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0-31 10: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第一篇: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从技术创新方法的角度看,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出对策建议。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对于一些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产品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从外部引进这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另外,利用模仿创新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的技术,如果不实施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船舶工业获取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利用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向自主创新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模仿创新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具有综合提升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例如,船用曲轴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软肋,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上重集团等造船单位于2002年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我国首条国产船用曲轴问世。从而一举改变了国内造船工业“船等机、机等曲轴”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行机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加强专利合同管理,建立专利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专利人对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四、结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究其根本原因是造船相关技术的落后。为实现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我国船舶工业坚持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提升了技术结构层次,增强了综合竞争力。但是,在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又好又快地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整体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家系统创新的关键组成。进入21世纪,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扫清技术创新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

(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

(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13(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11(03)

第三篇:论文:中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研究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探究

学 院业

学生姓名杨东霖学号101205042指导教师赵秦莲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3

正文..............................3

一、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存在问题................3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31、未备先老..............................32、未富先老..............................3

(二)我国目前养老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4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全面..........................42、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4

二、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利弊分析....................4

(一)家庭养老模式.......................4

(二)社会养老模式.......................4

1.机构养老..........................4

(1)住不起..............................5

(2)住不进..............................5

2.社区养老..........................5

三、我国未来养老模式思考.........................5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5

(二)简单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6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6

(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入手...............6

(五)总结.........................6

参考文献.............................7

我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探究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10经济学号101205042杨东霖

指导教师 赵秦莲 教授

【内容摘要】在老龄化的浪潮面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社会化乃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大规模推行社会机构养老也不大可能.因此,社区化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它顺应养老社会化潮流,形成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多赢局面.当前,我国的社区化居家养老应努力完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

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着很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1.未备先老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0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如此快速的老龄化使我国还没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处理一些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点措手不及,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未富先老

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相比,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到2050年前后将到达峰值4.8亿左右,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老年人口比例从10%提升到30%一般要用100年左右,而中国预计仅需40年。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我国养老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全面

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度亟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养老养生产业的市场约有1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的市场潜力。以养老机构床位来看,目前百位老人年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张,离国际通常认为的7%的比例,还有很大的距离。

据多地民意调查显示,部分老人愿意接受养老院养老,但受经济实力因素影响,少数老人能够真正实现异地养老。如今仍有部分老人愿意入住但没有入,他们期盼有价格合适,出行方便,环境优美,服务齐全,档次较高的养老机构。

2.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由国家财政支持,在职期间并不缴纳五险,但是他们的退休金却是企业退休职工的三倍,这种“养老金双轨制”被指为社会最大的不公。养老双轨制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正逐渐显现。

二、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按依托主体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又有多种情况,包括有养老保险与退休工资的老人独立生活养老与靠子女养老;无生活来源的老人独立生活与靠子女养老等情况。社会养老包括福利性的社会养老院养老;半营利性与半福利性的养老院养老;营利性的养老院与疗养院等养老机构养老;同时社会养老也包括社区养老等新形式。具体说:

(一)家庭养老模式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来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这种养老模式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了家庭里代际之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精神上的互相慰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家”的观念,并以极大的力度支持着这种内含血缘联系、地缘联系、经济联系和其他联系的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在家庭中由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也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这是家庭养老模式的最大优点。一个父慈子孝和谐的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能够随时感受到家的温暖,能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

而缺点也很明显,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子女不依法赡养父母,如果老年人再没有经济来源,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十分的悲惨。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就必须建立在子辈的道德基础之上,会随着子辈感情的变化发生波动,所以家庭养老不具有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观念的更新、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代际差异的扩大,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大家庭日渐减少,小家庭日益增加,家庭养老功能也随之逐渐弱化。这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繁重,子女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老人。除此之外,随之人口因求学、工作等的流动,家庭年轻一代与父母不能同在一起,这也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

(二)社会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主要依靠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即为社会养老。我们暂时认为社会养老包括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

1.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让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光荣院等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人所需的各种生活照料、护理与康复服务,叫作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专业的生活服务,多样的精神生活。

但是除了为孤寡老人提供的福利性养老院外,一般其他养老院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很大一部分老人来说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都有传统的观念,不愿意生活在养老机构里,即使有经济条件,他们也大多愿意生活在家里,这种观念要改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机构养老在现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目前我国机构养老还存在许多问题:

