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

时间:2019-05-13 19: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

第一篇: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

航运导航网ship123-航运从这里开始!

航运导航网ship123是专业的航运网址导航与航运分类信息网!立足于航运,海员,船舶服务市场,提供航运在线信息服务,包括中国航运在线海运信息网,中国船员招聘网,海员招聘,航运企业在线海员招聘船员招聘,船员求职信息发布,中国船舶在线,船舶设备船舶交易网服务,航运导航网为航运人量身打造,航运从这里开始!

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1、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

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船舶科技发展趋势和海事规则规范最新要求,以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为目标,优化主流船型设计,降低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提升船型综合技术经济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设计能力。着眼长远发展,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探索性、先导性的产品,开展前期预研和概念设计,抢占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突破基础共性及核心关键技术

加强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和系统等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先进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的研发。掌握高技术船舶开发关键技术,突破船舶关键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开展重点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计建造技术研究,提升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综合集成能力和项目总承包能力。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加快军民用技术相互转化。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将产品开发、关键技术攻关、配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样机研制、工程示范应用等结合起来,系统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难题。健全和完善船舶工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用设备研发实验中心。依托重大创新项目,建设数字化水池、高技术船舶及重点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试验设施,建立和完善船用低、中、高速柴油机和船舶辅机自主研发平台。支持船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船舶工业与钢铁、航运、石油石化等上下游产业共同组建研发机构。

4、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以船用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领域为重点,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提升先进规模化生产能力,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优化产业链。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加大船舶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力度,加快采用和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以行业特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军民技术产业化能力。

专栏1: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

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专业化设施设备;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的流程再造等技术改造;中小型船舶企业调整转型中的技术改造。

优化产业链。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船用主机等主要船用配套设备以及重点海洋工程装备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研制条件或补充专业化设施设备的项目。

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对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改造;推广节能、高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工装;数字化、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二)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1、培育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龙头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高端产品制造能力。鼓励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进行产业链整合。推进骨干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引导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和甲板机械等配套企业以资本、产品为纽带,加大专业化重组力度。

2、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船舶企业

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骨干造船企业发展专业化船舶中间产品制造,融入骨干企业的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特种船舶、内河船舶、玻璃钢渔船制造,形成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主导,大中小造船企业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3、发展现代船舶制造服务业

推动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化服务企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和法律咨询、工程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鼓励大型造船集团有步骤地开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培育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产融结合。进一步提高船舶配套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骨干企业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建设。

(三)实施品牌和质量提升战略

1、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以及有较好基础、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技术船舶领域,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全寿命周期成本低、质量优良、综合技术经济性能一流、引领市场需求的系列化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的标准化、系列化内河船舶。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发展玻璃钢渔船。培育豪华游艇、旅游观光艇、公务艇、商务艇等品牌产品。在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辅助船等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领域,以及船用中高速柴油机、船用发电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优势配套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产品。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投资、收购海外知名品牌。

2、强化行业质量评估与监管

进一步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健全完善船舶行业准入标准体系,加强《船舶设计单位设计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等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组织研究制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健全完善行业安全、节能、环保标准。完善行业监督体系,对符合准入条件的船舶设计单位、船舶建造企业、船舶修理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名单予以公告,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估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消除船舶质量隐患。

3、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

进一步加强企业标准、编码体系、数据库等基础建设,完善船舶企业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制,严格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强化事故防范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企业质量和安全文化。推动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产品设计,构建先进的生产计划体系和工程管理体系,加强对产品全寿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推进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带动全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四)打造高效的船舶制造体系

1、推进精益造船

进一步推进造船生产流程改进与优化,骨干企业全面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加强造船精细化管理技术、高效制造工艺与先进工装技术研究,深入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工艺工装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开发应用巨型分段/总段建造技术、精度控制技术、快速搭载技术、舾装先行化技术、大型单元模块制造技术、高效自动化焊接技术、整体长效防腐涂装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

2、加快信息化建设

重点提升数字化造船能力,加快数字化设计系统、产品数字化制造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数字化造机为突破口,推进骨干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开展关键软件系统研发,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积极推进骨干企业(集团)内部信息化网络系统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和统筹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3、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制造

配合总装造船模式的建立,积极发展分段、单元模块、舾装等中间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三大造船基地实施集群化发展,着力提升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大型造船基地要继续建立健全专业化加工配送体系,按照专业化生产要求,建立板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

