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夹缝中生存
宏皓: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夹缝中生存
20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院重新审判。无论杀或不杀吴英,民间金融乱象能因此得到根治吗?
一、吴英案折射出现有金融制度弊病 吴英案发后成为社会上议论的热点问题,这些言论折射出社会对现有金融制度的不满和批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3个年头,但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步伐明显滞后于其他领域。以融资借贷为例,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掌控了国内融资的主渠道,但占国内生产总量一半以上、吸纳就业人口6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五大行借贷却很难。从金融主渠道借不到钱,但企业不可能因此不发展、不投资、不做生意,这就逼得企业向地下民间金融市场借钱,尽管这个市场没有合法身份且风险极大,但企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余地。
二、企业在金融领域夹缝里的抗争
企业的金融需求刺激了民间集资借贷和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事实上在温州、在浙江,民间集资借贷已有20多年历史。当时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实际上是默许。不过一旦出事,政府和执法部门便会严厉惩处,因为公开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并没有允许。吴英案从反面告诉人们:打破金融垄断,给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已刻不容缓。
三、北京股胜-助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风险不易评估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的一大难题。在银行态度相对谨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发展是难上加难,雪中送炭的资金支持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北京股胜,帮助小企业破融资难题义不容辞。
北京股胜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自2000年以来长期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投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公司主营业务有资产管理服务、独立理财顾问(个人、家庭)、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中心顾问、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投资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宏皓金融学院、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各项投融资、项目对接服务等金融服务。
北京股胜的服务内容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制定,帮助客户分析面对众多融资模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融资方式,使企业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获得最佳的融资方案,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不局限于债权融资这一种融资形式。
在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中经常运用到的是私募股权融资。北京股胜给企业带来实现资产增值的机会,包括协助拟融资企业寻找、评估并引入合适的PE投资者,或设计实施其他融资方案。
另外,北京股胜受多家银行委托,在大陆地区寻找优秀潜质的抵押贷款项目,是银行与寻求资金企业的坚实桥梁。金融机构找不到好项目,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推销自己或融资的能力不够,北京股胜意在搭建平台,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宏皓教授亲自与需要融资企业接洽,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宏皓,著名金融学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社科院金融博士,资深资产管理专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战略顾问,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被誉为投资大师﹑中国私募基金之父。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论。20年来对资产管理及资本运作的研究是从理论到实践成为大师。宏皓创建的中国金融理论已经超过西方10年以上.著书20部,代表作《股王兵法》。曾在社科院﹑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MBA、EMBA、总裁班等多次讲授《私募股权与金融投资》、《公司理财》、《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证券投资学》、《资本运作与管理》等课程,并常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经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担任特约专家嘉宾。
中国的资本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北京股胜的融资服务对全国中小企业都是一个极好的消息和机会。北京股胜资产管理有信心做好中国的资本平台,打造中国一流的投融资平台,也有信心让中国的资金流动起来,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使资本实现优化合理配置,推动实体经济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做贡献。
第二篇: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法则
企业生存法则
作为资深企业管理顾问,很多从事经营的朋友都问我:“企业经营环境什么时候能够变好?”我的回答是企业永远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企业主对企业生存的环境永远无法用“好”字来评论;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你将永远无法感受企业经营环境“好”的时间„„ 有人说改革开放初期生意好做,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但在当时又有谁会说企业经营环境好呢?有人说2008年经营环境最差,但2008年又有多少企业不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且取得了质的突破;有人说现在企业经营环境非常恶化,我敢肯定告诉你5 年后还有人说还是2012年生意好做„„
所以我要说,企业永远在夹缝中成长,凡是成功的企业都经历过数次的恶劣的外部环境洗礼:
企业怎样在夹缝中生存呢?
