,又是医院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保证医疗质量,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医疗安全又是医院最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因此,在医改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考评细则,以保证医院的各项工作良性开展。
9、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 医院仔细研究各科室的一次性耗材、医疗设备、器材、药品、项目成本等成本,努力降低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让利于民,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1、药品利润减少,医疗服务价格难提升
由于医院规模小,各项设施不达标,以致现在能开展的手术少,医院只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价格赢取患者来院就诊,如果提高过高的收费价格,病人来院就诊率会越来越少。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补足药品减少的收入短期内难以完成。2013年经济收入1200万元,药品销售总额617万元,药品购入总额413万元,药品差价收入共204万元,利润率是49.30%。若按医改政策财政支持10%,约20.4万元,其他80%由调整服务收费价格补偿,需要增加服务收费163.2万元,由于我院手术等治疗性项目少,药占比高,目前医疗性收费仅有255万元/年(不含辅助检查收入),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64%,如果这一比例不能实现,其他补偿不到位,我院将面临生存危机。长期以来,我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药品差价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年财政定额补助40万元维持医院正常运转,药品收入为主要来源,新医改取消药品利润减少的收入需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医院内部挖潜、财政补助三部分完成,我院面积小,房屋年久失修条件差医疗服务收费难以补足药品差价减少的收入,现医院每月亏损近40余万元。
2、债务沉重 截止2014年10月底,医院总负债18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99万元; 职工集资款100多万元; 设备款近100万元;药品款500多万元,职工养老金600多万元,目前由于每月都在亏损,债务还在扩大,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年亏损将达500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丧失了自我偿还能力,医院即将面临生存危机。
3、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由于待遇低,又没有优惠的人才引进措施,难以引进人才,招聘高质量人才更难,每年参加我院招聘的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生微乎其微;人才流失严重,每年都有考取研究生和跳槽的,外出进修人员,几乎没有一个再回来的。
4、财政补偿不足
我院的财政拨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给的财政定额拨款,全年的经费总共40万元,这一政策一直使用至今。实行之初还能维持基本正常运转,随着人员增加,工资增长,公费医疗分流,二十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目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利润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全院职工人数:173人,在职职工人数:144人,退休人数:31人,这唯一的40万元的财政拨款只占我院职工年工资的8%左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后,政府办医责任落实不完善,各类补偿严重不足,包括人员经费补助、药品零差率补助、农保政策性亏损、基本建设与房屋维修补助、大型设备购臵与维修补助、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及紧急救治、支农、支边补助等几乎为零,医院生存举步维艰。
三、医改体会和建议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体现公益性,提高积极性,保障同步性”三者要同步进行,公立医院改革≠改医;医疗服务、技术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没有突显,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发展。
2015年1月13日
第五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总结
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综合分析报告
自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院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意见》(临价费发[2014]121号)文件要求,紧密结合医院实际,积极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困难。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改具体做法和成效
1、指导思想
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达到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看得了病、能够看得好病”的要求,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高度重视,全员培训
在我院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后,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组,召开了公立医院改革动员会,落实医改的各项措施,认真学习、省、市、县的医改文件精神,动员全院职工积极投身到公立医院改革当中,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作为医院的重点工作来抓。
3、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意见》(临价费发[2014]121号)文件的要求,自2014年10月1日起,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医疗服务调整标准:护理费类项目价格上浮80%;诊查类类项目价格上浮100%;病房床位费价格上浮40%;其余综合诊疗类项目价格上浮30%;临床诊疗类项目价格上浮30%;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价格上浮80%;CT项目价格下浮15%;其余医技诊疗类项目维持现有价格不变。
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8月31日止我院仅药品零差一项就让利于民259余万元,药占比由2014年的50.21%下降到40.85%,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增加收入210万元,与减少的药品差价额相比减少收入49万元。(其他详细指标数据见附表)
4、明确医院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是国家的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只有将医院的公益性还给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才可以顺利实施。政府确定医院责任之后,医院应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医院把主要工作放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上,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措施,具体就是将医院管理分为医疗管理、医疗安全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病历管理、传染病防治管理、医疗用品设备和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进一步完善,做细、做实。
5、用足用好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政策
随着国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这就给我们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中医医院,人民群众对现代医疗和中医药诊疗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独特,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因此,在医改过程中,我院将充分迎合人民群众的需求,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慢性病等确立病种分类项目,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用药方案,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