(1)住不起

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是价位高,一些民营养老院建的像度假会所一样,洋房式的楼房窗明几净,每间房内席梦思床、台柜、固定电话、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还有阳台。宾馆里有的这里应有尽有,还有紧急感应器,当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报警并及时发现。但是这样一个房间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养老院还配有大夫和护士专门负责老人的健康,每天给老人测量血压等常规身体指标。一天24小时都有专人值班,紧盯感应器。这还只是一般的,还有每月一万多的房间,里面的装潢奢华,独立小院子,别墅式...在这养老是一种享受啊,可是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住不进

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根本住不进去。与民营养老院相比,公办养老院虽说环境与设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价格差距也不小,一个月不到3000的费用,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可以接受,而且在老人们的观念里,国家办的养老院更正规些,所以大部分还是比较倾向公办养老院。但是,目前公办养老院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有的老人早已报了名,但是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许久没办法入住,甚至还有排队排到几年后的。

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

相比于机构养老收费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且不存在床位紧张想住住不进的问题,还能跟家人住在一起,不会有观念上的问题,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自部分的优势。

如果是单一的社区养老,其虽然解决了机构养老中的一些问题,但其缺点也很多,比如增加社区的负担,社区一般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也很难实行市场化运作,所以其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各种养老设施,提供各种养老服务。还有社区也没有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服务队伍,其服务层次肯定赶不上养老机构。

所以,针对目前中国的各种养老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出: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地外移,社会养老功能还需不断的完善。还没有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养老现状的,合适的养老模式。

三、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家庭结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老年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建立适合的养老模式,就不能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方面问题,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不能忽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因此要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当前中国发展水平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一方面它解决了机构养老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它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的精华。

对于有经济条件、观念转变快的老年人来说,机构养老尤其是条件较好的老年公寓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那里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照顾,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样也可以得到家一样的温暖。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老人来说,他们现阶段更愿意在家庭养老。基于这种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二)简单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质内容是让老年人居住在家养老,同时接受家庭之外的社区养老服务。其显著特点是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家庭养老的文化与伦理价值,尽量维护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来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最终目的是在尊重老年人偏好的条件下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这种养老模式从中国社会实际看是具有很大优越性的。

第一,服务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具有就近、方便、灵活的特点,并且,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

第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

第三,社区能够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提供就业岗位。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与社区,并尽可能地调动生活自主性。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是传统的居家养老的延续,也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华,是加入了社会化与现代化因素的居家养老,它在减轻了家庭成员负担的同时,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偏好,可以提供给老人以更周到、细致的照顾。因此,应当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中国人安享晚年的主流方式。

(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入手:

1.社区老年人便利服务,主要是开展老年人日常的家务劳动服务。比如开设服务专线电话,实行上门服务。

2.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比如建设社区医院,医院里要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门诊,有治疗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最好还要有“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3.老年文化娱乐活动服务。比如每个社区都建有供老年人活动的休闲中心、阅览室、健身器材等。这些社区的老年人可以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都形成了养老的关系。

4.建立老年日托和全托中心。这项服务虽然有市场,但基于社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没有在广大社区普遍推行。如果以市场化的机制运行,在社区开展例如托儿所的托老所,应该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现在部分社区已经建立社区食堂,以较低的价格为一些老年人提供伙食。但毕竟还是少数,可以慢慢推广完善。

5.对老年人的亲属进行培训,提供知识和技能。组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对有老人的家庭提供指导。一方面让亲属学会对老年人正确的生活照料,另一方面让亲属学会更好和老年人沟通,解决老年人心理上的困惑,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五)总结

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不仅符合传统习惯,而且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如很高的城乡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在中国,农村居民几乎都拥有自己的房屋,城镇居民的房屋自有率也已经超过80%,率居全世界之冠,远远超过一直在60%上下波动的日本房屋自有率和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前69%的美国房屋自有率;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8平方米,许多地方还远远超于此。利用个人宽敞的自有房屋养老既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在有效整合家庭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重新配置养老供给责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间的格局,从而更有利于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因此,这种模式应当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养老模式。

养老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力量投入,以解决帮扶困难的老人生活。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邓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731—732.[2]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40(3):27—33

[3]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M],中国福利 2006-11

[4]王振耀.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前景[EB/OL].http://qzone.qq.com/blog/611968504--12611258852.

[5]庆哲.关于我国养老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9;9(4):75-7.