一、正确的经营定位
企业经营者应该有正确的企业经营的经营理念,应该充分认识到:危险与机会并存,当大多数企业感受到危机的时候,同样多的机会也会出现在经营者的面前,成功的经营理念应该是“善于发现机会、善于把握机会”经营者的职能不是怎样盘算利益分配、不是监督员工工作、不是骂人、不是陪酒,而是怎样发现更多机会。机会永远只属有准备的人,所以你的经营理念应该是“不断发现机会、勇敢把握机会、作别人不敢做的、想别人不敢想的”。
二、勤于岗、精于业
“业精于勤”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除了你现有的产业、事业与资源和资本,更重要的在于你的工作习惯、学习能力;将现有的机会把握、现你现有的事业做出成绩、做出口牌;你才能有发现更多机会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主将自己的企业做得非常杂、非常乱,自己确想的是很多管理的大道理,有人甚至说:“总经理不要干事,总经理的事多就是企业管理状态不好的表现”,我说应该改成“总经理你应该作为企业的典范、干好你该干的事”„„ 但在咨询工作中却时发现大多数企业老总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里在有刚从父辈手中接班的“创二代”,也有过多年企业经营经验的“老江湖”。曾经有位年轻的企业老总要求我帮他写他的日常工作安排、至今已有四年了,他的这个工作安排一字未改,他告诉我,因为这个简单的日常工作安排,让他深深体会到企业是做出来的、企业每个人都
勤于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所以奉劝一些经常上管理公开课的企业老总,不要误解这些授课老师的意图,更不能拿这个理论来教育你的部下,你的言行在企业中就是一个标杆,你做你该做的事,而且应该做得有方法,做得有成效„„
作为企业经营者,你更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多读读有益的书、多写写文章,因为读书可以增加你的管理智慧、写文章可以提炼你的经营思维„„
有管理专家说“中国企业老总是一支杂牌军”,这个说法有点伤我们中国人的自尊,但是事实,所以我要说,企业经营者你可以起步很低,但你不应该放弃学习;你可以没有文化底蕴,但你可以与更多的智者去交流„„,你不但要在你的客户面前学会自律、更应该在你的员工面前学会自律„„
中国企业老总要抛掉“杂牌车的帽子”,就应该做一个务实、勤学、谦和、健谈的、平易近人、胸怀宽广的智者、长者,而非欺行霸市、趾高气扬的暴发户。
三、善于人才培养
企业靠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你可以没有客户、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厂房,但不可以没有人。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的成本、时间应高于企业经营的一切。怎样培养人,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做了精力,但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方法不适宜两方面因素,导致了企业人员与团队素质参差不齐:
1、企业重视程度:很多企业信奉客户是上帝所以他们对客户可以百依百顺、有的企业提出了“品质至上”,所以他们对原材、设备、工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做得更好;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对人的重视除了马云先生曾提过“员工第一、股东第二”的口号外,中国尚无企业家与企业管理理论专家对此做过太多的重视„„,说得悲观点:就连马云先生也可能只是做个高姿态,挂在嘴上说说而已。
所以我说:“中国现在的企业经营大环境与人文背景要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高度还有段很长的路要走,借用孙中山先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来勉励与我有同等理念企业管理理念的同仁”。
2、培养人才的方法: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统系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由行政人员开开会、请个管理顾问上课那么简单。
做人才培养首先要人进入你的企业中看到希望,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魔鬼被上咒装进了一个瓶子,第一个一千年总想我出去后,一定要做好事,造福人类,但他没被释放;第二个一千年还总是想我出去一定要做好事,造福人类,第二个一千年也未被释放;到了第三个一千年,魔鬼想我出去只做坏事„„”因为魔鬼没有了希望。
怎样给我们的企业职工希望,是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也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没个人的希望不一样,有的可能只求个高工资、有的人想学到更多的技术、有的人想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只想解决孩子上学与住房问题„„试问题我们企业家有谁替你的职工想过这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又有谁替你的员工想过这些„„
培养人才,还应因材施教:企业职工进行企业,企业应该认真了解职工的工就职意愿、性格、学历与背景,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因材施教,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过,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今天看来这个比率是比较低,当然这个“贤者”的评价标准是有值得商榷的,他们把所有人的评价标准都按封建文统制者的意愿与儒家文化的要求去定,而且把三教九流排除在外。今天不同,没有什么三教九流之谈,今天讲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今天对人才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从政的有从政的标准、经商的有经商的标准、管理经营的有管理经营的标准、营销的有营销的标准、从事技术的有技术人的标准„„
企业经营者们,你们对你们的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标准吗?你知道你的弟子三千中有多少贤者吗?你们的培养或培训对他们有针对性吗?