4、提高绿色造船水平

围绕船舶设计、建造重点环节,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低能耗、低物耗、高效自动化装备以及环境友好型防污漆等材料,努力构建绿色环保、高效节约的先进制造体系。强化节能降耗基础管理,引导骨干企业编制节能降耗规划。积极推行轻量化、低消耗设计,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和高物耗工艺。加强行业节能降耗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环境。

(五)优化产业布局

1、调整优化造修船产能

依托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引导骨干造船企业以内部挖潜、优化存量配置等方式实现产能最大化,提高产业集聚度;在沿江沿海地区加快建设若干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在长江等重点内河水域沿线打造专业化的内河船舶建造基地;加快建立集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游艇制造产业链;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有品牌优势的骨干修船企业开展并购,优化修船能力布局。规范发展拆船业,推行绿色拆船,实施定点拆解。

2、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

结合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分布,在已有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和造船基地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若干重点海工配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以总承包为牵引,在产业聚集区内汇集一批工程设计、模块制造、配套供应、安装调试等领域的专业化分包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3、做大做强重点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结合我国船舶配套业已有基础和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船用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船用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等优势配套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合资合作、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及自主研发等途径,培育和扩大一批国内短缺和空白的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

专栏2:重点领域产业布局

造船业。重点发展以大连、葫芦岛、天津、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苏中地区、舟山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造船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苏中地区、浙东地区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在沿江、沿海地区打造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甲板机械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依托中西部地区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设海洋石油专用设备制造基地。

船舶配套业。重点发展上海、大连、宜昌、广州、合肥地区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上海、镇江、咸阳、安庆、杭州、潍坊、淄博、洛阳等地区中高速柴油机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中、高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上海、大连、青岛、武汉、重庆等地建设大型铸锻件、增压器、曲轴、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等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基地。重点发展武汉、南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的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生产能力。培育和发展通讯、导航、自动化设备、大型锅炉等国内短缺和空白产品生产能力。

修船业。支持有品牌优势的骨干修船企业通过开展并购、租赁等方式,在渤海湾、长江下游、闽浙沿海、珠江口、北部湾地区打造船舶修理和改装基地,提高修船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

第二篇:《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5年,船舶工业必须坚持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规划》指出了“十二五”船舶工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是科技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全面突破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等。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修船企业;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三是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数字化造船能力明显提高。四是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规划》明确了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品牌和质量提升战略、打造高效的船舶制造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等五大主要任务,确定了造船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配套业、修船业等重点领域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方向和重大创新项目。《规划》提出,国家将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交流与合作、强化行业管理等方面提供发展保障。

在当前船舶市场低迷、船舶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规划》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在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中国造船业因快速发展而备受瞩目的时刻,国内外海事界同仁和有关人士齐聚一起,交流信息、洽谈合作、增进了解,对于促进业界的共同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向2007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面,我就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问题,讲三个方面内容,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船舶工业抓住这一机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幅跃升。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占世界份额从6%提高到近2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了5.5倍。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分列第4、第6和第10位,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船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的格局。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17.5万吨大型散货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并已进入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半潜式钻井平台、30万吨fpso等高端产品市场。超大型船舶主机及其曲轴、大型螺旋桨、大型锚绞机等关键船用设备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

造船效率明显提高。在造船规模和能力扩大的同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强批量化、专业化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骨干船厂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万吨级散货船的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从首制船的369天和109天缩短为双50天;大连船舶重工批量建造4250teu集装箱船码头周期控制在40天以内。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近百亿元,超过“十五”时期利润总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不足4万元/人年提高到12.7万元/人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地方造船企业增长迅猛,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地方造船企业造船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2%,实现利润占全国的47%。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产量达到12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1%;新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7%%;手持船舶订单129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船舶出口金额亿87.56美元,同比增长61.9%;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0.49亿元,同比增长了125%。

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行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船舶配套发展滞后,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还比较低,关键配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三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万美元产值耗电量大大超过先进造船企业水平,原材料消耗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四是随着产能的增加,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也很突出.这些问题,是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突出显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更加扎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量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这为世界航运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初步判断,国际船舶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但出现“陡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我们自身角度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政府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船