第四篇: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在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中国造船业因快速发展而备受瞩目的时刻,国内外海事界同仁和有关人士齐聚一起,交流信息、洽谈合作、增进了解,对于促进业界的共同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向2007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面,我就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问题,讲三个方面内容,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船舶工业抓住这一机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幅跃升。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占世界份额从6%提高到近2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了5.5倍。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分列第4、第6和第10位,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船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的格局。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17.5万吨大型散货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并已进入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半潜式钻井平台、30万吨fpso等高端产品市场。超大型船舶主机及其曲轴、大型螺旋桨、大型锚绞机等关键船用设备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

造船效率明显提高。在造船规模和能力扩大的同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强批量化、专业化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骨干船厂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万吨级散货船的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从首制船的369天和109天缩短为双50天;大连船舶重工批量建造4250teu集装箱船码头周期控制在40天以内。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近百亿元,超过“十五”时期利润总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不足4万元/人年提高到12.7万元/人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地方造船企业增长迅猛,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地方造船企业造船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2%,实现利润占全国的47%。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产量达到12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1%;新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7%%;手持船舶订单129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船舶出口金额亿87.56美元,同比增长61.9%;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0.49亿元,同比增长了125%。

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行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船舶配套发展滞后,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还比较低,关键配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三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万美元产值耗电量大大超过先进造船企业水平,原材料消耗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四是随着产能的增加,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也很突出.这些问题,是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突出显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更加扎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量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这为世界航运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初步判断,国际船舶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但出现“陡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我们自身角度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政府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船

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

根据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情况,综合考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造船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我们认为,上述规划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造船业是国际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造船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际造船业的稳定发展和海事业的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构建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船舶工业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合资合作,不断优化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高新技术船舶开发研究,努力突破关键配套设备研制的技术瓶颈,加快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推进船舶工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配套业一直是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快推进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重点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新建或技术改造,提升优势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鼓励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外资投资船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鼓励引进国外著名厂商和国际知名品牌,欢迎国外先进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和研发机构,与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中国船舶配套业,为整个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加快推进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大幅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是实现船舶工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适应新的国际造船规范、标准要求,进一步深化造船生产体系改造,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总装化水平;着力通过深化设计,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造船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大力推进数字化造船,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和水平。骨干企业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切实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第四,发展先进造船生产能力,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中国造船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无序和盲目性的现象。为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造船生产力为核心,反对和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未经批准盲目发展船舶生产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协助政府清理和淘汰一批生产设施落后,污染环境的造修船企业,提高船舶产业进入门槛,引进先进的造修船设施,做到企业、环境统一规划建设,提高造船企业的发展质量,为船舶工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五,保持冷静头脑,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近一段时间船舶市场持续兴旺,船价也不断攀升,船舶企业手持订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各方面要保持冷静头脑,认真进行市场分析,各方面跟踪经济、航运、金融市场的信息,承接订单的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适当采取谨慎的策略,尽量避免潮起潮落时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船市也近似股市,冷静和减少盲目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中国造船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际业界和各方面朋友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国内外海事界和各界朋友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行业协会将始终坚持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各位一道,在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当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船舶工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一定能够为国际海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简介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成立于1970年4月,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以“系统工程”命名的国防科研机构。

经过四十多年的装备工程研制实践,我院秉承“厚德重才、自省自励、激发潜能、共同成长”的人才理念,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系统工程理论,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科技和管理队伍。目前,我院在职员工现有研究员68人,高级工程师186人,工程师149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55%。

四十多年来,我院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始终站在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前沿,开展海军装备体系建设,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1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省部级奖197项。

面向未来,我院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自强不息、尽责奉献、励新求实、笃行致远”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实施“做强军工主业、做大产业规模”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以人才队伍为保障,加强顶层体系研究,拓展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强化核心设备研制,继续强化系统集成领域行业领先地位,为建设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包括两方面: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技术创新的学派。1.1技术创新的定义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推著名经......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依旧是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

    浅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车辆工程********摘要: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的第一节点,它是项目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着重阐述了项目可行研究的关键点,可研即要......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影响分析 摘 要:长期以来企业以生产为经营管理核心总是热衷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展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以致企业......

    技术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不可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述评论文

    论文摘要:各高校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大多数还是以专题式教学为主。在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还要在评价体系改进和实践教学上......

    商务英语培训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 根据商务英语特点和时代要求,在分析了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的体系。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商务英语 培训模式1 商务英语的内......

    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论文

    就在电子商务不断为现代商家们洗脑的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物流对电子商务意味着什么,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也开始受人重视了。什么是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有什么特征因为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