6、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我院的一些技术骨干和老专家相继退休,新上岗的一批大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因此,我院在医改过程中将重点加强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并且在中医药康复预防保健上搞突破。
7、开展专科特色建设
在医改过程中,我院将重点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按照“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组建和做大做强特色科室,发挥现代医疗的诊断优势,发掘祖国中医药学的治疗效果。把我院针灸科发展成适合百姓需要的中医康复保健重点专科。
8、提高医疗质量,开展优质服务
医疗质量即是医院的核心,又是医院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保证医疗质量,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医疗安全又是医院最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因此,在医改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考评细则,以保证医院的各项工作良性开展。
9、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 医院仔细研究各科室的一次性耗材、医疗设备、器材、药品、项目成本等成本,努力降低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让利于民,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1、药品利润减少,医疗服务价格难提升
由于医院规模小,各项设施不达标,以致现在能开展的手术少,医院只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价格赢取患者来院就诊,如果提高过高的收费价格,病人来院就诊率会越来越少。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补足药品减少的收入短期内难以完成。2013年经济收入1200万元,药品销售总额617万元,药品购入总额413万元,药品差价收入共204万元,利润率是49.30%。若按医改政策财政支持10%,约20.4万元,其他80%由调整服务收费价格补偿,需要增加服务收费163.2万元,由于我院手术等治疗性项目少,药占比高,目前医疗性收费仅有255万元/年(不含辅助检查收入),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64%,如果这一比例不能实现,其他补偿不到位,我院将面临生存危机。长期以来,我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药品差价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年财政定额补助40万元维持医院正常运转,药品收入为主要来源,新医改取消药品利润减少的收入需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医院内部挖潜、财政补助三部分完成,我院面积小,房屋年久失修条件差医疗服务收费难以补足药品差价减少的收入,现医院每月亏损近40余万元。
2、债务沉重 截止2014年10月底,医院总负债18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99万元; 职工集资款100多万元; 设备款近100万元;药品款500多万元,职工养老金600多万元,目前由于每月都在亏损,债务还在扩大,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年亏损将达500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丧失了自我偿还能力,医院即将面临生存危机。
3、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由于待遇低,又没有优惠的人才引进措施,难以引进人才,招聘高质量人才更难,每年参加我院招聘的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生微乎其微;人才流失严重,每年都有考取研究生和跳槽的,外出进修人员,几乎没有一个再回来的。
4、财政补偿不足
我院的财政拨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给的财政定额拨款,全年的经费总共40万元,这一政策一直使用至今。实行之初还能维持基本正常运转,随着人员增加,工资增长,公费医疗分流,二十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目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利润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全院职工人数:173人,在职职工人数:144人,退休人数:31人,这唯一的40万元的财政拨款只占我院职工年工资的8%左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后,政府办医责任落实不完善,各类补偿严重不足,包括人员经费补助、药品零差率补助、农保政策性亏损、基本建设与房屋维修补助、大型设备购臵与维修补助、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及紧急救治、支农、支边补助等几乎为零,医院生存举步维艰。
三、医改体会和建议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体现公益性,提高积极性,保障同步性”三者要同步进行,公立医院改革≠改医;医疗服务、技术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没有突显,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发展。
2015年1月13日
临淄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运行分析报告
市医改办 时间:2013-07-01
临淄区作为我市2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之一,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区4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并同时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5月份,市医改办组织人员到临淄区4所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调研。现将临淄区试点4个月来的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运行基本情况及成效
1-4月份,临淄区4家县级公立医院门急诊就诊29.6万人次,较2012年同期增加10%;出院人数达2.2万人,同比增加12%;门诊人次平均收费191.15元,同比下降7.06%;每床日平均收费695.93元,同比下降0.29%;每床日药品费为265.57元,同比下降5.8%;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5328.19元,同比下降0.42%;药品销售收入7299.8万元,同比增加1%;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2280.6万元,全年预计减少6841.3万元。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后,医院同比增加收入565.7万元,预计全年增加收入1697万元,收支相抵后预计全区公立医院年内减少5144.3万元的药品收入。
通过2013年前4个月的运行来看,县级医院平均业务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临淄区中医院变化明显,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分别是33886人次、1591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2%和30.95%。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开大处方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门急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呈现下降趋势,临淄区中医院门急诊、住院平均费用分别是131.69元、3524.26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55%和5.78%,临淄区人民医院每门诊人次平均收费和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分别为184.48元和69.49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35%和9.17%。通过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到99.13%,比去年有所提高。上述情况说明,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医院逐利行为得到改观。