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

根据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情况,综合考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造船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我们认为,上述规划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造船业是国际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造船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际造船业的稳定发展和海事业的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构建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船舶工业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合资合作,不断优化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高新技术船舶开发研究,努力突破关键配套设备研制的技术瓶颈,加快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推进船舶工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配套业一直是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快推进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重点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新建或技术改造,提升优势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鼓励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外资投资船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鼓励引进国外著名厂商和国际知名品牌,欢迎国外先进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和研发机构,与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中国船舶配套业,为整个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加快推进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大幅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是实现船舶工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适应新的国际造船规范、标准要求,进一步深化造船生产体系改造,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总装化水平;着力通过深化设计,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造船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大力推进数字化造船,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和水平。骨干企业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切实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第四,发展先进造船生产能力,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中国造船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无序和盲目性的现象。为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造船生产力为核心,反对和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未经批准盲目发展船舶生产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协助政府清理和淘汰一批生产设施落后,污染环境的造修船企业,提高船舶产业进入门槛,引进先进的造修船设施,做到企业、环境统一规划建设,提高造船企业的发展质量,为船舶工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五,保持冷静头脑,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近一段时间船舶市场持续兴旺,船价也不断攀升,船舶企业手持订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各方面要保持冷静头脑,认真进行市场分析,各方面跟踪经济、航运、金融市场的信息,承接订单的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适当采取谨慎的策略,尽量避免潮起潮落时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船市也近似股市,冷静和减少盲目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中国造船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际业界和各方面朋友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国内外海事界和各界朋友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行业协会将始终坚持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各位一道,在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当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船舶工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一定能够为国际海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简介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成立于1970年4月,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以“系统工程”命名的国防科研机构。

经过四十多年的装备工程研制实践,我院秉承“厚德重才、自省自励、激发潜能、共同成长”的人才理念,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系统工程理论,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科技和管理队伍。目前,我院在职员工现有研究员68人,高级工程师186人,工程师149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55%。

四十多年来,我院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始终站在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前沿,开展海军装备体系建设,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1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省部级奖197项。

面向未来,我院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自强不息、尽责奉献、励新求实、笃行致远”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实施“做强军工主业、做大产业规模”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以人才队伍为保障,加强顶层体系研究,拓展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强化核心设备研制,继续强化系统集成领域行业领先地位,为建设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全区共同努力下,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虹口航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1297户增长为2010年的3044户,年均增加350户;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航运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9.9%,增长为2008年的14.8%,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洋山港政策以及国家出台国际航运运输企业免征营业税的影响,航运区级税收占比出现了一定下降,2010年航运区级税收在全区区级税收中的比重为12.1%;航运要素不断集聚,上海市船东协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一大批协会和功能性机构落户北外滩;通过境内外密集丰富的宣传推介活动,“航运虹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作为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北外滩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运虹口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同时,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

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市政府部署在北外滩“着力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口岸服务、航运仲裁、国际客运等航运服务业”,在北外滩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北外滩也被纳入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发展框架中,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

2009年4月,区政府制定了《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集功能、产业和形态三位于一体,明确了北外滩的功能定位和“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功能目标,对推进我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保障

2009年7月,我区调整设立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整合原有的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办公室,强化职能,使之更好地承接市、区政府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部署和任务,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全区各方力量,促进北外滩功能、产业、形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四)北外滩商务环境进一步完善

2010年末,沿江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建设总面积约207.7万平方米(地上126.7平方米,地下8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与基本竣工建筑面积约90.5万平方米(地上56.6万平方米,地下33.9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约117.2万平方米(地上70.1万平方米,地下47.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金额达250亿元。

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新建路隧道、外滩隧道建成通车,东大名路综合管线改造后双向通车,东长治路完成局部拓宽,公平路轮渡站改扩建后重新通航,轨道交通12号线虹口段加紧建设,北外滩综合交通枢纽准备开工,汉阳路雨水泵站主体建成,110KV、220KV地下变电站土建竣工,虹口港翻水泵闸工程用地规划上报。景观市容环境不断优化。滨江绿地国客段、置阳段和汇山段临时绿地全面建成,滨江绿地置阳段每周定期开放两天,北外滩景观灯光带和北外滩景观水景落成;远洋宾馆完成内外装修于世博会前投入运营,外滩浦华大酒店(晟隆广场南楼)竣工运营。

(五)航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08年,航运企业实现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的比重达到14.8%(2005年底时该比重为9.3%),但受金融危机和洋山港政策等影响,2009年、2010年航运企业在全区航运税收中的比重有一定下降,2010年为12.1%;落户的航运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底,航运企业数量3044户。

(六)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北外滩是中国大陆地区航运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航运研究、航运仲裁、航运信息等功能性机构、平台落户北外滩;航交所“一门式”通关服务中心得到改扩建,新增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增加了口岸服务功能。