培养人才要勤于沟通,企业是个团队、团队的运行就得有个中心理念,这个理念来自己经营者在长期经营中积累沉淀形成的,但你的企业人员流动、更新,你就必须将这些理念延续、完善下去。要将这种理念延续与完善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不断沟通,所以我提出“企业经营者除了跟客户沟通外、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与员工沟通上”,要求或教会你的关键岗位职工将你的理念与他们的下属沟通,用这种金字塔的沟通方式将你的理念在企业中延续、完善„„
4、让员工与你同心同德
《庄子》有个说两条鱼在洪水退的时候搁在沙滩上,用口水相互滋润对方活下来,在第二次涨潮后回到江湖中相互忘记的故事,见“相濡以沫,而相忘于江湖”,我将这个典故含意稍做改动来说明企业在困难的时候要与员工“相濡以沫”,但在顺利的时候也不要“相忘于江湖”。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动不动请“空降兵”,动不动让高管“打包走人”的做法是无法让你的员工与你共心同德的。
企业团队要不断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团队、稳定的团队需要每一位成员与企业经营者目标一致、利益一致,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经营者可以有不断的要求、要求你的成员学习、进步、改掉不良习惯,但不要轻易抛弃一个曾经与你“相濡以沫”的人。
做企业经营者应沉得住气,不管理经营环境怎样,你实实在在做好“经营方向定位”、“人才培养”并养成“业精于勤”的工作习惯,你就能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似闲庭信步”的经营风度,在夹缝寻求别人找不到的生机„„
佛山启维咨询
李东键于 2012-4-18
第三篇:在夹缝中教育孩子
在夹缝中教育孩子
――观于丹教授讲座的一点思考
期中考试家长会后,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勇敢承担爱与责任》的视频讲座,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的演讲旁征博引,寓言故事、名人事例、名家名句信手拈来,在气闲神定的娓娓道来中为我们阐述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孝;(2)怎样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向父母尽孝并完成个人与整个社会的融合;(3)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并成就别样的人生;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诠释得有理有据,真的让人受益匪浅。感慨许久,静心细思个中的道理与方法,再凝视眼前教育现实,有一点点自己的小小想法和些许的悲凉自心底升起:
于丹教授谈道:什么是孝?孝就是一个伦理的起点,一个人幸福感的安顿,因为对自己长辈有所承诺,他自己才真正有了一种成长中人能负责任的那种快乐。
怎样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向父母尽孝并完成个人与整个社会的融合?我们的孩子多一点人际的快乐,多一点沟通,破除一点自我为中心,也许比占满他们所有的时间去上辅导班更重要;
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并成就别样的人生?成长就是把孩子放在人群中,放在山水中,放进孩子身体力行的劳动与发现之中,让他们更信任自己的发现;其说法道理全对。
一个孩子的学生生涯一般经历氛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小升初入门考、中考、高考这三大考试―――中国教育中的“严进宽出”的考核、选拔、评价的制度不从根本上改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勇敢的把孩子放在山水中行走,放在人群中交际沟通,回来后走进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考场,再进一步升入理想高校去深造呢?我想,即使有家长敢,现实的中考高考的“分数线”也会把其拦在门外。
不仅仅如此。各中小学乃至高校的选拔考核考评的教育制度不从根本上改变,那么孩子、家长、学校老师“三力合一”去争取考卷上高分数则成必然,更多的家长、老师包办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其他事情也成了必然,孩子们也就在这“被包办”中,做事、学习的主动性渐渐消失以至全无,主动性没有了,“责任感”、“孝道”“感恩”再去对他们谈起则是难上加难,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的自私自利在孩子们身上生根也成了必然。现实更甚: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健全,有不考核测评内容,多少小学课堂上的思品课成为虚设,多少中学的地理生物音乐美术劳技统统砍掉,多少高中里的社会实践也遁于无形。――或许问题也正因此而愈演愈烈:“高智商、低情商”的“残次品”“危险品”从学校走出不也正制造出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吗?