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采购监管机制亟待健全。省常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尚未建立完善,除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药品还是各单位自行采购实行零差率销售,缺乏有效监管。
(二)各项配套政策亟待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4家县级公立医院虽然都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但是相关部门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配套政策迟迟未出台。特别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内退休人员的合理待遇等问题显得相对突出。
(三)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1-4月份,仅临淄区人民医院平均住院日数比去年同期下降8.75%,临淄区妇保院、中医院却分别增长25%和15.52%;二是个别医院每床日平均收费有所增加,临淄区妇保院、中医院分别下降4%和18.46%,区人民医院增加了12.27%,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也增加了2.47%。这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患者负担,增加了医院管理成本,需要坚决遏制。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一)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尽快建立全区药品采购监督管理中心,监督医院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督促各县级公立医院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在实现基本药物省级采购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准备,为下一步常用药物参与省级集中招标采购打好基础,使药品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有序。
(二)完善政府各项配套政策。一是完善财政补助政策。区财政、卫生部门要深入调研,制定相应的财政补偿方案,逐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债务化解、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并加快实施。二是尽快核编定岗。临淄区的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万人拥有床位数在全市排名第五,相对偏低,公立医院床位紧张,普遍存在加床现象。药品实行零差价后,门急诊人次和住院患者增加,医疗风险加大。需要尽快核定编制、招录人员,保证各医院正常运转。三是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建立医保对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纳入医保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挂钩。四是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在提高医院临床路径实现率、缩短平均住院日、规范诊疗流程等方面不断加强监管,控制和降低群众个人负担。力争通过各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逐步改善公立医院医疗环境,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三)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一是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人事分配制度。根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关精神,重新调整医院人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依据,完善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和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同时,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二是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例逐步达到1:2。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努力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区域内就诊率,降低区外转出率,力争使区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监管。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根据每月医院运行情况,及时通报,对开大处方排名前几位的医生和销售排名前几位的药商进行约谈和监督检查,杜绝药品回扣行为,以防个别医生的逐利行为增加患者负担、损害医院形象的现象发生。
关于望江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2-12-31 14:41 [字号:大 中 小] 阅读次数:1095 望江县是全国311个、全省21个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改革以来,该县严格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安排,按照时间节点已基本完成省医改领导小组推进方案规定的相关工作,目前两家医院运行平稳,社会反映良好。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了基本医疗,减缓了患者负担
取消试点医院的15%药品顺价加成、实行零差价销售,是县级公立医院主动适应改革、破除“以药补医”迈出的第一步。10月1日零时起,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提前一个月率先在全省21个试点县实行药品(除中药饮片外)零差率销售。截止11月30日,县医院全院药品销售直接让利于患者药品累计让利患者90.9628万元。县中医院全院药品销售直接让利于患者20.3313万元。与此同时,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1月1日零时起,县医院、县中医院按照新的收费系统全面执行4大类583项医疗服务新价格,降低CT等大型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调整手术类和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收取诊察费。医用大型设备检查降价明显,螺旋CT平扫从235元降到96元。此外提高了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务价值的护理类和手术类价格。11月1-30日,县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同比减少17.76%,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7.31%。其中CT检查共让利患者408260元,同比下降50.25%;护理收费减少336008元,同比下降64.54%;调整后麻醉手术类费用增长了101203元,同比增长14.67%。县中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同比减少12.32%,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5.98%。其中CT检查共让利患者71839万元元,同比下降59.14%;护理收费减少40668万元,同比下降60.(二)、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组织领导
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望江县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牵头责任单位要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编制、发改、卫生、人社、财政、物价、药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二是成立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监察、组织、编办、发改、卫生、人社、财政、物价、药监、招标采购及县医院、县中医院负责人,1名县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为成员,负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县医管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内,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长兼任,负责执行县医管会各项决策和处理日常事务。三是落实改革任务包保责任制。县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改革任务包保责任制,并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四是成立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两家医院按照改革具体目标任务以及县医管会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统一成立了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别成立了机构编制管理、人事分配、财务管理、药品及耗材管理等工作组,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及时执行到位。