(七)邮轮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北外滩为母港开设的定班航次共165个,乘坐邮轮出入境游客达61万人次,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我区设立机构,嘉年华旗下的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设立了邮轮咨询公司,皇家加勒比公司上海代表处落户北外滩,地中海邮轮公司和丽星邮轮都在北外滩设立了邮轮旅行社,为邮轮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尽管虹口航运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该看到,在我区航运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是从事运输代理、无船承运类服务企业,整体而言,企业规模较小,质量不够高,处于航运产业链中下游;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航运仲裁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距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作为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的组成部分,北外滩的硬件建设处于逐步推进过程之中,在沿江第一层面形态逐步显现的同时,虽已启动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的开发建设,但与外滩、陆家嘴等地成熟的商务环境相比,北外滩的商务办公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及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加以推进、发展、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

1、国际航运重心东移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全球制造业和贸易中心的东移,国际航运重心已转移至亚洲。虽然目前航运服务中心仍在欧洲,但航运高端服务转向亚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中国,特别是上海,将是东移的首选目标之一。

2、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备受关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出台使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两个中心建设将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乃至中央都将出台政策、加大举措、形成合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具备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在航运金融联动发展中应大有可为。

(二)挑战

1、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

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作聚焦在“三港三区”,航运综合试验区等政策率先在“三港三区”实施,作为发展中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北外滩虽是国务院明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三个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但是目前上海市还没有明确提出发展中高端服务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导向;另一方面,陆家嘴、临港新城等兄弟航运服务集聚区也都在近期明确了各自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这与北外滩的相似度较高,竞争激烈。

2、产业发展有待突破转型

“十一五”期间,随着航运市场快速增长及部分航运行业的政策放开,北外滩航运服务业在水上运输业、海运服务业等传统航运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吸引了大批船公司和货代船代公司集聚,贡献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受国际贸易形势、洋山港免征营业税政策及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北外滩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航运服务功能和地位,必须加快向航运交易、航运仲裁、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转型,但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法律体制和行业政策的限制,需要转变观念、突破政策、培育市场。这对北外滩来讲,难度相对较大。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环境以及航运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航运虹口”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航运产业研究,结合自身长处与薄弱点,抓住机遇加快航运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领域,探索新内涵、培育新亮点,通过新举措、实现新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航运虹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内涵

今后,我区航运服务业将重点聚焦两大部分:⑴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重心将放在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航运人才、国际客运、口岸服务等十个方面。⑵聚焦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航运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贸易服务功能,形成航运金融贸易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新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中心,优化航运产业机构,提高航运产业能级,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将北外滩打造成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之一;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不断提升北外滩航运服务能级,集聚金融服务要素,积极打造北外滩金融品牌,到“十二五”末,北外滩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细化目标 产业上:

(1)到2015年末,航运企业规模达到3500户左右,“十二五”期间增加500户,其中新引进高端航运服务业企业80户;到2015年末,航运区级税收8.5亿元,年均增长12%。

(2)“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引进功能性机构10家,到2015年,航运功能性机构总数达30家。

功能上:

(1)发展航运总部经济,集聚航运企业营运中心、管理中心。(2)发展航运信息中心,打造航运信息平台。

(3)培育海事法律环境,完善海事法律服务功能。

(4)大力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岸服务中心。

(5)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成为大陆地区邮轮要素最为集中、邮轮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6)搭建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和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发展船舶交易、航运衍生品交易。

(7)打造航运人才产业链,基本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航运人才交流中心、招募中心和考试中心。

(8)初步形成北外滩航运、金融、贸易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态上:

“十二五”期间,北外滩新增商办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快项目建设,打造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

1、在项目建设方面,加大沿江商办楼宇建设力度,确保按照既定节点推进,重点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同时,深化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规划研究,从综合交通枢纽土地储备入手,适时推出新的开发项目,带动东长治路沿线建设发展进度,做到规划和土地收储先行,保持合理供地节奏,形成滚动开发态势。针对老旧商办楼宇众多的现状,加快旧楼改造,进行外立面美化和内部功能优化,使之与新的商务环境相适应,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入驻需要。

2、在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北外滩土地开发重点转向第二、第三层面,以兴建轨道交通12号线为切入点,对东长治路沿线旧城旧区进行动迁和土地储备。其中,将先行完成高阳路以东、公平路以西、东长治路以南、东大名路以北89号、90号街坊,随后逐步推进其他地块储备。在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扬子江码头改造方案,努力寻求军地共建的开发模式,争取一揽子解决扬子江码头改造和虹口港翻水泵闸建设难题,藉此加快虹口港以西地区旧改和CBD建设步伐。

3、在景观设施方面,进一步拓展滨江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段完成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段绿地建设,协助建设单位完成游艇内港等的前期规划审批手续,促使“西绿东水”的独特景观早日呈现。通过扬子江码头改造,使滨江绿地向虹口港以西延伸,实现北外滩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