至此,于丹教授讲述的关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的理论给家长、老师画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与现行的“宽进严出的”考核选拔评价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残酷的矛盾与对立。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不得不在明白于丹教授传递的道理的同时,艰难的行走在现实的土壤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人格教育。
第四篇:秘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秘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秘书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秘书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秘书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每个秘书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环境和愉快的工作氛围,但现实工作中很多时候领导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秘书经常处于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夹缝”中进退维谷的局面,处理得不好,就会将两方都冒犯。那么,在工作中秘书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求同存异,统筹兼顾
领导分工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同,即使都是为了搞好工作,意见也不一定全都一致。另外,当一项工作涉及各个相关方面时,往往不同方面的分管领导人都会关注这项工作。如果各领导人分别从自己的职能角度,对这项工作做出了看法不同的指示时,就出现了使秘书左右为难的多头指示,秘书就可能被“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对此,秘书一定要认清楚领导意见的相同之处,做到求同存异。因为这样做,一则两个领导的意见都符合,二则领导也希望团结一致,不讲团结的毕竟是少数。这样就可避免两头受气了。
某公司新经济目标经领导决策敲定后,各部门经理迅速组织所属二级单位分解任务。王经理让办公室林主任准备会议室明天召开安全会议,接着刘经理也让他准备会议室在同一时间召开采购部职员会议,可会议室只有一个。张主任硬着头皮对刘经理说:“能否将会议拖后一下,王经理先提出要用会议室的。” 刘经理答道“我的事挺多,明天晚上还要出差呢。” 林主任又找王经理,可王经理说会议通知早已发出,想改也来不及了。经验丰富的林主任在无奈之际他大胆地出了一策:把两个会议合在-起开,很快提议得到了两位经理的认同。其实,有许多“夹板”是由于秘书在执行命令过于死板而人为造成的。如果下级能从实际出发,变通地执行,就可避免了,从而收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领会精神 ,维护大局
从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来说,多头指示是不利于工作有序进行的。但从秘书工作头绪多,要与各个方面打交通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头指示往往是难以避免的。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领导人,应主动会商,讨论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来,不要使下级为难。作为秘书,应主动寻求领导人意见的共同点,灵活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使工作陷于混乱,而且会影响秘书与领导甚至影响领导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说,秘书执行领导指示,必须抓住“精神实质”,这就是强调正确领会领导意图。不同领导的指示尽管在许多具体细节上各有所异,但在大的方面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有时秘书之所以会出现被领导之间“夹”住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理解有误,人为造成矛盾,从而自己把自己给“夹”住了。所以,秘书在执行领导命令时,一定要对上级的命令仔细分析一下,抓住了精髓再干。