(三)、深刻领会政策,科学制定方案
县医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深入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调研,在充分征求各成员单位、医院、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精神,制定出台了《望江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改革的具体任务。并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时间节点要求,及时出台《望江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宣传发动、启动改革、深入推进、总结评估四个阶段阶段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明确了24项推进措施以及责任单位,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如期顺利完成。
(四)、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举措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望江县牢牢把握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改革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基础数据调查摸底。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改、财政、卫生、编制、人社、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基础资料调研工作,初步掌握两个县级医院的资产、债务、人员、服务能力等相关数据,为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二是积极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县医院、县中医院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进一步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服务流程,均设立了导医服务台,对就诊患者发放就诊告知书,滚动公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重点介绍医院高级职称专家和科主任的专业简历,以及专家门诊排班情况,方便患者就诊时进行选择。
三是完善编制管理。根据原核编标准和核定的床位数,分别为两家公立医院核定了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从今年起,在编制总量内下达增人计划,由县医院、县中医院会同有关部门,赴高校现场自主招聘医药类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是相关配套政策时序推进。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患者投诉机制,由综治、司法、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望江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即将启动工作。分级就医、双向转诊机制由卫生、人社、财政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方案即将出台。其他相关部门正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主动落实改革措施,努力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新机制。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县医改办在县电视台及城区主要路口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宣传字幕。两家公立医院在院内醒目位置悬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宣传横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药品进销价格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接受群众监督。省、市、县相关媒体也及时报道了我县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消息以及我县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实行零差率和执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另外,县卫生局编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特刊。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尽管我县在改革试点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县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省级配套政策文件应及时出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鼓励地方创新的同时,执行全省统一政策更为关键。按照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方案的要求,省有关部门配套文件应及时出台,以便基层操作更加规范。
二是启动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工作。回归公益性后负债县级公立医院自身无力偿还债务,截至目前,望江县医院负债5000万元,望江县中医院负债1026万元,建议尽快启动县级公立医院历史债务化解工作。
三是全面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试点县于11月1日开始执行4大类583项医疗服务新价格政策,是按照2004年的基础上“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进行的部分调整,存在医疗服务价格低于医疗服务成本的情况。比如新调整的护理类收费偏低且项目不全,这次调整取消了一般专项护理费,也没有涉及优质护理项目的收费,难以体现护理人员的劳务价值。CT等大型设备检查费降幅过大,远远超过20%的降幅,增强CT的标准远远低于成本。适当增加可收取的材料费项目。
四是科学制定医保支付政策。试点期间,医保部门对诊察费的补助政策不尽合理。比如新农合按药品、材料费的降幅来计算诊察费的补偿,对于药占比和耗材比已经控制得比较好的医院十分不利,建议制定全省县级医院统一补偿标准。(望江县政府办公室)
安徽省卫计委日前公布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运行一个月情况分析报告。与2014年同期相比,今年4月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人次、门急诊和住院次均费用、药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医院收入则有所增长。这表明,改革有效分流了就诊人群,降低了患者就医费用,并使医院收入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4月1日起,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实行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的“三同步”改革,逐步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4月份,参加改革的城市公立医院门急诊、出院人次分别为314.4万人次、2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0.8%和1.0%;其中,17家省属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增速分别下降18.6%和7.6%,专家门诊诊治人次同比下降10.1%。
统计数据显示,参与改革的城市公立医院门急诊、住院次均药品费分别为111.6元、3376.9元,同比分别下降3.3个、9.8个百分点。其中,17所省属医院门急诊次均费用、人均住院费分别下降6.1%和13.4%。
在遏制医药费用上涨、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的前提下,4月,医院总收入、医疗收入、有效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耗材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6.7个、4.8个、15.2个百分点;药占比38.5%,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其中,17家省属医院虽医疗收入增速回落11.5个百分点,但有效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