(二)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1、依托航交所,推进航运交易发展 争取海事管理部门支持,推进上海航运交易所建设和逐步完善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以及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推动航运衍生品交易业务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鉴证、船舶拍卖、船舶评估等相关业务;支持航交所研究形成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航运交易指数;积极参与航运经纪人资质培训、考核等工作,大力发展船舶买卖经纪、船舶租赁经纪、海员劳务经纪、航运保险经纪等航运经纪产业,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国内航运经纪产业的发展前沿。

2、发展航运咨询产业,打造航运信息中心

大力扶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专业信息研究、决策咨询等功能;以已有信息资源要素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进一步提升虹口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头脑中心”的功能;争取政策突破,积极引进知名专业航运咨询公司,开拓航运咨询商业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高规格、大规模的航运会展、政策发布、行业研究等活动,逐渐形成航运信息聚集地、策源地,进一步扩大虹口航运影响力。

3、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财务中心等 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商务资源优势,吸引航运公司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船舶管理公司入驻,带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提升。

4、推广海事仲裁,完善海事法律服务产业

大力推广海事仲裁业务,引进知名海事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格式合同修订,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事仲裁业务。

5、培育人才市场,发展人才培训及咨询产业 发挥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功能,汇集航运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项目建设,引进中国船员招募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强合作,引进专业培训认证及教育咨询机构,大力发展航运人才专业培训、认证、人员劳务等业务,开拓航运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新局面;积极引进高端航运人才,打造上海航运人才高地。

6、拓展邮轮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

深入研究邮轮经济产业链,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设立地区性营运机构,和以上海为母港开设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鼓励设立邮轮供应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商贸网点等,进一步开拓虹口区旅游经典资源与配套商贸服务,延伸邮轮产业,留住客流,汇聚人气,带动地区商贸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7、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带动相关企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功能,改善一门式口岸服务环境,搭建上海口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各地航运物流、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及附近商务办公楼宇成为相关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载体。

8、推动北外滩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

坚持航运金融贸易融合发展,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强与支撑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功能性机构的广泛联系,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航运产业基金、船舶融资租赁等项目落户为契机,开展专业化招商工作,积极引进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融合发展作贡献。大力发展与航运服务业有交叉点的服务型贸易产业,如商业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专业服务、文化教育、离岸服务外包、第四方物流等产业,推进航贸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贸易企业的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营运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落实

争取将北外滩纳入到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近期推进范围;并将船舶管理等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在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工作内容,加快实现政策突破,并率先在北外滩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先行先试。

(二)加快北外滩项目建设

一方面,继续加快北外滩沿江一线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确保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同时,区政府加快实施第二、第三层面的规划建设工作,争取又好又快地推进北外滩的建设发展,打造北外滩的一流的商务环境。

(三)加大招商力度

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端航运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商重点从传统型的水路运输企业转移到高端航运服务业,大力吸引船舶管理、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等入驻;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的招商引资,加快高端航运服务业与金融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的融合联动发展。

下载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任务-航运导航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高等教育的任务

    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从技术创新方法的角度看,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

    中国船舶工业无损检测中心简介

    无损检测为重点工程排隐患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 中国船舶工业无损检测中心 (电话:021-64869431邮编:200032)中国船舶工业无损检测中心成立于1987年,是无损检测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同时......

    中国航运衍生品介绍(推荐五篇)

    中国航运衍生品介绍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SSEFC) 是全球首个航运运价第三方集中交易平台,由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市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成立,是......

    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步入关键时点

    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步入关键时点 2013年08月04日16:02 新华网 我有话说(697人参与) 2013年8月1日 南海开渔日 临高迎新港 8月1日,海南省临高县渔民在船上鸣放鞭炮庆祝武莲......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财务部招聘启事(北京翻译学院)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财务部招聘启事 作者:admin_bjfyedu时间:2012-03-10 19:00来源:未知浏览次数:161 一、单位简介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CSTC)是中国从事船舶行业进出口业务......

    韩广德同志简要事迹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韩广德同志简要事迹 韩广德同志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全面的综合计划、协调、组织能力,以厂为家,兢兢业业,是员工公认的“老黄牛”。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圆满完成并超过了集团公司......

    秦毅同志简要事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秦毅同志简要事迹 他,悉心研究焊接技术,在艰苦的船舶焊接领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走出了一条勤学苦练、不断追求、勇于突破的成功之路。他,一路过关斩将,摘金夺银,在各级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