早晨刚上班,市旅游局秘书小王就被局长叫去“接旨”:最近市里准备搞一个旅游新闻发布会,让他集中精力撰写一份专题汇报。他回到办公室,分管局长又安排:下午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一个旅游座谈会,请他参加一下。小王一听,急忙解释道:“局长刚刚吩咐我集中精力写汇报哩,我哪有时间参加座谈会。”“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参加一下对你会有好处的,自己看着办吧!”分管局长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小王顿时感到十分委屈,但随即静下心来一想,从大局看两件工作实际上是并不矛盾。因为参加旅游座谈会能为他写好汇报材料提供素材,再说,局长又没有马上让他“交卷”。于是,他立即到分管局长那里去“领命”了。这里,小王就是仔细分析了领导的指示,从大的方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将它们统一起来,将要形成的“夹板”也化为乌有了。3 力争协调,融洽关系
按理说,领导人之间的工作意见不一致,确有领导层本身协调不够的原因,但作为被“夹”者,秘书多从好处着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条件争取让领导意见统一起来,才能改善被动局面。秘书应主动与领导们沟通或促进领导之间的沟通,共同商讨出一个妥善的办法。若各分管领导人各持已见,相持不下,秘书要请示主要领导人,由主要领导出面协调或裁决。
为隆重庆祝建厂50周年,某厂决定搞一次大型厂庆活动。厂长对厂办主任老张的厂庆方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让他找分管财务的副厂长审定,以划投资金着手筹备。没想到了副厂长那里,副厂长以投资过大理由反对。老张本来想说“厂长都同意了,难道要否定厂长的决定”,但他一想这不就制造了领导间的矛盾了吗?两难之际,他想到财务主管往往有“手紧”的习惯,看到大花费心疼,何不让厂长出面呢?于是他在厂长面前说了一大堆副厂长的好话,就是资金困难,需要厂长协调一下。果然,在厂长的工作下,副厂长批准了厂庆方案。当领导意见相左时,顾此失彼会受气,拥护一方得罪一方制造两方矛盾会更受气。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老张才不气馁不急躁,从好处想问题,让一个领导说服另一领导,这样,自己就避开了矛盾,也让领导统一了意见。掌握特点,灵活运用
任何领导者都有一套具体的领导方法,其安排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又常常体现在每个领导的性格、习惯、作风等特点中。因此,要想避免被领导之间的“夹板”夹住,平时就要注意摸清并掌握不同领导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将影响工作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比如对爱说过头话的领导,理解时就要防止“过头”,对说话“欠火”的领导,理解时就不能总“欠”着应该到的“火”。只有摸清不同领导的喜好,才能采取灵活机变的措施,防止生搬硬套而制造的“夹板”,从而避免自己“夹住”自己。
新年将至,某保险公司办公室照惯例要向协作单位发放礼物,承办此项工作的秘书小李却为不知发放多人的范围犯了愁——分管公关的副经理下了明确指示:“全市所有协作单位。”但他知道,这个副经理没有“主心骨”,而外出的经理思想又比较保守、谨慎,一旦经理怪罪下来,副经理便会将责任推到自己头上。小李便多了一个心眼,找到副经理说:“你的这个指示我认为可行,但是不是还要请示一下经理呢?如果不请示,您也得签个字,我好去财务处领钱。”如此一来,副经理犯了嘀咕,生怕办事不妥自己承担后果。于是他便让小李跟经理通话自行处理了。这里,小李的话就很有机变性:他让副经理请示经理或签字,就是为自己留条后路——如果事情办错了,是副经理牵的头,经理将不能怪罪自己。
总之,当遇到领导的意见是不一致时,秘书决不能偏向一方,擅作主张;或者搬弄是非,投机讨好;或者按照秘书个人意愿取其所需。秘书应竭尽全力,使之协调统一,避免酿成领导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若发现个别领导的指示有明显的错误,将会带来不良后果时,应把事实和情况向该领导人汇报清楚,提出参谋建议,分析利弊得失,帮助修正决策。若该领导人固执已见,秘书可按照程序和原则,向上报告情况。对于事关几个分管领导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各分管领导人的意见难以统一时,最好在适当的场合,向领导班子请示,由领导班子的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这样,秘书就能不被领导们的“夹板”夹住。
第五篇:夹缝中的人
观《寒夜》有感
——活在夹缝中的人
在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塑造的主要形象有三个,汪母、汪文宣、曾树生。讲述了,一个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汪文宣,一个书局的小职员,性格懦弱。
汪母,一个带有封建思想的旧社会的女人。
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银行职员,带有现代女性的特征。
汪文宣曾经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向往着改造社会,向往着救国救民。那时的他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教。从他和树生的同居生活就可以看出来,他并不在意传统礼教。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就是我所说的“夹缝”,这个“夹缝”不单单指社会阶层的夹缝,同时也指他身边的两个女人之间的夹缝。
原本在抗战前,他和曾树生的生活很美好,他们幻想着能在家乡办一所小学堂,能让他们所学的有用武之地,通过教育救过,完成他们的梦想。而抗战爆发后,他们逃到了重庆,他在一家书局做校对,她在一间银行做“花瓶”。生活变得拮据,于是矛盾开始了。汪母从乡下赶来操持家务,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因为汪母的到来,变得更加紧张了,汪母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因为她的思想中娶妻要“八抬大轿”,明媒正娶。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喜欢这么个天天在外面抛投露脸的女人,这也体现了她古板的封建思想。
曾树生也不喜欢这个婆婆,在她的眼里她不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自己在外面工作,回到家还要受婆婆的冷嘲热讽,于是她回家也越来越晚,离家出走也越来越频繁。而她的这种行为更加让汪母不待见。于是婆媳关系就越来越差,而夹在两人之间的汪文宣也是越来越难过,一边要受母亲的埋怨和说教,另一边还要哄着自己的妻子,听她对母亲的不满。他的生活也就越活越紧。
我个人觉得,作者有可能是将汪母象征成封建思想,曾树生象征成变革的思想,而夹在两者之间的汪文宣则象征成那时候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压制中,寻求个性解放,向往变革,却又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于是造就了小知识分子悲苦的命运,在生活的夹缝中徘徊、停滞、堕落、灭亡。
对于汪文宣来说,他的生命被这两个女人所操控着,退不得,也进不得。受封建思想的他不能反抗自己的母亲,而他和自己妻子又有着美好的未来向往,却无法给自己妻子梦想中的生活,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多疑,无对象的多疑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于是压迫再压迫,抑郁再抑郁。终于,他病了,病得不轻。
汪文宣是被汪母的封建杀死的,汪母对媳妇的不待见让汪文宣饱受精神折磨,而他生病卧床,汪母却坚持不送医院,坚信中药和休养,于是病越拖越久,也病得越来越重,身体也饱受折磨。终于将汪文宣推入死亡的深渊。
造成母子二人性格的原因是母子二人脑中的毒瘤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在战争下的变态社会。汪文宣的悲剧就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社会以及战争的控诉,是全中国在那种社会中的下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汪文宣在胜利日那天完结了,再受尽所有折磨后死去了,那所谓的“胜利”对他们和她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没有发困难财的人却倒霉”,最后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香谁要求“公平”,黑暗的社会会给人以公平吗?接下来的路,还能像那样走吗?
夹缝中的他死了,可是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又何止汪文宣一个,他们生活在夹缝中,可好似夹缝越来越小,还有的人没有堕落进夹缝,可是夹缝也越来越多。梦想和现实越来越远,汪母曾对着卧病在床的汪文宣说“都怪我,不该教你读书,不该读书!”那时的汪母泣不成声,也许汪文宣不读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理想,就不会有这样不守礼教的妻子,不会有那么多的追求,与其在现实中一点一点被磨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曾有过。可是没有知识,没有理想,那么又会沦入平庸、无知、愚昧、被操纵、被利用的更悲惨的境地。于是只能慢慢地“享受”着崩溃,追求着那一点点希望的光。
这就是寒夜里那微乎其微的光,不见得能照遍所有人的光,活在夹缝中的人,和那样的光,总是会失之交臂,看似来临了,越当自己努力去拥抱的时候,发现,那不是自己的。于是失望,怜悯,愤恨,急切,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便显出对于变革的渴望,社会要变革也必须变革。不断地追逐,已经不管前方是不是有自己的光,因为不想在堕落中死去,只剩下追逐光明这一条路了。
追吧,追了就别停下。既然还活着,就追下去,夹缝中活着的人,终归不能长久,只有不停的追逐,才有希望,才能有寒夜里照进的第一缕光辉。
语文教育二班 李雪